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人發明的農歷,究竟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公歷對於我們現在來說是很多人都願意用的,而農歷就沒有那麼多人喜歡用。農歷是專門為古代人所設計的東西,所以說優點就是在古代比較方便。而缺點就是基本上是沒有辦法算的,還要每年都更新一次日期。
在古代的時候使用農歷是比公歷更有優勢的,如果用公歷的話,看天是看不出什麼問題的。但是農歷就不一樣了,天和天之間人們可以分得非常清楚,不會出現精準度不夠的一個問題。如果用公歷的話,就會看到在有日晷的地方,是會專門的人來進行時間的記錄的。如果你沒有見到日晷,或者是離開了很久之後,那麼就會造成你並不知道今天到底是幾號,是非常難受的一件事情。
② 古人為什麼要發明節日
不太明白你的意思,
你說得是農歷的節氣吧。那是根據古時候農民生產作息時間規定的。比如:驚蟄就是指冬眠的動物開始蘇醒的日子,冬至是冬天日照最少的日子。
如果是節日那原因就多了。有的是紀念日,比如紀念屈原的端午節,紀念介子推(好像是叫這個名)的清明節。有的是傳說,比如除夕、七巧節。還有些是紀念神仙的,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又叫上元節。
③ 古人為何會做出陽歷和陰歷之分
很多人搞不清楚陰歷、陽歷、農歷、公歷,容易把他們混淆。在這里說明一下,我們的農歷有陰歷和陽歷,大致起源於黃帝時期,古人區分出陰歷和陽歷是為了更好的觀察天象,來指導日常的耕種、作息以及生活。
這種陰陽結合的歷法,讓我們的耕種和生活更加的方便,順應自然天地,實用性高,讓我們的耕種經驗遠超於其他國家,它不僅僅是歷法,更是我們華夏人民的經驗積累和智慧結晶,也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
④ 為什麼羅馬人發明的是公歷,而中國古人發明的是農歷
羅馬歷其實是陰歷。是到儒略歷時候給改成的陽歷。在古羅馬,每月朔日有祭祀召集大家宣布本月的節日之類的內容。calare就是召集,衍生calendes就是朔日,calendrier(法語)calendar(英語)就是日歷的意思。
陰歷則是以月亮陰晴圓缺與地球自轉周期關系為基準的歷法,我只知道阿拉伯地區對月亮情有獨鍾,大家可以發現這片地區的國旗幾乎都必須有月亮的。這種歷法對統計地球公轉周期極為不利,繁瑣復雜,早就被其他文明拋棄了。陰陽歷,是古代最先進的歷法,所以陰陽歷,兼顧了地球自轉,月球公轉和地球公轉三者之間的關系,大月和小月之間分別是30天和29天,通過閏年增加閏月來彌補公轉所缺的天數,這種計算方法把誤差縮減到每19年相差一天,所以每19年又要再增加一天,這樣,誤差就縮小到幾萬年誤差一天的水平了。不信你們看,但凡農歷初一,我們都看不見月亮,但凡農歷15~16,一定是月亮最圓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看月亮,結合當前時間猜今天是初幾,或者知道今天是農歷幾號,結合月亮位置猜現在大約幾點。新歷有這功能嗎?沒有的。還有,你們請翻翻萬年歷,看看自己的出生日期對應的農歷,再看看自己19歲公歷生日時,對應的農歷,要麼是同一天,要麼是晚一天,這就是陰陽歷中對公轉周期的一種修補。通過修補來縮減誤差。 24節氣就是陽歷,是以太陽的位置定的,其中先把太陽最高的日子定為夏至,把太陽正午最低的日子定為冬至,然後把中間定為春分和秋分。所以每年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都是那幾天,而每年的清明節(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都是4月5日?(有時矯正修補時是4月4日)也就只有中國古代長期統一穩定的環境下,才能通過歷代天文學家的積累成就如此精密的歷法,其他地區戰火一糟蹋,很多數據又要重頭來。
⑤ 我感覺中國的農歷 二十四節氣 古人是怎麼發明的
傳說是羲和 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容成綜此六術而著《調歷》。占日就是回觀察太陽計答算時日等等……
還有一種說法是堯統治時期第一次制定歷法如此一來百姓便按照時節從事生產,漢族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漢人也重視農業。所以《尚書·堯典》對此有詳盡記載。但《尚書·堯典》說羲和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族。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是一個掌管天文歷法的家族。堯吩咐羲氏和氏依據日月星辰的運轉狀況制定天文歷法。
⑥ 古人如何發明農歷為何古時候的人那麼聰明
那是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積淀,一代又一代人反復實踐反復積累的精華,集大眾之智慧而成。
⑦ 為什麼中國古人發明的是農歷,而古羅馬人
因為中國是農業國家,農歷是基於農事中的生產規律和耕作安排來制定節氣的。而古羅馬主要是畜牧業,在歷法上也就沒有了對農時的考慮。
⑧ 中國的古代人民是如何發明歸納出農歷二十四節氣的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有很多的文化成就,其中有不少甚至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我們喜歡將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的四個發明稱為四大發明,以此來代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巔峰,實際上還有一些科學成就完全不亞於四大發明,二十四節氣就是其中之一。
提到二十四節氣很多人更多的把他認為是傳統文化,更多人多他的認知停留在文化和習俗的階段而非科學,甚至有一些人還會質疑他的科學性,那我可以斬金截鐵的說二十四節氣相當的科學而且還是古代全世界范圍內最科學的理發之一。
二十四節氣我們小時候都學過關於他的一首兒歌,他應該是世界上用文字描述最短的科學發明之一隻有短短的四十八個字。但是這四十八個字卻濃縮了古代中國的科學家對於太陽周期運動觀察和掌握的精華。那接下來就用事實來告訴大家二十四節氣有多科學。
