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玻璃是誰發明出來的
1688年,一名叫納夫的人發明了製作大塊玻璃的工藝,從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㈡ 玻璃 ........ 是誰發明的 .....
遠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發明了燒制玻璃,後來傳遍歐洲大陸。最初人們認為中國的玻璃也是從西方傳入的。但考古發現打破了這一看法,1965年,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釉印紋尊,尊口有深綠厚而透明的五塊玻璃釉。1975年,在寶雞茹家莊西周早、中期墓葬里出土了上千件琉璃管、珠,經中外科學家對古代實物的鑒定,是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不同,中國的玻璃是自成系統發展而來。考古發現還告訴我們,中國的玻璃要比埃及晚,它萌芽於商代,最遲在西周已開始燒制。《穆天子傳》載,周穆王登採石之山,命民採石鑄以為器,就是燒制玻璃。不過,我國早期的玻璃,古人稱它為璆琳、琉璃、璢璃、璧流離、葯玉、水精、罐子玉等,南北朝以後,有時又稱玻瓈、料器。清代才稱玻璃。古代所說的琉璃,包括三種東西:一是一種半透明的玉石,二是用鋁、鈉的硅酸化合物燒製成的釉,三是指玻璃。玻璃的發明,應同燒制陶瓷與冶煉青銅有關。發明人也就是制陶或制銅器的工藝師傅。古埃及的玻璃就是陶器工匠,在從窯內取出陶器時,發現了窯內有一種亮晶晶的東西。經過細心研究,多次實驗,才燒制出玻璃。我國在商代,燒制陶瓷或冶煉青銅時,窯內溫度可達1100ºC——1200ºC,有時就會無意中產生鉛鋇與硅酸化合物的燒製品。這些無名的工匠,是中國玻璃的發明者與祖師。作為琉璃之一的玻璃,最初只是作為裝飾品或隨葬品,視如珍寶。漢樂府民歌《陌上桑》說羅敷「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明月珠,在當時是名貴的琉璃飾物。秦漢時,燒制玻璃已為人所知,像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里,就說,五月丙午日中,用陽燧(古代一種取火器),就可「消煉五石以為器」。不過,中國古代的玻璃絢麗多彩、晶瑩璀璨,但輕脆易碎,不耐高溫,難以適應驟冷驟熱的環境。北魏時,大月氏人來中國,在京城採石煉五色玻璃,曾一度「使中國玻璃大賤」。明清時,也有外國人來中國,傳授西方玻璃的冶煉技術。如清康熙時,養心殿造辦處就設玻璃廠,能生產水晶玻璃,灑金藍玻璃與套色玻璃,其製品名貴一時,為中外收藏家所重視。除北京而外,在山東博山、蘇州、廣州等地,都有玻璃生產地,山東博山的產品,曾遠銷東南亞各國。
玻璃本是冶煉工匠所發明,但民間傳說卻把玻璃的發明權歸到漢代陸毒(或作六毒)大王的頭上。說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後,各地農民揭竿起義。有一位叫陸毒的綠林好漢率軍幾次打敗王莽的軍隊,被激怒的王莽派十幾萬大軍圍剿陸毒,陸毒只得突圍,准備投奔劉秀。半路上躲進一處山口,被王莽的軍隊所包圍。陸毒眾人正用石頭架鍋做飯時,敵人沖上來,只得丟下飯鍋,與敵激戰到半夜。山谷中突然騰起一片光芒,將王莽的士兵嚇跑了。事後,爐毒查來查去,才發現是架鍋的石頭被燒得透明時,發出了強光。強光迫使敵軍不敢再進攻,最後陸毒終於盼到了劉秀的援軍,雙方會師。事後陸毒向劉秀匯報了情況,並向劉秀獻上燒得透明的石頭。劉秀視為珍寶,就封陸毒為王,並讓陸毒繼續燒制這種寶石。這種石頭就是玻璃,而陸毒大王也就被傳為玻璃業的祖師了。
傳說只能是傳說,到底有多少歷史的真實性,很難說。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玻璃的發明,離不開那些無名的陶瓷與冶煉工匠。如今我國已是玻璃生產大國,僅浮法玻璃就產量來論,世界排在前四位的國家是中國、美國、日本、德國,中國居第一位。隨著玻璃在建材、輕工、交通、醫療、化工、電子、航天、原子能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對玻璃製品高科技含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對我國玻璃業,是一個巨大挑戰,我們祝願我國的玻璃業勇攀科技高峰!
