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羅輯思維創造力

羅輯思維創造力

發布時間:2021-09-16 05:10:04

❶ 《羅輯思維》能夠風靡的詳細原因是什麼

1、受眾。羅輯思維受眾特點:年輕、網路深度用戶、追求知識、追求有趣。 2、內容。羅輯思維視頻的賣點是「幫你讀書」。這個賣點正中受眾的痛點:年輕、有求知的慾望,但是沒有富裕時間和精力選書、讀書。羅輯思維幫助受眾創造了以下價值:1)提供品味。根據羅振宇及其團隊的知識儲備,幫助受眾在眾多暢銷書中選出高質量的。2)節約時間。讀一本書可能要花一個月,但是看一期《羅輯思維》只需要一個小時。在《羅輯思維》中,還幫助受眾做了一些調查研究,直接提供結果,節約了受眾時間。3)提供趣味。單純看書學習是很枯燥的。羅振宇將「吸收知識」和「上網」結合在一起,大大降低了「娛樂」的罪惡感。

❷ 《三體》和《羅輯思維》顛覆了哪些世界觀

《三體》的三本書和《羅輯思維》的節目我幾乎是同時關注,同時欣賞,同時批判,同時反思,對兩者都屬於,一人單戀,愛恨交加。
在無數個黃昏與黎明交替之間,或走、或站、或坐、或卧、或趴,我幾乎使用了所有體位來視聽這兩個超級IP。
放下《三體Ⅲ》,我坐在自己家的瑜伽墊上,靠著白牆,直勾勾的盯著前方的窗簾,外面已經沒有了光。
讀了這本復雜的多維宇宙層巨著,原本應該會有很多疑問和不解,但當時我思考的,只有一個問題:那我是誰?
幾分鍾後,隨著這個問題而來的是一連串的恐慌,這種內心的兵荒馬亂,大多和這七個詞有關:
地球、宇宙、我、時間、人類、存在、死亡。
很湊巧,巧到我不相信是真的。
同樣的詞,在我讀完《三體Ⅲ》的前一天,也在我的腦海里出現過。逛網站時,我剛好看到許知遠做的《十三邀》第一期,對話《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
羅振宇對這個時代的許多看法,也引起了我的一陣恐慌,他成功顛覆了我的認知和世界觀,看完視頻,我心中一隻奔騰的小馬駒,大多也撞上了七個詞:
地球、宇宙、我、時間、人類、存在、死亡。
就好像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和劉慈欣的《三體》所闡述的世界觀在某一個點上融合了,你很難說這究竟是巧合,還是他們真的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某些隱性的特點,並用自己的方式將其轉化成了顯性。
兩者之間,有一個曝曬到讓人皮膚龜裂的共同點——顛覆
它們幾乎不約而同的顛覆了一些,深藏在人們心中或被遺忘,或被丟失,或已默認的世界觀。
《三體》皇皇巨著,三冊疊加一起近八十餘萬字;《羅輯思維》至今播出182期,約九千一百分鍾。
如果想一口氣寫完二者不約而同顛覆的世界觀,估計可以再寫一部長篇小說,還寫不出什麼味道,所以在這里,我只提煉出三個和日常生活最接近的世界觀,解剖麻雀供,展示一種新的解釋角度,供各位一看。

