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水的發明人和來歷
香水的英文perfume源自拉丁文中的perfumare,即經過煙熏的意思.公元前2000年,是西亞的亞述人最內先容掌握了用草葯製造香脂的原始技術:在中東和遠東,尤其是古老的埃及和中國,人們也早已學會運用香料的芬芳來實現對美的追求.公元前1500年,香水的使用已日趨普遍,埃及艷後克婁巴特拉奧就經常使用15種不同氣味的香水和香油來洗澡,甚至還用香水來浸泡她的帆船.古羅馬人喜歡把香水塗在任何地方,馬的身上,甚至造牆的砂漿中.古埃及時期,在公共場所中不塗香水是違法的.古希臘婦女在宗教儀式上也要撒潑香水.其後,隨著羅馬帝國沒落,香水的發展也分成了兩個不同的領域.一方面,德國教士發明了蒸餾技術;另一方面,香水王國法國從東方進口的獨特香料中,發覺其中的芳香特質.於是,歐洲香水工藝開始進入了繁盛時期.此後,香水便開始慢慢流行,發展,衍變.
2. 香油創始人
香油是誰發明的已經無法考證了,只能說是勞動人民發明和創造的。但根據文獻記載,香油的製造和食用距今至少1600年以上了。
在三國時代,我國的勞動人民就掌握了用芝麻制油的技術了,陳壽《三國志.魏志》中記載:「孫權至合肥新城,滿寵馳往......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火燒賊攻縣。」那時的麻油是將芝麻籽用石臼法或木榨法生榨而成。
《北堂書鈔》中的文字引用晉朝《博物志》說:「外國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極燥,以麻油蒸訖,復暴三過乃止。」這是芝麻油用於飲食的最早記錄,距今已有1600多年了。
3. 誰先發明油
《黃帝內傳》:「王母授帝以九華燈檠,注膏油於卮,以燃燈。」這是一種說法,油是西王母授給黃帝的。另一種說法見《淵鑒類函》:「黃帝得河圖書,晝夜觀之,乃令牧采木實製造為油,以綿為心,夜則燃之讀書,油自此始。」按這種說法,是黃帝從河圖書中得到的啟示,采木實為油,顯然已是榨油。而黃帝時還無書也無榨油技術,故此說不可信,乃後人偽托。為見《事物紺珠》,則為神農作油,按此說法,油則又始於炎帝。
其實,初有文字時,並無「油」字,早時稱油為「膏」或「脂」。按《釋名》曰:「戴角曰脂,無角曰膏」。早時的油都是從動物身上提取出來。最早的稱謂,有角者提煉出來稱脂,無角者提煉出來稱膏。《大戴禮記·易本命》曰:「戴角者無上齒,謂牛無上齒,觸而不噬也。無角者膏而無前齒,謂豕屬也。無前齒者,齒盛於後,不用前。有羽者脂而無後齒,羽當為角,謂羊屬也,齒盛於前不任後。」《考工記》鄭註:「脂者,牛羊屬;膏者,豕屬。」古人之稱謂,分別得非常清楚。同是葷油,牛油羊油必稱脂,豬油必稱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日「柵字換成月字邊」。而獸脂聚,又曰「左為月字邊右為國字框里一個禾字 」。
《周禮·天官·皰人》:「凡用禽獻,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踞〔魚肅〕,膳膏臊;秋行犢〔鹿字頭下左弓右耳〕,膳膏腥;冬行〔三個魚象晶字一樣排列〕羽,膳膏膻。」庖人是掌天子膳羞時供應肉食的官。禽獻,禽在這里指鳥獸的總名,也就是獻給天子煎和的四時鳥獸。古人殺牲謂之用,煎和謂之膳,所以這里指的是熟食。羔、豚:小豬小羊;踞貌:踞:干雉,〔魚肅〕:干魚;犢〔鹿弓耳〕:犢:牛犢,〔鹿弓耳〕:麋鹿;三個魚:魚、鱉蟹之屬;羽:雁、鵝。煎和這些東西所用膏油,一物配一物,也是有規定的。按東漢鄭眾注,「膏香,牛脂也,膏臊,豕膏也。」按東漢杜子春注,則「膏臊,犬膏。膏腥,豕膏也。膏膻,羊脂也。」
《禮記·內則》記,當時烹飪,「脂用蔥,膏用韭。」陳澔註:「肥凝者為脂,釋者為膏。」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
早時烹飪都用這種提取的葷油。提取方法,按《齊民要術》的記載,乃「豬肪取脂。」也就是炒。把動物的油脂剝下來切成塊炒,煉出膏再凝而為脂。
早在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種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種是用膏油塗抹以後將食物放在火上烤,還有一種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續晉陽秋》記:「桓靈寶好蓄法書名畫。客至,曾出而觀。客食寒具,油污其畫,後遂不設寒具。」當時的寒具,就是用膏油炸的麵食。
使用相當長時間的動物油後,因為榨油技術的誕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煉,大約始於漢。劉熙《釋名》有「柰油,搗實和以塗繒上,燥而發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柰是果木,也就是林檎的一種,也稱「花紅」和「沙果」。繒是當時絲織物的總稱,古謂之「帛」,漢謂之「繒」。將沙果和杏搗爛攪和後塗在絲織物上,待干後好像是油一樣,其實並非真正的油。按《天中記》中說法,早時的素油是從「烏臼」中提煉出來的:「荊州有樹,名烏臼,其實如胡麻子,〔左提手右一壽字〕其汁,可為脂,其味亦如豬脂。」「烏臼」,實際為「烏桕」,落葉喬木,有種子,外麵包白色蠟質。種殼和仁確實都可榨油,但榨出的油現在都只能作工業原料。
《三國志·魏志》:「孫權至合肥新城,滿寵馳往,赴募壯士數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這里以芝麻油作為照明燃料。晉人張華《博物志·卷四·物理》中,已記:「煎麻油。水氣盡無煙,不復沸則還冷。可內手攪之。得水則焰起,散卒不滅。」可見,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張華的《博物志》上已記有用麻油制豆豉法:「外國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極燥,以麻油蒸訖,復暴三過乃止。」
