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火箭的故鄉宋代的誰製造了世界第一枚什麼火箭火箭是把什麼1和助燃的什麼
中國是火箭的故鄉,宋代的馮弦製造出世界第一枚固體火箭。火箭是把(燃料)和助燃的(氧化劑)貯藏在內部點燃後升空的。
『貳』 是宋代的什麼人發明了第一枚什麼火箭
答題:是宋代[馮弦]發明製造出了第一枚固體火箭。
『叄』 第一台火箭是宋誰發明人後來有了什麼什麼
宋承憲
『肆』 火箭誰誰發明的
「火箭」一詞根據古書記載,最早出現在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在敵我雙方的交戰中,人們把一種頭部帶有易燃物、點燃後射向敵方、飛行時帶火的箭叫做火箭。這是一種用來火攻的武器,實質上只不過是一種帶「火」的箭,在含義上與我們現在所稱的火箭相差甚遠。唐代發明火葯之後,到了宋代,人們把裝有火葯的筒綁在箭桿上,或在箭桿內裝上火葯,點燃引火線後射出去,箭在飛行中藉助火葯燃燒向後噴火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飛得更遠,人們又把這種噴火的箭叫做火箭。這種向後噴火、利用反作用力助推的箭,已具有現代火箭的雛形,可以稱之為原始的固體火箭。
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通常火箭一詞也包括導彈、航天器,甚至煙花焰火。
最常見的火箭燃燒的是固體或液體的化學推進劑。推進劑燃燒產生熱氣,通過噴口向火箭後部噴出氣流。火箭自帶燃料和氧化劑,而其他各種噴氣發動機僅須攜帶燃料,燃料燃燒所須的氧取自空氣中。所以,火箭可以在地球大氣層以外使用,而其他噴氣發動機不能。火箭發射時產生巨大的推力使火箭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升入高空,隨著燃料不斷減少,火箭自身質量逐漸減小,在與地球距離增大的同時,質量和重力影響不斷下降,火箭速度也因此越來越快。
「土星」5號火箭啟程登月時,5台發動機每秒鍾消耗近3噸煤油,它們產生的推力相當於32架波音747的起飛推力。無法確定火箭發明的確切時間。大部分專家認為中國人早在13世紀就研製出了實用的軍用火箭。19世紀出現了幾項重大技術進步:燃料容器的紙殼改為金屬殼,延長了燃燒的持續時間;火葯推進劑的配方標准化;製造出發射台;發現了自旋導向原理等等。19世紀末,火箭開始用於非軍事目的,如用火箭攜帶救生索飛向海上遇難船隻。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戈達德和其他幾位專家奠定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礎,並發射了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
20世紀70年代,美國研製出全新的火箭動力航天運載工具即太空梭。它主要分3個部分:機身後部裝有3台主發動機的軌道飛行器;裝有液氫和液氧推進劑的外掛燃料箱(5分鍾後脫落),保證主發動機工作;裝有2台可分離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2分鍾後脫落),它們與軌道飛行器主發動機同時啟動,提供初始升空階段的推力。1981年4月12日,人類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
中國古代火箭技術傳到歐洲之後,經改進,火箭曾被列為軍隊的裝備。早期的火箭射程近、落點散布大,以後被火炮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火箭武器得到迅速發展,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威力。
19世紀80年代,瑞典工程師拉瓦爾發明了拉瓦爾噴管,使火箭發動機的設計日臻完善。19世紀末20世紀初,液體火箭技術開始興起。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 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無控液體火箭。 1944年,德國首次將有控的、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V—2導彈用於戰爭。1931年5月,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伯特領導的宇宙航行協會試驗成功了歐洲的第一枚液體火箭。到了1932年,德國軍方在參觀該協會研製的液體火箭發射試驗之後,意識到火箭武器在未來戰爭中具有的巨大潛力,便開始組織一批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集中力量秘密研製火箭武器。到40年代初,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先後研製成功了能用於實戰的V-1、V-2兩種導彈。其中V-1是一種飛航式有翼導彈,採用空氣噴氣發動機作動力裝置;V-2是一種彈道式導彈,採用火箭發動機作動力裝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和美國等相繼研製出包括洲際彈道導彈在內的各種火箭武器。
