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口可樂是誰發明的
可口可樂的發展歷史 可口可樂是由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葯劑師約翰·彭伯頓發明的。他在1886年在家中後院發明了一種咳嗽糖漿後,拿了這種糖漿到附近的傑柯葯局出售。1887年在一次幸運的意外中,有人把糖漿與碳酸水混合起來,於是今天家喻戶曉的可口可樂便誕生了。 彭伯頓的會計師羅賓遜是一位古典書法家,為彭伯頓所發明的飲料起了一個響亮又易記的的名字「可口可樂」,並用美觀的字體寫出來,這個商標字體一直沿用至今。可口可樂初誕生時,頭一天以每杯5分錢只出售了9杯,第一年生意只賺了50美元,連做廣告的費用都不夠。 1888年,彭伯頓去世,另一位商人約瑟·甘度拉將配方及所有生意都買下來,並於5年內推銷至美國全國。1892年,艾薩·坎德勒2300美元取得可口可樂的配方和所有權,並成立了可口可樂公司。可口可樂於1908年進入亞洲,在菲律賓銷售。1923年,亞特蘭大的羅勃特·伍德魯夫擔任總裁,展開可口可樂另一個重要的新紀元。 今天,可口可樂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飲料生產及銷售商,擁有全世界最暢銷五種飲料中的四種:可口可樂、健怡可口可樂、雪碧和芬達,公司旗下的產品超過100種。目前全世界近200個國家的消費者每日享用超過10億杯可口可樂公司的產品。 可口可樂的營銷文化 真正使可口可樂成為世界最暢銷的飲料的人,是羅勃特·伍德魯夫。他確立的營銷理念就是「要讓全世界的人都喝可口可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戰爭影響了美國民用經濟,也使可口可樂陷入困境,伍德魯夫從前線的老同學那裡的到一個重要的信息,他得知前線的將士非常喜歡喝可口可樂這種飲料,心裡就豁然一亮:當地人自然也可以喝這種飲料,這樣就有兩個消費群:一是前線的將士;二是當地的消費者。伍德魯夫首先展開宣傳攻勢,公開宣傳可口可樂對前線將士的重要不亞於槍彈,並親自製定宣傳綱要:一定要把可口可樂與前線將士的戰地生活緊緊聯系起來,要用滿腔熱情的語言激發飲者的慾望,還要寫清飲料對勝利的影響。他命令三個一流的宣傳人員起草宣傳提綱,幾經修改,將5萬字的宣傳稿濃縮成2萬字,配上精選的照片,編了一套彩色的、圖文並茂的「前方來信」、「士兵心願」的小冊子,起名為《完成最艱苦的戰斗任務與休息的重要性》。小冊子強調,在緊張的戰斗中,應盡可能調劑戰士的生活,當一個戰士在完成任務後筋疲力盡,口乾舌燥時最需要的就是喝一瓶可口可樂,這個宣傳攻勢收到了極佳的效果,最後連美國國防部都公開宣布:不論在世界任何角落,凡是有美軍駐扎的地方,務必使每一個戰士都能以5美分喝到一瓶可口可樂。這一供應計劃的全部設備和經費,國防部將給予全力支持。當地不少可口可樂公司的員工,為要實現這個承諾,在戰地不幸喪失性命。 伍德魯夫的宣傳攻勢和營銷戰略很快贏得了極大的成功,可口可樂的名字很快傳遍了全世界。一瓶普普通通的水,充其量只是99.7%的糖加水,為什麼能變成一瓶征服全世界的魔水?其百年來暢銷不衰的「秘密」究竟是什麼?伍德魯夫是一個極其精明的商業奇才,他懂得文化對人的影響力,要緊緊地、永久地抓住消費者,沒有深層的文化力來推動是不行的。他網羅了高水平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精神分析學家,以及各類藝術設計人員。凡是能夠利用的廣告媒介和文化手段無不加以利用。他提出了製作廣告的三條原則:怡神悅目、簡潔有力、給人以清爽感。他對每一條廣告都要親自審查、反復推敲。要使廣告做到「讓公眾產生一種新鮮感,進而嚮往和迷戀,而且又要使競爭對手無懈可擊」。伍德魯夫不僅在廣告質量上傾注了巨大的精力,而且果斷決策,把大把大把的錢投到廣告上,1911年可口可樂的廣告費就高達100萬美元,到1941年把廣告費追加到1000萬美元,1948年追加又翻一番,達2000萬美元,1958年又是翻了一番,增加到4000萬美元,2000年達到1.9億美元。
記得採納啊
2. 誰發明了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Coca-Cola,也稱Coke),是由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出品的一種含有咖啡因的碳酸飲料。漢語譯名出自蔣彝,是翻譯界極為有名和成功的例子之一。 目前可口可樂在世界各地市場皆處領導地位,遠遠超越其主要競爭對手百事可樂。其中在香港更幾乎壟斷碳酸飲料市場,而在台灣則具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市場佔有量。 可口可樂的配方,至今除了持有人家族之外無人知曉,可口可樂公司也會嚴密防止自己的員工偷竊配方。至今,可口可樂雖然有了不少競爭對手(如百事可樂),但依然是世界上最暢銷的碳酸飲料。 詳細: http://ke..com/view/5842.html?wtp=tt
3. 餛飩是誰發明的
餛飩是漢朝的百姓因為憎恨匈奴而發明的。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
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
(3)誰發明悅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西漢揚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餛飩是餅的一種,差別為其中夾內餡,經蒸煮後食用;若以湯水煮熟,則稱「湯餅」。
