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20世紀的"坦克之父"是誰
1915年2月,陸軍的履帶式裝甲戰車樣車試驗結果不理想,於是中斷了研製工作。在這同時,英國海軍部在海軍大臣溫斯頓·邱吉爾的支持下,設立了一個 「創造陸地巡洋艦委員會」,研製履帶式裝甲戰車。最初由海軍上校赫塞林頓提出的設計方案是一個高如四層樓房,有6個直徑12為巨輪、3座炮塔和6門102毫米艦炮的龐然大物。委員會否定了這個方案,採用了拖拉機廠商特里頓和海軍上尉法威爾遜根據履帶式拖拉機設計的裝甲戰軍車方案。戰車長8.1米,寬4.2米,高3.2米,重28噸,菱形的車體外用履帶環繞,裝有一台105馬力的汽油發動機,戰車分 「雌」、 「雄」兩種,前者載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後者僅裝5挺機槍。1915年7月,第一輛樣車問世,9月6日在林肯郡附近首次試車獲得成功。這期間,斯文頓說服了陸軍部中,與海軍部共同進行研製。當時為了保密,戰車零部件的饈箱上都寫的是 「TAND」(譯音 「坦克」,意為 「水櫃」),後來 「坦克」的名字沿用至今。
2. 世界上第一輛裝甲車產於何時
1855年
1855年英國J·科恩在蒸汽拖拉機的底盤上安裝機槍和裝甲,製成了一輛輪式裝甲車,並獲得專利權。但這種裝甲車未能實際應用。1899年,英國人西姆斯在四輪汽車上安裝了裝甲和一挺機槍。1900年,英國把裝甲汽車投入到了正在南非進行的英布戰爭中。
一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英國最先研製出了履帶式和輪式裝甲輸送車。車上有輕型裝甲和一挺機槍,可運載20名士兵。雖然車上的裝甲可使車內士兵免受槍彈的傷害,但習慣於徙步作戰的步兵仍把首批裝甲輸送車稱為「沙丁魚罐頭」和「帶輪的棺材」。1918年8月,英軍第七集團軍的一個戰車營首次在華爾夫西使用裝甲輸送車,12輛裝甲輸送車吐著火舌向敵軍沖擊,德軍官兵極為驚恐,倉惶潰逃。英軍士兵隨即跳下車,佔領了德軍陣地,其它國家軍隊也從引發現了裝甲輸送車的軍事價值。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軍最早大量裝備使用裝甲輸送車,在戰爭中取得了一定效果,裝甲輸送車的使用,顯著地提高了步兵的機動作戰能力,並由於步兵可乘車伴隨坦克進攻,也提高了坦克的攻擊力。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裝甲輸送車得到迅猛發展,許多國家把裝備裝甲輸送車的數量看作是衡量陸軍機械化、裝甲化的標志之一。當代由於步兵戰車真正實現了步兵乘車作戰,具有一定的反裝甲目標能力。戰車的裝甲通常可防小口徑炮彈和炮彈碎片,並能夠與坦克更好地協同作戰,性能比裝甲輸送車有明顯提高,所以它有許多先進國家的軍隊中基本或部分取代了裝甲輸送車的地位。
3. 裝甲輸送車是哪國最先製作的
1905年,英國製造出了全履帶拖拉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快速機動的騎兵已經明顯經受不住機槍和火炮的襲擊,而步兵也因機動速度緩慢而難以適應縱深攻擊戰術。
於是,英國人在發明了坦克之後,於1918年專門製造了一種在戰場上輸送步兵的車輛,成為真正的裝甲輸送車。這種裝甲輸送車就像一個大鐵盒子,裝在汽車或拖拉機的底盤上,每次可向前方輸送一個班的兵力。
車上沒有專門的武器,但有的車上留有針孔,步兵可以通過射孔乘車作戰。但由於當時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到坦克上了,裝甲車的作用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開始,德軍的坦克戰專家首先認識到,只有支援坦克的其他兵種具有與坦克相同的行駛速度和越野能力時,坦克才能充分發揮威力。於是德軍裝甲師的步兵開始裝備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
