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信用創造的基本理論
信用創造論認為:信用創造資本,信用就是貨幣。貨幣是一種交換手段,因此,凡是有交換手段職能的物品都是貨幣。信用既然被用作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那麼,信用就是貨幣。信用就是財富。因為貨幣就是財富,信用就是貨幣,故信用就是財富。信用創造資本。信用就是生產資本,通過這種生產資本的擴張即信用量的增加與擴展可以創造社會財富,繁榮商業,使國民經濟具有更大的活力。銀行具有無限創造信用的能力。
約翰·勞認為,國家擁有的貨幣多,創造就業的機會就多,就能增加國民財富。他相信貨幣具有積極的力量,信用擴大,貨幣增加,就能促使工商業發展。英國銀行家亨利·桑頓(Henry Thomton)認為「商品的價格決定於商品的供求比例和通貨的供求比例,商品增多對銀行券的需求擴大,銀行券增多對商品的需求擴大,所以當銀行券增多而商品對銀行券的需求未擴大時,就必然使物價隨之上漲。物價上漲,工資缺乏彈性,一方面刺激生產,另一方面制約消費,從而造成作為資本的商品增多」。
麥克魯德認為,信用就是貨幣,貨幣和信用都是財富,信用是生產資本,能帶來利潤,銀行是信用的創造者,因而也是資本的創造者,銀行所能創造的資本決定於它的存款准備率。
信用創造資本理論是現代西方社會最有勢力、最有影響的信用理論,為以後許多經濟學家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Ⅱ 如何理解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職能
比如說:中央銀行總共發行1000元票幣,人們手中持有票幣200元在商業銀行存入800元,這時統計內的容貨幣總量為800+200=1000元;商業銀行就可以用這800元中的一部分發放貸款,假如商業銀行發放貸款500元,在這發放出去的500元貸款中又會有一部分再存入商業銀行,假如再存入商業銀行100元,這時候再統計的貨幣總量就是800+100+200=1100元,相當於說商業銀行創造了100元的信用貨幣. 不知道對不對.
Ⅲ 簡述商業銀行信用創造的過程
信用創造信用創造是指商業銀行通過吸收活期存款、發放貸款,從而增加銀行的資金來源、擴大社會貨幣供應量。商業銀行發揮信用創造功能的作用主要在於通過創造存款貨幣等等流通工具和支付手段,既可以節省現金使用,減少社會流通費用,又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需要。是商業銀行體系通過放款或購入各種證券而使貨幣供應量增大的一種金融現象。商業銀行信用創造的條件1、銀行創造信用流通工具,信用流通工具的創造是信用量創造的前提。從銀行券到支票及各種票據。 2、部分准備金制度,部分准備金制度是相對於全額准備金制度而言的。 3、非現金結算制度。
在商業銀行體系比較健全的情況下,只要有一定數量的原始存款,商業銀行依次發放貸款,就可以創造出新的派生存款來。假定甲銀行從中央銀行借款100萬元,然後貸給自己的客戶,客戶用其購買乙銀行客戶的原材料後,乙銀行客戶將這筆款項存入乙銀行,乙銀行又將其貸給其他客戶,客戶又用其購買丙銀行客戶的產品而將100萬元支付給丙銀行,從而丙銀行又可向其他客戶貸出100 萬元,使其轉而支付給丁銀行並存入丁銀行。這樣,100萬元原始存款就創造出300萬元派生存款來,比原始存款多了 3倍。如果這種派生存款是在不提現金的情況下進行的,這種信用創造活動將一直進行下去,派生存款就不僅僅是 300萬元。得到貸款的客戶如未用完貸款,而將剩餘部分存入另一家銀行,同樣會產生派生存款,增大信用總量。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程度和商業銀行體系的健全程度成正比,商業銀行體系越發達,信用創造的現象就越普遍,所創造的信用總量也越大。
Ⅳ 商業銀行 信用創造 通俗解釋下謝謝
比如,我需要錢,你會給我嗎?
不會
你的錢會存銀行那裡嗎?會
然後我去銀行去借錢,會給嗎?