古代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依據中國造字的規則,後來才稱為「餛飩」。在這時候,餛飩與水餃並無區別。
餛飩的特色
餛飩以餛飩和水餃來比較的話,餛飩皮為邊長約6厘米的正方形,或頂邊長約5厘米,底邊長約7厘米的等腰梯形;水餃皮為直徑約7厘米的圓形。
餛飩皮較薄,煮熟後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別,等量的餛飩與水餃入沸水中煮,煮熟餛飩費時較短;煮水餃過程中另需加入3次涼水,經歷所謂『三沉三浮』,方可保證煮熟。
4.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
現在普遍公認紙的發明者是蔡倫。
據《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因此,後來都據以尊東漢時代的蔡倫是紙的發明者,把他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份。實際上,在史籍里,早在蔡倫以前,也有一些關於紙的記載。如《三輔舊事》上曾說:衛太子劉據鼻子很大,漢武帝不喜歡他。江充給他出了個主意,教他再去見武帝時「當持紙蔽其鼻」。太子聽從了江充的話,用紙將鼻子掩蓋住,進宮去見壏帝。漢武帝大怒。此事發生在公元前91年。
5. 火是誰發明的
遠古人類舊石器時代就發現和使用火. 火的使用,特別是摩擦生火的發明,對遠古人類的生產了重大影響。 火的發現和使用,是舊石器時代原始的人的一項特別重大的成就。對於火的使用,他們經歷了一個從利用自然到火的人工取火的漫長過程。即恐懼—認識|—使用。火山爆發、電閃雷擊引起森林起火,對於原始人來說,都是很可怕的。但是人們在同險惡的自然條件做斗爭中,逐漸了解了烈火析附近比較暖和,被燒死的野獸可以充飢 。於是,他們便試著取回火種,把燃燒的樹枝帶到山洞裡去,用火作為戰勝寒冷防止野侵襲的武器。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摩擦生火的現象。例如,打擊燧石或石器相碰會產生火花;刮木、鑽木時會生熱,甚至冒煙起火。經過若干萬年的摸索、嘗試,他們終於實踐中掌握了打擊、磨、鑽等人工取火的方法。這些,他們就從利用自然過渡到人工取火了。 火的發現和利用,對於人類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意義。人類認識並掌握了火,就增強了同寒冷氣候做斗爭的能力。火可以燒烤食物,可以用來圍獵和防禦野獸,可以照明,烘乾潮濕的物件以及化冰塊為飲水等。所以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 ============================================================================ 燧人(sùi rén)(燧人氏)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火的發明者,有說法他為三皇之一。 《韓非子·五蠹》有記載:「民食果蓏蜯蛤,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 燧人氏,在遠古時,商丘一帶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經常捕食野獸,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碰時往往產生火花。燧人氏從這里受到啟發,就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花引燃火絨,生出火來。這種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農村還有人在使用。當時,有一位聖人從鳥啄燧木出現火花而受到啟示,就折下燧木枝,鑽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稱這位聖人為燧人氏,奉他為「三皇之首」。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
6. 是誰發明的文字
倉頡造字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漢字創始人,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台,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 相傳 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 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臨於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見一支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幺?