這種裝甲車車頂敞開,裝甲很薄,但機動性能與當時的坦克差不多,顯著地提高了步兵的機動能力。很快,美、英、日和加拿大的軍隊便裝備了大量的裝甲輸送車輛,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僅美國生產的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數量就達4萬余輛。
蘇聯採用坦克搭載步兵的辦法作戰,由於得不到防護,步兵損失巨大。戰後,世界各國軍隊競相裝備裝甲輸送車,使步兵和坦克產生了有效的戰術協同作用,裝甲步兵師成為軍隊中最有戰鬥力的基本戰術兵團。
4. 游騎兵裝甲車和克拉潘裝甲車分別是哪個國家製造的
游騎兵(Panr)輪甲車是奧地利在1980年代中期推出的優質裝甲車,由著名的斯泰爾-戴姆勒-普赫公司(Steyr-Daimler-Puch Spezialfahrzeug GmbH,簡稱斯泰爾公司)所研製
克拉潘裝甲車」(Krpan)是游騎兵的發展型,也稱為「游騎兵Ⅱ」,除了奧地利自產外,還授權斯洛維尼亞的西斯坦斯卡(sistemska)技術公司組裝生產。
5. 最早的步兵戰斗車是哪國製造的
蘇聯的BMII-1步兵戰斗車,是世界上最早正式裝備部隊的機械化步兵戰斗車。1967年裝備部隊使用此車,並向捷克斯洛伐克、前東德、埃及、伊拉克、利比亞、波蘭、敘利亞等國出口。
在這之前,軍隊用裝甲輸送車在戰場上運輸步兵,步兵一抵達目的地即下車徒步作戰。而步兵戰斗車車體兩側和後部都有射孔,因而車上人員不必下車,即可運用車體射孔進行射擊。此外,其威力強大的武器,既能對付對方的步兵,又能對付對方的裝甲車輛。
BMII-1步兵戰斗車:乘員3~8人;安裝有1門73毫米炮,1挺7.62毫米機槍,1個「薩格爾」反坦克導彈發射軌架,裝甲厚度最大14毫米;車長6.3米、寬3.05米、高1.83米,戰斗全重1.2噸,單位壓力每平方厘米0.67千克,單位功率每噸22.4馬力;發動機為6缸直列水冷式柴油機,每分鍾2000轉時為280馬力;公路行駛速度每小時60千米,水上行駛速度每小時8千米,最大行程500千米,通過垂直高度1.1米,越壕寬1.98米,爬坡度31°。該車還具有完備的三防設施,能在受敵核、生、化污染的環境中作戰:全套的夜視器材,其中包括駕駛員用的紅外夜視儀和車長與炮手用的紅外探照燈。
BMII-1步兵戰斗車,主要用於在坦克和步兵混合部隊的編成內配合坦克作戰,也可獨立作戰。該車也是世界上威力最強大的機械化步兵戰斗車輛之一。
6. 德國裝甲兵之父是誰
古德里安1888年6月17日生於東普魯士的一個軍人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陸軍軍官。古德里安13歲進入軍官學校,1907年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個輕步兵營任見習官,而這個營的營長就是他的父親。1913年10月,他與在漢羅福省駐防時相識的瑪加麗特哥爾尼小姐結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騎兵部隊擔任指揮官和參謀。
1922年,他調到陸軍運輸處,開始確立機械化觀念。青年時代的古德里安,就具有創造性的想像力,從不滿足於現有的戰術、技術和兵器。他經常在《軍事周刊》雜志上發表探討當代軍事問題的文章,以至這個周刊的主編阿托克將軍經常訪問這位年青的軍官。他常常利用戰術演習和兵棋推演的機會,發表自己關於戰車將成為地面戰場主宰的新觀念。於是,古德里安逐漸有了名氣。1931年,他出任摩托化部隊總監部的參謀長。1934年7月,德國組建了裝甲部隊,希特勒派古德里安為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系統地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戰術方面的經驗教訓,特別是英國人利德爾·哈特和富勒的軍事理論,逐漸萌生了以機械化部隊為主體,各軍兵種密切協同的戰術思想,希特勒信奉的機動、攻擊、迅速的「閃擊戰」理論,也為古德里安欣然接受。
