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詩史運動與作家創造

詩史運動與作家創造

發布時間:2021-09-15 21:26:20

『壹』 簡述西方文學在發展歷程上具有歷程碑意義的作家及代表作品.

在西方文學發展歷程上具有歷程碑意義的作家很多,不勝枚舉,現舉出幾個作家及其代表作,供參考。 1、荷馬的《荷馬史詩》。《荷馬史詩》是指《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產生於公元前九至八世紀,相傳是盲詩人荷馬所做。《荷馬史詩》集古希臘文化之大成,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標志著西方文學史的第一座里程碑。 2、但丁的《神曲》。但丁·阿利基埃里(1265-1321) 義大利詩人,被恩格斯譽為「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但丁一生著作甚豐,其中最有價值的無疑是《神曲》。這部作品通過作者與地獄、煉獄及天國中各種著名人物的對話,反映出中古文化領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問題,帶有「網路全書」性質,從中也可隱約窺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曙光。在這部長達一萬四千餘行的史詩中,但丁堅決反對中世紀的蒙昧主義,表達了執著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對歐洲後世的詩歌創作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十日談》 3、薄伽丘的《十日談》。《十日談》採用了阿拉伯名著《天方夜譚》的所謂「框架式結構」,即開端有個類似序曲故事統領全書,其它各篇均鑲嵌於這個總框架之中:1348年鼠疫流行,佛城十個少男少女避居鄉間別墅,為祛寂寞,每人每日講個故事,十天過去,共講一百個故事。這些故事,或取自歷史,或取自傳說,或取自現實生活,內容或揭露封建殘暴、或鞭撻教會虛偽、或諷刺僧侶荒淫,寫得風趣生動、神采飛揚。本書在歐洲文學史上劃出了一個時代即「小說」的時代,因為它打破了從來都是韻文獨領風騷的局面,把散文的文學提高到一個突出地位。 4、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這本書的創作奠定了世界現代小說的基礎,就是說,現代小說的一些寫作手法,如真實與想像、嚴肅與幽默、准確與誇張、故事中套故事,甚至作者走進小說對小說指指點點,在《堂·吉訶德》中都出現了。在17世紀——文學剛剛啟蒙復興的時代,塞萬提斯就寫出了《堂·吉訶德》,它給予近現代小說的發展就是深刻的、革命性的影響。所以說他是現代小說第一人,正因為他是第一人,他的《堂·吉訶德》對西班牙文學、歐洲文學,乃至整個世界文學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 5、莎士比亞(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英:Hamlet)、《奧賽羅》(英:Othello)、《李爾王》(英:King Lear)、《麥克白》(英:Mac Beth)。著名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劇、悲喜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還寫過154首十四行詩,二首長詩。本·瓊森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和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6、維克多·雨果 (1802~1885)。法國19世紀偉大的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散文家, 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在法國和世界文學史上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雨果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創作歷程超過60年,作品合計達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留下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詩集《光與影》,短篇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1830年,28歲的維克多·雨果開始奮筆疾書他的「命運三部曲」之一《巴黎聖母院》,這部小說被譽為「法國浪漫主義歷史小說的傑作」和「浪漫主義文學的里程碑」,為他躋身法國以至歐洲最重要的作家行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7、歌德《浮士德》是一部長達一萬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詩劇,第一部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場。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這部不朽的詩劇,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復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像、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揉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庄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8、巴爾扎克 (1799–1850)是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是一位具有濃厚浪漫情調的偉大作家,一邊因奢華的生活而負債累累,一邊以崇高深刻的思想創作出博大精深的文學巨著。他的生活趣事層出不窮,而作品更被譽為「法國社會的一面鏡子」。在他逝世時,文學大師雨果曾站在法國巴黎的蒙蒙細雨中,面對成千上萬哀悼者慷慨激昂地評價道:「在最偉大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優秀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佼佼者。」《人間喜劇》是巴爾扎克的多卷本巨著,是他以畢生精力完成的光輝創作群,堪稱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奇跡。在這里,他以清醒的現實主義筆觸,被恩格斯譽為「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它再現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復辟」到七月王朝期間廣闊的社會圖景。

『貳』 古希臘文學在其四個發展階段中各有什麼成就

是3個大時代。

1、英雄時代

主要作品:《荷馬史詩》中的《伊利亞德》和《奧德賽》,赫西奧德的《工作與時日》和《神譜》,奧維德的《變形記》等經典作品。

其中《荷馬史詩》是相傳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荷馬史詩》不僅具有文學藝術上的重要價值,它在歷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也提供給後世很多值得研究的東西。