按《漢書》所說,芝麻乃張騫從西域帶回的種子,所以芝麻初名「胡麻」。《夢溪筆談》:「漢史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國名,今獨聯體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漢時,芝麻已有大量生產,榨油技術如何發明,早期如何操作,卻並無文字記載。《齊民要術》記有「白鬍麻」、「八棱胡麻」兩種品種,註明「白者油多」。陶弘景《本草》:「生榨者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燃燈耳。」但都無具體說明,芝麻油在唐宋成為極普遍的烹任用素油。唐孟〔言先〕sheng《食療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夢溪筆談》:「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慶歷中,群學士會於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簣,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訝之,使人檢視。則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爛。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雞肋編》中有一節專記油,詳述宋代各種植物油的提取,認為諸油之中,「胡麻為上」。庄季裕記,當時河東食大麻油,陝西食杏仁、紅藍花子、蔓菁子油,山東食蒼耳子油。另外還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烏桕子油。婺州、頻州沿海食魚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煉腦為油,以食販於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種日益增多。《天工開物》記:「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萊菔子(萊菔即蘿卜)、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芸檯子次之;茶子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為下。」《天工開物》記當時榨油,「北京有磨法,朝鮮有舂法,以治胡麻,其餘則皆從榨也。」其記榨各種菜籽油的方法是:「取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氣,然後碾碎受蒸。凡炒諸麻菜子宜鑄平底鍋,深止六寸者,投子仁於內,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則火候交傷,滅喪油質。炒鍋亦斜安灶上,與蒸鍋大異。凡碾埋槽土內,其上以木竿銜鐵陀,兩人對舉而推之。資本廣者,則砌石為牛碾,一牛之力可敵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則棉子之類是也。既碾而篩,擇粗者再碾,細者則入釜前受蒸。蒸氣騰足取出,以稻秸與麥秸包裹如餅形,其餅外圈箍或用鐵打成或破篾絞刺而成,與榨中則寸相穩合。凡油原因氣取,有生於無出甑之時,包裹怠緩則水火鬱蒸之氣遊走,為此損油。能者疾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包內油出滓存名曰『枯餅』,凡胡麻、萊菔、芸台諸餅皆重新碾碎,篩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諸物則一榨已盡流出,不必再也。若水煮法,則並用兩釜,將蓖麻、蘇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滾煎,其上浮沫即油,以勺掠取傾於干釜內,其下慢火熬干水氣,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數畢竟減殺。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jie絞。」《天工開物》說,用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萊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檯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莧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黃豆得九斤。但《天工開物》卻沒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誕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記花生油:「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以其資於民用者最廣。宋元間,與棉花、蕃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呼棉花曰『吉貝』,呼紅薯日『地瓜』。落花生日『地豆』……落花生以榨油為上。故自閩及粵,無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記之時乃清乾隆年間。但作於清·嘉慶十八年的《調疾飲食辨》《油》篇中,卻只記植物油四種: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貝油(棉花子油),並無花生油。李調元《粵東筆記》《油》篇記,「欖仁油(橄欖油)、菜油、吉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白者為美,曰『白茶油』。黑色炒焦以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 』。」也沒提花生油。
