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鋼起源於什麼時候
西周時期
我國冶鐵術大約發明於西周時期,比歐洲晚,可是它一經發明,不久就出現了生鐵,後來者居上,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並使用生鐵的國家。
1964年,江蘇六合程橋鎮出土一件春秋晚期的鐵塊,經鑒定是白口生鐵。這是到現在為止我國出土並且經過科學分析的最早生鐵實物。戰國中晚期,鐵器在我國農業、手工業生產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出土的戰國鐵質生產工具大約十六種左右,其中多數是生鐵和它的柔化處理件,塊煉鐵處於輔助地位。這表明這時我國生鐵生產已經有了比較大的發展。
我國生鐵技術發明比較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以為在技術上至少應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我國冶銅術中很早就使用了比較強的鼓風裝置。二是很早就對冶煉用的原料進行了比較好的選擇和處理。三是很早就發明了比較高大的冶煉豎爐。一般認為,我國生鐵技術的發明和發展同青銅技術有密切的關系。
說起冶金,學過化學的人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冶金就是冶煉金屬,古代的冶金是用焙燒、熔煉的方法,把礦石中的金屬提取出來。例如,煉鐵就是將含鐵的礦石(鐵礦石)和木炭或焦炭混合,在高溫下使氧化鐵還原成鐵。很明顯,冶金實質上是一種化學反應。古人雖然不太了解這種變化的實質,但他們在實踐中已經初步掌握了這種方法,他們在冶金過程中實際上是在進行化學反應的操作。從這個意義上說,古代從事冶金的人是化學工藝家,或者說是化學手藝人,而冶金本身則是原始的化學工藝。
冶金人的武器是什麼呢?我們已經知道,冶金需要高溫,這就需要有能夠達到很高溫度的冶金爐,而要獲得高溫,非有鼓風設備不可。這就是說,冶金人的主要武器是冶金鼓風爐。
以我國來說,在公元前6世紀,就有了冶鐵術的記載,到漢代冶鐵術已有很大發展。熔化鐵需要高溫,由此推測,當時可能已經有了冶鐵鼓風爐。鼓風爐,重要的是鼓風設備。最初的鼓風設備是個特製的大皮橐,用力壓皮橐,空氣從中壓出,通過竹管吹到煉鐵爐中。
由於煉鐵爐需要不斷吹進大量空氣,而人力鼓風太費力了。大約在公元初年,南陽太守杜詩,實地總結了煉鐵工人的經驗,發明了「水排」,也就是水力鼓風設備。後世的許多總結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書,都講到「水排」。水排的原理,簡單地說,就是利用水流推動一個裝有葉板的大輪子,把水力轉變為機械轉動,這個大輪子轉動通過一系列機械裝置帶動上面的輪子轉動,進而推動鼓風設備鼓風。我國著名農學家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一書中,有「水排」的圖形,見下圖所示:
皮橐是一種很原始的鼓風設備。隨著實踐的發展,鼓風設備不斷進步,從皮橐發展為「木扇」,這種「木扇」已經是簡單的風箱了,它通過木製的箱蓋板的開閉鼓風(見上圖)。用木製設備比用皮,材料比較容易得到。進一步發展,便是風箱了。風箱發明的年代已不能確切知道。1637年,在宋應星的名著《天工開物》一書中,已經畫出了風箱圖,從圖中所見,這種風箱已經和現代手工業工人用的手風箱的形式一樣了。詳見下圖。
圖中表示:風箱與冶金爐相接,風箱向爐內鼓風,提高溫度,熔化的金屬流入土槽中。
風箱的製造原理很簡單(見下圖):做一個長方形木箱,箱內裝一個可以推拉的大活塞,拉手露在箱外便於推拉;箱的兩端有通風口,各裝上一個只能向內開閉的活門,(圖中2、3),在箱的下部或側部裝一個通氣管,通氣管的側面有一個吹風口,通氣管兩端各有隻能向下或向上開閉的活門(圖中4、5)。活塞向前推,活塞後面空氣變得稀薄,箱外空氣推開活門2進入箱內,與此同時,活塞前的空氣被壓縮,推開活門4進入通氣管由吹風口吹出。活塞向後拉,空氣壓開活門3進入箱內,箱內空氣推開活門5進入通氣管由吹風口吹出。總之,活塞一推一拉,箱內空氣均能壓送出去。用風箱鼓風,使冶金爐內空氣量加大,也就是送氧氣量加大,可以使火越燒越旺。
單有爐子還不行,有了爐子還得有燃料。爐子只是一種能量轉化裝置,例如,燒煤的爐子,是通過煤的燃燒提供熱能的,爐子本身僅僅是供作煤燃燒的設備。這就是說,煤爐的能量來源是煤,而不是爐子,如果沒有煤只有爐子,是不能取暖也不能燒水做飯的。居家過日子的人都知道,買了爐子還要買煤,就是這個道理。煤是燃料,也叫能源,能源(或說燃料)是能夠產生能量的資源,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煉鐵的重要手段。中國古代煉鐵,起初使用木炭,後來發現了煤(稱為石炭),逐步用煤炭代替了木炭。西漢時,有的書中已有了開採煤炭和利用煤炭煉鐵的正式記載。這說明,煤炭也是冶金人的重要武器之一。