2、大移民時代

抒情詩和寓言的繁榮發展。

古希臘抒情詩包括多種題材,主要分為雙行體詩、諷刺詩、琴歌和牧歌。

如獨唱體琴歌的代表人物是女詩人薩福,在古代希臘世界,薩福的地位極高,曾被柏拉圖稱為「第十個繆斯」。

《伊索寓言》是源自古希臘的一系列寓言,通常短小精悍,思想性頗強,體現了古代希臘人的智慧,對後世全世界的文學都產生了影響。

3、民主時代

分悲劇和喜劇。

最早的悲劇作家包括「戲劇之父」忒斯庇斯、最先在戲劇中引入面具的科里洛斯等。但這一時期成就最高的悲劇作家則是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三人。

公元前5世紀雅典曾產生過三大喜劇詩人,分別是克拉提諾斯、歐波利斯和阿里斯托芬,只有阿里斯托芬有作品傳世。

(2)詩史運動與作家創造擴展閱讀:

古希臘文化的特點:

古希臘文化作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佔有極其重要地位。愛琴海文明雖較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希伯來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遲,但其影響卻更為巨大。

一、理想主義。古希臘的一個重要的美學思想就是和諧是美。

二、人文主義。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決不偶然。古希臘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希臘人重視個人價值,追求自由,享樂。

三、理性主義。希臘人是奔放的,擁有所謂的「酒神情緒」。但比起其他民族,理性色彩還是比較突出的。古希伯人信奉上帝`埃及人崇敬太陽神,印度人膜拜的就更多了。希臘人對神的態度與其說是崇拜不如說追求嚮往。

『叄』 我國歷史上,其作品被譽為"詩史"的作家是誰

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肆』 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的創作者是誰

我只知道他的總導演和總策劃是周恩來總理,僅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排出來了,是中國舞蹈史詩上的創舉。

『伍』 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開創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是誰代表作有哪些

賴和,原名賴河,字懶雲。台灣彰化人。賴和除行醫外,並從事抗日活動與文學創作,是台灣新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先後發表一系列散文新詩和白話小說,如《斗鬧熱》、《一桿「秤仔」》、《惹事》等,均收在《賴和先生全集》之中。他的作品對台灣「五四」以後的一代鄉土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賴和則成為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被譽為台灣文學的「奶母」。他曾擔任台灣民報文藝欄,積極推展台灣新文學運動,為日本殖民政權所不容,入獄兩次,仍不屈服,奮斗不懈,1943年因病去世,享年50歲。

賴和已整理重要作品出版目錄
賴和,1979,賴和先生全集,李南衡主編。台北:明譚。
賴和,1994,賴和小說集,施淑編。台北:洪範書店。
賴和,1994,賴和集,精裝版,張恆豪編。台北:前衛。
賴和原著,1996a,富戶人e歷史,蔡承維台譯;李自敬編輯。台北:台笠。
賴和,1996b,一桿稱仔。台北:洪範書店。
賴和,2000a,賴和全集一:小說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b,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c,賴和全集三:雜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d,賴和全集四:漢詩卷(上),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e,賴和全集五:漢詩卷(下),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f,賴和全集:附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g,賴和手稿集:新文學卷,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h,賴和手稿集:漢詩卷(2冊),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i,賴和手稿集:筆記卷,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j,賴和影像集,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陸』 白居易因事立題的新樂府是中唐時期什麼運動

新樂府運動是詩史上的一次重大運動,是由唐代詩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導的一場用通俗化的樂府體寫時事和社會生活的詩歌運動。

