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一個東西是外國人發明的,其實早在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眼鏡是鑲嵌在框架內的透鏡鏡片,戴在眼睛前方,以改善視力、保護眼睛或作裝飾用途。鏡可矯正多種視力問題,包括近視、遠視、散光、老花或斜視、弱視等。分近視眼鏡、遠視眼鏡、老花鏡及散光眼鏡、平光眼鏡、電腦護目鏡、護目鏡、泳鏡、夜視鏡、電競游戲護目鏡、太陽眼鏡等15種。
從以前中國皇帝用來看星星,到現在大多用來矯正近視視力,眼鏡的發展歷程,是進入17世紀後開始加速。現在所戴眼鏡的“始祖”,應是開始於1623年的西班牙。1825年,有了散光鏡片,此後,又有了接觸鏡片,材質也由玻璃進化到樹脂。後來,又有了人工晶體技術,可以某種程度上告別眼鏡了。
隨著人類對於自身的認識越加深度,則越能讓技術服務於自身。以前一些“外掛”的用具,如:眼鏡,某一天應會是內嵌式的終身攜帶。也許,某一天,再看星星時,我們只需開啟身體上的某個開關了。盡管,科技讓生活越發有活力,不過,更要重視眼睛的愛護,畢竟,有時科技也不是萬能的。
2. 外國人的發明
20世紀人類的發明有許多,以下是一個不完整的統計,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激光、原子能、半導體和計算機。
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論,導致了20世紀物理學的一場革命;
1900年,《夢的解析》出版,這是一本驚世核俗的書;
1901年,發現了X射線的德國物理學家倫琴成為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901年,諾貝爾獎成為國際最高榮譽獎;
1902年,威利斯·開利設計了第一個空調系統;
1903年,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造就了一位火箭之父;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駕駛著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沖向碧藍的天空,這是人類航空史上首次自主操縱飛行;
1904年,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標志著人類從此進入電子時代;
1905年6月,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包含了一個將要改變整個世界的理論:狹義相對論;
1906年,美國發明家福雷斯特對二極體加以改進,研製出三極體,這看似小小的一步,卻是人類在打開電子時代大門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件,福雷斯特因而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無線電之父」;
190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洗衣機由美國芝加哥人費歇爾設計製造;
1907年11月22日,世界上第一艘現代化客輪「茅利塔尼亞」號第一次成功橫渡大西洋;
1910年,同位素被發現,使人類認識並可以利用的化學元素的實際數量增加了很多倍;
1911年,有人製成了一個磁墊列車模型,在其後的幾十年裡,德國、日 本、加拿大、美國等對磁懸浮列車進行了反復試驗;
1912年,第一塊霓虹燈廣告出現在巴黎大街上;
1912年,英國化學家霍普金斯在使用人工合成飼料喂養動物的過程中發現了維生素;
1912年,法國人發明人造棉;
1913年,第一條汽車生產線開始應用;
1915年,魏格納寫成《海陸的起源》一書,提出了大陸漂移說;
1917年,加拿大科學家發現細菌的天敵:噬菌體;
1921年,挪威氣象學家向世人公布了大氣環流圖案,從而揭示出地球上空大氣運動的規律;
1921年,對結核感染具有免疫作用的卡介苗進行人體試種,取得良好效果;
1923年,世界上第一張彩色膠片誕生;
1923年,世界上第一台冰箱在瑞典問世;
1924年4月到9月,人類完成首次環球飛行;
1925年,德國科學家海森堡和其他科學家一起創立了著名的矩陣力學理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量子力學第一定律;
1925年,蘇格蘭發明家第一次推出電視系統;
1928年,青黴素問世,開創醫學新紀元;
1928年,大陸漂移的內在動力被發現:地幔對流;
1929年,世界上第一批石英鍾問世;
1931年,拉鏈開始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使用;
1931年,世界上第一條微波通信線路在英國多佛和法國加萊之間建起;
1931年,德國科學家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這是「人類的第三隻眼」;
1932年,美國專家研製出第一台有效的心臟起博器,這一發明使很多心臟病人得以起死回生;
1932年,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在德國出現;
1933年,「尼龍之父」卡羅瑟斯的發明,引起一場全球性的尼龍騷動;
1935年,第一個實用雷達裝置發明成功;
1936年,年僅24歲的圖靈發表了奠定整個計算機和人工智慧基礎的論文;
1937年,世界上第一架射電望遠鏡在英國建成;
1938年,匈牙利人比羅兄弟獨立設計發明圓珠筆,使整個人類受益非淺;
1938年,中國的黃昌賢用植物激素處理西瓜雌花,第一次獲得無籽西瓜;
1942年,在義大利科學家費米領導下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座核反應堆成功運行,這標志著原子能時代的開始;
1943年,荷蘭醫生科爾夫製成了第一個人工腎臟,首次以機器代替人體的重要器官;
1945年,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爆炸;
1946年2月15日,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多用途電子數字電腦,標志著電腦時代的開始;
1946年,核磁共振現象被科學家發現,70年代以來,核磁共振技術與圖象重建技術相結合,形成了核磁共振成像技術;
1947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家弗蘭克·利比首次用反射性同位素碳14,准確測定了曾經有過生命的有機體的年代,碳14測年法的發明,對於考古學、海洋學和地球科學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1947年,第一台微波爐問世,掀起了炊用爐具的革命;
1947年,第一個半導體電子增幅器——晶體管問世,成為人類微電子革命的先聲;
1948年,美國工程師香農發表兩篇有關「通信的數學理論」的文章,系統地討論了通信的基本問題,由此奠定了資訊理論的基礎;
1950年,信用卡問世,「一卡走天下」的時代到來;
1951年,美國的克羅斯公司研製出第一台實用的磁帶錄像機;
1952年,美國在太平洋上的馬紹爾群島試爆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顆氫彈;
1953年,生物學家沃森和克里克發現了生命遺傳的基因物質——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
1954年,美國設計製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進行處女航,宣告了核潛艇時代的到來;
1954年,蘇聯建成並正式啟用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這是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開始;
1954年,美國生物學家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有效口服避孕葯,並進行了首批臨床試驗;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人類進入太空時代;
1958年,美國人發現激光,兩年後的1960年,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誕生;
1959年,美國工程師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
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世界上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
發明於16世紀的抽水馬桶在本世紀開始盛行;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飛上太空的人;
1962年,美國物理學家首次提出誇克模型,並預言這種非凡的粒子不僅存在,而且正是這種粒子構成了其他一切粒子;
1963年,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外科醫師創造了斷手再植的奇跡;
1964年,美國IBM公司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個採用集成電路的通用
1964年,中國一所農校的教師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中找到一刻自然株,中國農業從此開始了第二次綠色革命;
1964年,美國貝爾公司推出電視電話;
1965年,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胰島素,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力的結晶蛋白質;
1967年,南非開普敦成功進行了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
1968年,美國和法國的科學家提出板塊構造學說;
1968年8月11日,一艘名叫「格格瑪·挑戰者」號的科學考察船開始處女航,目的是深海鑽探。經過15年的航行,不僅驗證了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說,而且還有許多重大科學發現;
1968年,美國斯坦福研究所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機器人;
1969年,美國五角大樓首創網際網路;
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飛船發射升空。21日11時56分,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踏足月球,??