『貳』 鐵器什麼時候出現的
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冶煉鐵器是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北部赫梯先民墓葬中出土的銅柄鐵刃匕首,距今4500年(公元前2500年)。中國發現的最古老冶煉鐵器是甘肅省臨潭縣磨溝寺窪文化墓葬出土的兩塊鐵條,距今3510年~3310年之間(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
中國在公元前6世紀已出現了成規模的生鐵製品,並將其運用到生產生活中。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冶煉鐵器是甘肅省臨潭縣磨溝寺窪文化墓葬出土的兩塊鐵條,年代為3510年前~3010年前(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在此之前,最早冶煉鐵的記錄由公元前800年的虢國玉柄鐵劍保持。
(2)鐵鋼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歐洲地區出現了鐵制工具,大約是由小亞細亞慢慢地西傳而來。在尼德蘭,大約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出現鐵制工具。而因為羅馬帶入文字,所以尼德蘭的鐵器時代大約於公元50年結束。
人們最早知道的鐵是隕石中的鐵,古代埃及人稱之為神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曾用這種天然鐵製作過刀刃和飾物,這是人類使用鐵的最早情況。
地球上的天然鐵是少見的,所以鐵的冶煉和鐵器的製造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期。當人們在冶煉青銅的基礎上逐漸掌握了冶煉鐵的技術之後,鐵器時代就到來了。
『叄』 鐵是什麼時候開始生產的
我國還是世界上最早生產鑄鐵的國家之一。煉鐵技術最早出現在西亞地區(公元前2000年)。我國發明煉鐵術雖然不是最早,卻後來居上。春秋戰國時期已懂得使用人力鼓風以提高爐溫,冶煉出可以澆鑄的鐵水,鑄造鐵鼎。漢代發展為畜力鼓風,水力鼓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用煤煉鐵。唐宋時期,鐵產量每年超過1000萬斤,鐵器曾經成為我國出口的主要貨物。先進的冶煉技術是我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歐洲11世紀開始知道使用水力鼓風爐,14世紀才得以推廣)。
在中世紀的歐洲,只有修道院或者主教人士才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到煉鐵工業中去。煉鐵工業的大規模發展仰仗於宗教機構的勢力。如1408年,不列顛的達勒姆主教建立了第一座有文件為證的,利用水力於鼓風器的熟鐵吹煉爐。它的出渣口在煉爐之側。此外,由於採用水力鼓風器,就有可能進行連續作業,從而可用高爐煉鐵,高爐的特點是鐵水和爐渣從爐口底部排出的。
16世紀的高爐在兩側各開一個口,一個是風口,另一個為出鐵口。高爐第六天(一個冶煉期)大約只能出4~5噸鑄鐵。一座高爐貯存在不了這么多的鑄鐵。由於受到容積的限制,遂發展成早期的雙爐。1549年,雙爐能生產出重2200公斤的鐵爐鑄件。
在歐洲高爐的發展過程中,有兩種基本爐型相互競爭,一種是矮爐腹型高爐,和一種是高陡面爐腹型高爐。
1750年,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始了。在燃燒上用焦炭代替木炭,這種轉變使煉鐵業突破了束縛,不再為木炭的短缺而陷入困境。因為不僅民用燃燒需要大量木料,而且為了提高農業產量也在大量砍伐森林。因此,對於人口密度高的國家,要靠木炭來增加鐵的產量是不易的。
到18世紀末,煤和蒸汽機已使英國的煉鐵業徹底改革,鐵的年產量從公元1720年的2.05×10000噸/年(大多是木炭鐵)增加到1806年2.5×100000噸/年(幾乎全是焦炭鐵)。估計,每生產一噸焦炭需煤3.3噸左右。但是,高爐燒焦炭勢必增加碳含量,以致早期的焦炭生鐵含碳在1.0%以上,全部成為灰口鐵即石墨鐵。
