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代啞劇的代表人物有誰
現代啞劇有獨角戲也有集體啞劇,都有完整的情節。卓別林(英)、馬爾索(法)、莫爾肖(奧地利)為代表人物。中國戲曲中含有大量無聲表演。作為獨立啞劇出現始於80年代,有王景愚等人的創造。
㈡ 啞劇的啞劇起源
公元前3世紀,羅馬已有啞劇演出。在英國和法國,古代丑角的無聲表演多在大型戲劇演出之前進行。現代啞劇源於法國啞劇表演大師德布洛(1796~1846) ,他創造了一個人物形象比埃羅,圍繞他編演了一系列啞劇作品。當代啞劇有獨角戲,也有集體啞劇,演員表演時大都勾畫出白色臉譜。中國已有啞劇表演的片斷,但作為一種獨立的戲劇形式,20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出現,是從西方借鑒而來的。
㈢ 啞劇的起源
啞劇小史
啞劇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盡管啞劇在英國有自己的傳統,但究其起源畢竟還是國際的,它的許多故事情節都來自於世界各地。
「啞劇」一詞源出於希臘語,意思是「模仿者」。顯然,其最初之意是指表演者,而不是指劇種本身。事實上,這種表演方式遠在古代的中國、波斯及埃及就有了。在羅馬時代,啞劇最受歡迎。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啞劇也銷聲配跡。到了十五世紀,一個與啞劇類似的新劇種又開始問世於義大利。在這些劇中,人們第一次看到了頭戴面具、身穿五顏六色服裝的滑稽角色(或叫丑角),不久這一角色又從法國傳到英國——開始是作為啞劇演員,然後又作為說話的演員出現於英國舞台。
大約是在一百年以前,人們才首次根據童話題材來作為啞劇的故事情節。那時劇中仍然有一個滑稽角色,不過,這種劇當時被稱為「以丑角表演為主的戲」。到了十九世紀末葉,演出變得更為復雜化——開始出現了有新式的舞台燈光和機械操縱的舞檯布景。到這個時候,更多的雜劇演員也投入了啞劇演出的行列之中。
今天,啞劇仍然在變化發展著,許多演出中已出現歌』曲、笑話或來自影視中的人物。
㈣ 啞劇的發展進程是怎樣的
啞劇市不用台詞而以動作和表情表達劇情的戲劇。它要求演員有高超的形體語言,去表達戲劇思想和意蘊。啞劇最早起源於古代人的生活活動。現代啞劇主要產生於19世紀法國啞劇表演大師德布洛,創作了一個獨特的人物形象比埃羅及其一系列啞劇作品,引人矚目。現代啞劇有獨角戲也有集體啞劇,都有完整的情節。卓別林(英)、馬爾索(法)、莫爾肖(奧地利)為代表人物。中國戲曲中含有大量無聲表演。作為獨立啞劇出現始於80年代,有王景愚等人的創造。
㈤ 最早的一個啞劇是什麼時候舉行的
公元前3世紀,羅馬已有啞劇演出。在英國和法國,古代丑角的無聲表演多在大型戲劇演出之前進行。現代啞劇源於法國啞劇表演大師德布洛(1796~1846) ,他創造了一個人物形象比埃羅,圍繞他編演了一系列啞劇作品。當代啞劇有獨角戲,也有集體啞劇,演員表演時大都勾畫出白色臉譜。中國已有啞劇表演的片斷,但作為一種獨立的戲劇形式,20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出現,是從西方借鑒而來的。
㈥ 關於默劇(啞劇)的了解
啞劇與演出者的關系
啞劇是在教導劇場演員「如何傳達身體訊息的基本法則」,就像練習發聲是一樣地。
在劇場的表演要求的是探索角色的性格與內在,不但包括了(依據角色個性的)走路姿勢、身體行為和存在感。許多演員肢體並不夠強,在表演時就只能夠用聲音或表情與觀眾溝通,大多數演唱者也有同樣的問題。
而跟著啞劇的學習,表演者可以學習讓肢體在舞台上放鬆,當然,不外乎是學習一些姿勢與手勢,以及去經驗一些劇場里所要求的基本部分,如:「你所扮演的角色在各種情況下,就會有各種不同的反應。」也同樣會學習到最有經濟效益的肢體運動方式,如:「當你做一個姿勢或是維持一個動作不變時,就必須在腦中建構一個龐大的 ( 注一 ) 想像地圖」,這對於任何的演出呈現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有啞劇技巧的目標是要去控制身體的每一個部分,肌肉關節的運用。 所以它可以讓演員在想要做一些特殊移動時都可以做的到、任何角色的身體姿勢都可以讓演員長時間的維持下去、 在任何空間里的肢體想像,都可以被演員表現出來。