他的一小步標志著人類的一大步;
1971年4月19日,蘇聯用「質子」號火箭將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禮炮」1號送入地球軌道;
1971年,世界上第一個通用微處理器問世,被稱為第一代微處理器,第一台微型電子計算機誕生;
1972年,CT掃描儀在英國問世,這是繼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在醫學診斷領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1973年,世界上第一個光纖通信實驗系統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建成,為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基石;
1975年,美國人威廉·米勒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小型電子游戲機;
1976年,美國開始使用第一代無繩電話系統,行動電話逐漸成為現代「順風耳」;
1977年,美國宣布研製出了中子彈並開始投入生產和裝備部隊;
1978年7月25日,一位名叫路易斯·布朗的嬰兒在英國哇哇墜地,成為第一個試管嬰兒;
1979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天花病人在地球上消失;
1981年4月12日,美國耗資100億美元,第一次把「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上天,使之成為自由往返於天地間的航天器;
1982年,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研究所研製出高純度、高效的乙肝疫苗;
1983年,數字式電視機由美國研製成功;
1983年10月,中國一位名叫王永民的奇人發明了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計算機漢字輸入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
1984年,美國蘋果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多媒體電腦;
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始實施,標志著人體「生命之書」掀開第一頁;
1991年,建立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環球網(萬維網)正式露臉,這張無形之網使人們相互傳遞信息猶如在網中穿梭,十分便捷;
1993年,在與世隔絕的「生物圈2號」中生活了兩年之久的8位科學家,平安地走出這一人造小世界,標志著美國「生物圈2號」計劃首次試驗結束;
1993年,美國將信息高速公路列入政府建設計劃,一時間信息高速公路在全世界成為人們最感興趣的話題;
1994年,與英吉利海峽隧道工程、香港新機場工程、中東和平管道引水工程等一起入選世界超級工程的長江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95年6月,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對接成功,標志著人類在空間活動中的國際合作正在成為一種趨勢;
1997年2月24日,多利羊問世,克隆技術給全世界帶來了震撼;
1997年,美國探路者號火星探測飛船成功地在火星著陸,科學家們相信,終有一天人類登上火星將不僅僅是夢想;
1997年5月11日,在歷時9天的比賽中,IBM超級計算機「深藍」以兩勝、三平、一負的成績,戰勝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這次人機大戰在世界引起了不同的反響;
1998年6月3日,北京時間清晨6時06分,探索宇宙本源的人類第一個高能物理實驗「阿爾法磁譜儀」搭載美國「發現」號太空梭順利升空,幾千年來,人類第一次直接觀測宇宙空間的帶電粒子;
1998年11月20日,俄羅斯質子火箭載著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曙光」號功能貨物艙順利升空,進入預定軌道,標志著國際空間站建設正式開
3. 英語是誰發明的
英語的起源
一 英語的「家譜」
英語是印歐 (1ndo-European)語系。印歐語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語系,包括歐洲、美洲和亞洲的大部分語言。講印歐諸種語言的總人數約有十八億七千五百萬,佔世界總人口的一半左右。早在1786年,英國梵文(Sanskrit)學者威廉·瓊斯爵士 (Sir William Jones) 就指出:歐洲、印度、波斯等地的大多數語言,包括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及古印度語屬於同一「家族」。
原始印歐人是什麼樣的人? 他們居住在何方? 他們的語言究競是什麼樣子的? 對這些問題,我們今天仍缺乏文獻的考證。但是通過長時期的研究,語言學家們得出了探索性的結論他們發現:屬於印歐語系的許多語種都有表示「冬天」、「雪」和「寒冷」等意義的詞,這說明原始印歐語最初是在氣候比較冷的地一帶使用的。另一方面,某些熱帶地區動植物名稱的詞,如「獅子」、「大象」、「稻米」、「竹」、「棕櫚樹」等,在原始印歐語中是不存在的;而印歐語系各語種中卻都有表示「白楊」、「櫟樹」、「柳樹」、「白樺」、「熊」、「狼」、「羊」、「鷹」、「蜜蜂」等動植物名稱的相似詞。通過這樣的探索和研究,許多人認為,當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歐洲中東部曾居隹著一些游牧部落,他們飼養著象羊、狗、奶牛和馬這樣的家畜,會使用馬和簡陋的馬車,並能夠馳騁於一望無際的原野上。這些游牧部落就是原始印歐人,他們用於交際的語言就是原始印歐語。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間,這些原始印歐人開始遷徒。有些向西移動,有些向東移動,而有些則向南移動,到達今天的南亞次大陸。這些部落的大遷徒導致印歐語系的逐步形成。古印度語與古代歐洲語言之所以非常相近,其歷史根源即在於此。
