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造紙術是怎樣發明的
最初的紙是作為新型的書寫記事材料而出現的。在紙沒有發明以前,我國記錄事物多靠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木牘、縑帛之類。商代的甲骨文、鍾鼎文實物資料,本世紀以來不斷出土;戰國到秦漢的竹簡、木牘和帛書、帛畫,近年來也有大量出土實物。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縑帛昂貴,簡牘所佔空間很大,都不便於使用。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尋找廉價易得的新型書寫材料。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終於發明了用麻繩頭、破布、舊魚網等廢舊麻料製成植物纖維紙。
關於造紙術的起源,過去多是沿用公元五世紀的歷史家范曄(398—445)在《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認為紙是東漢的宦官蔡倫(62—121)於漢和帝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發明的。但是本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實踐動搖了蔡倫發明紙的說法。1933年新疆羅布淖爾漢烽燧遺址中出土了公元前一世紀的西漢麻紙,比蔡倫早了一個多世紀。1957年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再次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紀的西漢初期古紙。經筆者對這紙的分析化驗,確認它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薴麻的纖維所製成。繼這之後,1973年在甘肅省居延的漢代金關遺址、1978年在陝西省扶風中顏村的漢代窖藏中,也分別出土了西漢時的麻紙。值得指出的是,1986年甘肅天水市附近的放馬灘古墓葬中更出土西漢初文帝、景帝時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的繪有地圖的麻紙,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1990年冬在教煌甜水井西漢郵驛遺址中發掘出三十多張麻紙,其中三張紙上寫有文字。這些事實有力地說明了,早在公元前二世紀,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而且當時造出的紙已經可以用於書寫。
但是早期的西漢麻紙仍有待進一步改進。到了公元二世紀,在東漢宮廷中任尚方令的蔡倫,憑借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監制並且組織生產了一批良紙,於永元十七年獻給朝廷,從此造紙術在國內推廣起來。同時,東漢還進而用樹皮特別是楮皮造紙,擴大了原料來源。從這個意義上說,蔡倫在歷史上是作為良紙的監制者和推廣者的身分出現的,這些活動在客觀上對造紙術的發展有利,因此他的作用不應該完全抹殺。
漢代麻紙製造過程,根據我們的實驗研究,大體上是把麻頭、破布等原料先用水浸,使它潤脹,再用斧頭切碎,用水洗滌。然後用弱鹼性草木灰水浸透並且蒸煮,這可以說是後世鹼法化學制漿過程的濫觴。通過鹼液蒸煮,原料中的木素、果膠、色素、油脂等雜質進一步被除去,用清水漂洗後,就加以舂搗。搗碎後的細纖維用水配成懸浮的漿液,再用漏水的紙模撈取紙漿,經脫水、乾燥後就成紙張。如果紙表皺澀,還要砑光,方能書寫。
漢代勞動人民用簡單平常的設備,從紡織廢料中用化學和機械加工方法使纖維原料更生,製成植物纖維紙,在化學史和工藝史上的確是件值得大書的一項成就。這里有兩個技術關鍵。一是用化學方法把纖維原料中的非纖維素成分去掉,再用強力舂搗使純纖維素大分子被切短和分絲。二是設計出一種多孔的平面篩,使紙漿能在篩面上滯流,把大部分水濾出後,含少量水的纖維便留在篩面上,再經乾燥脫水,就構成一張有一定機械強度的紙。這種平面篩就是抄紙器,是現代長網和圓網造紙機的原始雛型。
② 蔡倫是怎麼發明造紙術的
大約公元57年前後,蔡倫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家,從小家境貧寒,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在永平末年(75年)入宮做了太監。進宮之後,蔡倫做了小黃門,職位相當低。但他頭腦靈活,機敏多才,做事又小心謹慎。到了公元89年漢和帝即位後,蔡倫即被升為中常侍,掌管文書,傳達詔令,並時常參與國家機密大事,後來又升至尚方令,負責皇室器皿的製造,尚方是專門生產御用品的機構,資金雄厚,技術完備,這給蔡倫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環境。
