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人發明的洗澡
洗澡曾洗出文明禮儀之邦 其實,中國人以前也並非不講究洗澡。梁實秋說,「我們中國人一向是把洗澡當做一件大事的。」 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凈身以示虔誠,稱為「戒」。西周的戒禮十分隆重考究,有專職官員執掌。先秦沐浴禮儀已很完備。諸侯要先洗頭洗澡,然後才能去朝見天子。 學者說,中國的洗澡禮儀成為一種定製為世人所遵循,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到了漢唐盛世,朝廷洗澡禮儀更多,並出現了「溫泉監」一職,負責皇家湯池事務;明代則有專門的沐浴管理機構「混堂司」。 洗澡在那時的中國,是一種嚴肅的宗教乃至政治活動,官員的儀表已和「政治文明」息息相關。 下得廟堂,沐浴又與人們生活規范相連。《禮記》中特別規定,尊老禮節必須包括為老人燒水沐浴,五天一洗澡,三天一洗頭。普通人的沐浴程序、誕生和喪禮中的沐浴,也都有詳細規則。 秦漢之際,暮春三月臨河祓禊以去病消災,演化為全民春遊;同時禁忌也無處不在:男女不共浴,不共巾櫛;父子不同浴,君臣不同浴,身份、輩分、地位不同者也不同浴。 公共澡堂開始出現於城市經濟發展的宋代。《清明上河圖》林立的商鋪中就有一家浴堂。蘇軾在公共澡堂沐浴後曾寫下《如夢令》,從「寄語揩背人」的詞句可看出,那時的公共澡堂已有完善服務。 而看看15世紀的歐洲,還真是可憐。歐洲人竟然認為,鼠疫可以通過洗澡入侵身體,導致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內,社會各界尤其是宮廷和上流社會基本不洗澡、不洗臉。 當時,法國赫赫有名的「太陽王」路易十四,為了遮蓋身體的臭味,便大量使用香水。 中國洗澡習俗沿革 在中國,有很多關於「洗澡」的習俗。初涉人生的「洗三」,魂歸西天的潔身,每年四月八日以香湯浴佛,每年端午以蘭草艾蒲洗身,去邪去病,六月六日為貓犬洗浴,山東日照的婦女在七夕都要洗頭。 在中國,沐浴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中國人對其分得極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沐浴與現今的洗澡意義並不完全吻合,只有把這4個字的解釋結合起來,才是今天完全意義上的洗澡。 原始社會,人們在一個很長的階段過著漁獵生活,有時需要下水捉魚。再者,夏季天氣炎熱時,人也會跳進水裡洗個澡,這就是原始的沐浴。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養成在家沐浴的生活習慣。至遲在商周時期,中國已經出現了用來沐浴的器具。到了西周,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沐浴也深入社會的方方面面。沐浴不單純地被看作潔身凈體和潤膚養生之道,也被視為朝廷及民間隆重禮儀的先奏。 宋代出現了公共浴室,沐浴更為普及。蒙古人入主中原,一改往日甚少洗澡的習慣,在京城建築公共澡堂。到了清朝,社會風氣使然,泡澡成為時尚。 但在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下,澡堂業被列入「下九流」。事實上,沐浴業的出現是社會的進步,是城市發展和商業經濟繁榮的結果。 清代的澡堂構造沿襲元明,稍加改造。如揚州的澡堂,在大池中分隔為數格,並有「娃娃池」,池小水又不熱,適應小孩洗澡。澡堂內設有貯衣櫃。 上海稱洗澡為「浴」19世紀五六十年代起,上海已有大澡堂設置,盆湯弄的「暢園」、紫來街的「亦園」建於清朝同治年間,是最早設置盆湯的澡堂。 洗澡業有其自己供奉的行業神。北京澡堂業所供奉的祖師為智公,澡堂業的祖師是智公老祖,有廟,在北京的後門橋西盛堂後院,以前陰歷三月,該行人都到這里祭祀。 澡堂內提供的服務是多方面的,除了洗澡外,還有捏腳修腳、按摩推拿、理發打辮、品茗飲食等服務。於是出現了不少天天上澡堂、整天呆在澡堂的「泡客」。他們進澡堂的主要目的一是為了洗澡,二是為了休閑。 20世紀的大部分時期,中國人都是在公共浴室洗澡,兩個禮拜一次已經比較奢侈,福利好的單位大都設有「職工浴池」,不公開地允許家屬入內。 老上海的洗澡方式更加市井而人情味濃厚,從前青島的幾家老字型大小浴池都從上海請來了按摩師傅和修腳師傅。上海人精打細算,在主營泡開水業務的老虎灶後面也常用布簾遮著一間簡陋的浴室,那種純粹的洗澡感覺,絕不是今天洗浴中心裡的人參浴和沖浪浴所能相比的。 20世紀90年代以後,城市出現了洗浴娛樂廣場,按照大、中、小型的軌道迅速成長。
2. 洗澡是誰發明的
其實,中國人以前也並非不講究洗澡。梁實秋說,「我們中國人一向是把洗澡當做一件大事的。」 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凈身以示虔誠,稱為「戒」。西周的戒禮十分隆重考究,有專職官員執掌。先秦沐浴禮儀已很完備。諸侯要先洗頭洗澡,然後才能去朝見天子。 學者說,中國的洗澡禮儀成為一種定製為世人所遵循,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到了漢唐盛世,朝廷洗澡禮儀更多,並出現了「溫泉監」一職,負責皇家湯池事務;明代則有專門的沐浴管理機構「混堂司」。 洗澡在那時的中國,是一種嚴肅的宗教乃至政治活動,官員的儀表已和「政治文明」息息相關。 下得廟堂,沐浴又與人們生活規范相連。《禮記》中特別規定,尊老禮節必須包括為老人燒水沐浴,五天一洗澡,三天一洗頭。普通人的沐浴程序、誕生和喪禮中的沐浴,也都有詳細規則。 秦漢之際,暮春三月臨河祓禊以去病消災,演化為全民春遊;同時禁忌也無處不在:男女不共浴,不共巾櫛;父子不同浴,君臣不同浴,身份、輩分、地位不同者也不同浴。 公共澡堂開始出現於城市經濟發展的宋代。《清明上河圖》林立的商鋪中就有一家浴堂。蘇軾在公共澡堂沐浴後曾寫下《如夢令》,從「寄語揩背人」的詞句可看出,那時的公共澡堂已有完善服務。