㈢ 誰發明了玻璃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玻璃是在何時、何地首先被製造出來的。公元前2600年左右,它出現於美索不達米亞(現今伊拉克)或埃及的早期文明中心地之一。
玻璃是由沙子,石灰石和碳酸鈉和混合物製作出來的的,雖然我們通常認為玻璃是一種清澈明凈的物質,但古代的玻璃卻不是透明的。它帶有點顏色,因為混合物原料中有雜質,不過這些顏色通常是非常美麗的。
古代埃及人是十分出色的製造玻璃小瓶和裝飾品的藝術家,而且他們經常製造出一層一層不同的顏色,出自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70年-公元前1320年)的埃及玻璃瓶仍然得以保存下來。
吹制玻璃器皿,或者說拿一團呈半流質狀的熱熔化玻璃,把氣吹進去來製成一個中空的容器,這是後來的發明。第一批玻璃吹制工人大概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的敘利亞。
玻璃窗甚至是一項更晚一些的發明。它們最初也是用吹氣來製造的。大容器被吹制出來,經弄平後就成為一片玻璃。公元100年左右開始出現這種明亮的玻璃,但在1000多年裡這種玻璃一直被當作一種昂貴的奢侈品。
在窗格玻璃中間有一環形記號的舊式圓天窗,最初是趁吹成圓形的玻璃器皿底部仍然熱時將它弄平而製成的。
㈣ 世界上最早製造玻璃的國家是哪個
有一種說法是:最早的玻璃是一個旅行家無意中製成的,他在山上燒火做飯,火把石頭中的二氧化硅煉成了玻璃。 還有就是比較權威的了: 玻璃的歷史源遠流長,傳說中玻璃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敘述。它是這樣描述玻璃的形成的。商隊在經過沙漠時,中途休息,遂取乾枯的沙漠植物生火做飯及夜晚禦寒。事後以沙埋之。第二日,臨行前人們在沙堆中意外發現前夜沙里所埋皆為晶瑩剔透亮閃閃的寶貝,於是眾人歡呼雀躍,這晶瑩剔透的寶貝就是現在我們熟悉的玻璃。在西方,人們常把玻璃說成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最佳禮物,玻璃給世人帶來了生活的喜悅和創作的靈感,它是一個充滿矛盾而又非常神奇的物質,藝術家們利用它晶瑩透亮冷峻而堅固同時具有折光反射的特點,在藝術創作上使玻璃工藝達到變幻莫測、光怪陸離,令人難以預想的藝術效果。一般認為,第一塊玻璃是距今五千年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製造的(今伊拉克與敘利亞北部),當時的技術可能是熱融成形或模型鑄造。而世界上第一個玻璃工廠則建立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埃及。當時先以陶土做內核,再於內核外澆上熱玻璃溶液而製成容器,這種技術現在稱為「沙芯法」。古代埃及人的發明創造,後經阿拉伯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希臘人曾這樣形容玻璃「流動、融化的石頭」和「透明、澄澈」。隨著人們對玻璃的不斷深入研究,在公元一世紀,玻璃的「充氣法」技術出現,這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吹制玻璃藝術。著名玻璃藝術家戴爾_奇胡利曾感慨地說:「我曾以為玻璃本身是很奇妙的,但後來我發現,吹入玻璃的空氣,才是最神奇而不可思議的。我常想,究竟是誰會想到將空氣吹入融化的玻璃?這樣的方法如果運用在其他材質上,是絕不可能成功的。」藝術家的話不僅是對前人發明的敬佩和感嘆,還有藝術家對玻璃內在東西的思索。玻璃的傳統技術不僅是今天玻璃工業的基礎,同時亦是新玻璃藝術運動的基礎。然而這些玻璃的重大突破,並非源於製作技術上的進步,而是玻璃藝術作品本身的內在的進步。
㈤ 古代第一面鏡子是誰做出來的,玻璃又是怎麼製造出來的
中國鏡子產生於殷商時代,為銅鑄造而成的銅鏡。這種鏡,一面磨光發亮,一面鑄刻花紋。因銅鏡主要用於照出自己的面容,故也叫「鑒」或「鏡鑒」。戰國時,銅鏡就開始盛行,製作亦輕薄精巧。到漢代,製作更加精美,花紋除幾何圖形外,還有鳥獸、人物等。東漢中期至魏晉時,出現了浮雕的畫像鏡,精美絕倫。唐代,制鏡藝術尤為講究,打破以往圓形鏡的模式,創造了八棱、菱花、海棠花等式樣,平脫鏡、螺鈿鏡則更新穎別致,富麗堂皇。