高爐的尺寸在18世紀內一直在增大。從公元1650年約7米,到1794年俄國的涅夫揚斯克高爐已增高到13.5米。因為焦炭的強度大,足以承擔加入的爐料的重量。大多數的煉爐採用爐缸、爐腹和爐身三部分按比例構成。19世紀末,平滑的爐襯公認為標準的爐襯,這基本上已經是現在的爐型。爐底直徑約10米,爐高約30米。全部高爐都設有兩只以上的風嘴。另一個巨大的進步就是採用熱風。20世紀後,現代鋼鐵業就蓬勃發展起來。
『肆』 中國最早的鋼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春秋時期。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鋼的國家之一。考古工作者曾經在湖南長沙楊家山專春秋晚屬期的墓葬中發掘出一把銅格「鐵劍」,通過金相檢驗,結果證明是鋼制的。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中國最早的鋼制實物。它說明從春秋晚期起中國就有煉鋼生產了,煉鋼生產在中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製造的兵器聞名天下。《史記·禮書》和《苟子·議兵篇》中都談到楚國的宛(今河南省南陽)出產的兵器刃鋒象蜂刺三樣厲害,這肯定是鋼制的。因為鐵制的刀劍過於柔軟,不可能達到象蜂刺一樣的銳利程度。
(4)鐵鋼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在人類發明煉鐵之後不久,就學會了煉鋼。由於鋼較之最初的生鐵有更好的物理、化學、機械性能,所以很快就得到大量的應用。但是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對鋼的應用一直受到鋼的產量的限制,直到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鋼的應用才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鋼可以鑄成不銹鋼去味皂來出售。不銹鋼去味皂是一種用不銹鋼打造的特殊鋼塊,永遠不會變小,使用時如同一般香皂的用法,這種不銹鋼去味皂來自於德國 ,它不能去污,但能除臭,沾滿腥味的手,用不銹鋼去味皂洗過30至40秒,能使腥味消失。
『伍』 鋼和鐵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戰國
1964年,江蘇六合程橋鎮出土一件春秋晚期的鐵塊,經鑒定是白口生鐵。這是到現版在為止我國出土並且經過權科學分析的最早生鐵實物。戰國中晚期,鐵器在我國農業、手工業生產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出土的戰國鐵質生產工具大約十六種左右,其中多數是生鐵和它的柔化處理件,塊煉鐵處於輔助地位。這表明這時我國生鐵生產已經有了比較大的發展。鐵農具的廣泛使用成為社會生產發展的標志。春秋後期,農業生產已開始使用鐵制農具。鐵農具的使用,使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恩格斯就曾指出:「鐵使更大面積的農田耕作,開墾廣闊的森林地區成為可能,它給手工業工人提供了一種極其堅固銳利非石頭或當時所知道的其他金屬所能抵擋的工具。」銅在古代就有了,商朝吧
『陸』 鋼何時發明的
鋼材的發明比較復雜。有資料說中國人最早發明了現代鋼。但是鋼其實是以鐵為主料的堅韌性版合權金~鐵合金,所以也叫鋼鐵。堅韌性是鋼材的功用追求,這才是鋼材的本質。所以,只要是以鐵為主體材料,增加其它物質形成了堅韌性質的鐵合金,都叫鋼。只不過,隨著科學的進步,現代鋼的各種物質比較更加精準而高質量罷了。而華國宋代的鋼是最接近現代鋼的大批量生產的鋼材。如果以這個標准為依據,最早發明鋼的國家就說不清楚了。因為早在中國只有少量鐵器的西周時期,西亞就產生了類似的鐵合金~原始鋼材,後來印度、中亞、歐洲都有類似的原始鋼材。不過中國發明風力機械後,尤其是漢代發現煤炭燃料後,以生鐵反復鍛造形成了比較堅韌的鐵合金,也是一種典型的原始鋼材。中國古代的原始鋼並不是最好的~以致西亞傳入的鑌鐵成為新寵,但是產量是最大的。直到宋代發明了焦炭和高爐,才產生了真正意義的大批量生產的近代鋼。宋代焦炭和高爐傳到西方,產生了西方現代鋼的技術體系。
所以,原始鋼的發明權,同鐵的冶煉技術發明權一樣,都是西亞人的。也就是,冶鐵術與煉鋼術,都是西亞人最早發明的。
『柒』 鋼和鐵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問題應該是制鋼和制鐵(技術)是什麼事發明的吧?
