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小發明製作方法1、自製羽毛球 准備材料:空飲料瓶一隻,泡沫水果網套兩只,橡皮筋一根,玻璃彈子一隻。 製作過程: 1.取250毫升空飲料瓶一隻,將瓶子的上半部分剪下; 2.將剪下的部分均分為8份,用剪刀剪至瓶頸處,然後,將每一份剪成大小一致的花瓣形狀; 3.將泡沫水果網套套在瓶身外,用橡皮筋固定在瓶口處; 4.將另一隻泡沫水果網套裹住一粒玻璃彈子,塞進瓶口,塞緊並露出1厘米左右; 5.剪下半隻乒乓球,將半球底面覆在瓶口上,四邊剪成須狀,蓋住瓶口後用橡皮筋固定住。 6.美化修飾後,一隻自製羽毛球完成了。用羽毛球拍打一打,看看效果怎麼樣? 2、自製香皂紙 製作材料和工具: 吸濕性較好的白紙,小塊香皂,一支毛筆和一次性飲料罐。 值作方法: 先把香皂切碎後放在罐里,盛上適量的水後把杯子放在爐上加熱,等香皂融化,將白紙裁成火柴盒大小,一張張塗透皂液,再取出陰干就成了香皂紙。 3、自製熱氣球 1.首先我們用軟紙裁出6~8個葉狀的紙片。 2.將它們對折並用膠水將它們的邊粘在一起作成一個氣球。 3.用膠帶將四根連線粘到氣球底部。用橡皮泥將線的另外一端固定在桌子上。 4.盡量將電吹風的速度調的很慢。將吹風口向上對准底部的開口並且打開開關。氣球會慢慢變大拉緊細線並且離開桌面。 4、自製手電筒 具體製作方法是:將一隻廢易拉罐(如露露飲料罐)起掉一頭蓋子,另一頭用圓頭榔頭敲凹。用厚瓦楞紙板捲起兩節一號電池,電池正極朝上、負極朝下裝入罐中。找一個合適的塑料蓋(如神奇大大卷的盒蓋正好可以扣在露露飲料罐上),在盒蓋中央挖一個圓形小洞,洞的大小以使燈泡插緊為宜。將燈泡底座插入小洞。取一段尋線兩端剝去線皮,一端繞在燈座上,另一端從塑料蓋側面扎一個小孔穿出。將塑料蓋蓋在易拉罐上。檢查一下,燈泡、電池是不是緊密接觸。到這里一次性手電筒就做好了。使用時,用大拇指把從側壁穿出的導線按在從拉罐無油漆的焊縫上,手電筒就會發光,大拇指離開導線跳起,手電筒就滅了,使用非常方便。 5、自製太陽灶 找一個大號手電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質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長約4厘米的圓柱體,直徑以正好能緊緊塞進反光碗的圓孔為宜。在圓柱的一端橫向鑽一個細孔,穿入一根直徑相當於孔徑的鐵絲,然後將露在圓柱外的鐵絲兩頭扳折成90°,各留5厘米即可。把圓柱塞入反光碗的圓孔內,再將鐵絲兩端插在一塊泡沫塑料或木質底板上。將一根細竹簽的兩頭削尖,一頭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圓柱上,另一頭插上一小塊土豆。把該裝置放在太陽下,讓反光碗朝著太陽方向,然後,耐心調節竹簽長度,讓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於發光焦點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會被太陽光烤熟,發出香味。 6、自製 彩色蠟燭 材料:彩色蠟筆、蠟 製作方法: 1.找一個廢棄的罐裝飲料桶(如1.25升的可樂瓶子),整齊地剪去蓋子的部分,把蠟削入桶中。 2.把桶放人熱水中,並攪拌裡面的蠟,使之全部熔化。最好用開水。不過要請父母幫忙,或在父母的監護下進行這個步驟。 3.把熔化的液體倒人一個形狀好看的容器(比如放小塊兒巧克乃的心形框)中。不要倒得太多喲。至於原因嘛,往下看。當然了,你要先在容器中放入作蠟燭芯的線。 4.原來的蠟冷卻悟,阿依照卜面的方法把熔化的彩色蠟筆液倒入其中(彩色蠟筆這個時候派上用場了)。這樣把不同顏色的蠟一層層加上去,好看的蠟燭就做成了。 7、自製壁掛花籃 材料與工具:雪碧飲料瓶兩個、膠水、刻刀、剪刀。 製作方法: 1. 將一隻雪碧飲料瓶的綠色底套取下,剪成蓮花狀,翻轉向下和瓶身粘成底座。 2. 在綠色底套上截取2厘米寬的綠色環,仍套在瓶身上。 3. 去掉瓶頸,在瓶上剪出13厘米長8厘寬的寬頻一條,和3厘米寬的窄帶若干條。 4. 用刻刀在3厘米窄條上刻出花紋
㈡ 發明創造的事例
1、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
愛迪生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因為他有電燈、留聲機、電影和蓄電池等一千多種發明成果,所以人們稱他為「發明大王」、「魔術師」。
愛迪生最大的功績是發明了電燈,然而在他的發明創造中,最引起當時社會震驚的,莫過於留聲機了。在1877年秋天,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轟動了整個紐約,各家報館的新聞記者。
像潮水般地涌來報道這一特大新聞。這一發明一經傳出,激起當時社會急速而巨大的狂熱達數月之久,鐵路特開專車前去參觀,許多人開始不相信這個發明。
疑心他是先在裡面藏了個什麼會說話的東西騙人的,有個教堂的主教用最高速度對著收音盤背誦《聖經》中的一串專門名詞。
當這些名詞一字不漏的從機器中重復出來時,人們才相信這東西確實不是虛假的,並且齊聲稱奇,報紙把留聲機稱之為19世紀的奇跡。
