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華的發表論文
1. 發明專利:一種鹽湖凈化脫色的方法(CN1673124A),第二完成人
2. 發明專利:一種用於水中除氟的改性殼聚糖交聯樹脂及其制備方法(ZL2007 1 018294.X),第一完成人
3. 李華 時偉宇 邵宏波 邵明安 The Remediation of the lead-polluted garden soil by natural zeolite,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工程類2.337,169:1106-1111,2009-4,特一級
4. 時偉宇 邵宏波 李華 邵明安 杜聖 Progress in the remeidaiton of hazardous heavy metal polluted soils by natural zeolit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工程類2.337,2009,5(170):1-6特一級
5. 時偉宇 邵宏波 李華 邵明安 杜聖 Co-remediation of the lead-polluted garden soil by exogenous natural,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337工程類,2009,169(136-140),特一級
6. 武瑞平 李華 曹鵬 風化煤施用對復墾土壤理化性質酶活性及植被恢復的影響研究,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9,28(9):1855-1861,二級學科主學報(一C)
7. 李國軍 李華 狄貞珍 劉蕾 不同鉀水平對苗期玉米鉻的吸收和生理特性的影響,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9,28(11):2246-2250,二級學科主學報(一C)
8. 陳繪麗 竇春嬌 吳艷波 李華 席小莉 楊頻
Structure-Specific Binding of [Co(phen)2(HPIP)]3 to a DNA Duplex Containing Sheared G: A Mismatch Base Pairs, 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 3.663生物類,2009,103(5), 827~832 sci核心A區(特二級)
9. 李華 李永青 沈成斌 尹建平 賀振偉 風化煤施用對黃土高原露天煤礦區復墾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研究,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8,27(5):1752-1756二級學科主學報(一C)
10. 李華 孔令冬 改性陽離子交換樹脂的制備及其除氟性能研究,中北大學學報,2008,29(4):352-355其他正式刊物(二B)
11. 李華 時偉宇 吳弢 外源沸石對鉛污染菜園土修復作用研究,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6(6):2067-2070,2007-11,二級學科主學報
12. 李華 畢如田 喬顯亮 基於GIS技術的耕地土壤,土壤,39(4):646-651,2007-4,統計源(二A)
13. 畢如田 白中科 李華 郭青霞 大型露天煤礦區土地擾動的時空變化,應用生態學報,18(8):1908-1912,2007-8,二級學科主學報(一C)
14. 畢如田 白中科 葉寶瑩 李華 安太堡露天煤礦排土場景觀結構及其分形研究,中國農學通報,23(4):339-344,2007-4,統計源(二A)
15. 畢如田 白中科 李華 葉寶瑩.基於3S技術的大型露天礦區復墾地景觀變化分析,煤炭學報,2007,32(11):1157-1161
16. 畢如田 白中科 李華 李衛祥.基於RS和GIS技術的露天礦區土地利用變化分析,農業工程學報,2008,4(12): 201-204
17. 程芳琴 李華 劉暢 陸小華 董川 用活性炭吸附法除去鹽湖鹵水中雜質,無機鹽工業,2007,1: 51-53.,2007-12,統計源(二A)
18. 曹鵬 李華 李永青 尹建平 兩種測定風化煤與土壤腐殖酸含量方法的比較,中國農學通報,(23)1:277-279,2007-1,統計源(二A)
19. 李華 畢如田 程芳琴 吳俊蘭 鉀鋅錳配合施用對馬鈴薯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中國土壤與肥料,204:46-50,2006-8,統計源(二A)
20. 孔令冬 何積秀 王愛英 李華 含氟水治理研究進展,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16(8):143-144,2006-8,其他正式刊物(二B)
21. 李達 楊鳳玲 李華 程芳琴 淺談氨氮廢水處理技術,煤化工,2006(34):25-28,2006-5,統計源(二A)
22. 李華 駱永明 宋靜 吳龍華 P.christ Degradation of benzopyren in an experimentally contaminated paddy soil by vetiver grass,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28(1-2):172-177,2006-2,sci核心B區(一A)
23. 李華 程芳琴 王愛英 杜紅梅 三種水生植物對CD污染水體的修復研究,山西大學學報,28(3):325-327,2005-8,統計源(二A)
24. 程芳琴 李華 羅安程 董川 聚合絮凝劑法鹽湖鹵水除濁研究,水處理技術,31(8):62-64,2005-8,統計源(二A)
25. 楊鳳玲 程芳琴 李華 氯乙烯高沸液的精製技術及綜合利用,聚氯乙烯,177(3):39-40,2005-3,其他正式刊物(二B)
26. 畢如田, 李華. 不同地形部位耕地微量元素空間變異性研究-以永濟市為例. 土壤, 2005, 37(3), 290~294.
