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更好地創設語言情境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
如何更好地創設語言情境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
英語是一種語言,是人在各種環境中交流的工具。語言一旦離開了情景,就成了無源之水。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脫離情景而孤立地教英語,而應該讓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去習得語言。所以創設一個真實的教學情景既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而教學情境就其廣義來說,是指作用於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境。從狹義來說,則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作用於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它可以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外顯的教學活動形式,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索、發現和認識的過程。
在英語教學中,我發現農村學生英語基礎普遍差,學習起點低,很多學生感到掌握英語很難,「啞巴英語」大有人在,尤其是我們農村中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狀況的低下更令人擔憂,他們既不能開口說,又無法聽懂英語,更不要談用英語進行口語會話或者交際。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老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在讓學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英語作為一種交際語言,教學內容大多數涉及對話,而對話又離不開一定的語言環境,能否創設英語情景,激發孩子們對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積極投入教學活動中已是一個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 創設情境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
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消除過於緊張的焦慮情緒,處於最佳的學習狀態。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尊重每一個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把英語教學和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環境,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特別關注性格內向或學困生,盡可能地為他們多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民主、寬松、和諧、自然的課堂氣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師生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它是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動過程。教師要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尊重、民主、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從而使教師積極地採取情感教學原則,在包容口語錯誤的環境中幫助學生解除心理壓力,釋放心理負荷,讓學生輕輕鬆鬆、毫無顧忌地說英語,逐漸由「要我說」的被動狀態達到「我要說」的自覺狀態。
開學伊始,初一的學生剛跨入初中,新的學習環境,新認識的教師和同學,尤其是新的學科,內容豐富多彩,這使他們產生從未有過的新鮮感受,但是新的教法和學法與小學相比大為不同,這一切又會使他們感到緊張和煩悶,創設輕松愉快的英語情景,不僅可以降低他們的焦慮感,更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
在開學第一課學習Hello!時,我讓學生為自己設計一張名片內容包括Name,Age,School,Family member等等,學生們高興極了,積極參與其中,,學生的設計各具特色,面對自己的作品,學生更多的快樂和自信,完全沒有緊張和和陌生,為了讓學生在類似生活的情景中學習英語,我在遇到學生時會用簡單的英語和他們打招呼,如:「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How are you?」等,很快。學生再見到我時,都會主動用英語和我問好,不僅拉近了我和學生的關系,而且養成了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習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能力。
所以,如果教師的教學情境設置的合理,學生就會提出很多相乾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對於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不能只圖表面熱鬧,更不能讓過多的非教學信息干擾和弱化英語知識與技巧的學習以及文字思維的發展。根據現實性的原則和教學實踐,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素材作為課堂情境,讓學生體會英語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樂趣。
二、 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復習詞彙
第斯多惠說得好:「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麼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麼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麼能鼓舞人呢?贊科夫也強調指出:「教學法一旦能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
在Readig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喜歡在教學課文之前處理詞彙,以掃除課文學習的障礙,然後在學習課文時以「回顧」詞彙的方式導入新課,例如,在學習Unit 4 Reading 時,為了回顧並檢測學生上節課詞彙預習的效果,老師讓學生完成B1,將單詞和相應的釋義連起來。但是,這篇課文涉及的詞彙有34個,有的詞彙可以用釋義的形式來解決,但若用同樣的辦法來解釋某些詞彙就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范圍。所以,教師只設計詞語釋義題,不能達到復習和檢測所有詞彙的目的。
英語學習離不開對詞彙,習慣用語和句型的記憶,所以復習是必要的。但是復習的方式應該豐富多彩。單調的千篇一律的方法容易使學生厭倦,而且脫離語境的詞彙練習往往會顯得比較呆板,沒有活力。其結果是:大部分學生充當了「觀眾」個別有幸發言的學生答得也比較機械。這篇課文涉及的單詞可以採用多種方式進行回顧,如造句對話表演語言描述以及動作說單詞等方法。教師應引導他們的方式在具體的語境中將單詞的意思表達出來。例如:可以通過動作表示;可以通過語言描述或造句表示; 可以通過對話表演表示; 也可以通過猜單詞游戲等有趣的方式引導學生復習詞彙。學生感興趣,參與熱情高漲,英語學習氛圍就會特別濃。為此,創設教學情境,第一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其中的問題應當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遭遇的一些問題,只有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才能切實弄明白知識的價值。
三、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在英語教學中,多媒體輔助教學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和學生的喜愛。傳統的英語教學造就了很多啞巴學者。他們只局限於聽老師講,忙於應付各種考試,而不重視英語的交際能力,這恰恰違背了英語學習的目的,如果教師能夠在英語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語境,使學生進入角色,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並能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多媒體技術的靈活多樣為圖像、影像、音頻、視頻的剪接和編輯提供了可能。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隨時穿插各種影像片段。各種各樣的多媒體課件能為學生提供非常逼真的英語情境,使教學形象化,把學生帶進與教學內容相應的語境中時,學生具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最大限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爭取,從而更快捷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全面提高教學效果。在學習《Going shopping》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錄像,先讓學生感受一下購物的場面,感受購物的過程和感受,通過視覺、聽覺上信息的獲取,為新授課做鋪墊,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而在情景中理解語言知識和內容,能使難點化易;在情景中理解語言知識和內容,能突出重點和難點;在情景中操練能提高學生實踐的量和質。在情景中對話交際能促進思維的條理化和邏輯的順序化,有利於提高理解和口頭表達的正確性和流利性。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學中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聽說能力的同時要想方設法創設情境,為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四、 創設教材中提供的情境。