3. 廁所是誰發明的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81年的一天中午,晉景公姬獳品嘗新麥之後覺得腹脹,便去廁所屙屎,不慎跌進糞坑而死。姬獳很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殉難於廁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時宮廁的簡陋。這沉痛的代價使得後世對屙屎這樣的事情多了幾分謹慎。 漢高祖劉邦位列「中國流氓史」頭把交椅,他的做法實在可以配得上他的身份。他在群臣面前內急,為了節約時間開會,同時也為了不至於掉進廁所中,竟讓一個文官把帽子遞給他,他背過身去,把帽子倒過來,一會兒,半帽子熱氣騰騰的尿呈現在眾人面前了。 這個流氓皇帝的後代漢武帝劉徹,更是別出心裁,居然在解大便時接見高級官員。這是《漢書·汲黯傳》里透露出來的:「大將軍(衛)青侍中,上踞廁視之。」史官並沒有記錄下衛青的情緒,但可以肯定的是,衛青在漢武帝的眼中是一等一的重臣,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獲得了在皇帝大便時被接見的機會。 關於皇家廁所的不同尋常之處,《世說新語》有所透露。西晉大將軍王敦被晉武帝招為武陽公主的駙馬,新婚之夕,頭一回使用公主的廁所。初見時,覺得富麗堂皇,比之民間住宅都強得多,進去,才發現原來也是有臭氣的,心下稍微平和了些。不多時,見廁所里有漆箱盛著干棗,只當是「登坑食品」,便全部吃光;俟完事後,侍婢端來一盤水,還有一個盛著「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這些「澡豆」倒在水裡,一飲而盡,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原來干棗是登坑時用來塞鼻子防臭氣的,而「澡豆」則相當於近世的肥皂。 或許是受了漢高祖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啟發,後世的皇帝們多半使用便壺來解決問題,而不親自上廁所了。《西京雜記》上說,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後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衛生用具——可知至遲從那時起,皇帝就不一定非得同廁所打交道了。「虎子」後來變了稱呼喚作「馬桶」,據說與皇帝有關。相傳西漢時「飛將軍」李廣射死卧虎,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溺具,把小便解在裡面,表示對猛虎的蔑視,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來。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龍庭時,只因他們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將這大不敬的名稱改為「獸子」或「馬子」,再往後俗稱「馬桶」和「尿盆」。 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四川,將後蜀皇宮里的器物全運回汴京,發現其中有一個鑲滿瑪瑙翡翠的盆子,愛不釋手,差點兒用來盛酒喝。稍後把蜀主孟昶的寵妃花蕊夫人召來,花蕊夫人一見這玩意兒被大宋天子供在幾案上,忙說,這是先王的尿盆啊!驚得趙匡胤怪叫:「使用這種尿盆,哪有不亡國的道理?」馬上將盆子擊碎了。 尿盆與酒器難以分辨,這大抵是古人審美趣味不同造成的笑話。便器發展到清朝,已體現出極強烈的人性關懷特徵。清代皇帝、後妃們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有專門的太監保管,需要時則傳「官房」。皇帝、妃嬪們使用的「官房」是十分講究的,分為長方形和橢圓形兩種形式,用木、錫或瓷製成。木質的官房為長方形,外邊安有木框,框上開有橢圓形口,周圍再襯上軟墊,口上有蓋,便盆像抽屜一樣可以抽拉,一般木質便盆都裝有錫質內里,以防止滲漏。錫質官房為橢圓形,盆上有木蓋,正中有鈕;這種便盆要與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較矮,前端開出橢圓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對准圓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軟襯,猶如現在沒扶手的沙發一般,坐在上面,並不比現在的馬桶差,只不過不能沖水而已。 慈禧太後的「出恭」在一些史料中有零星記載。太後說要傳官房,幾個宮女就去分頭准備,一個去叫管官房的太監,一個去拿鋪墊,一個去拿手紙。太後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外表雕成一隻大壁虎,壁虎的四條腿就是官房的四條腿,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屜,尾巴是後把手,下頜是前把手,嘴微微張開,手紙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蓋子,打開後就可以坐在上面「出恭」了。