蔡倫在少年時代就對造紙有著濃厚的興趣,做過許多次試驗,雖然未能造出紙來,但卻讓他對造紙的材料和一些基本工藝有了很深的了解。進宮後,他看到皇帝批閱的奏章大多用的是竹簡或木牘,極為笨重,也有用縑帛的,但由於成本太高。難於在民間普及。於是他利用做尚方令的有利條件,認真揣摩過去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經過長期反復實驗,對造紙的原料和工藝都進行了改革。他把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等作為造紙的原料嘗試造紙,這樣,即擴大了原料的來源。又降低了造紙的成本。
東漢元興元年(105年),蔡倫將他造的優質紙張進獻給漢和帝,漢和帝用後,覺得紙張輕薄而不透漏,寫起來非常舒適,對蔡倫大加贊揚,並通令推行全國。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蔡倫因造紙有功,被封龍亭侯,人們便把這種紙稱作「蔡侯紙」。經過他的改進,不僅紙張的質量大大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許多,於是很快就在全國流傳開來。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和火葯、指南針、印刷術一起,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③ 蔡倫是如何發明造紙術的
蔡倫在擔任尚方令時,主管尚方的各種事宜。這樣蔡倫就有機會經常和手工工人接觸,他們的精湛技術和創造精神對蔡倫有深刻的影響。蔡倫本人善於賦詩作書,需用大量的紙張。他深知缺紙的苦處和書寫上的困難。他決心克服困難,攻克難關,改進造紙術,提高紙張質量。蔡倫首先想到,縑帛很輕便,但價值昂貴,必須利用一些價值低廉的原料來造紙。蔡倫在認真總結勞動人民用各種植物造紙的經驗以後,改用了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代替原用麻布、絲帛、芋麻、線頭等原料,這些原料貨源豐富,到處可以找到,價錢便宜。首先解決了以前原料價格高、原料少的問題。這樣做,不僅大大降低了產品的成本價格,而且為大量進行生產創造了條件。特別是用樹皮做原料,開創了近代木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另一方面,蔡倫在造紙工藝上也有重大突破。據考古情況推測,當時造紙時,先把原料洗滌切斷,浸漬漚制,並加入適量的石灰漿升溫促爛和蒸煮等工序,以後反復大力舂搗,分離出纖維紙漿,再把這些紙漿用細簾子撈取,漏去水分,晾乾,揭下來,壓平砑光。改進工藝後生產出來的紙張,具有體輕質薄、價格低廉、經久耐用等特點。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這批紙獻給朝廷。漢和帝看了這種紙,十分賞識蔡倫的才能,並馬上通令天下採用。從此,造紙術在我國推廣了起來。新紙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並逐步取代了舊的書寫材料。
④ 蔡倫如何發明造紙術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國商朝把漢字刻在龜甲獸骨上,但是甲骨的來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攜帶、保存,所以人們後來把漢字刻在簡牘上。簡和牘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狹長的稱「簡」,略寬的稱「牘」。由於一片簡只能刻幾個字,因此寫一篇文章就要用許多簡,寫完之後人們再用繩子把簡串起來,成為「冊」。雖然做簡牘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們也太笨重了,據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用簡牘寫的奏摺重達一石(約50斤)。後來人們用絲帛作為書寫材料,它柔軟輕便,易於書寫,可惜量少價高,這一致命弱點使它難於推廣使用。
在京城洛陽的皇宮里當官的蔡倫,當時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非常聰明,很會動腦子,經常和工匠們一起研究製作工藝。蔡倫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閱堆成小山般的簡牘,非常不方便,他就琢磨著要製作出一種輕便易用的書寫材料,來取代笨重的簡牘。
對於新的書寫材料,蔡倫的第一個要求是輕便。因此用竹、木製成的簡牘首先被排除在外,而絲帛倒是符合的,可惜原材料稀少。於是,蔡倫仔細觀察了絲帛的生產過程,從分析絲帛的結構入手,發現它是由纖細的短纖維互相粘成的。於是,他把新材料定位在結構與絲帛相似、取材容易、價格低廉,從此時時處處留意著、尋覓著這種新材料。
有一天,蔡倫和幾個小太監來到城外遊玩。這是一個十分幽靜的山谷,一條小溪潺潺流過,溪邊垂柳依依,景色宜人。小太監們一路打打鬧鬧,嘻嘻哈哈,十分快活,唯獨蔡倫心事重重,東張西望。忽然,他兩眼一亮,快步走到溪邊,蹲著不動了。
小太監們覺得非常奇怪,都圍攏過來。只見蔡倫手裡捧著濕濕的、破破爛爛的、像棉絮一樣薄薄的東西發呆。
一個小太監忍不住說:「我還以為是什麼好東西呢,原來是這破玩意兒!快扔了吧!」
蔡倫卻彷彿什麼也沒聽見,仍然痴痴地捧著。
那個小太監一個箭步走上去,抓起那棉絮一樣的東西就要往水裡扔。
蔡倫突然醒過來似的,緊緊抓著不放,嘴裡喃喃地說:「找到了,找到了!」
小太監們都糊塗了,這蔡倫莫不是瘋了、傻了,怎麼把這破爛玩意兒當寶貝似的?
