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抗酸化溶液是誰發明的

抗酸化溶液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9-18 00:59:07

❶ 德國抗氧化之父是誰

德國抗氧化之父
斯特. 派克(Lester Packer)

Dr. Packer的,他於1956年獲得微生物學和生化學的博士學位,研究抗氧化物將近50年,被尊崇為當代研究抗氧化物最為傑出的科學家.他領導著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派克實驗室的工作,同時也是頗具聲望的羅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的資深科學家.他是自由基生物學的風雲人物及推手.他透過舉辦數以百計的國際性科學會議(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負責數量龐大的學科交換.不同學科之間科學家彼此間的教學相長、資訊分享及密切合作已成為抗氧化研究領域的傳統。Dr. Packer領導的派克實驗室在生物學領域里有許多突破,他稱之為「抗氧化物的奇跡」。他用非科學專業人士的角度,通俗地在他的書中讓您認識抗氧化物和自由基(free radical)在預防及治療許多慢性退化性疾病上的驚奇新發現,這其中包括了心臟病、癌症、關節炎及白內障。

❷ 酸鹼指示劑是誰發明

17世紀的一天,一位花匠在英國化學家波義耳的實驗室里,擺了一籃美麗的深紫色的紫羅蘭。波義耳就拿了一束放到了實驗室的桌子上。

青年助手威廉把鹽酸倒進一個燒杯里,一不小心把鹽酸濺到紫羅蘭花上,花上微微冒出了白霧,他趕緊把花放進水裡沖洗。過了一會兒,紫羅蘭竟變成了紅色。

「這是為什麼呀?」波義耳找來幾個杯子倒進鹽酸,接著在每個杯子中都放進一朵花,結果,紫色的花逐漸變成了紅色。用其他酸進行實驗也是這樣。「哈哈!要判斷一種液體是不是酸,只要把紫羅蘭放進去就行了。」

「說不定鹼也能使紫羅蘭變色呢?」威廉說。

「對,你這個思路很好!」波義耳說著繼續進行實驗,結果發現,鹼確實也能使紫羅蘭變色。他還實驗了薔薇、丁香、苔蘚、五倍子等多種植物的根,發現一種地衣植物——石蕊中提取的紫色溶液對酸鹼最敏感:遇到酸會變成紅色;遇到鹼會變成藍色。就這樣,他發現了酸鹼指示劑。

❸ 最早發明酸鹼指示劑的是誰

羅伯特·波義耳
[羅伯特·波義耳最早發明酸鹼指示劑] 英國著名化學家、近代化學的奠基人羅伯特·波義耳(Robert Boyle,1627~1691)在一次實驗中,不小心將濃鹽酸濺到一束紫羅蘭上,為了洗掉花瓣上的酸,他把花浸泡在水中,過一會兒,他驚奇地發現紫羅蘭變成了紅色。他請助手把紫羅蘭花瓣分成小片投到其他的酸溶液中,結果花瓣都變成了紅色。波義耳從一些植物中提取汁液,並用它們製成了試紙。波義耳用試紙對酸性溶液和鹼性溶液進行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我們今天還在使用的酸鹼指示劑。
[用花瓣的汁液可以製成酸鹼指示劑] 綉球花是一種天然指示劑。綉球花生長在灌木叢的酸性土壤中,它是一種天然指示劑,能顯示亮粉紅至藍的一系列顏色。一般花瓣內通常含有兩種色素,這些色素在不同的溫度、不同的酸鹼性環境下,呈現不同的顏色。不同的花,花瓣中兩種色素的含量不同,由於花瓣內的酸鹼性不同,因此花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同一種花,在開放的不同時期,花瓣中兩種色素的含量不同,花瓣內的酸鹼性不同,花也呈現不同的顏色。這就有「百花盛開,萬紫千紅」美麗景觀的描繪。用花瓣的汁液也可以製成酸鹼指示劑。收集紫色的花瓣或紫蘿卜皮、紫葡萄皮,各取適量,研碎,加入適量水和酒精(兩者體積比為1:1)浸泡、過濾,就能得到檀物色素提取液。
[變色花的製作方法] 准備兩張邊長約為10厘米的正方形過濾紙。將兩張紙摞在一起,正折一下,反折一下,直到折完,每次折l厘米左右。折好後將兩端剪成弧形,中間用鐵絲纏結實,順著帶棱的一面往上折,將兩層打開成花形。用同樣的方法再做一朵同樣的花,將纏在花中間多出的那截鐵絲纏繞在一根方便筷上。用過濾紙剪出8個花葉,兩個兩個粘在一起,中間夾一根細鐵絲,將細鐵絲在花葉末端長出的一截,綁在兩朵花下面。臨上課前,用白醋將花瓣潤濕,用鹼水將花葉潤濕。上課時用噴壺往花和葉上噴紫包心菜汁,花就會變紅,葉就會變綠。
最早發明酸鹼指示劑,首先為酸鹼下了明確的定義;創立了許多定性檢測鹽類的方法;測定不少固體和液體的比重;第一位真正的臨床分析化學家,最早發現血液中存在氯化鈉和鐵;對磷光、生物發光、化學發光和熒光現象進行廣泛的研究,是17世紀發光現象研究領域里最出色的實驗家之一;提出檢出極限的概念.總之,波義耳作為"分析化學之父",顯然是當之無愧的.……