裝甲兵總監這個職務,使古德里安得到了把自己的戰略戰術思想付諸實踐的機會。1930年,德國的摩托化部隊只有幾輛陳舊的裝甲偵察車和幾個摩托車連。到1932年,參加演習的摩托化分隊還在使用模型坦克。古德里安擔任裝甲兵總監後,德國裝甲兵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希特勒非常欣賞古德里安坦克戰的理論和實踐,他不僅在財力物力上優先滿足裝甲兵發展的需要,而且每當演習和試驗新坦克時,他都親臨現場。當他第一次參觀古德里安組織的坦克群進攻演習時,面對排山倒海的鋼鐵洪流,他高興得手舞足蹈:「這正是我想要的東西!」1935年3月,希特勒徹底撕毀了凡爾賽條約,德國陸軍當年就把一個裝甲旅擴編為三個裝甲師,每個師有561輛戰車。古德里安是其中的師長之一。
古德里安的過人之處是他的戰術遠見。他設計的作戰形式就是坦克集群的高速進攻。1936年至1937年,他寫了一本名叫《注意——裝甲兵》的書,書中闡明了他以後在戰爭中運用的坦克戰術。1938年,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為機動部隊總監,統管裝甲部隊的一切組織和訓練事項。這一年,德國又試製成功了兩種新型坦克,這兩種坦克在策二次世界大戰中是德國裝甲部隊的基本裝備。同年,希特勒吞並奧地利時,古德里安率兩個裝甲師打頭陣。盡管路上有些戰車因技術故障而拋錨,但還是在兩天之內前進了數百公里,創造了部隊機動速度的新記錄。從而顯示了裝甲部隊的優越性。
1939年,古德里安任第19軍軍長。這個軍包括一個裝甲師和兩個摩托化步兵師,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出色地執行了希特勒速戰速決的戰術原則,也使自己提倡的「閃擊戰」理論獲得了驚人的成功。古德里安把他所在的「北方」集團軍群中的兩個裝甲師和兩個輕裝甲師集中起來使用,橫沖直撞,銳不可擋,強渡了那累夫河。9月14日,突破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築壘地域,17日與「南方」集團軍群的前衛裝甲部隊在布格河畔的符沃達瓦會師。古德里安像隆美爾一樣,從來不在後方指揮,他總是乘坐裝甲指揮車與先頭部隊一同前進,靠無線電同他的指揮機關和各師師長保持聯系。有時由於前進速度過快,甚至進入己方的炮擊區而險遭厄運。
波蘭投降後,古德里安又轉戰西線。他所在的19軍屬倫德施泰特指揮的「A」集團軍群。1940年5月,該軍作為在色當地區的攻擊主力,從法軍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5月13日就渡過馬斯河。一天之後,古德里安坦克軍在色當以西和以南擴大了橋頭陣地,並擊退了法軍第三裝甲師的多次反擊。當時在他看來,只有兩件事可以阻止裝甲部隊的前進,即汽油耗盡和到達英吉利海峽。但是,德國最高統帥部包括希特勒在內都對裝甲部隊高速進攻獲得的巨大戰果感到驚疑,為防止法軍發動翼側反擊,急令各坦克部隊停止前進。對前線情況了如指掌的古德里安及一些前線指揮官們認為,這無異於放棄奇襲,會喪失一切初步戰果。於是他們據理力爭,終於獲准作進一步的「強力偵察」,「擴大橋頭陣地」。古德里安對這項命令加以靈活解釋,率領部隊沿索姆河一線神速前進。5月18日到達聖康坦,19日強渡索姆河,20日其前衛抵達阿布維爾和英吉利海峽,接著又由阿布維爾向北推進,22日佔領布倫。6月初,古德里安被任命為第二集團軍司令,率領所部又取得了一連串的重大勝利。古德里安和他的坦克兵拖著德國陸軍前進,創造了現代史上空前的勝利。