制鐵術的出現至少是在公元前1900年,而在我國的正式廣泛的使用大概是在公元前500年(西周);
制鋼術大概見於我國的時期是在制鐵後600年左右的東漢。制鋼只是比制鐵需要更高的溫度(去碳),
『捌』 中國歷史上什麼時候什麼朝代有的鐵(或者說什麼時候進入的鐵器時代)什麼時候有的鋼
鐵器時代是戰國末期,鋼是1956年
『玖』 鋼是在什麼年代被發明的
中國古代的煉鋼技術分幾個階段
炒 鋼
炒鋼因在冶煉過程中要不斷地攪拌好像炒菜一樣而得名。
炒鋼的原料是生鐵,操作要點是把生鐵加熱到液態或半液態,利用鼓風或撒入精礦粉等方法,令硅、錳、碳氧化,把含碳量降低到鋼和熟鐵的成分范圍。炒鋼的產品多是低碳鋼和熟鐵,但是如果控製得好,也可以得到中碳鋼和高碳鋼。
【炒鋼工藝大約發明於西漢】。近年在河南鞏義市鐵生溝、南陽瓦房庄等處都發現過漢代炒鋼爐遺址。鞏義市遺址斷代是西漢中期到新莽,瓦房庄遺址使用時間比較長,由西漢中期到東漢晚期。另外,鐵生溝還出土了一些炒煉產品,經分析,有的含碳量是百分之一·二八,有的是百分之○·○四八。文獻上關於炒鋼的記載最早見於東漢《太平經》卷七十二,書中說:「使工師擊治石,求其鐵,燒冶之,使成水,乃後使良工萬鍛之,乃成莫邪耶。」這「水」應指生鐵水。「萬鍛」應指生鐵脫碳成鋼後的反覆鍛打。
炒鋼的優點是成分可適當控制,生產率比較高,質量也比較好。在現代,人們常把由礦石直接制鋼的工藝叫一步冶煉或直接冶煉,而把先由礦石冶煉成生鐵、然後再由生鐵煉鋼的工藝叫兩步
冶煉或間接冶煉。炒鋼的生產過程也分兩步:先煉生鐵,後煉鋼。因而在某種意義上說,炒鋼的出現便是兩步煉鋼的開始,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它進一步促進了我國古代鐵器的廣泛使用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十八世紀中葉,英國發明了炒鋼法,在產業革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馬克思懷著極大的熱情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不管怎樣贊許也不會誇大了這一革新的重要意義。
百煉鋼
「百煉鋼」以一種含碳量比較高的炒煉產品作為原料,操作要點是反覆加熱鍛打,千錘百煉。現在見到的最早百煉鋼實物是東漢晚期的製件。1961 年日本大和櫟本東大寺古墓出土一把東漢靈帝中平年間(公元184年到189年)的紀年鋼刀,上有錯金銘文「百練清剛」字樣。「練」就是「煉」,「剛」就是 「鋼」。在文獻中,「百煉鋼」一詞最早也見於東漢晚期。曹操作寶刀五枚,稱譽是「百煉利器」;陳琳(?—217)《武軍賦》說:「鎧則東胡闕鞏,百煉精鋼。」這些實物和文獻都說明了百煉鋼工藝已經興起。除百煉鋼外,我國古代還有「卅煉鋼」、「五十煉鋼」等說。1974年,山東蒼山出土過一把東漢安帝永初六年(公元112年)大鋼刀,上有錯金銘文「卅湅大刀」字樣;1978年徐州銅山出土一把東漢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大鋼劍,上有「五十湅」字樣;在文獻注錄中還有東漢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卅湅」金馬書刀等物。看來,標以「煉數」的制鋼工藝至遲在東漢早期就已產生。