古代用黑曜石、金、銀、水晶、銅、青銅,經過研磨拋光製成鏡子。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於化妝的銅鏡。公元 1世紀,開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鏡。中世紀盛行與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貴金屬小盒中的便攜小鏡。3000多年前,一艘歐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滿載著晶體礦物「天然蘇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上。由於海水落潮,商船擱淺了。
於是船員們紛紛登上沙灘。有的船員還抬來大鍋,搬來木柴,並用幾塊「天然蘇打」作為大鍋的支架,在沙灘上做起飯來。
船員們吃完飯,潮水開始上漲了。他們正准備收拾一下登船繼續航行時,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來看啊,鍋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瑩明亮、閃閃發光的東西!」
船員們把這些閃爍光芒的東西,帶到船上仔細研究起來。他們發現,這些亮晶晶的東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蘇打。原來,這些閃光的東西,是他們做飯時用來做鍋的支架的天然蘇打,在火焰的作用下,與沙灘上的石英砂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晶體,這就是最早的玻璃。後來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和在一起,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爐子熔化,製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發了一筆大財。
大約在4世紀,羅馬人開始把玻璃應用在門窗上。到1291年,義大利的玻璃製造技術已經非常發達。
「我國的玻璃製造技術決不能泄漏出去,把所有的製造玻璃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生產玻璃!」
就這樣,義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上生產玻璃,他們在一生當中不準離開這座孤島。
1688年,一名叫納夫的人發明了製作大塊玻璃的工藝,從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我們現在使用的玻璃是由石英砂、純鹼、長石及石灰石經高溫製成的。
熔體在冷卻過程中黏度逐漸增大而得的不結晶的固體材料。性脆而透明。有石英玻璃、硅酸鹽玻璃、鈉鈣玻璃、氟化物玻璃等。通常指硅酸鹽玻璃,以石英砂、純鹼、長石及石灰石等為原料,經混和、高溫熔融、勻化後,加工成形,再經退火而得。廣泛用於建築、日用、醫療、化學、電子、儀表、核工程等領域。
㈥ 玻璃是誰發明的
最早製造玻璃的人是古埃及人。玻璃被使用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專
大約在4世紀,古羅馬屬人開始把玻璃應用在門窗上,到1291年,義大利的玻璃製造技術已經非常發達。
公元12世紀,出現了商品玻璃,並開始成為工業材料。
1688年,一名叫納夫的人發明了製作大塊玻璃的工藝,從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6)創造玻璃是誰擴展閱讀:
幾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玻璃是綠色的,是無法改變的。後來發現綠色來自原料中少量的鐵,二價鐵的化合物使得玻璃顯綠色。在加入二氧化錳以後,原來的二價鐵變成三價鐵顯黃色,而四價錳被還原成三價錳呈紫色。光學上,黃色和紫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補,混合在一起成為白光,玻璃就不偏色了。不過若干年後,三價錳被空氣繼續氧化,黃色會逐漸增強,所以那些古老房屋的窗玻璃會略微帶點黃色。