2、電話的發明
貝爾,就是發明電話的人。他1847年生於英國,年輕時跟父親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曾想製造一種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
1873年,成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貝爾,開始研究在同一線路上傳送許多電報的裝置——多工電報,並萌發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說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
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能如同應對面的交談。於是,貝爾開始了電話的研究。那是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工電報機,一個偶然發生的事故啟發了貝爾。
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生了振動。與此同時,貝爾驚奇地發現自己房間里電報機上的彈簧顫動起來,還發出了聲音。
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對著一塊鐵片說話,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若在鐵片後面放上一塊電磁鐵的話。
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時大時小的電流。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不就會發生同樣的振動,發出同樣的聲音嗎?
這樣聲音就沿電線傳到遠方去了。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電話嗎!貝爾和華生按新的設想製成了電話機。在一次實驗中,一滴硫酸濺到貝爾的腿上。
疼得他直叫喊:「華生先生,我需要你,請到我那裡來!」這句話由電話機經電線傳到華生的耳朵里,電話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貝爾成為電話發明的專利人。
3、羅蘭·希爾發明郵票的故事
人類社會的發展,決定了人類單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在地球上長期存活下去的。人類需要幫忙,人類需要交流,信息傳遞成了人類生存必需的基本活動之一。
最初是打手勢,之後發明了語言,用馬拉松式的長跑傳遞口信。再以後發明了文字,開始書信傳遞,於是有了古代郵驛。當時的郵資是按郵件運遞路程和信件紙張數量逐件計算的。
即「遞進郵資制」,收費的標准也很高。如果遇到江河泛濫、橋梁坍塌,信件就得多走幾百公里。總計下來,郵資高得嚇人。如此昂貴的郵資,是平民百姓望而生畏。
他們把寄信看成一件奢侈的事情。19世紀30年代是改革的黃金年代,改革造就了一代英雄。羅蘭·希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在世界郵政史上樹起了一座劃時代的里程碑。
羅蘭·希爾經過多年的調查主張大幅度降低郵費,實行郵件不分遠近、一律收費1便士的均一郵資。他還提出使用「印刷精美的郵政用品」來預先支付郵資。這種紙的大小與郵資圖樣大小相仿。
背面塗上一層薄膠,人們只要沾濕背膠就能夠將其貼在信件上,這就是羅蘭·希爾關於郵票的最初創意。為此,羅蘭·希爾上書政府,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推薦。
1839年8月17日,維多利亞女王批准了這個議案,決定英國自1840年1月10日起實行1便士均一郵資法。羅蘭·希爾也被女王任命負責郵政改革工作。為了把創意中的1便士郵票變成現實。
羅蘭·希爾要求就應使用具有防偽性能並能在公眾中取得信譽的圖案作為郵票的圖案。於是採用了威廉·懷恩創作的維多利亞女王的側面頭像,這樣既顯示了發行郵票的權威性。
又透過郵票宣傳了英國,宣傳了女王。郵票採用黑色油墨印刷,1840年4月15日,最後印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郵票——黑便士郵票。
4、張衡發明地動儀的故事
中國的歷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將相,也有很多的科學家,張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個。張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發明就是「地動儀」了。
