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作為藝術生產的創造者的藝術家自身具備哪些特點
藝術創作
第一節 藝術創作主體
一、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家
1、藝術家是藝術生產的創造者
藝術家是專門從事藝術生產的創造者的總稱。藝術家應當具備藝術的天賦和藝術的才能,掌握專門的藝術技能和技巧,具有豐富的情感和藝術的修養,能夠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
藝術傢具有許多自身的特點:
第一,藝術家內部有多種多樣的職業和分工
第二,真正的藝術家往往具有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
第三,藝術傢具有敏銳的感受、豐富的情感和生動的想像能力
第四,藝術傢具有卓越的創造能力和鮮明的創作個性,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第五,藝術家必須具有專門的藝術技能,熟悉並掌握某一具體藝術種類的藝術語言和專業技巧
2、藝術家與社會生活
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家與社會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十分重要
藝術家隸屬於一定的時代、民族和階級,與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可見,一方面,社會生活作為藝術的客體,為藝術家提供了創作的素材和靈感。另一方面,社會生活又對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創作風格產生深遠的影響。藝術家與社會生活結下不解之緣。
3、藝術家的藝術才能與文化修養
藝術才能,指藝術家創造藝術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稟賦和後天訓練培養相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創造力。
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包括深刻的思想修養,深厚的藝術修養,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方面的廣博知識。
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同藝術才能的培養一樣,同樣需要長期勤奮的學習和實踐。
第二節 藝術創作過程
藝術創作活動指藝術家在創作慾望的推動下,運用一定的藝術語言和藝術手法技巧,通過藝術的加工和創造,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思想情感轉化為具體、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將自己的審美意識物態化為藝術作品。
從總體上講,藝術創作過程可以分為藝術體驗活動、藝術構思活動和藝術傳達活動這樣三個階段。
鄭板橋對畫竹過程的描繪是很好的例證。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分別對應了藝術創作過程的三個階段。
「眼中之竹」——觀察、感受生活,即藝術體驗
「胸中之竹」——在頭腦中形成審美意象,即藝術構思
「手中之竹」——將審美意象物態化為藝術形象,形成藝術作品,即藝術傳達
一、藝術體驗活動
藝術體驗活動是一種活躍的、豐富的、深刻的內心活動,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緒,把藝術家長期對於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形成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前提,乃至萌發不可遏制的創作慾望。
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的起始階段,也是藝術創作的基礎。
藝術體驗需要藝術家仔細地觀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認真地思考生活,同時,更需要藝術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擁抱生活,需要藝術家飽含情感的切身體驗。
就是劉勰所講的「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就是杜甫所講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二、藝術構思活動
藝術構思活動就是在藝術家深入觀察、思考和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加以選擇、加工、提煉、組合,並融會藝術家的想像、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形成主客體統一的審美意象。
在藝術構思活動中,想像和情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想像具有在原來生活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能力。
想像是藝術構思的核心,情感是藝術構思的動力。
三、藝術傳達活動
藝術傳達活動指藝術家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運用藝術技巧和藝術手法,將自己在藝術構思活動中形成的審美意象物態化,成為可供其他人欣賞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
藝術傳達需要物質材料
藝術傳達需要技巧
藝術傳達需要融入藝術家的生命和心靈
在藝術創作全部過程中,體驗、構思和傳達三種有機融合,相互滲透。
第三節 藝術創作心理
一、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靈感思維
1、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人類能動地認識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藝術創作的主要思維方式。它是通過具體、感性的形象來達到對事物本質規律認識的思維形式。
形象思維的特點是:
第一,始終不離開感性形象
第二,始終依靠想像、情感
第三,具有整體性的特點
2、抽象思維
指運用概念來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的一種思維形式。
在藝術創作與欣賞中常有抽象思維的伴隨。
抽象思維在藝術活動中,必須服從形象思維的規律,有機融合在形象思維之中。
3、靈感思維
指在創作活動中,人的大腦皮層高度興奮時的一種心理狀態和思維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維或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突如其來地產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頓悟式思維形式。
靈感並非神秘莫測,它是藝術家長期精心構思、艱苦尋覓的精神能量在一瞬間的突然爆發。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長期積累,偶然得之
總之,在藝術活動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靈感思維構成了十分復雜的辯證關系,它們彼此滲透、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以形象思維為主體的藝術思維。
二、意識與無意識
無意識相對意識而言,也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是人腦一種潛在的特殊反映形式。
第四節 藝術風格、藝術流派、藝術思潮
一、藝術風格
藝術風格是藝術家的創作在總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創作個性與鮮明的藝術特色。
藝術風格涉及到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的各個層面,是從藝術作品的整體上呈現出來的。
