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字誰發明的
倉頡。
在遙遠的上古原始社會時代人類一步步從「堆石記事」、「結繩記事」、發展到「符號文字」。遠古符號文字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約五千餘年,遠古早期的文化記錄基本上都是用符號文字記錄下來的。倉頡的功績就在於,他廣泛搜集民間的圖畫文字加以整理,創造了有系統的象形文字。
其實,這只是古人對倉頡的一種盲目崇拜,又經歷代文人和史學家炒作,倉頡便成了中國文字發明的始祖。實際上中國的文字史早在倉頡以前數千年就已經誕生了。
(1)現在的文字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倉頡造字的故事
傳說倉頡一生下來腦袋就特別大,如簍斗一般,人們都說他是個怪物。他的母親卻視如珍寶,精心哺養。小倉頡很聰明,思維敏捷智慧超群,小夥伴們都聽從他的指揮。他長大成人,被推薦給黃帝。黃帝見他記憶力極強,敏銳過人,就讓他做主管祭祀的官。
那時虞,人們敬天敬地敬神仙,祭祀是一件極重要的事情。春天要舉行春祭,夏天要舉行一祭,每逢春節,還要舉行一次最隆重的大祭。單憑腦子把這些活動記下來也實在不容易。倉頡就想了個辦法:用草擰成繩,打結記事。
小祭結個小疙瘩,大祭結個大疙瘩。還在結上塗抹不同的顏色,用以表示不同的季節。如:冬天發生的事塗上白色,夏天發生的事塗成綠色。但是,時間長了,繩疙瘩也越來越多,怎麼也搞不準確。倉頡苦苦思索,想找個更好的辦法。
一天,他見人人在捉魚。有一條魚落在地上,留下了一個印印。他不由靈機一動,心想:如果把魚的形狀畫下來,不就可以表達魚的意思了嗎?畫個人形代表人,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
他急忙跑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妻子。他妻子也是個聰明人,聽倉頡一說很高興,就幫助倉頡研究起文字來。倉頡又多方聽取眾人的意見,便把許多象形文字搜集起來,認真作了記錄。
倉頡的妻子幾乎每天都需用各種辦法試驗他。有時甚至故意畫得很復雜,叫倉頡說她寫的是什麼字。倉頡只要稍一思忖便猜著了,不僅能很快說出是什麼字,而且還能講出它的意思。於是,他的妻子決心要想個點子難為倉頡。
這一天,倉頡不在家,他的妻子捉了一個屎克螂。放在一塊鋪平的沙子上,再用碗蓋住。屎克螂在沙土地上爬了個橫七豎八,不象個字形。倉頡回到家,妻子叫他認這是什麼字。
倉頡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個名堂來,急得他滿頭大汗。他不由伸手擦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突然,腦門上又長出一對眼睛來。只見他睜大四隻眼仔細一瞅,驚喜地說:「這願來是屎克螂爬的!」
倉頡說完這句話,就累死了。要不怎麼能說倉頡是四隻眼的倉王呢?
他的妻子很悲痛,後悔自己不該出難題難為丈夫。黃帝為了紀念倉頡的大功,就下令挖一口大井,把倉頡厚禮安葬,並封他為倉王。
從此以後,我們中華民族便有了自己的文字。
❷ 中國文字是誰發明的
傳說是黃帝時期的史管倉頡所造,距離今天已經有5000年歷史了。
❸ 文字是由誰發明的
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歷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台北有倉頡陵墓。他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世紀。據此推測,四、五千年前,我國的文字就比較成熟了。
❹ 中國文字是誰發明的啊
倉頡 造字 倉頡,乃上古時代人,據傳是中國漢文字的創始人
滿意請採納
❺ 文字是誰發明的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相傳發明文字的,是一個叫蒼頡的賢人,漢代的《淮南子》這本書上記載,在蒼頡製造文字的時候,是「天雨粟,鬼夜哭」。這個出現這種非常特異的現象,就是說製造文字的時候,天上往下掉糧食,下糧食雨,鬼神都在夜裡邊痛哭流涕。拿我們現在的話說,是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這樣一個壯舉。 傳說是黃帝時期的史管倉頡所造,距離今天已經有5000年歷史了。 文字的出現在人類歷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文明諸要素中,文字產生是最重要的標志。因此,中國古代在什麼時候發明了文字,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傳說黃帝史官倉頡發明了漢字。史實雖無法詳考,但它反映了漢字的出現有著悠久的歷史。 中國古書上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等記載,這是早期記事常用的方法,可惜這些物質無法長久保存下來,所以當時的記事情況已無法知曉了。但安陽小屯發現了十五萬片甲骨卜辭,在龜甲與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總字數達到3500個上下。從甲骨文字結構來說,除了象形以外,形聲、會意、假借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應用。可見在三千餘年前的商代文字已達到了相當完備程度,那麼在它以前一定有個更長的發展過程。 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龜甲上刻畫符號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發現了在陶器上刻畫的符號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因而有人認為它們就是早期文字。至於在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發現的朱書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國的漢字至少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文字的出現既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的結果,所以倉頡很可能是總結整理文字,為漢字的形成作出了貢獻的一個代表人物。
