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互聯網 時代對大學生有什麼重要意義
獲取信息更加方便,自學渠道多,創業渠道多,可以讓大學生增長見識!
㈡ 互聯網➕時代的學生核心素養包含哪些
互聯網加時代的學生核心素養包含了很多具體的話,你可以看一下相應的書籍。
㈢ 網路時代如何提高公民媒體文化素養
新文盲 丁聰 受到各國重視的公民媒體文化建設,對於建設一個擁有高素質社會公民的、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是一個值得我國有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關注的問 題。
媒體文化素養的戰略意義 什麼是媒體文化?目前沒有意見一致的簡單定義。與媒體文化平行的概念是傳統文化,即讀和寫的能力;媒體文化還涵蓋了音像視頻的內容,而不只是文字。英國電信與媒體監管機構將其定義為:在多種環境背景下訪問(使用)、理解並進行通信的能力。更高的要求是,從認識和理解信息的能力上升為批判思維能力,包括問詢中肯的問題,分析、評價所得到的信息。例如,一個有媒體文化素養的人應該能使用電子節目指南找到自己需要看的節目,他可能對節目持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只是欣賞;他可以認識到,節目製作者是打算對他施加某種影響;他可以利用節目的互動功能,或者給製作人打電話;他也可以用電子郵件與節目製作者交換意見;他還應該能使用現代傳播技術製作自己的視頻、音頻內容。 媒體文化素養是一個國際研究熱點,許多發達國家早已將媒體文化素養看作是建設先進信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給予高度重視。歐洲國家非常重視這個問題,認為必須使自己的人民具有使用及參與新媒體環境的能力,成為積極行動的有批判能力的公民,而其關鍵在於媒體文化在歐洲的普及。為了能抓住信息與通信技術提供的社會機遇,歐盟將推進媒體文化建設、提高人民媒體文化素養提到信息時代國際競爭力的高度,將其當作整個歐洲的一個戰略性、綜合性目標。 媒體文化素養的要素 在網路時代,只是能讀會寫,而不能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機遇,不足以成為有競爭力的社會公民。 網路時代的公民文化素養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要有使用現代媒體工具的知識和技能。就像你擁有一部很好的照相機後,能不能及時拍到好照片並把這些照片盡快發到想要的地方去。再比如微博客,傳播速度非常快,一秒鍾之內達到六七千人。現在有些國家很重視微博客,每天都要寫上幾條介紹政府的主導性意見從微博客平台發出去。以上是說,網路時代的公民首先要學會使用這些現代工具。其次是對信息的內容進行理解、分析和批判、評價的辯證思維能力。我們在網上看到的信息不一定都是真的,你應該有能力去分析鑒別。第三是人際溝通、社會交往中的法理與倫理道德修養。如果你在網上隨便公布人家的私生活,不僅不道德,還違反了法律。 媒體文化素養的形成 網路傳播時代使每一個網路用戶都獲得了從未有過的話語權,擁有了通過網路直接影響社會甚至國家形象的巨大能量;同時,網路也為傳播低俗文化、違法違規和侵犯公民權利的信息提供了空前的方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同步提高每一個公民的社會責任感,使公民意識在全社會范圍大幅度提升,那麼在法律不能完全覆蓋的角落,就會不可避免地發生危害社會、有損公民利益的惡行。 公民社會的成熟,不僅只限於參與,還需要有教育。參與,將有助於提高社會公德觀念,從而加快社會的進步;然而,沒有強大的社會教育環境,僅僅有參與的機會,並不足以使個體轉變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網路時代要求公民具有相對成熟的辯證思維能力,能在積極參與、分享時代機遇的同時,正確理解和接受媒體信息,善於保護自己和身邊的兒童。目前的狀況是,我國在學校教育中對於信息與通信技術注入資源較多,但對於信息爆炸時代公眾的辯證思維能力建設以及社會交往溝通中法理和倫理道德的教育和引導,還需要大力加強。公民媒體文化素養的薄弱,對我國信息化新媒體發展的制約和不利影響,將日益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努力 未來的網路是雲計算,即把更多的計算能力提到雲端。比如我們在汽車上裝了一個全球定位系統,以後就可以直接與雲端溝通,想要到哪裡去,顯示屏就會收到來自雲端的信息,告訴你哪條路暢通、哪條路堵塞,建議走哪條路最好。總之,未來網路無所不在,信息與通信技術將把更加多樣化的信息服務引進我們的生活,我們將生活在包含嵌入晶元、感測器和智能系統的各種設備包圍之中。由於網路在提供信息、服務、關懷和方便的同時,也帶來更多風險,因此人類社會上升到信息社會階段以後,社會觀念和倫理道德水平也必須相應提高――這需要政府主導下全社會共同努力。 中國的對外文化傳播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飛躍發展和進步。在我國強大的傳統(平面)媒體團隊身旁,正涌現出一支新力量――網路媒體,他們的聲音正和諧地交融於我國文化傳播的主旋律中,合奏出美妙的樂章。網路信息社會必將給我國文化傳播事業加蓋上鮮明的時代標記,而網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將長期比翼雙飛,互相補充,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㈣ 網路時代人需要具備哪些素養
網路時代個人應該具備以下兩點素質:
一是熟練運用互聯網的基本素質,網路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是只是用它來看看新聞,玩玩游戲,聊聊天,泡泡MM,看看電影的一個工具了。而是要會運用如網路搜索等搜索引擎工具查找問題,解決問題,會用電子郵件發送文件,會網路上寫些文章,分享一下心得體會,甚至深入一些去利用網路去營銷推廣,開店賺錢等等;
二是誠信守法的素質,網路只是一個工具,如果認為它是虛擬的東西而失去自己的鴴道德底線。隨著國家對互聯網立法越來越規范,相關的法律會不斷的出台。
㈤ 在互聯網時代為什麼人人都應當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
因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持續推進,5G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已使經濟非物質化,世界經濟正加速向信息化邁進。21世紀的一切工業、企業、事業都離不開信息,從這個意義來說,稱21世紀是信息時代更為確切。