1、藝術風格的多樣性
藝術風格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它的多樣性
藝術風格多樣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藝術家獨特的創作個性
研究結果表明,俄國的四位著名作家普希金、赫爾岺、克雷洛夫、果戈理在氣質上分別是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這幾位著名作家先天不同的氣質特徵和心理特徵,不能不對他們的創作產生影響,成為他們後來不同創作風格的原因之一。
膽汁質——暴躁性急、沖動而不易抑制
多血質——敏捷好動、熱情但易泄氣
粘液質——孤僻懦弱、優柔寡斷
抑鬱質——遲鈍膽小、內傾抑鬱
藝術家獨特的人生道路
審美需求的多樣化
2、藝術風格的一致性
藝術風格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它常常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
每個民族、每個時代的的藝術總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徵,形成藝術的民族風格和時代風格,體現出藝術風格的一致性。
藝術風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況、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決定的,體現出本民族的審美理想和審美需要。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畫家的作品(波提切尼、喬爾喬涅、提香)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出當時地中海沿岸繁華富裕的世俗氣息與色彩絢麗的自然風光。
藝術風格的時代特色,體現出這個時代佔主導地位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追求。
二、藝術流派
藝術流派指中外藝術發展的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學主張、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組成的藝術派別。
藝術流派的形成,概括起來有三個原因:
具有相同藝術主張的藝術家自覺結合形成的藝術流派,有一定的組織和名稱,或者有共同的藝術宣言;(創造社、新月社、文學研究會)
藝術風格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不自覺而形成的藝術流派,一般沒有固定的組織或綱領,也沒有共同的藝術宣言;(邊塞詩派、鴛鴦蝴蝶派、山葯蛋派)
由於藝術風格相似或相近,被後世人們歸納為特定的流派。(建安文學、江西詩派荒誕派戲劇)
三、藝術思潮
所謂藝術思潮,是指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一定的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的影響下,藝術領域所發生的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潮流和創作傾向。
藝術思潮和藝術流派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17世紀以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後現代主義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從歐美興起,包括了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意識流小說、野獸派繪畫、新浪潮電影等等。
20世紀後半葉,後現代主義在西方興起,向先鋒藝術和世俗文化兩個方向邁進。
藝術風格、藝術流派、藝術思潮,分別針對個體、群體、以及在相當歷史時期內、具有相當規模的較大群體而言。
⑵ 藝術家的審美創造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藝術家 指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和嫻熟的創造技巧並從事藝術創作勞動而有一定成就的藝術工作者;既包括在藝術領域里以藝術創作作為自己專門職業的人,也包括在自己職業之外從事藝術創作的人。
藝術家是進行藝術創作的主體。作為創作主體所具有的構
⑶ 中央美院 中國美術史考題
我是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的。考美院是沒有考題的。就只是讓你寄篇文章,基本上都能拿到證的。然後就是看文化成績了。一般在二本的分數左右。留意一下招生簡章。很重要。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鄙人BLOG blog.sina.com.cn/zuozuo2lan 。
⑷ 藝術素養包括哪些方面
1、自然科學知識修養,人類社會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在社會生活中日益顯示其巨大作用, 並進入藝術創作的方方面面。它既是藝術表現的對象之一,也是藝術創作、傳播的工具與手段。
2、社會科學知識修養,藝術表現的對象以人為中心藝術與社會密切相關,只有具備豐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才能更好地了解社會, 了解人,與之進行更好溝通,產生廣博而深刻的人生感受與社會體驗,形成獨特的真知灼見。
3、藝術理論知識修養,盡管藝術各門類知識不同,但作為人類的精神產品有相通的共性。只有廣泛獵世界經典名畫取不同藝術門類的知識並融會貫通,才能揚長避短提高理論知識修養。
提高藝術素養的具體途徑:
注重社會實踐,社會實踐還包括深入人民群眾了解人民群眾疾苦體察群眾的現狀這是藝術家修養的必由之路,這是藝術家的創作源泉之一。聯系群眾才能體驗人民的思想感情,保持藝術生命的永不枯竭。
藝術工作是項技藝性強的工作需扎實的藝術基本功這要求藝術創作者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勤學苦練。戲曲演員要堅持練聲文學工作者要堅持練筆,繪畫工作者要堅持寫生。無論任何藝術門類,其藝術修養都須建立在大量練習基礎上。無大量練習不會有堅實藝術功底,創作就不可能達到較高藝術成就。
⑸ 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美術設計模擬考題
一、解詞:
1、什麼是藝術流派?
藝術流派是指思想傾向、審美觀念、藝術趣味、創作風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藝術家所組成的藝術派別。他們既要有明確的藝術主張,還要有具體的創作實踐、藝術成果和成就顯著的代表人物。
2、什麼是藝術作品的內容?
藝術作品的內容,指的是經過藝術家選擇、提煉、加工和改造過的人類生活的外部客觀世界和內部主觀世界。其構成因素包括題材、主題、人物、情感、環境等諸因素,其中最為主要的構成因素是題材和主題。
3、什麼是藝術批評?
藝術批評是藝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藝術作品及一切藝術活動、藝術現象予以理性分析、評價和判斷的科學活動。
4、藝術傳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藝術傳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種,即現場傳播方式、展覽性傳播方式和大眾傳播方式。
5、什麼是美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指運用審美的方式實施教育,旨在提高人們的審美感受能力、審美創造力及審美情趣,以促進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升。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
6、什麼是藝術中的幽默?
幽默是喜劇性的一種獨特形態,它把內容和形式中美和丑的復雜因素交合為一種直率而風趣的形式外化出來。幽默所引發的笑,常常帶有輕微的諷刺意味。
7、書法的涵義及其藝術特徵是什麼?
