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早的步兵戰斗車是哪國製造的
蘇聯的BMII-1步兵戰斗車,是世界上最早正式裝備部隊的機械化步兵戰斗車。1967年裝備部隊使用此車,並向捷克斯洛伐克、前東德、埃及、伊拉克、利比亞、波蘭、敘利亞等國出口。
在這之前,軍隊用裝甲輸送車在戰場上運輸步兵,步兵一抵達目的地即下車徒步作戰。而步兵戰斗車車體兩側和後部都有射孔,因而車上人員不必下車,即可運用車體射孔進行射擊。此外,其威力強大的武器,既能對付對方的步兵,又能對付對方的裝甲車輛。
BMII-1步兵戰斗車:乘員3~8人;安裝有1門73毫米炮,1挺7.62毫米機槍,1個「薩格爾」反坦克導彈發射軌架,裝甲厚度最大14毫米;車長6.3米、寬3.05米、高1.83米,戰斗全重1.2噸,單位壓力每平方厘米0.67千克,單位功率每噸22.4馬力;發動機為6缸直列水冷式柴油機,每分鍾2000轉時為280馬力;公路行駛速度每小時60千米,水上行駛速度每小時8千米,最大行程500千米,通過垂直高度1.1米,越壕寬1.98米,爬坡度31°。該車還具有完備的三防設施,能在受敵核、生、化污染的環境中作戰:全套的夜視器材,其中包括駕駛員用的紅外夜視儀和車長與炮手用的紅外探照燈。
BMII-1步兵戰斗車,主要用於在坦克和步兵混合部隊的編成內配合坦克作戰,也可獨立作戰。該車也是世界上威力最強大的機械化步兵戰斗車輛之一。
B. 四馬戰車是韓信發明的嗎
四馬戰車不是韓信發明的。
(圖中是 春秋戰車。這是春秋戰車中國古代的正式戰車,成員包括一個使用長兵器的武士,一名射手和一名御手。)
車戰時代的馬車由兩馬或四馬駕挽,以四馬為主。中間的兩匹轅馬稱「服」馬,左右兩側的叫「驂」馬。一車所駕的四匹馬,稱「駟」。
四馬戰車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將軍,因此四馬戰車不是韓信發明的。
望您喜歡和採納!
PS:如果有疑問請繼續追問!
﹎﹎﹎﹎﹎﹎﹎﹎﹎﹎﹎﹎﹎﹎﹎
by:知道團隊【寫意天下】
C. 有人能告訴我步兵戰斗車的發展史嗎
步兵戰車是供步兵機動作戰用的裝甲戰斗車輛,在火力、防護力和機動性等方面都優於裝甲人員輸送車,並且車上設有射擊孔,步兵能乘車射擊。步兵戰車主要用於協同坦克作戰,其任務是快速機動步兵分隊,消滅敵方輕型裝甲車輛、步兵反坦克火力點、有生力量和低空飛行目標。
步兵戰車通常分為履帶式和輪式兩類型,1967年首次出現,目前裝備的國家和地區達30多個,俄羅斯裝備數量最多,其次是美國和西歐。發展趨勢是:增大車載機關炮口徑,進一步提高火力;採用特種裝甲和穩身技術,進一步提高戰場生存能力;增大發動機功率,進一步提高機動性。
■美國AIFV裝甲步兵戰車
■美國M2步兵戰車
■法國AMX-10P步兵戰車
■美國M3騎兵戰車
■法國AMX-VCI步兵戰車
■蘇聯BMⅡ步兵戰車
■蘇聯BMⅡ-2傘兵戰車
■德國「黃鼠狼」步兵戰車
■德國 「美洲獅」步兵戰車
■德國「鼬鼠」空降戰車
■南非「獾」步兵戰車
■義大利VCC-80步兵戰車
■義大利VCC-1裝甲步兵戰車
■日本89式步兵戰車
■瑞典90式步兵戰車
■阿根延VCTP步兵戰車
■南朝鮮KIFV步兵戰車
■瑞士「旋風」步兵戰車
■中國86式步兵戰車
■中國551步兵戰車
■中國NVH-1式步兵戰車
■中國WZ501式步兵戰車
步兵戰車是供步兵機動和作戰用的裝甲戰斗車輛。主要用於協同坦克作戰,也可獨立遂行任務。在機械化步兵(摩托化步兵)部隊中,裝備到步兵班。步兵可乘車戰斗,也可下車戰斗。步兵下車戰斗時,乘員可用車上武器支援其行動。
步兵戰車按結構分,有履帶式和輪式兩種,除底盤不同外,總體布置和其他結構基本相同。履帶式步兵戰車越野性能好,生存能力較強,是現裝備的主要車型。輪式步兵戰車造價低,耗油少,使用維修簡便,公路行駛速度高,有的國家已少量裝備部隊。
步兵戰車由推進系統、武器系統、防護系統、通信設備和電氣設備等組成。車體前部安放動力-傳動裝置,車頂中部安裝炮塔,炮塔有單人和雙人的兩種。雙人炮塔可容納車長和炮手,便於車長指揮戰斗。步兵戰斗室設在車體後部,可載1個步兵班。步兵戰斗室兩側和後車門通常開有射擊孔,每個射擊孔的上方裝有觀察鏡,便於步兵乘車戰斗。後車門較寬大,有的採用跳板式,便於步兵迅速、隱蔽地上下車。
