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羽毛球:
准備材料:空飲料瓶一隻,泡沫水果網套兩只,橡皮筋一根,玻璃回彈子一隻。
步驟:
1.取250毫升空答飲料瓶一隻,將瓶子的上半部分剪下;
2.將剪下的部分均分為8份,用剪刀剪至瓶頸處,然後,將每一份剪成大小一致的花瓣形狀;
⑵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一種特殊能力,或個體創造性的最好表徵。創造力也是反映個體在解決任務中有效的對原有知識經驗進行加工、組合、創造新設想、新事物的能力。兒童創造力的培養不僅有利於學生充分的表現自我,展示自己的才華,而且有利於學生創造精神的形成,因此兒童創造力的培養也是學校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培養目標之一。那麼如何通過語文教學與訓練,使學生掌握創造性思維的策略,以發展其創造性思維呢? 一、 創設有利於兒童創造力發展的環境 學生的創造力比智力受環境的影響更大。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又是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的實施者。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就創造力的形成和發展而言,兒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於他們創造性活動的兩個基本條件。 (一) 努力構建校內外溝通 社會、學校、家庭等因素極大的影響著兒童的創造力。家庭氣氛和管教方式是影響兒童創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過分嚴格,過分要求孩子服從,孩子的創造力就差;家庭氣氛民主,家長有意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情況就好的多。學校教育過分重視紀律的規范,學習中過分強調答案的准確的標准,也會影響兒童創造力的發展。社會文化的管理體制也會影響兒童創造力的發展。因此,民主、寬松、尊重個性的環境將有利於兒童的發展。所以要努力構建校內外聯系,與家長多聯系,多交流,多溝通,同時,構建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改變語文教學自我封閉、與社會隔絕的狀況,共同為兒童創造有利的環境,使兒童的生活環境充滿創造的氣氛,使創造性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兒童自然可成為富有創造性的一代。 (二)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小學生創造力是一個受多種因素制約的復雜的動態進程。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創造力呈持續發展趨勢,但並非直線上升,而是波浪式進行,小學生創造力的體現主要有以下幾點:(1)好奇心強,喜歡提出問題。正是有了好心,才體現出對事物探索的熱情。(2)善於大膽幻想。處於小學階段學生的創造力更多的帶有幻想型的特點,同時,小學生創造想像和思維大多是由現實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情境激發的,思考問題是表現出一定的主見。(3)直覺思維和靈感在兒童創造力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更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 首先,要尊重學生與眾不同的疑問和觀點。 其次,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從事一些具有創造性的活動,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的機會。 再次,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如抽象邏輯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的培養,應該綜合起來加以訓練。 其四,鼓勵首創性,允許學生在自由探索和實踐中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或看法。 從而,使學生遠離窮追猛打式的提問,沖破「標准答案」的樊籬,能夠用心讀書,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發現。 二、 憑借語文教學中的創造性因素,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一) 教學中運用發散性思維方式提問 一、 運用判別性、敘述性、說理性提問。教學中,運用「……是不是?」「……對不對?」讓學生做出判斷,再讓學生說明「……原因何在」「……為什麼」「……道理怎樣」這樣就要求學生對問題進行判斷、分析、研究,對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有很大作用。這也是常用的提問方式。例如:《北大荒的秋天》理解第四自然段的第三句話中的「榛樹葉子全都紅了,紅的像一團團火,把人們的心也給燃燒起來了。」我把這句話與「榛樹葉子全都紅了。」進行比較。請學生說說哪句話比較好?好在哪裡?為什麼?學生都認為第二句比較好,然後各抒己見,有的說寫出了榛樹葉子的顏色非常紅。我趁機問是怎樣的紅?學生齊答像一團團火。有的說反映了人們的心情,我趁機問是什麼樣的心情?學生七嘴八舌的討論開了,不論他們回答的是否正確都一律給以鼓勵。以此來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發表見解。 二、 運用發散性提問方式,要求學生盡可能產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運用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有那些?」「……還有什麼新的見解?」「如果…… 那麼會怎樣?」等,重在啟發學生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思維操作,對思維進行求異引導,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蘇教版第五冊《掌聲》一文中寫小英演講以後,變的開朗、自信了,「她不在憂郁,開始和同學們一起交談、游戲,甚至還走進了學校的舞蹈房……」此時,同學們有的說小英競選當了班幹部,有的說小英體育課上不再逃避,有的說小英通過這次演講自信了,學習成績越來越好┄┄總之,學生調動了已有的生活經驗,較合理的發揮了想像,填補了課文的空白。我引導學生發散想像,小英除了交談、游戲、跳舞之外,還可能有那些變化?