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倉頡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幺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文字的事後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後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下了一場穀子雨獎勵倉頡。這便是人間穀雨節的由來。 從白水縣城出發,沿渭(南)清(澗)公路下洛河,然後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車在高原的溝岔間跑了一個小時左右,才來到了倉頡廟所在的史官村。這座已有1800餘年歷史的倉頡廟已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陵在吳村西側,與倉頡廟西東相望,是一個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陵前翁仲,石獅俱存,並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倉頡廟,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如今看到的倉頡廟是明清時的建築,佔地約兩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對,雕刻精美雅緻;山門、二門皆為硬山式建築,拜殿、正殿和寢閣大方美觀。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台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築雄偉壯觀 告別「結繩記事」的年代 中國古書上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等記載,這是早期記事常用的方法,可惜這些物質無法長久保存下來,所以當時的記事情況已無法知曉了。但安陽小屯發現了十五萬片甲骨卜辭,在龜甲與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總字數達到3500個上下。從甲骨文字結構來說,除了象形以外,形聲、會意、假借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應用。可見在三千餘年前的商代文字已達到了相當完備程度,那幺在它以前一定有個更長的發展過程。 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龜甲上刻劃符號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發現了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因而有人認為它們就是早期文字。至於在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發現的朱書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國的漢字至少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文字的出現既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的結果,所以倉頡很可能是總結整理文字,為漢字的形成作出了貢獻的一個代表人物。
7. 漢字是誰發明的
倉頡
漢字,」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史官倉頡所創造的。他觀察萬物,依據物體的形狀造字。不過雖說古書上有記載,但這畢竟只是」傳說」而已。
■ 其實漢字是起源於先民」結繩記事」(注1)(注2),是我們祖先共同努力的創作,倉頡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人。
■ 文字是因為使用上的需要而逐漸由少變多的,
是約定俗成的。
■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文字,所以在秦以前,文字的寫法也因為國家的不同而有不同。漢朝時候隸定,把圖畫式的小篆,改成一筆一畫的隸書,更方便傳抄使用,文字的形狀大約就定型了,當然還是有所改變與增加。
■ 而繁體中文,就是『倉頡』所發明的喔!
古文全都是繁體字喔!(注2)
※※
(注1)結繩記事:上古沒有文字時,在繩上打結做為記住事情的方法,為漢字最早的起源之一!
(注2)古時候,由於還沒有文字的發明,凡事都要利用打結的繩子來記載事情。一天,倉頡請一位名叫「二木頭」的屬下用一匹馬去換二輛車回來,而二木頭將繩子的一頭打了一個結,再將繩子的另一頭打了二個結後、便牽著馬往市場出發,二木頭找到了賣車的老闆後,將帶去的二匹馬換了一輛車後,就高高興興的回去向主人交差。然而,回去之後,倉頡一看、怎麼他交代換二輛車、卻只換了一輛車回來…,心理正納悶究竟是怎麼回事,打算好好問問二木頭呢!聰明的小朋友,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哇!原來二木頭雖然將繩子打了結,但是卻將要買的東西記反了,將原本「一馬換二車」記成了「一車換二馬」了,白白讓市場老闆賺了一匹馬呢,搞得大家錯誤百出、人仰馬翻,也讓倉頡大人傷透了腦筋呢!由於吃過這種苦頭,倉頡心想,究竟如何才能解決眼前的難題呢?