現裝備多數步兵戰車的戰斗全重為12~28噸,乘員2~3人,載員6~9人。車載武器通常有1門20~40毫米高平兩用機關炮、1~2挺機槍和1具反坦克導彈發射器,並配有觀察瞄準儀器、雙向穩定器、激光測距儀和紅外、微光夜視儀器或熱像儀等。其火力通常能毀傷輕型裝甲目標、火力點、有生力量和低空目標,裝有反坦克導彈的步兵戰車,還具有與敵坦克作戰的能力。車載機關炮可發射穿甲彈、脫殼穿甲彈、穿甲燃燒彈和殺傷爆破彈等,射速550~1000發/分,最大射程2000~4000米。反坦克導彈射程為3000~4000米,破甲厚度400~800毫米。蘇聯BMP—3型步兵戰車改裝1門100毫米滑膛炮,它既能發射殺傷爆破彈,也能發射激光制導的反坦克導彈。另有1門30毫米機關炮和3挺7.62毫米機槍。
履帶式步兵戰車通常裝有渦輪增壓柴油機,發動機功率為221~441千瓦。有的已採用帶液力變矩器的全自動液力機械傳動裝置。步兵戰車的機動性能高於或相當於協同作戰的坦克。一般能水陸兩用,有的因戰斗全重較大,不能自浮,須藉助於浮渡圍帳或浮囊才能浮渡。履帶式步兵戰車,陸上最大速度65~75千米/時,水上最大速度6~10千米/時,陸上最大行程可達600千米,最大爬坡度約32度,越壕寬1.5~2.5米,過垂直牆高0.6~1米。
步兵戰車屬輕型裝甲車輛,裝甲較薄,最大裝甲厚度為14~30毫米,通常由高強度合金鋼或輕金屬合金材料製成。有的採用間隔裝甲或「喬巴姆」式復合裝甲。車體和炮塔的正面可抵禦20毫米穿甲彈,側面可抵禦普通槍彈及炮彈破片。為增強防護能力,有的還裝有反應裝甲。車上通常裝有拋射式煙幕裝置和三防裝置,有的還採用熱煙幕裝置。車體表面塗有偽裝塗料。有的車內還裝有滅火裝置、取暖和通風排煙設備。
步兵戰車主要發展方向是:進一步加強火力和生存力,提高使用維修性能。主要措施有:增大火炮口徑,研製新彈葯,提高穿甲威力,改裝高性能的車載反坦克導彈;提高全天候作戰能力和對付低空飛行目標的能力;採用復合裝甲或安裝反應裝甲等。
步兵戰車為什麼能在水中漂浮?
步兵戰車能夠涉水,前提條件是它必須能夠在水上漂浮起來。步兵戰車的裝甲要比坦剋薄很多,車身相對就輕了很多;經過密封,能夠飄浮在水面上。由於要運兵,步兵戰車內部空間較大,這種結構有利於增加浮力,便於其橫渡。有的步兵戰車內還專門設置了浮箱,浮箱內填充特製的塑料,即使中彈也不會進水。有了浮箱,不僅保證步兵戰車在正常情況下不下沉,即使在其中彈、傾斜等特殊情況下也能漂浮
D. 世界上第一輛汽車是誰發明的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輛以汽油為動力的三輪汽車。這輛汽車裝有卧置單缸二沖程汽油發動機,785CC容積,0.89匹馬力,每小時行走15千米。
該車前輪小,後輪大,發動機置於後橋上方,動力通過鏈和齒輪驅動後輪前進。該車已具備了現代汽車的一些基本特點,如電點火、水冷循環、鋼管車架、鋼板彈簧懸掛、後輪驅動、前輪轉向和掣動手把等。
在那個馬車的時代,汽車被斥之為無用的怪物。賓士夫人貝爾塔為了回擊人們的冷嘲熱諷,在1888年8月帶領兩個兒子駕駛汽車從曼海姆直駛普福爾茨海姆,全程144千米。賓士夫人也因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一位女汽車駕駛員。
德國人把1886年稱作汽車的誕生年。就在這一年,戴姆勒發明世界第一輛四輪汽車。他因此被人們稱作「現代汽車之父」。
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簡介:
1.卡爾·弗里德里希·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1844年11月25日-1929年4月4日),德國著名的戴姆勒-賓士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現代汽車工業的先驅者之一,人稱「汽車之父」、「汽車鼻祖」。
2.卡爾·弗里德里希·本茨德國人,發明家,汽車的發明者( 他和戴姆勒各自獨立發明了汽車)。在先後輾轉了卡爾斯魯厄機械廠學徒、制秤廠的設計師、橋梁建築公司工長等工作後, 1872年本茨決定要創建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本茨鐵器鑄造和機械工廠。但由於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工廠成立之後面臨倒閉。