1.無限的自私:大劉的黑暗森林法則和羅胖的反跑
只要讀過《三體Ⅱ·黑暗森林》,無論過多久,也許忘記所有情節,你也不會忘記黑暗森林法則。
黑暗森林法則有兩個基本的公理:
第一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第二公理: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
如果每個文明都是一個帶槍的獵人,獵人們走在一個黑暗的森林中,根據上面的兩個公理,當任何一個文明看到另一個文明的時候,為了生存,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反之,被消滅。
打個比喻,就像在一個荒漠,只有半瓶水,如果兩個人喝,兩人都死,如果一個人喝,一人能活。
那這時候半瓶水就成了《指環王》里的魔戒,放在兩人中間,因為兩人都想要得到,又不想讓對方得到,又不可能獨占,又要考慮對方會不會想幹掉自己獨占,無數重復的猜疑疊加,形成猜疑鏈。
如果放在宇宙不同文明之間,猜疑鏈的終結,只有開槍,毀滅那個不確定是否有害的文明,寧可殺錯,不留隱患。
幾乎所有的文學、科學都指向人類有著自私的基因,但按大劉的黑暗森林法則,似乎整個宇宙文明也是這個基調,被迫的生存自私。
再看《羅輯思維》創始人羅胖的反跑,顧名思義,往相反的方向跑,指的是不管其他人,自己跑,成為跑的最快的那一個。
《十三邀》里羅振宇的大概意思是:「自己跑,修煉自己,不管其他人,只管跑,要說責任,只對身邊的親人、同事、投資人負責。」
羅振宇這話初聽很自私,很現實,細想有點道理,再一回憶,分明是這些年在網路上炒的最熱的價值觀:「少管別人,管好你自己。」
換句話說就是,你他媽要自私一點,快點跑,越快越好,跑到第一,自然別人就瞧得起你了。
時至今日,縱觀網紅遍天下,一人單槍匹馬馳騁互聯網,過五關斬六將,個性時尚多元化,一個人的玩法越來越多,好像世界被他倆一語中的。
看來我也要跑起來了,不然一槍蹦過來,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黑暗森林和反跑,是《三體》和《羅輯思維》顛覆的第一個世界觀——無限自私。

2.價值向個人轉移:大劉塑造的面壁人和羅胖投資的Papi醬
《三體Ⅱ》里又一毀三觀的設定是面壁人,簡單說就是,三體文明的高科技監視地球,像在你家每個角落都安了攝像頭,電子設備里也有,而高科技唯一看不破的是復雜的人腦。
這時候,人類為了戰勝三體文明,選出四個曹操型的面壁人,來跟三體人玩陰謀陽謀,這是人類最擅長的技能之一,當然要用作文明決戰時的武器。
和其他三個比較正常的面壁人不同,一個叫羅輯的,不入流的社會學博士,年紀輕輕就像老流氓似得玩世不恭,拿研究項目賺錢泡妞,一點也沒有學者應有的氣概。
但就是他,獨自發現了整個聯合國都沒發現的《三體》文明的致命弱點,成為救世主,暫時拯救了人類。
他掌握的三體文明弱點是什麼呢?
打個比方,好比我弱你強(三體科技強,地球弱),但我身上綁了一個炸彈時刻站在你邊上。你別壓迫我,如果你壓迫我,我就點燃,我們一起死。說白了就是同歸於盡。
三體世界雖然科技發達,但思想單純,不懂曹操型的陰謀陽謀,看到羅輯要拿全地球的人命和他們死磕,果然退兵了。
而這枚引爆兩個文明的「炸彈」就綁在羅輯身上,就是說,只要他不開心,點燃了身上的炸彈,地球和三體兩個文明一起玩完。
這一刻,羅輯就是兩個文明上帝。他幾乎以一己之力戰勝了三體文明。
那我們就不禁要問:
個人的力量有這么強嗎?只是在《三體》這套科幻小說里嗎?
羅胖會告訴你不是的,在地球上,個人的力量也在越來越強。
投資Papi醬時,羅胖說:「我當然要把她的商業價值一次性透支阿,只要她身上有標王的標簽,以後換任何載體都能玩阿。」
這句話不理解沒關系,換個意思說就是,你只要成為最紅的網紅,不,只要你紅,紅過一次,你是一個人,從此你身上的商業價值就不會被抹殺掉。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寫小說的去拍電影, 拍電影的去唱歌,唱歌的去真人秀,什麼都不幹了去直播,是明星,就還是會火火火。
《十三邀》里羅胖還說了一句驚天地泣鬼神的話,大概意思是:
「個人的確定性,大於任何組織機構,網紅正在成為商業的入口,個人正在被基礎設施和制度設計賦能,對個人的約束越來越弱,個人的力量越來越強。」
這句話有點像政治報告了,但是沒關系,再換句話說:
「只要你露臉,或露聲音,或露才華,火了一次,人們對你的印象就成了標簽和品牌。商業就會需要你站在門口幫著賣產品,管他賣的是娛樂產品、文化產品、生活用品,這些不重要,人們對你的印象就是錢,就是確定的力量,就會有媒體曝光你,一曝光,你就更火了。」
所以幾乎全世界的網紅,拚死累活,都想火一把,賺個印象,因為即使當時那個項目死了,比如有一天Papi醬的視頻關注度沒那麼高了,但Papi醬這個人的價值卻是永遠活著的。
改天她拍個電影,寫個書,還是會有大把的人願意掏鈔票。
以上,大劉的面壁人和羅胖投資的Papi醬告訴我們——價值正在向個人身上轉移。