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新型火箭。1970年 4月24日,用「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5年11月26日,用更大推力的「長征」2號運載火箭發射了可回收的重型衛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發射了新型火箭。1982年10月,潛艇水下發射火箭又獲成功。1984年4月8日, 用第三級裝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的 「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地球同步試驗通信衛星。1988年9月7日,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將氣象衛星成功地送入太陽同步軌道。1992年8月14日,新研製的「長征」2號E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又將澳大利亞的奧賽特B1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些都表明火箭發源地的中國,在現代火箭技術領域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並已穩步地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
在發展現代火箭技術方面,中國的錢學森、德國的馮·布勞恩和蘇聯的S.P.科羅廖夫齊奧爾科夫斯基等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在三國時期,就有孔明燈的傳說。南宋時,黃天盪之戰,女英雄梁紅玉用紙糊的熱氣球傳遞消息。差不多是那個時候,人們用球狀火葯包裝在箭頭桿附近,點著引線之後,用弓箭射出去殺傷敵人,著就是後來的「萬人敵」。後來,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裝著細小的「定向棒」點燃引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就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
後來,直到1958年,中國才造出第一支現代火箭。
『伍』 火箭是誰發明的
是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發明的。
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現代火箭技術之父,1882年10月5日-1945年8月10日)是美國教授、工程師和發明家,液體火箭的發明者。
他於1926年3月16日發射了世界的第一枚液體火箭。戈達德共獲得了214項專利,其中83項專利在他生前獲得。
設立於1959年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戈達德環形山(Goddard Crater)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5)火箭是宋代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的研究成果:
他從1920年開始研究液體火箭,1926年3月16日在馬薩諸塞州沃德農場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而德國的V-2火箭試驗成功,已經是1942年以後的事了。
是美國最早的火箭發動機發明家,被公認為現代火箭技術之父。
1926年3月16日,在馬薩諸塞州的奧本,冰雪覆蓋的草原上,戈達德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火箭長約3.4米,發射時重量為4.6公斤,空重為2.6公斤。飛行延續了約2.5秒,最大高度為12.5米,飛行距離為56米。這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功,宣告了現代火箭技術的誕生。
1930年12月30日,戈達德研製的一枚新的液體火箭發射成功,高度達到610米,飛行距離300米,飛行速度達到800千米/小時,打破了以往的火箭飛行記錄。