27. 李華 程芳琴 張秋華 重金屬鎘污染水體的吸附修復研究,無機鹽工業,37(3):43-44,2005-3,二級學科主學報(一C)
28. 李華 楊鳳玲 程芳琴 蒙脫土與沸石對焦化廢水中酚的去除效果比較研究,煤化工,121(6):41-43,2005-12,統計源(二A)
29. 李華 程芳琴 郭吉剛 推進清潔生產促進中葯產業可持續發展,生產力研究,2004第9期110(9):141-143,2004-9,一C級
30. 程芳琴 李華 姚少華 化學法處理廢水氨氮的研究,無機鹽工業,193(6):52-54,2004-4,統計源(二A)
31. 吳龍華 李華 駱永明P.Christie. Nutrients can enhance phytoremediation of copper-polluted soil by Indian mustard.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2004, 26: 331–335
32. 劉世亮 駱永明 丁克強 李華 曹志紅 吳龍華 宋靜 菌根真菌對土壤中有機污染物的修復研究,地球科學進展,19(2):197-203,2004-4,統計源(二A)
33. 程芳琴 李華 濕式篩板除塵器的設計與應用,化工環保,24(1):66-67,2004-2,統計源(二A)
34. 畢如田 王鑌 段永紅 李華 張耦珠 王晉民 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及應用,土壤學報,41(6):962-968,2004-12,一級學科主學報(一B)
35. 王五一 李華 從水價調整淺析山西水資源狀況,山西能源與節能,35(4):37,47,2004-12,其他正式刊物(二B)
36. 程芳琴 李華 田園春 鹽湖鹵水凈化除雜的試驗研究,山西大學學報,27(4):392-397,2004-10,統計源(二A)
37. 吳龍華 李華,駱永明. 銅污染土壤植物修復的養分調控研究,第八屆全國青年暨第三屆全國青年植物營養與肥料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2002年11月4-6日,福州,p96-100
38. 李華 駱永明 宋靜 不同銅處理水平下海州香薷的生理特性和銅積累研究.土壤,2002,34(4):225-228
39. 李華 楊肖娥 羅安程 不同氮鉀條件下水稻基因型氮、鉀積累利用差異.中國水稻科學,2002,16(1):86-88
40. 李華 楊肖娥 羅安程 不同氮源與鉀水平對雜交組合及常規稻生長和養分吸收的影響.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1,7(3):278-284
41. 李華 楊肖娥 羅安程 水稻適應鉀營養脅迫及其遺傳特徵.《邁向21世紀的土壤科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p122-125
㈡ 弄清科學與技術的本質特徵有什麼意義,人們為什麼對科學、技術有著不同的理解
正確理解科學與技術的關系
董川 張三香
根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公眾不知道什麼是科學,更不知道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如:一提到「科技」,除學術界外幾乎所有公眾都誤認為是技術。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們的科學與技術越來越需要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因此,進一步弄清什麼是科學,什麼是技術,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我們科學與技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自然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十分密切 我們知道,科學與技術同樣以自然界為對象,但嚴格的說,自然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認識自然,包括認識自然界發生的各種現象,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質,揭示主宰自然現象的內在規律和相互聯系。大至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小至組成一切物質的基本粒子,都是科學認識的對象。而技術側重將我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去利用自然,向自自然索取,改造自然以適應人類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高標準的生活的需要。李醒民同志指出:技術的發明和使用比科學的歷史久遠得多,某些技術即使在今天也完全可以脫離科學自主發展。但是時至今日,技術上的進步,總體來說基於科學的發展,科學上的每一個重大突破,不僅都將在一定時間內導致影響人類生活的新技術的出現,還必定極大地豐富我們進一步認識自然的技術手段;新技術的發展又促使我們認識自然的實驗手段不斷增加、不斷提高,從而推動科學的進一步發展。