『柒』 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派

詩歌派別詳解
嘗試派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白話詩歌是胡適1917年在《新青年》發表的《白話詩八首》,1918年劉半農、沈尹默也開始在《新青年》上發表白話詩,中國的現代白話文詩歌從此誕生。
1920年,胡適的個人詩歌專集《嘗試集》出版,受到讀者的歡迎,這是歷史上首次出現的現代詩歌個人專集,因此有更多的詩人開始效仿胡適的白話詩體寫作,形成了中國的文學史上的第一個流派「嘗試派」。該詩歌流派的成熟標志是胡適《嘗試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稱為中國現代詩歌的嘗試派。
代表詩人: 胡適 劉半農 沈尹默 俞平伯 康白情 劉大白
文學研究會
「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最早成立的文學社團。它「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文學研究會簡章》)﹐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均傾向於現實主義。
五四運動以後﹐一些經受新思潮沖擊並且懷著美好希望覺醒過來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渴望通過文藝來表述自己的政治苦悶和人生理想﹔文學革命的發展也要求在創作實績上有新的突破。新的文學社團於是應運而生。文學研究會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學社團﹐而且因其成員多﹑影響大﹐在流派發展上具有鮮明突出的特色﹐成為新文學運動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文學社團。它的發起者與參加者後來有許多成為對中國新文學運動有卓越貢獻的人物。
文學研究會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發起人為﹕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王統照﹑耿濟之﹑郭紹虞﹑周作人﹑孫伏園﹑朱希祖﹑瞿世英﹑蔣百里。後來陸續發展的會員有謝婉瑩(冰心)﹑黃廬隱﹑朱自清﹑王魯彥﹑夏丏尊﹑老舍﹑胡愈之﹑劉半農﹑劉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達170餘人。成立時發表有《文學研究會宣言》及《文學研究會簡章》。會址設在北京。
文學研究會成立初期﹐除出版刊物﹑編輯叢書外﹐還組織成立了「讀書會」。「讀書會」設中國文學組﹑英國文學組﹑俄國文學組﹑日本文學組(以上按國別分組)﹑小說組﹑詩歌組﹑戲劇文學組﹑批評文學組(以上按文學類別分組)。規定凡文學研究會會員均須加入讀書會。這對提高會員文學素養和創作及研究水平起了積極的作用。
文學研究會的會刊﹐最主要的是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經過革新由沈雁冰接編後由鄭振鐸等人相繼主編的《小說月報》(自第12卷第1號起至1931年12月第12卷第12號止﹐不計號外﹐共出132期);此外還陸續出刊了《文學旬刊》(《文學旬刊》有北京和上海各自編輯的兩種﹐上海《文學旬刊》自1921年5月作為《時事新報》副刊出刊﹐到1929年第9卷第5期止﹐共出380期;第81期改名《文學》﹐每周一期﹐第172期又改名《文學周報》﹐始脫離《時事新報》單獨發行。北京《文學旬刊》自1923年出刊到1925年共出82期)﹑《詩》月刊(1922至1923年﹐共7期)等刊物。出版了以介紹外國文學作品為主同時也注重本國新文學創作的《文學研究會叢書》。
文學研究會奉行的原則是:「反對把文學作為消遣品﹐也反對把文學作為個人發泄牢騷的工具﹐主張文學為人生。」(沈雁冰《關於文學研究會》)從「為人生」出發﹐他們主張「文學應該反映社會的現象﹐表現並且討論一些有關人生一般的問題」﹐反對唯美派脫離人生的「以文學為純藝術」的觀點。他們的創作大都以現實人生問題為題材﹐產生了一批所謂「問題小說」。
文學研究會在反對封建主義﹑反對鴛鴦蝴蝶派的游戲文學方面採取了一致的態度﹐不僅反對舊禮教﹐也反對舊文學﹐對《禮拜六》﹑《游戲雜志》一類刊物進行了有力斗爭。但會員們在建設新文學的具體主張上意見並不一致。如有部分成員抽象強調「善」和「真」;有的雖然提倡「血和淚的文學」﹐但在反對藉文學「闡道翼教」封建觀念的同時﹐卻又承認「作者無所為而作﹐讀者無所為而讀」的「非功利」的觀點。另一些成員則比較明確地鼓吹進步文學的主張﹐提出「表現社會生活的文學是真文學」﹐「在被迫害的國度里」﹐作家應該注意觀察和描寫社會的黑暗﹑人們生活的痛苦及新舊兩代思想上的沖突。
在創作方法上﹐文學研究會繼《新青年》之後﹐進一步高舉現實主義的旗幟﹐強調「新文學上的寫實主義﹐於材料上最注重精密嚴肅﹐描寫一定要忠實」。由於當時的時代限制和理論局限﹐他們分不清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界限﹐理論主張中常夾雜著自然主義的成分。
文學研究會十分重視外國文學的研究介紹。他們的目的一半是為了介紹外國的文藝以促進中國新文學的發展﹐一半是為了介紹世界的現代思想(茅盾《新文學研究者的責任與努力》)﹐他們著重翻譯俄國(包括後來的蘇聯)﹑法國﹑北歐及東歐諸國﹑日本﹑印度等國的現實主義名著﹐介紹了普希金﹑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契訶夫﹑高爾基﹑莫泊桑﹑羅曼‧羅蘭﹑易卜生﹑顯克維奇﹑阿爾志跋綏夫﹑安特萊夫﹑拜倫﹑泰戈爾﹑安徒生﹑蕭伯納﹑王爾德等人的作品。該會會刊《小說月報》出過「俄國文學研究」﹑「法國文學研究」等特號和「被損害民族的文學」專號﹐出過「泰戈爾號」﹑「拜倫號」﹑「安徒生號」等專輯﹐在介紹外國進步的現實主義文學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文學研究會成立宣言帶有著作工會色彩﹐它宣稱﹐文學研究會的成立「是建立著作工會的基礎」﹐希望「著作同業的聯合」﹐以「謀文學工作的發達與鞏固」。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他們後來的活動未能完全按計劃進行﹐組織相當鬆散。1932年初《小說月報》停刊後﹐該會活動即基本停頓。

創造社
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6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湖畔詩派
應修人、汪靜之、潘漠華和馮雪峰於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湖畔詩社,被稱為中國的湖畔派詩人。
湖畔派原指19世紀英國的茲華斯、柯勒律治和騷塞三位浪漫主義詩人所形成的詩歌流派。中國的湖畔派詩人的詩歌與英國的浪漫主義湖畔派詩人的作品在風格上有相似之處,其最有特色的是歌頌愛情的詩歌。
湖畔詩社於1922年出版了《湖畔》和《春的歌集》的詩歌合集,在此之後有魏金枝、謝旦如、樓建南等詩人加入詩社