符合條件就給了,這樣就是信用創造了
Ⅳ 商業銀行信用創造的條件和基礎
你這個問題是屬於貨幣銀行學的知識。先給你講一下商業銀行信用創造的過程吧,這樣你就能理解它的前提條件了。信用創造是指在整個銀行系統內利用超額准備金進行貸款或投資的過程中,活期存款的擴大所引起的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又稱「貨幣製造」。商業銀行收到一筆現金,除留足法定準備金外,其餘部分進行貸款或購買有價證券,但支付方式是相應增加借款人或證券賣主在該行戶頭中的活期存款進行的。因而製造了一筆派生存款。收款人將支票存入與他往來的另一家銀行,第二家銀行仍然以相同的方式貸出去,又會創造另一筆派生存款。如此類推。銀行系統可以創造數倍於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信用創造的過程如下:商業銀行按照中央銀行規定的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將法定存款准備金存入中央銀行,再將剩下的部分投放貨幣市場。設在法定存款准備率為10%。甲公司將1000萬現金存入A銀行,A銀行留下10%的法定準備金,其餘款項貸給乙公司。乙公司得到900萬元貸款後,向丙公司支付貨款。丙公司將這900萬元存入B銀行,B銀行留下法定準備金後,其餘又全部貸給丁公司。丁公司得到810萬元的貸款後,又付給戊公司貨款,得到貨款的戊公司將這810萬元又存入C銀行。商業銀行就是以這種存款-貸款-再存款-再貸款的方式創造了貨幣。由此可見,商業銀行每發放一次貸款,存款貨幣就擴大一次。最後創造出的貨幣總量=基礎貨幣*貨幣乘數(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倒數)。通過這個過程,你就可以看出信用創造的兩個前提條件:1、存在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制度2、採取非現金結算制度(這個應該不難理解吧?就是說如果採用現金結算的話,公司就不能將全部貨款存用銀行。只有採取非現金結算如支票結算,流通中才不需要現實貨幣。現實貨幣全部存入銀行,銀行才能創造貨幣)。
Ⅵ 貨幣為什麼有信用創造功能
貨幣的本質就是信用。
商業銀行收到一筆現金,除留足法定準備金外,其餘部分進行貸款或購買有價證券,★但支付方式是相應增加借款人或證券賣主在該行戶頭中的活期存款進行的。因而製造了一筆派生存款。★收款人將支票存入與他往來的另一家銀行,第二家銀行仍然以相同的方式貸出去,又會創造另一筆派生存款。如此類推。銀行系統可以創造數倍於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信用創造是銀行的特殊職能,即銀行通過在其日常業務活動中發行銀行卷和支票等信用工具,以及藉助於支票流通,銀行可以超出自有資本和吸收的資金總額而擴大信用時所發揮的一種職能。
信用創造是指在整個銀行系統內利用超額准備金進行貸款或投資的過程中,活期存款的擴大所引起的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又稱「貨幣製造」。
Ⅶ 信用創造論的信用創造論概述
該理論繼承和發展了古典學派關於商業銀行信用媒介論的觀點,認為銀行的功能在於為社會創造信用,銀行能夠通過存款進行貸款,且能用貸款的方式創造存款,銀行通過信用的創造能夠為社會創造新的資本,信用就是資本,信用能夠形成資本。銀行的本質在於創造信用。作為近代信用創造論的繼承者合代表人物馬克魯德在他的《信用的理論》一書中認為「銀行及銀行業者的本質是信用的創造和發行,所以銀行絕不是借貸貨幣的店鋪,而是信用的製造廠」。信用創造資本,信用就是貨幣,銀行具有無限創造信用的能力。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信用創造論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獨特的觀點,德國金融理論學者阿伯特.韓在1920年出版的《銀行信用之國民經濟理論》中,指出信用就是貨幣,從生產和分配的領域論述信用形成資本。
約翰·勞認為,國家擁有的貨幣多,創造就業的機會就多,就能增加國民財富。他相信貨幣具有積極的力量,信用擴大,貨幣增加,就能促使工商業發展。英國銀行家亨利·桑頓(Henry Thomton)認為「商品的價格決定於商品的供求比例和通貨的供求比例,商品增多對銀行券的需求擴大,銀行券增多對商品的需求擴大,所以當銀行券增多而商品對銀行券的需求未擴大時,就必然使物價隨之上漲。物價上漲,工資缺乏彈性,一方面刺激生產,另一方面制約消費,從而造成作為資本的商品增多」。
熊波特認為是科學技術進步,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的出現引起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從而產生對銀行信用的需求。他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中,專門分析信用與資本形成過程,其信用創造論置於他的「創新理論」中。即通過信用擴張創造資本,實現創新。此外,他還把信用擴張與經濟周期理論聯系在一起,也是他的先見之明。