3.無力償還朋友借款的本茨在窮困潦倒中,想起了老師的「資本發明」理論,決定製造可以獲取高額利潤的發動機作為人生的轉機。在這場冒險開始後,本茨投入到了對發動機的學習,並領到了製造四沖程發動機和雙沖程發動機的生產執照。
4.本茨革新了發動機的構造, 避免了之前容易出現的爆炸危險。並在1879年,發明了第一台單缸煤氣發動機。 在經歷過學徒工、服兵役、娶妻生子等人生經歷後,本茨於1872年與奧格斯特.里特(August Ritter)合作組建了「本茨鐵器鑄造公司和機械工廠」,專門生產建築材料。
5.由於當時建築業不景氣,本茨工廠經營困難,面臨倒閉危險,萬般無奈之際,他決定製造發動機獲取高額利潤以擺脫困境。於是,他領來了生產奧托四沖程煤氣發動機的營業執照,經過一年卡爾·本茨和他的妻子貝瑞塔·林格多的設計與試制,於1879年12月31日製造出第一台單缸煤氣發動機(轉速為200轉/分,功率約為0.7千瓦)。
6.但這台發動機並沒有改變賓士公司的經濟窘境,破產的威脅依然存在。這位不服輸的德國人,並沒有被清貧打敗。經過多年努力後,1886年1月29日本茨終於又研製成功了單缸汽油發動機(與對手不同的是,本茨將發動機安裝在三輪車架上)。
7.發明了第一輛不用馬拉的三輪車(現保存在慕尼黑的汽車博物館)。賓士汽車公司獲得'汽車製造專利權',正是這一日子,被確認為汽車的生日。經過幾年餓肚子拚命地工作,他一改再改設計方案,組裝發動機得到了皇家攝影師比勒的資助,改進了奧托四沖程發動機,終於1886年1月29日卡爾·本茨試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輛單缸發動機三輪汽車)。
8.卡爾·本茨於1885年和德國人戴姆勒各自製成以汽油內燃機為引擎的三輪汽車。但由於技術的問題,本茨的汽車總是拋錨,被別人冷嘲熱諷為「散發著臭氣的怪物」,怕出洋相的本茨甚至不敢在公共場合駕駛它。1888年8月,從始至終一直在本茨身後默默支持他的夫人——貝瑞塔·林格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
9.她帶上孩子駕著本茨的汽車,一路顛簸到了100多公里外的普福爾茨海姆探望孩子的祖母。隨後,貝爾塔馬上給本茨電報「汽車經受住了考驗,請速申請慕尼黑博覽會」。
10.同年9月12日,本茨的發明在慕尼黑博覽會上取得非常大的轟動,當時的報紙如此描述——「星期六下午,人們懷著驚奇的目光看到一輛三輪馬車在街上行走,前邊沒有馬,也沒有轅桿,車上只有一個男人,馬車在自己行走,大街上的人們都驚奇萬分。」慕尼黑博覽會後,大批客戶開始向本茨訂購汽車。
11.此後,他的事業開始蓬勃發展,賓士擁有了德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廠,開始生產名揚四海的賓士汽車。本茨經過五年的努力,研製成功了性能非常先進的「維克托得亞」牌汽車,為賓士帶來了極高的榮譽,這也顯示了賓士今後要走的高端產品路線。1893年,本茨研製成功了性能先進的「維克托得亞」牌汽車。它採用本茨專利的3升發動機,方向盤安裝在汽車中部。
12.盡管該車性能先進,但由於價格高達3875馬克,因而很少有人購買得起,成為公司的滯銷品。這種在技術上為賓士帶來了極高榮譽的汽車,在經濟上並沒有給他多大的好處。但由於價格昂貴,「維克托得亞」無人問津。
13.後來本茨聽從了商人的建議,於1894年開發生產了便宜的「自行車」(定價2000馬克)。這種世界上第一種批量生產的機動車,給賓士帶來了很高的利潤。這種「自行車」銷路很好,在一年時間內就銷出了125輛。
14.由於是世界上第一種批量生產的機動車,因而給賓士帶來了較高的利潤。後來,賓士又對前期生產的'維克托得亞'牌汽車進行了改進,將車廂座位設計成面對面的18個,它因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一輛公共汽車,1899年製造出第一輛賽車。
E. 古代馬拉戰車是什麼人發明的
在古代馬拉戰車快速機動有著非常強大的沖擊力,相當於現代世界的坦克部隊威力無比另敵人膽寒。在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國四大聞名古國中,戰車部隊都得到廣泛的應用。那麼到底是什麼人發明了戰車呢?一般認為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最先發明了戰車,不過蘇美爾人的戰車是驢拉的四輪實心戰車,行動慢笨拙不太適用。公元前2000年,採用輻條車輪的馬拉戰車出現了,機動性靈活性大增。