印歐語系包括:(一)印度語族(Indic);(二).伊朗語族(Iranian);(三)斯拉夫語族(Slavic),(四)波羅的話族(Baltic),(五)日耳曼語族(Germanic),(六)拉丁語族(亦稱羅曼語族[Romance]), (七)凱爾特語族(Celtic),(八)希臘語族;(九)阿爾巴尼亞語(Albanian),(十)亞美尼亞語族(Armenian), (十一)吐火羅語族(Tocharian;Tokharian)(十二)赫梯語族(Hittite)。日耳曼語族是一個比較大的語族。它又分為三個語支:(一)東日耳曼語支(EastGermanic)主要以現已絕跡的哥特語(Gothic)為代表;(二)北日耳曼語支(North Germanic),主要以古北歐語(Oid Norse)為代表,包括今日的挪威語(Norwegian)、冰島語(Icelandic)、瑞典語和丹麥語等;(三)西日耳曼語支(West Germanic)包括低地德語(Low German) 今日的荷蘭語(Dutch)、高地德語(High German)、英語、弗里西亞語(Frisian)佛蘭芒語(Flemish)等。因此,我們說:英語屬於印歐語系的日耳曼語族的西日耳曼語支。
二 英語的形成
英國南面隔英吉利海峽(the English Channel)、多佛爾海峽(the Straits of Dover)與法國相望,東面和東南面隔北海(the North Sea)與荷蘭、比利時、丹麥、挪威遙對。距 歐洲大陸最窄處的多佛爾海峽僅三十公里寬。英國的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包括三個地區:英格蘭佔南部和中部,威爾士佔西部山地半島,蘇格蘭佔北部;其中以英格蘭最為重要。大不列顛島是歐洲第一大島,海岸非常曲折,長達一萬一千四百五十公里。英語就是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形成的。為了說明英語的起源,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英語形之前的英國史前史。文物考查已經證明,古代印歐游牧部落西移之前今天的不列顛諸島上已居住著舊石器人(Paleolithic Man)。那時,不列顛諸島和歐洲大陸是連成一片的,英國和法國之間還沒有今天的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萊茵河(the Rhine)與泰晤士河(the Thames)之間尚由其支流相接、今天的英國仍屬歐洲大陸的一部分。大約在距今九千年的時候;由於地殼的變遷,大不列顛諸島從歐洲大陸分離出來。所以史前的舊石器人能夠在不列顛定居下來並不足為怪。曾任過英國首相的溫斯頓·邱召爾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FONT>1965)在其《說英語的民族史》(History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Peoples)一書中,曾這樣描寫居住在不列顛的舊石器人:很明顯,那些赤身裸體或只披著獸皮的男人和女人或覓食於原始密林之中,或涉獵於沼澤、草灘至於他們所說的語言,尚無史料可查。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伊比利亞人(Iberians)從地中海地區來到不列顛島定居。他們給不列顛帶來了新石器(Neolithic)文化,同時征服了先前在那兒居住的舊石器人。大約從公元前500年開始,凱爾特人;(Celts)從歐洲大陸進犯並佔領了不列顛諸島。凱爾特人最初居住在今天德國南部地區,他們是歐洲最早學會製造和使用鐵器和金制裝飾品的民族;在征服不列顛之前,他們曾征服了今天的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地區;來到不列顛後,一部分凱爾特人在今天的愛爾蘭和蘇格蘭定居下來,其餘的一部分佔領了今天的英格蘭的南部和東部。每到一處,他們都對伊比利亞人進行殘酷的殺戳。凱爾特人講凱爾特語。今天居住在蘇格蘭北部和西部山地的蓋爾人(Gaels)仍使用這種語言。在英語形成之前凱爾特語是在不列顛島上所能發現的唯一具有史料依據的最早的格言。 公元前55年的夏天,羅馬帝國的愷撒大帝(Julius Caesar)在征服高盧(Gaul)之後來到不列顛。那時,他的目的未必是想征服不列顛,而是想警告凱爾特人不要支持那些居住在高占的、正受羅馬人奴役的凱爾特同族人。愷撒大帝的這次『不列顛之行』並沒有給羅馬帝國帶來什麼好處,相反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的威信。第二年,即公元前54年的夏天,愷撒大帝第二次親臨不列顛。這次,他在不列顛島東南部站穩了腳跟,並與當地的凱爾特人發生了一些沖突。愷撒大帝雖然取勝,但並沒有能使凱爾特人屈服。不久,他又回到了高盧;在以後的大約一百年間,羅馬帝國並沒有對不列顛構成很大的威脅。 英國歷史上的真正的「羅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後43年開始的。當時羅馬皇帝克羅迪斯(Claudius)率領四萬人馬,用了三年時間終於征服了不列顛島的中部和中南部隨後,整個的英格蘭被羅馬牢牢控制了。,隨著軍事佔領,羅馬文化與風格習慣滲入不列顛。羅馬人的服裝、裝飾品、陶器和玻璃器皿很快在不列顛得到推廣;社會生活開始:「羅馬化」這必然導致拉丁語在不列顛的傳播。在以勝利者自居的羅馬人看來,凱爾特人無疑是「低賤的」,凱爾特語自然不能登「大雅之堂」那時,在不列顛,官方用語、法律用語、商業用語等均是拉丁語;拉丁語成了上層凱爾特人的第二語言。這就是凱爾特語詞彙為什麼很少能倖存下來的歷史原因。在今日英語中,只是在一些地名和河流名稱方面還保留著凱爾特的詞彙成分。例如the Thames ,the Cam,the Dee ,the Avon , the Esk , the Exe , the Stour , the Aire , the Derwent , the Ouse , the Severn , the Tees , the Trent , the Wye等,均是凱爾特人命名的河流。在Duncombe, Winchcombe, Holcome, Cumberland, Coombe 等地名中,也可看到凱爾特語cumb (=deep valley::深谷)一詞的成分,在Torcross , Torquay,Torrington等地名中,尚保留著凱爾特語torr (=high rock or peak;高岩或山頂)一詞的成分。英國著名城市多爾佛(Dover)、約克(York)的名稱也源於凱爾特語。羅馬人佔領不列顛長達四百年,直到公元407年,羅馬人才因羅馬帝國內外交困不得不開始撤離不列顛。