Ⅷ 信用的基本概念
信用的意思是能夠履行諾言而取得的信任,信用是長時間積累的信任和誠信度。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一時一事的言行而失掉。它還是是指我們過去的履行承諾的正面記錄,它還是一種行為藝術,是一種人人可以嘗試與自我管理的行為管理模式。 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信用」這個詞已經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它可能是人類認識中最為復雜、最難以捉摸的概念之一,「一些事物僅僅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在所有的這些事物中,沒有哪一件比信用更加古怪,更加微妙;信用從來不是強迫的,而是自覺自願的,依賴於期望與擔心這樣一些感情;信用常常不用爭取而自行出現,又總是無緣無故地消失;而且信用一旦喪失,就很難完全恢復……信用非常類似於,而且在很多場合就如同是,人們靠管理國家的才智以及戰場上的勇猛和指揮才能贏得的聲譽與名望。精明強乾的政治家與傑出優異的船長,會因為一些倒霉的偶然事件,一時失誤或運氣不佳而名譽受污,失去眾人的愛戴,但是只要他有卓越的才能、真正的本領,名譽遲早是會恢復的。同樣,信用雖然會暫時黯然失色,在困境中掙扎,但是只要它有可靠而堅實的基礎,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夠得到恢復。」對信用的真正含義的認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究,在通常意義上,我們至少可以從4個角度來理解「信用」。
從倫理道德層面看:信用主要是指參與社會和經濟活動的當事人之間所建立起來的、以誠實守信為道德基礎的「踐約」行為。
從法律層面來看:《民法通則》中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守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守信的原則」;《合同法》中要求「當事人對他人誠實不欺,講求信用、恪守諾言,並且在合同的內容、意義及適用等方面產生糾紛時要依據誠實信用原則來解釋合同」。
從經濟學層面看: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換或者其他經濟活動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夠實現其承諾的基礎上,用契約關系向受信人放貸,並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夠迴流和增值的價值運動。 從倫理角度理解「信用」,它實際上是指 「信守諾言」的一種道德品質。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講的「誠信」、「可信」、「講信用」、「一諾千金」、「答應的事一定辦到」、「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實際上反映的就是這個層面的意思。從這個層面來看信用,它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一個社會只有講信用,才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信任結構」(trust structure),而這個信任結構是一個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基礎。人們會發現「相互信任同服從、仁愛、友誼和交談一樣,是把一國人民聯系和維系在一起必不可少的條件」,齊美爾也指出:「沒有人們之間相互享有的普遍信任,社會本身將會瓦解。……現代生活是建立在對他人的誠實的信任基礎上的,這一點的重要性要遠比人們通常認識到的程度大得多。」可以說沒有一個社會不強調與褒獎倫理層面的守信的道德,在我國,崇尚信用的風尚有幾千年的傳統,《論語》中「信」字出現了38次,頻次雖然低於仁(109次)、禮(74次);但是高於描述道德規范的多數詞彙,如善(36次)、義(24次)、敬(21次)、勇(16次)、恥(16次)。比如:「自古皆有死,民無信而不立」;「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言必行,行必果」,「與國人交,止於信」等。在西方社會,守信同樣也是人們奉行的道德主軸,《聖經》中關於信用、信任的詞彙也出現了幾十次之多。