同學們有的說小英競選當了班幹部,有的說小英體育課上不再逃避,有的說小英通過這次演講自信了,學習成績越來越好……總之,學生調動了已有的生活經驗,較合理的發揮了想像,填補了課文的空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求異思維得到了訓練,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 (二)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學習教學內容時,我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這是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的一種方法,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一條措施。在傳統教學中,教材乃至教師授課的內容,往往都被學生認為是完全正確的,若自己的想法與之不符,習慣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實上是被教材或教師授課的教學內容禁錮了思維,因此,教學中隨時和學生講明,教材或教師授課並不總是正確和完善的,鼓勵學生解放思想、活躍思維、積極的發現問題,提出質疑。這不僅有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加深對學習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對發散性思維的一種促進,因為提出質疑問難的本身就是擺脫學習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線,從另一個角度進行思考。例如:蘇教版第五冊的練習4的第三題:改正下面句子中用的不恰當的詞語。這是這個單元練習中的重點與難點。在教學第一句如何修改的基礎上,其餘4句,我放手以先獨立完成再討論說明原因的方式讓學生來完成。學生都積極投入,獨立完成。每一句都有爭論,此起彼伏,氣氛熱烈。尤其是第二句「小剛光榮地加入了少先隊員。」一個同學說「光榮」錯了,因為做了好事才光榮。馬上就有人反對,說加入少先隊也是光榮的,光榮沒有用錯,錯的是「少先隊員」應該把它改成「少先隊」,「少先隊員」指人,「少先隊」指一個集體。所以應該是加入少先隊。此時,我馬上給予表揚,因為和教參上的答案一樣。這時,我問有不同看法嗎?一個同學站起來說我有不同看法,說少先隊員可以不改,把「加入」改成「成為」。這樣就成了「小剛光榮地成為了少先隊員」雖然他原因說的不是很正確,但我依然把他大加贊揚。同時告訴學生要相信自己,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或疑問要大膽的提出來。學起於思,多思考,有助於促進智力發展。如此,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思維,還讓學生知道要相信自己,不能人雲亦雲。三、 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人格的培養 兒童創造性人格是創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創造力僅僅是為創造性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那麼,只有當它與創造性人格相結合時,才能使創造性的發展成為現實。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我盡可能做到:(1)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心理學研究發現,好奇心與創造性的發展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不僅對兒童,就是對科學家的調查研究也發現,好奇心既是發明創造的源泉,又是創造性活動賴以進行的重要動力。因此,在教學中,保護兒童的好奇心能促使他們對語文課擁有濃厚的好奇心,從而促進其創造性思維的進行。(2)解除怕犯錯誤的心理。兒童怕犯錯誤是阻礙獨創性發揮的一個重要因素。兒童往往會因為怕犯錯誤而不去嘗試,從而失去發揮其創造性見解的機會,因此在知識武裝學生的同時,解除他們怕犯錯誤的恐懼心理。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努力進行嘗試。(3)鼓勵學生向有創造性的人學習。中年級的學生模仿嘗試的慾望極強,讓學生與有創造性的人接觸或講一些愛迪生、居里夫人、達爾文等科學家的故事,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染。增強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這對學生創造力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總之,要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要有良好的環境,同時學生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能夠獨立自主的進行學習。作為教師也要努力學習,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做一個有利於學生創造性發揮的教師,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學中的有利因素,創設條件,設置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⑶ 小學生小發明小創造
1.我們知道通常我們的抽屜里會發現一些舊電池,但是我們也不知道還有沒有電,如果放進用電器來檢驗很麻煩而且無法知道它電剩餘量。所以,你可以做一個小驗電器。
方法簡單如下:使用一個小燈泡,很小的那種(像掛墜或玩具燈上的,五金店都有賣)。然後用兩根細漆包線分別連接燈上。兩根線的另一端分別用於接你要檢驗的電池的正負極。根據小燈泡的亮度,就可以判斷電池的電量了。
2.拿把破雨傘,把布拆掉,拿一條電線,一頭接電視或收音機,一頭接到傘上面,就是一個好好的信號接受器。你想專業一點就在傘上面多繞幾圈鐵絲就行了。這是最省錢,快捷的方法,只是有點搞笑。
3將一根火柴和一根縫被的大針並在一起,用包香煙的鋁箔將它們緊緊地包裹起來,再將有火柴頭的一端的鋁箔彎折過來密封捻緊。然後在靠近尾部的地方裝上定向尾翼,把針拔出,就成了一個很簡單的反沖火箭。
實驗時,把小火箭放在鐵絲架上,點燃一根火柴,對准鋁箔筒包有火柴頭的部位加熱。當溫度升高到火柴頭的燃點時,箔里的火柴匣被點燃,使周圍的空氣急劇膨脹,氣體從尾口高速噴出。由於反沖作用,火箭筒便從架上向前飛了出去。
如果在鋁箔中包兩根頭對頭放置的火柴,兩端都不封閉。將它放在上,從中部加熱。當筒內火柴點燃後,氣體從兩頭噴出,鋁箔筒仍停留在架上,從而說明了系統的動量守恆.
