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船政的發明

船政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9-17 22:58:53

『壹』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的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為創辦於1866 年的中國近代官辦第一所高等實業學堂——福建船政學堂。

1994年福建船政學校搬遷至倉山,後合並到福建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1999年由原福建交通學校、福建船政學校、福建交通幹部學校、福建省公路技工學校四所學校合並升格而成;
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全國首批28所「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之一;
2009年12月,順利通過了教育部和財政部組織的「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項目驗收;
2011年6月28日,福建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更名為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貳』 船舶的發展歷史

船舶從史前刳木為舟起,經歷了獨木舟和木板船時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鋼船問世後,又開始了以鋼船為主的時代。船舶的推進也由19世紀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風力(即撐篙、劃槳、搖櫓、拉纖和風帆)發展到使用機器驅動。

1807年,美國的富爾頓建成第一艘採用明輪推進的蒸汽機船「克萊蒙脫」號,時速約為 8公里/小時;1839年,第一艘裝有螺旋槳推進器的蒸汽機船「阿基米德」號問世,主機功率為58.8千瓦。這種推進器充分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因而被迅速推廣。

1868年,中國第一艘載重600噸、功率為288千瓦的蒸汽機兵船「惠吉」號建造成功。1894年,英國的帕森斯用他發明的反動式汽輪機作為主機,安裝在快艇「透平尼亞」號上,在泰晤士河上試航成功,航速超過了60公里。

早期汽輪機船的汽輪機與螺旋槳是同轉速的。後約在1910年,出現了齒輪減速、電力傳動減速和液力傳動減速裝置。在這以後,船舶汽輪機都開始採用了減速傳動方式。

1902~1903年在法國建造了一艘柴油機海峽小船;1903年,俄國建造的柴油機船「萬達爾」號下水。20世紀中葉,柴油機動力裝置遂成為運輸船舶的主要動力裝置。

英國在1947年,首先將航空用的燃氣輪機改型,然後安裝在海岸快艇「加特利克」號上,以代替原來的汽油機,其主機功率為1837千瓦,轉速為3600轉/分,經齒輪減速箱和軸系驅動螺旋槳。這種裝置的單位重量僅為2.08千克/千瓦,遠比其他裝置輕巧。60年代先後,又出現了用燃氣輪機和蒸汽輪機聯合動力裝置的大、中型水面軍艦。

當代海軍力量較強的國家,在大、中型船艦中,除功率很大的採用汽輪機動力裝置外,幾乎都採用燃氣輪機動力裝置。在民用船舶中,燃氣輪機因效率比柴油機低,用得很少。

原子能的發現和利用又為船舶動力開辟了一個新的途徑。1954年,美國建造的核潛艇「鸚鵡螺」號下水,功率為11025千瓦,航速33公里;1959年,前蘇聯建成了核動力破冰船「列寧」號,功率為32340千瓦;同年,美國核動力商船「薩瓦納」號下水,功率為14700千瓦。

現有的核動力裝置都是採用壓水型核反應堆汽輪機,主要用在潛艇和航空母艦上,而在民用船舶中,由於經濟上的原因沒有得到發展。70~80年代,為了節約能源,有些國家吸收機帆船的優點,研製一種以機為主、以帆助航的船舶。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聯合控制,日本建造的「新愛德丸」號便是這種節能船的代表。

古代中國是當時造船和航海的先驅。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造船工場,能夠製造戰船;漢代已能製造帶舵的樓船;唐、宋時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發展,發明了水密隔壁;明朝的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寶船,在尺度、性能和遠航范圍方面,都居世界領先地位。

近代中國造船業發展遲緩。1865~1866年,清政府相繼創辦江南製造總局和福州船政局,建造了「保民」「建威」「平海」等軍艦和「江新」「江華」等長江客貨船。

新中國成立後,船舶工業有了很大發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貨船、貨船和油船。60年代以後,中國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陸續建成多型海洋運輸船舶、長江運輸船舶、海洋石油開發船舶、海洋調查船舶和軍用艦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噸位已達30萬以上載重噸。除少數特殊船舶外,中國已能設計製造各種軍用艦艇和民用船舶。

『叄』 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創辦的,還是李鴻章創辦的

是左宗棠創辦的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國掀起了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機器製造總局。