書法是以線組合文字的藝術形式, 它主要通過用筆用墨、結構章法、線條組合等方式進行造型和表現主體的審美情操。書法藝術的基本特徵是: (1) 線條與組合; (2 ) 具象與抽象; (3 ) 情感與象徵。
8、什麼是藝術欣賞的審美效應?
審美效應是藝術欣賞活動具體運作的結果,也是藝術欣賞的作用和目的。藝術欣賞活動最為顯著的審美效應,是能夠產生共鳴;其二是能夠陶冶欣賞者的情緒,凈化他們的靈魂;其三是能夠深化人們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9、什麼是藝術創作的物化與表現?
即藝術家將自己在藝術構思中已經基本形成的藝術意象轉化為藝術符號,並以物態化的形式得以顯現,使之成為具體的、穩定的、可感的藝術形象、藝術情態或形象體系的過程。
10、雕塑的涵義及其藝術特徵是什麼?
雕塑是一門直接利用物質材料,運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體(三度空間)的空間中創造出具有實體形象藝術品的藝術。 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徵是: (1) 物質與技藝的統一;(2) 造型與觀念的融合。
二、簡答:
1、簡述藝術與宗教的關系。(要點)
藝術與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後的發展進程中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二者在認識與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著相似之處。宗教長期利用藝術來宣傳宗教,客觀上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同時藝術也在不斷影響著宗教。但由於宗教反科學的性質,決定了它與藝術的本質不同。
2、簡述藝術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要點)
在藝術創造活動中,藝術主體和藝術客體是一對重要的范疇,它們之間的運動形式,決定著藝術創造的總體趨勢;藝術主體是指在藝術活動中的社會歷史實踐中形成的與審美對象相對應的具有一定創造能力的認識和實踐者,藝術客體是與藝術主體相對立的諸客觀審美事物,是藝術主體認識和實踐的對象;藝術主體具有能動的創造性;藝術主體需要具有一定的審美和藝術創造能力;藝術創造主體與藝術客體的相互交流運動與相互作用,是藝術活動的核心,二者的相互交流運動是雙向的,同時主體應處於矛盾統一體的主要方面。
3、簡述藝術活動中的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藝術家在創作活動中從發現和體驗生活、到進行藝術構思、形成藝術意象和意念,並將其物化為藝術形象的整個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種主要的思維方式。形象思維具有很強的具象性、情感性、創造性和整體性,它以具體的形象作為思維的主要材料,以情感作為思維的中介和動力,並體現出濃烈的創造色彩和藝術家對事物的整體把握。
4、簡述藝術創造中的崇高。(要點)
崇高是在實踐主體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現實客體的歷史要求,並且已經或必將趨於實現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崇高以現實客體壓倒實踐主體為其外表特徵;而其實質在於受到壓抑的實踐主體,充分激發起人的本質力量,轉而征服、掌握(或趨向於征服、掌握)客體。崇高不是主客體的和諧統一的靜態美,而是雙方在對立、沖突中趨向統一的動態美。在這里,人的本質力量的顯現,呈現為實踐主體迫使現實客體與之趨向統一的過程。
5、簡述藝術家應具有的修養和能力(要點)
藝術家應具有的修養 :(1) 進步的世界觀和審美傾向;(2) 廣博的知識;(3) 深邃的思想;(4) 豐富的情感和獨立的人格。
藝術家應具有的審美創造能力: (1) 敏銳的感知能力;(2) 豐富的想像能力;
(3) 精湛的藝術技能。
三、論述:
1、論述藝術生產的意義與特徵(要點)
藝術生產,既不像一般物質生產那樣,完全基於實用的目的,生產人類必需的生活用品,也不像一般精神生產那樣,是一種純粹的理論演繹和概念論證,而是將自己的主體精神和審美意識滲透於生產過程,並物化為審美產品的活動。藝術生產是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統一。
藝術生產,就是以審美思維和審美物化為手段,進行藝術創作和製作的活動。藝術生產,是藝術掌握方式的重要方面,是藝術創制的精神實踐和物質實踐的統一。藝術生產包括藝術創作和藝術製作,藝術生產涵蓋藝術思維的過程,但不能取代藝術思維的方式,藝術思維方式主要是對客體世界的認知和反映,藝術生產則主要是對客體世界的變革與創造。
由於藝術生產同時具有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基本特性,因而在生產過程中就要既遵循精神生產的一般規律,也要遵循物質生產的一般規律;由於藝術生產具有與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許多不同的特點,因而藝術生產就不能完全遵循一般精神生產或物質生產的規律,而要在此基礎上,遵循與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有密切聯系的、屬於藝術生產特有的規律。藝術生產的規律,是藝術整體規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藝術活動多種規律中的一種。藝術生產的規律,就是在藝術規律的規范和制導下,遵循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基本原則,按照美的規律和藝術特性的要求,創制審美產品的一般性規律。藝術生產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精神性與物質性的統一。 第二,審美屬性與商品屬性的並重; 第三,創造性與工藝性的結合。第四,個體生產與集體生產的交叉。
2、論述藝術意境的審美特徵(要點)
第一,情景交融。又可分作兩個類型,其一,景中有情,即景生情;其二,情中見景,即「情生景」。(6分)
第二,虛實相生。 虛實相生,是人們對於和諧美意境的創造和追求。意境,應是實境和虛境相互轉化和融合的結果。(6分)
第三,意與境諧。即指主體在藝術活動中得以升華的審美精神和生命意識與作品中建構而成的具有濃郁美感氛圍的交融與和諧。(6分)
第四,韻味無窮。是指意境中那種使人得到美的感染的韻致、情趣和滋味。又可具體從空靈、飛動、含蓄等方面來闡述。(7分)
一、解釋:
1、什麼是靈感?