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好幾次。發生一次大地震,就會給老百姓和國家帶來很多的傷害。當時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認為是鬼神造成的。
張衡卻不信神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能測出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像一個酒壇,四圍鑄著八條龍。
龍頭伸向八個方向。每條龍的嘴裡含著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隻張著大嘴的蛤蟆。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
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告訴人們那邊發生地震啦。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動儀正對著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這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呀。
但是,那天洛陽一點地震的跡象也沒有,更沒有聽說附近有什麼發生了地震。於是,朝庭上下都議論紛紛,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
過了沒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真正的信服了。
5、避雷針的發明
1752年,46歲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用綢子做了一個風箏,並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天氣里用麻線把風箏放上天空。麻線下端系了一把金屬鑰匙,當雨水把麻線澆濕以後就變成了導電體。
這時,他把手靠近鑰匙,突然看到電火花在鑰匙和手指之間跳過,同時,手指感到一陣刺痛。這個實驗證明了天空中打雷實際上就是一種大規模的放電現象。
由此,使富蘭克林想到,如果在高大的建築物上裝一根金屬導線,導線下端接地,根據尖端放電的原理,就可避免建築物遭到雷擊的危險。這就導致了避雷針的發明。
由於避雷針的發明,人類生活的世界就多了幾分安全。關於避雷針的發明,似乎是一個偶然事件。一個巧合提醒了一位偉人突發奇想,導致了發明和創造。
㈢ 和兒童有關的發明與創造性思維靈感來自於兒童的發明和創造
玩耍玩出望遠鏡
16世紀末,荷蘭有一位名叫詹森的眼鏡商,或許是受家庭內影響,他的兩個兒子也容與眼鏡結下了不解之緣,常常拿著眼鏡玩耍。
有一天,調皮的大兒子擺弄著一根鋼管,把一塊凹透鏡和一塊凸透鏡分別裝在鋼管的兩頭。然後用來看書,結果發現密密麻麻的字變得又大又清楚。弟弟見哥哥看得津津有味,馬上把鋼管搶了過來,然後用它朝遠處望去,發現遠方的景物似乎被拉到眼前,十分清晰。兄弟倆頗感新奇,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詹森。詹森嘗試用鋼管向遠方觀望,發現果真如孩子們所說,於是他動手製造出一架望遠鏡。後來,這架望遠鏡成為著名科學家伽利略研製科學望遠鏡的基礎。
㈣ 發明與創造的介紹
講述人類在文明發展史中使用的工具與創造。
㈤ "發明"和"創造"有什麼不同
發明是已經成功,但還沒有形成規模的最新人類革新的成果。
創造是還沒有完全成功的發明的研究階段。
㈥ 發明和創造有什麼區別
古史傳說:文字出現以前,歷史是人們以口耳相傳的方法保存和流傳下來的,回其中答主要是神話和祖先傳說。神話是遠古居民根據自己的想像對自然事物(包括人類自身起源)的虛構,而祖先傳說則是他們對自己歷史的追憶。這些內容被後人用文字記錄下來,成為古史傳說。(古史傳說中所描繪的遠古時代就是傳說時代)史實:有文字記載和科學依據的歷史材料。總的來說,古史傳說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保留下來的,沒有真憑實據,在真不真上存在疑慮;而史實有歷史記載和科學依據,可以使人相信。它們本質上的區別就在於真實是否。
㈦ 與孩子玩耍有關的發明創造
其實非常多了,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都要優於我們成人,只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材料,還有鼓勵和欣賞。
以下是我見到的一些孩子在玩兒的過程中小小的「發明創造」:
一個孩子,四歲,把家裡的廢紙弄濕了,團成團,塑成各種各樣的形狀和小「雕塑」,然後讓媽媽拿吹風機烘乾,還塗上顏色;之後還很得意的送給其他小朋友,大家都挺喜歡的。之後孩子又改進了做法,用家裡的米湯來做糊紙的材料,發現「雕塑」的成形性更好。
小學二年級一個男生,把家裡的各種廢舊東西和正在用的東西的零件和材料拆下來,自己組裝成了一輛會跑的小車,雖然很簡陋,跑的沒有方向,但是實實在在是在跑哦!