所以它絕不僅僅是一項傳統文化,也絕不僅僅是傳統習俗,他代表著中國古代對於宇宙天文探索的最高成就。二十四節氣的產生與糾正也代表了中國人對於科學研究的嚴謹態度,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科學技術成果。
⑨ 農歷的歷史。是根據什麼發明的
農歷即夏歷。農業上使用的歷書,有指導農業生產的意義。但事實上農歷月日與季節變化相差明顯,指導農時的效果並不好,我國古代真正指導農時的是「二十四氣」,它實際是一種特殊的「陽歷」。 農歷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 農歷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太陽和月亮黃經的計算十分繁瑣和復雜,這里就不予介紹了) 至於定農歷日歷中月份名稱的根據,則是由「中氣」來決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為二月;以含「穀雨」的月份為三月;以含「小滿」的月份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為六月;以含「處暑」的月份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為十二月。(沒有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上月的閏月) 農歷的歷年長度是以回歸年為準的,但一個回歸年比12個朔望月的日數多,而比13個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學家在編制農歷時,為使一個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即初一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圓月,就以朔望月為主,同時兼顧季節時令,採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在農歷十九年中,有十二個平年,每一平年十二個月;有七個閏年,每一閏年十三個月。 為什麼採取「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呢? 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個回歸年有12.368個朔望月,0.368小數部分的漸進分數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個閏月,或每三年加一個閏月,或每八年加三個閏月……經過推算,十九年加七個閏月比較合適。因為十九個回歸年=6939.6018日,而十九個農歷年(加七個閏月後)共有235個朔望月,等於6939.6910日,這樣二者就差不多了。 另外,「十九年七閏」只是一個近似說法。事實上,春秋時代天文學家曾經首創十九年七閏的方法;祖沖之大明歷採用20組19年7閏插入1組11年4閏,計391年144閏,使農歷的平均歷年更接近回歸年;此外還有334年123閏、1021年376閏的提法,和回歸年的差額更小。但自清代以來,我國即完全採用天象確定歷年、歷月,從而使農歷的平均歷年與回歸年完全一致。 七個閏月安置到十九年當中,其安置方法是很有講究的。農歷閏月的設置,自古以來完全是人為的規定,歷代對閏月的設置也不盡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閏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漢初把閏月放在九月之後,叫做「後九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後又規定「不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直到現在仍沿用這個規定。 為什麼有的月份會沒有中氣呢? 節氣與節氣或中氣與中氣相隔時間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歸年3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節氣或中氣在農歷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遲,到一定時候,中氣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個中氣移到另一個月的月初,這樣中間這個月就沒有中氣,而只剩一個節氣了。 上面講過,古人在編制農歷時,以十二個中氣作為十二個月的標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標志,春分是二月的標志,穀雨是三月的標志……把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閏月就使得歷月名稱與中氣一一對應起來,從而保持了原有中氣的標志。 從十九年七閏來說,在十九個回歸年中有228個節氣和228個中氣,而農歷十九年有235個朔望月,顯然有七個月沒有節氣和七個月沒有中氣,這樣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也就很自然了。 農歷月的大小很不規則,有時連續兩個、三個、四個大月或連續兩個三個小月,歷年的長短也不一樣,而且差距很大。節氣和中氣,在農歷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穩定,而且日期變動的范圍很大。這樣看來,農歷似乎顯得十分復雜。其實。農歷還是有一定循環規律的:由於十九個回歸年的日數與十九個農歷年的日數差不多相等,就使農歷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農歷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陽歷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節氣和中氣日期大體上是重復的,個別的相差一、兩天。相隔十九年閏月的月份重復或者相差一個月。
⑩ 為什麼中國古人發明的是農歷,而古羅馬人發明的是公歷
因為中國古人崇尚農業發展,而古羅馬人崇尚的是工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