蔡倫雙手捧著,三步並作兩步,問河邊的農夫:「老人家,這東西是怎麼形成的?」
農夫笑著回答說:「這個呀,是漂在河裡的樹皮、爛麻、破漁網什麼的,它們被水沖呀、泡呀,又被太陽曬,時間長了就成了這模樣,到處都是呢!」
蔡倫抬頭看著滿山遍野的綠樹,不由眉開眼笑。
回到宮里後,蔡倫馬上投入了緊張的試驗和製作,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黏糊糊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
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最後終於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公元105年,蔡倫奏請東漢和帝准予將他的造紙術向民間推廣,他還挑選出挺括良好的紙,進獻給漢和帝。漢和帝試用以後,非常滿意,當場贊揚了蔡倫的這一創造發明,同時立刻下令把這個造紙技術推廣開去。從此,中國的造紙技術進入了先進的行列。
人們為了紀念蔡倫,就把用這種造紙工藝造出來的紙稱為「蔡侯紙」。
蔡倫造紙,千古流傳。雖然今人不斷地改進造紙術,但都沒有離開纖維造紙的實質。造紙術的發明,不僅使紙張的應用走入尋常百姓家,而且大大減輕了成本代價,其影響是十分巨大的。蔡倫的不斷探索精神,尤其值得我們學習。
⑤ 蔡倫在什麼時候發明造紙術的
紙是我國來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源活中發明的。但以前的製造方法不規范,蔡倫在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改進了造紙術,使紙張逐漸普及使用。紙的主要功績是承載信息,促進知識的普及和發展,蔡倫的改進使紙成為廣泛的用品,從這個意義上說,紙是蔡倫發明的。至於早期已有紙,但沒有廣泛製造和使用,就好像玻璃,自然界早就存在,我們從來沒有認為是大自然發明了玻璃。
⑥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有哪些特點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多年前,造紙術的發明家蔡倫即使用樹膚(即樹皮)、麻頭(麻屑)、敞布(破布)、破魚網等為原料製成"蔡侯紙",於公元105年獻給東漢和帝,受到高度贊揚.造紙術的發明對中國和世界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樹皮.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葉,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故用於紡織應是更晚一些的事了.另外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構皮(即楮皮),對枸皮紙曾有"楮先生"之稱.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3-5世紀)紙的品種、產量、質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紙原料來源更廣.史書上曾論及到這時期一些與原料有關的紙種名稱,如寫經用的白麻紙和黃麻紙,枸皮做的皮紙,藤類纖維做的剡藤紙,桑皮做的桑根紙,稻草做的草紙等.由此看來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麻、枸皮、桑皮、藤纖維、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紙原料.竹子作為造紙原料始於晉還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南北朝書法家蕭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說"張茂作箔,取其流利,便於行書",據考據,所渭箔紙即嫩竹紙,張茂是東晉人,看來用竹子造紙可能是初始於晉.