大約在公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部族侵犯不列顛。他們是盎格魯(Angles)、撒克遜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他們乘船橫渡北海,借羅馬帝國衰落、自顧不暇之機『一舉侵入大不列顛諸島。他們遭到凱爾特人的頑強抵抗,征服過程拖延了一個半世紀之久:到了公元六世紀末,大不列顛請島上原先的居民凱爾特人幾乎滅絕,倖存者或逃入山林.或淪為奴隸。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發生的「日耳曼人征服」,亦稱「條頓人征服」Teutonic Conquest)。這次外來入侵.對英語的形成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屬古代日耳曼人。分市在北歐日德蘭半島、丹麥諸島、德國西北沿海一帶。在羅馬帝國時期,他們往往統稱為「蠻族部落」。他們從事畜牧和狩獵,過著半游牧的生活,且很早就知道農耕。他們的土地是氏族的公有財產,農業經營帶有原始的流動性質。隨著社會的發展,氏族公社逐漸解體,出現了氏族貴族和軍事首領。他們的財富和權勢在頻繁的掠奪中劇增。軍事首領名義上是由民眾大會推選產生的,實際上都出於同一家族。恩格斯曾把這種氏族部落的管理制度稱作軍事民主制;他這樣寫道:「其所以稱為軍事民主制,是因為戰爭以及進行戰爭的組織現在已成為民族生活的正常職能。鄰人的財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貪欲。這些民族把獲得財富看成是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他們是野蠻人。進行掠奪在他們看來是比進行創造性勞動更容易,甚至更榮譽的事情。以前進行戰爭,只是為了對侵犯進行報復,或者是為了擴大已經感到不夠的領上;觀在進行戰爭,則純粹是為了掠奪,戰爭成為經常的職業了。「 這些所謂的『蠻族」,在摧毀當時羅馬帝國的奴隸制,以及推動西歐封建制度的誕生過程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征服不列顛後,盎格魯人主要佔領了洪伯河(the Humber)以北地區;撒克遜人主要佔領了泰晤士河以南地區;朱特人主要盤踞在英格蘭東南端的肯特(Kent) 和南漢普郡(Southern Hampshire);以及位於英格蘭之南、靠近今天的朴次茅斯(Portsmouth)的懷特島(the Isle of Wight),形成許多小國。公元七世紀初,這些小園合並為七個王國:南部有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Wessex)、薩塞克斯(Sussex)和埃塞克斯(Essex);東北部和中部有盎格魯人的梅爾西亞(Mercia)、諾森伯里亞(Northumbria),和東盎格里亞(East Anglia);東南部有朱特人的肯特(Kent)王國。各國競相爭雄,達兩百年之久;在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the Anglo-Saxon Heptarchy)。這三個日耳曼部族雖然有各自的方言,但這些方言均屬低地西日耳曼語(Low West Germanic)。有許多共同之處.因此三個部落在語言方面基本上是相通的。他們都使用一種叫做茹尼克(Runic)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古代日耳曼各民族通用的文字.它的字母主要由直線組成,以便於刻在木頭或石塊上,是一種由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發展起來的北歐碑文字。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逐漸形成統一的英吉利民族.他們各自使用的方言也逐漸溶合,出現了一種新的語言棗盎格魯撒克遜語(Anglo-Saxon)。這就是古英語。它是在特定的地理和歷史環境中,經過一系列民族遷移與征服的過程所形成的。
那麼English和England的名稱是如何來的呢?原來,凱爾特人將征服他們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習慣地統稱為Saxons(撒克遜人)。早期拉丁語學者仿照凱爾特人的習慣.也將這三個日耳曼部族稱作Saxones.並將他們征服的不列顛稱作Saxonia。到了公元七世紀. 由於用森伯利亞王國和梅爾西亞王國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影響劇增,而在這棿
4. 元旦是外國人創造的還是中國人創造的
就元旦這個詞來說,是中國創造的(元,謂「首」;旦,謂「日」;「元旦」意即「首日內」容。「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但其含義已經沿用4000多年。 中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起為農歷1月1日,中華民國起為公歷1月1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亦以公歷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歷年」。)
現在過的「元旦」這個節日是外國的
中國古代的元旦,即現代中國所稱之「春節」的習俗
現代中國的元旦,根據中國政府將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後常常將當日前或後雙休日調整,一般連續休息三天。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會舉行年終集體慶祝活動,但民間活動很少。[2]
5. 電腦是誰發明的啊!是外國人嗎
是
美國
第一台電腦叫埃尼阿克
ENIAC
1946年2月15日誕生。承擔開發任務的「莫爾小組」由四位科學家和工程師埃克特、莫克利、戈爾斯坦、博克斯組成,總工程師埃克特在當時年僅24歲。
6. 美國人誰發明的
美國人不是誰發明的,美國人是有一部分英國人再加上一些部落人群,還有那天過去的非洲人群組成的。
7. 在中國創業最成功的10位外國人都是誰
在中國創業最成功的10位外國人:
第一位:李嘉誠(加拿大)
李嘉誠出生於廣東潮州潮安縣,祖籍廣東潮汕地區 ,旗下擁有長江和記集團、長江實業集團。但是李嘉誠既不是香港戶籍也不是中國戶籍,而是加拿大戶籍、加拿大人。
第二位:潘石屹(美國)
潘石屹,出生於甘肅天水,是著名地產商、SOHO中國的董事長。但是潘石屹也既不是甘肅戶籍也不是中國戶籍,而是美國戶籍、是美國人。
第三位:張茵(美國)
張茵,出生於廣東韶關,祖籍黑龍江省雞西市,是玖龍紙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但是張茵既不是廣東戶籍也不是中國戶籍,而是美國戶籍、是美國人。
第十位:黃有龍(新加坡)
也許大家不知道黃有龍是何許人物,但是趙薇你們一定聽說過,黃有龍就是趙薇的老公。黃有龍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是著名商人、阿里巴巴影業第二大股東。但是黃有龍既不是湖北戶籍也不是中國戶籍,而是新加坡戶籍、是新加坡人。就是不知道中國的「還珠格格」趙薇,是不是也加入了新加坡國籍成為了新加坡人?