《調鼎集》亦有《油論》:「菜油取其濃,麻油取其香,做菜須兼用之。麻油壇埋地窨數日,拔去油氣始可用。又,麻油熬盡水氣,即無煙,還冷可用。又,小磨將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車麻油則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過,名曰『熟油 』,以之做菜,不損脾胃,能埋地窨過更妙。」
4. 食油是誰發明的
漫話中國食用油的歷史
作者:朱偉 來源:GLULU清真美食文化
中國遠古時的食用油都是動物油。古人對不同的動物油有專門的稱謂,如有角者提煉出來稱脂,無角者提煉出來稱膏。牛油羊油稱脂,豬油稱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曰「(月冊)」。而獸脂聚,又曰「(月囷)」。古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會使用專門的油來烹飪,《周禮·天官·庖人》中記述掌管天子膳羞時供應肉食的官,根據不同的季節,使用不同的油煎和各種鳥獸。春天用牛油煎羊羔、乳豬;夏天用狗油煎野雞肉乾、魚干;秋天用豬油煎牛犢和鹿崽;冬天則用羊油煎鮮魚和大雁。不同的油搭配的材料也不同,《禮記·內則》記當時烹飪,「脂用蔥,膏用韭」。這里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種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種是用膏油塗抹以後將食物放在火上烤,還有一種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
使用相當長時間的動物油後,因為榨油技術的誕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煉,大約始於漢,但不能食用,而是塗在絲織物上。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芝麻大約是漢代傳入中國的,《夢溪筆談》:「漢史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國名,今獨聯體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漢時芝麻已有大量生產,榨油技術如何發明,早期如何操作,卻並無文字記載。
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上已記有用麻油制豆豉法:「外國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極燥,以麻油蒸訖,復暴三過乃止。」芝麻油在唐宋成為極普遍的烹飪用素油。唐孟詵《食療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夢溪筆談》:「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慶歷中,群學士會於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簣,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訝之,使人檢視。則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爛。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雞肋編》中有一節專記油,詳述宋代各種植物油的提取,認為諸油之中「胡麻為上」。庄季裕記,當時河東食大麻油,陝西食杏仁、紅藍花子、蔓菁子油,山東食蒼耳子油。另外還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烏桕子油。婺州、頻州沿海食魚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煉腦為油,以食販於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種增多。《天工開物》記:「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萊菔(即蘿卜)子、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芸檯子次之;茶子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為下。」,榨油方法:「北京有磨法,朝鮮有舂法,以治胡麻,其餘則皆從榨也。」《天工開物》還詳細記述了榨各種菜籽油的步驟,用其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萊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檯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莧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黃豆得九斤。