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一年創造了糧食的最高水平10246億斤
1998年,八連增。
但沒有最高,只有更高,2015年是12428.7億斤
⑵ 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使中國整個水稻的產量提高了20%,增產的糧食每年可以解決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傑出科學家為代表的廣大科技工作者,是中國加快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②科學家們的成就啟示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牢固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 |
⑶ 我們在生活中吃的玉米,是哪個國家創造的呢
在美洲地區,有一個國家也是一個歷史極其古老的國家,曾經在這個國家領土上產生了很多遠古文明,其中就包括了大眾熟知的瑪雅文明。而這個國家就是墨西哥。
⑷ 基因光學工程呼風喚雨創造中國糧食連年豐收,為中國人民創造了足夠的淡水和糧食,今問有誰來幫助受理
其實基因工程當中,可以創造出中國糧食不斷豐收的局面,這也是科學家們最新的一些成就。
⑸ 酒來自糧食,古代有時飯都吃不飽,為什麼還發明了酒,並流傳了下來
酒並不是達官貴人所造,其實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水酒的製作了。應該是他們儲存糧食是儲存不當,導致水酒意外釀造出來。
當時糧食製造的酒的度數很低,不會讓人醉,所以古代文人都喜歡喝點小酒刺激自己創作。在元朝之後才有了燒酒的誕生,成為了酒精濃度比較高的蒸餾白酒。可以說在歷史上酒在什麼地方一直都有一席之地,也受到無論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的追捧。
⑹ 關於環保、節約糧食、創造的短文
地球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道的宇宙中唯一可以承載人類生命的星球。人類在了球上生活已有幾百萬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人類就是依靠地球上的資源(空氣、水分、陽光)生存、繁衍、發展的,所以,地球是人類的母親。
人類在漫長的發展道路上,無論是履行自然還是發展經濟,都創造了輝煌的業績。但是與此同時,因為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不注意環境保護工作,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現在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淪為沙漠,2000萬公頃森林在消失,平均一小時有一種物種在滅絕。由於臭氧層被破壞,溫室效應在加劇,使用權地球氣溫不斷升高,南極冰冠開始溶化,海洋平面將不斷升高,世界上許多沿海城市、島嶼和大量土地,將被海水吞沒。這一系列環境問題,不僅影響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甚至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所以愛護環境,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
六月上旬,聯合國在巴西首都召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175個國家和15000名代表,其中包括131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都參加了會議,可見,保護環境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呼聲!
同學們,保護環境十分重要。如果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不注意環境保護,就要受到大自然的報復。不僅損害我們這一代,還要遺害子孫萬代!
我國正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環保工作,把保護環境列為一項基本國策。僅1989年頒布的《環境法》,對環保工作就有100多項法規,保護環境正成為我國人民的自覺行動。
同學們,我們是地球的小主人,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要有環境保護意識。保護環境是我們大家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愛護花草樹木,愛護鳥類和其他小動物等等。通過我們的努力,使祖國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天天都是環境日
尊敬的各位領導,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天天都是環境日》。
21世紀可謂挑戰與機遇並同在,希望與困難共存。它在給我們帶來許多美好憧憬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難題,其中首要的就是環境問題。
環境與我們的生活極為密切,與我們的生存息息相關。很久以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就引起了許多有識之士的極大關注。1972年6月5日,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開幕,會上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以後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今年的環境日已過去兩天了,但人們對環境的思考和保護永遠不會停止,在我們的生命歷程里,應該天天都是環境日。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恩格斯說過:"我們連同我們的血、肉、頭腦一起都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自然界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它為人類提供了各種物質和能量,是人類存在和延續的基礎。