3.給時光以生命:大劉的宇宙生命和羅胖的後40年
在歷史上,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幾乎有權有勢的人最渴望得到的都是延續生命,追求長生不老。在我國,通過煉丹追求長生不老的權貴連起來可繞地球三圈。
大劉和羅胖沒法煉丹了,但他們對追求生命的永恆有著不同的看法。
在《三體》中,人類被三體文明封殺,經歷資源和發展的大低谷,為了爭搶最後生存資源,人類互相碾壓,比你能想像到的慘無人道,還無道。人口從八十億銳減到三十億,你想想就知道怎麼死的了。
這時大劉寫了兩個句子,我覺得漂亮極了,簡直就像最美的數學公式,大劉說:
「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
隨後書中又拋出了一個問題:「快餓死的孩子和延續人類文明,哪個重要?」
這是個牽扯到倫理學、社會學、宇宙學、人類學等多個學科的復雜問題,但羅胖的答案卻很簡單。
就像《羅輯思維》官方APP《得到》初始頁面上寫的:「讓生命寫滿成就感。」如果延續文明是苟延殘喘,氣喘吁吁,餓死孩子不重要了,那這個世界,人類所標榜的那些價值真的還存在嗎?
無人能承認這個答案。
再看羅胖正在做的事,《十三邀》里,羅胖大概說了這樣一句話:「當我四十歲那年,我突然發現我只剩下四十年了,我對時間感知突然變強了。」
於是你會看到《羅輯思維》的公眾號每天早上6點30分左右固定更新60秒的語音,羅胖連續幾年固定早起,跟自己死磕。
許知遠問羅胖:「你這樣不會焦慮嗎?對自己做的事情。」
羅胖回答的大概意思是:「我沒時間了,如果我二十歲不會這樣,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浪費,現在我四十歲,只能勇猛精進,追求效率,向死而生,與焦慮共舞。」
其實他的意思就是拚命賺錢,這種對個人商業野心的公開喧囂,在東方是很少見的。
但他的話里的確有股勁兒,總讓覺得有勇氣和不屈在里頭,好像要拚命賺的不是錢,而是拓寬自己的生命價值,就像黑曼巴科比-布蘭恩特所代表種「狠」的精神。
也許對羅胖來說,什麼時代情懷、理想主義、破滅輓歌、泡沫經濟,都交給別人去談,他不管,他只管自己跑。給時光以生命,就是他剩下四十年了最重要的事了。

❸ 羅輯思維能力在生活中有什麼幫助

能讓你少犯點傻,做事有條理些。

❹ 高曉松的《曉說》和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大家怎麼看

高曉松的《曉說》,風格平易,脈絡清晰,表達比較有體系。表達框架也寬闊而不失開放,角度往往有新意卻不覺突兀,因為所有觀點都是高曉松個人世界觀體系下的,所以矛盾沖突之處很少,比較能自圓其說。這些特點使得他對於年輕受眾很有感染力。

硬要說他的問題就是,正是因為感染力太強、受眾太年輕了,容易像當年明月一樣造就一些腦殘粉。因為他的表述都出於個人感受積累,廣度和深度都難免會有不足(也包括他受條件限制,沒法充分表述的),但是體系已經很完備了,能自圓其說。這樣會導致一些小年輕先入為主一聽他的觀念體系,頓時覺得豁然開朗,然後一拍大腿就是這個理了!然後對各種不同的其他觀點有排斥心理。

羅胖的《邏輯思維》,是三者之中野心最大,也是准備最為充分的,整體製作最為精良的。他的優勢有:

1.可持續性。

分享高大上人士成熟觀點為主。另兩個都是個體知識分享,能講的干貨總歸是有限的,後勁不足,紅旗還能打多久是個值得擔心的問題。

2.知識深度。

有專業人士和專業書籍做基石,深度有保障。

3.團隊協作。

但是他的優勢也同樣帶來諸多問題:

野心最大使得他在定位和技巧上各種壓力和摸索,還缺乏確定性;一期節目有時要壓縮的東西太多。

其他兩檔節目就放鬆得多,講的人放鬆,聽眾也放鬆。而聽羅胖的有時碰到不對路的話題會很累很傷神。

團隊協作和分享他人成熟觀點,資源更多但因為世界觀不是一個體系,也容易造成觀點之間有不協調感。(最直觀的例子是很多受眾會有這種感覺:某一期特別對胃口,而某一期感覺了了甚至不對眼)。

與松胖和梁胖的玩票性質不同,玩深度使得羅胖更像一個文人,這樣容易造成文人相輕那條路上來的明槍暗箭。搞得評價最兩極分化。

兩極分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節目的受眾很多一部分人在傳統的權威性一元觀念教育下,比較缺乏多元心態和換位思維,在知識積累階段的氣質很像一個血氣方剛的叛逆期小年輕,剛從父親崇拜和老師迷信的階段走出來,看到一個貌似權威的人表達觀念體系時,出現一個硬傷或者只是和自己觀點比較沖突的觀念時,立馬就一棍撂倒:靠,什麼玩意,這里竟然這么說,整個都沒得看了…

這類思維知乎中也很臉熟。

高曉松,優點:松。但是:有點邪。
羅振宇,優點:緊。 但是:有點硬。

——羅輯集

❺ 羅輯思維在設計學中的作用

所謂創造性思維是指人腦對客觀事物進行有價值的求新探索獲得獨創結果的思維過程。美國心理學家科勒斯涅克認為:「創造性思維是指發明或發現一種新方式,用以處理某件事情或表達某種事物的思維過程。」[1]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簡稱科技創造)是一種高級的復雜的創造活動,創造性思維在這一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離開了創造性思維,科技發明與發現就無從談起。目前,到處都在實施創新教育,而創新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大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創造性思維在科技創造中的作用,來探索創新教育該如何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一)導向作用:引導廣泛尋找探索問題的各種方案
「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題,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明都應歸功於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遇事問個為什麼。」(巴爾扎克語)這句話指明了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即從問題開始。一個人要想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首要是要會發現問題,而是發現問題必須藉助於創造性思維。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了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2]自然現象、社會生活展現在我們面前是五彩繽紛的,各種矛盾錯綜復雜,有此人對此熟視無睹,充耳不聞。創造者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能從中發現常人感覺不到的新問題,這種高明憑借的就是創造性思維。這種創造性思維能引導創造者帶著為什麼去看周圍的世界,在他熟知的領域仔細地觀察某些現象,並敏銳地進行思考,或好奇、或發問、或懷疑、或批判、或奇思怪想,對某些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去想,這就是發散性思維。發現問題僅靠理性思維、正向思維、常規思維、邏輯思維是不行的,這樣思路就不開闊,就受阻礙,這時,創造性思維就可以大顯身手,發揮其優勢。如牛頓看見蘋果落地想到地球的引力從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法拉第看見電流環繞軟鐵時軟鐵被磁化的現象想到了「由磁生電」;達爾文觀察世上的生物呈千姿百態感到疑惑而探索物種起源,從而創立了進化論;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偶然見到一棵特別優異的水稻植株覺得奇怪,跟蹤研究方知原來是一棵天然雜交種,後培育出高產的雜交水稻;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為找到理想的燈絲材料運用發散思維,先後想到並試驗過1600多種耐熱材料和6000多種植物,最後終於發現用鎢絲做燈絲最理想。
(二)聚焦作用:找准解決問題的主攻方向及突破口
創造性思維不僅就是發散思維。在尋找解決問題方案的初期,發散思維起著非常重要作用,但僅僅只一味地發散是不夠的,是不可能深入研究下去的,那樣只能淺嘗輒止,就不可能重點突破。在廣泛地發散思維之後,還得運用收斂思維,從眾多方案中篩選出幾種最佳方案進行深入探究。這時,創造性思維對發現問題來說起著聚焦的作用,即要找到主攻的方向,選准突破口,然後鎖定目標,重點攻克。比如關於電的發現就是一例,早期各方面的科學家們已感受到電的各種表現形式,如雷電、摩擦生電、電流會使小磁針偏轉,還發現電與化學、光學、熱學、力學、生物學等有關系,於是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問題後經收斂思維和綜合分析,逐漸將眾多問題歸結到一個中心問題:是否有某種高速度、高能量的極小微粒穿行於各種物質之中,造成各種現象,這就找到了中心的突破口。科學家們經反復推測,形成了關於原子內部結構的各種假說,假定有些微粒在原子內繞中心高速轉動,當它飛出原子時便流動於各物體之間,這便可解釋許多現象。後來得到實驗證明,便建立了關於電的理論。這表明,創造性思維在科學創造中,在幫助選擇研究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橋梁作用:架通多種思維之間的立交橋,使思路暢通無阻
科技創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單靠某種思維是無法完成的。它是創造性思維綜合作用的結果,在發現的不同階段採用的思維形式不盡相同,且在同一階段也往往是多種形式思維的綜合採用,這時就靠創造性思維起穿針引線、鋪路搭橋的作用,在多種思維之間構築一座立交橋使之相互貫通,幫助完成發明創造的任務。在創造過程中,發散思維、收斂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靈感思維、直覺思維、類比思維等往往是綜合採用的,這時是創造性思維將它們有機地組合起來。在創造過程中,有的是先發散再收斂;有的是先直覺判斷再來類比推理,還需邏輯整理;有的是邏輯思維、形象思維與靈感思維混合進行,不是某種思維在單刀直入和孤軍奮戰,而是協同作戰。總之,是創造性思維在統一調配它們。有人過分強調靈感、直覺等非理性思維,彷彿它們就等同於創造性思維,這是不全面的。盡管愛因斯坦、盧瑟福、開普勒、彭加勒、錢學森等十分推崇靈感、直覺等,但他們並不排除理性思維作用。在瞬間由直覺、靈感悟出的假設,往往是片面的、模糊的,還有待邏輯思維去完善它,得用准確的語言、公式、圖形表示出來,還得將發明創造的成果物化出來。