但《天工開物》卻沒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誕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記花生油:「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以其資於民用者最廣。宋元間,與棉花、蕃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呼棉花曰『吉貝』,呼紅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為上。故自閩及粵,無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記之時乃清乾隆年間。但作於清嘉慶十八年的《調疾飲食辨》《油》篇中,卻只記植物油四種: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貝油(棉花子油),並無花生油。李調元《粵東筆記》《油》篇記:「欖仁(橄欖)油、菜油、吉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白者為美,曰『白茶油』。黑色炒焦以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也沒提花生油。《調鼎集》亦有《油論》:「菜油取其濃,麻油取其香,做菜須兼用之。麻油壇埋地窨數日,拔去油氣始可用。又,麻油熬盡水氣,即無煙,還冷可用。又,小磨將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車麻油則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過,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損脾胃,能埋地窨過更妙。」還是沒提花生油。
中國最早採用現代壓榨工藝進行食用油生產的是山東營口的豆油坊業。1896年,英商太古洋行設立了一新式油坊,用蒸汽機將黃豆壓碎,以手推鐵制螺旋式壓榨機榨油。
5. 中國的食用油是如何發明的
中國遠古時的食用油都是動物油。古人對不同的動物油有專門的稱謂,如有角者提煉出來稱脂,無角者提煉出來稱膏。牛油羊油稱脂,豬油稱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曰「(月冊)」。而獸脂聚,又曰「(月囷)」。古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會使用專門的油來烹飪,《周禮·天官·庖人》中記述掌管天子膳羞時供應肉食的官,根據不同的季節,使用不同的油煎和各種鳥獸。春天用牛油煎羊羔、乳豬;夏天用狗油煎野雞肉乾、魚干;秋天用豬油煎牛犢和鹿崽;冬天則用羊油煎鮮魚和大雁。不同的油搭配的材料也不同,《禮記·內則》記當時烹飪,「脂用蔥,膏用韭」。這里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種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種是用膏油塗抹以後將食物放在火上烤,還有一種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 使用相當長時間的動物油後,因為榨油技術的誕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煉,大約始於漢,但不能食用,而是塗在絲織物上。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芝麻大約是漢代傳入中國的,《夢溪筆談》:「漢史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國名,今獨聯體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漢時芝麻已有大量生產,榨油技術如何發明,早期如何操作,卻並無文字記載。 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上已記有用麻油制豆豉法:「外國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極燥,以麻油蒸訖,復暴三過乃止。」芝麻油在唐宋成為極普遍的烹飪用素油。唐孟詵《食療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夢溪筆談》:「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慶歷中,群學士會於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簣,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訝之,使人檢視。則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爛。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雞肋編》中有一節專記油,詳述宋代各種植物油的提取,認為諸油之中「胡麻為上」。庄季裕記,當時河東食大麻油,陝西食杏仁、紅藍花子、蔓菁子油,山東食蒼耳子油。另外還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烏桕子油。