」一輛車配有七十二個步兵,二十五個後勤人員加上三個車兵共百人叫一乘。故古代計算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是以戰車數量計算的,相當於今天的機械化部隊,代表軍隊中最先進的軍事技術裝備。周天孑是萬乘之國,大的諸侯國是千乘之國。晉楚等大的諸侯國有戰車四千乘。使用戰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平原地區才能發揮其快速機動靈活性。如果在奇驅山路和河汊縱橫的地方就無用武之地。為此古代波斯人為發揮戰車鐮刀的優勢,在一次戰役前預設戰場還鏟平一座小山。隨著騎兵部隊的出現,戰車被逐漸淘汰。古代中國戰車部隊一直使用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同匈奴人作戰中大量裝備騎兵部隊。笨重的戰車被逐出歷史武台,其本上用來提供後勤保障,運輸前線所需糧草等戰略物資。
F. 戰車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來自歐亞大陸南部沙漠地帶的閃米特人在大約公元前2300年的時候發明了戰車,可謂軍事史上的一大革新。然而戰車真正被應用到戰場並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則是和人類的另外兩項重大發明分不開的,那就是馬的馴養和冶鐵技術的發明和傳播。正是這兩項發明與戰車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極大的提高了游牧民族的戰斗能力,使得他們成功地佔據了歐亞大陸核心文明區。
G. 發明裝甲車的故事
1855年,英國J·科恩在蒸汽拖拉機的底盤上安裝機槍和裝甲,製成了一輛輪式裝甲車,並獲得專利權。但這種裝甲車未能實際應用。1899年,英國人西姆斯在四輪汽車上安裝了裝甲和一挺機槍。1900年,英國把裝甲汽車投入到了正在南非進行的英布戰爭中。——軍事知識篇。
H. 戰車是如何被發明的
來自歐亞大陸南部沙漠地帶的閃米特人在大約公元前2300年的時候發明了戰車,可謂軍事史上的一大革新。然而戰車真正被應用到戰場並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則是和人類的另外兩項重大發明分不開的,那就是馬的馴養和冶鐵技術的發明和傳播。正是這兩項發明與戰車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極大的提高了游牧民族的戰斗能力,使得他們成功地佔據了歐亞大陸核心文明區。
據目前所知,在公元前5000年前後中東是最早馴養和乘騎動物的地方。但那時乘騎的主要對象是牛和野驢,而且速度太慢。後來這種馴養動物的做法向北方產有野馬的地方傳播開來,公元前2500年,馬已在當地得到馴養,而且這種馬個頭大,體格壯,速度快,很快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偏愛。他們採取擇優繁殖的方法,使馬的個頭越來越大,承載能力也越來越強。游牧民族還發明了駕馭馬的馬勒、馬嚼子、角狀馬鞍和馬鐙等一系列用具。最初游牧民族利用馬打仗時把馬套到輕便的車上。這種車輪裝有輪輻,因而比起美索不達米亞的笨重的實心車輪有了很大的改進。這樣,這種令人生畏的武器——戰車便誕生了。而冶鐵技術的發明又為游牧民族提供了大量優良的兵器,從而使之得到了更高的戰鬥力。冶鐵技術在公元前兩千紀的中葉在小亞細亞東部發展起來。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國滅亡之後,隨著當地鐵匠的分散而得以廣泛流傳。最初的鐵不易鑄造,耗燃料多,且鋒刃極易失去,後來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進,發明了淬火、與木炭接觸使其變硬等工序,再加上鐵礦分布較之銅和錫更為廣泛而降低了成本,鐵器這才流行開來,從而使游牧民族得到了大量更加優良也更為便宜的新武器。當游牧民族駕駛著戰車掀起入侵浪潮之時,一人馭馬,其他的人彎弓射箭,如雨的箭陣加上密集的戰車,古老文明帝國的步兵根本無法抵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