官房裡放有干松香木細末。太監要把用綉雲龍黃布套裹著的官房頂在頭上送到太後的寢宮門外,請安以後,打開黃布套,取出官房,由宮女捧著送進凈房(凈房一般設在卧室床的右側,明面上裝一扇或兩扇小門,裡面是不足一米寬的死夾道,專門為便溺用)里,宮女把油布鋪在凈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紙放進壁虎嘴裡;太後完事後,由宮女捧出去,交給太監,太監仍然用布套包好,舉到頭上頂出去,清除完臟物後,擦洗干凈,放入新的干松香木細末,等下一次使用。 宮中雖然可以如此,羈旅途中自然不能這樣繁瑣,一路車馬,也不方便端來端去的。這不用我們操心,早有人替太後老佛爺想好了。1903年3月,慈禧以恭謁西陵(在河北省易縣西)為名,要乘上火車抖抖威風。卧室內,面對著車窗放置著特製的鐵床,床上被褥枕頭應有盡有,用幔帳圍著。床的一側有門,打開即是大小便用的如意桶。桶底鋪著黃沙,再灌進水銀,糞便落入不見痕跡。桶外用宮錦絨緞套罩著,看上去像一個綉花坐墩。 清史家孟森的描述是:「……車中備鐵床、裀褥枕被,花車原有卧榻置不用,計吸鴉片煙非此不適故耳。床橫置,面車窗,以幔圍之,床身購諸肆,嫌柱稍高,截其腳而移高其床面。床側一門,啟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貯黃沙,上注水銀,糞落水銀中,沒入無跡,外施宮錦絨緞為套,成一綉墩。車身亦(遍)套黃絨,而以緞貼里。」這種如意桶,可算是當時登峰造極的高級衛生設備了。 用什麼擦屁股? 造紙是中國早在漢代時的一大發明,但是直到元朝,這一技術的產品才被運用於人們最實際的生活:如廁。後人揣測,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相對比較落後,沒有漢民族「敬惜字紙」的意識,所以才使得廁紙進入人們的生活。而之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廁的衛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唐宋之前,人們用的是一種叫做「廁
4. 廁所是誰發明的啊
廁所不用任何人發明。。。。因為人生來就會拉屎撒尿 只要是人拉屎撒尿的地方都叫廁所。。。
你問的是馬桶是誰發明的么。。。那我可以告訴你一下。。:
英國人 1596年,英國貴族約翰•哈靈頓發明了第一個實用的馬桶——一個有水箱和沖水閥門的木製座位。
1778年,英國發明家約瑟夫•布拉梅改進了抽水馬桶的設計,採用了如控制水箱里水流量的三球閥,以及U形彎管等。
19世紀,英國政府制定法律,規定每幢房屋都必須安裝適當的污水處理系統,馬桶才開始大幅改善。
1861年,英國一個管道工托馬斯•克萊帕發明了一套先進的節水沖洗系統,廢物排放才開始進入現代化時期。
1885年,托馬斯•土威福在英國取得第一個全陶瓷馬桶的專利,其後每年都有數十項改善的專利授出。
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晨光初現,許多人就會揉著睡眼,拎著馬桶,依次走出家門,然後,就在一個公用的自來水龍頭前排起長隊。
1880 年,托馬斯•克拉伯利用豐富、廉價的水所具有的良好的流動性、沖擊性和清潔性能,發明了人類現代史上的第一個用於沖便的抽水馬桶。在創造了現代沖便文明和現代城市便物管網化管理的同時,開創了一個與現代化城市共存了120多年的陶瓷馬桶產業。陶瓷馬桶產業為約占當今世界千分之一的人口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5. 洗澡一詞是誰發明的
浴史溯源
一、 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
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說的洗澡,包括頭、身、手、腳的洗浴。然而古人卻分得極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
沐,濯發也。
浴,灑身也。
洗,灑足也。
澡,灑手也。
所謂「濯」、「灑」就是洗的意思。據此看來,古代的沐浴與今日的洗澡的意義並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許慎對「沐」、「浴」、「洗」、「澡」的解釋合起來,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今日洗澡。
初民們當時沐浴只有下河一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養成了沐浴的生活習慣,至遲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記載。沐,字形像雙手掬盆水沐發狀,會意為沐,是洗發之義;浴,字形像人置身於器皿中,並在人的兩邊加沙鍋內水滴,會意為浴,是洗澡的意思。而用來沐浴的器皿有青銅器鑒,《說文解字》雲:「鑒,大盆也,」盛水用作洗器,《莊子·則陽》有「靈公有妻三人,同鑒而浴」的記載。在銅鏡尚未問世時,古人常以鑒盛水照容貌,甲骨文「監」(監、鑒為古今同字)像人俯身就皿照容之形。從「盈」字字形看,像人浴身於浴器中,與「浴」 字字形相近,稍不同的地方僅是「盈」字的浴器中「見足明示裸浴」(康殷《古文字源流淺說》)。「盈」 字字形則向人們展示了先秦人用浴器沐浴的情景。