『肆』 船的發展歷史

船舶是指能航行或停泊於水域進行運輸或作業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術性能、裝備和結構型式。船舶在國防、國民經濟和海洋開發等方面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船舶從史前刳木為舟起,經歷了獨木舟和木板船時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鋼船問世後,又開始了以鋼船為主的時代。船舶的推進也由19世紀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風力(即撐篙、劃槳、搖櫓、拉纖和風帆)發展到使用機器驅動。

1807年,美國的富爾頓建成第一艘採用明輪推進的蒸汽機船「克萊蒙脫」號,時速約為 8公里/小時;1839年,第一艘裝有螺旋槳推進器的蒸汽機船「阿基米德」號問世,主機功率為58.8千瓦。這種推進器充分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因而被迅速推廣。

1868年,中國第一艘載重600噸、功率為288千瓦的蒸汽機兵船「惠吉」號建造成功。1894年,英國的帕森斯用他發明的反動式汽輪機作為主機,安裝在快艇「透平尼亞」號上,在泰晤士河上試航成功,航速超過了60公里。

早期汽輪機船的汽輪機與螺旋槳是同轉速的。後約在1910年,出現了齒輪減速、電力傳動減速和液力傳動減速裝置。在這以後,船舶汽輪機都開始採用了減速傳動方式。

1902~1903年在法國建造了一艘柴油機海峽小船;1903年,俄國建造的柴油機船「萬達爾」號下水。20世紀中葉,柴油機動力裝置遂成為運輸船舶的主要動力裝置。

英國在1947年,首先將航空用的燃氣輪機改型,然後安裝在海岸快艇「加特利克」號上,以代替原來的汽油機,其主機功率為1837千瓦,轉速為3600轉/分,經齒輪減速箱和軸系驅動螺旋槳。這種裝置的單位重量僅為2.08千克/千瓦,遠比其他裝置輕巧。60年代先後,又出現了用燃氣輪機和蒸汽輪機聯合動力裝置的大、中型水面軍艦。

當代海軍力量較強的國家,在大、中型船艦中,除功率很大的採用汽輪機動力裝置外,幾乎都採用燃氣輪機動力裝置。在民用船舶中,燃氣輪機因效率比柴油機低,用得很少。

原子能的發現和利用又為船舶動力開辟了一個新的途徑。1954年,美國建造的核潛艇「鸚鵡螺」號下水,功率為11025千瓦,航速33公里;1959年,前蘇聯建成了核動力破冰船「列寧」號,功率為32340千瓦;同年,美國核動力商船「薩瓦納」號下水,功率為14700千瓦。

現有的核動力裝置都是採用壓水型核反應堆汽輪機,主要用在潛艇和航空母艦上,而在民用船舶中,由於經濟上的原因沒有得到發展。70~80年代,為了節約能源,有些國家吸收機帆船的優點,研製一種以機為主、以帆助航的船舶。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聯合控制,日本建造的「新愛德丸」號便是這種節能船的代表。

古代中國是當時造船和航海的先驅。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造船工場,能夠製造戰船;漢代已能製造帶舵的樓船;唐、宋時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發展,發明了水密隔壁;明朝的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寶船,在尺度、性能和遠航范圍方面,都居世界領先地位。

近代中國造船業發展遲緩。1865~1866年,清政府相繼創辦江南製造總局和福州船政局,建造了「保民」「建威」「平海」等軍艦和「江新」「江華」等長江客貨船。

新中國成立後,船舶工業有了很大發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貨船、貨船和油船。60年代以後,中國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陸續建成多型海洋運輸船舶、長江運輸船舶、海洋石油開發船舶、海洋調查船舶和軍用艦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噸位已達30萬以上載重噸。除少數特殊船舶外,中國已能設計製造各種軍用艦艇和民用船舶。