但用量很少.我國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空前繁榮,造紙業也進入一個昌盛時期,紙的品種不斷增加,生產出許多名紙及大量藝術珍品.造紙原料以樹皮使用最廣.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棧香樹皮的記載.藤纖維也廣為使用,但到晚唐時期,由於野藤大量被砍伐,有無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應求,藤紙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宋代竹紙發展很快,後期的市場上十之七八是竹紙,用量之大可以想見,就產區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當推浙江、四川.在工藝上宋代竹紙大多無漂白工序,紙為原料本色,除色黃之外,竹紙也有性脆的缺點.元明時期竹紙的興盛創造了歷史新篇章,尤以福建發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產及天然漂白,使竹紙產量大有改進.清代由於造紙業的大發展,麻及樹皮等傳統造紙原料已不能滿足需要,竹紙在清代佔了主導地位,其他草漿也有發展,河南、山東、山西等地有人用麥草、蒲草.陝西、甘肅、寧夏有人用馬蓮草,西北用芨芨草,東北用烏拉草.造些野生草類植物,在清代末期當地居民已用以製造粗草紙.我國用蔗渣造紙始於清末,張東銘在徐家坡設一造紙廠以蔗渣為原料,對此《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八四有記載.清代草漿生產技木有了很大進步,用仿竹漿、皮漿的精製方法製取漂白草漿.著名的涇縣宣紙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製稻草漿和檀皮漿抄制而成,其生產工序一直延續至今.蘆葦在清末也有使用.據光緒三十二年《東方雜志》三卷3期載:"陳興泰在漢口橋口地方,設一造紙廠,先後以蘆漿(蘆葦)、蔗渣、稻草桿等物,試造日用紙張,有成效".造紙術在我國由發明而發展,遍及全國.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侍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格、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造紙術西傳後所用的原料及工藝仍習我國之故,以麻和破布為主,不過歐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纖維,成品紙不如中國產品柔順薄韌,而且破布日感供不應求.到19世紀末,在歐洲產業革命的推動下,以木材為原料的機制紙迅速發展,並普遍認為木材是一種較好的造紙原料.我國在滿清末年和民國初年也逐漸出現了機械化的造紙廠,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⑦ 蔡倫具體如何發明紙
蔡倫發明造紙術前,中國有沒有紙?其他國家有沒有紙(指用於書寫的紙)?歐洲羊皮紙、埃及紙草紙,這些算不算紙?這些問題在歷史上一直有爭論,尤其解放後隨著考古發掘,在古墓中、烽火燧的垃圾中發現一些「紙殘片」,
更在部分考古、文史工作者和造紙工作者中引發了爭論。爭論雙方都有各自的調研鑒定工作,各自發表文章。那麼對於是紙不是紙,人們的分歧點在哪?作為造紙工作者,我認為要界定真正的紙,工藝特徵是關鍵,工藝方面的聯系,決定了蔡倫紙與現代紙的傳承關系。
造紙術的基本工藝特徵是「銼、煮、打、抄」。為什麼蔡倫發明的造紙術要總結為「銼、煮、打、抄」呢?