注一:想像地圖→即是指當您在沒有道具的情況下,做一個動作時,如:「坐在椅子上」,沒有椅子的道具時,你就必須想像一張椅子在你面前,它是什麼型、顏色、重量?因為這些想像或經驗關繫到您所表演的真實性與邏輯性。
啞劇的語言
基本上所謂的啞劇與啞劇是同一種表演。
都是一些由身體姿勢與手勢的組合。雖然啞劇可以是一種想像的、情感的、故事性的溝通方式,但是啞劇的傳達不會超出文字可以傳達的范圍。啞劇並不是用語言上的傳達,而是用身體的傳達。
譬如:如果一個人指著另一個人 ( 這個意思是指 " 你 ") ,然後對他招手 ( 這意思則是 " 來 ") ,後來又指著自己面前的地板 ( 這是指 " 這里 ") ,說到這里,您一定可以了解到他運用的是肢體語言,而這位仁兄他所表演的」你來這里〃一竊的動作都是按照字面上的意思逐字表演的。對他而言,他是用肢體去傳達訊息,其實在啞劇中他所需要的動作只是」來〃這個手勢而已,就 " 你來這里 " 這句話的動作而言是來的經濟許多。如果一個男演員要傳達」我愛你〃的訊息給一位女演員,他倒是不必開口說這三個字, 他只需要指向他自己 (" 我 ") ,指向她的心或比一個心型 (" 愛 ") ,而後指向她 (" 你 ") 。他用眼睛看著她、用一些指示性的手勢傳達他的愛,而非藉由抽象的文字語言傳達,這,就是啞劇。
所以啞劇的語言必須是要世界化的、要讓每一個在地球上的人都能了解他要訴說的故事。 " 我愛你 " 這三個字若是用芬蘭語說,並不見得每一個人都懂,而且要花上一段時間查字典,但是這個」愛〃這個字若是用眼睛看再加上一些身體行為的傳達,即一目瞭然,因為肢體語言是屬於全球性的一種語言。
物體
啞劇沒有背景、沒有道具、沒有裝置。它的唯一溝通方法是演員的身體,一個被他的想法和情緒所驅使的身體:這個身體一定要被訓練,要熟練所有的技巧,時而緊張、時而松軟,才能將肢體語言說到最好最清楚。身體就像是演員的儀器、工具、鍵盤、畫布和顏料。如果他需要一個座位,他就從空氣中創造一個座位,然後坐在上面,就如同真的一樣;如果他的故事中需要一個球或一個網球球拍或一個爐子或一頂高的帽子或一個蛋或一扇被鎖住的門或一個非常重的感覺或別的東西,演員必須創造它們,給它們真實感的錯覺,而沒有任何的真實的東西在場。演員最需要做的就是將虛構的物體表現出來。如果你只是把一個咖啡杯或是酒杯演的很真實,但是在觀眾的眼裡,裝在杯子里的東西可能是水貨是任何東西。這個時候就必須有充分的想像力與實踐能力將酒或咖啡表現出來,而這揪必須要有熟練的技巧與充足的練習了。啞劇教育教你如何使用虛擬的物體,除此之外,你應該注意物體如何被處理,以及更清楚的處理你所虛構物體的移動。
啞劇演員、劇場演員與舞者
啞劇是一種具有強烈風格的動作形式。它不是一種跳舞。它所要求的是真實地情緒、演員的專心和表演動機。啞劇所關切的是:當表演的時候是與劇場演員相同的,而非與舞者相同。在跳舞方面曲線是構架在固定的身型之上。表演內容則是技術呈現的傳媒。
就舞者而言所關切的是 " 我去哪裡? " 、 " 我將如何到那裡? " 、 " 我將從舞台後面的右邊到舞台前半部去嗎? " 而且,如果這樣做 " 我要跳躍嗎?要旋轉?跳過?滑動?滾轉?還是旋轉? " 舞蹈最重要的是身體的形狀。觀眾希望看見舞者高難度的大跳躍,令人驚異的平衡動作;他們想要看見人的動作超越極限。
他們想要看見美麗的形體;故事才是其次的重要。
演員則關心的是情節和角色。他的問題將會是: " 我正在做什麼? " 以及 " 我為什麼做? " ,這包括了他的動機是甚麼?故事內容是甚麼?角色的意圖和動作是甚麼?而且不以身體的形態為表演為主體。在這情況里,形體,是一種敘述的傳達媒介,構架在一個故事之上的。
啞劇在教學的時候該關注的是身體的型態是否正確。
啞劇演員一再地練習啞劇技術直到他們將啞劇的技術融合成為他們的第二本性為止,然後在表演中,他要忽略掉啞劇的制式化技術而專注在動作的問題之上: " 我正在做什麼? " 以及 " 我為什麼做它? " 當然,他要使用所有已經練習過的技術來傳達這些訊息,當然我們不能忘記的是他只用身體作溝通,不能說話。但是如果他在做這樣的演出時,只關心技術層面的問題,他所表現的只是一段外在的、膚淺的,無法感動觀眾的表演。
所以啞劇是有動作的演員而不是一個演戲的舞者。啞劇是一種個性化的動作演出,並非一種 " 劇場-跳舞
㈦ 男侍舞是誰創作的
