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洋務派創造性的提出了中體西用

洋務派創造性的提出了中體西用

發布時間:2021-09-17 06:58:55

⑴ 如何評價洋務派的"中體西用

中國的洋務派產生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中體西用」說的實質,既保留了封建主義的綱常倫理,又強調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那麼,這一口號是如何產生的?我們今天應該如何來評價它?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盡管王朝更替,戰爭頻繁,但中國傳統文化卻代代相傳,日益鞏固發展。

⑵ 洋務派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提出的背景: 從一開始,洋務運動就阻力重重,極不順利。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使清政府幾臨滅頂之災,但就是在這樣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它對應不應該仿造洋槍洋炮洋輪等「救命之舉」竟仍然猶豫不決。今日看來十分「溫和」的洋務運動,在發軔之時卻被指為「潰夷夏之防,為亂階之倡」(與今日「全盤西化」的指責一樣嚴重),曾遇到今人難以想像、難以理解的反對。以現代大機器生產來造槍炮船艦,通電話電報,明明是統治者在近代要生存就不可少的措施,卻遇到統治階級中冥頑不化者以「夷夏綱常」這類傳統的意識形態合法性的強烈反對。但統治者面對著接踵而來、一次比一次嚴重的內憂外患,為生存計還是不得不「辦洋務」,這就為向西方學習打開了一個難得的缺口。首先從軍事利器的引進仿製逐漸推廣深入到全面學習西方機器大工業所需的科學技術階段。但「洋務運動」每前進一步,都遇到了巨大的阻力,產生了激烈爭論。 要辦洋務自然要學習外語、學習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知識。但中國傳統是「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只有苦讀聖賢經典、尋章摘句、參加科舉考試獲得功名才是「正途」,而「技術」一直被視為「雕蟲小技」甚至是「奇技淫巧」。換句話說,在中國傳統知識譜系中,只有儒學經典的地位,而自然科學知識的地位極低,幾乎不被看作一種「合法」的知識。在現實面前,洋務派不得不「低頭」,提出要學習外語和各種自然科學知識,並創辦了學習外語和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文館」。1866年他們又更進一步,上奏要招收「正途」出身的人員學習聲光化電、天文算學,以提高自然科學知識的地位。這一主張引起了頑固派的極大不滿和強烈反對,他們提出只要「讀孔孟之書,學堯舜之道」便可「明體達用」,「何必令其習為機巧,專明製造輪船、洋槍之理乎?」「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認為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就是「變而從夷,正氣為之不伸

⑶ 如何正確認識洋務運動提出的中體西用的主張

洋務運動根本的指導思想是「自強」、「求富」。其分類思想就是「師夷制夷」、「中體西用」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系,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辟道路。洋務運動的開展標志:軍事:積極創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軍隊,籌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經濟:興輪船、鐵路、電報、采礦、紡織等各種民用企業。文化:興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培養洋務人才。政治:1861年,設立總理衙門洋務運動的最終結果雖然是失敗,但是其對中國近代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⑷ 如何評價洋務運動時期中體西用思想