自然科學與技術有著本質的區別 首先是預見性方面的區別。科學以認識自然、探索未知為目的。雖然自然科學的發展有其內在規律,但是卻有它的不可預見性,具體的發展途徑,哪一項突破在什麼時間在哪個實驗室出現,一般來說是不可預見的。科學發展史上的許多重大突破,以百年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例,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獲獎者從本人的興趣出發而進行工作的,有的甚至是工作中偶然的發現,是原先完全沒有預料的事情。而按照預定的計劃,組織安排而最終獲得突破的反而只是極少數。好像還沒有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通過有目的的預先組織,精心安排、刻意培養而產生的。而技術是以對自然界的認識為根據,利用得到的認識來改造自然為人類服務。由於它有了科學的根據,就可以樹立目標,因此總體來說是可預見的。
其次是規劃方面的區別。由於科學是難以預料的,所以科學也是難以進行規劃的。如20世紀50年代的學科規劃只不過是規劃了應該在哪些方面進行工作。現在我們可以做的也無非是和半個世紀以前一樣,勾劃出各個學科中的主攻方向而已。但是如前所說,科學發展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我們現在看見的主攻方向是根據當前的科學發展態勢所認定的重要方向,若干年後整個科學發生變化,重要方向也會隨之變化。如果我們硬性規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就必然失去機會。我們認定的主攻方向也必須隨時修正以適應形勢的變化。試想20世紀90年代初,人類基因組全序列的測定還沒有提上日程時,我們如果在當時制定規劃,在生物學領域內我們能夠預見到蛋白質組學,能夠預見到生物信息學嗎?技術上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見的,也完全是可以規劃的。特別是國際上已經實現的技術,我們做一個具體的規劃,安排一定的力量,經過努力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是可以做到的。如建國初期所進行的「科學規劃」,實際上應該說是「技術規劃」,得到了巨大的成功(如原子彈爆炸了,火箭上天了,半導體工業建立起來了)。80年代在四位院士倡議下制定的發展高技術規劃,在總體上也同樣順利實現了。但是要實現國際上還從未實現過的技術,特別是那些包含科學上尚未解決的問題的技術,就很難預見何時可以實現了。
其三是積累方面的區別 科學和原創性技術的發展需要長期積累。自然科學的發展經常是波浪式前進的。在一段平穩發展的時期之後,會出現一件重大突破性貢獻而給有關領域帶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突破性進展常常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大量工作積累的結果。我們都讀過阿基米德在洗澡時發現阿基米德原理和牛頓在蘋果樹下的故事,即使這些故事是真實的,現代科學也已經不是阿基米德和牛頓的時代了,不是靠靈機一動就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時代了。現代科學的每一個重大進展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長期工作的積累,有時是個人工作的積累,有時甚至是一個研究集體或幾個研究集體幾代人長期工作的積累。不用說佩魯茲和肯特魯關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的工作是經過長期努力才開花結果的,就是沃森和克里克關於DNA雙螺旋結構的重大突破,看似突然,實際上如果沒有劍橋關於X-射線衍射研究幾十年的積累和威爾金森等人長期關於DNA衍射數據的收集,這一突破也不可能從天而降。這就是諾貝爾獎為什麼經常出現在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一些實驗室的原因。技術不需要長期的積累。由於技術(原創性技術除外)是可以根據人們的需要和現實的可能,包括人力、資金和技術條件進行規劃的。所以它一般都可以按規劃的時間在短期內順利實現。
如上所述,科學與技術雖然有如此密切的關系,但二者畢竟有所不同,而且有本質的差異,所以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參考資料: 網路一下
㈢ 我愛發明化學魔術外景主持人叫什麼
董川
㈣ 科學與技術的區別於聯系
研究與實干
㈤ 科學與技術的區別與聯系分別是什麼
正確理解科學與技術的關系
董川 張三香