牛津英語7A第二模塊第五單元《Going shopping》一課,課文以Amy為Simon和Sandy購買生日禮物為素材,以對話的形式呈現整個選購禮物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將學生引入真實的情境中,採用觀看幻燈圖片,或模擬購物現場的形式整體呈現課文內容,讓學生置身於較真實或具有實際意義的語言環境中去接觸和學習完整的語言,並在更深層次的潛意識中逐步理解本課的句子結構和語法。為了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為朋友選擇禮物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今天,我班進行了一次購物情景秀,我是提前兩天布置的任務,當我推門進入教室時,我被當時的場景感動了,教室已經按小組布置了六個場景,桌面上擺放著各種商品,有的組牆上也掛著各種小物件,有玩具店,書店文具店,還有發卡店和服裝店。雖然都是大家互相拼湊起來的,但我感到了學生的用心和投入。學生表演的也很積極大膽,每位學生都行動起來,連平時最不愛發言的同學也有台詞,雖然很短,但是學生都給了最熱烈的掌聲。有些學生的表演引得大家鬨堂大笑,很幽默。本課闡述的是購物這一主題,由於購物對學生而言一點也不陌生,因此在創設情境上沒有難度,學生教易接受。在預習課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聽、說、讀、寫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學中用,用中學」,同時在展示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讓學生能感受購物的真實情境,體會到生活化的語言,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
知識是人類從實踐活動中得來的,是對實際事物及其運動和變化發展規律的反映。這也就是說,知識本身具有豐富生動的實際內容,而表徵它的語言文字,則是抽象和簡約的,學生所學的正是語言文字所匯集成的書本知識即教材。這就要求學生不論學習什麼知識,都要透過語言文字、符號圖表把它們所代表的實際事物想清楚,以至想「活」起來,從而真正把兩者統一起來,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這樣的學習就是有意義的學習。
一個成功的英語學習者要具備以下因素:智力、語言能力、認知風格、個性特點、學習策略、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等。作為一名普通農村中學英語教師,我們應該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更多的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切實提高農村中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從而大面積地提高英語成績。
㈡ 怎樣為幼兒學習語言創設情境
如何為幼兒運用語言創設情境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句話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幼兒語言教育的發展,經歷了不同階段,過去傳統教法,大家重的是死記硬背的知識,由成人強行灌輸,幼兒不需要也不理解知識,這樣,盡管幼兒也能鸚鵡學舌式地背下來,但往往缺乏理解,無法應用。現在提倡的是「人本教育」,在語言活動中,一切必須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讓幼兒帶著興趣、需要和已有經驗直接與客觀世界進行對話、探究和發現知識,了解知識。而為幼兒創設一個適宜的情境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新《綱要》明確要求:「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那麼,究竟什麼是自由寬松的語言運用情境?怎樣為幼兒運用語言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情境呢?在此結合我的實際工作,談談自己的淺見。
我國有許多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優美的兒童詩、生動的故事,詼諧的寓言、充滿幻想的童話……讓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成為了語言活動的主要內容和要求。在活動開展前,教師必須吃透教材,了解其精髓及不同風格,以便為幼兒創設適宜教材的語言運用情境,讓幼兒看情境說話,潛移默化地獲取語言知識技能。以下,是根據不同的兒童文學體裁設置的不同方式的情境。
一、游戲式情境
《規程》提出遊戲是幼兒園活動的基本形式,在語言活動中創設游戲式情境,寓教於樂,讓孩子們在愉悅的游戲活動中發展語言和提高智慧無疑是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這種情境比較適合於情節曲折、內容豐富,以不同場景為線索的故事一類,如《小蝌蚪找媽媽》、《小猴子摘桃》等故事。這里以《小猴子摘桃》為例,它講述的是一群小猴子跟著媽媽上山摘桃,沿途要鑽過一個山洞、走過一座獨木橋,最後到達山坡的桃樹下摘桃。活動目的是:學習句型「你不推、我不擠,一個跟著一個鑽(走、摘);培養幼兒互相謙讓、懂秩序。分析這個故事,有鑽山洞、有過獨木橋,這不正是幼兒平時喜愛的游戲嗎?於是,情境很快就設置出來了——用一個體育器材「鑽山洞」纏一些綠色皺紋紙做山洞,地板上畫一些藍色小河,河面上畫一座獨木橋,再畫一棵桃樹,貼一些可以活動的桃子。整個情境的設置非常簡單,但充分發揮了作用。為了增強游戲的趣味性,還可以讓幼兒戴上頭飾扮演小猴,教師扮演猴媽媽,與幼兒一起來到山洞前,猴媽媽開始問:「哎呀,小猴子,前面是什麼呀?」「是山洞。」猴媽媽繼續:「山洞那麼小,我們人那麼多,怎麼過呀?」這時,幼兒會爭先恐後的講述自己的已有經驗:「不要一起鑽,一個一個鑽!」「不能推別人的!」「也不能擠!要不會碰到頭的!」把幼兒的話串起來,就成為了本次活動要學習的句型。而故事就是在這樣的游戲情境中,通過幼兒的探究,自然而然地全盤托出。在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一起游戲,真正成為幼兒的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而幼兒也是在「玩中學,學中玩」,達到了師幼互動。活動後,幼兒對故事記得很牢,而且所學句型運用得很好,他們經常會在平時排隊或
上樓梯時冒出一句:「你不推、我不擠,一個跟著一個走。」實踐證明,游戲式情境設置是幼兒最喜歡,也是輔助幼兒語言探究活動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二、懸念式情境
愛幻想、愛假設是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經常從海底想到天上,從動物想到人物,他們那天馬行空想像出來的話語,時常會讓你大吃一驚、或哭笑不得。在語言活動中,為幼兒設置懸念式情境,給幼兒留下提問質疑的空間,也是培養幼兒大膽想像發展語言的有效手段。此類情境設置適合於情節帶懸念的故事或者是故事創編。如《小白兔找太陽》、《三隻熊》等。在創編故事《三隻熊》中就使用懸念式情境設置,效果很好。首先,為幼兒布置了一個三隻熊的家,這個家不是整潔、漂亮的家,而是一個亂七八糟的、臟兮兮的家。幼兒一來到這個情境,他馬上會有一個疑問:「小熊的家怎麼會這樣?是誰弄的?」等幼兒討論後,緊接著又是一個疑問:「三隻熊回到家看到家裡亂七八糟的,他們會怎麼樣?」一連串的疑問讓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預期」和「假設」,幼兒在活動中想說、敢說、喜歡說,編出來的故事比原版還豐富精彩,而且很快掌握了故事中的疑問句型:誰動過(喝過、睡過)……?事實證明,通過幼兒自己探究出來的語言知識,幼兒不僅記得牢,而且能學以制用。在以後的語言活動《不亂塗亂畫》中,幼兒就用上了「誰……?」這一疑問句句型。懸念式情境是幼兒大膽質疑提問的良好學習環境,它充分體現了幼兒創造性語言的運用,發展了幼兒創造性思維,打破了過去傳統的教師在語言活動中一問到底的現象。
三、美學式情境
美學式情境是從美學的角度出發,調動幼兒多種感官,讓幼兒體驗美、幻想美,從而提升幼兒的審美情趣和能力,豐富幼兒情感體驗和感受。多採用油畫,多媒體圖畫、聲音與動畫融為一體的形式,創造出充滿想像與幻想的意境。適合優美抒情的兒童詩、散文詩、散文、故事等,如《小樹葉》、《南瓜爺爺》等文學作品。《南瓜爺爺》中就體現了美學式情境。我們可以用先進計算機軟體製作會動的南瓜爺爺、茄子麗拉,還有那夏天的田野、深邃的晚空,營造了一個讓幼兒心醉神往、浮想聯翩的意境,提供了無限可能的想像與幻想空間。而在語言活動《小樹葉》中,為了讓幼兒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教師請幼兒欣賞分辨音樂,並配樂,在情境中創造音樂氛圍,引導幼兒進入藝術境界。從各領域來充實、營造美學式情境,達到讓幼兒欣賞的目的。
總之,為幼兒創造適宜的語言運用情境,幼兒學語言輕松,教師組織起活動來也毫不費力,你會覺得與幼兒溝通是一件那麼開心的事,有了情境的輔助,師生之間就像在聊天那麼自然。讓幼兒在探究活動中潛移默化地習得知識。但是,這一有效教育手段不僅運用在語言活動中,更應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十分鍾談話、餐後散步,我們與幼兒的語言活動無處不在,所以,我們還將繼續探討研究如何創設幼兒語言運用情境,真正達到《綱要》提出的:「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習使用適當的、禮貌的語言交往。」的總體目標要求。
㈢ 如何創設多樣化英語學習情境
一、創設課堂教學情景的教學策略
我主要按照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針對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上創設了各種情景,即創設語言使用,信息交流的環境。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創設情景境的教學策略:
1、音樂渲染,創造情境。
在課前3-5分鍾播放優美動聽的經典英文歌曲或熟悉的音樂,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安靜下來,起到心理放鬆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被利用起來,導入新課;例如, 我在教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Unit5這課時,正好要教「現在進行時」的時態,我就選擇了一首非常熟悉的由《兩只老虎》這首兒歌改編成的含有「現在進行時」時態的《Are you sleeping》這首歌曲,在歌詞中將「兩只老虎」分別換成「Are you sleeping」,學生們一聽到這音樂,感到很有意思,不用教我就跟著唱了,而且唱起來又具有連貫性,這對接著要上的新課起著很好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2、利用插圖、簡筆畫和卡片,創造情境。
插圖是語言的形象再現,語言是插圖的理性表述。例如,在練習句型How is the weather?時,教師可以出示一幅圖,圖中有兩個人在對話,其中一個手裡拿著一副含有天氣標志的圖畫。請學生根據圖畫的內容編一段對話。學生會運用所學過的知識,編成各種對話。反之,也可以讓學生根據一段對話或小短文來畫畫。這也是一種運用語言的訓練。因為學生要繪圖,必須熟讀對話,反復揣摩,才能將圖畫繪完。例如在教授boy girl man woman bird cat的單詞時,我就使用了如下的簡筆畫和卡片進行了情景教學:
簡筆畫能讓學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以上單詞的基本意思後,就用活生生的人作為教具,指著一個女孩問:Is this a boy?學生回答:No, she isn』t.指著自己(男性)問:Am I a woman?學生(大笑)回答:No, you aren』t.又指著鳥問:Is this a cat?學生回答:No, it isn』t.既創設了情景,又讓學生感覺到了學習的樂趣。
3、聆聽聲音,創造情境 。