在信息社會中,物質世界正在隱退到信息世界的背後,各類信息組成人類的基本生存環境,影響著芸芸眾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因而構成了人們日常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信息化社會中的個體,如何利用好網路上的海量資源,如何從海量資源中提取我們所需要的有效信息顯的尤為重要,因此,人人都應當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
(5)互聯網時代人的文化素養和創造力擴展閱讀:
信息素養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的能力:
1、運用信息工具:能熟練使用各種信息工具,特別是網路傳播工具。
2、獲取信息:能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有效地收集各種學習資料與信息,能熟練地運用閱讀、訪問、討論、參觀、實驗、檢索等獲取信息的方法。
3、處理信息:能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歸納、分類、存儲記憶、鑒別、遴選、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表達等。
4、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礎上,能准確地概述、綜合、履行和表達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簡潔明了,通俗流暢並且富有個性特色。
5、創造信息:在多種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礎上,迸發創造思維的火花,產生新信息的生長點,從而創造新信息,達到收集信息的終極目的。
6、發揮信息的效益:善於運用接受的信息解決問題,讓信息發揮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㈥ 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與以往相比有哪些獨特性
信息傳遞速度更加快,呈現爆炸式病毒式。而傳統文化達不到這個速度。
但是傳遞速度快的一個缺陷就是 ,一個東西一般只會火熱一段時間, 過了這個周期就會被另外的文化給沖擊。而傳動產業的是細水長流式。
㈦ 互聯網時代中我們的生活實質是
互聯網的發展,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它不僅豐富了信息資源,而且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和時間。伴隨著網路成長起來的青少年一代,他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被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因此,分析和研究網路環境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尋趨利避害的教育對策有著重要意義。 一、網路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網路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交流形式與人際交往方式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自我創造、擴大交往、增長知識、心理溝通、排解不良情緒的巨大空間,但也催生了許多心理問題,網路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 (一)網路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1、有利於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自信心,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網上各種網站、校園網的論壇、社區等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認識自我、施展才華的新天地,不僅鍛煉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還提高了對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斷力,通過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來認識、調節自我心理狀況以及與他人的關系,提高自信心,使心理健康水平不斷得到提升。 2、能培養青少年獨立的探索精神,為他們自由、全面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青少年愛上網,上網的最大樂趣在於能在虛擬時空中探索未知領域,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網路社會是一個充分自由和開放的社會,人們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取信息,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製造信息,還可以無節制地傳播信息,致使網路社會資源異常豐富。不同信息之間的交流、碰撞乃至融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與傳統教育信息源相比,他們具有更大的選擇空間。他們不再被單一的一種信息、觀點、價值取向牽著鼻子走,也不再拜倒在任何權威的腳下,他們可以對各種信息、觀點、價值取向做出比較,發現其中的異同、優劣、善惡,也可以做深入地探究、思考和反思,為自己的合理選擇找到根據,從而逐步發展起獨立思考、評價、選擇的自主性人格。 3、為不良情緒的宣洩提供了良好途徑。中學生面對學校、社會、家長等諸多的壓力,使他們易產生緊張、恐懼、焦慮、抑鬱等異常情緒,心理健康受到影響。而情感表達和宣洩在心理健康的維護和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網路的虛擬匿名性的特點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情感表達和不良情緒宣洩的新途徑。在實際的生活中,青少年的情感並不能無拘無束地表露,總是要受到周圍環境的制約,總要面對自身生存的情感氛圍。而在網路社會中,他們可以無話不談。只要遵守網路協議,網路就會乖乖地按照指令運行,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喜歡做的事,說自己願意說的話,和自己趣味相投的人盡興聊天,從而獲得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實現的情感體驗。 (二)網路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 許多事實告訴我們,每當一種新技術出現後,它就可能成為一把「雙刃劍」,網路也不例外。網路既讓人歡喜也讓人憂,它在對青少年教育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給教育帶來消極影響。 1、網路交往導致青少年對現實交往的冷漠化。網路交往方式的間接性、交往角色的虛擬性、交往行為的直接性和交往關系的平等性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青少年對交往的需求,使其在交往過程中產生自我實現的感覺,且這種理想化的感覺非常容易上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在一個人的成長和社會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交往方式的改變將導致人的諸多方面的相應改變。因沉溺於網路交往而產生的對現實交往的冷漠化會進一步演化為對現實情感的麻木以及正義感和道德感的缺失,甚至到最基本的事實和道德判斷能力的喪失。因此,社會信息化和網路化所造成的人際交往方式的改變對青少年的影響都是不可低估的。 2、網路使青少年道德意識弱化。網上信息良莠不齊,因為缺乏有效的監管,網上色情、垃圾信息大行其道,青少年的信息選擇能力、是非判別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還不足以抵禦這些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不良信息「污染」的對象。網路具有高度的隱蔽性,上網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場」的壓力,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人性中惡的一面,會在這種無約束或低約束的狀況下得到宣洩。這在客觀上易於導致青少年網上道德感的弱化,而這種弱化會有可能波及青少年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行為,使一些青少年是非觀念淡薄,道德意識減弱,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調控力。 3、網路信息的泛濫,容易導致青少年自我迷失,在人格的形成發展上出現障礙。健康的心理是與健康的人格密切相關,正確的自我意識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迷戀於網路中的青少年,由於對新事物的易接受性和本身認知分析能力的欠缺,對電視、網路等媒體文化中渲染的各種信息,容易不加辨別,盲目吸收,甚至盲目崇拜。同時,由於過度崇拜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另外,有的青少年由於接受了網路黑客神通廣大的渲染而迷戀電腦網路,最終荒廢了學業。同大多數人相比,迷戀網路的青少年身上出現的這些問題,容易導致他們在現實社會中不能客觀地把握自己,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利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而最終導致自我的迷失,出現人格發展上的障礙。 二、通過網路環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優越性 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網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也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我認為在網路環境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優越性: (一)網路環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靈活新穎,簡便易行 中學生是接受新生事物最快而且最具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的一個群體,網路的新穎和富於變化對他們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而實際上由於時空條件的限制,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依然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從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來看,心理知識、心理技術的傳播與心理問題的解決主要依賴課堂教學和心理門診中師生的交談以及書籍、活動等媒介的運用,這些媒介的傳播廣度與輻射面十分有限,而且速度也較慢。由於學生只能在相對固定的時間與空間中被動地接受心理輔導與教育,學生學習選擇的自由度就大大降低,他們不可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要來選擇適合的課程和學習內容。而且,網路環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時空限制,操作方便、簡捷,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師生的教與學。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強調互助性,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信息交換、心得交流、互幫互助。傳統教育模式下這些要求都大大受到限制。 (二)網路環境為師生互動,坦誠溝通提供平台 網路環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人機互動性強,學生可以通過論壇、電子郵件、網路聊天室等實現師生之間、同伴之間的互動和坦誠相待,可以以求助者或助人者的身份出現。這就充分體現了心理教育的主體性原則,有助於發揮青少年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而且網路環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學生對於隱私問題可以敞開心扉,暢所欲言,無所顧忌,充分表露自己,消除對心理咨詢的「不安全感」,這無疑能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網路環境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更好地實現資源共享 網路環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量大,覆蓋面廣,能將許多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連接起來,不受時空限制地實現資源共享。