『伍』 蒸汽船的發明者是誰

那時候的蒸汽機船是木質結構。應該是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
首先發明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明輪式的船的是英國人賽明頓.他在1802
年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明輪船夏洛特·鄧達斯號.其蒸汽機是瓦特式的.這艘船在蘇格蘭運河上航行了31.5
千米.航行雖然成功,
但他不太走運.因為明輪掀起的波浪損壞了河堤,
這艘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船被運河管理人扼殺在搖籃中了。
相比之下,
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就幸運多了.他在1803
年把鍋爐、蒸汽機和明輪裝到了內河航行的船舶上.他的努力並不是一次成功的(實際上,
幾乎沒有什麼發明是一次成功的).經過多次失敗,
最後他的」克萊門特」
號取得了成功.這條船長45.7
米,
寬4
米,
吃水0.6
米,
明輪半徑0.9
米,
輪寬0.25
米.不僅如此,
這條船還裝有兩片42.6
米的帆,
蒸汽機只是作為輔助動力,
這也是早期這類船的一大特點.這艘船於1807
年8
月17
日在哈德遜河上試航,
時速8
千米.從那以後,
富爾頓便以」輪船發明家」聞名於世.當然,
富爾頓並不是第一個製成輪船的人,
但是他首先使輪船進入實用,
用來運輸旅客和貨物,
並通過這種辦法輕而易舉地賺回了造船的成本.也正因為這樣,
所以世界各國競相開辟輪船的定期航線,
井對輪船的製造技術進行改進提高,
從而推動了輪船製造業的發展.而」克萊門特」號獲得成功後並未隱退,
它定期航行於紐約和奧爾巴尼之間的哈得遜河上.
1812
年,
英國人終於接受了蒸汽明輪船.他們製造了蒸汽明輪的慧星號輪船,
可是距第一個英國人發明這種船已經10
年了.在科學技術的發展史上,
那些剛剛誕生的」新生兒」往往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毛病而被某些人扼殺在搖籃中,
在這種情況下,
就特別需要發明或發現者有極大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
雖然早期的蒸汽明輪船蒸汽機動力往往只起輔助作用,
但它是現代輪船的開始.現代輪船首次來到我國的是1835
年來的英國的查甸輪.自那以後,
開辟到我國的的航運的外國輪船不斷增加.直到1866
年3
月,
由徐壽在安慶建成的我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才下水.這艘船長50
余尺,
航速為每小時
10
千米.同年,
清政府建福州馬尾船政局和江南造船所,
以後又陸續建了一些造船廠.但我們知道,
到這個時候,
兩次鴉片戰爭已經過去了,
外國輪船公司壟斷了我國的航運業,
民族工業很難發展,
所以這些造船廠雖然也造出了一些船艦,
但總而言之,
沒有什麼建樹.直到解放後,
被政府扶持,
造船業才取得了較快的發展。
覺的可以的話追加點積分。

『陸』 馬尾船政文化發展歷史(一定要很詳細的!!)

文化通常指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福建船政事業歷時近百年,成效卓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福建船政文化既是特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同時又給予巨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並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有其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個性。 1、中國近代史上洋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船政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第一次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嘗試,也是中國學校以西方現代科學知識教育學生的開始。堪稱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中國官僚機構與近代工業企業、科技文化教育相結合的有機體。是中國最早最大的官辦船廠和船政學堂。 3、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先驅。福建船政是當時遠東規模最大、影響最深、設備最完整的造船基地。 4、近代中國培養科技隊伍的基地。船政學堂是中國人自己辦的第一所近代性質的高等學校,也是中國第一所科技海軍學校,培養了大批造船和航海以及其它相關人才。船政局產生了中國早期無產階級和一批熟練的技術工人。 5、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福建船政局製造出一艘艘兵商輪船,組建起中國近代第一支艦隊;船政學堂培養了許許多多海軍人才,成為北洋、南洋、福建、廣東水師各級將領的供應基地,直接推動了中國近代海軍的創建與發展。 6、中國航空業的搖籃。福建船政創建了中國第一家正規的飛機製造廠,自行設計製造出中國首批達到當時國際水平的飛機;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飛潛學校,培養了第一批航空工程人才。 7、中國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船政文化所體現的自立自強、開放革新、學習進取等等精神,世代傳承,永放光芒。 以上僅是船政文化豐富內涵的主要體現。至於船政文化外延,更是涵蓋社會政治經濟方方面面,聯系廣泛。此次船政文化研討會已徵集海內外專家學者不少論文。還有許多問題需要不斷研究、深入探討,傳承創新,更好為現實發展服務。船政文化名稱,可根據不同場合和需要,冠以馬尾、福州、福建或中國馬尾,以區別於滬、津。