在學習動物名稱時,可以先將小動物的聲音錄制下來,讓學生模仿動物的聲音和樣子來學。例如,cat,cat,喵喵喵;dog,dog,汪汪汪,…… 這樣,學生就會很有興致,有的裝成猴子,有的扮成小狗,……。再難的詞在學生口中變得流利起來,枯燥的單詞很快被學生記住。也可採用聽音辨動物的方法,如在教七年級下冊Unit3這課時,要學tiger .elephant .koalas. 等動物名稱,我先讓學生分別聽動物的叫聲, 猜是哪一種動物,大家紛紛舉手,猜對後再引出一個個新單詞,學生們對此感到特別興奮,學生的興趣達到了高潮,幾乎全班都舉起了手,爭先恐後地回答。整堂課氣氛活躍,學生在輕松的語境中掌握了知識,活用了英語句子。這種聆聽聲音,創造情境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學習交通工具上,如:car, bus , train ,等,把它們的聲音錄制下來,聽了以後猜是哪種交通工具,再引出要教的內容,這樣能極大地調動學生上課的學習積極性。
4、拓展想像,創設情景。
初中生思維活躍,想像豐富。在學習七年級下冊Unit4中的teacher,student , doctor, policeman ,actor, 等職業的單詞時,如單純認讀單詞,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教師通常採取實物、圖片、投影等形式。但是對於這一課的單詞如果採用這種形式學生學起來不會帶勁,因為學生們目前沒有面臨「你的職業是什麼?」的問題,他們都是學生,即使做一些關於職業的頭飾或圖片讓學生來說,也很缺乏真實性,學生們積極性也不會太高。「我有一個夢想」。為何不能跨越時空,給學生設計這樣一種情景呢?利用已學的句型I am …引出各個單詞。於是,我給學生們擴展了一些關於職業的詞語,如driver, farmer, engineer, boss, fireman,…我一改平日的認讀方式,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情景:「二十年後,我們進行一次返校活動,當我們再次相逢在熟悉的校園里時,你會向你的老同學介紹…… 情景給出後,學生們都很興奮,積極暢想著自己未來的樣子,沒有了枯燥的機械認讀,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熱烈的討論和自由的想像。
5、選擇真實事例,創造情境。
學生通常喜歡談論真實事例。因此,教師設計活動所選擇的場景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如教家庭成員的詞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來"合家歡"照片,並讓學生互相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等;例如:學生在學完七年級上冊Unit3 This is my sister後,我就要求學生對照自己的全家福照片,畫一個Family Tree並寫一段介紹自己家庭成員的文字,有的學生寫成如下:This is my family. Mygrandpa』s name is Wang xi. My grandma』s name is Xia Qian. My father』s name is Wang Xiaofeng.He is a doctor. My mother』s name is He xi.She is a teacher. I have a sister. Her name is Wang Qin. She is eight. My name is Wang Jiang. I am thirteen. I love my family very much.這就是一篇表達上很自然流暢的小英語作文。在期中考試中就考了這類似的寫作題,很多學生都得了滿分。
6、運用體態語言,創造形象的體態情景。
體態語能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 英語課堂教學以交際為主,生動活潑甚至誇張的手勢、表情、動作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引起學生注意,促使交際愉快地順利進行。教學單詞fat、thin、tall、short、時,教師可以利用誇張的手勢形態表達,同時讓學生參與表演表達單詞。孩子們樂於加入表演的行列。如:在教swim這個單詞時,教師可先將單詞寫在黑板上,然後用手向前劃圈作游泳狀直到學生說出這個單詞的漢語意思為止。在反復朗讀幾遍後,學生便很輕松很深刻地記住了這個單詞。教授句子以及文章也同樣如此。如:當教師先做運球動作,然後作單手肩上投籃動作,一邊做一邊說:「l play basketball.」學生立刻便能領會這句話的意思。
用體態語言創設的情景,有利於迅速掌握所學的語言知識。同時大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自始至終處於積極學習狀態中,從而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7、利用實物、道具等創設生活情景。
學生在模仿課文語言時,能獲得發現的樂趣,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在為學生創設語言實踐的情景,應抓住課文中的重點句型,精心設計練習,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利用實物、道具、布景等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在逼真的情景中進行交際,從而達到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目標。例如,七年級上冊Unit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 ?學生可以利用實物、道具,布置一個購物的場景。把課文中學到的語言,通過自編自演,完成購物的對話,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學生在人物角色的扮演中體會語言的意義,學會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8、利用現代外語教學手段,創設直觀的交際情境。
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不但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使他們能夠專注地學習,而且還為他們提供語言情景,使外語教學形象化、具體化、情景化。例如在教七年級下冊「Unit 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時,這課要求學生掌握問路和指路的表達方式。為了給學生創設具體生動的直觀情景,我根據課文的要求上網下載了一段有關問路和指路的短劇,並事先布置學生去預習課文和查找有關問路和指路的各種表達方式。
在Greeting and free talk 後,我即問學生們:Do you want to visit any places?學生們聽了馬上提高了興趣,齊聲回答「Yes」。然後我又繼續問道:Where do you want to go ?學生們的興致來了,紛紛發言: 「I want to go to a park .」「I want to go to a bookstore.」「I want to go to a supermarket.」等,接著我又說:「I am sure every student knows how to talk to a person in Chinese when you are asking the ways. But do you know how to talk to a person in English?Let』s watch a short play.」同學們一聽,情緒馬上高漲起來,急切地想知道怎樣用英語進行問路和指路。我把電腦滑鼠輕輕一點,屏幕上出現了我事先准備好的問路和指路的短劇,因為圖文並茂,形象生動,所以同學們觀看得津津有味,有的同學甚至跟著模仿劇中的指路姿勢。這樣把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結合起來,把語言和形象結合起來,使學生直觀地理解對話,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理解、掌握語言知識,進而積極進行交際。
二、創設教學情景的基本教學原則
1、真實自然,貼近生活。
學生通常喜歡談論與自己有關的事。因此,教師設計活動所選擇的場景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教表示顏色的詞彙時,教師可讓學生談論各自喜歡的顏色、服裝、學慣用品等;教表示食品、飲料、運動的詞彙時,教師可拿來實物或模型,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用這些實物進行對話,互相了解各自的喜好;教電話用語時,教師拿來實物電話,讓學生練習打電話及電話用語。
當學生在這種模擬真實環境的活動中進行交際時,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自覺性和自信心也大大增強了。
2、形式多變,活潑有趣。
中學生學習的動機來自興趣。根據中學生愛玩、好動、好勝心強的特點,教師可設計許多生動活潑的游戲。如猜謎、接力采訪比賽、一分鍾調查比賽等。具體地說,我用"聽音猜人"的游戲教句型"Who is…?";用"蒙眼摸物"的游戲教"What's this/that/it?"等句型。這些游戲的趣味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了學以致用和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於是在課堂中我將直觀教學法、游戲活動法、實踐操作法、講編故事法、體語教學法貫穿於教學始終,每一節課的設計都不雷同,讓學生始終在一種企盼和愉悅中輕松地學習。
3、難度適當,照顧層次。
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交際時,要注意難度適當,照顧到程度不同的學生,要讓每個學生感到有話可說。在七年級就開始引入"Duty Report",它要求值日生,自設情景,自己敘述或由他組織一個或幾個同學共同參與演示以前學過的對話,或者把學過的英語運用到生活中去。程度好的學生做得很好,但程度差的學生做起來很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對其加強指導以增強其自信,並在平時對其予以特別的關注和照顧,使全班同學齊頭並進。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不僅能使語言教材變成活生生的言語,富有生活氣息,使學生產生彷彿置身於英語世界的感覺,增強運用英語的能力,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積極地學習,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能夠有效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了語言信息輸入,產生語言內化,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從而為學生的可持續性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㈣ 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創設語言學習情境
小學英語是學生學習英語的起步階段。剛剛接觸這門新課程的小學生都懷有新鮮感、帶有好奇心。《英語課程標准》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法和任務型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那麼,教師在課堂上面對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以及課本上如此少的語言材料,如何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呢?