婺州、頻州沿海食魚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煉腦為油,以食販於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種增多。《天工開物》記:「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萊菔(即蘿卜)子、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芸檯子次之;茶子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為下。」,榨油方法:「北京有磨法,朝鮮有舂法,以治胡麻,其餘則皆從榨也。」《天工開物》還詳細記述了榨各種菜籽油的步驟,用其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萊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檯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莧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黃豆得九斤。但《天工開物》卻沒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誕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記花生油:「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以其資於民用者最廣。宋元間,與棉花、蕃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呼棉花曰『吉貝』,呼紅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為上。故自閩及粵,無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記之時乃清乾隆年間。但作於清嘉慶十八年的《調疾飲食辨》《油》篇中,卻只記植物油四種: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貝油(棉花子油),並無花生油。李調元《粵東筆記》《油》篇記:「欖仁(橄欖)油、菜油、吉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白者為美,曰『白茶油』。黑色炒焦以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也沒提花生油。《調鼎集》亦有《油論》:「菜油取其濃,麻油取其香,做菜須兼用之。麻油壇埋地窨數日,拔去油氣始可用。又,麻油熬盡水氣,即無煙,還冷可用。又,小磨將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車麻油則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過,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損脾胃,能埋地窨過更妙。」還是沒提花生油。 中國最早採用現代壓榨工藝進行食用油生產的是山東營口的豆油坊業。1896年,英商太古洋行設立了一新式油坊,用蒸汽機將黃豆壓碎,以手推鐵制螺旋式壓榨機榨油。
6. 人類最早的香水(或稱香油)是哪國人發明的
埃及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就開始使用香料,這遠遠比埃及其它的文明更早。
7. 小磨香油最早的是那個地方生產的
小磨香油的由來
據《濰縣志稿》載:「崔氏一族,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山東濰縣大於河崔家莊。」當時,崔氏三兄弟遷居此地,並以自己的姓氏取村名為「崔家莊」。他們主要靠種植高梁、穀子、芝麻、豆類、蔬菜和燒窯、捕魚等生活。崔氏老大有種蔬菜、種瓜的技術,其後代遷居壽光稻田一帶,從事蔬菜種植。崔氏老三會捕魚,後來他的後代沿大於河兩岸捕魚至北海邊,定居於濰縣寒亭央子一帶。唯有崔氏老二最聰慧伶俐,手巧心靈,既會種地,又會燒窯,還會用石頭做石臼、石磨等用來舂米、磨面、磨豆腐的工具,人們都誇他是能工巧匠。那時,崔氏老二種植的高梁、穀子、芝麻、豆類等都是用來當作食糧吃。芝麻收獲後,將芝麻籽在鍋里炒一炒,用石臼搗碎成粉狀或用小石磨磨成糊狀直接食用。
一天,吃午飯時,他把碗里的芝麻糊用開水稀釋准備加到菜里食用時,因水加多了一點,在用筷子攪拌時,偶爾發現碗里竟漂著許多油珠兒,他端起碗晃了晃,油珠兒聚到了一起,並隨著熱氣飄出一種撲鼻的特殊香味,他用筷子蘸了些油珠兒一品嘗,味道特別香,這種香味是別的油類所沒有的。於是,他象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開始動腦思考,用心琢磨:要是把更多的芝麻糊加入開水制出更多的油來,加在飯菜里,飯菜不就更香了嗎?他便動手做起試驗來:用自己種植收獲的芝麻籽在鍋里炒好,用自己製作的小石磨將炒好的芝麻籽磨成糊狀,又把芝麻糊放到自己燒制的大泥盆中,倒入適量的開水,用一根木杠在盆中不斷地攪拌,成功啦!他的想法試驗成功啦!盆里果然漂出了厚厚地一層油,散發著撲鼻的香味。他又把木杠放在飯桌上,把泥盆底部放在木杠上,用手握住盆沿晃動泥盆,油越出越多,油層越來越厚…… 他便用木勺把油撇出來,盛在陶罐中,挑到集市上去賣,給人們一品嘗,人們都驚訝地問他:「你這是什麼油,怎麼這么香,我們從來沒見過也沒吃過這么香的油!」崔氏老二滿臉喜悅並帶點自豪地說:「這是我剛剛試驗成功,用芝麻磨製的芝麻油,把它加在飯菜中食用,味道可香啦!人們聽他這么一說,爭相把他的芝麻油搶購一空。由於崔氏老二是一個善於思考,勤於動手的能工巧匠,不論什麼事,總是好琢磨,好研究。他在芝麻油磨製中又發現一個關鍵問題:即芝麻油的香味與芝麻的烘炒火候關系很大。芝麻烘炒火候小了,制出的油香味有些略淡,顏色也淺;芝麻烘炒火候大了,制出的油帶有焦糊味,顏色也深;芝麻烘炒火候適中,制出的油不僅香味濃,而且顏色也好看。從此,崔氏老二在芝麻油的磨製過程中,對磨製技術不斷地研究、琢磨和改進,磨製出來的芝麻油越來越香,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愛。