到了西周時期,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由於沐浴已經深入到社會方方面面,人們對沐浴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把沐浴單純地看做潔身凈體,潤膚養身;而視為隆重禮儀的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凈身,這已是個定法,表示內心潔凈虔誠,稱之戒,亦稱齋戒。齋戒之禮始於殷商,至西周已成定製,西周的戒禮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動前要進行兩次齋戒,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舉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進行叫宿,均由專職官員主持一定的儀式,要求與祭者禁食葷腥,並沐浴凈身,以示對神靈的肅敬。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專職官員執掌。這在《周禮》中均有記載。
沐浴與人們生活的行為規范密切聯系在一起。《禮記·內則》載:「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居家過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為夫婦之禮則有「不敢共湢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個浴室,所謂「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在家庭里還有尊老禮節,「五日則鐔湯請浴,三日具浴。其間面垢,鐔tan潘請繢hui;足垢,鐔湯請洗」。禮節規定,晚輩要五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父母臉上如果臟了,要燒淘米水為父母洗干凈;腳臟了,則用溫水為父母洗干凈。誕生禮儀中沐浴亦很重要,《禮記·內則》載:「世子生,則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又載:「公庶子生,就側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見於君。」太子出生,國君和夫人要沐浴穿朝服去朝見國君。載往來禮節中,沐浴亦是重要禮儀。《禮儀·聘禮》載:「管人為客,三日具浴,五日具浴。」又載:「飧不致,賓不拜,沐浴而食之。」管人接待來客,要滿足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主人用飧禮招待來賓時,來賓不用拜謝,但要沐浴之後再就食,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禮記·玉澡》還規定「君子之居恆當戶」,「日五盥,沐稷而繢hui梁,」「居外寢,沐浴。」 《禮儀·士虞禮》規定,舉行虞禮祭前,參加祭祀的人要先洗頭洗澡,所謂「虞,沐浴」。虞即虞禮,於日中致祭,以安死者魂魄的祭禮,是為虞禮。
周制,諸侯朝見天子,天子賜以王畿以內的供沐浴的封邑,叫做「湯沐邑」。《禮儀·王制》雲::「方伯為朝天子,皆又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內。」諸侯要再專供沐浴的封邑先洗頭洗澡,然後才能去朝見天子,沐浴潔身以示對天子的尊重。一生以克己復禮為己任的孔子,對沐浴之禮身體力行,「孔子沐浴而朝」,早已為世人所熟知。
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並臻完備,正是沐浴深入到社會、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總結,作為定製為世人所遵循,這在世界沐浴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注重沐浴也是中國人的古老傳統。
二、秦漢皇帝沐浴異聞
秦國嬴政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自稱始皇帝。當時陝西臨潼縣驪山有溫泉,秦始皇在咸陽建都以後,便在驪山廣修殿宇,砌石成池,賜名「驪山湯「,浴室驪山溫泉成了秦始皇的御洗之地。
據《太平御覽》卷七一引《辛氏三秦記》載,相傳秦始皇有一天來到驪山洗浴,見到一位美女在那蒼翠清幽的泉邊亭亭玉立,美貌異常,便頓生淫心,不顧禮節,上前去調戲。美女被激怒了,張口向秦始皇吐唾沫反擊,秦始皇立刻身上生瘡,流血淌濃,疼痛難熬。秦始皇這才知道這是一位神女,嚇得驚惶失措,向神女百般告饒,祈求寬恕。神女用溫泉水給他洗滌,治癒了病瘡。所以驪山溫泉又名「神女湯」這個傳說頗有意思,神女懲罰了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當他知過謝罪後,又用溫泉洗愈了他的病瘡。這說明驪山溫泉具有「吞腫去毒」的醫療功能,故到《辛氏三秦記》雲:「後人因洗浴」。早在秦代人們就認識到驪山溫泉的這一功能,紛紛來溫泉洗浴療疾。這個傳說也說明秦始皇十分喜歡沐浴這一事實。
秦代傳聞於後世最著名的宮殿是阿房宮。阿房宮中築有水道,將渭水、樊水引入宮中,而宮人洗浴之後的脂粉水,又通過水道流出宮,以致使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層垢膩。由此可以想見阿房宮中又許多沐浴設施,專供嬪妃洗浴,而這些沐浴設施又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既可吸納河水,又能經過循環排出污水,甚至有過濾渭水、樊水的設施,使其晝夜不舍,汩汩流淌。阿房宮中的沐浴設施可謂奇巧,杜牧的描述雖不免有文學的虛詞誇飾,但自立行間仍有真實的歷史遺影,可以視為阿房宮中盛行沐浴的例證。