1931年,他在火箭發射試驗中,首先採用了現代火箭目前仍然使用的程序控制系統。
1932年,他首開先河,用燃氣舵控制火箭的飛行方向。同年,首次解決了用陀螺儀控制火箭飛行姿態的問題。
1935年,戈達德研製的的液體火箭最大射程已達到20千米,時速達到1103千米,是人造飛行器第一次超過音速。
戈達德共獲得了214項專利,其中83項專利在他生前獲得。
事實上,美國是現代火箭技術真正起步的地方,戈達德也被公認為現代火箭技術之父。
『陸』 宋代誰第一個製造出火箭
燃燒性火器
宋代以後,各式各樣的火器相繼出現,種類繁多。根據各種火器的性能,大致可劃分為三類:燃燒性火器、爆炸性火器和射擊性火器。
燃燒性火器出現得最早,其主要性能是燃燒,並兼有煙幕、毒氣、障礙、殺傷等作用。這類火器名目繁多,據專家考證約有數十種,最初是借外力發射,用燒紅的烙錐點火,後來演進為藉助火葯本身的反向動力推出,並用引信發火。燃燒性火器主要器種是火箭和火炮,其次是噴筒類、火禽火獸類等。
1.火箭
火箭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一項偉大的發明創造。火箭經歷了近千年的發展史,一直保持到今天,對人類文明與科學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我們從「嫦娥奔月」,「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中,可以想像到古代人們對於太空宇宙、銀河星球寄予的美妙幻想和神秘嚮往。飛離地球,遨翔太空,到達遙遠的月空……這一巨大而浩繁的工程,從神話傳說變為現實,似在彈指一揮間。雖說古代的火箭,無法與現今的宇宙火箭相比擬,但作為起點,它卻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
早期的火箭是用紙將火葯包裹成筒狀或球狀,綁縛在靠近鏃的箭桿上,使用時先點燃引線,然後用弓弩發射出去。宋、元兩代用燒紅的烙錐點火,明代改用引信點火。例如弓射火石榴箭,就是將火葯用兩三層棉紙塗油,引線從前方伸出,發射前點燃引線,這種火箭所引起的燃燒火焰,水澆不火。這類火箭曾被廣泛用於戰爭。後來人們在實踐中逐漸發現,火葯點燃後產生一股向後噴射的氣體,藉助這一反向推動力,可以推射出火箭。於是根據這一原理,創制出新式火箭,可以不依靠弓弩的彈射力,藉助火葯燃燒時的推進力,射向敵人。如火葯鞭箭。在975年,宋與南唐作戰中,1126年汴京防守戰中都使用過這種箭。早期的火箭在古代許多重要戰役中曾大顯神威。如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宋軍抗擊西夏的蘭州戰役;1161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宋軍李寶襲擊山東膠州灣陳家島金水軍根據地的戰役,都大量使用了火箭。
『柒』 什麼是火箭的故鄉宋代的誰發明的
萬戶 元末明初陶成道以火器神技藝助朱元璋開天下被曾封萬戶,是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被稱為「世界航天第一人」。晚年,陶成道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2隻大風箏,然後叫人點火發射。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風箏的力量飛起。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
『捌』 是宋代的什麼人發明了第一枚什麼火箭
燃燒性火器
宋代以後,各式各樣的火器相繼出現,種類繁多。根據各種火器的性能,大致可劃分為三類:燃燒性火器、爆炸性火器和射擊性火器。
燃燒性火器出現得最早,其主要性能是燃燒,並兼有煙幕、毒氣、障礙、殺傷等作用。這類火器名目繁多,據專家考證約有數十種,最初是借外力發射,用燒紅的烙錐點火,後來演進為藉助火葯本身的反向動力推出,並用引信發火。燃燒性火器主要器種是火箭和火炮,其次是噴筒類、火禽火獸類等。
1.火箭
火箭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一項偉大的發明創造。火箭經歷了近千年的發展史,一直保持到今天,對人類文明與科學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我們從「嫦娥奔月」,「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中,可以想像到古代人們對於太空宇宙、銀河星球寄予的美妙幻想和神秘嚮往。飛離地球,遨翔太空,到達遙遠的月空……這一巨大而浩繁的工程,從神話傳說變為現實,似在彈指一揮間。雖說古代的火箭,無法與現今的宇宙火箭相比擬,但作為起點,它卻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
