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火柴是如何被發明的
各位親愛的人類老朋友我是你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火柴。曾經我們朝夕相處,而現在我們或許已經多年未見!
老一輩的人都愛叫我洋火,但其實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我出生在公元577年的南北朝時期,當時神州戰事四起,物資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種,煮飯都成問題。當時皇宮一名宮女將硫磺沾在小木棒上,藉助於火種或火刀火石其它明火,能很方便地把「木棒點燃。這便是最早的我。
過了很久,杭州地帶的大街小巷,已經有很多賣火柴的小販。據陶宗儀《輟耕錄》載:「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磺塗木片頂分許,名曰發燭,又曰?n兒。蓋以發火及代燭也」。950年前後,陶谷在《清異錄》一書中提到,夜裡有急事而又要花不少時間做燈。有一位聰明人用松木條浸染硫磺,貯存起來備用。與火一接觸,就會燃燒起來。可得小火焰如同谷穗。這種神奇之物,當時稱為引光奴。後來,我成為商品時,便更名為火寸條。可說這已經是早期的火柴了,但當時朝廷沒有注意和重視。
到了1275年,一個叫馬可·波羅的外國人來到當時還是元朝的中國。
1292年春天,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託,護送一位名叫闊闊真的蒙古公主從泉州出海到波斯成婚。他們在完成使命後便回到了自己的國家。而我也正是這個時候被傳播到歐洲。從此我在歐洲生根發芽。
中國早期的火柴技術傳入歐洲,後來歐洲人就在這個基礎上不斷改進一度被中國人稱為「洋火」的火柴
早起的火柴是用白磷做的並不安全,遇熱容易自燃,非常危險;而且白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會中毒身亡
終於在1855年,瑞典人J.E.倫德斯特倫創制出一種新型火柴,它是將氯酸鉀和硫磺等混合物粘在火柴梗上,而將赤磷葯料塗在火柴盒側面。使用時,將火柴葯頭在磷層上輕輕擦劃,即能發火。由於把強氧化劑和強還原劑分開,大大增強了生產和使用中的安全性,稱之為安全火柴。從此就很難再發生各種意外了。
1865年,火柴開始進入到中國,當時稱之為「洋火」。輾轉千年,我終於換了一身行頭回到了我的故鄉。
然而隨著打火機的日益普及,我的生命也漸漸走向盡頭。2012年9月6日,河北泊頭火柴有限公司將舉行資產處置拍賣會,最後一批設備被拍賣,這標志著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產廠家徹底走進歷史。
漸漸的我的使命向打火機交接。我淡出了人們的事業,現在也只剩一些文藝青年還在使用我了。
我很自豪,我曾給你們的世界帶來溫暖。
⑵ 歷史上有哪些讓我們驚掉下巴的冷知識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出現過不少人我們驚掉下巴的冷知識。比如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並不是蔡倫發明的。它發明於西漢時期,作者不詳,後來由東漢時期的蔡倫改進後才被大眾知曉。
歷史上最早的女嬰女皇歷史上第一位女嬰皇帝就是北魏時期的皇女元姑娘,她本姓拓跋,是北魏皇帝孝明帝元詡唯一的骨肉。本應被封為公主的元姑娘被當時掌握大權的祖母胡太後謊稱「皇子」,並由她的父親孝明帝在第二天頒布詔書,大赦天下。也正是如此,才讓不少人認為元姑娘是皇子。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天子一般自稱為「餘一人」,只有各諸侯王才自稱為孤和寡人。所謂的「孤」跟「寡人」指的是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通常是對自己的一個謙稱。等到了秦朝的時候,丞相李斯建議用「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這個稱呼也一直延續到了清朝結束。
唐代對父母的稱呼唐代對父親的稱呼有很多,有爺、爺爺、阿爺這幾個稱呼;母親一般稱為娘、阿娘或者娘娘;哥哥叫阿兄,爺爺叫阿翁;父母統稱為爺娘,有時候也會用「大人」稱呼自己的父母,這是一個尊稱。
⑶ 第一台木工台刨發明是誰人,那一年發明的
刨子由中國古代工匠魯班所製造(大多數中國人相信這一傳說)
用來專刨平、刨光、刨直、削薄木材屬的一種木工工具。一般由刨身(刨堂、槽口)、刨刀片(也叫刨刃)、楔木等部分組成。按刨身長短、形狀、使用功能可分長刨、中刨、短刨、光刨(細刨)、彎刨、線刨,槽口刨、座刨、橫刨等。
平推刨子最晚在南宋末年被發明出來,目前在宋代的沉船中發現與現代樣式差不多的平推刨子。當然這種發明不是一下子就被發明出來的,在中國有漫長的木工工具的演化發明。且平推刨子的橫截面是中國唐和宋代時期,典型的建築上木工工藝造型。
⑷ 歷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蒙古族的
成吉思汗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歷史人物,同時又是最有爭議的人物。七八百年來,中外各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名人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討這位偉大人物。