通過研究和教學實踐,我逐漸體會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應只把孤立的單詞、句型灌輸給學生,讓他們死記硬背,而是能讓他們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讓他們掌握語言運用的能力。要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就要在課堂上積極運用情境創設的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效果。出示同學們熟悉的圖片以拉近英語語言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學生體會到英語學習與實際生活沒有距離,從而消除心理障礙,積極投入到英語學習。
一、什麼是情境教學
情境是「情」和「境」的統一。情境教學,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製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理解教材內容,促使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
情境教學法之所以受到師生的普遍歡迎,是因為它能創造接近生活的語言情境。正如美國階梯英語老總所說的:「讓孩子們浸泡在英語的氛圍中,沒有學不好英語的」。
二、為什麼要運用情境創設進行小學英語教學
英語是一種語言,而非一般的知識。脫離了一定的情境,語言就難以恰當地表述,難以發揮其表達進行交際活動的本質作用。英語又不同於漢語,對於剛剛接觸它的學生來說,課本上出現的只不過是一個個冰冷的符號。要把課本上的文字轉變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教師一定要創設形式多樣的情境,在有意義的交際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通過交際活動,教師向學生滲透的是文字所包含的真情和激情,使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喚起他們對於知識的渴求。
1.英語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是小學生心理、認知發展狀況的必然要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學藝術就在於設法引起學生的興味,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體。」針對小學階段學生聽覺靈敏,善於模仿,具體形象思維好、活潑、好動、和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相對較短等特點,教師在英語課堂上應藉助多種手段創設直觀情境,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樂」。
2.英語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是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有效手段。布魯姆說過:「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首先必須明確的是我們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運用語言進行日常的生活交際。交際能力包括了四種語言能力(聽、說、讀、寫),就小學英語教學而言,就是通過聽、說、讀、寫等的訓練使學生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其次,我們要明白語言運用能力的習得與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分不開的。教師以「情」感染學生,以「境」培養學生,學生才能感受語言的魅力,才會樂學、樂說。學習即生活,我們若能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這樣培養出的才是懂得生活,懂得交際的社會人。
3.英語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是提高教師能力素質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教學中應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這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情境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對於學生的重要性得到了很高重視,卻往往忽略了它對於另一教學主體教師成長的重要性。教師在教育不同學生、處理不同教學內容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教學實踐,教學相長,能使原有單薄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理論聯系實際後的立體認知,這對教師個人來說也是一種提高。
三、如何在英語教學中豐富情境創設的手段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千方百計地創設生動、形象、有趣的教學情境、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對連續的教學內容盡量避免採用同一情境創設手段。根據教學實踐,我歸納了以下幾點。
1.可以多利用實物、模型、圖片、多媒體等創設直觀形象的情境。
如在教授教室里的東西時,我請學生們指著自己身邊的東西來一一跟讀chair, desk, teacher等單詞,利用身邊的實物使抽象的聲音與形象得到很好的結合。當在教授學生打招呼時,我又利用了多媒體這一資源,用動畫生動呈現了「Hello!」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的場景,來幫助學生理解。在操練階段,出示了很多學生喜歡的卡通形象,學生在一聲聲地驚嘆中操練了很多遍的「Hello!」,「Good morning. How are you?」。他們總是迫不及待地跟那些人物用學過的語言來打招呼,有效的情境充分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2.可以利用游戲、角色扮演等創設真實生活情境。
如在教授「What time is it?」這一內容時,我設計了「老狼、老狼幾點了」這一兒童常做的游戲。先
㈤ 如何將英語學習運用到真實的情景
在現代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這是擺在我們廣大中學英語教師面前的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
我們都知道,學習語言的目的在於運用,運用它准確地交流思想和傳遞信息。而情景環境是理解語言確切含義的重要依據。情景教學法強調語言的情景環境,讓學生一邊看,一邊練聽和說,身臨其境,把看到的情景和聽到的聲音自然的聯系起來。這樣可以 生動活潑地進行教學,學生學得快而且感到輕松,印象深刻。活的語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語言環境中邊做邊學,才能學得到,、學得好。我們常常說,Learning by doing . 它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方法。因此,情景環境在英語教學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受到廣大英語教師的重視。
聽、說、讀、寫是英語教學基本功訓練的四個方面。在學英語的階段我們要特別注意側重聽力訓練,從聽說入手進行訓練,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和語言環境中進行語言實踐,運用已學的語言設身處地地進行交際,開展活動,傳遞信息和表達思想。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我們在教授單詞對話、語法和課文時,如能精心設計教學情景、營造教學環境,讓學生扮演角色,在具體的生活場景中學習、模仿、言行一致。學生開口就容易了,理解就准確了,印象就深刻了。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景、營造語言環境氣氛,邊做邊學。在做中學的教學方法,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學生由被動地學習轉化為自主學習和直接體驗,學到的東西印象深,而且記得牢、學得活。在具體的情景環境中學習語言,最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為了讓學生在一定的情景,語言環境中輕松愉快地學英語,可在課堂教學上盡量運用實物、掛圖、卡片、簡筆畫、手勢、情態、以及教室里的人和物,必要時,甚至可以把學生帶出課堂,創設教學情景,營造語言環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英語,使英語課生動活潑,形象逼真。由於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學習不再是脫離現實生活的象牙之塔,單詞不再是枯燥的,對話和語法知識不再是呆板的,課文思想不再是空洞的,英語課 不再是單一的語言知識傳授課,而是語言實踐與應用社交活動的場所。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下面就從詞彙、對話、語法和課文教學這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做法:
1、詞彙教學:營造語言環境揭示詞義,注重應用
詞彙是語言,語義的結合體,脫離了上下文的詞彙是枯燥無味的,即使背得滾瓜爛熟,使用起來也會不知其所以然。傳統的詞彙教學法是通過直接的翻譯來學習詞彙,要求知漢語意思,會都會寫,而不是學習怎樣運用詞彙進行交際,表達思想。我在詞彙教學中採用了新的方法,凡是教動詞,如教 stand up 、 open the window、 close the door 時, 要求學生邊說邊做,言行一致。凡是教實詞,尤其是起始年級,我都千方百計准備實物進行直觀教學,通過上下文來揭示詞義,並且注重應用這個詞進行交際。
初一教apple、 banana、 orange 這些單詞時,課前安排幾個學生把這些水果帶來,並把它們放在自己的課桌上。我一進教室發現桌上有蘋果,就十分驚奇地說:Look! What』s this? Let me see. Er, it』s an apple. Yes, it』s an apple. 待學生回正確,轉而問學生:Is this your apple? 學生回答:No, it isn』t. 最後問:Where is the apple? 學生答:It』s on the desk. 這樣,學生既動口又動手,有淺入深、由表及裡、層層深入。「滾雪球」式的詞彙教學深受學生歡迎。
2、對話教學:創設情景,引導思維,鼓勵開口,大膽交際
九年義務教育初英語教材的最大特點就是編排了大量不同場合的對話,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語言實踐的材料,我們應根據教材內容,精創設教學情景,營造語言環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鼓勵學生扮演角色,進行表演,大膽開口。
從心理語言學角度來看,學習必須藉助聽說手段,讓學生在交際情景 中,進行語言實踐,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符合客觀認識規律。在對話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對話材料,設置不同的情景營造不同的語言環境,把學生引入情景中,身臨其境,進入角色,設身處地進行思維活動,進行交際,表達思想感情。
以初一Unit 6 Lesson 23 打電為例,上課時,既不帶讀,也不翻譯和講解對話,而是把一個電話機(玩具)放在一個學生桌上,把另一個電話機放在講台上。師生問候結束,學生一坐下,電話鈴聲響起(課前安排學生按鈴)我就立刻拿起電話說
T: Hello! 7730302.
S: Hello! Zhang Ping?
T: No, This is Mr. Zhang.
S: Hi Mr. Zhang, This is Li Hua. How are you?
T: Fine. Thank you.
S: Is Zhang Ping in, sir?
T: Sorry, He isn』t at school.
S: OK. Thank you? Goodbye!
T: Bye!