有孩子用硬紙箱(在硬紙箱上鑽孔,做成星座布局的樣子)和手電筒做了「星空和星座」;
有孩子利用家裡的晾衣架(包著塑料殼的鐵絲)做了一個放各類玩具的架子,有放的、有掛的、有卡著的等等,我們都覺得創意不錯。
有一個孩子家的下水道老堵,他就發明了一種方便拆的過濾網,其實非常簡單,但是想法巧妙,就是利用廢舊的東西做手工:把合適大小的飲料瓶的瓶底剪下來,劃上長條的口子,卡在下水道口,形成另一道濾網。想法很巧妙。
……
從這些孩子身上獲得了很多啟發,所以,我覺得孩子的發明應該不是我們大人規定的,或者是告訴他們該怎麼做的,那就失去了發明創造本身的意義。應該給予孩子可以利用的材料,告訴孩子它們過去可以做什麼用——用法越多越好(發散思維的方法,對於孩子是個提示);幫助孩子發現生活中哪些方面不太方便需要解決,或怎麼樣比較好玩兒,過去又沒見過;再給孩子足夠的空間、時間、認可,還有,盡可能不插手,除非孩子確實需要幫助。比如,我剛才提到的第一個孩子,如果被大人認為是亂弄、破壞東西,就不會有後面的想法和創造了,包括「啟用」新材料——米湯。
㈧ 創造與創新和發明有什麼不同
三者在釋義、出處上有所不同
一、釋義
1、創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
2、創新:拋開舊的,創造新的。指創造性;新意。
3、發明:創造出從前沒有 的事物或方法。專利上指對產品、方法或其改 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發明可以獲得專利權。說明;發揮。
二、出處
1、創造:
出自:元末 脫脫、阿魯圖等《宋書·禮志五》:「至於秦漢 ,其(指南車)制無聞, 後漢張衡始復創造。」
譯文:到了秦漢,他(指南車)制度沒有聽說,東漢張衡開始重新創造。
2、創新:
出自:唐 李延壽《南史·後妃傳上·宋世祖殷淑儀》:「據《春秋》, 仲子 非 魯惠公 元嫡,尚得考別宮。今貴妃蓋天秩之崇班,理應創新。」
譯文:據《春秋》,仲子不是魯惠公元嫡,還得考別宮。現貴妃是上天的秩次的崇班,管理與創新。
3、發明:
出自:南朝 梁 沉約 《上注制旨連珠表》:「連珠者,蓋謂辭句連續,互相發明,若珠之結排也。」
譯文:連珠的,這是辭句連接在一起,互相啟發,如珠子一樣的排列在一起。
(8)發明與創造大班擴展閱讀
一、創造近義詞
創設[ chuàng shè ]
1、創辦。
2、創造(條件)。
二、創新近義詞
更始[ gēng shǐ ]
除去舊的,建立新的;重新起頭。
三、發明近義詞
發現[ fā xiàn ]
1、經過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沒有看到的事物或規律。
2、發覺。
㈨ 發明與創造
高跟鞋 15世紀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跟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啟發,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將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裡。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追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就很快地盤行起來了。
雨衣 18世紀,在蘇格蘭橡膠廠的麥金托什因生活窘迫,無力購買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一天,他不小心將橡膠汁沾滿衣褲,怎麼也擦不掉,只好穿著這身臟衣服回家。室外陰雨綿綿,麥金托什回到家卻驚喜地發現,穿在裡面的衣服一點沒有濕,他索性將橡膠汁塗滿全身衣服。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膠布雨衣。
剃須刀 1828年謝菲爾德製成一邊有保護的刀片,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1895年,美國一位推銷員吉列偶遇發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賺大錢,想發明一種人人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東西。一天,吉列刮鬍子,佩因特發現剃刀的刀片正適合這種構想。他設計出一種安全剃刀夾持柄,但找不到能製造薄刀片的廠家。到1901年,他遇見機械師卡森,才解決了技術問題,使鋤形刀架與雙刃可換刀片合成一體,並申請了專利。早在1900年,電動剃須刀已在美國獲得專利,但第一種適於商業製造的電動剃須刀是由美國退役陸軍上校希克設計,並於1928年獲得專利的。