新格律詩派
1923年,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等人發起成立新月社,開始是個俱樂部性質的團體,共後,因提倡現代格律待而成為在詩壇上有影響的社團。
新格律詩派因此逐步形成,由於新格律詩派源自於新月社,所以也稱為新月派。
1925年,聞一多回國,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並於1926年4月1日創辦《詩刊》,團結了一大批後期"新格律詩派"的新詩人。
新格律詩派是中國新詩史上活動時間長並在創作中取得了較高成就的詩派。新格律詩派提出了「理性節制情感」的美學原則,提倡格律詩,主張詩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講究文辭修飾,追求煉字煉意,其鮮明的藝術綱領和系統理論對中國新詩的發展進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新格律詩派詩人中,徐志摩是最有代表性的傑出詩人。

中國早期象徵詩派
中國早期的象徵主義詩歌出現於出現於20世紀的20年代,主要的代表詩人是李金發,其他的象徵派詩人或者著有象徵主義詩歌作品的詩人有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等。
象徵主義始於法國的19世紀下半葉的詩歌運動,象徵主義最早的作品是波德萊爾的《惡之花》詩集。之後魏爾倫、馬拉美、韓波等詩人發表了更多的象徵主義詩歌,1886年《象徵主義宣言》在《費加羅報》上發表,從此象徵主義作為流派走向成熟。象徵主義的創作理論和實踐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對已經進入白話詩歌的中國現代詩歌運動產生影響,1925年李金發出版了中國最早的象徵主義作品《微雨》,在此之後的4年中,他發表了更多的象徵主義詩歌作品。此外,新月派詩人於賡虞、邵洵美、蓬子和創造社的穆木天、馮乃超、王獨清也陸續發表了象徵主義的詩歌作品。
中國早期的象徵主義通過象徵的寫作手法來暗示主觀的精神意義,在非理性的心靈世界中認識自我。這種象徵主義的創作原則對後來的中國早期現代主義詩歌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中國現代派詩群
中國現代派詩群的興起是新月派和中國早期象徵詩派詩歌發展的結果,中國現代派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現代》雜志在1932年的創刊。作為現代詩歌的平台,《現代》的周圍逐漸聚集起一批現代派詩人群,代表詩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
中國的現代主義詩歌在風格上不受韻律和格律限制,手法上多用象徵暗喻等表達方式,詩歌的內容以自我心靈的感受為主。
現代派詩歌形成之後,其詩歌創作的理論,由孫作雲於1935年正式提出。他發表了《論「現代派」詩》一文,標志著中國現代派詩群的正式誕生。