學生一邊聽,一邊看,身臨其境,一聽就懂,一看就明白。如此連續叫幾個學生示範,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小組操練。最後扼要介紹英美人士打電話的習慣,布置家庭作業:晚上給老師或同學用英語打一次電話。學生這樣說:這樣的課形象逼真,生動有趣,不但聽得懂,學會了用英打電話,而且腦子也開竅了。
3、語法教學: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語言實踐,注重語言應運,系統歸納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我們所教的語法是實踐語法,因此,語法教學要以語言實踐為綱,以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為核心。我們就語法教學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潛心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語言環境、營造語言氣氛,把學生引入情景之中,進行語言實踐,注重情感表達,既動口,又動手,獲得語言信息。例如:在學習現在完成時態時,根據當時的天氣很冷的特點,我就精心地設計了 這一組情景:教師一進教室, 就問Who is on ty today? 值日生回答:I am. 然後接著說: It』s very cold today. Please close all the doors and windows. 待值日生關好了門窗,又說: He has closed all the doors and windows. It』s warm now. Thank you. 話音剛落,又連聲咳嗽,掏出手帕說: I』m sorry .I』ve had a bad cold .I can』t speak loudly .Please listen to me carefully. 學生們看到老師帶病堅持上課,深受感動,專心聽講,踴躍發言。課堂紀律特別好,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
4 、課文教學:創設情景,營造氣氛,讓學生親身體驗,增強語言的真實感,體驗實用性
課文是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材料,運用語言的綜合課。如果我們能創設情景,邊做邊學,口和手並用,這樣即靈活,又有趣,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增強了語言的真實感,體現了語言的實用性。
在教初中第三冊課文How to plant trees 時,我大膽地帶學生走出課堂去植樹。課前安排幾個學生帶上挖坑工具、水桶和樹苗,讓學生親身體驗一次植樹,邊植樹邊學習英語。在植樹中學習英語,按照植樹步驟用英語指導學生植樹,同時要求學生一邊做一邊說……
結束後讓學生回憶植樹步驟,最後,就幾個重要環節提問,檢查學生是否掌握,提問如下:
1、When is it best to plant trees? Why?
2、What about the holes?
3、Why should we knock a long strong stick into the earth next to the hole, and tie the tree to its top?
4、What should we do at last?
這堂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一邊說一邊做(Learning by doing),自 始至終情緒盎然,興趣濃厚,積極思維,踴躍發言,加深了對語言材料的識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多年的初中英語教實踐活動中,我深深體會到:在英語教學活動中積極,適時地創設教學情景,營造濃厚的語言環境,讓學生既動口,又動手,邊做邊學。在做中學英語的課堂教學法,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生理和心理特點,遵循語言學習的客觀規律,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從而發揮出蘊藏的潛力。我所教的學生有如下的特點:1、全班學生成績較平穩。2、學生課堂發言積極,活躍,口語,聽力能力較強。
英語教學就是做學問,既要做,又要學,還要問。只要我們遵循這一教育規律,挖掘教育資源,在教學情景和語言環境上大做文章,學生才會主動活潑地去發展,才會具有優良的素質,具備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㈥ 如何設計有效的語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形成學生能力的最廣闊的空間。綜觀國外教育,都十分重視學生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的達成。而要培養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關鍵是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判斷、合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與解決問題和探究活動的能力,使學生明白自己應有的姿態和生活學習方式。下面我就課堂教學、作業設計及課外活動三個環節簡單談談如何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教師不僅僅提供教材或資料讓學生去理解、記憶,而且還應呈現一個個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怎麼樣」,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思考,從多種形式、多種層面去求得答案。要使學生不僅「愛問」,而且「會問」,形成較強的質疑解疑能力。同時,教師不能讓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圈套」回答問題,而應該引導學生敢於針對課文內容、課外讀物,針對社會生活,針對教師和同學的不同觀點等提出質疑,敢於挑戰教師,挑戰權威。
在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的課堂教學中,我就曾有過這樣一次實踐性的教學。《死海不死》的第四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說明死海的本質特徵——鹹度高。作者從三個方面予以說明:1、用絕對數字說明死海海水的礦物質含量多。2、用相對比例數字說明海水說明海水含量與海水總量之比大。3、比較說明海水密度大於人體密度。從而說明人在死海海水裡沉不下去的奇異現象。這其中包含了若干物理方面的知識,於是我把實驗引入課堂,我沒有從文章方面直接說明本段說明特點,而是與學生一起實驗、直觀感受。我拿一個燒杯,裡面放上水,拿一個雞蛋當作在水裡游泳但不會游泳的人。雞蛋放入水中,沉了下去。我問大家:「誰能想辦法讓雞蛋浮上來呢?」一個學生興沖沖地跑了上來,他向燒杯里放了一定數量的鹽,雞蛋浮了上來,我趁機對大家說:「這個同學運用他學的知識,解決了我的問題,你們還有什麼 問題需要我們幫父解決的嗎?」一個同學搶先問道:「老師,雞蛋浮上來是不是一定數量的鹽起了決定作用呢?」另一個同學也趕緊問:「怎樣才能讓雞蛋再沉下去呢?」我沒有回答,而是將問題交給了其他同學。一個同學自告奮勇地上前面來,又倒入一些水,雞蛋又沉了下去。問題迎刃而解,我問學生:「如果換成鐵球呢?」對這顯而易見的推理,同學們都笑了。我請同學們總結,這個燒杯里水浮力的大小相對什麼而言?一個學生說,是相對於那個雞蛋人而言。同學們又笑了。我讓同學們再次閱讀第四段,請他們自己歸納作者在說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時是怎樣說明的。很快,學生得出答案。我想,在實踐中,學生自已綜合運用知識探究得出答案比老師包辦代替要強得多。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現代教育的目的,把學生從堆山積嶺的作業中解放出來,給學生以思維的時間和空間,是碰頭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條件之一,傳統的作業內容基本是重復課堂上所學過的知識,學生只要啟動記憶功能就能圓滿地完成作業,不用怎麼動腦筋,這樣的作業對於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沒有幫助的,作業要結合教材,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水平設計訓練,讓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產生「我能行」的愉快體驗。要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開發學生的潛能,要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綜合,學會遷移,學會開拓,如在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之後,我布置了這樣一道作業:請你講述一個節選自《三國演義》的故事,要求說出故事所涉及的人名,並准確地簡明地敘述有關情節,在敘述中至少運用一條成語或俗語、格言、名言警句。課後同學積極准備,有的找名著,有的請人講述,有的上網查資料,還有的乾脆去買《三國演義》的碟子觀看,幾天後,同學們交上了自己的作業,還有「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楊修,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顧全大局」的魯肅……故事情節概括得准確、精煉,大多數同學的成語、俗語、名言等使用得很恰當。這種綜合性的題需要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搜集信息,然後再分析綜合,在這種訓練中,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不宜刻意地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再不能只圍繞著若干知識點進行「少慢差費」式的教學,再也不能老師的講解去代替學生自己的實踐,我們要大膽地解放學生,鼓勵他們自己去實踐,讓他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從而逐漸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語文水平普遍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閱讀量不夠,缺乏對現實生活必要的了解,學生的知識完全禁錮在薄薄的幾本教材和教輔書上,生活經驗完全局限在家庭和學校之間。《語文課程標准》針對這一時弊特別強調學生要達到一定的課外閱讀量,強調了要充分開發和利用課外學習資源。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語文材料,並通過大量的接觸這些材料進行廣泛的語文實踐活動,最終掌握,運用語言規律,形成良好的語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提高語文素養。
