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武漢芝麻醬發明那年

武漢芝麻醬發明那年

發布時間:2021-09-16 03:20:36

⑴ 哪本小說女主發明了芝麻醬

芝麻大點兒事

作者:打醬油的老闆
這是一個無知穿越野·少女不斷回嫖男主的愛情戲(喜)劇片。答
艾斯:「芝麻,你知道什麼叫男女授受不親嗎?」
芝麻:「男女知道,授受不親是啥?能吃嗎?」
艾斯:「……」 我可能把自己推向了一個奇葩。(?_?)
總之,女主是真·原始人,四歲穿到海賊世界的孤島上,摸爬滾打獨自長大,詳情參考《魯濱遜漂流記》的星期五。
另外由於並未完整看過海賊單純喜歡艾斯啦~所以可能原創比較多,會與原著有偏差,如果不能接受的親們請點叉啦。

⑵ 誰發明了熱乾麵

武漢熱乾麵與山西刀削麵、兩廣伊府麵、四川擔擔面、北方炸醬面並稱為我國五大名面,是頗具武漢特色的過早小吃。

關於熱乾麵的起源有一個典故:

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一帶靠賣涼粉和湯面為生。有一天,天氣異常炎熱,不少剩面未賣完,他怕面條發餿變質,便將剩面煮熟瀝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壺,麻油潑在面條上。李包見狀,無可奈何,只好將面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油的熟面條放在沸水裡稍燙,撈起瀝干入碗,然後加上賣涼粉用的調料,弄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人們爭相購買,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他賣的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乾麵」。從此他就專賣這種面,不僅人們競相品嘗,還有不少人向他拜師學藝。

過了幾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滿春路口開設了一家熱乾麵面館,取財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記」,成為武漢市經營熱乾麵的名店。後遷至漢口水塔對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漢熱乾麵。

熱乾麵既不同於涼面,又不同於湯面, 面條事先煮熟,拌油攤晾,吃時再放在沸水裡燙熱,加上調料,成品面道筋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誘人食慾。

首先面要撣的好,那種胖胖的鹼面在武漢的很多菜場都有賣的,也便宜,買回去以後先用大鍋燒水,水開後把面丟進去,數個一二三就可以撈起來了,絕對不能煮太軟,不然沒法吃。把撈出來的面攤在案子上,用電扇對著面死吹,一邊吹一邊往面上淋油一邊用長長的工具挑拌,家裡肯定沒有那麼長的像是炸油條用的那種筷子,這個偶就不管了,反正到最後的目地是要把每一根面上都沾上油,面要堅韌有咬勁卻還不能是生的。這是很需要技巧的,調料再好吃,面的口感不對也會失去熱乾麵的風格。

面拌好放涼後,開始准備調料,芝麻醬要正宗,香油也要正宗,然後用這正宗的香油把正宗的芝麻醬慢慢調成稀稀的糊狀,一定要用香油調,很多街頭攤點為省錢用熱水調芝麻醬,那味道能好吃嗎?

除了芝麻醬以外,醬油、鹽、味精、蔥花、胡椒粉、喜歡吃辣的可以放辣椒汁,這就是武漢熱乾麵的基本成員了。近幾年來也常有加酸豆角、海帶絲、蘿卜丁、腌菜的,雖然也好吃,但從另一個角度上卻掩去了芝麻醬原有的濃香。

一切准備停當,開始下面啦,燒一鍋開水,把撣好的面丟進去,打個滾就撈出來吧,人家本來就是熟的啊,把上面的那些調料加進去,醬油要少加,芝麻醬一定要多,吃的就是它,其它的適量就行了。如果嫌干,可以加一點點高湯或者牛肉湯,好啦,開始享受這地方美味吧。。。

⑶ 武漢熱乾麵的原料芝麻醬哪裡來的

自做吧\r\n調候定用香油調芝麻醬別用水調水調香\r\n原料:面條(鹼面)、辣蘿卜、香油、芝麻醬、醬油、鹽、香菜\r\n做:\r\n1、先准備鹼水面條;\r\n2、辣蘿卜切丁;\r\n3、用香油芝麻醬慢慢調掛糊狀再加入適量醬油、鹽拌勻;\r\n4、面條抖散入沸水鍋煮至八熟撈瀝干水份;\r\n5、面條平攤較平盤內淋香油用電扇吹涼防止面條互相粘連;\r\n6、吃前再晾涼面條水快速燙瀝干水裝入碗內調芝麻醬料蘿卜丁倒面條撒香菜丁拌勻