洋務派面對新的形勢,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都是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都是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他們在思想方面有相同點,也有相當大 的差異。曾國藩與李鴻章在洋務指導思想上都絡守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曾國藩主張維護封 建綱常、封建體制的基礎與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達到「自強」的目的。雖然曾國藩未曾 明確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但他的洋務思想主旨即為「中體西用」。張之洞的「中學為體」 並非如頑固派那樣全盤地否定和拋棄西學,他在維護封建皇權、堅持中學為體的原則下還有承認西學、積 極興治西學的一面。張之洞的思想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發展獨立性,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觀點 和主張,這些主張和觀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可以肯定地說是比較先進的,成為他從事洋務活動、致力振 興實業的指導思想。對洋務派興辦洋務事業的指導思想最先作出比較完整表述的是馮桂芬。他在《校廬抗 議》一書中說:「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這個思想後來被進一步概括為「中學為 體,西學為用」。所謂「中體西用」,就是以中國封建倫理綱常所維護的統治秩序為主體,用西方的近代工 業和技術為輔助,並以前者來支配後者。
洋務運動是清政府在同治、光緒年間(19 世紀60~90 年代)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的軍事 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 中,洋務派把中學和西學的關系解釋為「體」與「用」的關系、「道」與「器」的關系、「本」與「末」的 關系、「主」與「輔」的關系,進而提出了兩者的相對價值,即中學具有精神價值,西學具有物質價值; 同時提出了兩者的不同功能,即中學「治心身」,西學「應世事」。在這里,中學和西學的地位雖略有高低 之分,如強調中學是「本」「體」,而西學只是「末」「用」,但同時又強調這兩者是互相補充、不可偏廢的。 盡管在這一自相矛盾的思想體系中,企圖用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力來維護落後的封建生產關系,是一種既 肯定新價值又不否定傳統價值的相對主義錯誤論調。在此錯誤的論調中,我們必須先探究洋務運動的性質, 為研究其性質我們還必須得從其指導思想的作用來看。 此指導思想對當時的中國有兩個層面的作用: 第一層:中體西用思想起到了解放思想與強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中體西用還給人們思想以新的啟示, 即學習外國的東西,必須結合本國的實際。中體西用是中國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為尋求中國出路的文化自救 II 方案和關於如何向西方學習的戰略思想"在封建專制統治和頑固守舊思想占據主導地位的歷史條們下,中 體西用是當時唯一可行的過渡性模式"它的提出,不僅開了社會風氣之先,為應進西學提供了理論依據,而 且促成了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第二層:「中體西用」是那個時代那樣社會經濟結構的產物並且它是洋務經濟深層的需要。洋務經濟是一 種以政府為依託,以集權為特徵的官僚經濟,這是洋務派自存的一種需要。「中體西用」,為西學的傳播大 開了方便之門,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等政治理論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引入中國,並與中國文化交融,從 而產生出中國自己的近代政治思想。
中國新的社會,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開始孕育生成的。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積極看待洋務運動的雙層作用,洋務運動造就了一批具有資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 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開了缺口,這是洋務運動中舉辦得最成功、最有遠見卓識的一項內容。洋務派在創辦近代工業的過程中,為了培養所需的技術人才,擺脫在生產技術上依靠外國人的狀況,他們興辦 了一批新式學堂,第一次將西方自然科學和工業技術帶進課堂,從而培養出我國第一批造船、航海、機器 製造以及近代醫學等方面的人才。另外,洋務運動中還培養了大批新型知識分子,近代數學家華蘅芳、化 學家徐壽和徐建寅父子等人就是在辦洋務的實踐中成長起來的。此外,洋務派設立的翻譯館,翻譯印發了 大量書籍,引進了聲、光、電等自然科學知識,這不僅有利於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國的傳播,而且影響了一 代進步思想家,為戊戌變法准備了條件。同時,在洋務派所辦軍事、民用企業的近4 萬名工人中,還鍛煉 出了一大批掌握現代大機器生產的技術工人,成為中國無產階級中早期的技術力量。毫無疑問,洋務運動 中鍛煉和培養出來的科技人才,為稍後現代民族資本的發生准備了條件。

⑸ 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的觀點是什麼

中體西用,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縮略語。19世紀60年代以後洋務派向西方學習的指導思想。它是封建主義文化和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結合的產物,對近代中國的政治思想產生過較大影響。

「中學」指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西學」指近代傳入中國的自然科學和商務、教育、外貿、萬國公法等社會科學。「體」,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體的措施。
中體西用,是主張在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基礎上,採用西方造船炮、修鐵路、開礦山、架電線等自然科學技術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體辦法來挽救統治危機。