靈感或靈感思維是指藝術家在創造活動中,由於大腦皮質的高度興奮,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和思維方式,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顯意識和潛意識的相互作用,產生出新概念和新意象的頓悟式和突發性的思維方式。靈感思維具有突發性、超常性、易逝性等特點。
2、什麼是藝術風格?
藝術風格是指藝術創作的整體上所呈現出來的代表性的特點,是由藝術家的主觀方面的特點和作品的客觀特徵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風貌。風格是藝術家在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是藝術家的創作見解通過獨特的藝術形式的表現,是一個藝術家在全部作品中反映出來的基本特色和創作個性。風格,是一個藝術家創作上成熟的重要標志。
3、什麼是藝術傳播?
藝術傳播就是藝術的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遷徙、變動、蔓延,達到公共化或社會化的過程。藝術信息、受傳者、傳播主體和傳播媒介(或加上傳播效果),就是藝術傳播得以構成和運行的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4、 共鳴
共鳴是指在鑒賞過程中,鑒賞者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願望及人物命運所打動,從而形成的一種強烈的心靈感應狀態。不同時代、階級、民族的鑒賞者,在鑒賞同一部藝術作品時可能會產生相同或相近的審美感受,也可以稱作共鳴。
5、什麼是藝術典型
藝術典型指的是藝術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體系,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環境等,其中,典型人物是藝術典型的主體,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的核心。
6、建築藝術的涵義及其審美特徵是什麼
建築是一種實用與審美相結合,以形體、線條、色彩、質感、裝飾、空間組合等為語言,建構成實體形象的造型與空間藝術。 建築的基本特徵: (1) 造型的形式美追求; (2) 環境的人格化體現; (3) 多重的象徵性意味。
7、什麼是意境?
意境是指藝術形象或情境中呈現出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能夠蘊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識的至高境界,它是主體情感與客觀物象的有機統一。(5分)
8、藝術的審美價值是什麼?
藝術的審美價值,是指客體對象與審美主體在審美關系的生成中所體現出的能夠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引起人的審美感受的具有某種社會性的客觀屬性。
9、什麼是悲劇?
悲劇是同崇高有密切聯系而又互有區別的一個范疇。悲劇的美學特徵表現為一種主體與客體的矛盾斗爭趨向於統一的過程,即體現人的本質力量的實踐主體暫時被否定而最終被肯定,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的實踐主體暫時受挫折而終將獲得勝利。
二、簡答:
1、簡述藝術與經濟的關系(要點)
唯物史觀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經濟基礎的發展對於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制約和影響作用。一般說來,經濟對於藝術的制約和影響並不是十分直接的,而是往往要經過一些中介環節。這個中介包括政治的、社會的、情感的等各方面的因素。正是藉助了這些中介,才使得作為時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藝術接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與影響,同時也藉助這些中介,使藝術又對經濟基礎施加影響。我們在強調經濟對藝術的制約和決定作用的同時,又應看到,經濟的興衰與藝術的興衰雖然有著密切的聯系,但並不是機械地互為因果關系的。那種認為經濟繁盛,藝術一定繁榮,經濟衰退、藝術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據的。
2、簡述藝術鑒賞的過程。 (要點)
藝術鑒賞一般可分為三個環節。首先,藝術鑒賞往往從感知藝術作品的外在形式美開始,欣賞者對藝術作品外在形式美的發現和感受,主要是通過感、知覺來進行的;其次,是對藝術作品的形象及情感的觀賞和體驗,主要是通過人們的聯想、想像來實現的;第三,審美理解,是指欣賞者以自己的思考和理性判斷能力,對藝術作品和形象所蘊含的意義、思想、境界等作出較深層次的理解、認識和評價。
3、簡述藝術分類的方法。(要點)
以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時間藝術(音樂、文學等)、空間藝術(繪畫、雕塑等)和時空藝術(戲劇、影視等)(2.5分);以對作品感知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聽覺藝術(音樂等)、視覺藝術(繪畫、雕塑等)和視聽藝術(戲劇、影視)(2.5分);以藝術作品對客體世界的反映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再現藝術(繪畫、雕塑、文學等)、表現藝術(音樂、舞蹈、建築等)和再現表現藝術(戲劇、影視)(2.5分);以藝術作品的物化形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動態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和靜態藝術(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等)(2.5分)
4、簡述藝術活動中的滑稽。
滑稽的典型形態是藝術中的喜劇、相聲、漫畫等。滑稽側重於在對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存在。當實踐主體在矛盾斗爭中已經居於主導地位時,現實對象作為實踐主體的對立面,已經或即將被戰勝,從而成為失去了存在依據的事物,成為可以任意揶揄、擺弄的對象。作品以其內容與形式的尖銳矛盾、不協調以及形式的虛假性而引人發笑。
5、簡述藝術創作的構思與意象的形成。(要點)
藝術構思,是指藝術家在藝術體驗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以特定的創作動機為引導,以各種心理活動和藝術表現方式為中介,使藝術意象得以創造和生成的過程。在不同形式藝術作品的構思過程中,顯現出藝術意象及其形成過程的差異。 藝術意象,是藝術家在構思的過程中,將主體的審美情感、審美認識與把握到的客觀審美物象相融合,並以一定的藝術表現方式和語言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於主體觀念中的藝術形象或情境。藝術構思主要有綜合、變形、移情、立意等方式。
一、解釋:
1、藝術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藝術的具體功能有多種,但主要的應當是審美認知作用、審美教育作用、審美娛樂作用三種。也可回答為娛樂功能、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審美功能。
2、什麼是藝術鑒賞?