1941年6月28日,德國發動侵蘇戰爭,古德里安指揮的裝甲兵團屬中央集團軍群,擔負了向莫斯科方向突擊的任務。戰爭初期,他們節節獲勝,10月份,曾攻到距莫斯科幾十公里的地方。但到12月初,由於冬季的來臨、蘇軍的英勇抵抗和德軍戰略目標分散等各種原因,進攻莫斯科之戰以失敗告終。12月6日,古德里安被撤職,編入預備役,過了一年多閑散生活。1943年2月,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慘敗之後,又重新起用古德里安,任命他為坦克兵總監,讓其負責裝甲部隊的發展、組織和訓練。在他任職期間,德國著名的虎式和豹式坦克投入生產並裝備部隊。
1944年7月,謀殺希特勒的事件敗露後,與此事無關的古德里安出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長。但這時德軍的失敗已成定局,第三帝國大廈將傾,已是獨木難支。1945年3月底,希特勒免去了古德里安總參謀長的職務,再次將其貶入預備役。5月10日,古德里安被美軍俘虜。不久獲釋。
1954年,古德里安病逝。這位坦克戰專家雖然到底沒有擠進元帥的行列,但他為法西斯德國稱雄一時所起的作用以及所負盛名,並不亞於納粹德國26位元帥中的任何人。他的肖像至今仍掛在德國的裝甲兵軍營中。
7. 詳細介紹一下裝甲兵之父-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而從軍事角度來看,他們過人的軍事素質,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
對世界軍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確實值得後人研究。與那些製造屠殺的納粹德國政客們和黨衛軍首腦相比,身為正規的德國國防軍優秀將領的他們還算清白,他們雖在希特勒的戰爭中策劃指揮,德國組建了裝甲部隊卻反對納粹的屠殺和滅絕政策,更沒有參與屠殺暴行。也許正因為這點,加上他們令人驚嘆的軍事造詣,使他們贏得了敵國的尊敬和歷史學家,軍事學家的客觀評價。 古德里安的閃電戰,裝甲集群,不到一個月就滅了波蘭。一個月多就滅了法國,敦刻爾克大撤退要不是希特勒吃驚閃電戰的速度,以為有詐,不讓進攻,那33萬英法聯軍早就讓他給滅了。進攻法國時,他曾說「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放下武器從道路上滾開,免得擋路」。他是閃電戰之父。
1888年6月17日生於維斯瓦河邊的庫爾姆 1894年在阿爾薩斯州科爾馬爾入學讀書 1901—1902年卡爾斯魯厄軍校肄業 1903—1907年柏林中央軍校肄業 1907年2月28日入第十輕步兵營任見習官 1907年4—12月入梅斯戰爭學校受訓 1908年1月27日任少尉職 1909年10月1日調駐漢諾威省 1912—1913年在第三通信兵營服務 1913年—第一次大戰爆發在柏林陸軍大學服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1914年8月2日—1915年4月任無線電台長,首先在西線戰場第五騎兵師中工作,後又調到佛蘭德戰場第四軍中服務 1914年10月升任中尉 1915年4月—1916年1月擔任第四軍的助理通信官 1915年12月升任上尉 1916年1月—8月擔任第五軍的助理通信官及在該軍各附屬單位中服務 1916年8月—1917年4月擔任第四軍的通信官 1917年4月轉任第四步兵師的參謀官 1917年5月暫代第五十二預備師的參謀長 1917年7月暫調第十預備兵團服務 1917年8月重回第四步兵師服務 1917年9月任第十四步兵團第二營營長 1917年10月在C軍區任參謀官 1918年1—2月在色當受參謀軍官訓練 1918年2月28日調陸軍參謀本部服務 1918年5月調任第三十八預備兵團軍需官 1918年10月調任德國在義大利佔領區軍事管治局行政科長 邊防軍時代 1918年11月在柏林普魯士軍政部東部邊防總局中服務 1919年1月在布里斯勞南區邊防指揮部服務 1919年3月在巴登司坦北區邊防指揮部服務 1919年5月在「鐵師」參謀處服務 1919年10月在國防軍第十旅服務 1920—1922年任第三輕步兵營第十一連連長 兩次大戰之間 