⑷ 該如何培養小學生創造力,其意義是什麼
創造成果獨享。有成就感。
⑸ 小學生的小創造、小發明有哪些
沉砂器(內蒙古敖放旗市第三完小 崔成華):含砂多的地下水經過水泵會磨損機件,甚至阻塞水泵葉輪。該發明在水泵進水口前加了一段沉砂管,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波浪發電機(上海市張家巷路學校 欒立中):這個發電機利用波浪的起伏帶動浮球上下運動,再利用浮球上棘輪的配合變波動為轉動,帶動發電機發電。兩個浮球隨波浪起伏上下振動,帶動連桿。連桿上的驅動片撥動棘輪旋轉,棘輪上的止倒片保證棘輪向一個方向轉動,再經變速齒輪提高轉動速度,帶動發電。
雙尖綉花針(湖北省武漢市義烈巷小學校 王帆):這種針兩頭尖,針眼在針的中部。使用這種針綉花時,每綉一針的動作只需「紮下—扎出—線拉直」,不用再翻腕調換針尖的方向,大大簡化了手部的動作,而且紮下拔針後便立即可以從上一針旁扎出,方便了從反面扎出時的針定位。通過以上改進,可提高刺綉的速度和質量,減輕勞動強度。
鑲玻璃注釘鉗(湖南省桃江縣三堂鎮小學 胡勇):鑲玻璃注釘鉗是代替錘子在木頭上釘釘的工具,是專為鑲玻璃在窗框上裝釘子而設計的。其基本結構是:克絲鉗一個鉗口改成持釘夾,另一鉗口改成可以調節寬窄的夾口,其原理並不復雜,結構也還簡單,但是表現出的思維是很大膽的。使用這種注釘鉗可以防止敲碎玻璃,使用也更安全。
布手套翻轉器(湖北省通城縣實驗小學 李理):用直徑6mm的鋼條紮成兩只手相對弓的形狀後,安裝在一塊木板上,再在右手臂橫杠上安個掛鉤,即做成了「布手套翻轉器」。此作品使用方便,省時、省力。將縫制好的布手套套在翻轉器的一隻手架上,再把另一手架合攏相對,然後將右手臂上的掛鉤鉤在左手臂的橫杠上,抓住手套緊口向另一隻手架拉去,便可將手套一次性地翻轉過來,效率提高10倍。
速調活扳手(浙江省新昌縣實驗小學 竺越):活扳手是人們的常用工具。普通活扳手是用蝸桿調節扳口寬窄的,調節慢,工效低。小作者受到速調台虎鉗的啟發,在活扳手的蝸桿上銼了一道槽,使扳口能在槽里自由進退,從而大大加快了調節速度。這是一項很巧妙的設計、很成功的發明。
大壓簧裝卸卡具(北京市海淀區前進小學梁昭璜):大壓簧裝卸卡具是拆裝大型壓簧的專用工具,是小作者在參觀工人修汽車的時候發現的選題。其工作過程是:用卡式螺母夾住壓簧兩端,旋轉兩螺母間的絲杠,從而把彈簧壓縮,便於拆裝。有了這件工具可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有推廣價值。
攜帶型多功能雙頭組合手工工具(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雉山路小學 李瑋):該項發明由工具頭,能存放多枚工具頭的手柄、手柄支架,能繞橫軸轉動的夾具組成。它攜帶方便,既可單手操作,又可雙手操作,工具頭與手柄還可構成任意角度插入機器的間隙中工作。
⑹ 四年級假期反饋表從小學會做人,從小學會立志,從小學會創造怎麼寫呀
這樣寫:扶老人過馬路,他人遇到困難要伸出援手。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從小樹立遠大目標,長大後報效祖國(回報社會)。多參觀科技館,多多動手實踐,發明創造。
⑺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創造能力
未來的競爭將主要是人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競爭,因此素質教育要求我們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當前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我想談談自己的一點做法。
一、 從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學生的創造能力並非一定要像成人那樣能創造出社會上從未有過的新事物,而只要創造出自己從未見、聽過或接觸過的東西,當然不是模仿別人的東西。這樣,即使他們創造出的東西他人已經創造出來了,而他卻不知道別人有過,就可以視為創造了,這種能力就可視為創造能力了。例如:我們班開過一次文藝聯歡晚會,其中有一個節目是舞蹈。學生們自發帶來手電筒,在每隻電筒上蒙上了不同色彩的皺紙,關掉了教室里的電燈,讓手電筒從不同的方位射向舞台中間,這手電筒光,就跟舞台燈光一樣的效果。這雖然也是一種舞台燈光,但這種舞台燈光不同於真正的舞台燈光,是學生們發揮自己的才智,創造出來的一種舞台燈光。對比,就應該肯定他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這種現象是學生創造出來的,是他們從未出現過的,而不是舞台燈光的簡單模仿。作為教師應該從生活中善於發現學生的創造力。