泰國舞蹈家皮歇·克朗淳(PichetKlunchun)是在西方國家得到高度認可的泰國舞蹈大師,每年在所有國際重大舞蹈藝術節上,來自亞洲的舞蹈家幾乎都知道這個名字。他非常成功地連接了傳統的泰式古典舞與現代舞這兩種舞蹈,同時保持了傳統的核心與智慧。克朗淳16歲起就跟隨泰國已故傳統箜舞國寶級大師柴佑·庫馬尼學藝達16年之久。近年來,他活躍於歐亞舞壇,將當代舞蹈的概念注入傳統舞蹈藝術,以高超的舞技讓觀眾領略箜舞的精髓。箜舞亦稱鬼面舞,是泰國歷史悠久的傳統舞蹈,它是一種舞者戴上鬼面具的角色扮演舞蹈,多以《羅摩衍那》史詩和善惡對抗作為原始命題,可以說是羅摩衍那的泰國版本,以惡魔、神獸、人類為主要角色,是神話、宗教與王權交織關系的反映。
泰國舞蹈家皮歇·克朗淳接受劇藝工作坊委託,創作將泰國傳統舞蹈箜舞與現代舞相嫁接的新形態作品《男侍》(NayNai)。《男侍》的創作素材來源於泰國國王拉瑪六世(KingRamaVI)在位時,於泰國宮廷中設置了男性侍者(在英國接受過教育的拉瑪六世開創了這個職銜)。在宮中,男侍的地位比女侍還要高,而且男侍在國家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後,男侍消失,繼續由女侍取代。克朗淳是在閱讀了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性別學者ChananYodhong的論文《泰王拉瑪六世時期的男侍研究》之後,被其中所記述的史實和分析的論點所啟發,編創了這個作品。克朗淳說:「無可避免地,會觸及對性別議題的討論,男性與女性、男性與男性、性別與權利、性別與斗爭,都是作品所或多或少觸碰到的。特別有趣的是,男侍對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等文化藝術形式的掌握,也是他們受到寵幸敬重的原因之一。聯系這點來看,其實現今的泰國,不僅在曼谷,而且在很多邊遠地區,還有年輕男子裝扮成女性的模樣在慶典上表演,而且他們的家長不覺難堪反覺榮幸。」當然,除了從傳統歷史和文化中取材,克朗淳也融入了現代思維。整個作品中設置有幾個游戲情節讓舞者來競技,一種是體力上的,比如泰拳;另一種是智力上的,通過應對策略來進行比較。在作品的結尾,還會有類似喜劇或默劇的演出。該舞劇是相當有劇情的作品,類似於西方的「舞蹈劇場」,但作品依然架構在克朗淳最擅長的箜舞上,而箜舞本身就是頗有故事情節的藝術表演形式。
㈧ 最早的一個啞劇是什麼時候舉行的
公元前3世紀,羅馬已有啞劇演出。在英國和法國,古代丑角的無聲表演多在大型戲劇演出之前進行。現代啞劇源於法國啞劇表演大師德布洛(1796~1846)
,他創造了一個人物形象比埃羅,圍繞他編演了一系列啞劇作品。當代啞劇有獨角戲,也有集體啞劇,演員表演時大都勾畫出白色臉譜。中國已有啞劇表演的片斷,但作為一種獨立的戲劇形式,20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出現,是從西方借鑒而來的。
㈨ 啞劇表演藝術家去世,他的生平有什麼代表作品
著名啞劇表演藝術家王景愚先生在2021年5月3日於北京病逝,享年85歲。王景愚出生於1936年天津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從1960年,他開始發表作品,在1984年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是一名默劇演員、編劇,國家一級演員。
他生平代表作品有《楓葉紅了的時候》、《撩開你的面紗》、《可口可笑》、《吃雞》、《舉重》等。
王景愚先生在1984年開始探索中國啞劇藝術,創作主演含有16個啞劇小品的啞劇專場 《諷刺與幽默》的晚會,開始展開70場的啞劇表演藝術活動,並與各國不同的文化進行交流。2000年之後,60多歲的王先生身體開始走下坡路了,減少了演出,平時就在家讀書寫字,享受晚年生活。後面每年春晚邀請他出演小品,都沒有出演過。
王景愚一生致力於創作表演帶有諷刺和幽默的民族啞劇, 是第一屆央視春晚明星、著名表演藝術家。是一個德藝雙馨,做人做事低調的真正的人民藝術家。
㈩ 靜劇是誰創造
京劇是京劇大師洪廣紅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