從企業的商業倫理角度來看信用的含義,狄喬治提供了獨特的見解:他認為誠信(integrity)行為既指與自身所接受的最高行為規范相一致的行為,也是指將倫理道德要求的規范加於自身的行為。他指出了誠信行為的最大特點是:道德規范是「自加的和自願接受的」,所以對企業這個「非道德神話」的主體而言,「要強調商家及其最高管理層的自律」。更為重要的是,他限定了誠信行為的范圍,至少要以倫理上「無可非議的、正當的正面價值」為最低的道德底線,也就是說企業「自身所接受的最高行為規范」至少要低於這個底線。 從經濟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實際上是指「借」和「貸」的關系。信用實際上是指「在一段限定的時間內獲得一筆錢的預期」。你借得一筆錢、一批貨物(賒銷),實際上就相當於你得到了對方的一個「有期限的信用額度」,你之所以能夠得到了對方的這個「有期限的信用額度」,大部分是因為對方對你的信任,有時也可能是因為戰略考慮和其他的因素不得已而為之。從經濟的角度理解信用有著豐富的層次,至少可以從國家、銀行、企業、個人幾個層次來理解。
國家信用至少包含著這樣的兩層意思,首先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借貸關系,即所謂的主權債務,如著名的布雷迪債券、美國20世紀80年代對拉美國家的貸款、我國對亞洲和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低息貸款、日本的海外協力基金貸款、世界銀行貸款等。其次表現在國家政府與本國的企業與居民之間的借貸關系,政府發行國債,由企業和居民購買,這實際是政府先向企業和居民借到一筆錢,然後進行投資,並在到期時償以本息。
銀行與企業、個人之間的信用是相互的。銀行要從企業與個人取得信用,也就是要向企業與個人借到錢,這是它們的生存之根基。同時,企業與個人也需要向銀行取得信用,企業可用它解燃眉之急,或投資擴張等;個人可用它應不時之需,提高生活質量等。
企業與企業、個人之間的信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商業信用(也稱交易信用,即trade credit),或者可以稱之為B—B的信用,它主要是指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非現金交易,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賒銷,我們不要簡單地將賒銷對象只看成是一些有形的商品,如汽車零配件供應商提供的一批零件;它實際上也可以是一個工程,比如建築公司完成了一幢大廈的建築,工程款尚未完全收回,這時該建築公司賒出去的不僅是在這幢大廈建築中的預墊的資金、材料,同時還有在建築過程中的勞動;甚至還可以是一些無形的服務、智力產品等,比如管理咨詢公司提供的咨詢服務等。二是企業與個人之間的信用,也可以稱之為B-C信用,這種形式的信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見的,比如我們的手機消費通常都是一種信用消費,我們總是在下個月繳納上個月的費用,中國移動甚至可以允許你拖欠2個月的話費。 從法律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實際上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當事人之間的一種關系,但凡「契約」規定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不是當時交割的,存在時滯,就存在信用;第二層含義是指雙方當事人按照「契約」規定享有的權利和肩負的義務。
在這個層面上理解信用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這個「契約」,我們可以把這個契約看成是狹義的經濟合同,小到兩個企業之間的供貨合同,大到兩個國家之間的數以億元計的債務;也可以看成是廣義的社會契約,比如你和你的父母之間的契約關系,你的父母有撫養你成人的義務,你也有贍養你的父母的義務。二是這個「契約」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這是構成法律上的信用的必要條件,那就是非即時交割。如果權利和義務的實現是同時進行的,那麼就不會構成信用,這兩者之間必須存在一定的時間差才會出現信用。 在信用創造學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貨幣,貨幣就是信用;信用創造貨幣;信用形成資本。
