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時珍發明什麼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葯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❷ 《本草綱目》是李時珍發明的,有什麼之稱
《本草綱目》有東方醫學巨典和中國古代網路全書之稱。《本草綱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時珍撰於嘉靖三十一年至萬曆六年。李時珍集畢生心血完成的巨著《本草綱目》,是我國葯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全書收載葯物1000多種,比前人增加300多種。載入葯方1萬多個,比前人增加四倍。同時繪制1000多幅插圖,形象地表現了各種葯物的復雜形態,以便辨認。
《本草綱目》還涉及到自然科學許多領域,如動物、植物、礦物、化學、地質、農學、天文、地理等學科,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因此《本草綱目》出版後,各種翻譯版本相繼出現,獲得了世界范圍的贊譽。李時珍成為世界公認的傑出的中醫葯科學家。英國研究中國科技史的著名專家李約瑟說: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這部著作被稱為東方醫學巨典,中國古代網路全書。
(2)李時珍發明的什麼擴展閱讀:
《本草綱目》版本頗多,除國外各種全譯或節譯本外,國內現存約七十二種,大致可分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攝元堂本)及江西本、錢本、張本三個系統。江西本系統,主要為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夏良心、張鼎思刻本等。
錢本系統,主要為明崇禎十三年(1640)錢蔚起杭州六有堂刻本,並改繪葯圖,以及清順治十二年,即1655年,吳毓昌太和堂本,乾隆間《四庫全書》本即據此本抄錄;張本系統,主要為清光緒十一年即1885年,張紹棠南京味古齋刻本,文字參校江西本、錢本,葯圖改繪後增加十餘幅,並附《本草綱目拾遺》。
❸ 古代四大神醫各發明了什麼
扁鵲:針灸、望聞問切 華佗:麻沸散、五禽戲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李時珍:《本草綱目》
❹ 李時珍是發明了什麼
撰寫了醫學巨著《本草綱目》
❺ 李時珍發明什麼東西,新知多少草葯
李時珍發明了麻沸散,在《本草綱目》中新增葯物374種。
❻ 李時珍的職務是什麼他發明了什麼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他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❼ 李時珍是什麼發明家
中醫葯發明家!
❽ 李時珍,祖沖之,華佗,司馬遷,畢升,分別發明了什麼。
李時珍(《本草綱目》),祖沖之(祖率),華佗(麻沸散),司馬遷(《史記》),畢升(活字印刷術)。
1、《本草綱目》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
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葯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
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
2、祖率
祖沖之算出圓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於精確到小數第7位,簡化成3.1415926,祖沖之因此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位將圓周率值計算到小數第7位的科學家。
祖沖之還給出圓周率(π)的兩個分數形式:22/7(約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確到小數第7位。
祖沖之對圓周率數值的精確推算值,對於中國乃至世界是一個重大貢獻,後人將「約率」用他的名字命名為「祖沖之圓周率」,簡稱「祖率」。
3、麻沸散
華佗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葯,而且在針術和灸法上的造詣也十分令人欽佩。
華佗到處走訪了許多醫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葯物,經過多次不同配方的炮製,終於把麻醉葯試製成功。
他又把麻醉葯和熱酒配製,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覺,再剖開腹腔、割除潰瘍,洗滌腐穢,用桑皮線縫合,塗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間康復。因此,華佗給它起了個名字——麻沸。
4、《史記》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5、活字印刷術
畢升(一作升)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像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
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畢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華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時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祖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