倉頡每天在沙地上塗塗寫寫,很是懊惱…,有一天,倉頡看到了掛在窗檯上的一串魚,突然心生靈感,咦!聰明的倉頡靈機一動,腦中漸漸浮現出類似『魚』的象形文字,一連串的文字又一一浮現腦海中,才恍然大悟,原來太陽就是『日』字、田地就代表了『田』字,還有『口、目、耳』也是由圖形轉變而來的文字,他發現每個東西都有圖形代表它的意義,由景物轉變成的文字叫「象形」字,真是太妙了!
倉頡自言自語道:一棵樹就是『木』、樹木多了就是『林』;一個『石』代表石頭、三個石頭就代表很多石頭,也就是『磊』字;人在樹下歇著,就是『休』字;古時候的人,覺得女人留在家裡最安心、就發明了『安』字,把兩個字合起來,形成另一個意義的字,就叫做「會意」字,真是太有意思了!而「指事」原理造出的字,更能令你馬上看出意思,像是上和下,兩個人拿刀互斗就是『斗』字;因為後來文字不夠用了,便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加上形或聲的符號,成為「形聲」字,像是鯉,把里字和魚字合起來就是『鯉』;另外還有「轉注」字,是把形聲意義相近的字,互相轉用,像是依和倚;而另一種「假借」字,是取同音的字,借作別的意思,像是考和老!倉頡拿起樹枝在地上塗塗畫畫,也越來越有心得,終於發現了用文字記事的訣竅及要領,就是形成中國文字的六種原理,叫做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在一旁的大龍及小太極直呼中國字真偉大,開心地手舞足蹈起來!
倉頡會造字的消息傳到宮中,有一天,黃帝召見倉頡進宮,倉頡便向皇上一一說明了文字的由來和代表的意義:「太陽剛剛升起,就是『旦』字;他又畫了一個「手」字、加了一個「目」字,把手放在眼睛上,手加目,就可以變成『看』字」。黃帝聽了哈哈大笑,便請倉頡以後專心的造字。之後的每一天,倉頡便更用心、也更積極的創造出更多的文字,以造福大眾,這也就是我們中國文字的起源!
8. 語文是誰發明的
語文,初次接觸你,我並沒能感受到你的靈氣。但在逐漸的認識之中,我開始慢慢發現你的魅力。你如淡墨一般清香淡雅,醉人心扉;你如樂曲一般悅耳動聽,愉人心懷;你如花兒一般香氣撲鼻,沁人心脾。而你所包含的詩詞,則是你最迷人的風韻。我愛上了你的詩詞,它們真摯的情感,深厚的文化,朗朗上口的語言,都使我為之著迷。「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所散發出來的樂觀和積極,讓我對生活有了更大的信心。蘇軾超然灑脫之雅緻,豁達之開闊,體現了一個人在逆境之中的品格,令人敬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那字字鏗鏘的告誡,讓我倍加珍惜時光。「業精於勤,荒於嬉」,努力把握現在,讓少年時光多一份勤勉。哲理的你令我感悟頗深,而秀麗的你更是倍加迷人。「草長鶯飛二月天」中的春天,生機勃勃而又春意盎然,透出了春景的清新之感。「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夏天,花開艷麗而又美不勝收,顯出了夏日的火熱與奔放。「霜葉紅於二月花」的秋天,景色別致,以楓葉襯秋意之濃,表現了秋天的宜人之美。「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冬天,冬雪紛飛,銀裝素裹,體現了冬季的晶瑩美。這些詩詞是你魅力的體現,我發現了它,並認真地感受它的雋永,它的雅韻。你的魅力更感染了我,它使我陶冶了情操,凈化了心靈。它使我愛上了寫作,愛上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