^_^可不可以給我點分?花10多分鍾打完的^_^

❹ 德國抗氧化之父是誰

1、德國抗氧化之父是斯特. 派克(Lester Packer)
2、Dr. Packer,他於1956年獲得微生物學和生化學的博士學位,研究抗氧化物將近50年,被尊崇為當代研究抗氧化物最為傑出的科學家。他領導著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派克實驗室的工作,同時也是頗具聲望的羅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的資深科學家。他是自由基生物學的風雲人物及推手,他透過舉辦數以百計的國際性科學會議(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負責數量龐大的學科交換。不同學科之間科學家彼此間的教學相長、資訊分享及密切合作已成為抗氧化研究領域的傳統。Dr. Packer領導的派克實驗室在生物學領域里有許多突破,他稱之為「抗氧化物的奇跡」。他用非科學專業人士的角度,通俗地在他的書中讓您認識抗氧化物和自由基(free radical)在預防及治療許多慢性退化性疾病上的驚奇新發現,這其中包括了心臟病、癌症、關節炎及白內障。

❺ 抗氧化劑的歷史

為了適應從海洋生物演變為陸地生物,陸生植物開始產生海洋生物所不具有的抗氧化劑比如維生素C、多酚和生育酚。五千萬年到兩億萬年前被子植物植物在進化的過程中發展出了許多抗氧化的天然色素--特別是在侏羅紀時代--作為一種化學手段抵禦光合作用的副產物活性氧類物質。本來抗氧化劑一詞特指那類可以防止氧氣消耗的化學物質。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廣泛研究集中在重要的工業生產過程對抗氧化劑的使用上,比如防止金屬腐蝕、橡膠的硫化、由燃料聚合導致的內燃機積垢等。
生物學對抗氧劑的研究早期集中在是如何使用抗氧化劑來避免不飽和脂肪酸氧化引起的酸敗。可以通過將一塊脂肪置於一個充氧的密封容器後對其氧化速率進行測定的簡單方法度量抗氧化活性。然而隨著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A、C、E的發現和確認,人們意識到抗氧化劑在生物體內起到生化作用的重要性。當認識到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物質可能本身就容易被氧化的事實後,對抗氧化劑可能作用機理的探索首先開始。通過研究微生素E如何防止脂質過氧化,明確了抗氧化劑作為還原劑通過與活性氧物質反應來避免活性氧物質對細胞的破壞,達到抗氧化的效果。

❻ 玻尿酸是誰發明的

1934年,眼科教授Meyer等首先從牛眼玻璃體中分離出玻尿酸並分析其結構。由於是從Hyaloid(玻璃體)萃取的uronic acid(糖醛酸)所以命名Hyaluronic acid(玻尿酸)。
1937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眼科教授邁耶首次在牛眼玻璃體中分離得到了透明質酸。在此後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它是由葡萄糖醛酸和乙醯氨基葡萄糖兩種單糖彼此聚合而成的直鏈大分子多糖。在水溶液中,透明質酸的糖鏈彼此縱橫交聯形成網路,使之如同一塊海綿,能吸收和保持大量水分。注射型透明質酸在2003年被美國食葯局(FDA)批准用於皮膚除皺。

❼ 抗酸染色體是誰誰發明的

抗酸染色法acid-fast
staining
method
1882年由埃利希(F.Ehrlich)首創並經F.齊爾(Ziehl)改進而創造出的細菌染色法,主要用於尋找結核分枝桿菌。