根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公眾不知道什麼是科學,更不知道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如:一提到「科技」,除學術界外幾乎所有公眾都誤認為是技術。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們的科學與技術越來越需要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因此,進一步弄清什麼是科學,什麼是技術,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我們科學與技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自然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十分密切 我們知道,科學與技術同樣以自然界為對象,但嚴格的說,自然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認識自然,包括認識自然界發生的各種現象,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質,揭示主宰自然現象的內在規律和相互聯系。大至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小至組成一切物質的基本粒子,都是科學認識的對象。而技術側重將我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去利用自然,向自自然索取,改造自然以適應人類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高標準的生活的需要。李醒民同志指出:技術的發明和使用比科學的歷史久遠得多,某些技術即使在今天也完全可以脫離科學自主發展。但是時至今日,技術上的進步,總體來說基於科學的發展,科學上的每一個重大突破,不僅都將在一定時間內導致影響人類生活的新技術的出現,還必定極大地豐富我們進一步認識自然的技術手段;新技術的發展又促使我們認識自然的實驗手段不斷增加、不斷提高,從而推動科學的進一步發展。
自然科學與技術有著本質的區別 首先是預見性方面的區別。科學以認識自然、探索未知為目的。雖然自然科學的發展有其內在規律,但是卻有它的不可預見性,具體的發展途徑,哪一項突破在什麼時間在哪個實驗室出現,一般來說是不可預見的。科學發展史上的許多重大突破,以百年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例,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獲獎者從本人的興趣出發而進行工作的,有的甚至是工作中偶然的發現,是原先完全沒有預料的事情。而按照預定的計劃,組織安排而最終獲得突破的反而只是極少數。好像還沒有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通過有目的的預先組織,精心安排、刻意培養而產生的。而技術是以對自然界的認識為根據,利用得到的認識來改造自然為人類服務。由於它有了科學的根據,就可以樹立目標,因此總體來說是可預見的。
其次是規劃方面的區別。由於科學是難以預料的,所以科學也是難以進行規劃的。如20世紀50年代的學科規劃只不過是規劃了應該在哪些方面進行工作。現在我們可以做的也無非是和半個世紀以前一樣,勾劃出各個學科中的主攻方向而已。但是如前所說,科學發展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我們現在看見的主攻方向是根據當前的科學發展態勢所認定的重要方向,若干年後整個科學發生變化,重要方向也會隨之變化。如果我們硬性規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就必然失去機會。我們認定的主攻方向也必須隨時修正以適應形勢的變化。試想20世紀90年代初,人類基因組全序列的測定還沒有提上日程時,我們如果在當時制定規劃,在生物學領域內我們能夠預見到蛋白質組學,能夠預見到生物信息學嗎?技術上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見的,也完全是可以規劃的。特別是國際上已經實現的技術,我們做一個具體的規劃,安排一定的力量,經過努力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是可以做到的。如建國初期所進行的「科學規劃」,實際上應該說是「技術規劃」,得到了巨大的成功(如原子彈爆炸了,火箭上天了,半導體工業建立起來了)。80年代在四位院士倡議下制定的發展高技術規劃,在總體上也同樣順利實現了。但是要實現國際上還從未實現過的技術,特別是那些包含科學上尚未解決的問題的技術,就很難預見何時可以實現了。