優美和諧的自然環境,必然為我們帶來身心的愉悅和無限的樂趣。"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讓我們感受清幽;"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讓我們觸摸壯麗;"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讓我們聆聽喧鬧;"春水碧如天,畫船聽雨眠",讓我們親近悠閑;"棠梨葉落胭脂色,薺麥花開白雪香",讓我們體味斑瀾。碧海藍天,看海鷗飛翔;冰封雪飄,聽松濤轟鳴;鶯飛草長,聞鳥語、嗅花香。清晨,觀賞大海分娩太陽;夜晚,清數廣宇閃爍星辰;雨天,讓雨點親吻面頰;雪天,讓雪花棲掛眉梢;喂螞蟻美餐,澆花草甘露;問候晨曦"你好",道別月色"晚安"。
美麗的自然帶來美麗的心境,美麗的心境帶來了美麗的生活。千百年來,人類在不斷地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造福著自己。
世界文學大師雨果說:"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近年來,人類由於對環境不夠珍惜,隨心所欲,濫伐林木,濫建廠房,生存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各種環境問題接踵而至:森林退化,沙塵暴揚,水土流失,洪水肆虐,火災頻發,噪音刺耳,臭氣熏天,酸雨赤潮,臭氧空洞……空中煙囪林立,濃煙滾滾,河中死魚漂盪,污水滔滔;地上垃圾遍布,廢渣成堆……人為地破壞環境,無異於自掘墳墓,早在1996年聯合國環境署就曾發出警告:南極臭氧空洞正逐步增大,地面紫外線輻射增強,皮膚癌發病率上升;1.2億人口生活在混濁的空氣里;12億人口生活缺水;12%的哺乳動物和11%的鳥類瀕臨滅絕;每年地表土壤流失200億噸;森林以每年45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
驚人的數字,令人毛骨悚然,這其實已向我們發出了嚴正的警告:如果只顧盲目地吮吸自然的乳汁,而不立即行動起來,投入保護環境、拯救家園的戰斗,最終毀滅的將是我們人類。
尊敬的領導,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讓我們珍愛生命,善待自己,保護好我們的環境家園吧!讓我們生命的每一天,天天都是環境日!
謝謝大家!
環保,從身邊小事做起...
最近,北京一群中學生給朱鎔基總理寫了一封提倡環境保護的信,引起了總理的高度重視。朱總理在同學來信上批示說,初二學生如此關心環保,實令我等長輩慚愧。……捫心自問,我們每一位又何嘗不應該對此深刻反省呢?
環境保護對我們來說並不是一個新問題,我國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明確的治理目標。作為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普通人,雖然不可能都直接從事環保工作,但我們完全可以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當看到洗手間的水龍頭在滴水時,是不是能夠舉手關上呢?當電池用完後能否分類收藏處理而不是隨手扔掉呢?當購物時能否自覺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呢?……一件件小事雖然都很不起眼,但卻體現我們究竟具備了多少環保意識。
筆者知道有一位老太太,她每次上街買菜都要自帶一個小布袋,每次上餐館吃飯都要自帶一個小鋼勺。看起來很平常,但能夠像這位老同志那樣,長年自覺堅持不使用白色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確實不容易。這不但要有堅定的環保信念,還需要有良好的習慣。無可置疑,環境意識與人們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在大學校園里我們最容易找到環境保護的支持者。但是,我們同樣也能夠經常在大學的食堂垃圾桶里發現大量的剩飯剩菜。筆者還聽說有這么一位大學生,他熱心環保事業,曾積極奔赴雲南邊陲保護金絲猴,但他卻可以數次忘了關掉水房裡嘩嘩流的水龍頭。這提醒我們,全面的環境保護和全民族環保意識的普及與提高,決非輕而易舉;環境保護不僅僅包括動物、森林的保護、防止大氣和水的污染這樣一些「大事」,也包括我們周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各種小事。
人類對環境的保護,歸根結底是基於保護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資源,保護我們生存發展的最起碼條件。當工業文明進入20世紀後,它對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對資源的使用走向了濫用,這引起了人們越來越高度的警惕。各國政府為了保護環境,採取了許多措施,環境保護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並且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今天,提起環境保護,幾乎沒有什麼人會公開反對,但是真正做到自覺長久地保護環境,保護資源,還有許多工作在等待著我們去做。我認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樹立起環保意識,具體地說就是樹立資源意識,生存意識。要讓大家都認識到,保護環境與資源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保護環境不僅是關乎子孫後代的千秋大業,而且已經直接關繫到人類社會今天的生存!不能抱著環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別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對保護環境有任何鬆懈和怕麻煩的思想。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固然負有重要的責任,而每個單位,每個企業,每個人對此更是承擔了更為直接、更為具體的責任。只要我們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恆,就一定能為社會、也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藍天。在這一點上,北京的中學生們已經為我們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難道我們還有什麼需要猶豫的嗎?
