A. 在航海上產生重大影響的發明最早被利用在什麼時期
(1)材料中的「三種東西」分別是指什麼?(3分)
(2)這「三種東西」再加上東內漢發明的什麼合稱為容四大發明?(1分)
(3)其中在航海上產生重大影響的發明最早被利用是在什麼時期?當時被製成的儀器叫做什麼?(2分)如何評價它?(1分)
(4)四大發明由中國在向外傳播過程中,誰的貢獻最大?(1分)請你用一句話評價四大發明。(1分)
答案
(1)印刷術、火葯、指南針
(2)造紙術
(3)戰國;司南;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4)阿拉伯人;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
B. 世界上第一塊磁鐵什麼時候在哪個國家被誰發明的
5000年前人類發現天然磁鐵(Fe3O4)
2300年前中國人將天然磁鐵磨成勺型放在光滑的平面上,在地磁的作用下,勺柄指南,曰「司南」此即世界上第一個指南儀。
1000年前中國人用磁鐵與鐵針摩擦磁化,製成世界最早的指南針。
1100年左右中國將磁鐵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成為磁鐵式指南儀,用於航海。
1405-1432鄭和憑指南儀開始人類歷史上航海的偉大創舉。
1488-1521哥倫布,伽馬,麥哲倫憑藉由中國傳來的指南儀進行了聞名全球的航海發現。
1600英國人威廉.吉伯發表了關於磁的專著「磁鐵」,重復和發展了前人有關磁的認識和實驗。
1785法國物理學家C.庫侖用扭枰建立了描述電荷與磁極間作用力的「庫侖定律」。
1820丹麥物理學家H.C.奧斯特發現電流感生磁力。
1831英國物理學家M.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1873英國物理學家J.C.麥克斯韋在其專著「論電和磁」中完成了統一的電磁理論。
1898-1899法國物理學家P.居里發現鐵磁性物質在特定溫度下(居里溫度)變為順磁性的現象。
1905法國物理學家P.I.郎之萬基於統計力學理論解釋了順磁性隨溫度的變化。
1907法國物理學家P.E.外斯提出分子場理論,擴展了郎之萬的理論。
1921奧地利物理學家W.泡利提出玻爾磁子作為原子磁矩的基本單位。美國物理學家A.康普頓提出電子也具有自旋相應的磁矩。
1928英國物理學家P.A.M.狄拉克用相對論量子力學完美地解釋了電子的內稟自旋和磁矩。並與德國物理學家W.海森伯一起證明了靜電起源的交換力的存在,奠定了現代磁學的基礎。
1936蘇聯物理學家郎道完成了巨著「理論物理學教程」,其中包含全面而精彩地論述現代電磁學和鐵磁學的篇章。
1936-1948法國物理學家L.奈耳提出反鐵磁性和亞鐵磁性的概念和理論,並在隨後多年的研究中深化了對物質磁性的認識。
1967旅美奧地利物理學家K.J.斯奈特在量子磁學的指導下發現了磁能積空前高的稀土磁鐵(SmCo5),從而揭開了永磁材料發展的新篇章。
1967年,美國Dayton大學的Strnat等,研製成釤鈷磁鐵,標志著稀土磁鐵時代的到來。
1974第二代稀土永磁-Sm2Co17問世。
1982第三代稀土永磁-Nd2Fe14B問世。
1990原子間隙磁鐵-Sm-Fe-N問世。
1991德國物理學家E.F.克內勒提出了雙相復合磁鐵交換作用的理論基礎,指出了納米晶磁鐵的發展前景。
C. 完成人類史上第一次航行的是()
人類史上第一次完成環球航行的著名航海家是
麥哲倫
D. 達伽馬是人類航海歷史的創舉嗎
葡萄牙航海家,從歐洲繞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線的開拓者。生於葡萄牙錫尼什,卒於印度科欽。青年時代參加過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戰爭,後到葡宮廷任職。1497年7月8日受葡萄牙國王派遣,率船在里斯本出發,通過尋找印度的海上航路,船經過加那利群島,繞過好望角,經過莫三比克等地,於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同年秋離開印度,於1499年9月9日回到里斯本。伽馬在1502~1503年和1524年又兩次到印度,後一次被任命為印度總督。伽馬通航印度,促進了歐亞貿易的發展。在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前,歐洲對印度洋沿岸各國和中國的貿易,主要通過這條航路。這條航路的通航也是葡萄牙和歐洲其他國家在亞洲從事殖民活動的開端。
只能說是地理大發現的創舉
鄭和七下西洋,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遠航,促進了我過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和經濟交流。鄭和是我果也是世界上的偉大的航海家
E. 人類史上第一次完成環球航行的著名航海家是誰