七月派
抗日戰爭爆發後,胡風長期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領導工作,與周恩來等黨在後方的領導人保持緊密的聯系。他先後主編《七月》、《希望》雜志和《七月詩叢》、《七月文叢》等,寫下大量文藝理論、評論文章,推出和評介了大量國統區進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區作家的作品,艾青、田間、鄒荻帆、阿壠、路翎等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導和幫助下崛起於文壇,在他的帶動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學流派「七月派」,「七月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歷時甚長、富有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沉重的悲劇命運的進步文學流派」
七月派的主要成就在詩歌上,1981年出版的詩集《白色花》,收入被稱為「七月派」詩人的作品。他們是:阿壠、魯藜、孫鈿、彭燕郊、方然、冀汸、鍾瑄、鄭思、曾卓、杜谷、綠原、胡征、蘆甸、徐放、牛漢、魯煤、化鐵、朱健、朱谷懷、羅洛。《白色花》(註:綠原、牛漢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綠原作序。)序中說,「即使這個流派得到公認,它也不能由這20位作者來代表;事實上,還有一些成就更大的詩人,雖然出於非藝術的原因,不便也不必邀請到這本詩集里來,他們當年的作品卻更能代表這個流派早期的風貌」。這些沒有指明的詩人,當指艾青、田間、鄒荻帆等,也可能包括「七月派」的領導得胡風。由於胡風等的文藝思想在40年代後期起已受到有組織的批判,相應也形成了對這一詩派的巨大壓力。在進入50年代之後,這些詩人的創作已明顯減少。有的作品,發表時就受到批評。最主要的例子是胡風在當時的創作:1949年11月到1950年1月寫成、有三千多行的「英雄史詩五部曲」。這部總題為《時間開始了》的長詩,分為《歡樂頌》、《光榮贊》、《青春頌》、《安魂曲》和另一部《歡樂頌》。胡風從中國近現代屈辱和斗爭的歷史上,來闡發新中國誕生的意義,包括對毛澤東的贊頌。不過,他對「歷史」的敘述,對英烈、領袖的頌揚,並沒有完全採用當時通用的「話語方式」,而個人體驗和主觀情緒的鋪張加入,也使它與當時詩的寫作規范產生距離。它出版不久,即在聯系胡風「主觀唯心主義」的文藝思想的角度上,受到批評。此時,魯藜、綠原、牛漢等也寫有不少詩作,但原有的風格已有所損失,而發表的機會也日見減少。
「七月派」是由抗戰所催發的一個文學流派,其與現實膠著的關系,決定著它的流派性格。救亡與啟蒙的互相促進,也是七月派的精神追求。而隨著抗戰時局的變遷,七月派總體創作風格也發生明顯的變化,後期偏於沉鬱悲愴。
七月派是活躍在抗日戰爭的時空下,與抗日戰爭休戚與共、血肉相連的一個文學流派。伴隨著抗戰的始終,七月派走過了從發生、發展到消隱的演變過程。其中,流派人員構成的分化重組,流派風格樣貌的前後變化,都與抗戰時局的動盪和戰爭狀態的轉變息息相關。更值得注意的是,七月派在抗戰文化背景中,執守著五四新文學的啟蒙姿態,並將啟蒙的思路與抗戰的現實需求結合起來,發展和深化了新文學的啟蒙精神。
「七月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極富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悲劇命運的文學流派,以路翎、丘東平、彭柏山為代表的小說作家,依託其強烈的主體意識與深厚的生活體驗,同時博採表現主義、新感覺派,象徵主義等現代派的手法技巧,極大地豐富了現實主義的美學傳流,「七月派」小說呈現出深沉、粗獷、凝重、悲愴的審美風格,最突出的審美特徵在於對小說真實性的全新把握,而「七月派」小說高度的真實性,集中體現在作品「再現」之真與「表現」之真的深度融合,其人物形象逼近生活的原生態,「七月派」既強調了作家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主體性,又充分尊重了社會生活第一性的原則,總之「七月派」以新的姿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贏得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胡風一派的詩論,作為其文學理論的組成部分,在50年代初也受到批評。阿壠(陳亦門)的《人與詩》(1948)、《詩與現實》(1951)和《詩是什麼》(1954)等論著,對於詩的見解,對於中國現代詩人所作的評論和依據的尺度,許多地方都可以辯駁商討。但是,50年代初對這些論著的批評,卻被作為胡風文藝思想批判的組成部分。在此期間,阿壠的《論傾向性》、《略論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註:《論傾向性》,《文藝學習》(天津)1950年第1期;《略論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署名張懷瑞),《起點》(上海)1950年第2期。批評者認為前者宣揚唯心論的「藝術即政治」,是「抵抗馬列主義的關於文藝的黨性的思想」(陳涌《論文藝與政治的關系——評阿壠的〈論傾向性〉》,1950年3月12日《人民日報》),對後者的指責則是歪曲馬克思推銷自己的錯誤觀點(史篤、蔣天佐《反對歪曲和偽造馬列主義》,1950年3月19日《人民日報》)。)等文章,也受到嚴厲批評。在胡風一派的詩觀中,最受到持續的責難的,1948年關於詩的一番言論。胡風認為,詩應是對於人民受難的控訴的聲音,是對於人民前進的歌頌的聲音,詩應在前進的人民里前進;不過,「在前進的人民裡面前進,並不一定是走在前進的人民中間了以後才有詩」,「因為,歷史是統一的,任誰的生活環境都是歷史底一面,這一面連著另一面,那就任誰都有可能走進歷史底深處。……哪裡有人民,哪裡就有歷史。哪裡有生活,哪裡就有斗爭,有生活有斗爭的地方,就應該也能夠有詩」。胡風接著又說,「人民在哪裡?在你底周圍。詩人底前進和人民底前進是彼此相成的。起點在哪裡?在你底腳下。哪裡有生活,哪裡就有斗爭,斗爭總要從此時此地前進。胡風的理論批評文字涉及多種文體及中外作家作品、「五四」新文學運動中出現的理論問題等,但中心是圍繞著現實主義的原則、實踐及其發展而展開的。對胡風的一些理論主張,長時期內一直存在著不同意見,展開過批評,發生過論爭,胡風堅持自己的觀點,進行了反批評。1954年向中共中央寫了《關於幾年來文藝實踐情況的報告》(即「三十萬言書」),被定為「胡風反革命集團」之首,被捕入獄,並開展全國范圍的批判、斗爭。1979年獲釋。1980年平反。