其三是積累方面的區別 科學和原創性技術的發展需要長期積累。自然科學的發展經常是波浪式前進的。在一段平穩發展的時期之後,會出現一件重大突破性貢獻而給有關領域帶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突破性進展常常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大量工作積累的結果。我們都讀過阿基米德在洗澡時發現阿基米德原理和牛頓在蘋果樹下的故事,即使這些故事是真實的,現代科學也已經不是阿基米德和牛頓的時代了,不是靠靈機一動就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時代了。現代科學的每一個重大進展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長期工作的積累,有時是個人工作的積累,有時甚至是一個研究集體或幾個研究集體幾代人長期工作的積累。不用說佩魯茲和肯特魯關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的工作是經過長期努力才開花結果的,就是沃森和克里克關於DNA雙螺旋結構的重大突破,看似突然,實際上如果沒有劍橋關於X-射線衍射研究幾十年的積累和威爾金森等人長期關於DNA衍射數據的收集,這一突破也不可能從天而降。這就是諾貝爾獎為什麼經常出現在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一些實驗室的原因。技術不需要長期的積累。由於技術(原創性技術除外)是可以根據人們的需要和現實的可能,包括人力、資金和技術條件進行規劃的。所以它一般都可以按規劃的時間在短期內順利實現。
如上所述,科學與技術雖然有如此密切的關系,但二者畢竟有所不同,而且有本質的差異,所以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㈥ 05十大新聞人物
秦建業 山西卓里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山西省農民企業家、鄉鎮企業功勛、勞動模範,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廠長。20餘年來,他帶領卓里一班人,把一個固定資產僅3.9萬元的社辦企業,發展成一個擁有10個分公司的「全國鄉鎮企業集團」、一個固定資產近億元的「大型二檔鄉鎮企業」。(《科學導報》1月24日)
許正林 山西正林農資有限公司總經理,一位40歲以後才開始做化肥生意的農民,他一直堅持認為山西化肥科技超級大市場是「對民有利」的事。在十多年的經營過程中,他深切理解化肥對於農民的重要性。十多年來,他在化肥銷售中讓利給農民的賬,粗略算下來,竟然有1200多萬元。(《科學導報》4月4日)
王衡 山西省萬榮縣光體裁鎮王胡村農民,他申報的「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術」獲得了200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成為第一個獲得國家科技大獎的農民。他的發明被認為是國內外防治水害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可以代替部分進口產品。他發明的產品和技術已在國內1180項工程中得到應用。專家估算,至少為國家節約資金11億元。(《科學導報》4月4日)
董川 山西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和化學生物學與分子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由他主持完成的「新型光敏水解褪色材料的研究及應用」榮獲2004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該項目涉及化學、衛生學、環境科學等技術領域。(《科學導報》4月12日)
趙治明 世界生產率科學院院士,山西省電力公司電力建設四公司副經理、高級工程師。他參加工作三十多年來,始終戰斗在火力發電廠建設的第一線,專心從事火力發電廠建設管理工作,在專業技術成果方面建樹頗豐。(《科學導報》4月18日)
麻寶真 山西省農葯檢定所所長、省勞模。不管是當年作為一名普通幹部時搞的農業除蟲、農田滅鼠工作,還是現如今作為一名行政執法領導所做的農葯打假維權和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專家所推行的科普宣傳,26年來,他幾乎走遍了全省100多個縣的1000多個鄉鎮,用自己所學的全部專業知識造福著2400多萬農民朋友。(《科學導報》6月27日)
謝正伏 山西省電力建設三公司黨委委員、副總工程師,世界生產率科學院院士。先後參加山西省內外裝機容量總計近700萬千瓦的十餘座電站工程建設。(《科學導報》8月22日)
周春梅 山西省太原市商業職工醫院醫護工作者,經常參加太原市科普大學的教學活動。她利用近一年時間為王家墳農民無償授課,改變了當地農民的生活方式,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科學導報》9月26日)
喬健天 我國著名神經生理學家,山西醫科大學第一位博士生導師,終身教授。多年來從事中樞疼痛感受和抗痛原理的研究,近年來還開展了學習記憶、老年性痴呆以及細胞凋亡機制等多個領域的神經生理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內容多涉及國內外研究熱點。(《科學導報》11月28日)
王一德 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規劃委員會副主任,原總工程師。他一直在太鋼的生產科技一線工作,主要從事電工鋼、不銹鋼和軋鋼工程科技工作。 (《科學導報》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