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卷三曾對百煉鋼的工藝操作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說把「精鐵」鍛煉一百多火,一鍛一稱一輕,待到斤兩不減,就成「純鋼」了;「凡鐵之有鋼者,如面中有筋,濯盡柔面,則麵筋乃見。」沈括所說的「精鐵」,不應是生鐵,也不是現代意義的熟鐵,由建初「五十湅」長劍、永初「卅湅大刀」等器物的科學考察,以及有關文獻來看,應是含碳量稍高的一種炒煉產品。這種炒煉產品所含非金屬夾雜是比較多的。一鍛一稱一輕,是因為逐漸排除這些夾雜,氧化鐵皮不斷產生並脫落了。說最後「斤兩不減」,這是相對來說的,實際上,不斷地加熱鍛打,氧化鐵皮不斷地產生又脫落,重量總要不斷減輕的。滲碳和脫碳都不是百煉過程的主要環節。百煉銅工藝的主要操作是反覆加熱鍛打。鍛打可以去除夾雜,減小殘留夾雜的尺寸,使成分均勻,組織緻密,有時也可以細化晶粒,從而使材料強度大大提高。曹植(192—232)在他的《寶刀賦》中稱贊百煉鋼刀能「陸斬犀革,水斷龍舟」,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三中說百煉鋼「其色清明,磨瑩之,則黯黯然青且黑,與常鐵迥異。」這都說明了百煉鋼性能的優良。
百煉鋼是在塊鐵滲碳鋼反覆鍛打的基礎上,伴隨著炒鋼技術、刀劍工藝的發展而興起的。「十煉」,「三十煉」的說法在公元前一世紀的西漢後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在煉銅上的。魏晉時期百煉鋼發展到了鼎盛的階段,之後,雖因一些技術和社會的原因而有所減弱,但一直沿用到了明清時期。百煉鋼製作比較艱難,成本比較高,主要用來製造寶刀、寶劍等一類貴重器物,它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金屬冶煉和加工技術的先進水平。
鑄鐵脫碳鋼
鑄鐵脫碳鋼是用熱處理方法製作出來的。它的操作要點是先生產出白口鐵鑄件,然後在氧化性氣氛中脫碳退火,使含碳量降低到鋼的成分范圍以下,不析出或很少析出石墨。它的金相組織同近代的鋼和熟鐵相似。
鑄鐵脫碳技術大約可以追溯到戰國早期。洛陽水泥製品廠戰國早期灰坑遺址出土過兩件鐵錛,對其中一件的銎部作了金相分析,知道它的表層已經脫碳,稍里是珠光體,中心是白口鐵組織。這表明鐵錛進行過不完全的脫碳退火處理,應屬鑄鐵脫碳鋼的前身或早期階段。經秦、漢、魏、晉到南北朝時期,這項技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主要表現在:第一,進行這種處理的器物更多了。近年在北京大葆台、河北武安和河南澠池、南陽瓦房庄、鄭州古滎鎮、魯山望城崗等處都有發現,種類有鐵斧、鐵剪、鐵鏟、鐵小刀、鐵鑿、鐵笄、鐵犁、鐵鏵等成形件,以及梯形和長方形的小鐵板等半成品件。第二,多數器件的整個斷面都已經脫碳成鋼或熟鐵,中心再沒有白口鐵組織殘余,沒有或只有微量石墨在晶粒間界析出。第三,部分器件在整體脫碳成鋼或熟鐵後,經過局部鍛打、刃部滲碳或其他加工,獲得了更加良好的使用性能。第四,鑄鐵脫碳鋼主要用作手工業工具的斧、剪以及農具的鐮一類鋒刃器,而一般可鍛鑄鐵主要用作農具的鋤、钁、鏟一類,至於鐵釜、鐵范、軸承一類生活用器、生產工具和交通用具,多用白口鐵和灰口鐵製作,說明當時人們對這些材質的性能已經有了相當認識,也說明鑄鐵脫碳鋼技術、可鍛化處理技術已經達到比較高的水平。南北朝時期以後,由於炒鋼等冶煉工藝和加工工藝的發展等,鑄鐵脫碳鋼技術、可鍛鑄鐵技術逐漸失去了它們在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唐代以後就很少看到了。
鑄鐵脫碳鋼的發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古代一般是沒有鑄鋼的,而鍛鋼生產率很低,加工成形比較難,所含雜質比較多。我國古代利用生鐵生產率比較高、容易成型、夾雜比較少的優點,通過脫碳退火的辦法,得到一種組織和性能同近代鑄鋼相近的鑄件,這是我國古代冶金技術上的一項重大發明。
灌 鋼