8. 創造微信的美國人是誰
張小龍,1969年12月生於湖南,Foxmail創始人,微信創始人,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畢業於華版中科技大學電信系權,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學位。曾開發國產電子郵件客戶端——Foxmail,加盟騰訊公司後開發騰訊微信,被譽為「微信之父」
9. 外國人常說上帝創造了一切,問:上帝是誰或什麼創造的
基督教護教學與無神論的一次交鋒:神與惡並存(轉載)
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 Epicurus很早就提出過這樣一個命題:神不可能既是善的,
又是全能的。為什麼這么講呢?他論證道:神是存在的,惡也是存在的。對於惡
之存在,有兩種可能性。一是,神有能力阻止惡,但他卻不願意阻止惡發生,因
此神不是善的;另一種可能性是神意欲阻止惡,但卻無能力阻止,因此神不是全
能的。
確實,自從民智初開,面對種種無法盡如人意的自然現象和加速變化的社會進展,
飢渴慕義的人們總是深深困擾於這個兩難的命題:至善的化身為何與惡並存呢?
到了基督教開始蓬勃發展的紀元之初,同樣的難題自然而然地阻礙了部分「心剛
硬」的思考者放下包袱,全心全意地信靠耶和華上帝,因為基督教義恰恰宣稱上
帝既是至善的又是全能的。不少無神論者從自己的獨立思考出發,堅持認為:惡
之存在,證明基督教的上帝是不存在的。這個世界上惡的陰影四處皆是,戰爭、
屠戮、姦淫、偷竊、乃至完全無辜的兒童也遭受種種苦痛和折磨,這用上帝愛世
人的教條來解釋是解釋不通的。
但護教學家當然不甘心作張口結舌的啞巴,他們立刻構思了兩條反駁意見:一是,
上帝賦予了人類自由,這個自由即是讓人類自己選擇善與惡的自由,惡是人類自
己選擇的;二是,上帝允許惡存在是因為上帝要以此來試煉人類的信仰和耐心,
人類遭受種種不幸和痛苦可以培養品格、凈化罪惡。
但是,上述的解釋並不能讓人完全信服。
第一,把世間種種巨大的惡與不幸僅僅解釋為慈愛的上帝所設計的神聖凈化計劃,
這無非是給病態的殘忍披上一件合理的外衣。以生下來就有先天缺陷的無辜嬰兒
為例,他們有何惡的出處,又哪有自由選擇可言,但卻為什麼偏要說他們遭受這
些痛苦是正當的呢。哲學家羅素建議每個發此迂闊議論的人都到醫院的兒童病房
去實地走一遭,看看孩子們的慘狀,聽聽孩子們的哭聲,然後再回來談上帝的凈
化。他說,「面對痛苦的世界,還要堅持這是上帝的愛心體現的基督徒,他的倫
理價值必然有問題,因為他總是在為痛苦和不幸尋找借口。」
[ 相約加拿大:楓下論壇 rolia.net/forum ]
第二,上帝雖稱是慈愛的,然而自然之惡(洪水、旱災、瘟疫等等)卻每天都在
發生,這決非是人類有能力自由選擇的。既然有些惡並非是因為人類自由選擇才
有的,因此上帝要麼不是善的,要麼是不存在的。
第三,讓我們再從非自然之惡(即人類的道德之惡)出發進一步分析,要說這總
是人類自由選擇的後果了吧,但是也否,因為人類根本沒有被賦予自由選擇的能
力!在這里請容許我用比較詳細的筆墨來進行一次分析,而這還得從「原罪」說
起。
話說上帝當初創造了人,人具有上帝所賦予的自由意志(Free-will)。在吃蘋
果之前亞當夏娃還不包含任何傾向於惡的屬性,他們要麼聽從上帝的勸告而不吃
(善),要麼聽從蛇的誘惑而吃(惡),結果他們不幸選擇了惡。作為懲罰,從
此他們被貶出伊甸。而人的高貴屬性也因而受到了敗壞,每一個亞當與夏娃的後
代都包含和遺傳了的始祖的第一罪,並且受體內罪的影響,難以抗拒地繼續選擇
惡。這一重罪並非是人當前的行為所造成的,而是與生俱來的人的屬性。所以稱
之為原罪。此說最早在保羅和約翰的書信中都有論及(Romans,1 John),後經
早期的神學家歸納並由奧古斯丁繼承和擴展,現已為各基督教派所公認。