讓環保走進我們的生活
人類只有一個可生息的村莊-地球。可是這個村莊正在被人類製造出來的各種環境災難所威脅:水污染、空氣污染、植被萎縮、物種瀕危、江河斷流、垃圾圍城、土地荒漠化、臭氧層空洞……
作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們不能僅僅擔憂和抱怨,而必須行動。意識到那種無節制消耗資源和污染環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環境惡化的根源,我們願意選擇有利於環境的生活方式來善待地球:
節約資源,減少污染(Rece)
綠色消費,環保選購(Reevaluate)
重復使用,多次利用(Reuse)
分類回收,循環再生(Recycle)
保護自然,萬物共生(Rescue)
善待地球的生活,是人人可以接近的綠色生活。綠色生活是一個綠色的信號,它刺激著企業界去發展綠色的技術;綠色生活是一個綠色的要求,它鼓勵著政治家去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政績;綠色生活是一個綠色的承諾,它提醒當代人去保障後代人生存的權利。
善待地球,是一種時尚,一種世界性和世紀性的時尚。當環保成了人人可以參與的行為和時尚,綠色,也就滲進了我們的文化與文明。在21世紀,環保行為意味著一個人的素質和教養,正如環境質量標志著一個國家的尊嚴和力量。
善待地球,也是一種回歸,向崇尚親情、崇尚自然的東方文明的回歸,那種無節制耗竭地球物質的文明是殘缺的文明,它會毀掉我們的自然家園,也荒掉我們的精神家園。物質文明若不與環境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結合,給人類帶來的將是短暫的滿足和永久的厄運。
善待地球, 又是一場變革,一場靜悄悄的、牽涉到每個階層每個家庭每個人的變革。它需要智慧去關注生存環境的變化,需要良知去阻止破壞環境的現象,需要熱情去傳播環保的理念,更需要勇氣來調整自己的生活價值和生活習慣,它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一場社會變革,因為它的成敗所系,是人這個物種的生存或者毀滅。
中國正以歷史上最脆弱的生態系統,承受著歷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強的發展壓力。我們只有一條長江,毀掉了不會再來,我們只有一個家園,失去了不會再有。愛國的公民,請首先愛護這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請從一點一滴的環保行為作起。
在未來的世紀里,中國, 是由於可持續的發展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還是因為自毀家園的短期行為亡國滅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整個民族能否建立起環境意識,取決於你、我、他,我們每一個人的行動。
保護環境,匹夫有責。
第一部分 節約資源,減少污染(Rece)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正面臨著生態危機。只要我們改變既浪費又污染的生活方式,就能夠改善環境,減輕地球的負擔。無節制地消耗地球資源將使人類生存無法持續。
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有責任倡導和實施節約資源的生活方式;無論你多富裕,都無權揮霍地球資源,因為地球是我們從後代受手中借來的。當代人的經濟尺度根本無法體現生態環境資源真正的價值。
節約,在這里不只是經濟行為,也是一種環保時尚。你會因關心地球、關懷未來而受到尊敬。揮霍,不再是體面與榮耀,而是自私和冷漠,因為你為了自己的享受不惜毀掉後人的生存根基。
從「Rece」——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做起,開始你的綠色人生!