有一位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特地創設了一個交際情景,他帶著學生走出課堂,先讓每個學生留心觀察秋天的一片樹葉,再讓學生們分別採回不同的樹葉,這個老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自己手中的葉子,然後思考:在什麼時間、地點,是什麼原因令你感動地揀起這片樹葉?再聞聞它,用心靈傾聽其聲音……最後,讓每個人將自己的這片樹葉用一段有文採的話介紹給大家!教師創設這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的語言表達得到了較好的訓練。
我校曾有一個班級,因為整體語文水平較低,語文老師急得抓破頭皮,在別人的建議下,他們班辦起了一個「圖書園地」,同學們紛紛帶來各種名著、寓言、童話、名人故事等,他每周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讀物自由地閱覽,每周再抽出一至兩節課的時間,讓學生談談閱讀後的感悟,講講喜愛的故事,評評喜歡或討厭的人物,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老師們驚喜地發現,學生的語文水平整體上了一個台階,說話語無倫次的同學語言表達有條理了,經常說病句的同學語句變得通順了,說話不著邊際的同學在表達時也能有一個中心了,在學校組織的各項語文活動中,同學們踴躍報名參加,甚至有同學在活動中開始嶄露頭角。同學們嘗到了讀書的甜頭,閱讀課外讀物的興致越來越高了。
還有一個班級,班上開展了「每周一事」的活動,老師要求學生每周寫一則新聞報道,內容可以是自己身邊發生的,還可以從網路、電視或報刊上看到的,要求學生留心關注生活,用心講述生活,真心感悟生活,在活動中同學們認真寫好每則新聞,人人爭當「優秀通訊員」,不知不覺中,這個班同學的語言功底越來越厚實了。
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還可以採取其它形式,如語文能力競賽、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等。例如出班級手抄報,這種實踐活動能充分體現和調動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每期小報,同學們都會互相評比,取長補短,擇優刊登,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全班同學一起學習和欣賞。這不僅體現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培養了實踐能力,也增強了同學間互助友愛精神和班集體的凝聚力。
總之,語文教學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培養語感,逐漸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英語教學的核心內容還是要培養學生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完講座後我認真的總結反思自己在日常教學中對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方面的思考和做法,使我更進一步的認識到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現在我就自己在英語教學中是如何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幾點思考和做法在此和大家交流。
新課程標准指出:在活動中加強語言實踐,是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和需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該把握這一實質,遵循語言獲得的規律,從枯燥的語言知識講解和死記硬背的模式中解脫出來。通過生動活潑的教學設計,良好的語言環境,加強學生的口語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1、教師要有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意識,給學生創造多接觸英語的機會。要通過視聽、聽和讀等方式,多給學生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如聲像材料的示範和貼近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貼近時代、貼近學生英語水平的大量讀物等。充分發揮語言互換整體反饋兩大特點,多採取雙人活動和小組活動等形式指導學生進行模仿、會話表演、唱英文歌曲、說英語小韻文和詩歌、聽寫、改寫、描述等活動。
2、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敢說。創造語言活動的氣氛,創建一種開放的、和諧的、積極的語言活動氛圍,努力產生浸潤性的效果,即讓學生愉快地融合在英語學習的環境,通過不知不覺地吸收和操練來增強語感,不斷提高英語聽、說、讀、寫的基**力。
3、在情景中練習。學生們喜歡好玩的東西,過於嚴肅機械的練習不能引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因此,我們盡可能摒棄直接的、機械的練習,多提供機會讓學生在有意義的、生動有趣的情景中練習和運用所學的新項目。教師設計或選擇一些含有語法點的交際情景,讓學生在貼近生活實際的語言材料中感知、理解和學習語法知識。我們還可以利用講故事、做游戲、TPR(全身反應法)等方法來幫助他們鞏固所學的語法。用游戲的方式呈現語言知識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較難記憶的語言項目在輕松活潑的活動中得以掌握。
4、要把課堂延伸到課外的學習和生活。語言是用來交際的,語言學習的目的也就是為了更好的交際。而交際活動大多發生在課堂之外,因此將活動延伸到課外的學習和生活也就能大大拓展學生使用語言的范圍和大大提高使用的頻率。
5、 減少機械的記憶、模仿、背誦等活動,為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時間保障。
語言學習是復雜的認識活動,不能過於依賴機械的記憶、模仿、背誦;
在真實的情景下實際使用語言(進行交流或完成任務)是促進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的關鍵所在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創造運用語言的機會要想我們的教學生動、有趣,就要有有效的教學方法,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我們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採用很多方法,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小學生開始接觸英語,興趣很高,要想讓他們的興趣不減少,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有效的方法。比如,我們可以用:歌曲、游戲、演一演等有趣的形式,來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像歌曲這一類,學生愛唱英文歌,我們還可以跳一跳,活躍課堂氣氛,這也是為學生創造了說,唱,演的能力,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㈦ 如何創設幼兒的語言運用情境
如何為幼兒運用語言創設情境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句話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幼兒語言教育的發展,經歷了不同階段,過去傳統教法,大家重的是死記硬背的知識,由成人強行灌輸,幼兒不需要也不理解知識,這樣,盡管幼兒也能鸚鵡學舌式地背下來,但往往缺乏理解,無法應用。現在提倡的是「人本教育」,在...語言活動中,一切必須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讓幼兒帶著興趣、需要和已有經驗直接與客觀世界進行對話、探究和發現知識,了解知識。而為幼兒創設一個適宜的情境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新《綱要》明確要求:「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那麼,究竟什麼是自由寬松的語言運用情境?怎樣為幼兒運用語言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情境呢?在此結合我的實際工作,談談自己的淺見。 我國有許多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優美的兒童詩、生動的故事,詼諧的寓言、充滿幻想的童話……讓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成為了語言活動的主要內容和要求。在活動開展前,教師必須吃透教材,了解其精髓及不同風格,以便為幼兒創設適宜教材的語言運用情境,讓幼兒看情境說話,潛移默化地獲取語言知識技能。以下,是根據不同的兒童文學體裁設置的不同方式的情境。 一、游戲式情境 《規程》提出遊戲是幼兒園活動的基本形式,在語言活動中創設游戲式情境,寓教於樂,讓孩子們在愉悅的游戲活動中發展語言和提高智慧無疑是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這種情境比較適合於情節曲折、內容豐富,以不同場景為線索的故事一類,如《小蝌蚪找媽媽》、《小猴子摘桃》等故事。這里以《小猴子摘桃》為例,它講述的是一群小猴子跟著媽媽上山摘桃,沿途要鑽過一個山洞、走過一座獨木橋,最後到達山坡的桃樹下摘桃。活動目的是:學習句型「你不推、我不擠,一個跟著一個鑽(走、摘);培養幼兒互相謙讓、懂秩序。分析這個故事,有鑽山洞、有過獨木橋,這不正是幼兒平時喜愛的游戲嗎?於是,情境很快就設置出來了——用一個體育器材「鑽山洞」纏一些綠色皺紋紙做山洞,地板上畫一些藍色小河,河面上畫一座獨木橋,再畫一棵桃樹,貼一些可以活動的桃子。整個情境的設置非常簡單,但充分發揮了作用。為了增強游戲的趣味性,還可以讓幼兒戴上頭飾扮演小猴,教師扮演猴媽媽,與幼兒一起來到山洞前,猴媽媽開始問:「哎呀,小猴子,前面是什麼呀?」「是山洞。」猴媽媽繼續:「山洞那麼小,我們人那麼多,怎麼過呀?」這時,幼兒會爭先恐後的講述自己的已有經驗:「不要一起鑽,一個一個鑽!」「不能推別人的!」「也不能擠!要不會碰到頭的!」把幼兒的話串起來,就成為了本次活動要學習的句型。而故事就是在這樣的游戲情境中,通過幼兒的探究,自然而然地全盤托出。在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一起游戲,真正成為幼兒的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而幼兒也是在「玩中學,學中玩」,達到了師幼互動。活動後,幼兒對故事記得很牢,而且所學句型運用得很好,他們經常會在平時排隊或 上樓梯時冒出一句:「你不推、我不擠,一個跟著一個走。」