鏡子 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鏡」。14世紀初,威尼斯人用錫箔和水銀塗在玻璃背面制鏡,照起來很清楚。
現代鏡子是用1835年德國化學家利比格發明的方法製造的。把硝酸銀和還原劑混合,使硝酸銀析出銀,附在玻璃上。
拉鏈 拉鏈是1891年由美國芝加哥機械師賈德森最先發明的。賈德森為了解除每天系鞋帶的麻煩,就發明一種可以代替鞋帶的拉鏈。這種拉鏈是由一排鉤子和一排扣眼構成,用一個鐵制的滑片由下往上拉,就可使鉤子與扣眼一個個依次扣緊。賈德森把樣品送到1893年的哥倫比亞博覽會上展出,得到好評,並因此取得了專利。
如今,拉鏈的品種不斷增多,其應用不只限於日用品,而且已進入科研、醫療、軍事等領域,被某些人譽為20世紀科技界的十大發明之一。
冰箱 第一台人工製冷壓縮機是由哈里森在1851年發明的。哈里森是澳大利亞《基朗廣告報》的老闆,在一次用乙醚清洗鉛字時,他發現乙醚塗在金屬上有強烈的冷卻作用。乙醚是一種沸點低的液體,它很容易發生蒸發吸熱現象。哈里森經過研究研製出了使用乙醚和壓力泵的冷凍機,並把它應用在澳大利亞的一家釀酒廠,供釀酒時製冷降溫用。
第一台用電動機帶動壓縮機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師布萊頓和孟德斯於1923年發明的。後來一家美國公司買去了他們的專利,於1925年生產出第一批家用冰箱。
根據海豚的定位系統發明了聲納~
2.根據鳥巢的結構建造的北京2008奧運會主場管(名字就叫鳥巢)
3.根據變色龍遇到危險變色逃生的啟示人們發明了用與不同地理環境的特種軍服
通過蜻蜓發明了直升機
通過魚的身體發明了水下動力學
人類的發明——來自動物的靈感 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科學家根據火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沖原理。科研人員通過研究變色龍的變色本領,為部隊研製出了不少軍事偽裝裝備。科學家研究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美國空軍通過毒蛇的「熱眼」功能,研究開發出了微型熱感測器。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hang)。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
仿生與高科技 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魔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組成的回聲定位系統。因為蝙蝠魔在飛行時發出超聲波,又能覺察出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超聲波。科學家據此設計出了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 …科學家通過對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發明了能提高魚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運動形式的無輪汽車(跳躍機)等。
前蘇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企鵝王的啟示下,他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王」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的寬闊的底部,直接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撐動著前進,行駛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
科學家模仿昆蟲製造了太空機器人。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通過對幾種昆蟲的研究,已經研製出一個小型的導航和飛行控制裝置。這種裝置可以用來裝備用於火星考察的小型飛行器。
英國科學家在仿生學啟發下,正在研製一種可以靠尾鰭擺動以S形「游水」的潛艇新式潛艇的主要創新之處是使用了被稱為「象鼻致動器」的裝置。「象鼻」由一組用薄而柔軟的材料做成的軟管組成,模仿肌肉活動,推動鰭的運動。這種新式潛艇可以充當水底掃雷潛艇,用來對付最輕微的聲響或干擾便會引爆的水雷