就這樣他發明磨製出的芝麻油有著濃郁特殊香味的消息很快傳開,一傳十,十傳百,後來傳到了皇宮。皇上知道後,下旨叫欽差大臣將崔氏老二的芝麻油送進皇宮,一品嘗,一個勁兒地贊賞,連聲直說:「香!香!香!濰縣大於河崔家莊竟磨製出這等香味的油來,難得!難得!甚是難得!就把這油叫「香油」吧。」打那以後,崔氏老二磨製的香油一直被列為宮廷貢品,專門進貢皇上御膳享用,人們也就把這芝麻油改稱為皇上賜予的美名——「香油」了,又因為這香油是用小石磨磨製的,人們又將其稱謂「小磨香油」,這就是「小磨香油」的來歷。
後來,人們還給崔氏老二起了一個綽號叫「崔香油」,他就是「小磨香油」的發明創始人—— 「小磨香油」的始祖!年深日久,人們漸漸地把他的真實名字忘了,只知道他叫「崔香油」。他發明磨製的「小磨香油」工藝世代相傳,傳給了他的子孫後代。
8. 香油是誰發明的
芝麻油,因取自芝麻的種子,故稱為「芝麻油」。由於芝麻經焙炒後製作的芝麻油常有濃郁的芳香氣味,因此,在我國北方,人們稱它為「香油」;在我國南方,人們則稱它為「麻油」。我國古時候,芝麻還被稱為「胡麻」、「脂麻」,所以人們把芝麻油稱為「胡麻油」、「脂麻油」,在日本和韓國,人們也稱它為「胡麻油」。人們為了表示對芝麻及芝麻油的厚愛,把芝麻尊稱為「油料作物皇後」,把芝麻油尊稱為「植物油脂國王」。
在三國時代,我國的勞動人民就掌握了用芝麻制油的技術了,陳壽《三國志.魏志》中記載:「孫權至合肥新城,滿寵馳往......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火燒賊攻縣。」那時的麻油是將芝麻籽用石臼法或木榨法生榨而成。
9. 四大葯油哪個是中國人發明的
四大葯油就是白花油,風精油,平安油和萬金油。具體是由誰發現最早提煉沒人知道,下面為你介紹一下四大葯油的功能及用法。希望可以給你幫助,注意,有的葯油是不能經常使用的。
白花油——為有暗香來
白花油是無色透明液體,外用時為感冒類與蟲蜇類非處方葯,可以疏風止癢、理氣止痛、消疲提神,用於關節酸痛、傷風感冒、頭痛鼻塞、扭傷等;塗搽於高熱兒童的太陽(輕點一下即可)、顱息、湧泉等穴位,可以起到良好的降溫效果。白花油可以內服,但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一次服約3~5滴,可驅腸胃積氣,從而達到止痛效果。
以冬青油、桉葉油、薰衣草油和薄荷油等天然物為主要成分的白花油,氣味頗似蘭花,而在馬來西亞,蘭花又被稱為白花,白花油由此得名。
雖然白花油不良反應較小,但使用時要注意避開眼睛等部位;對蚊蟲叮咬局部反應較嚴重的,或是對蚊蟲叮咬過敏的患者,應該先到醫院就診。
風油精——一片冰心在玉壺
風油精是綠色透明液體,主要由薄荷腦、桉葉油、丁香酚、樟腦、香油精等組成,塗在皮膚上有強烈的冰涼感。
老百姓用風油精,一般是為了提神醒腦或驅蚊止癢。其實,風油精大有乾坤。
腹痛時,將風油精數滴滴在肚臍(神闕穴)內,外用傷濕止痛膏或普通膠布覆蓋,可起祛寒止痛作用。此法對於因受涼、過食冷飲等引起的寒性腹痛效果尤佳。此外,還可以治凍瘡。
風油精也可內服。口角潰瘍時,刷牙漱口後在患處塗風油精,每日兩次,若臨睡前再塗一次,則效果更佳;遇咽喉腫痛,倒風油精3~5滴於湯匙內,慢慢咽下。此法對於乾咳引起的喉痛也有效,但注意不可長期服用,有報道稱成人可因長期服用本品而成癮。
孕婦、產婦、新生兒是禁用風油精的,因為風油精含樟腦,對胎兒和嬰兒有一定的毒性。此外,對深二度以上的燙傷病人、皮膚有損傷及潰瘍者也禁用,因風油精易刺激傷口產生疼痛。
平安油——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平安油為黃棕色至紅棕色的油狀液體,由薄荷腦、冰片、丁香油、桂葉油、肉桂油等近20種成分提煉而成。由於成分多,顏色也就混濁,因此看起來不如白花油和風油精般晶瑩透亮,但香氣卻比二者濃烈,驅風止痛的力度也更強勁。
平安油為內科感冒、頭痛類、骨傷科軟組織扭挫傷類非處方葯,能驅風、止痛。它用於頭暈頭痛、腰酸背痛、風火牙痛、風濕骨痛、蚊蟲叮咬。
平安油禁用於孕婦腹部。此外,要注意的是,平安油與白花油、風油精不同,平安油是絕對的外用葯,禁止內服,使用時也應避免觸及眼睛、口腔等黏膜及皮膚破損處。
萬金油——濃妝淡抹總相宜
萬金油,又稱清涼油,常溫下為淡黃色軟膏,在40攝氏度以上熔化。遇到蚊蟲叮咬、皮膚瘙癢或者有輕度燙傷時,取萬金油塗抹患處,即能活血消腫、鎮痛止癢;此外,當傷風、頭痛時,取萬金油塗在太陽穴處,有清涼緩解之效。萬金油的適應證非常廣泛,堪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雖治標不治本,卻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萬金油的主要成分是薄荷腦、薄荷油、桉葉油、樟腦、丁香油等。這些成分有抗偏頭痛、止嘔吐和止痛等作用。當它們以一定的配方組合在一起時,葯效由於協同作用而得到加強。
與平安油一樣,萬金油只能外用,不可內服,使用時避免觸及眼睛、口腔等黏膜及皮膚破損處。使用期間,最好不吃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萬金油對因糖尿病、腎病、肝病、腫瘤等疾病引起的皮膚瘙癢不適用;即使是一般的瘙癢,也不宜長期或大面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