馬克思在談到成吉思汗時曾說:「成吉思汗戎馬倥傯,征戰終生,統一了蒙古,為中國統一而戰,祖孫三代鏖戰六七十年,其後征服民族多至720部。」在《馬克思印度史編年稿》一書中,馬克思寫道,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的過程中組建了一支軍隊,他「依靠這支軍隊征服了東蒙與華北,然後征服了阿姆河以北的地方與呼羅珊,還征服了突厥族地區,即不花剌、花剌子模和波斯,並且還侵入印度。他的帝國的疆土從裏海一直沿伸到北京,南面伸展到印度洋和喜馬拉雅山西面到阿斯特拉汗和嘉桑。他卒後這個帝國分為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元朝;前四部分由汗分別統治;最後一部分作為帝國的主要部分,由大汗直接統治」。
孫中山先生說:「亞洲早期最強大的民族之中元朝蒙古人居首位。」「元朝時期幾乎整個歐洲被元朝所佔領,遠比中國最強盛的時期更強大了」。
毛澤東同志將成吉思汗稱為「一代天驕」,將他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帝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相提並論。
東方戰神——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統帥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不僅組建了一支當時天下無敵的強大騎兵,出色地解決了軍隊給養、後勤供應,還創造性地運用了一系列符合騎兵作戰特點的戰略戰術,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在《怎樣對待世界歷史》一書中說:「蒙古人在戰場上取得如此偉大的勝利,這並不靠兵馬之眾多,而靠的是嚴謹的紀律、制度和可行的組織。也可以說,那些輝煌的成就來自於成吉思汗的指揮藝術。」他非常贊成勒?加特的說法:「蒙古人所進行的征戰,就其規模和藝術、突然性和靈活性、包圍的戰略和戰術而言,是史無前例的。」「成吉思汗即使不是世界上惟一的、最偉大的統帥,無疑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統帥之一」。
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說:「如果有關戰爭的記載都從歷史上抹掉,只留下成吉思汗戰斗情況的詳細記載,且被保存得很好,那麼軍人將仍然擁有無窮無盡的財富。從那些記載中,軍人可以獲得有用的知識,塑造一支用於未來戰爭的軍隊。那位令人驚異的領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歷史上大多數指揮官的成就黯然失色。」「他渡江河、翻高山,攻克城池,滅亡國家,摧毀整個文明。在戰場上,他的部隊運用得如此迅速和巧妙,橫掃千軍如卷席,無數次打敗了數量上占壓倒優勢的敵人」。「雖然他毀滅一切,殘酷無情,野蠻兇猛,但他清楚地懂得戰爭的種種不變的要求」。
俄國將軍以葛那吉夫說:「橫覽宇內,歷年之少,而開拓疆土之廣大,如成吉思汗者,千古所未嘗見也。成吉思汗登蒙古大汗位之初,兵籍之戶數約一萬三千而已(約3萬),其後征服民族之數凡七百二十部之多,其言語信仰,大抵異類。其子孫蒙業開拓,所奄有之全版圖,包括今之清朝大半,印度的北部,朝鮮半島全部,中亞細亞的全域,俄羅斯帝國大半,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間之南部,兵刃之所斬刈,馬足之所蹂躪,由東達西,成一直線,徑長六千英里(約當中國1萬6千里),其間列國數十,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才以六七十年之短日月次第削平者也。此最大蓋世之雄,果如何而崛起者耶?」
俄國軍事家柯列金也說:「通觀世界歷史,用很少兵力(拉施德丁說12萬,小林高四郎說20萬),在很短時間內(1207年到1227年共20年),攻略廣大土地(歐亞兩洲的大部),統治眾多人口(中小路彰說6億人口,我認為有些誇大),除成吉思汗時代的韃靼人和帖木兒時代的中亞細亞人之外,開天闢地以來從未有過。」
有人曾經統計過,成吉思汗一生共進行了60多次戰爭,除十三翼之戰因實力懸殊主動撤退外,沒有一次失敗過。因此中國學者劉樂土先生在其《成吉思汗》一書中說:「成吉思汗是後人難以比肩的戰爭奇才。他逢敵必戰、戰必勝的神奇,將人類的軍事天賦窮盡到了極點。」「他麾下的鐵騎,勢如破竹,硝煙漫卷到了羅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在廣袤的歐亞大陸,成吉思汗已經成了戰無不勝的神,對手無不聞風喪膽,屈服於腳下」。「什麼人才能稱得上戰神?惟有成吉思汗!」