通性玻璃是一種無規則結構的非晶態固體(從微觀上看,玻璃也是一種液體),其分子不像晶體那樣在空間具有長程有序的排列,而近似於液體那樣具有短程有序。玻璃像固體一樣保持特定的外形,不像液體那樣隨重力作用而流動。
參考資料:網路-玻璃
㈦ 玻璃是誰創造出來的
玻璃的歷史源遠流長,傳說中玻璃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敘述。它是這樣描述玻璃的形成的。商隊在經過沙漠時,中途休息,遂取乾枯的沙漠植物生火做飯及夜晚禦寒。事後以沙埋之。第二日,臨行前人們在沙堆中意外發現前夜沙里所埋皆為晶瑩剔透亮閃閃的寶貝,於是眾人歡呼雀躍,這晶瑩剔透的寶貝就是現在我們熟悉的玻璃。在西方,人們常把玻璃說成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最佳禮物,玻璃給世人帶來了生活的喜悅和創作的靈感,它是一個充滿矛盾而又非常神奇的物質,藝術家們利用它晶瑩透亮冷峻而堅固同時具有折光反射的特點,在藝術創作上使玻璃工藝達到變幻莫測、光怪陸離,令人難以預想的藝術效果。一般認為,第一塊玻璃是距今五千年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製造的(今伊拉克與敘利亞北部),當時的技術可能是熱融成形或模型鑄造。而世界上第一個玻璃工廠則建立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埃及。當時先以陶土做內核,再於內核外澆上熱玻璃溶液而製成容器,這種技術現在稱為「沙芯法」。古代埃及人的發明創造,後經阿拉伯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希臘人曾這樣形容玻璃「流動、融化的石頭」和「透明、澄澈」。隨著人們對玻璃的不斷深入研究,在公元一世紀,玻璃的「充氣法」技術出現,這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吹制玻璃藝術。著名玻璃藝術家戴爾_奇胡利曾感慨地說:「我曾以為玻璃本身是很奇妙的,但後來我發現,吹入玻璃的空氣,才是最神奇而不可思議的。我常想,究竟是誰會想到將空氣吹入融化的玻璃?這樣的方法如果運用在其他材質上,是絕不可能成功的。」藝術家的話不僅是對前人發明的敬佩和感嘆,還有藝術家對玻璃內在東西的思索。玻璃的傳統技術不僅是今天玻璃工業的基礎,同時亦是新玻璃藝術運動的基礎。然而這些玻璃的重大突破,並非源於製作技術上的進步,而是玻璃藝術作品本身的內在的進步。
㈧ 玻璃是誰發明的
1688年,一名叫納夫的人發明了製作大塊玻璃的工藝,從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玻璃由沙子和其他化學物質熔融在一起形成的(主要生產原料為:純鹼、石灰石、石英)。在熔融時形成連續網路結構,冷卻過程中粘度逐漸增大並硬化致使其結晶的硅酸鹽類非金屬材料。普通玻璃的化學組成是Na2O·CaO·6SiO2,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是一種無規則結構的非晶態固體。廣泛應用於建築物,用來隔風透光,屬於混合物。另有混入了某些金屬的氧化物或者鹽類而顯現出顏色的有色玻璃,和通過特殊方法製得的鋼化玻璃等。有時把一些透明的塑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也稱作有機玻璃。
3000多年前,一艘歐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滿載著晶體礦物「天然蘇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上。由於海水落潮,商船擱淺了,於是船員們紛紛登上沙灘。有的船員還抬來大鍋,搬來木柴,並用幾塊「天然蘇打」作為大鍋的支架,在沙灘上做起飯來。船員們吃完飯,潮水開始上漲了。他們正准備收拾一下登船繼續航行時,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來看啊,鍋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瑩明亮、閃閃發光的東西!」船員們把這些閃爍光芒的東西,帶到船上仔細研究起來。