麥哲倫,世界航海家之一。葡萄牙人,1480年出生於一個貴族家庭。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率領一支由5艘帆船266人組成的的探險隊,從西班牙塞維利亞港起航,開始了他名垂青史的環球航行。麥哲倫率領船隊詳細航行,度過大西洋到達南美洲火地島,歷經千辛萬苦,穿過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這是船隊已處於缺糧斷炊的困難境地,水手們忍飢挨餓,用桅趕上的皮帶充飢,但船隊始終前進不止。在途徑菲律賓群島時,探險對於島上的土著人發生沖突,麥哲倫受傷身亡,最後,這支船隊只剩下一艘船。這艘船取道南非駛抵西班牙,實現了從西方向西航行到達東方的計劃。於1522年9月6日返回西班牙塞維利亞港,完成了歷時3年的環球航行。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用實踐證明了地球是一個園體,不管是從西往東,還是從東往西,毫無疑問,都可以環繞我們這個星球一周回到原地。
麥哲倫船隊用70天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海岸,然後沿岸向南航行,尋找橫穿美洲大陸的海峽或最南端的岬角。他們歷經千難萬險,包括飢餓、嚴寒、船隊內部叛亂、叛逃以及誤入河口等,終於在1520年11月28日穿過一個海峽到達美洲西岸的大洋。這個海峽被命名為麥哲倫海峽,即是現在南美洲智利南部、南緯52度,溝通兩洋的那個海峽。麥哲倫船隊此時只有三條船了。他們在大洋上向西航行110天,一直沒有遭遇到狂風大浪,他們便命名這個大洋為太平洋。
1521年3月,麥哲倫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因參與島上部族的戰爭,麥哲倫受重傷而死。余眾分乘兩條船在埃里·卡諾帶領下,逃離菲律賓。他們越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途中,又被葡萄牙海軍俘去一船。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時,只剩下一條船(維多利亞號)和18名船員了。
麥哲倫船隊完成的第一次環球航行,以確鑿的事實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這在人類歷史上,永遠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勛。
F. 船是誰發明的它的起源歷史
舟船,是由原始的渡水浮具逐步演變而來的,具體的發明人目前尚未知道。人類的這一漫長歷史過程卻清楚地被記錄在古文獻中。《莊子•逍遙游》說:「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
我們從以上古文獻的記載中可以看到:「以匏濟水」、「始乘枰」、「變乘桴以造舟楫」,揭示的當是舟船最初發展的規律,即從「匏」到「桴」,再由「桴」到「舟」。任何事物的發展和演變,都要經歷漫長的過程。
(6)誰的發明是人類航海史上的第一創舉擴展閱讀:
船的起源:在幾千年前,人們就發現過河困難的問題。若河淺和水流慢,人們就可以涉水渡河。但遇到河深和水流急的河流,人們就無法過河。後來,一些人發現抱著樹枝或粗的樹干,就可以浮渡過河。於是,人們就開始有意識地把樹枝捆成一紮,做成木筏。或把粗樹干挖空,使它成為獨木舟就可以過河了。這就是船的雛形。
1、古代槳船
在後來,人們開始在船上裝上許多船槳,以此來為船隻提供動力,使其不用隨波逐流,便於控制船隻,使船隻更安全。
2、古代遠洋帆船
隨著人們的科技發展和貪婪的慾望,使人們開始了遠洋探險。在技術上,探險家們所使用的帆船比以前的人力多槳船先進多了。它裝上了高大的桅桿,桅桿上掛著大面積的帆布,使它能盡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上的風能。這比起以前的船,速度更快,船身更大,更堅固,住在上面更舒適。它上面放置了大量的大炮,使它的攻擊力更強。
3、近代輪船
隨著人們步入工業時代,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英國人瓦特經過多年研究,廣泛吸取前人的經驗,製成了使用可靠的蒸汽機,並投入使用。那時有一位叫富爾頓的美國人,覺得用槳劃船會很累,而且效率不高,於是他就想用明輪來代替船槳。用蒸汽機驅動船隻。並於1870年在哈德遜河上成功地進行試航。這就是輪船的雛形。
1835年,英國人史密斯造了一艘裝有螺旋槳的船模型,引起了造船專家的注意。經研究發現,螺旋槳作為船的推進器比明輪力量大。於是裝明輪的輪船逐漸退出使用。但為了稱呼方便,裝螺旋槳的船還是叫輪船。
4、現代輪船
