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企業在實際中,如何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創造經濟效益的關鍵是要培養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本來就是體現在特定的能力上。而這種能力本身又可以視為多種能力的聚合,因而是完全可以分解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從其具體體現形式分析,可大體分解為十個內容,稱之為十大競爭力。
(1)決策競爭力。
這種競爭力,是企業辨別發展陷阱和市場機會,對環境變化作出及時有效反應的能力。不具有這一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也就成了一具腐屍。決策競爭力與企業決策力是一種同一關系。決策頻頻失誤的企業,肯定沒有決策競爭力。沒有決策競爭力的企業,也就是企業決策力薄弱。
(2)組織競爭力。
企業市場競爭,最終得通過企業組織來實施。也只有當保證企業組織目標的實現必須完成的事務工作,事事有人做,並且知道做好的標准時,才能保證由決策競爭力所形成的優勢不落空。並且,企業決策力和執行力也必須以它為基礎的。沒有強有力的組織明確而恰當地界定企業組織成員相互之間的關系,保障決策力和執行力的活動,沒有恰當的人承擔並完成,企業的決策力和執行力從何而來?
(3)員工競爭力。
企業組織的大小事務,必須有人來承擔。也只有當員工的能力充分強,做好工作的意願充分高,並且具有耐心和犧牲精神時,才能保證事事都做到位。否則,企業的決策力和執行力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的空話。保障企業決策力和執行力的活動要有效率和效益,也就是保證活動的主體——員工具備與之相適應的能力、意願、耐心和犧牲精神。
(4)流程競爭力。
流程就是企業組織各個機構和崗位角色個人做事方式的總和。它直接制約著企業組織運行的效率和效益。企業組織各個機構和崗位角色個人做事方式,沒有效率和效益,企業組織的運行,也就不會有效率和效益。如果一個企業組織的做事方式沒有效率,也就企業組織運行沒有效率和效益,這直接是企業沒有執行力。
(5)文化競爭力。
文化競爭力就是由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構成的一種整合力,它直接起著協調企業組織的運行,整合其內、外部資源的作用。蒙牛的二十五個法則,之所以能夠成為蒙牛的核心競爭力,其原因就在於這二十五個法則都變成了蒙牛人的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共同的行為准則。因而企業的決策力和執行力也都必然直接受制於它。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不統一,並且腐朽落後,決策就不免頻頻不失誤,工作就不免效率低下。
(6)品牌競爭力。
品牌需要以質量為基礎,但僅有質量卻不能構成品牌。它是強勢企業文化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折射體現。因而它也直接構成企業整合內、外部資源的一種能力。沒有品牌競爭力,企業組織內部和外部都不認同企業的做事方式和行事結果,企業也就談不上有什麼競爭力,更談不上有核心競爭力。品牌一旦形成,又直接是一種資源。因而它是構成企業支持力的一個重要內容。
(7)渠道競爭力。
企業要賺錢、贏利、發展,就必須有充分多的客戶接受他的產品和服務。如果沒有寬闊有效的渠道,溝通企業與客戶之間的關系,企業與客戶隔離,也就必然會慘敗無疑。因而,渠道直接是一種資源,渠道競爭力也就直接構成企業支持力的一個內容。
(8)價格競爭力。
便宜是客戶尋求的八大價值之一,沒有不關注價格的客戶。在質量和品牌影響力同等的情況下,價格優勢就是競爭力。沒有價格優勢,最終都會被消費者淘汰。因而這一競爭力也就直接構成企業支持力的一個內容。
(9)夥伴競爭力。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萬事不求人地包打天下的日子,已成為過去,要為客戶提供全面超值的服務和價值滿足,也就必須建立廣泛的戰略聯盟。如果一個企業失去了合作夥伴的支持,也就無法適應客戶價值滿足集中化的要求,也就必然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因而,它的增強,也就直接是企業支持力和和執行力的提升。
(10)創新競爭力。
一招先,吃遍天,這是市場競爭中的不二法門。要一招先就必須有不斷的創新。誰能不斷地創造出這一招先來,誰就能在這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它既是企業支持力的一個重要內容,又是企業執行力的一個重要內容。
這十大競爭力,作為一個整體,就體現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從整合企業資源的能力的角度進行分析,這十個方面的競爭力,任何一個方面的缺乏或者降低,又都會直接導致這種能力的下降,即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降低。但這十種競爭力又各自相對獨立。任何一個企業,擁有了這其中任何一種競爭力,也都是市場競爭一個制高點的佔領。
B. 文化是如何創造經濟價值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越來越重要。
-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
-文化產業的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C. 什麼可以創造價值
1、按照西方經濟學的觀點,凡是可以為生產和經濟增長做出貢獻的要素都可以創造價值,而且各個要素所獲得的收入就是按照各個要素對生產的貢獻比例分配。GDP的收入法統計方法就是採用這一原理,GDP的組成部分包括工資、租金、利息和利潤四大部分,它們分別是由勞動力、土地、資本和企業家精神這四大要素貢獻的。
2、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只有人類的勞動才能創造價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其他生產要素諸如土地、資本等只有在人的勞動運作之下才能幫助勞動創造價值,所以沒有勞動是不可能創造價值的。
D. 什麼項目可以創造有價值的利潤
這個問題好象該放在社會領域來談的
不過我是這樣看的,社會是由我們個體組成的,不是有說法民富國才富嗎,我們只要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不違背社會公德及法規去創造財富,那就是有價值的財富,也即利潤.