信仰自由——實行開明的宗教政策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建立的蒙古汗國橫跨歐亞兩洲,當時世界上的各種宗教,在其統治的范圍之內幾乎是應有盡有。其中包括蒙古人原來信奉的薩滿教,西藏、西夏和漢人信奉的佛教,金和南宋的道教、摩尼教,畏兀兒和西方各國信奉的伊斯蘭教(回回教、答失蠻),蒙古高原一些部落乃至欽察、斡羅思各國信奉的基督教(包括景教,即聶斯托利派;也里可溫,羅馬派)等等。蒙古貴族征服天下,基本上是採取屠殺和掠奪政策,但其宗教政策卻比較開明,並不強迫被征服者改信蒙古人的宗教,而是宣布信教自由,允許各個教派存在,而且允許蒙古人自由參加各種教派,對教徒基本上免除賦稅和徭役。實行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對蒙古貴族的得天下和治天下都曾發揮過不小的作用。隨著中亞、波斯等地被征服,來到東方的回回人空前增加。蒙古貴族利用回回上層和富商大賈作為壓迫與剝削中原漢民的幫手,如花剌子模人牙剌瓦赤,不花剌貴族賽典赤贍思丁,富商奧都剌合蠻、阿合馬等,都在統治機構中擔任很重要的職務。移居漠北與中原各地的回回人被允許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其聚居地建立清真寺,回教教師答失蠻、苦行者迭里威失,享受與僧道、也里可溫同樣的免稅待遇。但一般的回教徒——木速魯蠻則同於編民,一樣要交納賦稅,負擔差發。總之,「在中國,由於蒙古人採取『信仰自由』和『兼容並包』的政策,伊斯蘭教乘機往東發展,大批穆斯林遷居來華,為穆斯林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自忽必烈以後,元朝統治者主要提倡喇嘛教,西藏人八思巴被尊為「大寶法王」、「大元帝師」。以後每一帝師死,必自西藏取一人為嗣,一直到元朝滅亡。由此佛教掌握了西藏地方的政權,並將教義傳入了蒙古地區。
經商與戰爭——打破東西方壁壘的千年偉人成吉思汗西征導因於一次東西方的商業沖突:訛答剌城守將海兒汗殘殺蒙古商隊,成為成吉思汗西征的導火線,並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德山先生在《元代交通史》中說:「國際陸路交通是成吉思汗祖孫三代三次西征的產物。」由此「開辟了中國通往波斯的國際交通——波斯道」。
法國學者格魯塞在《蒙古帝國史》中說:「蒙古人幾乎將亞洲全部聯合起來,開辟了洲際的通道,便利了中國和波斯的接觸,以及基督教和遠東的接觸。中國的繪畫和波斯的繪畫彼此相識並交流。馬可波羅得知了釋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總主教。」「從蒙古人的傳播文化這點說,差不多和羅馬人傳播文化一樣有利。對於世界的貢獻,只有好望角的發現和美洲的發現,才能夠在這一點與之相似」。
加拿大史學家斯塔夫里阿塔斯說:「由於蒙古帝國的興起,陸上貿易發生了一場大變革。歷史上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一個政權橫跨歐亞大陸,即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西伯利亞到波斯灣。」「往來於這條大道的商人們說,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在塔那到中國的路上行走,是絕對安全的」。這條「橫穿中亞的商路」,對於當時東西方商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美國作家哈羅蘭姆將成吉思汗稱為「人類帝王」,他在著作中說:「雖然當初的成吉思汗從未接受過物質文明的熏染,竟能為50多個民族建立了切實可行的典章,維持大半個世界的和平與秩序」;「信使可以縱橫50個經度,一個少女懷揣一袋金子,可以安心遨遊這個廣大的帝國」。使得東西交流為之暢通、歐亞文化為之交流,「這是人類之間最廣大而開放的一次握手」。
1999年6月,韓國總統金大中說:「有人認為,由於有了蒙古人,人類才第一次擁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倔強不拔、勇猛無敵的精神和機智敏捷的性格卻塑造了偉大的成吉思汗。同樣,我也贊成一些人的評價,網路還未出現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卻打通了世界各國的關系,建立了國際往來關系。」亞洲人眼中的成吉思汗
《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波斯人志費尼說:亞歷山大在世也會將成吉思汗尊為自己的老師。他認為,全能的真主使成吉思汗才智出眾,使他思想之敏捷、權力之無限為世上諸王之冠。所以,史書雖然記載了古代偉大的庫薩和的實施,以及法老愷撒的法令律文,但是成吉思汗卻憑借自己的腦子創造出來了類似的東西,既沒有勞神去查閱文獻,也沒有費力去遵循傳統。征服他國的方略、消滅敵軍、擢升部署等措施,也全是他自己領悟的結果。說實話,倘若那善於運籌帷幄、料敵如神的亞歷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時代,他會在使計用策方面做成吉思汗的學生,而且,在攻略城池的種種妙策中,他會發現最好的方法莫如盲目地跟著成吉思汗走。
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是個成吉思汗迷。日本人事院一年一度的理想老闆調查結果最近出爐,結果令調查人員大吃一驚:許多新任公務員心目中理想的老闆並不是首相橋本龍太郎,而是13世紀中國的成吉思汗!
日本政府在一項實習訓練中,調查了520名新任公務員,問他們心目中最敬佩的老闆是誰,結果79人選成吉思汗。這是1991年起進行類似調查以來,第一個榮登榜首的非日本人。人事院官員說,許多新任命的公務員認為成吉思汗是「一個有組織能力的領袖,而不僅是一個征服者」。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僅得了8票,排名第九。不過他本人對此似乎不太在意,因為他也是個成吉思汗迷。橋本最喜愛的書就是日本最近出版的一本有關成吉思汗及其家庭的小說。
