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拱券發明時代

拱券發明時代

發布時間:2021-09-17 10:03:43

A. 橋的變遷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

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北宋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1)拱券發明時代擴展閱讀:

按材質分:木質橋 石橋 磚橋 混凝土橋 鋼筋混凝土橋

按外觀分:梁橋 拱橋 斜拉橋 懸索橋 高架橋 組合體系橋

按用途分:鐵路橋、公路橋、管道橋、多用橋 (立交橋屬於公路橋)

按跨越對象分:跨越河流的跨河橋 跨越山谷的跨谷橋 跨越鐵路或公路的跨線橋(又稱立交橋) 跨越城區、工業區或農作物區的高架橋(又稱棧橋)

按橋身能否活動分:固定橋、開啟橋、浮橋

按橋梁總長度或跨度可分:特大橋、大橋、橋、中橋、小橋。

B. 簡述古羅馬建築券拱結構技術的發展過程,並分析券拱技術對羅馬建築的作用與意義

古羅馬的建築
——券拱技術是羅馬建築的最大特色和成就
1、 天然混凝土:活性火山灰+石灰+碎石——大大促進古羅馬券拱結構的發展

2、 十字拱

公元一世紀開始使用的一種拱券形式,即相交的筒形拱。它覆蓋在方形的間上,只需要四角有柱子,而不必要連續的承重牆,建築內部空間得到解放;而且便於開側窗,大有利於大型建築物的採光。它是拱券技術的極有意義的重大進步。

3、 拱頂體系

各種拱的結合使用,形成拱頂體系以實現拱頂平衡。擺脫了承重牆,架在4個支柱之上,十字拱需要新的方法來平衡它的側推力。2-3世紀時,最常用的方法是:一列十字拱串連互相平衡縱向的側推力,而橫向的則由兩側的幾個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的縱軸同這一列十字拱的縱軸相垂直,它們本身的橫推力互相抵消,只在最外側才需要厚重的牆體,這樣就形成了拱頂組合成體系,這是古羅馬又一個極有意義的創造。正是在這一套復雜的拱頂體系下,3世紀的羅馬浴場獲得了寬敞開闊、貫通的內部空間。,初步形成了有軸線的內部空間序列。(實例:瑪克辛提烏斯巴西利卡(Basilica of Maxentius)的結構體系)

4、 肋架拱

古羅馬4世紀後,奴隸制已經臨末期了,奴隸減少,普通工匠大量代替了奴隸勞動。轉而希望用更高明的技術減輕機構,節約石材和模架。肋架拱的基本原理是把拱頂區分為承重部分和圍護部分,從而大大減輕拱頂,並且把荷載集中到券上以擺脫承重牆。這種結構方法也能節約模架。這一項新創造有很大的意義,但當時羅馬已經很沒落,建設規模很小,這類新技術來不及推廣和改進。後來,歐洲中世紀的建築大大發揚了這種肋架拱。

5、 羅馬五柱式

塔司干柱式;羅馬多立克;羅馬愛奧尼;羅馬克林斯;混合柱式

6、 羅馬人繼承了希臘的柱式,並從以下幾個個方面解決了柱式同羅馬建築間的矛盾。

1)解決了拱券結構的笨重牆墩與柱式藝術風格的矛盾,創造了券柱式。

古羅馬時期為了解決柱式和拱券結構的矛盾,產生了被稱為券柱式的組合。這就是在牆上或墩子上貼裝飾性的柱式,從柱礎到檐口,一一具備。把券洞套在柱式的開間里。券腳和券面都用柱式的線腳裝飾,取得細節的一致,以協調風格。柱子和檐部等等保持原有的比例,但開間放大。柱子凸出於牆面大約3/4個柱徑。