漢園三詩人
30年代中國現代派詩歌創作中三位風格獨異的詩人:何其芳、李廣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漢園集》(商務印書館),內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廣田《行雲集》、卞之琳《數行集》,因此而得名。他們注重以詩歌傳達獨特的氣質:何其芳主要表現青年人朦朧的理想和淡淡的憂傷;李廣田的詩歌,風格質朴,蘊藉深沉;卞之琳善於在不露聲色中深含著情感與哲理,對現代詩歌的客觀化、非個人化等藝術手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中國新詩流派
中國新詩流派是20世紀1940年代在上海出版的《中國新詩》等刊物上發表作品的詩人群,因此該詩派被稱為中國新詩流派。
中國新詩流派的作品注重詩歌的現實意義和藝術價值,追求靈感和對理性的領悟,代表詩人有穆旦、辛笛、曹辛之、唐祈、唐湜、杜運燮、陳敬容、鄭敏、杭約赫、袁可嘉等。
其中曹辛之、辛笛、陳敬容、鄭敏、唐祈、唐湜、杜運燮、穆旦和袁可嘉等九人出版了作品合輯《九葉集》,他們也被稱為九葉詩派。嚴格地說,九葉詩派是屬於中國新詩流派的組成部分。

九葉詩派
九葉詩派:(中國新詩派)是抗戰後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一個具有現代主義傾向的詩歌流派。主要成員有辛笛、穆旦、陳敬容、杜運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詩創造》《中國新詩》。它們強調反映現實與挖掘內心的統一,詩作視野開闊,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歷史感和現實精神。在藝術上,他們自覺追求現實主義與現代派的結合,注重在詩歌里營造新穎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們承接了中國新詩現代主義的傳統,為新詩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九位詩人分別為曹辛之(杭約赫)、辛笛(王馨迪)、陳敬容、鄭敏、唐祈、唐湜、杜運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們於1981年出版了《九葉集》,因此被稱為九葉詩人。
代表詩人: 杭約赫 辛笛 陳敬容 鄭敏 唐祈 唐湜 杜運燮 穆旦 袁可嘉

『捌』 世界上作品被翻譯最多的十大名作家是誰

NO.1 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出生於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是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初英國最著名的作家(本·瓊斯稱他為「時代的靈魂」),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共寫有37部戲劇,154首14行詩,兩首長詩和其他詩歌。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1592~1593)和《魯克麗絲受辱記》(1593~1594)均取材於羅馬詩人維奧維德吉爾的著作,主題是描寫愛情不可抗拒以及譴責違背「榮譽」觀念的獸行。14行詩(1592~1598)多採用連續性的組詩形式,主題是歌頌友誼和愛情。其主要成就是戲劇,按時代、思想和藝術風格的發展,可分為早、中、晚3個時期。馬克思稱莎士比亞為「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盛贊其作品的現實主義精神與情節的生動性、豐富性。莎氏的作品幾乎被翻譯成世界各種文字。1919年後被介紹到中國,現已有中文的《莎士比亞全集》。

NO.2 但丁
但丁(1265-1321)生於佛羅倫薩,是義大利偉大的詩人、文學家,世界級的一流文學大師。但丁從37歲被宣告永久放逐,後來客死異鄉。九歲邂逅心靈上永恆的戀人佩雅麗琪,這位後來24歲香消玉隕的少女,成為但丁日後創作的源泉。《神曲》為但丁不朽的巨著。恩格斯稱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他繼往開來在歐洲文學發展中占據一個關鍵地位。

NO.3 歌德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他一生跨兩個世紀,正當歐洲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趨崩潰,革命力量的不斷高漲,促使歌德不斷接受先進思潮的影響,從而加深自己對於社會的認識,創作出當代最優秀的作品。歌德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歌德是德國民族文學的最傑出的代表,他的創作把德國文學提高到全歐的先進水平,並對歐洲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NO.4 拜倫
拜倫(1788—1824),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貴族出身。青年時代受啟蒙思想的影響,對封建專制壓迫深惡痛絕。1809年開始游歷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國,對這些國家人民反封建、反侵略、反迫害斗爭極為同情和支持。1811年歸國以後,開始創作長詩《恰爾德·哈羅德游記》。 1812年在國會發表演說,為英國工業革命後工人因貧困而發動搗毀機器運動進行辯護,反對國會通過的《保障治安法案》,譴責英國統治集團對工人的血腥鎮壓。1813年開始,陸續刊行《東方敘事詩》,抨擊英國當屬而被迫出國。在義大利參加燒炭黨人活動時,撰寫長詩《青銅時代》,揭露神聖同盟的反動面目。1823年投入希臘民族獨立戰爭, 1824年4月10日病逝。拜倫的代表作有諷刺長詩《唐璜》。他的作品對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有極大的影響。

NO.5 荷馬
荷馬,生於公元前八世紀後半期的愛奧尼亞,是古希臘最著名和最偉大的詩人。他是《荷馬史詩》(分《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的作者。《荷馬史詩》以揚抑格六音部寫成,集古希臘口述文學之大成。它是古希臘最偉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荷馬史詩》是早期英雄時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藝術上的絕妙之作,它以整個希臘及四周的汪洋大海為主要情節的背景,展現了自由主義的自由情景,並為日後希臘人的道德觀念(進而為整個西方社會的道德觀念),立下了典範。繼此而來的,首先是一種追求成就,自我實現的人文倫理觀,其次是一種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學,剝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懼。《荷馬史詩》於是成了「希臘的聖經」。