在貨幣金融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流派,即以18世紀的約翰.勞為先驅、以19世紀的麥克魯德、韓以及20世紀的熊彼特等人為代表的「信用創造學派」。在這一學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貨幣,貨幣就是信用。約翰·勞說:「信用是必要的,也是有用的,信用量增加與貨幣量的增加有同樣的效果,即它們同樣能產生財富、興盛商業。,「通過銀行所進行的信用創造,能在一年之內比從事十年貿易所增加的貨幣量多得多。所以,法國如欲富庶,實在有求助於信用的必要;不然,比之於利用信用的其他列強,法國即將陷入貧弱的狀況。」「只要貨幣豐富,即能夠創造一國之繁榮;只要有信用設施(他主要指銀行等),即可以供應豐富之貨幣,給經濟以最初的沖擊;依靠這種沖擊,就能夠為法國產出大量的財富。」約翰·勞的基本邏輯是這樣的:貨幣就是財富——貨幣不必是金銀,而以土地、公債、股票等為保證所發行的紙幣為最好——紙幣是銀行的一種信用——銀行通過供給這種信用,就可提供豐富的貨幣——給經濟以最初的沖擊——依靠這種沖擊,就可以使國家富強、經濟繁榮;總之,信用即貨幣;貨幣即財富,即資本。
麥克魯德在他的《信用的理論》中指出:「人們以生產物與勞務和人交換,而換得貨幣,此貨幣既不能用以果腹,也不能用以蔽體,然而人們卻樂於用其生產物與勞務換取貨幣,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換得貨幣以後,可在需要之時,憑以換取所需之物的緣故。所以,貨幣的本質不過是向他人要求生產物與勞務的權利或符號,從而實為一種信用」,「因此,金銀貨幣也可以正確地稱之為金屬信用。」麥克魯德認為信用與貨幣兩者的本質是一致的,信用的創造就是貨幣的增加,兩者可以統一於「通貨」的概念之下,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1)信用只有單一的價值,但是貨幣卻有多數的價值或者一般的價值,信用只是對某個人的要求權,但是貨幣卻是對一般商品的要求權;(2)信用只有特殊的不確定的價值(因為債務人死亡或者破產,信用就變得沒有價值了),而貨幣則有持久的價值。
韓被公認為信用創造理論的代表人物,他於1920年發表了《銀行信用之國民經濟的理論》,影響很大。他是這樣論述信用就是貨幣的: 「為了支付的目的,從一人轉讓給他人的支票或者存款劃條,就法律的觀點來看,自然只是兌取貨幣的憑證,但從經濟的觀點來看,只要它需要兌換成本位貨幣而完成了貨幣的功能,則它就不只是兌取貨幣的憑證,而實是貨幣本身。」「向銀行兌取貨幣的憑證,只要它確實可靠,為任何人所願意接受,則它就被當作貨幣而流通了。」韓的理論重點在於闡明了信用能夠形成資本。他認為信用愈擴,利率愈低,資本商品的生產就愈多,從而資本也就愈能形成;相反,信用愈縮,利率愈高,資本商品的生產即愈少,從而資本即不易形成。他的著名命題就是:「資本形成不是儲蓄的結果,而是信用提供的結果。」「假如說需求對生產是第一性的,那麼信用提供對資本形成也是第一性的。若是沒有信用提供則任何資本商品都不能夠生產,因而資本形成就不可能。信用供給之能引起資本形成,恰如需求之引起生產一樣」。
熊彼特則指出:「更有用的方法可能是從信用交易著手,把資本主義金融看成是一種清算制度,它抵消債權債務,將差額轉移到下期——使得『貨幣』支付成為特殊情況,沒有任何特殊的根本重要性。換言之,從實際上和分析上來講,一種信用貨幣理論可能要優於一種貨幣信用理論。」
其他的一些著名經濟學家也做過相似意義上的評說。羅賓遜夫人就曾經明確地指出:「貨幣實際上就是信用問題。」瑞典學派的代表人物魏克塞爾也認為:「嚴格地說,我們可以斷定,一切貨幣——包括金屬貨幣——都是信用貨幣。這是因為直接促使發生價值的力,總是在於流動工具收受者的信心,在於他相信藉此能夠獲得一定數目的商品。不過紙幣只享有純粹的地方信用,而貴金屬則多少是在國際范圍內被接受的。但是一切只是一個程度上的問題。」
Ⅸ 信用創造的主要作用
信用創造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內能夠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①派生存款在企業版商品實現價值的權過程中,減少了商品在市場上滯留的時間,有助於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
②加速社會資金的周轉,減少資金在企業和其他部門沉澱的數額和時間。但是,信用創造不能超越一定的界限,如果盲目地、過度地擴張信用,就會造成經濟過熱,引起通貨膨脹,形式虛假的繁榮,導致經濟結構失衡。在西方國家,其最終結果就是誘發經濟危機,盡管其深層原因並不在於信用創造。因此,從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以後,西方國家中央銀行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對商業銀行創造信用能力進行控制和調節。
中國的專業銀行和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並不完全相同,但其業務活動的基本方面和商業銀行一樣存在著信用創造能力,因此,也需要運用正確的貨幣政策,控制其信用創造能力,保證經濟持續、穩定和協調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