1861年(咸豐十一年),晚清思想家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說:「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最早揭示了這種思想。以後,談洋務者以各種方式表達過。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4月,南溪贅叟在《萬國公報》上發表《救時策》一文,首次明確表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概念。次年,禮部尚書孫家鼐《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中再次提出,「自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898年5月,出版了張之洞《勸學篇》,對洋務派的指導思想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

洋務運動時期,封建傳統教育仍然處在中國教育的主體地位。洋務派提出的「中體西用」,在不危及「中體」的前提下側重強調採納西學,這既是洋務派的文化教育觀,也是洋務派應對守舊派的策略。中體西用思想早期對於沖破封建頑固派的阻撓,引進西方自然科學,促進中國工業、軍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產生發揮過積極作用。後期成為清統治者對抗資產階級維新和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

⑹ 中體西用是誰提出來的

馮桂芬提出來的。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中體西用」。清末洋務派的指導思想。主張以中國倫常經史之學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術為應用。初由馮桂芬提出,後由張之洞在《勸學篇》中系統闡述。

「中學」指以三綱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西學」指近代傳入中國的自然科學和商務、教育、外貿、萬國公法等社會科學。

它主張在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基礎上,採用西方造船炮、修鐵路、開礦山、架電線等自然科學技術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體辦法來挽救統治危機。


(6)洋務派創造性的提出了中體西用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861年(咸豐十一年),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說:「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最早揭示了這種思想。以後,談洋務者以各種方式表達過。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4月,南溪贅叟在《萬國公報》上發表《救時策》一文,首次明確表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概念。次年,禮部尚書孫家鼐《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中再次提出,「自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70-80年代,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學習西方議會,90年代以後進一步抨擊洋務派學習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國能像西方那樣實行君主立憲。

張之洞於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勸學篇》,對洋務派的指導思想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重申「舊學為體,新學為用」,反對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國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從殖民主義者的立場出發,也鼓吹過這種論調。20世紀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這一主張。

⑺ 中體西用是誰提出的

洋務派
1861年(咸豐十一年),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說:「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最早揭示了這種思想.以後,談洋務者以各種方式表達過.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4月,南溪贅叟在《萬國公報》上發表《救時策》一文,首次明確表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概念.次年,禮部尚書孫家鼐《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中再次提出,「自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⑻ 如何認識洋務派提出的中體西用思想

中體西用思想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應用發展的眼光來衡量。 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之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知道,事物內部都包含著矛盾,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源泉,正是矛盾雙方又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事物朝前發展。因此,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看問題要有發展的眼光,決不能用形而上學靜止觀點看問題。而考察中體西用思想,可以知道,正是經歷了一個動態的歷史的發展過程。所以,我們不能以僵死的眼光來看待,不然會無法對它做出正確的評價。 從上面中體西用思想產生過程可以看出:第一,其范圍是在不斷擴展,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學習西方技術-學習西方政治-學習西方教育-學習西方思想;第二,在內容上看:是從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到轉而學習俄國社會主義,提出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第三,在道路上看:先是以不推翻封建制度為前提而進行改良,再到必須推翻封建制度而進行革命;第四,在認識上看:從停留於只學西藝的感性認識階段,發展到提出中西文明都分為體和用的理性認識階段;意思是說,中國的體不能丟,中國的用,可以變,不合時宜的可以拋棄;而西方的文明,西政為體,西藝為用,但不管是體和用,凡是比中國先進的東西都可以學習,為我所用,這就體現出以我為主的思維特色;第五,在主體上看:是從地主階級改革派一民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第六,在處理中西文化方式上:從拿來主義,照搬西方到把西方東西與中國國情結合起來,認識到無論是搞革命還是搞社會主義建設,都不能照搬蘇聯模式以及歐美模式,要走一條中國特色的道路,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至此,中體西用思想無論哪個方面都得到豐富和完善,成為一種具有哲學普遍意義的正確的思維和方法。 來源:學理論·下

閱讀全文

與洋務派創造性的提出了中體西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