進入西漢,漢武帝劉徹在歷史上亦留下與沐浴相關的記載,自先秦以來,有臨河祓禊的習俗,即暮春三月到河中洗浴亦祓除不祥,去病消災。此俗在漢代十分流行,漢武帝曾經常臨河參加祓禊活動,在霸水洗浴以去不祥祈子。
古人舉行重大祭祀前,與祭者為表示對神靈的敬懼,都要沐浴凈身,否則就會褻瀆神靈,據《益都耆舊傳》載,有一年,漢武帝到甘泉宮去祭祀,時任侍中的蜀人張寬隨同前往。一行人馬走到渭橋時,漢武帝突然發現載橋下的水中有個女人載洗澡,奇怪的是,那女人的乳房非常之大,足有七尺長。漢武帝十分詫異,便派人去詢問。那女人說:「皇帝後面第七輛車上的人,知道我的來歷。」當時,張寬坐在第七輛車上,漢武帝又讓人去問。張寬回答說:「她是天星,主管祭祀,祭祀者如果齋戒不潔凈,長乳女人就會出現。」所謂齋戒,就是要求祭祀者在祭祀之前禁食葷腥,並沐浴凈身。很顯然,主管祭祀的天星是負責監督祭祀者齋戒的,天神深惡齋戒不清潔,「每齋即降而視之」。按張寬的解釋,天上主管祭祀的天星肯定是發現祭祀者齋戒不潔凈,才幻形長乳女人在渭水河中洗澡,以告誡祭祀者要認真地沐浴凈身,否則不僅不能免災獲福,恐怕還要獲罪。經歷此事後,想必漢武帝再參加祭祀活動,一定會認認真真地沐浴凈身了。
秦漢之際,全社會性的沐浴習俗已經形成,尤其是《禮儀·聘禮》所載的「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在漢代已經正式以「休沐」的形式被法律固定下來。所謂「休沐」是漢代朝廷官員法定的假期。《漢宮儀》雲:「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初學記》雲:「漢律:吏五日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漢書·霍光傳》載:「光時休沐出。」王光謙補注雲:「《通鑒》胡註:漢制,中朝官五日一下里舍休沐。」漢代皇帝每五日給官吏放假一天讓他們回家去洗澡浣衣,並作為法定的假日被固定下來,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沐浴為理由而制定的假日,足見漢代非常重視儀容河體膚整潔,朝廷內外,上上下下都有著經常沐浴的良好習慣。
到了唐代,「五日一下沐」才改為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俗以每月上旬、中旬、下旬為上瀚、中瀚、下瀚,瀚即浣的異體字,本意是洗濯,大概因為十天一浣的緣故,浣又有了一種計時的意義,一浣為十天,所以唐代制度十天一休沐有休浣之名。
三、魏晉南北朝貴族沐浴奇習
貴族作為上層社會的代表者,需要整潔的外表儀容與其赫赫聲威相匹配。《南史·梁本紀下》記載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對沐浴格外鍾愛,還專門撰寫梁三卷《沐浴經》,大力倡導沐浴,可稱是中國最早的沐浴專著。為此在當時洗頭洗澡成為人們日常清潔衛生的生活環節。自先秦以來就已形成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生活習俗,古人洗頭如此之勤是有原因的,因為古代無論男女均束發覆巾,容易積累塵膩,所以必須勤洗頭。
晉元帝司馬睿和太子司馬紹父子之間有一段有關洗頭的對話十分有意思。史稱「性至孝」的太子司馬紹聽說父皇洗頭,專門上啟表示祝福,因為「吉日沐頭,老壽多宜」。而晉元帝的回答是頭上「大垢臭」,故而要好好洗一洗。看來一頭長發要洗一洗也是很費勁的,司馬紹又說,聽說洗頭洗了很久,想必十分疲勞,不知父皇龍體如何。晉元帝回答:洗去垢膩感覺特別好,身子一點不感到疲乏。洗頭舒服,溢於言表。
《禮記·玉澡》曾對洗澡規定了一套程序,沐浴出水後,要分用干凈的精、粗兩巾擦拭身子,然後再用熱水淋身,披上專門的布衣,以俟身燥,其間還要喝一些飲料,以止口渴。這樣的沐浴至少是中產以上的人家才可以為之,應該說是為貴族沐浴所定的程序,貧苦百姓是無法享受的。古人還有沐浴必更衣的習俗,《楚辭·漁父》雲:「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更衣。」晉代貴族已將沐浴作為個人清潔衛生的一個重要內容,遵循古俗沐浴必更衣。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載,車騎將軍桓沖喜歡沐浴,因其節儉不愛穿新衣。一次桓沖沐浴後,祈自故意送新衣給他。桓沖生氣地催促拿走,其妻說:「沒有新衣,哪來的舊衣。」桓沖聽罷大笑,便穿上了新衣。桓沖沐浴,其妻送衣,且不論新衣舊衣,當時人洗完澡必要換衣服,換上干凈衣服自然舒服多了。
然而,魏晉南北朝是一個人性張揚的時代,誠如唐人杜牧《潤州》詩中所說:「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在這樣的時代里,不同的人對待沐浴各有不同的態度,一是不好沐浴,一是沐浴成癖,走向極端。
南朝濟陰冤句人卞彬,是個恃才傲物的人,但卞彬由於「澡刷不謹,浣沐失時」,導致身上虱蟲極多,盡管淫癢難忍,但他仍然不沐浴,並聲稱也可以安然無恙地生存下去。
