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汪峰的一些歌曲的創作背景故事是怎樣的
對於汪峰創作背景的故事,確實有很多,比如說存在就是因為他經歷了挫折以後才寫出來的。
2. 每一首歌是不是都有它的創作背景啊
是的:每首歌的創作背後都有一個艱辛的歷程,尤其是一首好歌,有的用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來創作!
3. 有沒有比較了解一些經典老歌的創作背景故事 是故事 不是背景 謝謝了
想了解beyond歌曲創作的背景故事可以下載一下看《不死傳奇》,這個系列有六位,都是曾經在歌壇獨霸一方的人生演繹,beyond,張國榮,梅艷芳,成百強等,我下載的有六個人的,beyond的一個挺讓人感動的節目是黃家駒的葬禮,下載的時候搜《驕陽歲月》就找的到
4. 為什麼有些歌曲有創作背景有的就沒有
其實大多數歌都有背景 只是關注度高的 自然背景挖得深 知道的人就多 相反 你故事再精彩 沒人關注 那也白瞎
5. 找幾首歌的創作背景
同學。。。你是不是也參加了唱響青春之歌比賽啊。。。哈哈
6. 同一首歌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同一首歌》由陳哲、迎節作詞,孟衛東作曲。該歌曲1990年面世後,其優美的童聲伴版唱加上毛阿敏等歌手的演權繹,很快流行開來。幾年前,央視音樂戲曲部推出了同名節目,這首原創歌曲也成了標志性旋律。令詞曲作者感到不滿的是,當初被央視這檔節目引用時,他們事先竟然一無所知,至今也沒有得到一分錢的報酬。目前此曲3位創作者正准備將央視《同一首歌》欄目告上法庭。
7. 幾首方大同歌曲的創作背景
你好,我是大同的歌迷。很高興為你解答。
《三人游》
大同在演唱會上很多次談到,他的一個朋友喜歡一個女孩,但女孩對他感覺沒那麼深。於是這位朋友一直等了女孩七年。女孩經歷情感挫折人事變遷,驀然回頭,發現當初那個人還在身旁默默守護,不禁淚下。最後兩個人終於在一起,並且走入了婚姻(具體可以看2008年台灣誠品Orange Moon演唱會)。
大同說他感動於這位朋友對愛情的執著與忠貞,所以寫了這首歌。
《Love Song》
大同一直認為愛應該是簡單純凈的,不附加任何外在的東西,正如他在《簡單最浪漫》里唱的那樣(「略去所有復雜情節,簡單清澈聽著我愛你」)。而現在很多關於愛情的流行歌曲不是歇斯底里就是矯揉造作,不能讓人感到愛的溫暖。於是他打算寫一首簡單的歌,唱出自己對愛情最真實的心聲,於是在《Love Song》里你會聽到「我寫的這首歌,是一首簡單的,不復雜也不難唱的那一種歌」。最初歌曲是由一聲「love song」(對,就是副歌里的那句!)激起的靈感,並最終成為方大同的代表作之一。
《愛愛愛》
這首歌具體創作背景不是很清楚,但主旨應該與《Love Song》相同。周耀輝的填詞很有特色。
情感經歷嘛~大同貌似談過一兩次,但是被甩了(都在出道之前)。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創作的情歌與自己的情感經歷沒太大關系,但與他的愛情觀相一致。
只有一次,談到翻唱歌曲La Bamba的時候,說這首歌使他想起少年時代與女孩在閣樓上跳舞的時光。很青澀的。
8. 大家來幫忙!!!找一下這些歌的詞曲作者 背景
想攢你的分數太累人了,200分不好拿呀!我還是算了吧!
9. 國際歌 創作歷史背景是什麼
1871年,法國同普魯士發生戰爭,史稱「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普軍兵臨城下。法國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准備鎮壓人民。
同年3月,政府軍隊同巴黎市民武裝——國民自衛軍發生沖突,導致巴黎工人起義爆發。起義工人很快佔領全城,趕走了資產階級政府。
不久,人民選舉產生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隨後,資產階級政府對巴黎公社發起了進攻。
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戰士同攻入城內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三萬多名公社戰士犧牲,史稱「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敗告終。
公社失敗後不久,公社的領導人之一歐仁·鮑狄埃創作了詩歌《英特納雄耐爾》(又譯《國際工人聯盟》)。該詩曾使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1888年,法國工人作曲家皮埃爾·狄蓋特為《國際歌》譜寫了曲子,國際歌創作完成。
(9)一些歌的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1、歌曲鑒賞
《國際歌》熱情謳歌了巴黎公社戰士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氣概。該歌曲向資本主義宣戰,充分表現了革命無產階級不屈的豪邁氣魄。
《國際歌》這首歌曲為行板,降B大調,4/4拍子。全曲只有一段貫穿首尾的旋律,為帶副歌的二段體結構。悲壯的前奏過後,深沉的第一主題昂首進入,表現出革命志士們不屈的氣節。
樂曲的中段旋律在調性上實際上轉為屬調(即F大調),始終庄嚴、雄渾,曲調中愈發透出光明與希望;最後,樂曲的前奏經過自然再現,在氣勢宏大的高潮中結束,預示著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一定會實現。
2、社會影響
對蘇聯:
1900年12月,列寧將《國際歌》的第一、二、六段和副歌歌詞原文登載在《火星報》上。
1902年俄國詩人柯茨(Arkadiy Yakovlevich Kots)將其翻譯成俄文,發表在在倫敦出版的一本俄國移民雜志《Zhizn'》(《生活》)第五期上面。《國際歌》開始在俄羅斯工人中間流傳。
1912年彼得堡出版的《真理報》重新發表了這一作品。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府決定以俄文版的《國際歌》作為蘇聯的代國歌。
直至1944年,蘇聯政府選擇了《牢不可破的聯盟》作為蘇聯的國歌,同時把《國際歌》作為蘇聯共產黨的黨歌。在蘇聯解體以後,《國際歌》成為俄羅斯共產黨的黨歌。
對中國:
《國際歌》早期的中文版本,由瞿秋白轉譯自俄文版並於1923年6月15日發表,此版本有三組歌詞,大致對應法文歌詞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國際的精神)在歌詞中音譯為「英特納雄耐爾」,原來是國際工人聯合會(第一國際)的簡稱,有時表示國際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