問題來了,既然亞當和夏娃的所有後代從出生起就具有選擇惡的驅力,原罪總是
讓他們傾向於選擇惡,(相關聖經的引文見注2)因此他們和人類始祖的中性立
場(即可以平等地選擇善與惡)就是完全相異的。也就是說任何亞當和夏娃的後
代實際上並不具備真正的自由選擇能力,因為他們有選擇惡的天生偏向。據此,
他們犯罪也是本性使然,真正該受譴責的,還是上帝(因為人類沒有自由選擇,所以惡的存在還得由上帝負責)。進一步分析問題的核心,無所不能的上帝在創造之初就決定了我們始祖的遺傳模式,即無論始祖作了什麼,將直接影響所有後
代的選擇。
第四,即使不引入原罪的概念,一樣能得出上帝不善的結論。上帝如果是全能的,
那麼也就等於說他在創造整個世界之前,已然預見了之後所發生的一切罪惡、悲
劇、錯誤。而他依然聽任其發生。因此上帝不是善的。堅持說惡是人類自由選擇
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上帝既已預知這樣的人類會選擇錯誤並且犯下原罪,他還
要照原樣創造人類,那麼上帝應對此負有責任的。舉個類比,假設一個母親能夠
預見自己肚子里的孩子將會成長為殺人狂魔,她還要生下孩子,你說她有沒有責
任呢?所以,上帝有能力阻止惡而實際上沒有,證明上帝不是善的。
護教學者面對這所有的有力反駁已經很難保持自信了,為了不徹底輸掉這場斗爭,
他們紛紛開始退守陣地。當然可以改口說上帝不是全能的、不是無所不知的。但
如果這樣的話,他們的損失就太慘重了,試想如果真的接受這些立場的話,前面
列舉的種種基本信條豈不連帶著紛紛倒塌了嗎?鼓勵教徒去崇拜一個既不全能又
不全知的上帝有多大意思呢?何況這既與聖經上的眾多明文相違背,也完全不符
合宗教心理學,這兩點怎麼說也是「和尚打傘」的「二十一條」,只會淆亂信眾
的信心。
剩下的最後掙扎就只有改頭換面,說:上帝是善的,但這個善是我們無法理解的,
也就是說,用我們人的善惡觀來界定上帝是善是惡乃是了無意義的。這一圍魏救
趙之說,真的看上去很不錯,讓很多教徒大鬆了一口悶氣。不過這口氣,非常不
幸,還是松得太早,就象踢球,這個解釋是越位在先。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
既然基督徒能聲稱「上帝是善的」,就說明他們有能力區分善與惡。(否則,若
他們無法區分善惡,那麼又如何能進行判斷上帝是善的呢?)但是他們的推理結
果卻恰恰在明示,人類無法正確區分善惡(上帝的善惡人類無法理解),那麼這
一命題乃是自相矛盾,前後沖突的偽命題。
經此一解,最後的堡壘也已攻破,護教學者要麼遭受刺激,躲進祈禱室里開始反
復自我安慰:「信仰不需要證明。需要嗎?不需要。需要嗎?不需要。」這樣就
退出了護教學的范疇,此處不表。要麼就喪失了理智,學許褚赤膊上陣,乾脆直
言,上帝就是惡的,但他總之是上帝,所以我們還得敬拜他。雖是強弩之末,無
神論還是不嫌麻煩,上前去溫柔地合上了它的眼瞼——
好吧,你說上帝是惡的,這樣一來,除了標簽是硬貼上去的「上帝」二字以外,
這樣的超自然人物已經和基督教意義上的上帝差之千里萬里了,要知道耶穌說的
很清楚:「Luk 18:19 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
再沒有良善的。」而惡的上帝還是正名為「魔王」更好,難道要說服老百姓去崇
拜一個魔王?好了,好了,「不要問喪鍾為誰而鳴,喪鍾為你而鳴。」
給反教者和教徒的話
◆:你對反基督教的年輕人有什麼話說?
◇:不要浪費時間試圖改變某個基督徒的信仰。絕大部分的信徒的理性已被扭曲,他們強調的是「信」而不是「理」,是不可能通過說理改變信仰的。應該把目標定為爭取中間人,防止更多的人被稀里糊塗拉入了教。同時,如果公開批判基督教,要有被眾多基督徒攻擊、謾罵、詛咒、騷擾的心理准備。
◆:你對年輕的基督徒又有什麼話說?