飢要食,困欲眠,污垢需清洗,這是作為文明人都會有的生活內容,只有經常沐浴,才能使人清潔衛生。而南朝齊人何佟之卻又沐浴成癖。何佟之出身於名門貴族,師心獨學,強力專精,手不輟卷,讀禮論三百餘篇,略皆上口。在歷史上何佟之除了才高出名外,要讓他大出風頭的是他有沐浴癖,史書稱其為人性好潔,往往一天之內,要洗浴十幾次,幾乎是成天不停地洗浴還覺得不夠。由於何佟之一日十幾洗,時人送給他一個響當當地外號叫「水淫」。沐浴凈身,講究清潔衛生,本是個良好地生活習慣,然而,何佟之似乎有些過分,一天洗十幾次澡,這樣的人世上確實罕見,故而,唐人李延壽撰寫《南史》為何佟之作傳時,就突出地寫了何佟之地沐浴癖。這一點確實讓何佟之出盡了風頭,明人李贄、馮夢龍在其著作中都大談何佟之洗浴。
四、隋唐皇家愛洗溫泉浴
古人很早就流行洗溫泉浴,但溫泉浴地盛行是在唐代,由於皇帝酷愛洗溫泉浴,所以,人們一提起溫泉浴,就想到唐代著名的華清池。
陝西驪山溫泉,在秦代就有「神女湯」的美名,自秦以後,千城萬國之民接踵而來洗溫泉浴。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在驪山建起「湯浴宮」;天寶六年,唐玄宗大興土木,再行擴建,將泉池納入豪華的宮殿內,改稱為「華清宮」,因為宮殿再泉池之上,所以又名「華清池」,專為帝王所享用。華清池分為九龍湯和芙蓉池,九龍湯專供皇帝御洗,芙蓉池專供楊貴妃沐浴,後來亦稱為「貴妃池」,並設有專人管理,《舊唐書·職官志三》雲:「溫泉監掌湯池官禁之事」,這溫泉監一官就是專門負責皇家湯池事務的專職官員。考古工作者在唐代華清宮御湯遺址內發掘出蓮花湯、海棠湯、星辰湯、太子湯、尚食湯等五處湯池遺址。這就映證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長湯十六所》的記載:「華清宮中除供奉兩湯外,而別更有長湯十六所,嬪御之類浴焉。」清人史夢蘭《全史宮詞》亦雲:
雨過華清樹影涼,風來前殿玉龜香。
至尊浴罷金輿出,嬪御分尋十六湯。
可見當時華清宮內溫泉浴之多,正是華清宮的鼎盛時期。
唐代皇帝從唐太宗開始,大多喜歡溫泉浴,唐高宗李治有《過溫湯》詩。唐中宗李顯景龍三年十二月駕臨新豐溫宮,賜浴湯池,大臣們還紛紛獻詩,上官婉兒也賦絕句三首進獻,名為《駕幸新豐溫泉宮,獻詩三首》。而唐玄宗李隆基身體力行,罷溫泉浴推向極盛。唐玄宗每年十月要偕楊貴妃到華清宮過冬,沐浴嬉樂,盡情享受溫泉浴的樂趣。
當時古都西安四周有不少溫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驪山湯、石門湯和鳳泉湯。驪山溫泉成了皇上的御洗之地,鳳泉湯也是皇上常去之地,唐玄宗在《幸鳳泉湯》詩中抒發「願將無限澤,沾沐眾心同。」而位於藍田湯峪河口西側的石門湯,雖然唐玄宗未能駕臨,然而他卻十分關心,特賜名「大興湯院」,並以水溫高低開辟玉女、融雪、連珠、瀨玉和濯纓五個湯池。當時,長安各階層人士前往沐浴,盛極一時。
對於溫泉的療疾養生作用,唐玄宗亦多有認識,他常泡華清宮溫泉,在《惟此溫泉是稱愈疾,豈予獨受其福,思與兆人共之,乘暇巡遊,乃言其志》一詩中雲:
桂殿與山連,蘭湯涌自然。
陰崖含秀色,溫谷吐潺瑗yuan。
績為蠲邪著,功因養正宣。
願言將億兆,同此共昌延。
五、宋元士大夫酷好沐浴
史學家們認為,大約在宋元時,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商業經濟的繁榮,城市中出現公共澡堂,而一般人家建房都設有浴室,沐浴就更為普及,就連客人遠道而來,主人相迎也要先設香湯給客人沐浴,再擺筵席招待,名曰洗塵。文人士大夫更是酷好沐浴,這在文人筆記中多有記錄。
宋元士大夫沐浴形式多樣,像身居高位,官至太傅的楊戩自己在家中建有專門的浴池,頗類似今日有錢人家的 家庭游泳池。
楊戩是宋徽宗時的寵臣,權傾一時,他建一豪華大池,喜歡獨自一人入池沐浴,不過他的沐浴與游泳似乎是合為一體的,看來他是很會享受。在楊戩之前,權貴建有這種私人游泳池的不乏其人,《新五代史·雷滿傳》載,唐末朗州雷滿在自己府中開鑿了一個很深的池子,有客人來訪,就在池邊設宴,酒酣之際,將酒杯扔進池中,然後赤身裸體入水摸取酒杯,在水中嬉戲夠了,才出水穿衣再飲酒。雷滿建池主要是為了嬉水尋歡,而楊戩則主要是沐浴,因為他每入池,必命人再池上放置沐浴用的「浴具及澡豆」。游泳只是沐浴時的一種娛樂享受。
宋元公共浴堂非常普及,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形業。一些文人士大夫還相約定時到公共浴堂去沐浴。
王安石不好洗沐,身上長虱,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他的聯姻好友吳充卻對沐浴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並養成了經常沐浴的良好習慣,他為了改變王安石不好沐浴的不良習慣,便與王安石、韓維三人相約「每一兩月即相率洗沐定力院家」,由於三人有約定,三人一起去公共浴堂沐浴更換新衣,在這種約束下,王安石不得不去沐浴,出浴後見新衣也就更換。這讓王安石一改舊習,個人衛生有了很大的改觀。
蘇軾亦喜好上公共浴堂沐浴,有一年,他在公共浴堂沐浴後,身心暢快,詩興大發,專門寫了二首《如夢令》詞記述他沐浴的感受,寫得非常詼諧,其一雲:
水垢何曾相愛,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其二雲:
自凈方能凈彼,我自汗流呵氣。寄語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戲。但洗,但洗,俯為人間一切。
從詞中可看到當時的公共浴堂服務完善,還專門設有為顧客服務的揩背人,從揩背服務可以看出,宋代開啟了許多失學家所認為的「近代生活習俗的先河」。自宋至今,公共浴堂(如今日的桑拿浴)都有專門為顧客而設的揩背服務。
由於士大夫已經養成經常沐浴的生活習慣,對那些不好沐浴的士大夫,人們嗤之以鼻。竇元賓雖出身宰相之家,又有才華,但只因他總是長時間不沐浴,世人送給他一個「臭」字,「竇臭」,不僅在當時光為人之,成為一個不太光彩的「綽號「,而且後世亦把他當作不好沐浴的典型加以嘲諷。