大自然對人類的啟示
大自然是美麗的大自然,我們因該保護大自然,不能丟垃圾、吐啖、砍樹.接著,我給大家講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村,他不愛保護大自然就砍樹,拿樹做成椅子和桌子,不久,哪個村裡人覺的房子舊了該換新的。人們都去砍木做房,房子做好了,那裡村字的人都高興的叫了起來,有的驕傲到比誰的房子美就這樣子人們天天都砍樹。
不久洪水來了,洪水把村莊全毀了,越漂亮的房子都給兇猛的洪水沖走了因為沒有數的阻擋下著些房子都被沖走了,這里都變成廢區,這個故事給大家不要亂采地。
大自然這么好為什麼還要有人破壞呢?讓我說吧!因為有人沒地方丟,沒辦法就丟到地下,有的人以為丟垃圾就這么一丟多沒家教,還有在我們的班裡有人把蘋果不吃在上面畫畫多可惡,還有的吃香口絞吃了吐在地下讓值日生添麻煩,在這么好的環境下學習聽,那一群一群的螞蟻幫的小骨頭是教我們團結,那蜜蜂去采蜜是教我們勤勞,你看大自然多麼美好,去破壞它捨得嗎?
大自然的啟示
古人有過一句極為深刻的話:師法自然。說得真棒!大自然給我們上過的課的確很多很多,且一節比一節美妙。先請聽一個故事。
故事之二:有人為了曬衣服,曾在相距不遠的兩棵樹上拴了鐵絲,久而久之,鐵絲形成了鐵箍也就牢牢地勒進了樹干,硬是在樹上勒出了一道深深的印溝。兩年後,鐵箍更是深深地勒進了樹里,可憐的樹看來是必死無疑了,但奇跡偏偏因此而發生,那堅強的樹非但沒有勒死,反而站得穩穩當當的,硬是把那可怕的鐵箍活活地吞了進去!而這一切恰好被一位絕望之極的老人看到,也就得到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氣。老人得的是癌症!他戰勝病痛活了下來。多活了好幾年,臨去世時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感謝那棵樹!
瞧!大自然多深刻,雖然不聲不響,卻能給人超常的力量。
是的,類似的故事還很多。成熟的麥穗低垂著頭,那是在教我們謙虛。一群螞蟻能抬走大骨頭,那是在教我們團結。溫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教我們堅韌。蜜蜂在花叢中忙碌穿梭,那是教我們勤勞。含差草默默收攏葉片,那是告訴我們切莫過分張場。
是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肯學,天天都會有收獲。
15世紀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跟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啟發,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將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裡。
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講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便很快地盛行起來了。
㈩ 發明和創造的含義和區別
一、發復明與創造的區別
在數制量上有區別
創造是將兩個或以上按照一定方式聯系,製造新的實物,發明不是
在對象上有不同
創造多是指的事物,發明不一樣,可以是產品,也可以是一種方案或者一種過程
二、含義
發明
發明是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產品之所以被發明出來是為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而發明出來產品。發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製作的新工藝、新方法。機器設備、儀表裝備和各種消費用品以及有關製造工藝、生產流程和檢測控制方法的創新和改造,均屬於發明。
創造
創造,是指將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聯系起來,主觀地製造客觀上能被人普遍接受的事物,以達到某種目的的行為。 簡而言之,創造就是把以前沒有的事物給產生出或者造出來,這明顯的是一種典型的人類自主行為。因此,創造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有意識地對世界進行探索性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