隨著人類的發展,現代的輪船已經不再用帆來輔助船航行,而且不再使用會嚴重污染環境而且效率低的蒸汽機,改用了柴油發動機。這是船的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現代的輪船不僅裝上了高效的柴油發動機,而且還裝上了雷達、聲納、無線電等先進設備,使船隻遠洋航行變得更加安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船
G. 帆船的發明是人類航海史上的一大什麼發明
1
、帆船的發明,來是人類航海源史上的一大創舉。
探究活動
材料:准備空瓶一個、筷子一根、兩塊長條形的硬紙板、幾張厚紙片、一根彩繩、膠帶及剪刀。
1
.首先,把空瓶的瓶口剪去。將瓶身豎著剪開,接著,將兩塊硬紙板粘貼在瓶身的內側。
2
.將厚紙片的一邊剪成斜邊,在筷子的頂端系好彩繩,將筷子的下端貼在硬紙板上。
3
.最後,把彩繩分別向瓶身的兩端拉緊,並粘貼好。
提示:在製作的過程中,每個部分都必須粘貼牢固。彩繩一定要拉緊粘牢才能使船體平衡,否則,帆
船很難立穩。
H. 世界上第一個航海家是誰
世界上第一個航海家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航海家鄭和。
鄭和是雲南回族人。1405年,他率領27000多人,分乘62艘有百米左右長的寶船,船上帶著大量的黃金、白銀、絲織品、瓷器等,從蘇州劉家港出發,沿海南下,經過我國的西沙群島,先到台城(越南南部),以後陸續到達其它各國。
從1405~1433年間,鄭和一共出使七次,到過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南洋群島、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許多地方,最遠到過非洲東海岸的索馬里等國。他們每到一個地方,把禮物送給當地的國王,跟各國人民進行貿易活動。鄭和的幾次遠航,擴大了我國同南洋、西亞、東非等國家的經濟和文化交往,增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人民的友誼。
鄭和遠航,是我國歷史上的創舉,它比歐洲哥倫布發現美洲和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都早半個世紀,鄭和不但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影響的航海家。
I. 中國古代誰的發明開啟遠洋航海時代
希望對你有幫助:指南針的發明開啟了遠洋航海時代,但是指南針發明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漫長的發展。 指南針的發明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辛勤研究和不斷的改進,逐漸發展而製成的。據史書記載,最初人們發現天然的磁石能吸鐵,繼而又發現磁鐵利用地磁吸引,總是指向南端,從而在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年代,人們用天然磁鐵礦琢磨成當時稱為「司南」的指南針。還發明了一種車上安裝木頭人,車子里邊有許多齒輪,無論車子如何轉動,木頭人的手總是指向南方的「指南車」。公元一世紀初,即東漢初年,王充在《論衡》中記述了磁勺柄指南的史實。但「司南」等由於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容易失去磁性,使用起來既不方便,效果又不很好。在北宋時,著名的科學家沈括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在物理方面又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利用人工磁化法製成了使用方便、效果較好的指南針,就是用天然磁石上磨擦後帶磁性的鋼針來指南。此法製成的各種指向性的儀器,雖然在形狀上和裝置方法上有新的發展和差異,但其原理基本上是一樣的。 到了宋代,勞動人民掌握了製造人工磁體的技術,又製造了指南魚。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極具實用價值的指南針。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磁現象有了深刻的認識。古代中國人認為,磁石吸鐵,有如慈母懷子,因此在先秦的許多文獻中,多將「磁石」寫作「慈石」。戰國後期的哲學家韓非的著作中,不但有關於磁現象的記載,而且有把磁性用於辨別方位的記載。這表明,在那時人們已開始用磁石來製造最初的羅盤。 到了西漢時期,中國古代磁學有了進一步發展。東漢哲學家王充在其著作《論衡》中曾有過這樣的記述:「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這說明,作為指南針前身的司南在當時已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磁石吸鐵是因為每塊磁石兩頭都有不同的磁極,一頭叫正極,另一頭叫負極。