實踐證明,游戲式情境設置是幼兒最喜歡,也是輔助幼兒語言探究活動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二、懸念式情境 愛幻想、愛假設是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經常從海底想到天上,從動物想到人物,他們那天馬行空想像出來的話語,時常會讓你大吃一驚、或哭笑不得。在語言活動中,為幼兒設置懸念式情境,給幼兒留下提問質疑的空間,也是培養幼兒大膽想像發展語言的有效手段。此類情境設置適合於情節帶懸念的故事或者是故事創編。如《小白兔找太陽》、《三隻熊》等。在創編故事《三隻熊》中就使用懸念式情境設置,效果很好。首先,為幼兒布置了一個三隻熊的家,這個家不是整潔、漂亮的家,而是一個亂七八糟的、臟兮兮的家。幼兒一來到這個情境,他馬上會有一個疑問:「小熊的家怎麼會這樣?是誰弄的?」等幼兒討論後,緊接著又是一個疑問:「三隻熊回到家看到家裡亂七八糟的,他們會怎麼樣?」一連串的疑問讓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預期」和「假設」,幼兒在活動中想說、敢說、喜歡說,編出來的故事比原版還豐富精彩,而且很快掌握了故事中的疑問句型:誰動過(喝過、睡過)……?事實證明,通過幼兒自己探究出來的語言知識,幼兒不僅記得牢,而且能學以制用。在以後的語言活動《不亂塗亂畫》中,幼兒就用上了「誰……?」這一疑問句句型。懸念式情境是幼兒大膽質疑提問的良好學習環境,它充分體現了幼兒創造性語言的運用,發展了幼兒創造性思維,打破了過去傳統的教師在語言活動中一問到底的現象。 三、美學式情境 美學式情境是從美學的角度出發,調動幼兒多種感官,讓幼兒體驗美、幻想美,從而提升幼兒的審美情趣和能力,豐富幼兒情感體驗和感受。多採用油畫,多媒體圖畫、聲音與動畫融為一體的形式,創造出充滿想像與幻想的意境。適合優美抒情的兒童詩、散文詩、散文、故事等,如《小樹葉》、《南瓜爺爺》等文學作品。《南瓜爺爺》中就體現了美學式情境。我們可以用先進計算機軟體製作會動的南瓜爺爺、茄子麗拉,還有那夏天的田野、深邃的晚空,營造了一個讓幼兒心醉神往、浮想聯翩的意境,提供了無限可能的想像與幻想空間。而在語言活動《小樹葉》中,為了讓幼兒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教師請幼兒欣賞分辨音樂,並配樂,在情境中創造音樂氛圍,引導幼兒進入藝術境界。從各領域來充實、營造美學式情境,達到讓幼兒欣賞的目的。 總之,為幼兒創造適宜的語言運用情境,幼兒學語言輕松,教師組織起活動來也毫不費力,你會覺得與幼兒溝通是一件那麼開心的事,有了情境的輔助,師生之間就像在聊天那麼自然。讓幼兒在探究活動中潛移默化地習得知識。但是,這一有效教育手段不僅運用在語言活動中,更應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十分鍾談話、餐後散步,我們與幼兒的語言活動無處不在,所以,我們還將繼續探討研究如何創設幼兒語言運用情境,真正達到《綱要》提出的:「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習使用適當的、禮貌的語言交往。」的總體目標要求。
㈧ 如何在語言活動中創設問題學習情境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幼兒園課堂教學中,如何激勵、喚醒、鼓舞幼兒,使幼兒樂於學習呢?情境教學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最好手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大量的實踐證明,幼兒只有對所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有繼續探究的動力.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的心理特點,精心創設幼兒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將幼兒置於樂觀的情感中,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調動幼兒求知慾望,發展創造思維,培養發現精神.下面就談一談在幼兒園課堂教學中進行情境創設的一些做法: 一、用輕松自由的氛圍創設情境.幼兒語言的學習與發展離不開其社會環境,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特定性交往環境以及由此引起的主觀心態,情緒等因素的制約.幼兒只有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在沒有精神壓力的情況下,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放鬆時,才會大膽地開口說話,充分表現其天真無邪的天性,才可以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因此,在語言教學中要注重創設輕松自由的教學情境.如:一位老師的中班教學活動《小鴨的一家》,這一活動教師始終提供著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老師甜美的聲音,燦爛的笑容,像陽光般溫暖著孩子的心靈,活動中教師又營造了一鍾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用點頭、撫摸、擁抱、豎起大拇指等支持、鼓勵、肯定幼兒,使幼兒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並且增進了幼兒的自信心.\x0d二、用音樂設置講述情境.看圖講述是語言教學中的難點,往往由於圖片不會動,沒聲音,形式較死板,難以吸引幼兒的學習興趣.而配合圖意伴上合適的音樂進行教學,效果就大為不同,音樂的旋律使圖片中的人物形象變得栩栩如生,大大提高了幼兒學習的興趣與注意的持久性,可幫助幼兒理解圖意,發揮想像力和表達能力.如:大班教材「大象救小兔」,配上一段跌宕起伏的音樂,隨著音樂旋律的變化,幼兒表現出焦急、快樂、害怕等不同情緒,孩子們都被圖片的內容深深吸引住,為小兔們的命運擔憂,個人彷彿身臨其境.教師在幼兒耳聽音樂、眼觀圖片、精神極為集中之際,引導幼兒細致地觀察圖片,有條理地加以講述,還改變了以往只是從時間、地點、人物、情節的順序上進行講述的舊方法,充分發揮幼兒的想像力使幼兒掌握了多種講述方法. 三、用紙工、常識等綜合活動創設故事情境.幼兒喜歡手工操作,而在操作的過程中又愛自言自語.因此創設語言與紙工、常識的綜合活動情境,可有目的地提高幼兒表述能力.如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以後,老師讓幼兒用撕紙的方法,用橡皮泥和各種自然物,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鵝、金魚、烏龜等.做好後,讓幼兒邊演示邊講,加深了幼兒對故事的記憶與理解,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創造力和想像力.再如孩子在認知小兔後,教師給幼兒用紙折成小白兔,邊折邊說出小白兔的短尾巴、長耳朵、紅眼睛,孩子們自言自語:「多麼可愛的小白兔.」\x0d四、聯系生活實際,觸發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的語言活動是大量的、分散的、個別的,是在無意注意佔優勢的情況下進行的,他們無拘無束,隨時隨地根據實際的需要進行與社會生產、生活密切相聯的講述、談話,有創設學習情境的豐富材料.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幼兒語言,可使他們在不自覺中提高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如:春天,教師可帶幼兒種植,讓幼兒親自動手實踐,從中得到豐富的印象.帶幼兒鬆土、選種、種植、移植……在做每一項工作時,都是邊干邊講,使幼兒知道這種勞動叫什麼,相應地豐富幼兒詞彙.教師選幾種種子,讓幼兒觀察,比較它們的異同.幼兒會說:「有的像小米粒,有的像桔子瓣……」通過種植與照料花草,不僅豐富了知識,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兒充分感受到自然界千姿百態的變化.幼兒生活內容豐富了,思路也就開闊了.在幼兒直接感知中豐富知識和發展語言. 五、利用游戲創設情境.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游戲是由愉快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游戲是兒童的天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幼兒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設計各種游戲、創設教學情境,以滿足幼兒愛動好玩的心理,產生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這種氛圍不但能增長幼兒的知識,還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他們的觀察、記憶、注意和獨立思考能力,不斷挖掘幼兒的學習潛力,游戲活動一般有比賽、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 六、運用想像構思情境.愛因斯坦曾指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想像是幼兒掌握知識的必要前提,豐富靈活的想像力是構築知識的重要成份.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設置各種情境,激發幼兒去想像、去構思,培養幼兒的科幻意識.學習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巧妙設置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幼兒去想像,這是一種課堂教學藝術. 總之,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幼兒實際,教材的不同內容等具體情況和條件靈活運用,創造出適合幼兒,而富有感情的教學情境,使幼兒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和學習.
㈨ 如何創設情境
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課堂活動交際化、多樣化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敢於開口、善於開口說英語的習慣,這就要求教師創設好課堂的活動情景。所謂的「創設情景」就是指有目的的引入或創設以形象性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情景,例如通過演示實物、卡片、簡筆畫、身體語言、圖片,放錄像或播放錄音等形式對新材料進行生動形象的描繪,把學生帶到特定的課堂藝術境界中,以引起相同的情感體驗,在較短時間內能激發學生的情感。正如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所言:「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情景呢?