談起成吉思汗,尼赫魯印象深刻:成吉思汗在佔領朝鮮、唐古特之後,本想停止擴張,他並沒有打算攻佔西方諸國,而是想要同花剌子模沙阿和平相處。但是沙阿的一個督統殺了蒙古商人,在這種情況下,成吉思汗仍然是希望和平相處,派使團要求處理殺死蒙古商人的督統。沙阿不但沒有同意成吉思汗的要求,反而殺死了使團團長,其餘的成員被剃光胡須押出國境。成吉思汗當然不能忍讓這種無理行徑,做好准備後於1219年進攻並且摧毀了花剌子模。布哈拉城的多處宮殿和他們的百萬市民被洗劫一空,首都撒麻耳干被徹底摧毀,只剩下50萬人。多年來中亞繁榮昌盛的文化、文明以及手工業全部毀盡。伊朗、中亞的文明似乎消失。成吉思汗的馬蹄所到之處幾乎成了無人煙的曠野。人們把成吉思汗描寫的非常殘忍,可是與同時代的其他征服者相比較,也就沒有什麼兩樣了。當時來過印度的阿富汗人也很殘忍,只是他們佔領的范圍不同而已。阿富汗人於1150年佔領嘎資尼,凡是男人一個不留,全部殺盡,女人都成了俘虜。穆罕默德聞名於世的宮殿、建築物全部被毀。阿富汗佔領時期在印度發生的一系列破壞行為同成吉思汗在伊朗、中亞造成的破壞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沙阿殺了成吉思汗的使者,這是血仇,所以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報了仇。成吉思汗在其他地方也進行過大規模破壞,但是破壞的程度比中亞略輕一些。
1999年韓國總統金大中說:有人認為,由於有了蒙古人,人類才第一次擁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的倔強、勇猛無敵的精神和機智敏捷的性格卻塑造了偉大的成吉思汗。在網路還未出現的700年前,蒙古人就打通了世界各國,建立國際往來的關系。
歐洲人眼中的成吉思汗
拿破崙說:我不如成吉思汗。不要以為蒙古大軍入侵歐洲是亞洲散沙在盲目移動,這個游牧民族有嚴格的軍事組織和深思熟慮的指揮,他們要比自己的對手精明得多。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個虎子都爭為其父效力,我沒有這種好運。
黑格爾談及成吉思汗時說,蒙古人用馬乳做飲料,所以馬匹是他們作戰的利器,也是他們營養的食品。他們長期的生活方式雖然如此,但是他們時常集合為大群人馬,在任何一種沖動之下,便激發為對外的活動。他們先前雖然傾向和平,可是這時卻如洪水一般,泛濫到文明的國土上,一場大亂的結果,只是滿目瘡痍。這樣的騷動,當這些部落由成吉思汗和帖木兒做領袖時,就曾經發生過:他們從高原橫沖到低谷,摧毀了當前的一切,又象一道爆發的山洪那樣退得無影無蹤——絕對沒有什麼固有的生存原則。
英國史學家韋爾斯在他的《世界史綱》中說:「蒙古人的征服故事確實是全部歷史中最出色的故事之一。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在范圍上不能和它相比。在散播和擴大人們的思想以及刺激他們的想像力上,他所起的影響是巨大的……作為一個有創造力的民族,作為知識和方法的傳播者,他們對歷史的影響是很大的」。1970年出版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同樣強調蒙古的侵略「促進了歐亞大陸間的相互影響」,書中舉了不少事例,最後說:「由這種相互影響提供的機會,又被正在歐洲形成的新文明所充分利用。這一點具有深遠的意義,直到現在,仍對世界歷史的進程產生影響」七八百年過去了,成吉思汗的影響並沒有因時間的推移而黯淡。對整個世界來講,他去世以後的影響遠比生前更大,而且滲透到了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各個領域,出現了世界的成吉思汗熱。
德國嘉桑大學教授費朗索兒·馮·額爾多滿稱成吉思汗為「不屈之王鐵木真」,在他所著《不屈之王鐵木真》中寫道:「在歐羅巴也與西部亞細亞同樣,不重新樹立自然的秩序是不行的。那樣無論在歐洲和亞洲,使他們從沉睡狀態中蘇醒過來,需要一隻強有力的手去搖動他們是迫切必要的。這樣搖醒他們的強有力的手出現了,這就是不屈之王鐵木真及其後裔。那樣,他們是完成支配世界的至上命運後不久撤離了歷史舞台的。俄羅斯人和德意志人及其他西歐諸國民,能夠達到現在這樣強大和文明無疑是蒙古人和蒙古軍征服的刺激和賜物。」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說:類似一體化在人類歷史上,只有成吉思汗等人的時代出現過。
《國際先驅導報》駐柏林記者鄭漢根曾經在一篇報道中寫道:「……但是另一方面,歐洲過去上千年的歷史也是一部出現的危機,之後危機又得到解除的歷史,目前歐洲一體化面臨的危機也將得到解除。所以,也可能在50年之後出現能力的歐盟。那麼這將是人類歷史上一個輝煌的成就。這種輝煌成就相當於亞洲國家成為一個聯盟。類似這樣的一體化在人類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只是在一些征服者的時代出現過,比如成吉思汗、亞歷山大以及拿破崙等,但是自願形成的聯合還沒有出現。所以這種聯合是很難得,即使可能形成,那麼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我也不會活那麼長,所以也就不去做預測了。」