溫泉的開辟利用由來已久。內蒙古東南部經棚鎮東北32公里處有一處溫泉,名叫克什克騰阿日山,俗稱熱水湯,據《熱河經棚志》載,熱水湯為經棚十二景之一,每逢春暖花開時,人們紛紛來此沐浴治病健身,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宋人王桓路經此地洗了各溫泉浴,並寫下《宜浴溫泉》詩雲:
上方新浴覺身輕,恰喜溫和水一泓。
膏澤不因人世熱,此泉尤是在山青。
沐浴不僅使人感到一身輕松,而且洗出詩興來,可見王桓對溫泉浴的偏愛。
福州溫泉在北宋嘉佑年間就已被廣泛開發利用,全盛時期共有大小浴室四十多家,分為官湯和民湯。宋代民族英雄李綱不僅入湯沐浴,還賦詩贊曰:
玉池金屋浴蘭芳,千古清華第一湯。
何似此泉澆病叟,不妨更入荔枝鄉。
北宋彭應求於景德年間赴推官任途中借宿重慶北溫泉的溫泉寺,享受溫泉浴後,賦有《宿溫泉佛寺》詩。理學家周敦頤於嘉佑元年舟走溫塘峽,到北溫泉講學、沐浴,又為彭應求詩作序,書刻了《周敦頤彭推官諭州宿溫泉寺詩序》石碑。朱熹在廬山溫泉沐浴後,曾探討廬山溫泉的成因:「誰點丹黃燃,?此山池水?」他對此感到無法解釋。從這些記載均可見宋元士大夫們喜歡溫泉浴甚過一般人。
元人鄭元佑《遂昌雜錄》記載說,元代著名禪師溫日觀與大書法家鮮於樞的父親是摯交好友,鮮於父子喜歡沐浴,家中不僅設有浴室,還有上等的浴具和澡豆。溫日觀每次來到鮮於家,鮮於父子必具湯請他沐浴,鮮於樞還恭敬地呈上澡豆。正是這個緣故,溫日觀成了鮮於家的常客。
宋元時士大夫愛好沐浴已蔚然成風,表明當時個人非常講究清潔衛生,並且把沐浴當作一種享受,為的是保持身心健康。
六、明清市民沐浴笑話
明清時期,沐浴真正深入人們生活之中。隨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市民階層的逐漸壯大,各種服務行業也日漸興盛,城市中普遍出現「混堂」,大概是入浴之人不分高低貴賤,「混」而洗之的意思,不管什麼樣的人,只要交上錢,就可入得浴池泡澡。當時得人們對沐浴較之以往更加講究,明人屠本畯曾將「澡身」與「賞古玩」、「褻名香」、「誦明言」相提並論,視為一種精神享受。清人石成金則把「剃頭、取耳、浴身、修腳」當作人身四快事,認為只有讓自己身體爽快,才是一種真福。並在《快樂原》中說到「沐浴之樂」雲:「冬月嚴寒,不可頻浴。其餘三季,俱當頻浴。須要溫水和暖,反復淋洗,遍身清爽,不亦樂乎?」明清人得沐浴生活反映在市民口頭文學中,出現了許多以沐浴為內容的笑話。
混堂是眾人共同沐浴的場所,各式各樣的人走到一起「赤誠相見」,混堂幾乎是各色人等會聚一堂的小社會,明人豫章醉月子選輯的《精選稚笑》中有一則混堂笑話雲:
義官奔走汗甚,因就混堂浴,浴畢而起,大衣小衣已被人偷去,正喧嚷間,主人誚其圖賴,義官憤甚,乃戴紗帽著靴,以帶系赤身,謂眾人曰:「難道我是這等來的。」
混堂本來人多人雜,正是小偷施展技能的地方,洗澡失衣已習以為常,所以混堂主人裝糊塗,這才氣得義官有此好笑之舉。豫章醉月
子評曰:「好個衣冠模樣,這光景訴與誰行。」沒什麼好辦法,看來義官只有自認倒霉。清人游戲主人篡輯的《笑林廣記》卷五有一則《混堂漱口》雲:
有人在混堂洗浴,掬水入口而漱之。眾各攢眉相向,惡其不潔。此人貯水於手曰:「諸公不要愁,待我漱完之後,吐出外面去」。
用浴池中那渾濁泛白的垢湯水漱口,確實令人惡心,郎瑛曾說混堂之水「使去薪沃釜,與溝瀆之水何殊焉。」然而此人卻說出一番令人噴飯的話來,可笑正在此。
去混堂洗澡只是明清人沐浴的一種方式,更多的人還是在家洗澡,即便貧窮之家也有洗澡習慣,只需用一擔柴燒上一鍋熱水,便可洗上一次澡,方便易行。明人陳眉公篡輯的《時興笑話》卷上有一則笑話雲:
有留客吃茶,苦無茶葉,往鄰家借之,久而不至,湯滾,則加以冷水,加之以久,鍋都添滿,妻謂夫曰:「茶是吃不成了,留他洗了浴去罷。」
燒水泡茶,家貧無茶葉,借茶又未借到,燒滿了大鍋熱水,客人茶吃不成,澡倒可洗一洗。看來明清待客亦有留客洗澡之俗。
明清笑話中有一類是專門嘲諷說大話的笑話,清人游戲主人篡輯的《笑林廣記》卷二十有一《大浴盆》笑話雲:
好說謊者對人曰:「敝處某寺有一腳盆,可使千萬人同浴。」陝西法門寺《宋法門寺浴器靈異記碑》記載法門寺浴室院「僧侶雲集,凡聖混同,日浴千數」,每日有僧俗人千餘沐浴,可見浴室院規模之大。「可使千萬人同浴」的腳盆看上去很荒唐,卻與法門寺浴室院「日浴千數」的誇張一樣,笑話本身還是具有生活的影子。
和尚、道士在法事活動之前,均要沐浴凈身,表示虔誠敬畏,僧、道沐浴習俗由來已久,《笑林廣記》卷八《僧浴》雲:
僧家間道家洗浴先請師太,次師公,後師父,挨次而行,好不紊亂。因感慨自嘆曰:「獨我僧家全無規矩。老和尚不曾下去,小和尚先脫得精光了。」
這顯然是道士拿和尚取笑,無論是和尚還是道士,沐浴都是有具體得程序和規定的,僅脫衣一項,和尚要遵守的規矩甚嚴,《百丈清規》雲:「展浴袱取出浴具於一邊,解上衣,未卸直綴,先脫下面裙裳,以腳布圍,方可系浴群,將裩褲卷摺納袱內。」絕不像《僧浴》中和尚所說的:「獨我僧家全無規矩。」
明清文人有時也直接從事笑話創作,其中大多數是描寫真人真事,亦不乏沐浴之類笑話。明人李贄《山中一夕話》卷十《伯虎答訪》記載了大才子唐寅有關沐浴的軼聞;清人獨逸窩退士撰《笑笑笑》卷四《浴睡》則描寫金聖嘆軼事:
金聖嘆訪友,主人辭以浴。問其子,則曰:「睡矣。」金聖嘆曰:「乃尊尚在獄中,乃郎又為罪人耶!」
金聖嘆取浴與獄、睡與罪諧音,好好地嘲諷了一下待客不禮貌的主人。
明清沐浴笑話來源於當時人們的沐浴生活,反映出明清時期沐浴的世俗化,由於其內容豐富而又成為民間口頭文學的素材。
6. 我真想知道浴缸是誰發明的,你知道嗎
我也想知道,知道的可以踴躍發言。
7. 高分請教!世界上第一個澡盆/浴盆出現的時間,和是誰發明的!