青少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問題聽取不同心理專家的意見,避免因知識或經驗的局限性而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此外,在網上實現心理教育信息的交流、共享與普及,對學校教育工作者、家長和社會人士都十分便利,可以大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網路環境構築了學校、家長、社會之間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密切配合的平台,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網路為學生提供自主自助的平台,形式活潑、效果及時 網路環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往往圖文並茂,生動活潑,比傳統的信函、電話、報刊、廣播、電視等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都更有優勢。而且在沒有教師的情況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和服務項目,可以帶著問題到網上尋找答案,也可以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在網上與大家交流、分享或分擔。所有這些對喜歡新奇、追求獨立的青少年學生都具有無比的誘惑力,同時充分地體現了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教育」和「自我幫助」的本質特徵。此外,網上心理服務具有即時性,學生不論何時都可以尋求到它的幫助,這種幫助尤其對那些心理困惑者、心理障礙者可能更為必要、及時而有效。 三、如何讓網路成為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網路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造成了諸多的負面影響,有關專家和教育工作者認為,對待網路,我們既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撒手不管。應該順應網路時代的發展,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充分利用網路信息的優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並盡可能地減少網路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 (一)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網路觀 當前學生對網路的認識偏重於技術的掌握和運用,經常為網上所傳遞的豐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但是對於網路對自身素質的影響、網路對社會道德的沖擊、網路對人類生活的改變等問題缺乏深刻的認識和思考。因此,應在中學生中大力普及網路知識,提高他們對網路的科學認識,使他們認清網路對心理健康存在著一定的危害性,自覺樹立網路心理健康觀念。同時,加強網路道德教育,倡導網路道德自律,教育他們在網上自覺遵守道德規范,自覺強化自律精神和責任意識。 (二)以校園網為依託,加強網路校園文化建設,創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積極開發校園網路信息資源,加強網路校園文化建設,學校可以豐富自己的校園網資源,指導學生正確上網;增加教育信息資源,推薦好的網址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密切相關的網站,並且可以將網路應用到教學中,例如建立各學科網站、在網上發布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同時電子郵件、留言板、論壇能加強學生與教師的聯系與交流,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延伸了教學空間。學校還可以通過網路利用在線留言板收集學生對學校的建議及學生關注的問題,學生可以在留言板上匿名發言,訴說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喜、怒、哀、樂,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留言回復的的方式為學生解決問題,在校園網平台上,教師還可以創建相關的德育網頁、心理健康網頁,讓校園網成為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學校可以藉助校園網這個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網路知識競賽、網上科技知識問答、網上新聞調查等文化、藝術、體育等活動。將網路文化與校園文化緊密結合,引導學生真切感受充滿挑戰和機遇的網路世界,充分激發上進心和創造性。 (三)啟動心理素質教育,開展網上心理咨詢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為出發點,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的教育,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網路和體系,著力於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加強對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適應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導,幫助他們學會正確處理網路世界與現實生活的各種關系。可以由心理輔導的專職人員、學校有關負責人組成心理輔助組織,成立學校心理輔導或心理咨詢中心,配備一定數量的專、兼職咨詢人員和必要、規范的咨詢場所、設備等,加大心理教育的宣傳力度,廣泛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增強學生心理保健意識,提高個人心理求助的積極性。