第二部分 綠色消費,環保選購 (Reevaluate)
我們的每一個消費行為都潛存著一個信息。我們應該:Reevaluate——帶著環保的眼光去評價和選購商品,審視該產品在生產、運輸、消費、廢棄的過程中會不會給環境造成污染。我們手中的鈔票就像是「綠色的選票」,哪種產品符合環保要求,我們就選購哪種產品,這樣它就會逐漸在市場上佔有越來越多的份額;哪種產品不符合環保要求,我們就不買它,同時也動員別人不買它,這樣它就會逐漸被淘汰,或被迫轉產為符合環保要求的綠色產品。如果每個消費者都能有意識地選擇有利於環境的消費品,那麼這些信息就將匯集成一個信號,引導生產者和銷售者正確地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請珍惜你手中的「綠色選票」!
第三部分 重復使用,多次利用 (Reuse)
現代化生活中充斥著許多一次性用品: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桌布、一次性尿布、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刮刀、一次性筆、一次性照相機……一次性用品給人們到來了短暫的便利,卻使生態環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它們加快了地球資源的耗竭,同時也給地球帶來了災難。
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應當成為新的社會風氣和新的生活時尚。選擇這種時尚雖然是生活小事,卻能體現我們的環境意識。因為我們不願用向後代透支的資源,來營造自己一時的方便。
讓我們擺脫「一次性消費」的誘惑,走進「Reuse」-多次使用和永續發展的時代。
水!我的最後一滴眼淚
「人類最後一滴水是什麼?」九歲的兒子突然問我。
「又是腦筋急轉彎嗎?」
兒子喜歡腦筋急轉彎的游戲,這方面的書買了很多,他樂此不疲地讀個沒完沒了。
「你說嗎!說完我再告訴你。」
「人類最後的一滴水,還是水唄!」
「不對,是人的眼淚。」
「誰說的?」我驚訝於兒子的答案。
「是廣告。」
「好兒子,你知道廣告的意思嗎?」
「讓我們節約用水。」
「謝謝你的腦筋急轉彎。」
「不是腦筋急轉彎,是廣告。自然老師讓我們回家,向每位家長提問。」
「那就代我謝謝你們老師。」
多好的老師。
多好的老師。
這件事過去很久了,可是我一直沒有忘記。
一次, 一位來學校辦事的家長,向我講了一件事。
她去大學看女兒,正置初夏,半夜起夜,發現水房有嘩嘩的流水聲。走進去一看,在嘩嘩流淌的水龍頭下面放著一袋牛奶。她明白,流水是為了降低溫度,保證牛奶不變質,其代價卻是一夜自來水的流失。
「我要問一袋奶多少錢?一夜流去的自來水多少錢?」
我當時語塞。
從此,每次為新學生上實驗課前,我必講這個故事。
父母親過了近一輩子的苦日子,節儉成了習慣。
為了節省水費,老爸老媽,每天用一個水盆放在水龍頭下,把水龍頭微微開一點點,使水一滴一滴地滴落,一夜下來就是一盆,第二天早晨做飯和洗碗的水就夠用了,每次的洗臉水也不倒掉,用來沖洗便池。如此節約用水,每月老兩口的水費只有三元錢左右,也就是說,一個月用水三噸。當然實際用水比三噸要多一些,原因是,滴水的時候水表不走字。
每次看見一滴一滴落下的水,眼裡是淚,滴滴滴在我的心裡。
老人家苦慣了,窮怕了,無論他手裡有多少錢,他都不忘節儉。我勸父母不要再這樣做了,答應所有的水費我來交。
「錢能省為什麼不省,這只是舉手之勞。」
「可是一個月能省幾元錢哪?」
「能省一元是一元。」
我沒有再說什麼。
沒有想到,我和媽媽的談話,被在一旁的兒子聽到了。
回家的當天晚上,兒子學姥姥的樣子,把洗臉盆放到了水龍頭下,也接起了水。
第二天一早,老公把接滿的一盆水隨手就倒掉了。
「爸爸你浪費。」兒子第一次沖著爸爸大喊,聲音中滿是憤怒。
「你給老子聽著,我們家不搞這一套。」
「你們家,還是我們家,怎麼分?」我聽著很不舒服。
「你別多心,我沒有別的意思。你老爸老媽的節約勁,我不想讓兒子學,發家不能靠節約。」
「節約用水和發家致富是兩回事,你不要小瞧人,也不要帶壞孩子。」
「我們不要在孩子面前爭論此事好嗎?」
過後,我們並沒有再討論那個問題,兒子的節約用水也沒有進行下去,原因是我不想激化矛盾。說真的我不贊成父母的做法,多少是在占公家便宜。但我也不贊成老公的態度,節儉是美德,如果沒有父母親的節儉,我連大學也沒有辦法讀下來。發家不能靠節省,卻也不無道理。
矛盾,人就是生活在矛盾中,矛盾需要調解來緩和。
但是,如果矛盾激化到不能緩和時,就要有麻煩。