NO.6 雨果
雨果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他的創作期長達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長篇小說,多次被拍成電影,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成為經典之作。

NO.7 泰戈爾
泰戈爾(1861~1941)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諸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文、史、哲、藝、政、經范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其重要詩作有詩集《故事詩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飛鳥集》、《邊緣集》、《生辰集》;重要小說有短篇《還債》、《棄絕》、《素芭》、《人是活著,還是死了?》、《摩訶摩耶》、《太陽與烏雲》,中篇《四個人》,長篇《沉船》、《戈拉》、《家庭與世界》、《兩姐妹》;重要劇作有《頑固堡壘》、《摩克多塔拉》、《人紅夾竹桃》;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貿易》、《中國的談話》、《俄羅斯書簡》等。

NO.8 列夫·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爾斯泰之所以獲得不朽的聲譽,主要是由於他的兩部小說《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托爾斯泰內心充滿深刻的矛盾。他是一個個人主義貴族,而在他的晚年卻很不成功地試圖過一種窮苦農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於聲色,而最終卻成為一個徹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卻幾乎時時害怕死亡。這種奇特的雙重性格使他在人生的中年舍棄他單純的小說作家的生涯而成為虔誠的基督教徒;在他源源不斷寫出的論文、小冊子和大部分是說教的短篇故事和劇本里,他宣揚了對愛和忠誠的人生的信仰和對財產及政府和教會之類人為的制度的鄙棄。

NO.9 高爾基
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貧苦,幼年喪父,11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當裝卸工、麵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高爾基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也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他組織成立了蘇聯作家協會,並主持召開了全蘇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培養文學新人,積極參加保衛世界和平的事業。代表作有 《馬卡爾·楚德拉》、《馬卡爾·楚德拉》、《伊則吉爾老婆子》、《鷹之歌》、《契爾卡什》、《淪落的人們》、《柯諾瓦洛夫》、《海燕之歌》、《小市民》、《底層》、《避暑客》、《太陽的孩子們》等等。他的作品自1907年就開始介紹到中國。他的優秀文學作品和論著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財富。

NO.10 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法國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准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除了《羊脂球》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我的叔叔於勒》、《米隆老爹》、《兩個朋友》、《項鏈》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他共創作了6部長篇:《一生》、《漂亮朋友》、《溫泉》、《皮埃爾和若望》、《像死一般堅強》和《我們的心》,其中前兩部已列入世界長篇小說名著之林。