所謂「灌鋼」,用宋代蘇頌的話來說,就是「以生柔相雜和,用以 作刀劍鋒刃者」。「生」就是生鐵,「柔」應是一種可鍛鐵,只從含碳量看,應包括現代意義的鋼和熟鐵。所以依蘇頌所說,灌鋼是由生鐵和可鍛鐵在一起冶煉得到的、用來製作刀劍鋒刃的一種含碳比較高、質量比較好的鋼。
灌鋼發明時間似可追溯到漢魏晉時期。東漢末年王粲(177-217)的《刀銘》中說:「灌襞已數、質象已呈。」西晉張協《七命》中說:「乃煉乃爍,萬辟千灌。」「辟」同「襞」,意思就是「疊」,指鋼鐵材料的多層積疊,多次折疊。「灌」應指「灌煉」,就是「灌鋼」。
南北朝時期,灌鋼工藝有了一定的發展,南朝梁代陶弘景說灌鋼是「雜煉生鍒作刀鐮者」。既然灌鋼已用作刀、鐮一類普通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器,可見它的生產已經比較普遍。北朝東魏北齊間的綦毋懷文用灌鋼製造了一把大鋼刀,叫「宿鐵刀」,「斬甲過三十札」,非常鋒利。
在歷史上,灌鋼有過好幾種不同的操作工藝。一種是把生鐵和柔鐵片捆在一起,用泥封住,入爐冶煉,如沈括《夢溪筆談》卷三所說:「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 』。」一種是把生鐵放在熟鐵(可鍛鐵)片的上面,生鐵先化,滲淋到熟鐵中,如宋應星《天工開物》卷十四所說:「用熟鐵打成薄片如指頭闊,長寸半許,以鐵片束包尖緊,生鐵安置其上,又用破草履蓋其上,泥塗其底下,洪爐鼓韝,火力到時,生鋼先化,滲淋熟鐵之中,兩情投合。取出加錘,再煉再錘,不一而足。俗名團鋼,亦曰灌鋼者是也。」一種是「蘇鋼」,它是灌鋼發展的高級階段,灌鋼的優點在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
蘇鋼操作的要點是:先把熟鐵料放到爐里鼓風加熱,後把生鐵的一端斜放到爐口裡加熱。當爐溫達到一千三百攝氏度左右時,爐里生鐵不斷熔滴,熟鐵料已經軟化,便用鉗子鉗住生鐵塊,使鐵水均勻地澆淋到熟鐵料上。澆淋完畢後,停止鼓風,夾出鋼團,砧上錘擊,去除夾雜。一般要滲淋兩次。蘇鋼冶煉高明的地方有兩點:一是熟鐵組織比較疏鬆,所含氧化夾雜比較多,硅、錳、碳含量比較高,灌煉時氧化反應比較劇烈,有利於渣、鐵分離。二是熟鐵 所含鐵氧化物和生鐵中的碳作用後,部分鐵可被還原出來,提高了 金屬收得率。
灌鋼以生鐵和可鍛鐵作為原料,灌煉操作在生鐵熔點以上進行,因此生產率比較高,渣、鐵分離比較好;人們可以通過控制原料配比和鼓風等操作來控制產品成分,因此產品質量也比較好。在公元1740年坩堝液態煉鋼法發明以前,世界上制鋼工藝基本上屬於固態冶煉和半液態冶煉,渣、鐵分離比較難。像灌鋼這樣,成分比較容易控制,渣、鐵分離也比較好,在古代制鋼技術中是十分罕見的。
『拾』 鐵是什麼朝代才有的
有鐵制物件最早發現於公元前3500年的古埃及。它們包含7.5%的鎳,表明它們來自流星。古代小亞細亞半島(也就是現今的土耳其)的赫梯人,是第一個從鐵礦石中熔煉鐵的,約公元前1500年這種新的,堅硬的金屬給了他們經濟和政治上的力量。
鐵器時代開始了。某些種類的鐵明顯優於其它的,依賴於它的碳含量,盡管這並不被賞識。某些鐵礦石包含釩,生產出叫做大馬士革的鋼,很適合制劍。
在我國,從戰國時期到東漢初年,鐵器的使用開始普遍起來,成為了我國最主要的金屬。鐵的化合物四氧化三鐵就是磁鐵礦,是早期司南的材料。
1978年,在北京平谷縣劉河村發掘一座商代陵墓,出土許多青銅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古代鐵刃銅鉞,經鑒定鐵刃是由隕鐵鍛制的,這不僅表明中國最早發現的鐵也來自隕石,也說明我國勞動人3300多年前就認識鐵並熟悉了鐵的鍛造性能,識別了鐵和青銅在性質上的差別,並且把鐵用於鍛接銅兵器,以加強銅的尖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