❻ 高曉松的《曉說》、梁宏達的《老梁說天下》、羅振宇的《羅輯思維》之間有什麼區別

高曉松的《曉說》、梁宏達的《老梁說天下》、羅振宇的《羅輯思維》這三檔綜藝節目都很有深度,穿透力很強,震撼力也很強,個人更喜歡《老梁說天下》因為本人邏輯思維較傳統。


❼ 提升理解能力,羅輯思維有哪幾種方法

1,理解能力:理解知識有三級水平,低級水平的理解是指知覺水平的理解,就是能辨認和識別對象,並且能對對象命名,知道它「是什麼」;中級水平的理解是在知覺水平理解的基礎上,對事物的本質與內在聯系的揭露,主要表現為能夠理解概念、原理和法則的內涵,知道它是「怎麼樣」;高級水平的理解屬於間接理解,是指在概念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達到系統化和具體化,重新建立或者調整認知結構,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並使知識得到廣泛的遷移,知道它是「為啥」。
2,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採用科學的邏輯方法,准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它與形象思維能力截然不同.
邏輯思維能力不僅是學好數學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學好其他學科,處理日常生活問題所必須的能力。數學是用數量關系(包括空間形式)反映客觀世界的一門學科,邏輯性很強、很嚴密.
3,理解能力的培養:一方面:
通過親自實踐獲得大量感性知識,然後通過思考上升為理性知識,這些構成了個人知識的一小部分來源。
另一方面:
則是直接把人類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知識繼承過來,把社會的知識轉化為個人的知識,這是中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或大部分來源,正如恩格斯所說:「每一個體都必須親自去體驗,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個體的經驗,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由他的歷代祖先的經驗的結果來代替。」在繼承知識的各條途徑中,可以說閱讀是一條主要途徑。
實際上,在校學習時,僅僅依靠上課是無法理解全部知識的。可以說,學生時代的學習一天也離不開閱讀,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用書,離開書,離開閱讀,學習就會十分困難。要知道,老師上完課就走了,而書籍卻始終伴隨著我們。
中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代,要珍惜這無憂無慮、精力充沛的寶貴時光。要充分利用這一階段多讀點書,多繼承點人類的寶貴知識財富,為一生的事業打下雄厚的基礎。同時在閱讀活動中增長起來的閱讀能力,將為一生中不斷地自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4,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參與辯論,堅守常識,敢於質疑,靈活使用……