⑷ 你知道誰是武漢熱乾麵的創始人嗎

武漢夏天高溫,跨時長,長期以來人們在面條中加入食用鹼以防變質,這就是熱乾麵的前身—切面。清朝《漢口竹枝詞》就有記載:「三天過早異平常,一頓狼餐飯可忘。 切面豆絲干線粉,魚餐圓子滾雞湯。」[4]
20世紀初,食販李包延續前人切面做法,將面煮熟、瀝水、拌上香油等做成了風味獨特的熱乾麵。後蔡明偉繼承了李包的技藝,並反復改良形成了一套特定的技藝流程,打造了「蔡林記熱乾麵」,以其「爽而勁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著稱。[4]
熱乾麵源於三十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賣湯面的蔡明偉。蔡明偉是黃陂蔡榨人,他的湯面做得非常受歡迎,客人經常排隊要等很長時間才能買到,很多客人等不及走掉了,蔡明偉做生意很會動腦筋。為了加快出貨量,通過反復試驗,他終於摸索出一套「撣面」的工藝———就是先把面煮七八成熟,然後快速降溫並均勻抹上油,這樣賣面時,出貨量就快了。有一次蔡明偉在長堤街看到一家麻油作坊,看見他們從芝麻中提取麻油後,芝麻醬閑棄在一邊,香氣撲鼻,他靈機一動;何不將芝麻醬加進面里試一下呢?於是蔡明偉向麻油作坊老闆購買了些許芝麻醬回家。同樣經過多次反復試驗,他覺得滿意了,身邊的人都說好吃,這時候他才信心滿滿推出他的新產品上街叫賣。熱乾麵----這個武漢人民最愛的小吃就這樣誕生了。(此時蔡明偉給這個面起了個名叫「麻醬面」直到1950年工商登記時才正式叫「熱乾麵」)。

⑸ 麻醬是誰發明的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准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

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麻將的轉變:

漢魏以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脫離瓊而獨立行棋,向象棋方向發展,成為一種游戲。而博戲的瓊變為五木,即五個木製的骰子,也獨立成為一種博戲用具,稱為樗蒲。以擲點分勝負。相傳這又為曹植所造的骰子當時用玉製成,後改用骨制。變五木為兩骰,立方體,其六面刻點,點數從一到六。所以當時又叫「雙六」。

博戲到了唐代,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並且由兩個骰子變為六個骰子。據《西墅記》所載,唐明皇與楊貴妃擲骰子戲娛,唐明皇的戰況不佳,只有讓六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四」才能轉敗為勝。於是唐明皇一面舉骰投擲,一面連呼「重四」 。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悅,命令高力士將骰子的四點塗為紅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兩面為紅色,其餘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後,用六個骰子合成各種名目以決勝負的戲娛方法,在當時稱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最完善的戲娛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間產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現在一些地區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製成,變骰子的立方體為長方體,變骰子的六面鏤點為一面鏤點。骨牌有21種花色。每色都是由兩個骰子的點數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為12點,最小為二點。每色有兩張或一張,共32張。

唐代中期,與骰子格同時,又有種叫 「葉子戲」的游戲出現。關於葉子戲的由來,說法不一。唐《同冒公主傳》說,「韋氏諸宗,好為葉子戲。」這是最早的有關葉子戲的文字記載。此外還有幾種說法:系葉子青所作;系婦人葉子所作;系唐賀州刺史與藝妓葉茂蓮船上戲骰子格。這些說法似乎都牽強附會。其實,當時所稱的「葉子戲」,並非一種成形的游戲。只不過是玩骰子格時記錄輸贏數值的紙片。這可從歐陽修《歸田錄》中得到證明:

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如今之手摺,凡文字有備檢查者以葉子寫之。骰子格本備檢用,故亦以葉子寫之,因以為名爾。

文中所談的葉子,就是紙片,但這種並非游戲,只是記錄數值的紙片,我們卻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將牌的鼻祖。

⑹ 麻將是由麻醬演化而來的嗎

麻將,起源於中國,由中國漢族人發明的博弈游戲,娛樂用具,一般用竹子專、骨頭或屬塑料製成的小長方塊,上面刻有花紋或字樣,每副136張。四人骨牌博戲,流行於華人文化圈中。
而麻醬就是芝麻醬。芝麻醬是把芝麻炒熟、磨碎而製成的醬,有香味,用作調料。也叫麻醬。芝麻醬是群眾非常喜愛的香味調味品之一。有白芝麻醬和黑芝麻醬兩種類型。食用以白芝麻醬為佳,滋補益氣的以黑芝麻醬為佳。

⑺ 熱乾麵是誰發明的

蔡漢文,男,雕塑家,武漢熱乾麵發明人、中華老字型大小蔡林記創始人蔡明緯之長子,被譽為武漢熱乾麵正宗嫡傳第二代掌門人。

其父蔡明緯於上世紀30年代,在「黃陂油麵」和「水切面」的基礎上,先改進而成「把子面」,又改進而成「麻醬面」,也就是現在的熱乾麵。

(7)武漢芝麻醬發明那年擴展閱讀:

民間一直將武漢熱乾麵、北京炸醬面、山西刀削麵、蘭州拉麵、四川擔擔面並稱為「中國五大面條」。

武漢熱乾麵已形成了產業化生產,武漢熱乾麵項目已正式推薦參評第四批中國國家級「非遺」,並正式申報中國國家級「非遺」。

2014年2月,武漢的熱乾麵正式申報國家級「非遺」,同一批申報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還有重慶火鍋等。對此,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委姚偉鈞認為,中國應該向韓國、日本、法國等學習,趕緊申報、抓緊申報。

⑻ 芝麻醬是誰發明的

芝麻嘍~~

⑼ 麻醬的來源

麻汁就是芝麻醬,方言不同而異。 

芝麻醬,也叫麻汁,起源於遠古時代,人們將芝麻炒至一定程度後,用石磨研磨呈粘稠醬狀,加在飯菜中食用,或做麻汁燒餅或做麻汁冷盤等 以上來自網路

閱讀全文

與武漢芝麻醬發明那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