一、創設課堂教學情景的教學策略
我主要按照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針對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上創設了各種情景,即創設語言使用,信息交流的環境。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創設情景境的教學策略:
1、音樂渲染,創造情境。
在課前3-5分鍾播放優美動聽的經典英文歌曲或熟悉的音樂,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安靜下來,起到心理放鬆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被利用起來,導入新課;例如, 我在教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Unit5這課時,正好要教「現在進行時」的時態,我就選擇了一首非常熟悉的由《兩只老虎》這首兒歌改編成的含有「現在進行時」時態的《Are you sleeping》這首歌曲,在歌詞中將「兩只老虎」分別換成「Are you sleeping」,學生們一聽到這音樂,感到很有意思,不用教我就跟著唱了,而且唱起來又具有連貫性,這對接著要上的新課起著很好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2、利用插圖、簡筆畫和卡片,創造情境。
插圖是語言的形象再現,語言是插圖的理性表述。例如,在練習句型How is the weather?時,教師可以出示一幅圖,圖中有兩個人在對話,其中一個手裡拿著一副含有天氣標志的圖畫。請學生根據圖畫的內容編一段對話。學生會運用所學過的知識,編成各種對話。反之,也可以讓學生根據一段對話或小短文來畫畫。這也是一種運用語言的訓練。因為學生要繪圖,必須熟讀對話,反復揣摩,才能將圖畫繪完。例如在教授boy girl man woman bird cat的單詞時,我就使用了如下的簡筆畫和卡片進行了情景教學:
簡筆畫能讓學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以上單詞的基本意思後,就用活生生的人作為教具,指著一個女孩問:Is this a boy?學生回答:No, she isn』t.指著自己(男性)問:Am I a woman?學生(大笑)回答:No, you aren』t.又指著鳥問:Is this a cat?學生回答:No, it isn』t.既創設了情景,又讓學生感覺到了學習的樂趣。
3、聆聽聲音,創造情境 。
在學習動物名稱時,可以先將小動物的聲音錄制下來,讓學生模仿動物的聲音和樣子來學。例如,cat,cat,喵喵喵;dog,dog,汪汪汪,…… 這樣,學生就會很有興致,有的裝成猴子,有的扮成小狗,……。再難的詞在學生口中變得流利起來,枯燥的單詞很快被學生記住。也可採用聽音辨動物的方法,如在教七年級下冊Unit3這課時,要學tiger .elephant .koalas. 等動物名稱,我先讓學生分別聽動物的叫聲, 猜是哪一種動物,大家紛紛舉手,猜對後再引出一個個新單詞,學生們對此感到特別興奮,學生的興趣達到了高潮,幾乎全班都舉起了手,爭先恐後地回答。整堂課氣氛活躍,學生在輕松的語境中掌握了知識,活用了英語句子。這種聆聽聲音,創造情境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學習交通工具上,如:car, bus , train ,等,把它們的聲音錄制下來,聽了以後猜是哪種交通工具,再引出要教的內容,這樣能極大地調動學生上課的學習積極性。
4、拓展想像,創設情景。
初中生思維活躍,想像豐富。在學習七年級下冊Unit4中的teacher,student , doctor, policeman ,actor, 等職業的單詞時,如單純認讀單詞,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教師通常採取實物、圖片、投影等形式。但是對於這一課的單詞如果採用這種形式學生學起來不會帶勁,因為學生們目前沒有面臨「你的職業是什麼?」的問題,他們都是學生,即使做一些關於職業的頭飾或圖片讓學生來說,也很缺乏真實性,學生們積極性也不會太高。「我有一個夢想」。為何不能跨越時空,給學生設計這樣一種情景呢?利用已學的句型I am …引出各個單詞。於是,我給學生們擴展了一些關於職業的詞語,如driver, farmer, engineer, boss, fireman,…我一改平日的認讀方式,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情景:「二十年後,我們進行一次返校活動,當我們再次相逢在熟悉的校園里時,你會向你的老同學介紹…… 情景給出後,學生們都很興奮,積極暢想著自己未來的樣子,沒有了枯燥的機械認讀,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熱烈的討論和自由的想像。
5、選擇真實事例,創造情境。
學生通常喜歡談論真實事例。因此,教師設計活動所選擇的場景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如教家庭成員的詞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來"合家歡"照片,並讓學生互相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等;例如:學生在學完七年級上冊Unit3 This is my sister後,我就要求學生對照自己的全家福照片,畫一個Family Tree並寫一段介紹自己家庭成員的文字,有的學生寫成如下:This is my family. Mygrandpa』s name is Wang xi. My grandma』s name is Xia Qian. My father』s name is Wang Xiaofeng.He is a doctor. My mother』s name is He xi.She is a teacher. I have a sister. Her name is Wang Qin. She is eight. My name is Wang Jiang. I am thirteen. I love my family very much.這就是一篇表達上很自然流暢的小英語作文。在期中考試中就考了這類似的寫作題,很多學生都得了滿分。
6、運用體態語言,創造形象的體態情景。
體態語能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 英語課堂教學以交際為主,生動活潑甚至誇張的手勢、表情、動作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引起學生注意,促使交際愉快地順利進行。教學單詞fat、thin、tall、short、時,教師可以利用誇張的手勢形態表達,同時讓學生參與表演表達單詞。孩子們樂於加入表演的行列。如:在教swim這個單詞時,教師可先將單詞寫在黑板上,然後用手向前劃圈作游泳狀直到學生說出這個單詞的漢語意思為止。在反復朗讀幾遍後,學生便很輕松很深刻地記住了這個單詞。教授句子以及文章也同樣如此。如:當教師先做運球動作,然後作單手肩上投籃動作,一邊做一邊說:「l play basketball.」學生立刻便能領會這句話的意思。
用體態語言創設的情景,有利於迅速掌握所學的語言知識。同時大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自始至終處於積極學習狀態中,從而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7、利用實物、道具等創設生活情景。
學生在模仿課文語言時,能獲得發現的樂趣,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在為學生創設語言實踐的情景,應抓住課文中的重點句型,精心設計練習,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利用實物、道具、布景等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在逼真的情景中進行交際,從而達到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目標。例如,七年級上冊Unit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 ?學生可以利用實物、道具,布置一個購物的場景。把課文中學到的語言,通過自編自演,完成購物的對話,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學生在人物角色的扮演中體會語言的意義,學會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8、利用現代外語教學手段,創設直觀的交際情境。
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不但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使他們能夠專注地學習,而且還為他們提供語言情景,使外語教學形象化、具體化、情景化。例如在教七年級下冊「Unit 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時,這課要求學生掌握問路和指路的表達方式。為了給學生創設具體生動的直觀情景,我根據課文的要求上網下載了一段有關問路和指路的短劇,並事先布置學生去預習課文和查找有關問路和指路的各種表達方式。
在Greeting and free talk 後,我即問學生們:Do you want to visit any places?學生們聽了馬上提高了興趣,齊聲回答「Yes」。然後我又繼續問道:Where do you want to go ?學生們的興致來了,紛紛發言: 「I want to go to a park .」「I want to go to a bookstore.」「I want to go to a supermarket.」等,接著我又說:「I am sure every student knows how to talk to a person in Chinese when you are asking the ways. But do you know how to talk to a person in English?Let』s watch a short play.」同學們一聽,情緒馬上高漲起來,急切地想知道怎樣用英語進行問路和指路。我把電腦滑鼠輕輕一點,屏幕上出現了我事先准備好的問路和指路的短劇,因為圖文並茂,形象生動,所以同學們觀看得津津有味,有的同學甚至跟著模仿劇中的指路姿勢。這樣把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結合起來,把語言和形象結合起來,使學生直觀地理解對話,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理解、掌握語言知識,進而積極進行交際。
二、創設教學情景的基本教學原則
1、真實自然,貼近生活。
學生通常喜歡談論與自己有關的事。因此,教師設計活動所選擇的場景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教表示顏色的詞彙時,教師可讓學生談論各自喜歡的顏色、服裝、學慣用品等;教表示食品、飲料、運動的詞彙時,教師可拿來實物或模型,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用這些實物進行對話,互相了解各自的喜好;教電話用語時,教師拿來實物電話,讓學生練習打電話及電話用語。
當學生在這種模擬真實環境的活動中進行交際時,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自覺性和自信心也大大增強了。
2、形式多變,活潑有趣。
中學生學習的動機來自興趣。根據中學生愛玩、好動、好勝心強的特點,教師可設計許多生動活潑的游戲。如猜謎、接力采訪比賽、一分鍾調查比賽等。具體地說,我用"聽音猜人"的游戲教句型"Who is…?";用"蒙眼摸物"的游戲教"What's this/that/it?"等句型。這些游戲的趣味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了學以致用和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於是在課堂中我將直觀教學法、游戲活動法、實踐操作法、講編故事法、體語教學法貫穿於教學始終,每一節課的設計都不雷同,讓學生始終在一種企盼和愉悅中輕松地學習。
3、難度適當,照顧層次。
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交際時,要注意難度適當,照顧到程度不同的學生,要讓每個學生感到有話可說。在七年級就開始引入"Duty Report",它要求值日生,自設情景,自己敘述或由他組織一個或幾個同學共同參與演示以前學過的對話,或者把學過的英語運用到生活中去。程度好的學生做得很好,但程度差的學生做起來很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對其加強指導以增強其自信,並在平時對其予以特別的關注和照顧,使全班同學齊頭並進。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不僅能使語言教材變成活生生的言語,富有生活氣息,使學生產生彷彿置身於英語世界的感覺,增強運用英語的能力,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積極地學習,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能夠有效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了語言信息輸入,產生語言內化,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從而為學生的可持續性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