已知最早的一個浴盆出自希臘克里特島的一個神殿,是公元前年左右製造的,迄今已有3700餘年歷史。
從我國現存古器物中可以看到,我們的祖先至今在公元前就已經開始用浴盆洗澡了。周代的「虢季子自盤」的形狀就極像現代的浴盆。盤高40厘米,寬87厘米,長137厘米,周身鑄有粗大精美的蟠虺紋,形象極為生動,前後左右共有八個獸頭,每個獸頭又各銜一環。盤上還有銘文111個字。
戰國時期另有一種叫「鑒」的水器,則是有證可查的浴盆。現存的「戰國雙龍鑒」,是一件少見的大型水器。鑒的兩耳成獸型,套有大環,雙龍攀緣器口作操水狀,極為生動,周身飾有繁茂的蟠龍紋。古書上關於「同鑒而浴」的記載,它所說的「鑒」,就是指這這一類大型的盛水器。而揚州最早的浴盆,則是1993年在揚州城北郊戰國墓葬中出土的直徑60厘米的灰陶沐盆,一同出土的還有陶。形如葫蘆瓢,多用於舀水。
揚州蜀崗的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內,如今仍保留著中國沐浴史上最早的私人專用洗澡間。在著名的「黃腸題湊」高規格木槨墓群中,在王墓室西廂第五進內,有近十平米左右的洗沐間,全用整塊金絲楠木鋪就內放雙耳銅壺、銅浴盆、搓背用的浮石,以及木屐、銅燈、浴凳等一整套沐浴用具。沐浴間緊靠主人起居卧室。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今揚州人講究清潔嗜好沐浴,追求隱秘安靜、周到舒適的沐浴環境。揚州清代的鹽商豪宅「汪氏小苑」內,在東北角的後花園一側,有一專門的沐浴間,內有引人注目的可坐可卧的沐浴盆。這只揚州的浴盆有百年歷史,主體以水泥澆制,陷入地面,貼以進口的瓷磚及花地磚,靠近浴盆的牆壁凹處有專門放肥皂的小洞,取之比較方便,表現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和文明風格。就是在今天看來,敢算得上夠品位的。
如果從沐浴的目的來分類,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是世俗性沐浴。其目的是潔身爽體,健身治病。二是宗教性沐浴。洗身是表,潔心是質,正如《禮記?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古人講講的是磨練自己的品行,使之身心清白純潔。
在我國古代,祭天是國家重大典禮,所以需要身潔、心潔。北京天壇是皇帝祭天的場所,在天壇的建築中,齋宮是專為帝王祭禮前齋戒沐浴而修建的。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相傳是佛祖釋迦牟尼誕辰日,傳說佛祖降生時,有兩條龍吐水為之沐浴,所以佛教徒把是日稱為「浴佛日」或「浴佛節」。這一天,寺院焚香結綵,誦讀經文,仿照傳說中「龍王以香水洗灌釋迦」的故事,用名香浸水,澆灌釋迦牟尼佛像,以紀念佛的誕生。
而基督教徒施行的洗禮,是一種進入基督教神秘世界的庄嚴儀式,由教堂的神職人員主持。雖然基督教冬派洗禮的對象和方式不同,如有的是用清水蘸點額頭,有的要用一個大水盆進行浸禮。不管那種方式,洗禮均象徵著洗去罪惡,表示舊人已死、重新做人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主要宗教之一,與揚也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據載:教主穆罕默德的門徒有大賢四人,於唐高祖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來中國傳教,分別從廣州、揚州、泉州入境。1980年,在揚州城北蜀崗地帶的唐城遺址以東,發現了一座唐代殘墓,出土了三件瓷器,其中一件灰青有釉綠彩背水壺。壺上有阿拉伯文字「真主最偉大」,為唐代伊斯蘭教在揚州傳人提供了佐證。另外,創建於宋德佑元年(1275年)的清真仙鶴寺及相傳為穆罕默德十六世後裔孫的普哈丁墓,至今仍保存在揚州。
揚州沐浴行業至少可以推到唐代,它的蔚然成風同阿拉伯伊斯蘭教徒湧入揚城有一定的關系。伊斯蘭教徒每做禮拜之前,必須進行大凈或小凈。小凈要洗手、洗足、凈下;大凈不僅要凈全身,甚至要求每一根毛孔都要不藏污垢,以潔身的形式到達清除邪念疑慮,進而達到凈化心靈目的。唐中葉的揚州人口密度極高,伊斯蘭教徒的凈身術的合理拖行,必然促進沐浴業不斷的改進和完善。
建於元代的著名清真寺及普哈丁墓南側,都有一間「水房」,即:今淋浴間。這是伊斯蘭教徒進行凈禮的地方。「水房」功能較全;有燒熱水的鍋灶,單向淋浴室,貯放熱水的吊罐,罐下方有間,水流下淋,可按照先右後左、自下而下的順序沐浴全身。這似乎是揚州「淋浴」最早的見證,對發展揚州沐浴業有一定的貢獻。
我國古代的浴室
浴室,俗稱"澡堂",古時又叫"浴室門"、"混堂"等等。我們的祖先早就十分重視皮膚的清潔衛生,早在《楚辭》中就有"新沐必彈冠,新浴必振衣"之句。《周禮》還記載商代人沐浴的情況。不過那時還沒有專門的浴室。
至於浴室的問世,《禮記》中有"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的記載。"湢"就是古代的浴室。到了唐代,在當時的京都長安,出現了較大的浴室殿院,人稱"浴室門"。有的還辟了溫泉洗澡處所。公元723年,臨潼的溫泉宮就是唐玄宗詔賜楊貴妃的澡堂。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的詩句,記的就是這件事。
宋代,開始出現公共的澡堂和浴室,最早的公共浴室就是蘇州的"混堂"。這時的公共浴室已有了擦背的行當。蘇東坡在《如夢令》中就有"寄語擦背人,晝夜勞君揮肘"之句。明時,"混堂"有了較大的發展,至清代,澡堂業已比較普及。
8. 浴霸是誰發明的
好像也是從國外引復進的。中制國第一台浴霸誕生在1993年,是杭州奧普電器有限公司生產的,也就是現在市面上賣的最好的奧普浴霸。不過「浴霸」名字是中國人取的,當時奧普公司生產了99台浴霸,並將英文「bathroommaster」翻譯成了浴霸,翻譯得還是蠻貼切的。
9. 淋浴是誰發明的
我想跟人在瀑布下洗澡有關吧`!具體是誰發明的,可能無法考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