欣賞性的藝術消費活動就是藝術欣賞,其內涵主要是指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受眾為主體、力求獲得多元審美價值的積極能動的欣賞和再創造活動,是接受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藝術作品的價值、屬性的主動選擇、吸納和揚棄。
3、什麼是藝術家?
藝術創造主體------藝術家,是人類審美活動的體驗者和實踐者,也是審美精神產品的創造者和生產者。他們通常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豐富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修養和突出的審美能力。同時,藝術家又是具體的和社會的人。藝術家的生命在於創造。
4、什麼是審美期待?
欣賞者的審美期待可呈現為文體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蘊期待。文體期待是指藝術欣賞者由於藝術作品的類型或形式特徵而引發的期待指向;意象期待是指欣賞者由於藝術作品的某種特定意象而引發的期待指向;意蘊期待是指欣賞者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態度及思想傾向等方面的期待指向。
6、什麼是藝術體驗
藝術體驗,是創造主體在長期積淀的審美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情感、想像、聯想等心理要素,對特定的審美對象進行審視、體味和理解的過程。
7、工藝的涵義及其藝術特徵是什麼?
工藝是指既具有審美特性、又具有較強的物質特性,既表現出審美價值、又可以體現一定實用價值的造型與空間藝術。 工藝藝術的基本特徵是:(1) 實用與審美;(2)物質與精神; (3) 技能與創造。
8、什麼是藝術中的諷刺?
諷刺是以真實而誇張或真實而巧妙之類的手段,及其簡練地把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引發人們從中得到否定和貶斥丑的精神和情感愉悅。
9、什麼是藝術意象?
藝術意象,是藝術主體的審美認知和審美情愫與客體物象實現化合的心理形態,同時也氤氳於這種心理形態的物態化表現之中。藝術意象是主體藝術思維及其情感活動的結果,是凝結了主體生命意識和審美理想的感性顯現。
10、什麼是藝術作品的形式?
藝術作品的形式,就是藝術作品的內容的存在方式,即藝術作品內容的內部組織結構和外部表現形態。藝術作品形式的構成因素,主要包括藝術作品的結構和語言。
二、簡答:
1、簡述藝術起源的基本學說(要點)
第一,模仿發生說,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對於自然和現實的模仿。這是一種有關藝術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論,古希臘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等人持這種觀點;第二、游戲發生說,認為藝術起源於游戲,席勒、康德、斯賓塞、谷魯斯等持這一觀點;第三、表現發生說,認為藝術起源於情感表現和交流的需要,持這一觀點的有雪萊、列夫.托爾斯泰、科林伍德等;第四、巫術發生說,認為藝術起源於原始民族的巫術活動,愛德華.泰勒、弗雷澤等人持這一觀點;第五、認為藝術起源於勞動,德國的畢歇爾、芬蘭的希爾恩,以及普列諾夫等持這一觀點。(每種學說得2分)
2、簡述丑在藝術表現中的審美意義。(要點)
丑在藝術表現中可以滿足人們的特殊審美需要,獲得特殊的審美感受。丑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特殊的審美意義。
第一,丑可以襯托美,從反面烘托和諧美與崇高。
第二,丑的形式可以蘊含美的內涵。
第三,丑在藝術表現中可以轉化為美。
第四,適度的丑的形式表現可以生成獨特的形式美感效應。
3、簡述藝術創造中雅與俗的關系 。(要點)
雅與俗,是指藝術創造及作品的審美品位而言,雅包括高雅、典雅、雅緻等,俗是指通俗,並非低俗。一般來講,雅的作品,具有較復雜和完善的藝術形式,以及較深刻較高遠的意蘊,通俗的作品,一般具有通達、曉暢的藝術追求,更注重藝術的審美娛樂功能。高雅藝術在一定意義上能夠代表特定時代藝術創作的最高水平。通俗藝術中也不乏優秀的作品,但應警惕低俗化傾向的蔓延。藝術創作應倡導雅俗共賞。
4、簡述藝術創造中的優美。
藝術活動中的優美,首先,它沒有任何統一過程的 痕跡,是一個已經實現統一的形象實體,以比較單純直接的形態表現了現實對實踐的肯定;其次,它不是一種壓倒式的統一,而是現實與實踐、真與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交融無間的統一;第三,它不是在自身構成中包含著丑,而恰是在與丑的抗爭中顯現出人的本質力量的美的形態。它本身排除了丑,並與自身之外的丑相比較而存在。優美最根本的美學特性是和諧。(5分)
5、簡述藝術與政治的關系。
藝術與政 治從來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是因為,其一,藝術與政治都屬於建築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藝術則是一種觀念形態性的上層建築,他們都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和影響,同時又能夠反過來作用於社會的經濟基礎。其二,藝術與政治相比,一般不像政治那樣與經濟基礎和物質生產發生直接的聯系,藝術與經濟的聯系往往需要一定的中介因素,其中政治是最重要、最敏感的因素。藝術與政治之間可以相互產生作用,藝術要接受政治的制約和影響,同時也可以對政治施加影響。
三、論述:
1、論述藝術作品的三個基本層次(要點)