❽ 抗生素是誰發明的

提起抗生素,今天可能沒有人不知道。得了肺炎,用青黴素或者其他抗生素可以很快治療好;傷口發炎,常常也要用抗生素。的確,人類戰勝疾病,特別是與致病微生物的感染,抗生素起到並且還在發揮著重要作用。有人估計,由於抗生素的發明,全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了10歲。抗生素是怎樣發現和變成造福人類的葯品的呢?讓我們慢慢道來。 1929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在培養皿中培養細菌時,發現從空氣中偶然落在培養基上的青黴菌長出的菌落周圍沒有細菌生長。他認為是青黴菌產生了某種化學物質,分泌到培養基里抑制了細菌的生長。這種化學物質便是最先發現的抗生素——青黴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和另外兩位科學家經過艱苦難努力,終於把青黴素提取出來製成了制服細菌感染的特效葯品。因為在戰爭期間,防止戰傷感染的葯品是十分重要的戰略物資,1943年,這個消息傳到中國,當時還在抗日後方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微生物學朱既明,也從長霉的皮鞋上分離到了青黴菌,並且用這種青黴菌製造出了青黴素。1947年,美國微生物學家瓦克曼又在放線菌中發現、並且製成了治療發現了近萬種抗生素。不過它們之中的絕大多數毒性太大,適合作為治療人類或牲畜傳染病的葯品還不到百種。後來人們發現,抗生素並不是都能抑制生物生長,有些是能夠抑制寄生蟲的,有的能夠除,有的可以用來治療心血管病,還有的可以抑制人體的免疫反應,可以用在器官移植手術中。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科學家們把抗生素的范圍擴大了,給了一個新的名稱,叫做生物葯物素。 半個多世紀,抗生素的確挽救了無數病人的生命,但是,因為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也帶來了一些嚴重問題。例如不少孩子的牙齒又黃又發育不好,就稱為「四環素牙」;有的患者因為長期使用鏈霉而喪失了聽力,變成了聾子;還有的病人因為長期使用抗生素,而抗生素在殺死有害細菌的同時,把人體中有益的細菌也消滅了,於是病人對疾病的抵抗力越來越弱。更為嚴重的是微生物對抗生素的抵抗力也隨著抗生素的頻繁使用越來越強,使得許多抗生素對微生物感染已經無能為力了。所以,現在的醫生在開處方時,對是否要使用抗生素是越來越謹慎了。

❾ 陰陽染色體法是誰發明的抗酸染色體是什麼誰發明的

抗酸染色法acid-fast staining method 1882年由埃利希(F.Ehrlich)首創並經F.齊爾(Ziehl)改進而創造出的細菌染色法,主要用於尋找結核分枝桿菌。

染色體是真核細胞在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時遺傳物質存在的特定形式,是間期細胞染色質結構緊密包裝的結果,是染色質的高級結構,僅在細胞分裂時才出現。

人類大約在100年前從植物的花粉細胞中發現了一些絲狀和粒狀的東西,但當時並沒意識到這就是染色體。直到1879年德國生物學家弗萊明(F1eming·w 1843一1905)把細胞核中的絲狀和粒狀的東西,用染料染紅並觀察它,發現這些東西平時散漫地分布在細胞核中;

當細胞分裂時,散漫的染色物體便濃縮,形成一定數目和一定形狀的條狀物,到分裂完成時,條狀物又疏鬆為散漫狀,後來科學家就把這種染色的條狀物稱為染色體。

(9)抗酸化溶液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抗酸性染色法是指檢查抗酸細菌(如結核桿菌、麻風桿菌、分支桿菌等)的一種特殊染色法。

常用的是先以濃石炭酸復紅加溫初染,隨即以鹽酸酒精或硫酸水脫色,最後用美藍液復染。如屬於抗酸細菌,呈紅色,因菌體有抗禦酸類脫色的特性,故能保持初染的紅色。如屬於一般細菌,則呈藍色,因菌體無抗酸能力,初染的紅色被酸類所脫去,故被復染成藍色。

分支桿菌的細胞壁有特殊的脂類物質——分枝菌酸,分支菌酸厚且呈蠟質,可以抵禦酸性酒精的脫色作用。

❿ 陰陽染色體是誰發明的抗酸染色體是誰誰發明的

染色體(chromosome) 是細胞在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時DNA存在的特定形式。細胞核內,DNA緊密卷繞在稱為組蛋白的蛋白質周圍並被包裝成一個線狀結構。
當細胞不分裂時,染色體在細胞核中是不可見的 - 在顯微鏡下也是如此。然而,構成染色體的DNA在細胞分裂過程中變得更緊密,在顯微鏡下可見。
每條染色體都有一個叫做著絲粒(點)的收縮點,它將染色體分成兩個部分,即「臂」。短臂為「p臂」;長臂為「q臂」。 著絲粒(點)在每條染色體上的位置為染色體提供了特有的形狀,可用於幫助描述特定基因的位置。
染色體有種屬特異性,隨生物種類、細胞類型及發育階段不同,其數量、大小和形態存在差異。

閱讀全文

與抗酸化溶液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