這種券柱式的構圖很成功。方的牆墩同圓柱對比著,方的開間同圓券對比著,富有變化。但它們構圖契合:圓券同樑柱相切,有龍門石和券腳線腳加強聯系,加以一致的裝飾細節,所以很統一。但柱式成了單純的裝飾品,有損於結構邏輯的明確性。柱子倚在牆墩上,輪廓的重要性降低了,導致它們失去了希臘柱子那種精微的敏感性。

2)解決了柱式與多層建築的矛盾,發展了疊柱式,創造了水平立面劃分構圖形式。最常用的辦法是把希臘晚期的疊柱式向前推進一步,底層用托斯干柱式或新的羅馬式多立克柱式。二層用愛奧尼柱式,三層用科林斯柱式,如果還有第四層,則用科林斯的壁柱。新的法則是,上層柱子的軸線比下層的略向後退,顯得穩定。

3)適應高大建築體量構圖,創造了巨柱式的垂直式構圖形式。

疊柱式的構圖局限於水平劃分,變化少,不易突出重點。因此,就發展了巨柱式。巨柱式:一個柱式貫穿二層或三層,立面重點突出,但尺度誇大

4)解決了柱式線腳與巨大建築體積的矛盾,用一組線腳或復合線腳代替簡單的線腳。

羅馬建築遠比希臘的高大,但是柱式確不能簡單地等比例放大。所以就必須使柱式更富有細節,用一組線腳來代替一個線腳,用復合線腳代替簡單線腳,並用雕飾來裝飾它們。因此,科林斯式受到重用,還流行一種新的復合柱式,就式在科林斯式柱頭上再加一對愛奧尼使得渦卷。

羅馬奴隸主的漫無節制地追求豪華地審美趣味,使柱式的趣向華麗、細密。柱式往往裝飾過份,甚至把額枋都布滿浮雕。羅馬柱式一般失去了希臘柱式地典雅和端莊。希臘多立克柱式由於完全不適合羅馬奴隸柱地口味也被淘汰了。

柱式到了羅馬時代,柱式已經不是結構構件,也不是建築風格的賦予者,而僅僅是一種裝飾品,比希臘柱式退步了。

7、 維特魯威Vitruvius《建築十書》(公元前1C,羅馬人奧古斯都的軍事工程師 )

●成就:① 奠定了歐洲建築科學的基本體系

② 系統總結了希臘和早期羅馬建築的實踐經驗。例如,關於建築物的選址,他探討了建築物的性質、它同城市的關系、地段四周的現狀、道路、地形、朝向、風向、陽光。水質、污染等等。關於經濟,他探討了建築物平面的組合與布局,結構方式,材料的選擇、制備和運輸、直到業主的社會地位和財力。

力求依靠當時的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對實踐經驗做出了理論解釋。他提出,只有兼備實踐知識和理論知識的人才能成為稱職的建築師。他詳細闡明了幾何學、物理學、聲學、氣象學、等基礎科學以及哲學、歷史等對建築創作的重要意義。書中基本上沒有玄學或神學的信息。

③ 全面的建立了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的基本原理,以及各類建築物的設計原理。他指出,「一切建築物都應當恰當地考慮到堅固耐久、便利實用、美麗悅目,」並把這個主張貫徹到全書的各個方面。

④按照古希臘的系統,把理性原則和直觀感受結合起來,把理想化的美和現實生活

中的美結合起來,論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築藝術原理

強調建築物的整體、局部以及各個局部之間和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比例關系,強調它們必須有一個共同的度量單位。他說:最和諧的比例存在於人體,人體是美的,因此建築應該仿照人體各部分的比例關系。

他對建築美的研究,始終聯系著建築物的性質、位置、環境、大小、觀賞條件以及實用、經濟等等,注意各種情況而修正規則,並不教條地死守規則。

●局限性:除了科學本身發展水平的歷史局限性外,主要是:

① 為迎合奧古斯都皇帝的復合政策,有意忽視共和末期以來券拱技術和天然火山灰混凝土的重大成就,貶低它們的質量。

② 對柱式和一般的比例規則,作了過於苛求的量的規定

③ 文字有點晦澀,有些地方語焉不詳,以致後來有人鑽空子隨意加以解釋

8、 凱旋門的典型形制

凱旋門是為了炫耀侵略戰爭的勝利,在許多城市裡建造起來的。方方的立面,高高的基座和女兒牆,3開間的券柱式,中間一間採用通常比例,券洞高大寬闊,兩側開間較小,券洞矮,上面設浮雕,女兒牆上刻銘文,女兒牆頭,有象徵勝利和光榮的青銅鑄的馬車,門洞立面側牆上刻著主題性浮雕。實例:替度斯凱旋門——1開間;塞維魯斯凱旋門——3開間;君士坦丁凱旋門——3開間。

9、 紀功柱

為了紀念皇帝的功績和戰爭的勝利而修建的石柱。柱子是羅馬多立克式的,多由大理石建成,裡面是空的,可以上到柱頂,一般有20-30米高。柱身上是敘述功績和勝利的浮雕,柱頂上是被紀念的人的塑像。代表性的作品是:圖拉真廣場的圖拉真紀功柱。

10、古羅馬萬神廟(Pantheon)

特點:1)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

2)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

3)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

●形制:平面為圓形,穹頂直徑43.3m,頂端高度43.3m,穹頂中央開一個直徑8.9m的圓洞,寓意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聯系。穹頂的做法:先用磚沿球面砌幾個大發券,然後分段澆築混凝土,這樣可防止混凝土在凝結前下滑,並避免混凝土收縮時出現裂縫,為減輕穹頂重量,越往上越薄,並在穹頂內面做五圈深的凹格,每圈28個,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外牆面劃分為三層,下層貼白大理石,上兩層摸灰。第三層包住穹頂的下部,故穹頂沒有完整的表現出來,這是為了:

① 減少穹頂側推力的影響

② 把牆加高,體形較勻稱

③ 當時還無處理飽滿的穹頂的藝術經驗,也無此審美習慣

●內部的藝術處理

因為用連續的承重牆,所以內部空間是單一的,有限的,但它十分完整,幾何形狀淡出明確而和諧,像宇宙那樣開朗、闊大而庄嚴。穹頂上的凹格劃分了半球面,使它的尺度和牆面統一。凹格越往上越小,在穹頂中央大空洞射進來的光線作用下,鮮明的呈現出飽滿的半球形狀。凹格和牆面的劃分形成水平的環,很安定。四周的構圖連續,不分前後主次,加強了空間的整體感,渾成統一。內部的牆面貼15cm厚的大理石板,穹頂摸灰,每個凹格中央點綴一朵鍍金銅花。牆面的分劃、裝飾的壁柱和壁龕,尺度正常,色調沉穩,所以建築雖大,卻不使人感到壓抑。地面鋪彩色大理石板,中央略凸,邊緣逐漸下低,形成一個弧面,像肌體一樣飽滿有生命感,略略誇大了地面的面積,也誇大了廟宇空間體積。從穹頂中央洞口漫射經進來的天光,很柔和照亮內部,恰好渲染出一種人神間的距離感。

C. 簡述古羅馬將柱式和拱券結合的方法

古羅馬時期為了解決柱式和拱券結構的矛盾,產生了被稱為券柱式的組合。這就是在牆上或墩子上貼裝飾性的柱式,從柱礎到檐口,把券洞套在柱式的開間里。券腳和券面都用柱式的線腳裝飾,取得細節的一致,以協調風格。柱子和檐部等等保持原有的比例,但開間放大。柱子凸出於牆面大約3/4個柱徑。

古羅馬是最富有創造力的時代之一,建築類型多,形製成熟,手法樣式豐富,結構水平高,而且建立了建築的科學理論。對後世的歐洲建築,甚至全世界的建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券拱結構的發展過程:

券拱技術是古羅馬最大的建築特色,最大的成就,出色的券拱結構技術才使得羅馬宏偉壯麗的建築有了實現的可能。它除了豎向荷重時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還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