其一,藝術作品的語言層。藝術活動的每一個種類選擇運用一定的物質媒介材料,按照一定的美學規律,進行排列組合而構成的表現手段或表現方式。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藝術活動的每一個種類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8分)
其二,藝術作品的形象層。藝術形象是藝術家從人類生活的外部客觀世界與內部主觀世界中高度集中、概括、創造出來的,既包括性格鮮明的各種人物形象,也包括具體、生動、完整的各種生活畫面;既包括情與景融匯互化的各種境界,也包括由純粹的物質媒介材料構成的各種形式結構。(9分)
其三,藝術作品的意蘊層。藝術形象及它的高級形態意境與典型,具有深邃的啟示性,啟示著人們透過作品的多元的形象形態,去聯想,去追索,去領悟隱匿在藝術形象之外的藝術意蘊。(8分)
2、論述藝術創造的主要審美心理要素。 (要點)
藝術創造的心理活動,經歷了一個由審美感覺、審美知覺、審美想像、審美聯想、審美情感、到審美判斷等若干審美心理要素構成的過程,並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5分)審美感知,包括審美的感覺和知覺。感覺是客觀事物在人的頭腦的主管映像,審美感覺是人的一種特殊感覺,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對事物的綜合的整體的把握,審美知覺的對象是事物的審美屬性;審美想像是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經過有目的的組織和改造,創造新的藝術形象或情境的過程,想像又分為再造性想像和創造性想像,藝術家的創造活動主要依靠創造性想像;審美情感,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映,審美情感則是審美主體對客觀審美對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做出的一種心理反映;審美理解詩人在審美過程中對主體與審美對象的相互聯系、內容與形式的審美特性及其規律的認識、領悟和把握。
⑹ 什麼是審美創造力
審美創造力抄,指人襲在審美中能動創造的能力。
審美創造力是人的創造力中的一種基本能力,包括創造新觀念、新理論、新思維、新方法、新手法的能力和創造新審美意象、新藝術形象的能力,表現於審美感受力、判斷力、概括力、想像力、審美意象創造力等形象思維能力和藝術意象、意境創造力、藝術表現力以及審美評價的分析綜合力等方面。
⑺ 藝術家指的哪些人
指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和嫻熟的創造技巧並從事藝術創作勞動而有一定成就的藝術工作者;既包括在藝術領域里以藝術創作作為自己專門職業的人,也包括在自己職業之外從事藝術創作的人。
藝術家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在人類早期階段,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尚未分離的時候,技術嫻熟的工匠就是早期的藝術家。爾後,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中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最後分野,使藝術生產成為一個獨立的精神生產部門,從而為專業藝術家的出現提供了客觀條件。同時,人類長期的勞動實踐還為藝術家的出現創造了主觀條件:一方面,它創造了藝術家的審美的感官、靈巧的肢體、健全的心理結構、熟練的技巧、能力等;另一面,它創造了人的豐富復雜的精神世界,創造了整個社會對藝術不可缺少的審美需求。沒有這種需求,也就不可能有藝術家的產生。
藝術家是進行藝術創作的主體。作為創作主體所具有的構成因素中,發達的審美感受能力、創造性的想像、豐富的情感和嫻熟的藝術表現技巧是藝術家的主要內涵。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對生活的敏銳而深刻的洞察力是藝術家必須具有的素質。對人生的嚴肅態度、對人類命運的巨大責任感是藝術家的主要道德品格。藝術天賦對於藝術家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成功的藝術家總是具有某種突出的藝術天賦。就某些藝術種類如繪畫、舞蹈、音樂藝術來說,創作主體藝術天賦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偉大的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此,藝術家應該是具有較高思想修養和良好藝術修養的人。傳大的藝術家同時也是思想家。藝術家的思想在藝術作品中是通過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表現出來的,這就比抽象的理論更富有生動性。藝術家對社會實踐具有極大的反作用力。這種反作用力主要是通過藝術家所創作的藝術品來實現的。它既可能給人以心靈的安慰,也可能給人以精神的鼓舞;既可能給人以虛靜恬淡,也可能給人以騷動不安;既可能使一個民族的精神穩固和加強,也可能使它解體和渙散;既可能提高一個時代的趣味,也可能敗壞一個時代的趣味;既可能對一定的社會起「潤滑」作用,也可能對一定的社會起「磨擦」作用。如果說,科學家給自然以秩序,倫理學家給社會以秩序;那麼,優秀的藝術家則給精神以秩序,在一個想像的空間里,給整個宇宙以最後的自由與和諧。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參加藝術活動的人也將越來越多。為了適應社會不同層次、不同階級的藝術審美需要,於是便有了所謂嚴肅的藝術家類型和通俗(流行)的藝術家類型之分。這種現象廣泛地見之於各個藝術領域。此外,還存在著一支人數眾多的藝術家類型,即民間藝術家。這一類型藝術家的存在,與民族傳統、民族審美心理和趣味、民間工藝、風俗等密切相關,同是藝術家隊伍中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因此,在進行美學或藝術學研究時,無論對哪種類型的藝術家都不應該忽略。