今年入夏遼寧大旱,幾天來,報紙上連連報道各地缺水的情況,我又想起了上面的故事。
水!我不想再為你流淚,我決定從現在起,讓你一滴一滴的融入我的血液,譜寫我的生命。
先生,我要和你好好的談談這個問題!
矛盾已經無法調和。不是為了發家,是為了眼淚和水。
⑺ 諸葛亮創造了什麼方法用來運送糧食
木牛流來馬,為三國時期蜀漢自丞相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分為木牛與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三十里」,為蜀國十萬大軍提供糧食。
⑻ 糧食的起源與由來
穀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生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里,無論哪個民族,都有大量的關於穀物的傳說。穀物生產是中國農業的主要內容,因此,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出現了五穀、六穀、九穀、百穀等稱謂,它們成為農業或糧食的代稱。清代學者程瑤田(1725—1814)還著有《九穀考》一書,對粱、黍、稷、稻、麥、大豆、小豆、麻、苽等9種作物進行考證。後來其他稱謂漸少,五穀定為一尊。至今的春聯,五穀豐登仍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祝願。
稻的栽培利用。稻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糧食作物之一,中國是亞洲稻的起源中心。至20世紀90年代中,中國已發現80餘處有水稻遺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雲南、山東、河南、陝西、上海、台灣等省市和地區。其最早的遺存,距今已有9000餘年。這也是為什麼說我們的農業歷史有1萬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在距今7100多年前的浙江羅家角遺址發現的水稻,已經秈型和粳型並存。在距今近7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碳化稻穀和農業生產工具,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在黃河流域也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水稻遺存。中國的水稻從周代起開始外傳,向北首先傳播到朝鮮,向南傳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日本學者也認為他們的稻作,是由中國長江下游傳播到日本的。在漢代,中國已經出現了雙季稻。現在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稻田養魚技術,是唐代時期南方出現的。宋代的《陳旉農書》,反映當時江南地區已出現了一整套完整的水稻耕作栽培技術。明代宋應星寫的《天工開物》中指出:「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水稻已成為中國人的主要糧食了。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記載了16個省份的水稻品種3400多個。中國現存的水稻品種資源約有3萬多份,經過歷代的精心選育,培育出了用途不同,能夠抗禦水、旱、鹽、倒伏的、眾多的優良品種。
黍和粟的栽培利用。黍和粟是中國北方以黃河流域為中心最早馴化的栽培穀物。黍又稱黃米、糜子;粟又稱谷或穀子。黍的野生種稱「蓈」;粟的野生種稱「莠」,即狗尾草。二者在中國均有廣泛分布,《詩經》中已有「不蓈不莠」之句。從現有的考古資料可以看出,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共有49處發現黍和粟的遺存,它西起新疆,由西向東經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遍及黃河流域,其中以甘肅、陝西、河南三省最為密集,年代也以這..
⑼ 什麼人是給人創造精神食糧 心靈食糧的
可遇不可求的老師,或者導師,以個人魅力感染周圍人。一般的人一般的機遇很難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