1922年1—3月在慕尼黑第七摩托化運輸營實習 1922年4月1日調國防部摩托化司服務 1924年10月1日調第二師師部服務 1927年2月1日升任少校 1927年10月1日調回國防部任職於陸軍參謀本部中的運輸處 1928年10月1日兼任柏林摩托化運輸兵訓練處的戰術武官 1931年2月1日任第三摩托化運輸營的營長 1931年2月1日升任中校 1931年10月1日調回國防部任摩托化兵總監部的參謀長 1933年4月1日升任上校 1934年7月1日任裝甲兵司令部的參謀長 1935年10月15日任第二裝甲師的師長 1936年8月1日升任少將 1938年2月4日升任中將同時接任第十六軍的軍長 1938年3月10日佔領奧地利 1938年10月2日佔領蘇台德地區 1938年11月20日升任二級上將並接任機動兵總監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8月任第十九軍的司令 1939年9月波蘭戰役 1940年5—6月西線戰場之役 1940年6月1日任古德里安裝甲兵團總司令 1940年7月19日升任一級上將 1940年11月任第二裝甲兵團總司令 1941年10月任第二裝甲軍團總司令 1941年12月退為預備役 1943年3月1日任裝甲兵總監 1944年7月21日兼任陸軍參謀總長 1945年3月28日被迫去職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1952年釋放後在美國防部任高級顧問 1954年逝世
編輯本段簡評
古德里安被西方軍界譽為"德國坦克裝甲兵之父"、"閃擊英雄"。他在軍事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創造了震驚世界的戰績。古德里安出生軍官家庭,自幼酷愛軍事,13歲便進入軍校。 一次大戰期間,他任騎兵和步兵部隊的初級軍官和參謀軍官。戰後,他在邊防軍部隊短期任職後便開始創建、組織指揮裝甲兵部隊。他先後擔任德軍的戰術教官,摩托運輸營長,德軍裝甲兵司令部參謀長、第二裝甲師師長、第16軍長、第19裝甲軍長、古德里安裝甲兵團司令、第二裝甲集群司令、裝甲兵總監、陸軍總參謀長。 古德里安在二十年代初以四輪車輛模擬坦克配合空軍進行演習,並在第一輛坦克的設計到大批量生產新式坦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古德里安的"閃擊戰"理論使他獲得了巨大的聲望。1938年3月,古德里安率領第16軍的兩個裝甲師在48小時行進600公里,到達並攻佔了維也納.1939年9月1日,古德里安率領裝甲師,個摩托化步兵師),以裝甲師為先導,向波蘭境內猛插猛打,僅用十幾天就佔領波蘭全境。1940年5月10日,古德里安率領第19裝甲軍發起了法、比、盧等國的西線戰役。從13日到15日,古德里安所在部隊即攻下了盧森堡、比利時、法國要塞色當,打通了通向英吉利海峽沿岸的道路。 6月初,古德里安率部發動了旨在殲滅法國南部約70個法國陸軍師的戰役。他只用了8天時間就打到了法國和瑞士的邊境,平均每晝夜行進速度約70公里。 古德里安一年後參與了入侵蘇聯的戰爭。他指揮第二裝甲集群運用"閃擊戰"給蘇軍以重創。後來,由於古德里安與希特勒意見不同被免職。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失利後,他出任裝甲兵總監,為德軍的庫爾斯克戰役計劃提出過重要建議。最後,在「7月20日政變」後臨危受命出任德軍陸軍參謀總長,但已是大廈將傾、無能為力。古德里安再次與希特勒發生意見分歧,而被迫離職。美蘇冷戰期間,他又受到北約的邀請出任軍事顧問。著有回憶錄《一個士兵的回憶(閃擊英雄)》。
8. 二戰 中 德國的費迪南(象式坦克殲擊車)創造了正面沒有被擊毀的記錄,或者是二戰中最厚的裝甲車「獵虎
