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手抓餅的來歷
在中國古代,餅是各種麵食的總稱,由麵粉製作的食物,大多可稱作餅。
上古時期,祖先們以稷、黍、麥、菽、稻(五穀)等各種糧食為主食,由於尚未發明磨
盤,吃麵食的現象很少。
至西漢初年,有關麵食的文字記載就多了起來。相傳漢高祖劉邦登基後,將其父劉太公接至長安皇宮里安享清福,可本是山野村夫的老爺子過不慣錦衣玉食的皇家生活,整日里悶悶不樂。無奈中,兒子一道諭旨,按老家的格局,在京城裡建了一個村邑。不僅街道房屋、狗窩雞舍一仍其舊,就連酒肆餅鋪也原樣復制,可見當時吃餅的習俗已經十分盛行了。
魏晉以後,餅的花樣漸漸多了起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種是籠屜蒸熟的,也就是蒸餅。開始時是死面的,之後人們發明了發面的方法,面餅就變得松軟可口多了,這就是今天饅頭的雛形。但蒸餅這個稱呼卻一直延續了很久,直至北宋時期,宋仁宗的名字叫趙禎,蒸與禎字音接近,為了避皇帝老子的名諱,於是蒸餅就改叫炊餅。《水滸》中,武大郎沿街叫賣的就是這玩意兒。之後人們又在其中夾了餡,就成了今
天的包子。
另一種是在火上烤熟的,叫做爐餅。後又撒上胡麻(芝麻),故又叫胡餅或麻餅,也就是今天的燒餅了。經過改進後,又出現了餡餅。
還有一種是直接下到水裡煮熟的,叫湯餅。就是把面揉制好了,直接揪下來,放到水裡煮熟就可以食用了,又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就成了今天的面條。
此外還有油炸的油餅、春餅、月餅之類的,都是在原先餅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的。
手抓餅源於台灣,台灣手抓餅千層百疊,層如薄紙,用手抓之,面絲牽連,其外層金黃酥脆,內層柔軟白嫩。故名手抓餅。台灣手抓餅採用傳統的清宮秘技與現代加工工藝相結合而成,它不但極具生產效益;抓餅時十里飄香、口感外酥內嫩、色澤金黃、滿街飄香。聞著香、吃著更香,令人垂涎的香氣飛入尋常百姓家中。
❷ 手抓餅的製作
手抓餅的製作
材料:麵粉 250g,開水(100℃的哦)120cc,冷水 50-60cc,油、鹽適量(我只用了一半的分量)
做法:麵粉放入容器,加開水,邊加邊攪拌,拌均勻成雪花狀,然後加冷水揉至成團 ,
案板灑麵粉,繼續揉面至表面光滑
就是它了~用保鮮紙把它包好靜置30分鍾
面團擀成方形大薄片
刷一層薄油並灑上鹽.
將麵皮如摺扇子般折疊成一條長條
將長條捲起來,盤旋成一個圓形
面團靜置10分鍾後按扁.
小火燒熱平底鍋,用把餅放入用中火煎烙(同時不斷拍打擠壓餅面)
一面煎成金黃以後再煎另一面
趁煎第一個的另一面將第二個一起放進去煎.
❸ 手抓餅的做法 手抓餅的製作技術 手抓餅怎麼做
手抓餅製作及配方
主料:麵粉
做法:
1.兩個碗准備兩份麵粉
2.一份用熱水一份冷水。分別攪拌成棉絮狀。
3.分別揉成面團。
4.將2個面團揉至一起,揉勻後蓋保鮮膜餳一會。
5.這個時候可以一點做蔥油。蔥姜備好。
6. 熱鍋下油,燒熱下蔥條薑片。蔥油放一旁待用。
7. 把餳好的面團拿出來,菜飯撒上蔥油,揉出氣。
8. 因為做3個餅,就揪了3個劑子。
9. 取一個面團。再在菜板撒上蔥油。
10.用擀麵杖把面團擀薄擀勻。薄麵皮再撒上蔥油。
11. 再撒上芝麻。
12. 把薄麵皮一層層折疊起來,一邊抹油一邊折疊。
13. 拉勻,裹起來。再兩面都刷蔥油。
14.用擀麵杖,將面團均勻擀平。
15. 熱鍋下餅。一面微黃翻面。烙餅的時候一邊壓一邊抓散。
16. 兩面都好後,刷上甜辣醬既成。
❹ 手抓餅怎麼做
很多朋友喜歡吃手抓餅,雖然知道外賣的不健康,但是自己做又怕做的時候麻煩,其實在家做手抓餅很簡單,雨媽經常在家做,有空的時候可以多做幾個餅胚,放在冰箱冷凍室,早上起床後,無需解凍直接放入電餅鐺烙至,洗嗽完畢,手抓餅也烙好了,配上一碗白米粥,又香又酥又美味。家常自製手抓餅,難不難呢?今天把手抓餅的詳細製作過程分享給大家,只要看一遍,小白也能上手,一次成功並不難。
小貼士:
1、用的熱水最佳溫度在60度左右,可以用玻璃杯裝水,手指碰觸稍微有點燙即可。
2、面團一定要醒發鬆弛,這樣做出的薄餅,放涼了也不會硬。
3、喜歡吃蔥花的,放油酥的時候,可以加點蔥花進去,做出來是蔥香手抓餅。
❺ 手抓餅的面餅是如何做出來的
1、首先准備高筋麵粉700克,食用鹽6克,溫水370毫升攪拌成絮狀面團後,揉成光滑瓷實的面團。
鹽的作用,可以提高麵粉的筋性,可以使面團延展性更好,後面會拉的更薄,溫水和面,這樣做出的餅吃起來,口感上會更柔軟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