⑻ 藝術美的創造對藝術家提出了哪些要求
藝術美的創造過程。
藝術美也就是藝術作品的美。因而藝術美的創造過程也就是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從人類審美活動的角度來看,所謂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實質上就是審美主體使自身本質力量逐步顯現為作品藝術形象的過程。具體說,也就是藝術家使其在審美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審美意識,包括審美感受、審美意向、物態化的過程。現就創作的幾個主要環節作如下說:
1、審美感受的產生。一切藝術美的創造,都以藝術家對客觀生活的審美感受為基礎、為起點。審美感受是審美意識的初級階段,沒有審美感受就不可能形成審美意識,也就無法進入創作過程。審美意象是藝術家審美意識的高級形態,審美的孕育就在於個別與普遍的綜合,或表象與觀念的統一。這一工作在藝術創作中通常稱之為「藝術構思」。藝術家從事藝術、從事藝術美的創造,都必須以其內心的創作慾望和創作沖動為契機,而這種慾望和沖動則是由藝術家一定的審美感受所激發的。《樂記》說:「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鍾嶸在《詩品.序》中說:「器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泳。」他還認為,無論是自然界的陰晴寒暑,四時代續,還是社會生活中的悲歡離合,人事變遷,都是感盪心靈,激發起詩人的創作沖動,也就是悲陳詩,何以其義;悲長歌,何以呈激情。前面我們所引的鄭板橋畫竹論便形象地描述了藝術家由一定審美感受的觸發而產生的創作過程和狀態。關於審美感受的產生,我們可以分三個層次來把握:
第一層,審美感受一般離不開對感性對象的直接反映,而且總是同客觀事物的表象相聯系的。因而,人們常常把它稱為審美直覺和藝術直覺。當然,這種直覺實際上已滲透了藝術家的自覺理性,是一種包括感覺、知覺、情感、理解、想像等因素在內的復雜心理過程,只是還沒有上升到通常所說的理性認識。蘇珊朗格在談到對事物的直接把握時曾舉過這樣的例子,大部分人通過直覺就能夠覺察到自己左右手間的相似,而必須首先通過思維去找出這一隻手與那一隻手間的—一相似,我們只要對照看上一眼,就能直接猜測出幕履內部的空間形狀,而無須先將它解剖開來,然後再加以仔細研究。他這里所說的就是對對象的一種直覺把握。這種直覺把握不同於科學的理性認識,它不需要對手的特徵作科學的抽象來對它們作把握點或通過對幕履的解剖,科學的計算出它的內部結構。但在這種直覺的把握中,卻既包含了理解與想像的因素,否則就不可能覺察到雙手的相似,也不可能猜測到幕履的空間形狀。我們所說的覺察、猜測就帶有理解、想像的性質。在藝術和藝術美的創造中存在著類似的情況。
第二層,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審美感受是對感性對象的一種包含有理解的直覺把握。鄭板橋在另一處論「畫竹」,一反蘇軾「胸有成竹」之說,首倡「胸無成竹」之精論。說他畫竹時,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而成局,寄神理俱足也。這似乎是一種不經過頭腦思維的無意識的塗抹,實際上是對竹子作長期觀察體驗後的一種直覺把握。所謂「胸無成竹」,實際上並不是胸中無竹子的意象,而只是說在作畫時這種意象自然而然的流於筆端,好像作者並沒意識到它的存在似的。繪畫能達到隨手寫去,自而成局、神理俱備的境界,離開了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這個審美感受的體驗的審美產生過程,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
第三層,審美感受不僅寓有理性的因素,而且還寓有情感的因素。審美感受之所以不同於一般的感覺,就在於其表象運動和情感活動是密切地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家在感知客觀世界中的某一具體事物時,一方面在大腦中產生對該事物的表象,另一方面由於對該事物與自身的某種肯定或否定的關系而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況構成了審美感受中表象、情感、理解的三者的綜合運動與融合。利夫.托爾斯泰談到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表現時舉了這樣一個簡明的例子,比方說,一個遇見狼受過驚嚇的男孩,把遇狼的事敘述出來,他為了使他人在他心理所體驗過的這種感情,於是描寫他自己在遇見狼之前的情況所處的環境的清明,他那愉快的心情,然後描寫狼的形象、動作,他和狼的距離等等。所有這一切,如果男孩子敘述時再度體驗過他所體驗的一切,這就是藝術。托爾斯泰用這個例子說明了藝術創作的全過程。很顯然,在這個審美感受過程的階段,表象也就是狼的形態、動作以及周圍的環境等等。理解就是自己與狼之間的意識,情感也就是由此而產生的恐怖,這些是彼此交織在一起的,三者互相交織、融合,共同構成審美感受的內容。
審美感受是藝術創作的基礎,但是由於它總是由具體物象所引起的,所以偏重於對具體對象的感性直觀,帶有分散性、個體性的特點。在審美感受中雖然包含有理解、想像的成分,但這種理解僅僅局限於主客體間的有限范圍,想像也難以逾越有限的時空。因而它只是屬於藝術家審美意識的初級形態。這種初級形態的審美意識,還不能直接轉化為作品的藝術形象,但它是藝術家信息庫中的寶貴庫存,是構成未來藝術形象不可缺少的感性材料。因此對於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來說,總是以滿腔熱情投入生活,去觀察、體驗、感受各種各樣的生活情態,乃至具體生動的細節,不斷豐富積累自己的信息庫存。以上講的是藝術創作的第一個環節,審美感受的產生。