E. 什麼是價值以及怎麼創造價值
價值是人類對於自我本質維系與發展,為人類一切實踐要素本體,包括任意的物質形態。價值是定義人本身存在的核心概念,其是人這一存在與發展的本質。
人類一切自我解放行為,即本質規律(人性)下對於自我的創造及再創造並最終達成對於這一規律的本質以維持及發展。
簡單的表述就是人類一切實踐中具有對於自我的維持及發展所在的本質,一切價值形態都脫離不了此范疇,不能脫離此范疇。
價值在很多領域有特定的形態,如社會價值,個人價值,經濟學價值,法律價值等等。
這些價值的存在是人在不同領域發展中范疇性規律性本質存在。同時由於意識上存在一些概念化的維系與發展人類的思想沒有形成實際的物理力量,此類價值單獨定義為名義價值。
價值創造是指企業生產、供應滿足目標客戶需要的產品或服務的一系列業務活動及其成本結構。在價值創造的物理過程中,價值就是成品的使用價值。
影響價值創造的因素主要有:投資資本回報率;資本成本;增長率;可持續增長率。它們是影響財務戰略選擇的主要因素。
價值創造能力:
企業根據顧客的需求和偏好創造優異顧客價值能力,它是整合研究開發能力、產品生產能力以及員工能力等要素的核心能力。
在新的競爭環境下,企業試圖構建堅實和持久的競爭地位以獲得持續發展,必須擁有一系列的短期競爭優勢 ,並持續地改變和破壞它們。
企業的生存發展歷程,就是價值創造能力不斷遷移,持續獲得短期競爭優勢的過程。
在動態復雜的市場環境中,競爭優勢是短期的,建立在原有價值創造能力基礎之上的競爭優勢經常會受到削弱。
為獲得持續發展,在開發利用原有能力的基礎上,克服認知惰性並防止認知對立,適時主動地構建新能力,並在開發利用原有能力和構建新能力之間保持均衡協調。
以平衡企業的現時生存與未來發展,順利平穩地實現價值創造能力的遷移, 獲得新的短期競爭優勢,這種短期競爭優勢的持續獲得保障企業的持續發展。
F. 做什麼的人可以創造最大的經濟價值
做什麼的人可以創造最大的經濟價值?這個方面有很多的,比如做房地產的,當然,鼬佐一些小生意的,它的經濟價值也是創造的比較大的
G. 怎樣才能創造出我想要的價值
你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了,在我看來,我想要的的價值在有一定經濟基礎上我才會考慮精神價值的問題,也就是在想辦法提高經濟基礎的同時,滿足自己精神層面的需求,當你兩者都能兼顧之後,你活著有了目標,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就是活著的價值所在。
整個宇宙都是沒價值的,一切都是隨機的,既沒有必要,又沒有不必要,你沒有必要去活的有價值,也沒有必要去活的沒有價值,意識與物質不過是絕對的虛無上無關痛癢的波動罷了,你想活的有價值無非是你感覺你在你覺得自己所在的這個空間里找不到意義罷了,但是如果你不在的話,如果此世界為偽,而你幻想的世界為真,你在這偽世界所貢獻的價值又何在?價值的定義又何在?所以,與其尋找價值,不如貢獻熵值,不要再糾結這些小事,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吧.......趁生命之息暫留.......
H. 人一生能創造多少經濟價值
回答這個問題不能站在單指賺多少錢的角度來想,
一個人一生能創造的價值大概是一個人能養活五個人,也就是說地球上有83.5的人是廢物,在靠別人養活!
如果這個比率不成立,這個社會就在進步!呵呵
I. 什麼樣的科技創新能夠快速創造經濟價值
這種科技創新必須是獨占的、壟斷的,一種被共享的科技創新會導致全行業的生回產率提高,這樣就無答法提高單位時間里創造的價值量,所以,這種創新必須給企業帶來領先於全行業的生產效率,在平均勞動時間不變的基礎上,減少個別勞動時間,從而獲得超額利潤。如果其他企業獲得了類似的技術創新,那麼超額利潤就會消失,這就是知識產權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