再看看普希金筆下的成吉思汗吧:俄羅斯人民掩護了西歐,使西歐免受蒙古人壓迫的災禍。韃靼人不像摩爾人,他們征服俄羅斯後,既沒有給予它代表,也沒有給予它亞里士多德。崇高的使命落到了俄羅斯身上;他那一望無際的平原吞噬了蒙古人的力量,使他們的侵略停止在歐洲的邊緣。美洲人眼中的成吉思汗
前蘇聯著名藏學家尼古拉•列里赫說:亘古開天闢地以來沒有一個民族如此強大。
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經曾經號召軍人向成吉思汗學習。他在給陸軍部長的一份報告中說:如果有關戰爭的記載(除了成吉思汗的戰爭記載以外)都從歷史上抹掉,只留下成吉思汗戰斗情況的詳細記載,並且被保存得很好,那麼軍人將仍然擁有無窮無盡的財富。從那些記載中,軍人可以獲取有用知識,塑造一支用於未來戰爭的軍隊。那位令人驚異的領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歷史上大多數指揮官的成就黯然失色。他的成功證明了他有充分的、准確無誤的本能作為指揮一支軍隊的基本資格。他發明了一種適合當時條件的編制。把部隊的紀律和士氣提高到一個其他軍隊從未有過的水平(也許克倫威爾的軍隊達到了這個水平),利用每一個和平時期,提高下屬指揮官的能力。他的部隊的運動速度與他同時代其他部隊相比,幾乎令人難以置信。雖然他以當時亞洲所能產生的最好的進攻和防禦裝備來武裝士兵,卻不願使軍隊負荷過重,失去機動性。他的龐大兵團從很遠的地方運動得如此神速和神秘,使得敵人驚慌失措,實際上失去了抵抗的能力。他渡江河、翻高山,攻克城池,滅亡國家,摧毀整個文明。在戰場上,他的部隊運動得如此迅速和巧妙,橫掃千軍如卷席,無數次打敗了在數量上占壓倒優勢的敵人。雖然他毀滅了一切,殘酷無情,野蠻兇猛,但是他清楚地懂得戰爭的種種不變的要求。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高度贊揚《蒙古人的歷史》。蒙古學學家傑里邁·柯廷(1835~1906年)曾經寫了3本大部頭的有關蒙古學的著作。第一部書《蒙古人的歷史》,於1908年在倫敦出版。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以優雅的筆文為該書寫了長達7頁的前言,高度贊揚該書的出版。《蒙古人的歷史》,共19章,426頁,寫法十分緊湊。書的開頭部分,首先概述了俄文、漢文、波斯文中關於蒙古人的起源、發展的傳說和故事,鐵木真的成長和他的業績,接著分別論述了花子模之戰、成吉思汗之死、成吉思汗死後的波斯、旭烈兀的統治、對金朝的戰爭、窩闊台之死、忽必烈汗和宋朝、妥歡帖睦兒和蒙古人被逐出中原。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談到成吉思汗時說:「游牧民族的文化是全人類偉大的文化。13世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部落,建立了世界上舉世無雙的龐大的蒙古帝國。他所建立的政權和法律,至今對世界各國和地區仍然有積極意義。我早就有個願望,很想到具有悠久歷史的成吉思汗家鄉去看看。」
■成吉思汗的精神■
由於成吉思汗兒時失去父親,由母親攜帶生活在樹林里,靠母親一個人打獵,採集來生活,練就了他剛強的性格
他曾說過:拼殺沖鋒的時候,要像雄鷹一樣;高興的時候,要像三歲牛犢一般歡快;在明亮的白晝,要深沉細心;在黑暗的夜裡,要有堅強的忍耐力 。
以此育人,體現了他堅強剛毅的精神。
⑸ 我國第一個發明木雕的人是誰
是原始人,將木頭雕成工具
⑹ 哥白尼科學家發明或發現的故事
一、生平簡介
哥白尼(1473~1543)是波蘭天文學家,日心說的創始人。1473年2月19日生於波蘭東部的托倫。他的父親是一位曾經當過市長的商人,母親是一位富商的女兒。哥白尼有一個哥哥和兩個姊姊,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在他10歲時,父親染上瘟疫死亡。全家由舅父務卡施接濟。哥白尼在文化名城沃茨瓦維克讀了中學,1491哥白尼進入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在天文學家勃魯澤夫斯基的指導下研讀天文學和數學。
1496年,為了進一步深造,哥白尼前往歐洲文藝復興的中心義大利留學,先後就讀於波倫亞大學、帕多瓦大學和法拉臘大學,繼續鑽研數學、天文學、醫學和法學。他有幸結識了文藝復興的傑出人物達·芬奇,並且拜敢於向舊觀念挑戰的學者諾瓦拉(1454—1504)為師。正是在諾瓦拉的影響下,他開始對地心說產生了懷疑。
1506年哥白尼回到波蘭,一面在里茲堡從醫,一面從事天文學的研究。1512年舅舅去世,哥白尼移居弗洛恩堡,在大教堂任僧正。教堂城牆的一角有座箭樓,哥白尼用它建立了一個小天文台。他自製了各種儀器,孜孜不倦地從事天文觀測和研究達30多年。
他在1510年寫成的《淺說》初稿中,毫不含糊地指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體,地球和行星都圍繞著太陽運動,只有月亮才真正圍繞地球旋轉。1530年,終於圓滿地完成了日心說的建立工作。於1543年3月用《天體運動論》書名出版,全書共有六大卷。
由於嘔心瀝血的辛勤勞動,從1542年起哥白尼健康日益惡化,經常出血、中風。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與世長辭,終年70歲。據說他閉目的時候,還用冰冷的雙手撫摸著剛剛印好的《天體運動論》樣書。
二、科學成就