二、 從小處著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學生的創造畢竟不同於成人的創造,他們不可能有轟轟烈烈的創造,但可以肯定有一些細心的甚至不引人注意的創造行為。比如在安排班裡學生出黑板報時,學生別出心裁的版式編排,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創造。班裡的包干處有水溝要清除,一般是我們布置給學生在下午放學後用水桶抬了水去沖洗打掃。但是有天中午下起了大雨,有位學生沒有等到下午去掃,而是利用水溝里漲起的水,穿了雨去打掃一番,讓漲起的水自動把垃圾沖走。這雖是一件很不起眼的事,但我們可以視為一種創造能力的體現,鼓勵學生動腦筋,從小處著眼,積極創新。因此,作為教師要留心觀察學生的行為,對他們一些不經意的創意、創新和創造,都應該有意識地對他們進行啟發,有意識地加以強化,有意識地給予鼓勵。讓學生創造方面的星星之火燎原開來。
三、 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著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源泉。「可見,只有豐富學生的想像特別是創新想像,學生的創造力才能得到較好地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敢於想像、敢於創新、敢於打破常規的訓練,珍惜他們的好奇心,豐富他們的想像。
在一次課外活動時,有一位同學望著一棵梧桐樹出神,我疑惑地問:「你看到了什麼?這么出神?」學生答道:「老師,你瞧,那棵梧桐樹和那棵櫻花樹站在一起,一高一矮,一胖一瘦,搖動樹枝,好像還在爭論什麼。」多麼奇妙的想法,我忙把周圍的同學叫了過來,不失時機地引導:「她們在爭論什麼?會有什麼事爭行這樣面工耳赤?」接著,加大想像力度:「瞧,她們邊上還有許多小草,它們會怎麼說?要是又飛來一隻蜜蜂,將會發生什麼故事?你會編這類故事嗎?」第二天,學生們就寫來了《櫻花與梧桐樹》、《誰最美》、《大家的朋友》等寓言和故事。在這些文章中,真實地寫出了孩子們想像的七彩世界,可以看到孩子們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比平常那些枯燥,成人化的作文要有趣多了。
四、 在「問」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在教學中,問有很多種,最主要的就是學生的「問」和老師的「問」兩種。學生的「問」在教學中越來越少了,我們教師要提倡學生多問為什麼,這樣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能力才能表現出來。巴爾扎克說:「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學生有疑不問,始終不能破疑,就不會知道其中的所以然。我們應該盡量鼓勵學生多問。多問才能出智慧,教師不應該只重視學生知識的吸收而忽視讓孩子自由地問。學生只有多問,才能學會思考問題和發展創造力。一量學生發現了什麼,他的創造性思維就得致函發展。愛因斯坦在別人提到自己的成就時說:「我沒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研究問題罷了。」所以,只有敢疑敢問,才能使頭腦這台機器更加靈活,才能創造出美好的事物。
教師的「問」也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問」也會收到意外效果,「問」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比如在教《年》一課,在引導學生創作時,我先貼出畫著天空、草地、小朋友的情境圖,然後邊講邊演示:「突然,天空飄來一片烏雲(貼),不一會兒,天上就滴嗒滴嗒地下起了小雨(畫)。下雨了,小朋友該怎麼辦呢?生:「撐傘」師:「可是他們今天忘記帶雨傘了,這可怎麼辦呢?」生:「我給他們送傘去!」師:「這位小朋友真有愛心,大家願意給他們送傘嗎?」生興奮地齊聲音回答:「願意!」師:「請小朋友們畫出自己認為最漂亮的小花傘給他們送去。注意一定要快,要不然小朋友淋多了雨可就要感冒了。」這樣運用活動的情景圖,巧設啟發性的導語和設問,把學生誘進一個送傘的境界。由於特定的情境,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面愉悅地把知識持能轉化為創新的能力,充滿愛心、充滿欣喜地設計出一把把小花傘,當學生把一把把小花傘都撐到一個個小朋友頭上時,一幅有情有景的雨景圖就展現在大家的面前。可見教師的「問」也很重要。
華羅庚說過:「『人』之可貴在於能夠創造性地思維。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是教育的重要目的。我們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的主動精神,幫助學生進行創造性活動,從生活乃至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⑻ 小學生小創造小發明
蛋娃娃
雞蛋洗干凈,在兩頭各開一個孔,用嘴吹,讓蛋清蛋黃流出來,再用清水洗凈
在蛋殼上畫點畫,中間穿根繩子,再加點小飾物
註:沒有經過福爾瑪琳防腐處理的,不宜久置,易長蟲。