這兩個似乎都沒有被正面打穿過,畢竟這皮糙肉厚的東西正面幾乎是打不動(尼回瑪200mm厚),當然答還有一個,就是他們不是數量少就是出現時間太晚。比如費迪南是庫爾斯克時期出現的,但是由於是由虎式坦克底盤改來的所以數量十分有限,加上後來也沒再造所以打著打著就沒有了。而獵虎是1944年的東西,虎王坦克的底盤,數量同樣不多,加上當時德國全線崩盤,也沒有過多的使用機會。以上兩點導致的結果就是他們都沒有什麼機會面對有威脅的坦克,比如IS-2,M26潘興,或者是Su152(印象中費迪南和Su152打過,結果Su152敗的很慘)。
但是,這兩種裝甲缺點很明顯:太慢,而且和豹式坦克一樣,零件容易磨損,最不理解的是初期的費迪南上竟然沒有機槍!導致他們基本都是喪命在步兵手中。其實這也是坦克殲擊車的通病,由於沒有炮塔,所以改變瞄準方向就比較費勁,如果沒有車頂機槍(如果有就先打機槍)靈活的步兵可以很歡樂的繞著你轉,先炸履帶,然後慢慢收拾。
9. 世界上最早的"裝甲車"是什麼樣式
20世紀初,已於19世紀中葉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和俄國等國家,先後利用本國鋼鐵製造業和汽車工業的優越實力,製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裝甲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支援空軍在法國的作戰行動,英國組建了世界上的第一個裝甲車師。當時,各國利用普通卡車底盤改裝的裝甲車,主要用於執行偵察和襲擊作戰任務,而地面戰場上縱橫密布的戰壕卻成了它們無法逾越的障礙。為克服這些障礙,英國首先將本國的裝甲車體安裝在美國生產的拖拉機底盤上,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從那時至今,這些利用履帶行駛的鋼鐵堡壘在地面戰場上攻城拔寨,克敵制勝,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始終占據著地面戰場的霸主地位。輪式裝甲車則更多地應用於維持社會治安和與騎兵協同行動。盡管它們在上世紀20年代得到了更快的發展,但由於對道路條件有很大的依賴性,加之機動性得到改善的輕型坦克的出現,致使在二戰爆發前的20世紀30年代一度遭到冷遇,只有德國和法國沒有放棄進一步的發展。
這一時期,始終對稱霸歐洲虎視眈眈的德國加緊生產坦克和裝甲車,進行戰爭准備,頻頻研製出新車型。1935年,比森-NAG公司開始生產新型的SdKfz 231(8×8)重型偵察車,並於1938年二戰爆發前裝備了德國陸軍。該車具有可與當時的輕型坦克媲美的越野機動性能,其生產一直延續到1945年。二戰期間,該裝甲車在西歐、蘇聯和北非的坦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該車的基礎上,1940年德國又研製出裝有V-12柴油機和50毫米速射炮的SdKfz 234裝甲車。直到二戰結束,它們始終是各國裝甲車中的佼佼者。
另一種值得一提的裝甲車,是德國於1937年開始研製的「戴姆勒」偵察車。該車是在奧地利施泰爾·戴姆勒·普赫公司研製的ADGZ(8×8)裝甲車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一種輕型無炮塔4×4裝甲車。1939年底開始生產,二戰期間共生產了6626輛。1939年4月,德國又以該車為基型車研製出重6.8噸、裝有40毫米炮和7.92毫米並列機槍的「戴姆勒」裝甲車。「戴姆勒」裝甲車於1941年投放戰場,主要作為偵察車使用。由於具有較強的火力,德軍又把該車稱為「輪式輕型坦克」。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先進的戰爭理論指導下,裝備有大量坦克和裝甲車的德軍坦克師在很短時間內以閃電式快速機動作戰橫掃歐洲,令世界感到震驚,也再次喚醒了各國對輪式裝甲車的高度重視。1940年到1942年間,英軍在利比亞的作戰行動更加引發了各國研製輪式裝甲車的熱情。英國和美國率先開始竭力大批生產裝甲車,在地面戰爭中與德國展開決戰。到1942年10月打響著名的阿拉曼戰役時,英國在中東地區的裝甲車數量已達到近1500輛。然而,從1943年英美聯軍將主戰場轉移到義大利、而後又移軍西北歐開始,裝甲車的使用數量銳減,致使戰後20年間美國一度放鬆了輪式裝甲車的進一步發展。