人類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塊天然大磁鐵,地球的南北兩頭也有不同的磁極,地球的北極是負磁極,地球南極為正磁極。根據同性磁極相排斥,異性磁極相吸引的原理,拿一根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無論站在地球的什麼地方,它的正極總是指北,負極總是指南。 戰國時期,人們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製成了指南工具──司南。但是,戰國時期的司南是什麼樣子無法考證。《中國歷史》課本插圖──「司南」,是根據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品「漢代司南模型」繪制的。這個模型是後人根據史書記載以及地下出土的漢代地盤實物製成的。地盤是青銅做成的,內圓外方,中心圓面磨得非常光滑,以保證勺體指示方向的准確性。中心圓外圍依次布列八卦、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共計二十四個方位。地盤中心的小勺是用整塊的天然磁鐵磨成的,磁鐵的正極磨成司南的長柄,勺頭底部是半球面,非常光滑。使用時先把地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地盤中間,用手撥動勺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勺柄所指方向就是南方。這種勺形司南直到八世紀時仍在應用。
J. 第一位航海者是誰
英國退休潛艇指揮官、業余歷史學家加文·孟濟斯有一個驚人發現,他聲稱,中國明朝三寶太監鄭和領導的船隊,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支環繞地球航行的隊伍,早在15世紀中葉之前,中國的航海家就已經發現了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他們在哥倫布之前72年就發現了新大陸,比麥哲倫提早100年繞行世界一周,比達·伽馬領先一步到達印度,到達澳洲的時間也比英國的庫克船長早了許多,並一度航海到達南極附近。
此論一出,舉世嘩然。海內外學術界的意見主要分為四種:贊成、否定、部分贊成部分商榷、存疑並有待研究。目前看來,孟濟斯的許多結論或許還缺乏有力的證據支持。但即使這樣,鄭和下西洋也是一次偉大的創舉。在人類大航海時代到來的時候,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洲際航海家,作為人類征服海洋的先驅,他揭開了世界航運史從內陸轉向海洋的序幕,成為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的先行者。《與鄭和相遇海上》的作者告訴我們,鄭和下西洋至少在三個方面開創了世界第一,而且遙遙領先。
第一,時間最早,比哥倫布早了87年,比達·伽馬早了92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了114年。第二,持續時間長,途經范圍廣。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前後歷時28年,遍歷亞洲、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第三,船隊規模最大。歐洲幾位航海家,幾次航行,船隻有三四艘,人只有百餘個,最大載重量也只有120噸。而鄭和的船隊超過兩百艘,其中最大的「寶船」,長44丈,寬18丈,載重數千噸,船隊總人數達27000多人,而且配備了先進的航海技術,包括導航工具、掌握航向、有效利用風力、准確的針路和海圖繪制等。兩位痴情學者數十年苦心尋夢房仲甫先生已年逾八旬,他把目光投向海洋,也算事出有因。早年,他讀了一部西方學者寫的《世界通史》,作者聲稱:「中國人自古不習於航海。」而日本學者所著《世界航海史》,提到中國的時候,也只有「中國的指南針」六個字。從那時起,他就發誓要以畢生的精力,完成一部彰顯中國海洋文明的著作。在數十年漫長的歲月里,他在工作之餘,堅持研究、考察和考證,搜集、整理了幾十箱書籍、資料和圖片,卻因鄰居的一場大火幾乎焚之一空。
李二和出現在他最困難的時候,這位生長在太行山革命老區的青年作家,當時正痴迷於散文和劇本創作。而他與房仲甫的相遇,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他毅然投身於歷史和海洋的懷抱,把自己的全部工資、稿酬,乃至家人的生活費都拿來用於課題的研究。在出版《與鄭和相遇海上》之前,他們已經出版了填補國內空白的《海上七千年》和《中國水運史》,以及《中國銅鼓的海外傳播》等論文、史話百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