2、審美意象的蘊育。藝術家從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而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由此產生創作的慾望和沖動。但是不存在藝術家信息庫的分散、零碎的表象材料,只有在藝術家頭腦中經過加工、改造、孕育成完美的審美意象,才有可能物化為美的藝術形象。審美意象是藝術家審美意識高級的形態。所謂意象,顧名思義是意與象的統一。具體說是指事物的外在表象與內在意義的統一。事物的表象是個別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的意義是普遍的、概念的東西。意象的孕育就在於實現個別與普遍的綜合,或表象與概念的統一。這一工作,在藝術創作中通常稱為藝術構思。
藝術構思對於藝術形象的創造乃至整個創作過程的實現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巴爾札克在談到義大利畫家高雷奇奧創作的聖母像時說,這個藝術家遠在他創作聖母像之前,早就在欣賞這個思索非凡的形象幸福中陶醉了。他又說:一個詩人一個畫家或是一個雕刻家,能使他的作品給人栩栩如生的感覺,是因為他的創作構思和創作過程是同時進行的。這就告訴我們,藝術家在把他所構思的藝術形象提到畫幅之前,這個形象實際在他的心靈中已成熟了,以後的事只是把這活的生命體交給觀賞者而已。這充分說明了藝術構思的重要性。
藝術構思的任務就是把藝術家在審美感受階段所獲得的豐富表象材料綜合、加工改造成蘊含有一定生活意義的審美意象。正因為藝術構思的過程,遵循著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同時又有其自身的特點。人們一般把藝術構思階段這種具有自身特點的思維活動稱為「形象思維」。因而藝術構思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形象思維的過程。當然這並不是說形象思維只存在於藝術構思階段,而只是說在這個階段中,形象思維顯得特別活躍,其作用也尤為明顯。在藝術構思階段,藝術家賴以孕育審美意象的形象思維活動,主要表現為自覺的表象運動和想像活動。
⑼ 藝術的審美本質是什麼
本質是人類審美活動中的一種高級、特殊的形態。
所謂審美,簡單地說,就是感受、領悟客觀事物或現象本身所呈現的美:具體地說,它指的是人在其社會實踐過程中與客觀事物或現象所歷史地發生和建構的一種特殊的表現性關系。
提高自己的藝術審美的方法以及付出的代價:
1、對大自然的熱愛。 美的藝術源於大自然,無論是翁郁芬芳的花木,還是歌聲美妙的鳥兒都能夠給人一種審美的愉悅感。很多作家或者藝術家都會關注和欣賞大自然的美麗。
2、多閱讀些人文類書籍。這些書籍都會使得閱讀者感到一種藝術的美感。當然這種藝術創造來源於作者對美好情感和幸福生活的追求。美的藝術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
3、多了解國內外藝術。人們對審美的藝術的理解和思考可以說遠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不過那時候的藝術作品水平還不算很高,有一種天真樸拙的美感。隨著社會發展程度很高的時候,人們無論是造型藝術還是審美能力大大提高了很多。所以我們平時可以多了解些這類藝術,對提高我們的審美還是有幫助的。
4、要有一顆包容的心。我們在審美的時候,不能對這幅藝術作品或者文學作品一概而論。我們要理合分析作品的優長和不足之處。每個人對美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不一樣,自然得出對美的評價是不太一樣的。
5、多實踐 。我們要提高審美能力需要多從生活素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到美的藝術內涵。
(9)藝術家的審美創造能力主要指擴展閱讀:
藝術審美與一般審美的不同,主要是由於它的審美對象不同,它是以藝術作品作為審美的對象。一般審美是對現實美的觀照,現實中的客觀事物或現象,原不是作為人們的實踐對象和認識對象而存在的。
在社會實踐中,它們與人首先形成了意志實踐關系和理智認識關系。在這個基礎上,當社會發展到人們不以直接的功利態度、實用態度對待客體對象時,才出現了比較成熟、純粹的審美關系。而藝術美則不同於現實美,它是作為審美對象而生產、而存在的。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其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藝術審美需求。
藝術給予人的只是一種審美愉悅、審美享受和審美評價,只在人的精神上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它不能像客觀事物那樣可以作為實用品出現,如畫上的馬不能騎,香蕉、蜜桃不能吃等。
藝術必須具有美的品格,只有體現了真、善、美相統一的藝術作品,才具有審美價值,也才能實現以審美功能為前提的各項社會功能。
⑽ 藝術家指的是什麼
藝術家是指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和嫻熟的創造技巧並從事藝術創作勞動而有一定成就的藝術工作者。
進行藝術作品的創造活動的人物,通常指在諸如寫作、繪畫、攝影、表演、雕塑、音樂、書法及舞蹈等藝術領域有比較高的成就,從而具備了一定的美學程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