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語言學中的overgeneralization怎麼定義
以下是我查看胡壯麟編著的《語言學教程》中的答案.
overgeneralization(過分規則化),出現於Chapter 11,Error analysis
因為有點枯燥,我就舉一個例子吧
There are two major approaches to error analysis--- contrastive and non-contrastive.Not all errors are caused by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mother tongue and evidence of such can be easily found. Beginners of English often proce sentences like "He speaked English"and "I cuted myself". Some learners constantly miss the articles in English, and after they are corrected, they tend to overuse them.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mother tongue cannot satisfactorily explain these errors. It is more reasonable to say that the learner knows some rules of English but applies them in the wrong place. Thus in the first case the learner overgeneralizes the rules for the change of verb forms. We may say the error is a result of OVERGENERALIZATION(過分規則化) of the target language system. In the second case, the error can be called HYPERCORRECTION(矯枉過正),because after an error is corrected, the correction is wrongly used elsewhere.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滿意!
② 語言學的幾個問題
言語
語言的含義: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正常成人賴以進行思維的工具,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它包括語音系統、詞彙系統、語法系統。
語言具有下列基本特徵:
第一、 語言的能產性(創造性);
第二、 語言結構性;
第三、 語言的意義性;
第四、 語言的社會性和個體性;
第五、 語言的指代性(補充)
言語是人們在交際和活動中應用言語的過程和產物。
語言和言語的區別
區別
1、 定義不同
語言:見上
言語:是人們在交際和活動中應用言語的過程和產物。
2、 語言是社會生活的客觀現象,有一規則性;同時,語言的語音系統、詞彙系統和語法系統是從全體社會成中央氣象台言語交際中抽像概括出來的,一經產生就有較大的穩定性,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言語是心理物理現象,具有個體性和多變性,不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言語風格,而且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其言語的表達方式也不同; 同時,言語隨軍第二信號系統的產生而產生。
3、 語言是人們用來交際和思維的工具,言語是運用這一工具進行的交際的活動。
4、 研究語言的科學是語言學期成績,而言語活動則是心理學期成績的研究對象。
聯系:
語言和言語又是密切聯系的。言語不可能離開語言而存在。離開語言這種工具,人就無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意見,也就無法進行交際稍大動。語言也離不開言語,因為任何一種語言都必須通過人們的言語活動才能發揮其交際工具的作用;一旦某種語言不再被人們用來進行交際,終究要從社會上消失掉。
③ 語言學基本概念
語言學(linguistics)是以人類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探索范圍包括語言的性質、功能、結構、運用和歷史發展,以及其他與語言有關的問題。語言學被普遍定義為對語言的一種科學化、系統化的理論研究。並且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現實。
語言有五種常見的意義:(1)具體情境中說出一句具體話的行為;(2)某一個具體說話者的特定說話方式,又叫個人方言(idiolect);(3)指語言的某一種具體變體;(4)指言語行為中提煉出的抽象系統;(5)所有人類語言共有特徵的抽象系統。
語音、語法、詞彙及文字這些學科都注目於語言的結構本身,是語言學的中心,有人叫微觀語言學。
研究語音的物理屬性、人類的發音方法、語音感知的生理過程等的是語音學。
研究一種語言有多少個不同的音,彼此之間有何區別和關系的是音系學或音位學。
研究詞的構成方式和屈折方式的是形態學,也叫詞法;研究如何把片語成短語或句子的是造句學,也叫句法。按傳統語法,形態學和造句學合起來就是語法學。
研究詞彙項目、詞彙意義、詞語演變的是詞彙學;追溯詞的來源和歷史的是詞源學;搜集許多詞項,把它們分類、比較、注釋的是詞典學。
研究詞項與概念及指稱對象的關系,揣摩各種詞義的異同、正反、上下、交叉等關系,剖析整個句子或其中某些成分的意義,這是語義學。研究文字的形狀、體系、起源、演變和發展的學科是文字學。
④ 語言學能的定義是什麼
你問的是不是:語言學的定義是什麼? 語言學:是以人類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探索范圍包括語言的結構、語言的運用、語言的社會功能和歷史發展、以及其它語言有關的問題
⑤ 語言的創造力來自它的二重性
語言一方面是一種特定的系統化音聲,而另一方面又有著相對具體確切的含專義,而在這兩種基屬礎的二重性之下又涉及到一個特定的個人對語言的使用和理解與其所處社會定義語言之間的二元性關系。
這句話難點在於,二重性,本身就是一個混亂而且甚至有點自相矛盾的雙命題,但是創造性也就代表著其存在更多的可能和定義選擇,而這一特質的來源,就是二重性這一基礎。
不知道說清楚沒有,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也難怪你暈,語言學家闡釋邏輯理論,確實非現代慣用中文的強項。一步一步的來,到哪一步不能理解就提出來。
一.所謂二重性,既是非一元結構,什麼是一元結構呢?就A點出發無論過程如何復雜也必只能到達B點這唯一結束點而稱為一元結構。
二.而二重性,就是指事物具有二元性,就是既有物質實體存在的一面,又有精神意識存在的一面。
三.具體到語言的二元性,物質實體存在的一面,比如一句話一個詞,有固定的聲韻格式發音方法語調高低構成長短等等,而精神意識存在的一面,就是對應於固定的物質存在,一個相同的言語聲音,具有可變而又相對固定的精神和邏輯概念,這個性質是由社會人文環境賦予的。
我也就只能解釋到這個程度了,看你理解能力了。
⑥ 簡述創造性思維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徵
什麼是創造性思維 ? 我們可概略定義為,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內在、外在有機聯系,具有新專穎的廣義模式的一種可以屬物化的思想心理活動。這是人類智慧最集中表現的思維活動。它使人類突破各種自然極限,在一切領域開創新的局面,以不斷滿足人類精神與物質的需求。
根據上述定義,創造性思維具有主動性,目的性,預見性、求異性、發散性、獨創性、突變性等的特徵,它可以是正向、逆向的線性思維,也可以是縱向橫向的平面思維,但更重要的是三維立體思維與多維的空間思維,因為科學的整體性與交叉性,問題的多元性與聯系性,必須要依靠先發散後收斂
⑦ 創造性的兩個定義是自然文化和社會文化正確嗎
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詞源 「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詞尚無統一的定義。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