銼:《東觀漢記·蔡倫傳》記載蔡倫造紙原料時稱「典作上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魚網和敝布都是大麻和薴麻,原產地中國。古代麻織品總名曰布,絲織品總名曰帛。用敝布、魚網為原料造紙都離不開「銼」。「銼」字從刀,即切斷的意思。
煮:《詩經·陳風》載「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即用於紡織的麻原料可以在朝東方有陽光照射的池水中漚浸,因水溫提高可以加快其發酵脫除木素與果膠,但古代用葛紡織就要先經過水煮。一直傳至近代的造紙煮料工具是常壓的木楻與鑄鐵鍋。《天工開物》「殺青」篇中也有楻煮的插圖。
打:舂搗紙漿。舂搗即機械打漿,是使纖維能相互締結成紙頁的關鍵工序。其作用是將稱為初生壁的纖維的外殼打破(壓潰、劈裂、脫袖),以露出其內的微細纖維並使纖維之縱裂帚化,在水中形成相當大的絲狀表面積,使纖維素分子結構上的氫或羧基暴露於纖維表面,相鄰纖維上的這類基團在水中形成水鍵,經脫水乾燥後產生氫鍵,相互拉緊,形成具有強度的紙張。鑒別出土類紙物是麻絮還是紙張,首先要看它是否經過打漿。
抄:抄紙。經過舂搗打漿的纖維,均勻懸浮於水中,用抄紙簾過濾成濕紙頁,乾燥後即成紙張。許慎《說文解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字書,其中對「紙」的解釋寫到「紙、絮——苫也」。「苫」指抄紙簾。
20世紀以來,考古界曾多次在西漢墓和西漢遺址處發現一些植物纖維狀殘片或類紙物,有的學者稱其為「西漢紙」。其時間斷代,有的約為西漢初期,比史書上記載的造紙術發明時間早200年以上,並可用於書寫和繪制地圖。在數量上,有的多達數百片,有的紙上還書有文字。這些西漢紙如能成立,毫無疑問,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時期應向前推進若干年。這樣的結論,顯然與史書記載不符,與中國造紙術發展的歷史實際不符。
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從上世紀60年代起,曾多次分析過「西漢紙」殘片,有西安「灞橋紙」、廣州南越王墓紙狀殘片、四川綿陽西漢墓出土紙狀殘片、天水放馬灘紙地圖、甘肅居延金關紙、陝西扶風的中顏紙、甘肅敦煌馬圈灣紙、懸泉置出土的紙等。分析報告發表在《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2年5月第14卷第一期,11月第14卷第二期上。對出土的西漢古紙的研究結論是:「灞橋紙」不是紙,而是一些廢舊麻絮在銅鏡下的襯墊物。南越王墓出土的紙狀殘片也不是紙,而是作為銅匜包裹或襯墊用的舊麻絮和麻布。綿陽西漢墓出土的紙片殘片是紙,但不是西漢古紙,而是近代的麥草漿瓦楞紙殘片,出現這類情況通常是由於動物(如老鼠)或盜墓者將近代的紙張殘片帶入了墓穴。放馬灘「紙狀地圖」很可能是件紡織品殘片,而不是紙。馬圈灣紙中有塗料、填料、澱粉膠料。懸泉置部分紙中可能使用了漂白、染黃技術,有部分紙的原料是樹皮、草漿。根據史書記載,這種紙應是造紙工藝較成熟時期的產物,它們不會是西漢時期製造的。居延金關紙、扶風中顏紙可稱為紙的雛形物。它們屬於從麻絮、麻筋等到蔡倫紙的中間過渡產物。
上述對幾起西漢古紙的分析意見,可能有人不會完全贊成。大家的分歧點可能在於以下三方面:
一、紙是薄片,但薄片不一定是紙。以灞橋紙而論,1957年在陝西灞橋出土後,當時一些人認為它是紙,因為灞橋紙的原材料是麻是植物纖維。但是這些誤將麻絮當成紙的學者,忽略了這些薄片是怎麼產生的。我們通過調查,知道灞橋紙是人為將麻團狀物用水打濕,揭出將近90張大小不一片狀物,其中纖維無任何符合造紙工藝加工的痕跡。這就是造紙工作者與其他古紙鑒定者的根本分歧點之一。另外還有人將灞橋紙送天津一家造紙研究所去分析纖維長度,但因未給出完整的樣品,得出了紙的纖維長度在1毫米以下的結論。了解選擇造紙原料基本原則的人知道,現在人們都不會選擇纖維平均長度在1毫米以下的原料造紙,因為這種原料所造的紙張強度差。更何況古代本就沒有發達的切割技術,而纖維長度在1毫米以下的紙又不能長久保存,灞橋紙的纖維長度怎麼會在1毫米以下呢?