同時,可以利用網路快捷、保密性好和傳播面廣的優勢,設立心理咨詢網站,發布健康有益的信息、言論和知識,牢牢地吸引學生,給學生積極有益的東西,提高其自身免疫力和判斷力,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同時,開辟諸如「心理健康常識」、「心理保健聊天室」、「心理測試」等欄目,進行網上行為訓練的指導,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支持。 (四)加強對網路的使用監督,提高學生自我控制能力 雖說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他們畢竟還不完全成熟,部分青少年尚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在思想認識上還未達到成熟的地步,網路只是一個工具,它無論如何也不能取代人的主體地位。因此,我們必須幫助青少年明確網路的工具性質,加強對青少年網路使用的監督。尤其要解決好上網「做什麼」和「怎樣做」的問題,並且提供必要的監督保證,使他們健康地使用網路。青少年一般只是利用課外的業余時間上網,但如果將課余的所有時間全部投在「網上」而忽略了讀書、參加體育鍛煉等其它重要活動,那就會影響自身的健康發展。所以,除了監督以外,加強對青少年課外活動的指導管理,使學生的課外活動豐富多彩,培養其多方面的興趣,提高青少年參加課外活動的質量,是防止青少年過度使用網路、減少網路給青少年帶來負面影響的有效手段。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培養高尚情操,提高個人自我控制能力,是促使青少年健康使用網路的重要條件。我們相信,通過正確的上網教育,使青少年正確認識和使用網路,成為網路技術的主人,讓網路活躍在青少年生活中,而不是青少年沉溺在網路生活中,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四、網路環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網路作為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知識、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些消極和不良的影響,因此我認為在網路環境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加強網路德育,促進學生上網自律 網路是一柄「雙刃劍」,網路中的各種信息本身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例如,網路中有不少「黃色垃圾」對青少年學生的毒害是巨大的,一些網路游戲、網路博彩對青少年學生有著無比的誘惑力,有的學生對此甚至達到痴迷的程度,這些都嚴重威脅著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應高度重視對學生進行網路道德教育,提高其對網路信息的辨別能力、判斷能力,增強對網路的「免疫力」和自我保護意識,使他們從道德他律走向自律,意識到自己不僅是網路的使用者,更是網路的建設者和真正的主人。此外,全社會應加強網路立法,倡導網路文明,積極開展各種網上健康活動,努力形成健康文明的上網氛圍,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網路本身給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消極影響。 (二)引導學生把握好上網的「度」 教育學生正確使用網路,有節制地使用網路,不能沉湎其中,無心學習,甚至出現上癮的現象,這將使學生喪失時間感,睡眠大大減少,生活節律混亂或顛倒;視力下降,肩背肌肉勞損,免疫力功能變弱等,這必然影響身體健康,容易產生內向、孤僻的性格,做事急躁、沖動,容易把事情理想化、美滿化,變得不現實。長期通過網路與人交流,實際上是一種人機對話的狀態,網路傳播的形象化(圖、文、音、像),強化了學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學生想的思維方式。網路可以極大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但是他們的心理還沒有成熟,當這些學生深陷網中不能自拔的時候,他們又怎能有充沛的精力和飽滿的情緒去完成學業呢? 總之,在網路環境下,進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關注網路環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並在這一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開拓、不斷前進。
㈧ 互聯網時代文化創意基本特徵和趨勢
互聯網是中國考慮的戰略,站在中國的角度,網路這一塊如果用網路支付取代現金支付,那麼美國這樣的金融大國可就不太好了,因為美國他控制這很多地方的金融外匯,所有國家大大的支持移動互聯網的工作。
你這個問題,和我上次回答的那個問題很相似,他是寫這方面的論文,所以我用了剛才自己回答的問題···純屬個人的想法,多多指點!
http://..com/question/1670084683658415707
㈨ 互聯網發展帶給我們的好處
互聯網發展帶給我們的好處是給生活帶來了很大的發布。從購物、繳費、訂票等生活應用的革新,到網約車、共享單車等新事物如雨後春筍,越來越多的人體驗到了與時代發展同步的獲得感。可以說,從單一的技術發明,到覆蓋衣食住行用的隨處可見,互聯網「越來越像空氣」,彌漫在每一個人周圍。
不僅如此,如果說,生活方式的進步是網路力量最直觀的彰顯,那麼在公共領域帶來的價值嬗變和制度進步,成為互聯網時代不容忽視的特徵。微博微信成為社會輿論的組成部分,廣播直播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9)互聯網時代人的文化素養和創造力擴展閱讀:
應當說,互聯網在精神領域掀起了一場頭腦風暴,「多元價值、凝聚共識,提倡共享,實現多贏」等理念深入人心,由此誕生的「互聯網思維」不僅被行業奉為圭臬,也在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社會治理等方面有著深刻的現實啟迪和實踐意義。
而對更多的普通人而言,最大的觸動就在於,信息壁壘的消弭,讓芸芸大眾不僅享受技術進步帶來的生活便利,也增強了每一個網民在社會公共生活當中的參與感和現場感。
有人曾經這樣比喻網路,說它是看世界的窗口和望遠鏡。「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藉助互聯網羽翼,我們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但最重要的是,會讓我們思考得更深,行走得更穩。
㈩ 有哪些文化創造和科技發明顯示出人類的偉大創造力
科技上有宇宙航天、互聯網、現代通訊技術、量子傳輸、納米科技等等,文化上有進化論、相對論、對藝術和美的不斷追求等等都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