『玖』 宋詩的發展史包括每個時期的劃分和代表作家,重要的詩歌現象

宋詩創作是在唐詩的巨大影響下進行的,唐詩的燦爛輝煌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宋人的創新意識。宋詩的發展歷程,從跟本上說就是對唐詩不斷突破和超越,逐漸形成自己獨特面目的歷程,從而創造出足以與唐音相抗衡的宋調。
1.北宋初期,主要是中晚唐詩風余韻的沿襲,大致可歸為三體。最初是效法白居易詩風的白體,主要詩人是李昉、徐鉉、王禹偁等,其中王禹偁成就最高,他自覺學習白居易諷諭詩的現實主義精神,關注民生疾苦,風格平易通俗、樸素流暢,有些方面已昭示出宋詩發展的新方向。白體稍後,流行詩壇的是師承賈島、姚合的晚唐體,主要詩人有林逋、潘閬、寇準等,就中林逋詩名最盛,擅長近體,其詩多寫幽靜清苦的隱士生活,清淡閑遠。此期詩壇聲勢最為浩大的一派是推崇李商隱的西昆體,代表詩人有楊億、劉筠、錢惟演,西昆體用典精巧,詞采縟麗,雍容華貴,豐贍穠艷,但缺乏深刻的思想內容與鮮明的時代精神。
2.北宋中期,隨著詩文革新運動的展開和深入,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大家巨擘開創了宋詩的新局面,宋調已趨於成熟並基本定型。此期詩壇,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首唱於前,梅堯臣詩風平淡深遠,意新語工,為宋詩開山之祖;蘇舜欽筆力雄放軒昂,超邁橫絕,啟宋調風氣之先;歐陽修格調平易疏暢,流麗宛轉,有新變導路之功。凡此三者,既廓清了西昆體綺麗浮艷的習風,又奠定了宋詩散文化、才學化、議論化、功利化的審美風貌,為宋詩開辟了與唐音迥然相異的新天地。隨之有王安石、蘇軾等應和於後。王安石的早期之作注重現實民生,精於議論,峭刻簡勁,晚年之作講求技巧法度,詩律精嚴,興象玲瓏,皆獨步一時。蘇軾才思橫溢,轉益多師,題材豐富,風格多樣,各體兼擅,無事不可入詩,無言不可入詩,大大開拓了宋詩新的境界,代表了宋詩的最高水準。
3.北宋後期,主要詩人有蘇門四學士和陳師道,他們一方面以繼承蘇軾詩風相標榜,另一方面在審美取向上又與蘇軾趨向分流。黃庭堅提倡「點鐵成金」、「脫胎換骨」,推重學識技法,詩風瘦硬峭勁,生新奇拗,具有獨特的宋人氣象,最突出地體現了宋調的藝術特徵。陳師道耽於苦吟,刻意求新,詩風樸拙生澀,自成一體,二人都對後來的江西詩派產生了重大影響。
4.南宋前期,江西詩派形成並壯大,主要詩人有陳與義、呂本中、曾幾等,他們以黃、陳為宗,墨守成規,創作成就不高,南渡以後題材開始擴大,詩風逐漸轉變,對詩派的創作理論也有所修正,創作實績最為突出的是陳與義。江西詩派在兩宋詩歌的發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中興四大詩人都曾經出入於此派門下。
5.南宋中期,宋詩在北宋中期之後又一次出現鼎盛局面,代表詩人就是號稱「中興四大家」的楊萬里、范成大、尤袤、陸游。楊萬里師法自然,詩風活潑,意象生新諧趣,語言通俗流暢,形成了別開生面的誠齋體;范成大面向生活,風格輕巧工緻,溫潤流婉,其田園詩在中國詩史上獨樹一幟。陸游是此期也是整個南宋最為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取材廣,用力深,詩風雄健悲壯,意境開闊宏大,各體兼工,不囿一格,陸游和辛棄疾共同成為這個時代最嘹亮的歌手。經過中興諸詩人的努力探索與積極創新,盛行一時的江西詩派逐步淡出了詩壇。
6.南宋後期,是宋詩的頹敗和終結期,主要是出現了反對江西詩派、取徑晚唐的永嘉四靈與江湖詩派,另外還涌現出一批發揚杜甫現實主義精神和陸游愛國主義傳統的愛國詩人。永嘉四靈尊賈島、姚合為宗主,專攻五律,取材狹窄,雕琢瑣碎,氣格卑弱。江湖詩派格局較四靈更為開闊,題材也更為廣泛,但除劉克庄、戴復古等能自出機杼、成就較高外,大多表現平平,整體風格偏重於細巧滑熟,未脫晚唐舊習。宋、元鼎革的滄桑巨變,使南宋末年的詩人更多地投入到殘酷的現實中去。文天祥、汪元量等愛國詩人或高唱慷慨悲壯的戰歌,或低吟沉鬱蒼涼的哀思,為兩宋詩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拾』 詩史是誰和史詩是什麼

「詩史」之說,最早見於唐代孟棨的《本事詩》:「杜(甫)逢(安)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用詩筆寫出自己在安史之亂中的見聞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段時期的社會現實,所以在當時就已經被稱之為「詩史」。如著名的敘事組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以飽蘸著深切同情的筆調,揭示了這一場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現了憂國憂民的深沉感情。
除了杜甫,還有一些詩人所寫的詩也被稱為「詩史」。史詩是一種庄嚴的文學體裁,內容為民間傳說或歌頌英雄功績的長篇敘事詩,它涉及的主題可以包括歷史事件、民族、宗教或傳說。
史詩一般分作兩種,一種為「傳統史詩」或「原始史詩」,主要是以口頭流傳的形式世代相傳,隨著時間而增添情節,最後被整理、加工,以文字記載成為一部統一的作品。這類史詩的代表有荷馬的史詩作品《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另一種為文學作家以特定的觀念目的有意識地編寫而成的「文學史詩」,這類史詩的代表有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和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
敘述英雄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的古代敘事長詩。多以古代英雄歌謠為基礎,經集體編創而成,反映人類童年時期的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或者神話傳說。它運用藝術虛構手法,塑造著名英雄形象,結構宏大,充滿著幻想和神奇的色彩。中國西藏的《格薩爾王傳》、印度的《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里亞特》、《奧德賽》等都是著名的史詩。現代有時也把有影響的、再現一定歷史時期生活面貌的、規模宏偉的優秀敘事作品(如長篇小說)稱為史詩或者史詩式的作品。世界最古老的史詩是巴比倫史詩《吉爾伽美什》。
史詩是一種以長篇敘事為體裁講述英雄人物(來源於歷史或神話中)的經歷或事跡的詩。
荷馬的史詩作品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典型的例子。最早的史詩與口頭詩歌有很強的聯系,文學家常借用這種形式,最早和最明顯的例子是埃涅伊德,與荷馬用相同的形式和題材。
「史詩」這個詞在現代語文中,多用來指虛構的文藝作品,其特點是背景龐大、人物眾多,涉及大量的虛構地理,時間跨度大的敘事作品。典型的例子如星球大戰等。

閱讀全文

與詩史運動與作家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