❽ 為什麼知乎上有一些人對《羅輯思維》的評價很低

先看評價:總的來說,一集節目有營養的部分20%,史料堆疊45%,商業營銷,洗腦內容35%。。。

能在知乎知乎上混開的人肯定有點本事。有營養的部分百分之二十,這是肯定,一檔節目沒點營養還有沒有人看;史料堆疊百分之四十五,有點學識的基本史料肯定懂不少,就普通高中生大學生你跟他慢慢講,也能講幾個小時不帶重復的,熟悉的都知道,晦澀的誰講?誰懂?;商業營銷,我也曾關注過羅輯思維的公眾號,但這羅輯邏輯,講的例子十個有九個是關於商業的;洗腦內容百分之三十五,還是說例子,有些話甭管它新詞新意還是老話俗語,他就告訴你這是錯的,我們得這么理解…不是洗腦是什麼。

羅輯思維確實有點營養,但對於聰明人來說就不需要了,他們有自己的邏輯,有自己的思維,別的不說,光洗腦這一點,有的人慢慢就回過味來了。而且知乎是偏學術性的平台,只談羅輯(非邏輯)思維就不夠了

❾ 請問《羅輯思維》能夠風靡的詳細原因是什麼

以下來自豆瓣用戶的分析,從受眾,內容,營銷,形式幾個角度做的分析:

1、受眾。羅輯思維受眾特點:年輕、網路深度用戶、追求知識、追求有趣。

2、內容。羅輯思維視頻的賣點是「幫你讀書」。這個賣點正中受眾的痛點:年輕、有求知的慾望,但是沒有富裕時間和精力選書、讀書。羅輯思維幫助受眾創造了以下價值:1)提供品味。根據羅振宇及其團隊的知識儲備,幫助受眾在眾多暢銷書中選出高質量的。2)節約時間。讀一本書可能要花一個月,但是看一期《羅輯思維》只需要一個小時。在《羅輯思維》中,還幫助受眾做了一些調查研究,直接提供結果,節約了受眾時間。3)提供趣味。單純看書學習是很枯燥的。羅振宇將「吸收知識」和「上網」結合在一起,大大降低了「娛樂」的罪惡感。

用一期最新的《羅輯思維》來做例子,這一期做的是鄭也夫的《吾國教育病況》。1)話題抓住了網路的熱點。高考改革,#讓數學滾出高考#等。這一點保證了點擊量。2)提供獨特觀點。什麼是素質教育?數學的目的不是提升素質,而是區分人。大學擴招是偽命題。計劃生育導致里教育分流不能。看了這些觀點,不管正確與否(很有商榷的餘地),再看看《羅輯思維》的受眾,能夠預期到他們是很有興趣的。3)提供增量信息。《羅輯思維》的團隊幫助受眾調查了德國教育分流的情況,節約了受眾的時間。

3、形式。《羅輯思維》的視頻製作是很精良的。畫面明亮,錄音高質量,視頻的節奏清楚,中間有兩次中斷,介紹書,介紹羅輯思維的微信信息,給了觀眾一個休息腦子的時間。整個視頻看下來不會累。如果翻一下羅輯思維最早的幾期,比較一下畫面的精緻程度、錄音的質量以及節目的節奏,其中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

4、營銷。《羅輯思維》明顯和優酷網有密切的合作,優酷在首頁推薦新一期的視頻,現在每期都能有50萬以上的點擊量。(http://www.douban.com/note/314105516/這個視頻是優酷網和羅振宇開會的過程,可以說明雙方的合作是很深入的。)這個點擊量給羅振宇帶來了大量的微博和微信粉絲,而微博和微信又給羅輯思維的受眾帶來了互動的渠道,進一步加強了品牌忠誠度。《羅輯思維》的一個極大優點是一個笨功夫,就是可期待性非常高。《羅輯思維》的質量未必精妙絕倫,但是每期都能達到一定的質量,而且對自己的slogan絕對忠實:幫你讀書。就像麥當勞肯德基,東西未必多麼美味,但是你再進去之前,就知道我要吃到的是什麼東西了。堅持的時間久了,自然聚集起了受眾。堅持看起來很簡單,但是你試試?一開始沒什麼知名度的時候,是很難的。

5、營收渠道。受眾聚集起來了,而且是一群很有購買潛力的受眾,營收幾乎是不用多想的事情。貼片廣告、出版社合作、賣書、拉贊助,搞會員,隨便怎麼玩都可以。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謝謝

閱讀全文

與羅輯思維創造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