⑼ 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和創造能力之我見
與語文教師一起談及小學生作文現狀時,都不約而同地說道:作文難教,學生的作文能力差。的確,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學生作文突出的問題是:作文無內容,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筆者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 抓好閱讀教學,使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
小學語文的特點之一是基礎性。教學中,務必使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從作文教學這一角度來說,學生的基礎主要是字、詞、句、段、篇,對中高年級來說,詞句與段篇的教學是重點。從現行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來看,對詞語的教學要求降低了,課文的背誦量減少了。較多的專家學者也指出了其弊端(尤其是背誦量減少),這些弊端有礙於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筆者認為,對作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影響也較大。教學實踐中,常常發現:學生學過的詞語很少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究其原因是教學中學生掌握詞語重在「音、形」,而對其「義」的掌握方面做得不夠。「義」的掌握不到位,使學生對學過的詞語不理解,因此不能運用;即使運用了一些,也是詞不達意。學生習作中「別字」多,就是只知其字而不知其義的具體表現。語文教學中,學生背誦課文少,積累的優美的語句少,語感差,當然寫不出好句子。名家尚時時背誦名篇名著,豐富自己的語言積淀,小學生更應該大量背誦、積累。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能滿足於教材上練習的要求,要從學生積累語言方面加強某些方面的教學。如引導學生多掌握常用的好詞,並做到「音、形、義」到位;引導學生多背誦寫得精彩的句子、段落及全篇,使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為習作表達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傳授給學生一些寫作基本知識與技法。
學生有了語文基礎知識,是寫好作文的前提。要使學生能「成文」,還必須運用寫作基礎知識與技法。小學生作文雖不同於文學創作,但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寫作知識與技法也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有計劃、有步驟、由淺入深地向學生傳授一些學生可以接受的習作基本知識與技法。如文章的審題、立意、選材、確定中心、編寫提綱,文章常用的記敘順序,文章常見的開頭、結尾方法,文章的修改,等等。這些知識與技法的教學,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不同的方法進行。如隨課文教學傳授,作文練習中分散與綜合相結合進行等。
三、 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學生並非不喜歡作文,而是不會寫,沒有內容可寫。因此,教師要從學生自身角度設計作文教學。第一,豐富學生的生活,把作文教學滲透到學生的生活、活動中,以豐富學生作文的「源泉」。第二,通過指導學生到室外觀察,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並在觀察中感受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第三,通過不同形式的作文練習培養學生豐富合理的想像力。如看圖作文、擴寫、改寫、續寫等作文練習。第四,通過生活作文(即課文自由、隨意性作文)的練習,促進課堂規格作文的教學。生活作文要求不要太高,一句話,一段話均可,只要寫出生活感受、體驗即可。當然鼓勵寫得更具體、更生動。課堂規格作文要求相對要高些,要按作文有關要求進行。如對字數、詳略、重點、開頭、結尾、標點等方面作具體要求。第五,通過視聽電教手段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如讓學生聽故事、聽音樂、音樂童話後編故事、寫想像文,或播放風景圖片讓學生觀賞後進行景物描寫。當然視聽結合效果更好。
⑽ 小學生用創造怎樣造句
詞語:創造
造句:我們要學會創造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