哥白尼在科學上最大的成就是創立了以太陽為中心的地動學說(日心說),否定了在西方統治達一千多年的以地球為中心的地靜學說(地心說)。
哥白尼創立的日心說,即名著《天體運行論》的發表,不但是天文學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推動了天文學研究的飛速發展,而且引起了人類宇宙觀的重大革新,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神權的統治,「從此自然科學便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
三、趣聞軼事
1.人小志大
哥白尼從小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喜歡觀察天象。他常常獨自仰望繁星密布的夜空。有一次,哥哥不解地問哥白尼:「你整夜守在窗邊,望著天空發呆,難道這表示你對天主的孝敬?」哥白尼回答說:「不。我要一輩子研究天時氣象,叫人們望著天空不害怕。我要讓星空跟人交朋友,讓它給海船校正航線,給水手指引航程。」
2.千呼萬喚始出來
由於托勒玫的地心說在當時已經成為維持教會統治的神學理論基礎,哥白尼深知發表日心說的後果,這樣寫到:「我清楚地知道,一旦他們弄清楚我在論證天體運行的時候認為地球是運動的,就會竭力主張我必須為此受到宗教裁判……」,「他們就會大叫大嚷,當即把我轟下台。」因此,哥白尼遲遲不願意發表他的著作《天體運行論》。直到1539年春天,在德國青年學者雷迪卡斯(1514—1576年)和其他一此朋友的敦促下,哥白尼才同意發表。1541年秋天,雷迪卡斯把修改稿帶到紐倫堡,請路德派的一位神學家奧幸德匿名撰寫一篇前言,宣稱「這部書不可能是一種科學的事實,而是一種富於戲劇性的幻想」。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於1543年3月出版,從寫成初稿到出版,前後競擱置了近「四個九年」。
《天體運行論》
這部巨著共分六卷。第一卷是宇宙論,論述了日心說的基本思想;第二卷全是數學公式,以三角學論證了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第三卷用數學描述地球的運動;第四、五、六卷討論了月亮和其他行星的運行規律。
《天體運行論》中除了論述日心說外,還提出:
「人們每天看到的太陽由東向西的運行,是因為地球每晝夜自轉一周,而不是太陽在移動。天上星宿的運行,也是由地球本身的轉動引起,而不是星體圍繞著靜止的地球地轉動。火星、木星等在天空中有時順行,有時逆行,這是由於它們和地球一起各依自己的軌道繞太陽運行而引起的,而不是它們有什麼奇特的運動。月亮是地球的衛星,一個月繞地球轉一周。」
哥白尼在這著作中大體上描繪出太陽系結構的真實景象。
為了寫《天體運行論》這部著作哥白尼幾乎工作了一生。他數十年如一日地觀測天象積累資料,並以嚴密的數學運算來核實他的結論。1509年和1511年的月食、1512年和1518年的火星位置、1520年的木星和土星位置、1525年金星和月亮和相食等,都符合他的科學推算。直到他認為已有足夠的旁證來證實他的學說時,才正式向世界宣布。這已不是作為一個假設,而是作為一個事實了。
哥白尼的日心說引起了教會的恐慌,羅馬教皇當時說過:如果地球是諸行星之一,那麼聖經上所說的那些大事件就完全不能夠在地面上出現了。封建神權統治的理論支柱動搖了,他們必然要瘋狂地進行反撲。於是,他們宣布日心說為「邪說」,後來又把《天體運行論》列為禁書,對哥白尼以及他的擁護者進行攻擊、迫害。哥白尼並沒有屈服,他堅持不懈地為研究天體運行的科學理論奮斗終生。
⑺ 木屐是哪國發明的
木屐是一種用木板作鞋底,上面綁著一根帶子的鞋。在我國古代,它是人們經常穿著的鞋,後來傳入日本,至今,在日本仍流行穿木屐。
關於木屐的誕生,有一則盪氣回腸的故事。
在距今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有一位名叫重(chóng)耳的公子。他的父親是晉獻公。重耳的繼母驪姬企圖立她的兒子為太子,就逼死了太子申生,並陰謀殺害公子重耳和夷吾。
重耳得知這一消息後,帶著一邦人馬逃到狄國避難。在他的隨行中有一位名叫介子推的人。
晉獻公死後,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當了國君,就是晉惠公。他害怕流落在外的同父異母兄弟重耳回國搶奪君位,便派刺客追殺重耳。為了免遭殺害,重耳東躲西藏,四處流浪。
在長達19年的逃亡生涯中,介子推總是盡最大的可能照顧好重耳。斷糧了,介子推沿路乞討,將討來的一點飯菜給重耳單薄的外衣,蓋在重耳的身上,而自己蜷伏在亂草堆里發抖。
有一次,重耳及隨從們斷糧好幾天。可由於當地人煙烯少,再加上遇到天災,糧食歉收,老百姓餓死了不少,哪裡還有糧菜救濟這一幫「難民」呢。
夜裡,重耳被餓得渾身無力,兩眼直冒金星。這時,介子推端來了一碗肉。重耳端過碗,哪顧得上問肉的來源,便大口大口地往肚子吞。很快,肉被吃了個碗底朝天,重耳倒頭便睡。
第二天天剛亮,大家又起床趕路。重耳發現原來都是走在前頭的介子推,今天落伍了,而且腳一瘸一瘸的,褲腿上血跡斑斑。他便連忙問道:「介子推,這腳怎麼了?」
「沒事,沒事,不小心擦了點皮。」介子推回答道。
「怎麼會這么嚴重,讓我們重重。」其他的隨從提起了介子推的褲管。
這時,介子推才吞吞吐吐地告訴重耳:「昨晚我看公子餓得不行,只好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蒸煮給公子吃。」
重耳聽了這話,感動得淚流滿面,對天發誓:「今後有朝一日登上國君寶座的話,我一定不會虧待你的。」