他們發現,這些亮晶晶的東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蘇打。原來,這些閃光的東西,是他們做飯時用來做鍋的支架的天然蘇打,在火焰的作用下,與沙灘上的石英砂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物質,這就是最早的玻璃。後來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和在一起,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爐子熔化,製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發了一筆大財。
大約在4世紀,羅馬人開始把玻璃應用在門窗上,到1291年,義大利的玻璃製造技術已經非常發達。「我國的玻璃製造技術決不能泄漏出去,把所有的製造玻璃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生產玻璃!」就這樣,義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上生產玻璃,他們在一生當中不準離開這座孤島。
1906年,美國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機,此後,隨著玻璃生產的工業化和規模化,各種用途和各種性能的玻璃相繼問世。現代,玻璃已成為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材料。
㈨ 中國最早創造玻璃的人是誰
玻璃的發明與祖師傳說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除了聲光電外,就是琉璃乾坤似的玻璃世界。現代化的大樓與住宅,幾乎除了鋼架、磚瓦,就是一片透明玻璃。站在樓里或室內可以望到街上的車水馬龍;人們在飛機、汽車、火車上,透過擋風玻璃,就可置身窗外的五光十色的大世界。在化學實驗室、醫院里,到處可見玻璃器皿;我們透過玻璃製成的望遠鏡、顯微鏡,既可瞭望無邊無際的宇宙,也可深入觀察微觀世界的秘密。就是日常生活中,品茶飲酒,端的是玻璃杯與盅,牆上的鏡框、手上戴的手錶、架上放的猶如水晶般的工藝品,甚至街頭小孩子玩的琉璃球,哪一件能離開玻璃製品呢?人很難想像,離開玻璃,世界會變成一個怎樣一幅模樣?
遠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發明了燒制玻璃,後來傳遍歐洲大陸。最初人們認為中國的玻璃也是從西方傳入的。但考古發現打破了這一看法,1965年,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釉印紋尊,尊口有深綠厚而透明的五塊玻璃釉。1975年,在寶雞茹家莊西周早、中期墓葬里出土了上千件琉璃管、珠,經中外科學家對古代實物的鑒定,是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不同,中國的玻璃是自成系統發展而來。考古發現還告訴我們,中國的玻璃要比埃及晚,它萌芽於商代,最遲在西周已開始燒制。《穆天子傳》載,周穆王登採石之山,命民採石鑄以為器,就是燒制玻璃。不過,我國早期的玻璃,古人稱它為璆琳、琉璃、璢璃、璧流離、葯玉、水精、罐子玉等,南北朝以後,有時又稱玻瓈、料器。清代才稱玻璃。古代所說的琉璃,包括三種東西:一是一種半透明的玉石,二是用鋁、鈉的硅酸化合物燒製成的釉,三是指玻璃。玻璃的發明,應同燒制陶瓷與冶煉青銅有關。發明人也就是制陶或制銅器的工藝師傅。古埃及的玻璃就是陶器工匠,在從窯內取出陶器時,發現了窯內有一種亮晶晶的東西。經過細心研究,多次實驗,才燒制出玻璃。我國在商代,燒制陶瓷或冶煉青銅時,窯內溫度可達1100
㈩ 玻璃是由什麼製作的是誰發明了玻璃
玻璃:一種較為透明的固體物質,在熔融時形成連續網路結構,冷卻過程中粘度逐漸增大並硬化而不結晶的硅酸鹽類非金屬材料。普通玻璃化學氧化物的組成(Na2O·CaO·6SiO2),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廣泛應用於建築物,用來隔風透光,屬於混合物。1688年,一名叫納夫的人發明了製作大塊玻璃的工藝,從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