二戰結束後,在歐洲國家中,德國、英國和法國陸軍一直非常重視輪式裝甲車的發展。為滿足戰後的使用需要,它們改變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利用卡車簡單改造裝甲車的做法,而是通過精心的設計,製造出一系列全新的車型。這些車型塑定了現代裝甲車的基本構造樣式。
1947年,德國在「戴姆勒」偵察車的基礎上製造出FV701「白鼬」4×4裝甲車。「白鼬」2型裝甲車具有良好的越野機動性能,傳動系統採用了液力偶合器、行星式變速箱、單式中央差速器和並聯車軸,炮塔上安裝了1挺12.7毫米機槍,適合用於執行偵察和治安任務。截止1964年,德國共為歐洲國家軍隊生產了1700輛「白鼬」2裝甲車。20世紀60年代,德國又從「白鼬」2發展出裝有反坦克導彈的「白鼬」4和5型裝甲車。「戴姆勒」裝甲車於1958年開始被英國阿爾維斯公司生產的「薩拉丁」(6×6)裝甲車所取代。
1950年前後,為滿足英國陸軍在馬來西亞反游擊戰的形勢需要,英國在「薩拉丁」裝甲車的基礎上研製出了「撒拉遜」裝甲輸送車,1952年裝備英軍。該車發動機前置,後部載員艙可運載12名步兵,後來成為英軍裝甲旅和裝甲團的標准步兵輸送車型。「撒拉遜」裝甲車後來逐步被FV432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所取代。
在法國,輪式裝甲車的發展又與眾不同,主要為裝甲騎兵部隊的裝甲偵察車。其中最顯著的車型,是由A.M.R.公司設計的「索瑪」裝甲車。這種重6.5噸的6×6裝甲車的最突出特點是中間的兩個車輪可以提升離開地面,更有利於公路行駛。1944年法國解放後,法國開始著手研製「潘哈德」EBR(8×8)裝甲偵察車。該車於1950年至1960年間生產,曾在阿爾及爾廣泛使用。這種裝甲車的最大特點是採用了前後雙駕駛艙配置,發動機置於車體中央甲板以下,通過兩個串聯的變速箱輸出動力至中央差速器,在狹窄路面上不用掉頭即可變向行駛。公路行駛時,中央兩對實心輪胎可以提升脫離路面,減輕行駛摩擦力。該車的搖擺式炮塔上最初安裝了1門75毫米火炮,後又全部改裝90毫米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空心裝葯破甲彈。
「潘哈德」EBR裝甲車的缺點是車輛過於笨重,使用受到限制。因此,法國在1956年又研製出「潘哈德」AML(4×4)裝甲車,1961年裝備法國陸軍。該車在許多方面與「白鼬」裝甲車相仿,如發動機後置、4輪獨立懸掛。
二戰後,蘇聯先後研製了若干種輪式裝甲車。由於它們造價低,故裝備數量不斷增加。最初的兩種車型是利用卡車底盤製造的BTR-40(4×4)和BTR-152(6×6)裝甲車。這兩種車沒有炮塔,結構也比較簡單,可以描述為敞篷卡車式裝甲車。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它們才安裝了頂甲板,部分BTR-152採用了中央輪胎壓力控制系統。20世紀50年代末,BTR-40裝甲車開始被BRDM裝甲車所取代;20世紀60年代中期,BTR-152逐漸被BTR-60裝甲輸送車所取代。
縱觀上個世紀前50年各國坦克和裝甲車的發展歷程,它們在一戰中初登戰爭舞台,讓戰爭首次披上鐵甲、踏上鐵輪馳騁於歐洲的廣袤土地,創造了人類戰爭新的史話。在上世紀初幾乎同時問世的坦克和裝甲車,二者分別負有界限分明的作戰使命,同時也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戰爭需求的演變相互促進發展。早期的裝甲車構造較為簡單,車載武器和車種單一,越野機動性較差,一般只作為步兵輸送車和偵察車使用,支援坦克部隊作戰。坦克則始終是陸軍機械化作戰的主要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