『柒』 1866年到1912年船政學堂的發展歷程

馬尾船政學堂是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在船政大臣沈葆禎的主持下於1866年在福州設立。初建時稱為「求是堂藝局」,為求人才沈葆禎主持了求是堂藝局的首次錄取考試,親自為考試制定、批閱試卷,求是堂藝局首次錄取考試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後來成為北洋水師學堂教習的嚴復。1867年馬尾造船廠建成後搬遷至馬尾遂改名為船政學堂。在沈葆禎的苦心孤詣下船政學堂培養出了中國的第一批近代海軍軍官和第一批工程技術人才,由船政畢業的學生成為了中國近代海軍和近代工業的骨幹中堅。
1874年日本出兵侵佔台灣。馬尾船政第一屆畢業生嚴復、林泰曾、劉步蟾等,隨沈葆楨入台保台,他們到台東沿海探測港口、地形、氣象、海況和日本的海陸軍情報,為清廷驅逐日軍保台成功作出了貢獻。嚴復等人留歐歸來後,多成為李鴻章興辦的北洋水師學堂和北洋艦隊的中堅人物。嚴復在北洋水師學堂主持教務和校務長達20年,為中國海軍培養了大批將士。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在軍事和外交上全面潰敗。嚴復痛定思痛,認為「中國今日之事,正坐平日學問之非,與士大夫心術之壞。」
隨後,嚴復在1895年2月至5月間持續發表了4篇政論文:《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和《救亡決論》,深刻針砭了中國社會在長期的專制政體下的種種弊端,指出中西方社會的根本區別在於對待「自由」的不同上,鼓吹中國社會的變革應該樹立「自由為體,民主為用」的治理念。同時,嚴復對阻礙思想創新的科舉制也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提倡「黜偽而崇真」、實事求是的精神,並試圖用「自由」和「人道」的理念教化中國大眾,以期開啟「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中國社會新境界。嚴復試圖在「政」「教」的層面上回應海上文明,對中國社會的變革產生了重大影響。
1866年至1911年,船政前後學堂共畢業387名 學生

『捌』 福州船政局是在哪個歷史事件中創辦的

福州船政局是在「洋務運動」中創辦的


福州船政局,又名福建船政局、馬尾船政局(今福州馬尾造船廠),清末由閩浙總督左宗棠創辦於1866年,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軍艦生產基地,李鴻章贊其為「開山之祖」。後在繼任船政大臣沈葆禎的苦心經營下,船政成為當時遠東最大的造船廠。

『玖』 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群的發展歷程

馬尾地處福建閩江下游出海口,與台灣僅一水之隔,自古是福州母城的水上門戶,近代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1985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早在1866年左宗棠、沈葆楨在這里創辦福建船政,這是近代中國創辦的第一家專業機器造船廠,由此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建船廠、造兵艦、制飛機、辦學堂、引人才、派學童出洋留學等一系列「富國強兵」活動,培養和造就了嚴復、詹天佑、薩鎮冰、鄧世昌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的中國近代工業技術人才和傑出的海軍將士。同時,福建船政開風氣之先河,大膽提出「冷眼向洋看世界」,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傳播中西文化、促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被稱為中國近代歷史的「活化石」。
船政文化所涵蓋的 馬江海戰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福建船政建築分別於1996年、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弘揚船政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加強閩台文化交流、促進旅遊經濟發展,自1998年,馬尾先後投資上億元,建造了船政文化博物館,修復船政遺址,開辟船政文化旅遊線路。2005年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群被中宣部評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10年,國家國防教育辦在全國選擇9個國防教育示範基地作為國家國防教育主題公園試點建設單位,船政文化遺址群是我省唯一入選的單位。
福州市馬尾區船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馬尾是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和近代海軍的搖籃,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群包括羅星塔園、馬限山公園,公園內不但有中坡炮台、昭忠祠、馬江海戰烈士墓、聖教醫院、英國分領事館等大量船政相關古跡,還有新建成的大型船政群雕、船政精英館等。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為中國第一個以船政為主題的博物館,位於福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馬尾)昭忠路馬限山東麓。該館依山而建,為五層建築,建築面積4100平方米,正面造型為兩艘乘風破浪的戰艦,氣勢磅礴,頗具現代建築風格。館內陳列分為序廳、船政概覽廳、 船政教育廳、 船政工業廳、海軍根基廳、船政名人堂。通過大量船政文物、歷史照片、圖表、壁雕等,立體地展現了中國船政的誕生、發展與以「精忠報國、自強不息」為主旨的船政文化。

閱讀全文

與船政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