使內部空間的拱頂,半圓形,單向的拱券即稱筒拱,與筒拱走向平行的兩側牆為承重牆。其特點有一下兩點: 第一、牆厚、連續感,空間相對封閉;第二、給人一種單向的運動感。

D. 拱券的影響

拱券結構技術和火山灰混凝土工藝,早在公元前1世紀已經趨於成熟,但是當時有些建築家卻沒有認識到它的價值。古羅馬時期奧古斯都的御用工程師維特魯威就一味崇尚古希臘的建築藝術,貶斥當時劃時代的成就。除了對當時還未經過長時間檢驗的混凝土工程不大放心以外,還由於當時奧古斯都的政治氛圍:在文化上提倡復古主義,過分推崇古希臘文化;大部分建築都是採用古希臘的形制,用柱式作為形式語言。
券洞、拱頂和穹頂把圓弧、圓球和圓拱這些曲線造型因素帶進了建築,大大豐富了建築造型。由於對曲線的熟捻,後來羅馬人又把它引進了平面形式中去,造成活潑多變的建築體形,這種手法對17世紀義大利的巴羅克建築起了誘發借鑒作用。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500年左右的時間里,西歐遺忘了拱券技術。公元10世紀起,法國的中部漸漸復活了拱券技術,主要用於修道院教堂。此後拱券技術在歐洲重新普遍使用,12世紀法國北部的歌特式主教堂又把它大大推進了一步。直到19世紀末,歐洲大型建築的基本結構方式是磚石的拱券,它是歐洲建築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礎。
東羅馬帝國和它以後的伊斯蘭建築也使用拱券結構。它們或許有自己獨特的起源,而且與西羅馬的頗有不同。但拜占庭的一些結構方式後來對西歐建築有很大的影響。

E. 在建築券拱中,券和拱各指什麼意思

拱:指建築物呈弧形的;

券:橋梁、門窗等建築物上呈弧形的部分。

所謂拱券,就是用石塊拼接形成拱型結構的一種做法。除了豎向荷重時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還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

其外形為圓弧狀,由於各種建築類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變化。半圓形的拱券為古羅馬建築的重要特徵,尖形拱券則為哥特式建築的明顯樗。

(5)拱券發明時代擴展閱讀

羅馬人對建築工程的重大貢獻,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足以支撐大跨度建築的混凝土,一種被稱為黏漿的石漿,讓大拱門、大圓頂、大拱頂成為可能。拱券建築由磚、石、土坯等塊狀料砌成,起著建築承重和美化裝飾的作用,是古羅馬建築的最大成就之一。

半圓形的拱券建築將曲線造型帶進了羅馬,在那之前,大部分建築都採用以柱式作為形式語言的古希臘形制。正是對曲線的熟捻,讓羅馬建築師創造出類型多變的建築形式,有萬神廟、羅馬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等公共建築。

大型建築物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把幾個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復雜的內部空間,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建築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更為開敞。

在隨後的發展中,拱券在各類建築中都發展出了新的形式。中世紀,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哥特式教堂建築中的尖形拱券、肋狀拱頂與飛拱,讓拱頂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於是建築在高度上顯得更高,形成一種高聳入雲的趨勢,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

而中世紀拜占庭帝國,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建築傳統,同時又吸收東方建築特色,建築具有東西兼蓄的風格。特點是普遍使用穹窿頂,穹頂在方形的平面上,重量落在四個獨立的支柱上,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這對歐洲建築發展是一大貢獻。

F. 古羅馬拱券結果對建築內部空間發展的作用是什麼

古羅馬建築繼承並革新的古希臘的建築風格。在繼承古希臘建築柱式特色的基礎上,罷西方建築文化大大向前發展了。

古羅馬的建築是古典建築的典範,對人的心理能夠產生強大的震撼這主要與其簡單的幾何造型,巨大的規模體量,厚重的石頭材料等有關。古羅馬建築最主要地體現在拱門,圓頂和券拱結構上。拱門是羅馬建築最顯著的特點,在像羅馬大競技場一類結構上,他們採用了重復拱門並和希臘地圓柱相結合。他們建造了拱型地凱旋門,和供狀的甬道。