二、借物斷代。古紙在發掘時,一般從表觀上很難斷代。考古工作者一般是按層位,如依據同一層的紀年簡或其他物品來判斷紙的年代,對此造紙工作者也有自己的看法。如懸泉置在西漢層位發現27個字紙,1992年1月5日《文匯報》報道為西漢麻紙,將其說成是西漢宣帝、元帝時期的紙。報道後,研究書法的專家從文字的角度對該結論給予否定,因為中國楷書是在晉以後才出現的。考古工作者接受此意見,2000年5月在正式發掘報告中,將27個字紙定為西晉時期的紙。我們分析該樣品也認為「該紙細而密,厚薄均勻,表面光滑,有韌性」。其實懸泉置遺址地處風庫位置,自然條件變動大,一年四季狂風怒吼,飛沙走石,而且懸泉置遺址又歷經水淹、火燒,先後多次整修、擴建,在這種情況下遺址的廢棄物(垃圾)不可能形成很規律的文化層,應作動態分析。直到2007年7月,筆者發現仍有人將27個字紙當作「西漢紙」展在敦煌陽關展室。這種因媒體報道錯誤造成的訛傳,應當糾正。這一事例也說明,考古發現應從多學科角度出發,請各學科專家參與斷代工作。
三、何謂發明?發明有幾個要件:先進的、前人沒有的、實用的。許多重大發明都不是突然出現的。造紙也一樣,它不可能在一天之間由蔡倫憑空想出來。《後漢書·蔡倫傳》關於造紙術發明的記述中提到,蔡倫「每至休沐,輒閉門絕賓客,曝體田野」。歷時多年才和工匠們一起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造紙術,於公元105年,把用這套技術製造出的紙獻給皇帝,從此開創了人類書寫材料上的革命,在中國終結了帛貴而簡重的歷史階段。外國也有例子:瓦特發明蒸汽機為世界所公認,但是,在瓦特發明蒸汽機以前就有紐克門的蒸汽機和其他更早的同類機器出現,但它不能持續運轉,不能形成生產力。瓦特解決了持續運轉問題,瓦特發明的蒸汽機推動了歐洲的產業革命,沒有人一定要說瓦特只是個改良者、革新家,蒸汽機的發明權只能歸於紐克門或其他勞動人民。同樣,我們稱居延紙與扶風紙為「雛形物」,因為居延紙與扶風紙不體現完整的造紙工藝,紙面粗糙、凹凸不平,不能用於書寫。雖然有學者認為,它們也可以用來書寫,但它們的主要用途與工藝配方不是為了書寫,應當說,從雛形到造紙術的發明是質的飛躍。
原中國科協主席周培源,1987年在北京蔡倫紀念會上發言說,「在人類歷史上,一項重大科學技術的發明完成以前,會有不少這樣或那樣初步設想與雛形品出現,這是符合人類認識與改造客觀世界的規律的。為此,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有可能就出現過紙的雛形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蔡倫完成了造紙術的發明,在當時就被應用,以後並流傳到全世界,這是歷史的客觀存在。不僅在我國的歷史文獻上,而且在國際文化界中早有定論。我們必須尊重歷史,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在沒有取得確切的考古實物、科學鑒定與可靠的歷史文獻根據之前,絕不可以輕率地貶低蔡倫和修改歷史。這是個極為嚴肅的科學問題,必須慎重對待」。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其所涉及的基本理論是後世科學家通過幾代人才逐漸得以認識的。晉人張華在《博物志》中稱,蔡倫「搗故魚網作紙」。其間的這個「搗」字很重要,通過搗,纖維在成紙過程中可產生較多的氫鍵結合,於是產生了紙的強度。對此,直到20世紀中葉,人們才逐漸得到理論上的認識。再如東漢訓詁學家劉熙所著字書《釋名》稱,蔡倫「故布搗抄作紙」。如何才能抄出一張均勻、細白和平滑如「砥石」的紙,用以代替絲帛作為書寫材料?這里有如何製造抄紙簾,如何使用紙漿,如何將已完成的長纖維分散的問題;如何解決紙頁的壓榨及脫水問題;如何解決濕紙頁疊摞在一起又能夠再行揭開的問題;以及用樹皮造紙,如何去粗皮(黑皮)、脫木素等問題。黑皮不去,做不出白紙,木素不除,纖維分離不成單根纖維。蔡倫和他的工匠們發明的造紙術,是一套完整的古代造紙工藝技術,具有相當的技術水平,為後世歷代的造紙工藝理論研究及造紙技術的進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並流傳到了全世界。
考古發現往往是驗證歷史和修改歷史的依據,如殷墟甲骨文的發現,把中國正式文字出現的時期,從周、秦提前到商代以前,但這是有可靠根據的。一是可靠的考古實物,二是可靠的歷史文獻。而上述各項「西漢紙」,從考古發掘到分析鑒定都存在問題的情況下,有個別學者跟風,以之作為修改蔡倫發明造紙術這一歷史定論的「證據」。有些書刊和出版物互相引用,有的權威史書也改變了歷史記述,甚至還修改了學生教材,在國內外造成混亂。到目前為止,我們認為沒有一件「西漢紙」是符合造紙術的工藝要求的,而且也找不到歷史文獻根據。20世紀的考古新發現不能否定蔡倫發明造紙術這一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