後來,62歲的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殺回了晉國,並被文武大臣擁立為國君,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登基後大封功臣。對當年自己在外顛沛流離時的隨從更是恩愛有加,一個個都封官晉爵。此時,他才發現對自己中心耿耿的介子推不見了。原來,就在晉文公登基時,介子推悄悄地離開了都城,到深山中隱居了。
晉文公十分想念患難與共的介子推,派人到深山中,請介子推出山共享榮華富貴。但是,介子推以要奉養老母為理由拒絕了晉文公的邀請。
晉文公此後又多次派人去請介子推,可都未能說動介子推。
「看來,只好我親自去請了。」晉文公心裡想。
當晉文公率領一大批文武百官來到介子推的住處時,只見到一間空茅草屋,哪兒還有介子推的蹤影呢。原來,介子推聽說國君親自要來,但和母親一起躲到一座樹林茂密的深山之中。
晉文公派人進入深山密林中找,可是也沒能找到介子推。
晉文公不甘心白走一趟,可又毫無辦法。這時,一位謀士獻計道:「放火燒山,只留後山一條路,那麼介子推母子一定會循後山路逃山。主公在那路口上,就肯定可以碰到了。」
「好,這主意不錯。」晉文公採納了這個建議,在山下點起了火。
熊熊的大火一直主上燒。直到大火燒到山頂,晉文公還沒見到介子推。他擔心有什麼不測,連忙派人上山查看。只見介子推母子倆抱住山頂一棵大樹,已經被燒死了。
晉文公得知這一消息,悲痛欲絕。他下令將介子推抱著殉身的那棵大樹砍伐下來,運到京城,用這棵樹的木頭作鞋底制一雙鞋,讓自己穿著,以示永遠懷念介子推。就這樣,木屐就誕生了。
順便說說,此後,晉文公常用「足下」指介子推。於是,「足下」成了對人的敬稱。
⑻ 貼紙相是誰發明的
1995年,第一代照相貼紙機中國大陸叫大頭貼機器或貼紙相機:「PRINT CLUB1」在日本正式產出,立即在日本造成轟動並帶動「貼紙機潮流」,流行風潮隨即延燒到台灣與韓國,連中國大陸與東南亞也感受到這股「哈日大頭貼」的威力。
「 PRINT CLUB1」是由日本照相貼紙機研發大廠ATLUS所生產,採用主機板與木作結構設計,並採用SONY YP-1201 VIDEO熱升華印表機,一次可以裝置100張耗材,其256*256*256 = 1677萬色全彩連續色階,可以在60秒內就列印完成一張A6 SIZE貼紙照片,在日本一推出即造成市場極度的震憾。
1995年ATLUS的「PRINT CLUB1」在日本電玩展大放異彩,引起日本電玩業大哥大SEGA公司的高度興趣,隨即合作推出SEGA的機種,並進行改良與更新。1996年,台灣的股票上市公司高林實業正式大量引進SEGA PRINT CLUB第一代的大頭貼紙機,並陸續進口設備與所使用的SONY原廠耗材,開始了台灣貼紙機的新頁。
1997 年, SEGA 推出了「 PRINT CLUB2 」二代機,同時日本娛樂業股票上市公司:第一興商株式會社也正式在台灣推出 PRIDAM2 二代機種,不同於 PRINT CLUB 的機種, PRIDAM2 使用了鐵架機身以更便利於機器的搬運,並使用了工業影像電腦,內含 NEC 的硬式磁碟機,外部則搭配 SCSI-2 界面的 CD-ROM ,做為背景更換圖庫之用,在照片列印部份, PRIDAM2 亦採用 SONY YP-1801 VIDEO PRINTER 熱升華印表機, SONY YP-1801 是全彩 1677
萬( 256*256*256)連續色階熱升華印表機,一次可以裝置100張耗材,在60秒內列印完成一張A6 SIZE貼紙照片。
至此,照相貼紙機正式成功的走進台灣市場,據估計:從 1997~1999短短兩三年之間,台灣市場至少從日本進口1000~1200台的照相貼紙機,也在台灣造就了全面性「哈日大頭貼」的流行風潮,由於獲利率高,投資成本低,業者競相投入市場,1997~1999這時期也可說是台灣大頭貼紙機最風行熱絡的年代。
1998年傳入中國大陸,由深圳一家公司推出了中國第一台大頭貼機器以來,已走了7年左右的歷史,直至2002年左右時間中國大頭貼市場已基本成熟,2003年是離峰期,當時大頭貼機器,也稱貼紙相機,當時大陸製造大頭貼機器的廠家也少,價格一台在20000元左右。市場上一般拍一張大頭貼相片要在3元—25元之間,曾在中國拉開一場大頭貼拍照熱。
現在,大頭貼已成為學生們,畢業留念的紀念品,成為青年戀人們的玩物,情侶必拍的相片,這個項目現在發展利潤也相當可觀的,在當今社會流行時尚,大頭貼將成為人們的寵兒。
⑼ 積木是誰發明的,發明者的簡介
樂高積木,一種寓學於玩的高級積木 ,發明人是克里斯第森先生。
發源地:丹麥
作為品牌的樂高,「LEGO」是丹麥語「leg godt」的合成品,意思是「play well」(玩得好),在拉丁語里,這個詞的意思是「I put together」(我把它們砌好了)。樂高用「play on」(一直玩)作為品牌的自我表述,與「LEGO」「play well」的品牌含義一脈相承。
發展到今天,樂高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兩百萬會員,《財富》曾給樂高冠以「世紀玩具」的稱謂,誰會想到,1932年,樂高的雛形誕生之時,只是丹麥一名叫Ole Kirk Christiansen的木匠在比隆德的小村莊里建的一個雜貨鋪的其中一樣貨品——木製的玩具。
兩年後,樂高擁有了現在的名字「LEGO」。1949年,樂高開始生產用塑料磚塊進行拼砌的玩具,從此奠定今天樂高玩具的基本形式,但真正的玩具革命,直到1955年才發生。那一年,樂高第一次提出「Play and Learn」(玩和學)的口號,倡導學習和玩耍同步進行的新型理念,1958年,樂高把磚塊改良為插座形式,這成為樂高歷史上的另一個里程碑,樂高從此開始以加速度邁大步前進。