早期的火箭是用紙將火葯包裹成筒狀或球狀,綁縛在靠近鏃的箭桿上,使用時先點燃引線,然後用弓弩發射出去。宋、元兩代用燒紅的烙錐點火,明代改用引信點火。例如弓射火石榴箭,就是將火葯用兩三層棉紙塗油,引線從前方伸出,發射前點燃引線,這種火箭所引起的燃燒火焰,水澆不火。這類火箭曾被廣泛用於戰爭。後來人們在實踐中逐漸發現,火葯點燃後產生一股向後噴射的氣體,藉助這一反向推動力,可以推射出火箭。於是根據這一原理,創制出新式火箭,可以不依靠弓弩的彈射力,藉助火葯燃燒時的推進力,射向敵人。如火葯鞭箭。在975年,宋與南唐作戰中,1126年汴京防守戰中都使用過這種箭。早期的火箭在古代許多重要戰役中曾大顯神威。如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宋軍抗擊西夏的蘭州戰役;1161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宋軍李寶襲擊山東膠州灣陳家島金水軍根據地的戰役,都大量使用了火箭。
明朝火箭主要以火葯為動力,種類增多,製造技術也有長足進步。火箭與鳥槍是這一時期的主要輕兵器,多用於水戰、陸戰。那時軍隊中大量裝備火箭,據說一個戰車營就配備30000支。明軍在抗擊蒙古騎兵人侵的防禦戰中,大量使用火箭。據明代茅元儀著的《武備忘》中記載:火箭種類大致分為單級火箭與多級火箭。這兩類火箭是現代火箭的雛形。
單級火箭:單級火箭又可分為單發和多發兩種。單發火箭每點燃一次引線,發射一支火箭;多發火箭則一次發射幾支、十幾支甚至上百支火箭。發射方式有架、桶、匣、筒、溜槽等等。
單發火箭依形制不同有火箭、飛刀箭、飛槍箭、飛劍箭、大筒箭、飛空擊賊震天雷。火箭前部綁縛一個裝滿火葯的推送葯管,葯管長約8寸,粗1.2寸,引線伸向後方,點燃後,火葯向後噴射氣體,推動火箭射出。所謂飛槍箭、飛劍箭、飛刀箭,即是在箭頭安裝槍頭、劍刀頭等,箭桿一般長六尺,粗五六分,箭頭兵刃銳利,射出去能穿透鎧甲,射程可達500步。有的還在箭頭上塗毒劑,以提高其殺傷力。
多發火箭是將許多綁縛有火葯管的火箭,裝在一個竹筒或木筒內,把每支火箭的引線聯接在一起,點火後火箭同時發射出去。如「五虎出穴」,一次可發射五支箭,如虎添翼,飛向敵人。「火弩流星箭」:筒長2.5尺,柄長2尺,外用鐵箍三道固定竹箭筒,內裝10支火箭,每支長2尺。陣前點燃引線,「眾矢齊發,勢若飛蝗,一弩可抵十兵之用。」(《火龍經》)「一窩蜂」:用一隻上寬下窄的木桶,內裝兩層箭格,可放32支火箭,每支箭桿長4.2尺,火箭上的葯管長4寸,將各箭引線伸出火門板孔外,射出距離約300步。這是明朝洪武年間,兵仗局製造的新式火箭,在1399年,朱允炇與朱棣爭奪皇位的「靖難之變」中曾用它交火,顯示了較大的威力。「五虎齊奔箭」:將100支箭裝在一個四方型木匣內,每支箭長1尺6寸,箭首縛葯管長3寸,箭翎後帶鐵硾。一次點燃,百矢齊射,勢如群虎狂奔,射殺威力很大,且輻射面廣闊。「神火箭牌」:用木板製成發射箱,箱下裝兩個座墩,中間設有可動轉機鐵軸,箱內盛火箭百餘支。將發射箱預先安置在要沖地帶,待敵人進攻時發射,威力無比。此外還有「百矢弧箭」,「火龍箭」,「火蛇破敵箭」,「群豹橫奔箭」。關於火箭的發射裝置,也幾經改進,從弓弩發射到使用箭格、發射架,後來又創造了管、槽形發射器。管形發射器可發射1到9支箭,有「單飛神火箭」、「三隻虎鉞」、「九矢鑽心獨火龍炮」等。槽形發射器,又叫「火箭溜子」。形狀像短槍,用它的滑槽發射火箭,可按規定的方向,上下飛行,近似於現代火箭的導軌。
多級火箭:多級火箭是在單級火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我國古代兵器專家經過多次研究改進,於16世紀末創制了世界上最早的多級火箭。起初是二級火箭,既能飛出去,又可自動飛回。在明代海戰中曾使用過的「飛空砂筒」就是一種二級火箭。用薄竹片做成箭身,連葯筒共長7尺。箭身前端兩側各綁縛一個葯筒,方向相反。飛去的葯筒筒口向後,這個葯筒上面,再連接一個長7寸,直徑7寸的葯筒,內裝燃燒劑和特製的毒細砂,筒頂安裝幾根薄倒須槍;飛回的葯筒筒口向前,三個葯筒依次將引信連接好,用火箭溜子發射。水戰時,對准敵船,可穿透船篷或船帆,並噴射火焰和毒砂,擊傷敵人,同時,通過連接的引信,引燃飛回的葯筒,火箭乘勝而歸。這種新式火箭初登戰場時,使得敵兵驚恐萬狀,莫明其妙。還有一種多級火箭叫「飛龍出水」,它是水陸兩用的火箭。用毛竹五尺,去節刮薄,兩頭裝有木雕的龍頭尾,龍口向上,龍腹內裝有數支火箭,龍頭下面左右各裝一個半斤重的火箭筒,龍尾兩側也安裝兩個火箭筒。看上去就像一身生四翼的飛龍。將4個火箭筒的引信匯總一起,並與龍腹內的火箭引信相連。水戰時,可離水面三四尺點燃引信,飛龍便騰空飛去,可在水面上飛行1500米遠。當4支火箭燃燒將盡時,通過引信點燃龍腹內的火箭,這時從龍口中噴射出數支火箭,繼續向前,直達目標,致使敵船燃火焚毀。
『玖』 宋代的誰發明了火箭
萬戶 燃燒性火器
宋代以後,各式各樣的火器相繼出現,種類繁多。根據各種火器的性能,大致可劃分為三類:燃燒性火器、爆炸性火器和射擊性火器。
『拾』 宋朝什麼人發明了世界第一枚火箭
宋代的【馮弦】製造出世界第一枚固體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