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鐙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專時期,就可能已開屬始出現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
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8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南北朝以後,馬鐙的形制逐漸變化,最後形成更便於蹬踏的馬鐙。這時的馬鐙,鐙柄減短,鐙體上部圓弧,踏腳從形成微有弧曲的寬平沿。
⑵ 馬鐙什麼時候發明的
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可能已開始出現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
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8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南北朝以後,馬鐙的形制逐漸變化,最後形成更便於蹬踏的馬鐙。這時的馬鐙,鐙柄減短,鐙體上部圓弧,踏腳從形成微有弧曲的寬平沿。
⑶ 人類軍事上最偉大的發明是核彈嗎
大家不要吵,可以針對內容辯論,炒起來就沒意思了。對不。
先來說說,樓主認為核彈是最偉大的發明,這個『最偉大』就很模糊,什麼才是最偉大呢?
按照樓主說的,那麼應該理解為,核彈拯救了地球人,於是他就是最偉大的。可是,這個命題有兩個問題,第一,暫時還沒有外星人出現,沒有人用核彈去打。第二,如果說以後會有外星人出現,那麼以後還也有可能出現比核彈更nb的武器。所以基於這兩個問題,這個命題就不能成立。
然而,我們可以假設,假設未來真的出現了外星人侵略地球,並且用核彈消滅。那麼核彈可以說是偉大的軍事發明。但是,至少我認為不能說成是最偉大,因為每一項軍事科技的發明與革新都帶來了全新的時代,都改變了原來的戰法。當年刀劍時代,出現了弩,這夠偉大的,改變了一個時代。但那是在當時時代來說的。在騎兵橫行的時候,誰的騎兵有馬鐙,誰就能跑的更遠,打下更多江山。在冷兵器時代,誰有火葯就能起到決定性勝利。在飛機大炮時代,一個小小的核彈,就能起到讓人害怕的戰略作用。但這些都是在當時起作用,在當時偉大的。假如以後,未來,出現了比核彈更nb的東西,或者出現了能消除核彈威脅的東西,那麼核彈還能說是最偉大嗎?
這是我的一點看法。謝謝。
⑷ 電視劇狼煙中馬登子的扮演者是誰
電視劇《狼煙》中
張蒲薪 飾演 青年馬凳子
易郅誠 飾演 少年馬凳子
角色簡介:貞妹子的忠實跟隨
演員 張蒲新
人物簡介
英文名ChenChen,1990年生,演員、學生
主要作品
《劍俠情緣藏劍山莊》飾演 柳驚濤
《我叫劉躍進》飾演 劉鵬舉
演員易郅誠
人物簡介
出生於北京市,星座為天蠍座,是一位童星
主要作品
《好山好水好女人》飾演 小錢虎
《符虎傳奇》飾演 舍燁
《白色謊言》飾演 小希宇
《狼煙姐妹》飾演 馬凳子
⑸ 電視劇狼煙中馬登子的扮演者是誰
張浦薪(青年);易郅誠;
飾
馬凳子
簡介
貞妹子的忠實跟隨
⑹ 馬蹬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十六國時期。
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已開始出現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其後,這種馬鐙通過高句麗向東傳播,擴散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繼而出現了窄踏板金屬馬鐙在歐亞大草原上的廣泛傳播。
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
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8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6)馬登子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馬蹬的重要性
歷史上也的曾出現過沒有馬鐙的重騎兵,但是由於沒有馬鐙存在,騎兵在沖鋒時無法藉助馬的力量,騎手的沖鋒完全依靠自身的臂力,沖擊力非常有限。
同時,沒有馬鐙的情況下,虛晃的雙腿無法給上肢增加輔助力量,殺傷力反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這種騎兵部隊在與步兵方陣的對抗中沒有明顯的優勢。
金屬雙鐙無疑是變革性的發明,它使騎兵的雙腳有了強勁的支撐點,騎兵的雙手不用再一直薅著韁繩來駕馭戰馬,雙腿終於不用再像以往那樣緊緊夾住馬肚子來保持身體穩定。
這樣,騎兵們就可以在飛馳的戰馬上做各種復雜的高難度動作。尤其可以披掛在重甲、使用大型武器的情況下,肆意在馬背上做左右多方向、多角度大幅度擺動,完成左劈右砍或躲閃的等復雜的格鬥而不用減速或擔心掉下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鐙
⑺ 「馬鐙」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馬鐙的起源
馬在我國被馴養,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馬以其快捷健走、力大溫良的優點,很早就被人類所認識。早期馬多被用來駕車,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軍隊最初都是以步兵和兵車混合為主,動輒都是幾十萬,而騎兵最多不過五六千騎。直至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才為趙國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改變了原來的軍隊裝備,這是軍事史上一項偉大的變革。此後,各諸侯國都非常重視發展騎兵。
但是,在當時騎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因為還沒有發明馬鐙。馬鐙是騎馬時踏腳的裝置,沒有它,當馬飛奔或騰越時,騎士們只能用雙腿夾緊馬身,同時用手緊抓馬鬃才能避免摔下馬來。陝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是我國考古的重大發現。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中出土了許多與真馬大小相似的陶馬。馬身上馬具齊備,但就是沒有發現馬鐙。
馬鐙雖然很小,作用卻很大,它可以使騎士和戰馬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把人和馬的力量合在一起,發揮出最大效力。馬鐙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但准確的時間目前學界尚無定論。
吉林市郊帽兒山墓地是20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其年代大致相當於西漢中晚期至南北朝。1993年在帽兒山墓地18號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用銅片夾裹木芯,以鉚釘綴合加固。這是我國出土年代較早的馬鐙。
1965年至1970年,南京象山發掘了東晉琅琊王氏族墓群,7號墓中出土了一件裝雙鐙的陶馬,墓葬年代為東晉永昌元年(322)或稍後。這件陶馬的雙鐙是已知馬鐙的較早實例。
1965年在遼寧北票西官營子發掘了北燕馮素弗墓。北燕是公元四世紀初遷至遼西的漢族統治者馮氏在前燕、後燕基礎上建立的鮮卑族國家,馮素弗是北燕王馮跋的弟弟。這是一座時代明確的北燕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形狀近似三角形,角部渾圓,在木芯外麵包鑲著鎏金的銅片。
馬鐙發明後,很快就由中國傳到朝鮮,在公元五世紀的朝鮮古墓中已有了馬鐙的繪畫。至於流傳到西方的馬鐙,是首先由中國傳到土耳其,然後傳到古羅馬帝國,最後傳播到歐洲大陸的。
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對中國發明的馬鐙給予高度評價,他說:「關於腳鐙曾有過很多熱烈的討論……最近的分析研究,表明占優勢的是中國。直到8世紀初期在西方(或拜占庭)才出現腳鐙,但是它們 200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