❻ 文字是誰發明的
【倉頡的簡介】
倉頡也稱蒼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傳說中的倉頡】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著名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
倉頡,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倉頡,史皇氏,今河南南樂縣西十八公里吳村人那時制定歷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台北有倉頡陵墓。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❼ 是誰發明的文字
甲骨文。
中國文字的雛形
我們的祖先為了記事,曾經用結繩
作記號,回後來又改為用答堅硬的利器刻劃
符號,然後才產生文字。考古學家在陝
西省半坡村遺址,發現新石器時代陶片上有符號刻紋,這些距今大約六千年的
刻劃符號,很可能是文字的芻形。
在黃河下游,年代稍晚於半坡的一些陶器上,刻有一種象形符號:一個圓圈,下面一個月牙形,再下面是一個五峰的山形。一些研究者稱之為最早的「意符文字」或「圖畫文字」。這些「文字」距今已經五千多年了。
象形文字起初差異很大,後來逐漸
地穩定下來,統一起來。經過許多年,變得"規范"化、"抽象"化了,或橫或豎
或斜,或長或短,或連接或分離,都以直挺的線條所構成,於是出現了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❽ 誰發明的文字
倉頡發明的。
中國人(實際上遠不止中國人)所使用的漢字是倉頡所創造的。如今,在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多種電腦漢字輸入法當中,就有一種名為「倉頡漢字輸入法」。
作為「中華文字鼻祖」,幾千年來,倉頡不但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尊崇,而且受到世界敬仰。位於商丘市虞城縣王集鄉的倉頡墓每天都迎來絡繹不絕的國內外遊客。
倉頡為黃帝的史官。為了記載事情,傳遞信息,黃帝命他造文字。倉頡首先發明了象形文字。後來因象形文字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他又發明了會意字、形聲字等。為人類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黃帝對倉頡發明和推廣文字的功勞非常看重,倉頡死後,他命人將其懸棺而葬之。
(8)現在的文字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之前,人們都是結繩記事,大事大結,小事小結,相連之事打連環結。由於記錄史實的結繩形狀各異,天長日久難以辨認,倉頡以繩結記錄的史書出了差錯,使得黃帝在與炎帝的議和中失利。
如此幾番,倉頡深感結繩、刻木記事已無法適應時事需要,故而決心創造出一種更好的記事方法。他終日苦思冥想卻毫無頭緒,一日天降大雪,他早起去山上狩獵,見漫山遍野盡是銀裝素裹。
忽然,林中竄出兩只山雞在雪地上覓食,走過之處留下兩行爪印,接著又有一隻小鹿跳出,也在雪地上留下清晰的蹄印。倉頡看得出神,把打獵的事忘得一干二凈。他把山雞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對比,發現形狀不一。
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叫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叫鹿。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畫出來不就成了字嗎?想到這里,倉頡茅塞頓開。
此後,他回到故鄉白水(今陝西白水縣),獨居偏隅,「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素材,創造出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倉頡造字成功,卻發生一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
隨著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寫在何處也頗費思量,石尖、木板、獸皮均不合適。一日,有人捉住一隻大龜,請倉頡給它造字。倉頡細看龜,發現龜背上有排列整齊的方格子,便照龜的象形,造了「龜」字,然後又把字刻在龜背上的方格子里。
龜由於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備時,爬進河裡去了。3年後,這只背上刻字的龜,在另一個地方又被人捉住。人們告訴倉頡,刻在龜背上的字不但沒有被水沖掉,而且字跡更明顯了。
從此以後,倉頡命人捉到龜就把龜殼都取下來,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龜殼的方格里,然後用繩子串起來,送給黃帝。黃帝賜他「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❾ 現代文字是由誰發明的
文字的發明是一個過程,它不是有一個人發明的,而是一步一步的演變過來的:從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等等等等……直到我們現在的文字
❿ 我們現在寫的文字是誰發明的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系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