◇:一、盡量以變通的態度看待《聖經》,不要拘泥於《聖經》的字句和具體教義。實際上現在大多數的基督徒,包括天主教徒和自由派新教徒,都只把
《聖經》看做寓言,而不是真實的歷史,對其教義也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這是值得贊賞的。二、不要為了傳教就不負責任地傳播謠言,更不要有意撒謊。我知道的不少基督徒都有撒謊習慣,大概覺得是為上帝撒謊的,就無可非議,但根據一般的道德標准,則是厚顏無恥。三、不要狂妄自大,對生物學一知半解就要否證進化論。若對進化論問題感興趣,應先去認真讀點有關科普著作。
Hauman《為甚麼我不是基督徒》節選
(四)聖經的解釋
若果叫一位常識豐富但完全沒有接觸過聖經的人看一遍聖經,各位基督徒以為結果會如何?他會受神的感召嗎?不要欺騙自己,這人肯定只會覺得幼稚,當中充斥著殘暴的神話。這世上為甚麼有如此多基督徒捧著聖經視為金科玉律?原因很簡單,因為基督教經歷千多年,面對時代轉變,不斷努力維護原教原文,當中不惜瘋狂迫害異己,到不能再維護時,就作出推翻修正,以求達到合乎時代要求的原則。從否定日心論到承認,就是最佳例子。
在某一范圍,包括宇宙觀,由於科技的佐證無可辯駁,所以基督教不得不作出修正解釋。從啟蒙時代以降,人們對聖經的經文開始有更猛烈的批評,對基督教義的挑戰一浪接一浪,解釋修正成為基督教的唯一出路,自公元三九七年,第三次迦太基宗教會議,羅馬君士坦丁大帝欽定一本新約後,這種修正就不斷發生,第一位著名的解釋修正者,當然是奧古斯丁,他不但將聖經從來沒有提到的原罪發揚光大(詳見上面(三)原罪),還發明了三位一體,自由意志等理論,以修補聖經的不足。在啟蒙時代以後,釋經書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以對抗當時人們對基督教的質疑,這數百年來,釋經書可以說將聖經內每一字每一句都進行了人的演繹,也因為這種演繹的不同,令基督教分裂成無數支派(本人將另文再探討支派問題)。好了,基督徒信的究竟是甚麼?我的第一段也說過,沒有人會信一本這樣的神話(基督徒說舊約是以色列史,我打算寫二萬字探討這課題),那他們信的自然是釋經者的解釋了。有看過釋經書的人都會知道,不少釋經書的意欲,就是找借口、開脫,奧古斯丁發明自由意志(人的解釋),來意圖塞著非教徒的口,質問為何上帝不做不犯罪的人。任何一個稍有理性的人,都會看到聖經內白紙黑字的上帝令以色列人進行種族清洗(不是簡單的戰爭,而是活口不留的種族清洗),上帝用洪水殺人,燒死所多瑪和娥摩拉的人(連任何一個嬰兒也沒有放過),玩弄約伯(就只因為和撒旦的口舌之爭),這些事上,基督徒都有無數的開脫借口(轉述釋經書的借口)。單單是上帝叫所有男人一定割包皮,否則要死,我也看過釋經書四個不同版本的解釋。聖經中歧視女性的言論,六十年代也出現了所謂婦女釋經學解釋,這種不斷修正不斷解釋不斷為惡行開脫文化,形成了現在強大的基督教會。每當有人質疑聖經,基督徒指定動作是以釋經書作辯解開脫,若果你的說法不符合他們心目中釋經書的要求,他們會批評你無知,沒有研究聖經,對基督教毫無認識,基督教會努力地成為神的代言人,將解釋權專利化,排除異己種下的卻是歷史悲劇。就是這種人的解釋,令基督教歷史上不少人自稱得到上帝的吩咐,仿舊約對其他民族進行種族清洗,直到現在悲劇仍不停在延續。現在香港的基督徒們,雖然沒有拿著聖經進行種族清洗,但卻以人的解釋來將殘暴事情合理化,甚至拿來贊頌,這種現象,不單會對我們下一代產生極負面影響,令小孩不尊重生命,令是非變得混淆,多麼可悲!!
神學對科學進攻的三部曲
科學是人類探索自然真理的活動,其根本目的當然不是沖著神學和上帝去的,但是科學的發現給基督教教義帶來的常常是毀滅性的沖擊。面對這種隨科學揭示真理而 來的根本性打擊,教會自然不會聽之任之。所以歷史上和現實中就上演了一幕幕神學進攻科學的活劇。
神學對科學的進攻一般來說分三個階段。
1.在一般意義上引用聖經的經文和陳述來反對科學的新發現。基督教神學的傲慢使得教會和神學家們對剛出爐的重大科學發現往往不屑一顧。也許是因為這些發現 還處在萌芽期,也許是因為這些發現表面上看來對教義無害,使得它們看起來似乎不值得神學界關注。即便撥冗發表一下看法,神學家們認為使用聖經的字句,即使 僅僅用字面上的意思,就完全可以駁倒這些科學小玩鬧了。可是教會往往低估了科學的能力和科學發現對教義的破壞力,所以第二階段就不可避免地到來了。
2.使用神學中的重大學說和觀點來和科學爭斗。在這個階段,科學的新理論被越來越多的證據所支持,對神學的沖擊甚至對教義根基的動搖已經迫在眉睫,在普通 民眾里也漸漸獲得同情和贊許,呈現不可當的勢頭。教會這才發現沒有下重手把這科學的「異端」扼死在搖籃之中的失策,所以就出動權威的神學家們架起各種神學學說的喀秋莎火箭炮,向蒸蒸日上的科學新理論發動輪番猛攻。然而,科學真理在人類探索自然的原動力驅使下,頂著宗教和世俗的壓力,如鑽石般越琢越璀璨,真真切切地成熟起來了。這時候,什麼重大著名的神學學說和權威,在科學理論散發的純朴光輝前,只能無奈地昭示著自己的委瑣,不得不掙扎著進入第三階段。
3.試圖把經文和科學證實的事實用極其牽強附會的方式調和在一起。至此,教會和神學家們心知肚明也黔驢技窮,輕慢、謾罵、壓制、詛咒和爭斗都不管用了。成熟的科學理論已經在指導進一步的科學探索並深入人心。繼續用經文來詛咒無濟於事,接著用神學的那一套來辯駁也軟弱無力而且可笑。看來基督教會也深諳「和為貴」的我中華祖訓,只好拋出橄欖枝,向科學求和。可是教會畢竟放不下尊貴的神的架子,求和也要整出個「招安」的味道來。所以神學家們放下鵝毛筆,使出拉麵的絕頂神功,翻出發霉的經文來上下左右一陣子猛抻,得出結論說這科學的新發現不過是在聖經中早就預表了的,不信你看一、二、三,雲雲。教會和教皇則如獲至寶,抓住救命稻草後就傲慢地宣布,感謝科學家在神啟示下的做工,又一次彰顯了神的榮耀。
至此,神學的妥協和失敗,宣告了科學真理的勝利。
「遍觀人類認識世界的歷史和現實,遠的有天文學和地質學的初期,近的有進化論,這部神學與科學過招的三部曲屢屢上演。不禁要問,是什麼樣的一種理論體系和圍繞這體系的組織和人們可以自導自演出這樣的三部曲活劇來?許多年以後,當同性戀不再受歧視,大家快快樂樂相安無事的時候,教會和神學家們會不會說耶穌當時就沒反對同性戀、甚至還身體力行來著呢!? 」
《基督教的產生》
基督徒每談及耶穌,就想到他是神子,是救世主,並立刻把他與"愛"字劃上等號,這便是基督徒的思維邏輯,這是迷信!