圓頂也是羅馬建築最主要的特色。當然,圓頂所根據的原理和拱門是相同的。古羅馬人是一個極有建築藝術創造天才的民族。他們把原始部落的圓形屋頂一步步推向了極至,只有到了古羅馬人手裡,原始人的圓形屋頂才上升到了圓形拱頂建築藝術。羅馬人用它來作為巨大公共建築的屋頂,使得整個建築的內部空間不必用柱子支撐。世界上最大的圓頂之一就是羅馬的萬神殿。

券拱結構是羅馬建築的最大特點,也是最大成就之一。羅馬建築典型的布局方式,空間組合,藝術形式等等都與拱券結構有著血肉聯系。正是出色的拱券技術才使羅馬宏偉壯麗的建築有了實現的可能性,才使羅馬建築那種空前勇敢大膽的創造精神有了根據。

總之,古羅馬建築是以「圓」為特色的。

建於公元前46年的露天劇場,是羅馬帝國最古老的劇場之一,劇場總面積0.12平方公里。圓形競技場建於城的高處,雙層拱廊圍繞競技場一周,其長軸為136米,短軸107米,可容2.5萬名觀眾。這是典型的古羅馬式建築,拱門,圓頂式它的特色。

聖彼得大教堂,世界上最大天主教教堂,建設了120年,其門前廣場幾十年後才建成。從1506—1626年,多名重要建築師與藝術家參與設計,其中以伯拉孟特和米開朗基羅最為著名。

G. 最早發明拱券的是以下哪個地區

最早是古西亞地區,不是古羅馬!古羅馬是拱券技術發達!

H. 古羅馬建築除了沿襲伊特魯里亞人的拱券技術之外,受那個文化影響最大

古代世界的建築因著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經有過大約七個獨立體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斷,或流傳不廣,成就和影響也就相對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亞、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築等,只有中國建築、歐洲建築、伊斯蘭建築被認為是世界三大建築體系,又以中國建築和歐洲建築延續時代最長,流域最廣,成就也就更為輝煌。

I. 古代西亞不是有了拱券嘛,為什麼說是古羅馬發明的拱券技術

需要一般是有的,有很多孔雀能力,孔雀一般的人物來說,很多地方旅遊在中國的趙州橋,趙縣的時候是非常有歷史上的價值

J. 在外國古代建築史中,古羅馬的四瓣拱的具體結構是怎樣的

古羅馬式:
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准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復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

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復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

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復雜的拱券體繫上。

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 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 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

公元二世紀中葉建造的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周圍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徑2米,都是用 整塊花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廟後牆8米高處,砌有三塊各約500噸的大石塊,可見當時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場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從火房出來的熱煙和熱氣流經各個大廳地板下、牆皮內和拱頂里的陶管,散發熱量。據維特魯威《建築十書》記載,劇場的座位下埋有銅質的共鳴瓮,以改善音質。此外,至遲在公元1世紀中葉,已經在窗上安裝幾十厘米見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羅馬城集中了古羅馬建築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國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規模很大的各類建築物。

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 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庄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

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採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公元2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實例。

公元四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潮趨衰落。 十五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20~30年代。

古羅馬建築的書籍和圖畫在明代末年開始傳入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義大利索來《羅馬古城輿圖》畫冊3卷,存放北京耶穌會圖書館。1672年,義大利傳教士阿萊尼帶兩冊《廣輿圖說》到中國。這些書里有羅馬角斗場、浴場 、神廟和羅馬街市的圖畫。此外,十七世紀初北京耶穌會圖書館里有過三冊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但古羅馬建築對中國建築沒有發生實際影響。

閱讀全文

與拱券發明時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