樂高集團是世界著名的玩具製造商,其銷量始終列於世界十大玩具之列。樂高拼砌玩具曾經伴隨無數多孩子的成長,在孩子和家長的心目中,樂高代表的是快樂,是無限的想像,是創意的未來。樂高集團今天的成就,與他悠久的歷史和企業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樂高公司的創建
樂高公司的創立於丹麥的一個小城鎮——彪隆(Billund)。他的創始人克里斯第森先生(Ole Kirk Christiansen)出生於1891年,是一個出色的木匠,有著自己的木製加工廠。他為人忠厚,堅毅,性格樂觀幽默,積極向上,這使他能夠在30年代歐洲的經濟危機時順利的度過難關。
1932年對於克里斯第森先生來說是艱難的,也是難忘的。經濟大蕭條沖擊到丹麥彪隆,所有的手工藝人都接不到訂單,他的木製廠辭退了最後一名工人。同一年,他失去了他的妻子,只有他和四個孩子相依為命,最小的孩子6歲,最大的孩子15歲。他開始懂得,生活不僅是一個美好的禮物,而且是一項艱苦的工作。但是他仍然對生活對事業保持著熱情,勇於嘗試新的機會和新的技術。他接受了工業協會的建議,開始生產家用產品,作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改變——將他的木製廠的產品定位於玩具。他的決定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一些反對,大多數人並沒有認識到兒童玩具的重要性。但是克里斯第森先生認為玩具始終是孩子最重要的夥伴,無論何時,孩子都不能沒有玩具。事實證明,他的決定是正確的,短短的幾年這個木製加工廠就具備了成為國際性玩具公司的基礎。
樂高木製玩具的發展
克里斯第森先生開始將他精細的木製手藝和藝術感應用於木製玩具。他在工廠里掛起了塊木牌,上面刻了他的座右銘:「只有最好的才是足夠好的。」這條格言直到今天仍然是樂高公司的第一準則。
1934年,他開始著手為他的公司和產品取一個名字。他在家人和雇員之間展開了評比,誰取的名字最終被採納將得到他家自製的一瓶紅酒。最後,他自己為公司起了名字:LEGO(樂高)。它來自於丹麥語「Leg-Godt」, 意思是「玩得好」,之後他得知這個名字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搭建與堆砌」。1954年這個名字作為商標被注冊。
1940年4月9日,丹麥被德軍佔領,戰爭給樂高公司帶來了發展的機會。首先,政府禁止進口玩具,其次,政府禁止在玩具中使用金屬和橡膠,無疑這是對木製玩具的一個極大推動。從1940年到1942年,樂高公司的產量翻了一倍。
1942年,一場火災差點使樂高工廠成為廢墟。克里斯第森先生幾乎准備放棄他的事業。 對於他的孩子和雇員強烈的責任感使他堅強地站了起來。在他的家人和雇員的幫助下,樂高工廠奇跡般地在廢墟上重建起來。
重建之後,樂高工廠增加了一些現代化的大型生產設備。但是樂高工廠的規模仍然有限,雇員不是很多,就象一個手工藝匠的組織,每個人都很誠信,有責任感,大家互相幫助,極具凝聚感和團隊精神。每天早晨開始工作之前,所有的雇員和克里斯第森先生都聚集在一起,開一個簡短的祈禱會,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60年代。雇員與雇員之間,雇員與老闆之間這種強烈的友情直到1951年第一次召開的合理化建議會上還非常明顯,樂高公司的座右銘之一就是「我們在一起」。
克里斯第森先生一直堅信質量誠信是事業的根本,對於任何工作他都要求極高的質量,甚至對於他自己的孩子他的要求也毫不降低。有一次,他的兒子哥特弗雷德(Godtfred Kirk Christiansen)在給一個木製鴨子玩具噴漆時節省了一道工序並高興地告訴了他的父親他為公司節省了開支。他的父親生氣地說:「你為什麼這么做?」他解釋道:「我只不過給鴨子塗了兩次漆,而不是常規的三次。」克里斯第森先生立即說:「馬上去取回那些鴨子,塗上最後一遍漆,然後再重新包裝好給客戶送過去。所有的這些工作都必須由你自己完成,即使是通宵也要完成!」
樂高公司進入塑膠時代
戰後,塑膠成為新的材料和工藝。可能是性格的原因,克里斯第森先生敏銳的抓住了這個機遇,投資制備了一部價值很高的注塑機。1947年,以醋酸纖維素為塑膠原料,樂高公司進入了塑膠時代。第一個以塑膠為原料的樂高玩具是一個魚形狀的嬰兒搖環。早期的樂高顆粒是在1949年上市的,名叫:「自動連接顆粒」,這些顆粒的頂部有4-8個空心的搭扣,它們只可以用來做簡單的堆砌。但是在那個年代獲取模具和原材料是非常困難的。要經過很多的實驗才能獲得模具生產的經驗。 克里斯第森的家人認為塑膠工藝會削弱公司的財務實力。他們勸告父親仍然集中精力生產木製玩具。克里斯第森先生說:「你們沒有信心嗎?你們難道看不出來?如果我們能生產塑膠玩具,我們將把樂高塑膠顆粒賣到世界各地。」
從40年代後期開始,樂高公司開始成為一個家族性質的企業。他的四個兒子陸續加入了公司。卡爾喬治曾經受過細木工方面的訓練,負責塑膠生產;哥爾德是一個奶品商,負責木製玩具的生產;喬恩負責運輸;從50年代起,哥特弗雷德開始擔任助理執行總裁,此時他們也已經發展成為擁有140人的小工廠。哥特弗雷德一直在思考,當進口玩具的禁令取消後,如何使玩具業發展起來?能考慮出口嗎?1953年公司開始與挪威的一家塑膠工廠合作,挪威的工廠從彪隆租用模具,在挪威生產並銷售樂高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