無神論者考察耶穌,就是根據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撇開所有宗教及神秘因素,把耶穌放在特定的歷史時代中,考察其思想背景,淵源,從而把耶穌還原為純粹的歷史人物,這便是無神論者的思維邏輯,這是科學!
多神信仰下產生的怪物
猶太--基督教的主神耶和華,前巳分析過,是始於摩西出於控制民眾的需要,把眾多巴力之一,亞伯拉罕的家族神雅赫維抬高而獨尊的(當時各家族都有各自的家神,雅赫維只是其中之一),在摩西及其先,猶太人不能產生一神信仰,即使是摩西本人,也保存著多神信仰的遺跡,例如他在率領以民出埃及時,就曾鑄造銅蛇像而膜拜,其弟亞倫亦製造過金牛犢,由此可知,耶和華的一神地位最早始於摩西時代。
以此思路分析,耶和華必定是多神信仰下的自然產物,考諸它的起源,它其實是當地的大自然神,月神,牛神的混合體而也,在宗教的發生史來看,先民最早經歷萬物有靈及大自然崇拜以至後期的祖先崇拜,古猶太人尤其崇拜雨神及月神,此乃受當地環境影響的,在乾旱之地,月亮出現,乃至有露水滋潤,月神之受以民膜拜誠是必然。
至於耶和華這個神之身世,乃源於猶太古民的原始大自然崇拜,它本是當地多神信仰的綜合體,跟它血統扯上關系的有好幾個,它常從雷火,大風中顯現,可見它源出於颶風神及雷神,而西奈山亦本為月神之所在地,耶和華在此向摩西及其後先知顯現,可見它又與月神有關,月神可視之為耶和華前身之一,這可從摩西上西奈近一事可推知,<<舊約>>說摩西上西奈山和可怖的耶和華對談四十天,其實正正是摩西在求月神啟示,而四十這個天數,更隱含著月亮運行的周期數目。
月神之外,耶和華更是風神雷神的混合體,西奈沙漠地常有颶風,先知以利沙便從颶風之際聽到了耶和華的聲音,而耶和華經常在烈焰,巨火中出沒,可知它的前身必又是雷神及火神。
我們又可從中推知伊甸園中引誘夏娃的那條蛇的神話原形,摩西時代向迦南地侵略及流浪的以民,常受到蛇的侵襲,在以民心中,蛇必是他們敵人,蛇神話一再經過猶太人的豐富想像力,便創成了伊甸園中引誘夏娃的那條蛇的神話故事了。
猶太人其後在巴以倫囚居其間學到了神創世界及洪水神話,然後把它附會在自己的民族神耶和華身上,這些也是我在"基督教思想淵源"中分析過的。
世間本無"耶和華"
耶和華"的希伯來文只以四個輔音符號 J H V H 為代表,全詞的含義是"我現在是, 我將來是"(I am, I will be), 漢譯只"我是自有,永有",原來讀作"亞偉"(Jahveh ),由於猶太人不敢妄稱上帝之名,於是遭到 J H V H 時就讀 "阿東乃"(Adonai), 即稱"主"(Lord)代替之. 公元六,七世紀時,猶太教瑪瑣拉學者創造希伯來文母音符號後,為要提醒人對 J H V H 應讀"阿東乃",所以把"阿東乃"的三個母音e,o,a 標注於 J H V H 之下. 後來基督教繼承猶太教<<舊約>>,誤將 J H V H 和原屬 "阿東乃"的三個母音e,o,a拼讀在一起,於是就出現"Je Ho VaH"(耶和華)這個新名字,所以"耶和華"是猶太教神名字基督教的誤讀,猶太教並不承認它。(詳見<<宗教通史簡編>>)
10. 農歷真的是外國人發明的嗎
農歷,原稱夏歷,是我國上古人民創制的一種基於月相運行的太陰歷法,漢代加入了二十四節氣的太陽歷,成為通行至今的陰陽合歷。在不同時代,作出相應的修訂,取得都有各自的名稱,比較著名的有:漢武帝時期修訂,稱為太初歷,中國使用了189年。(公元前104年- 84年)南朝祖沖之修訂,稱為大明歷,在南朝使用了70年。(510年- 589年)元代的郭守敬修訂歷法,編出授時歷,也叫大統歷。授時歷在中國使用了364年。(1281年- 1644年)。明末,徐光啟等人引進西洋算學,經過多年實測,編出了崇禎歷書,未及頒行而明朝滅亡。清初,外國來華傳教士湯若望等人,對崇禎歷書進行刪減修訂,稱為時憲歷,在中國使用了267年。(1645年- 1911年)可以看出,清初來華傳教士修訂的農歷使用了很長時間,這就是農歷是由外國人創造的這一說法的來源。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它混淆了創造和修訂的區別。西洋歷法使用最長的名叫儒略歷,16世紀,教廷進行了歷法修訂,叫格里高利歷。格里高利歷,就是現在一直使用的公歷。現在我國使用的農歷,叫中國天文年歷,是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經過嚴密計算重新修訂的農歷,精度極其高。因而一些人有將它俗稱作紫金歷。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