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主要就有五大發明創造:華佗的全身麻醉術、張仲景的心肺復甦術、劉徽的割圓術、畢嵐、馬鈞的水車、鍾繇的楷書。
一:華佗的全身麻醉術
在醫學方面。有一個應用於全世界外科手術的治療方法——全身麻醉術。我們都知道最早使用麻醉術是春秋戰國的扁鵲,但對於他的記載其實是有些過於神化的,而出現在三國時期的華佗使用麻醉劑麻沸散卻是有明確的記載,當然也是更有說服力的。麻醉術的出現和應用無異於是對先進的醫療操作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二:張仲景的心肺復甦術
這個在今天很多醫療工作中都是很常見的名詞,其實也是出現在這一時期的,他就是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所首倡並且推崇的,這種救人於危難的方法,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可想而知的,跟麻醉術一樣都是很重要的。
這些一直保留到現在的發明雖然我們也不能說是百分之百的完美的,還有後人在不斷的改進,但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還是強大的,他們的能力和知識令人贊嘆啊!
⑵ 古代的筒車和翻車分別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筒車在春秋時期就已發明。莊周《南華經》記載的漢陰抱翁老人恥用的桔槔,即是豎於井邊的提水器械。隨著社會的發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來越被重視。
翻車在東漢時有宦官畢嵐發明,畢嵐所創造的翻車,雖未直接運用於農業生產,但「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用翻車灑水於南北郊路,來節省百姓灑水的費用),故對於國計民生也是有一定貢獻的。
(2)畢嵐發明師擴展閱讀:
筒車立輪周圍斜裝若干小竹筒(或小木筒)。下部水筒在塘中裝水後隨輪轉至上部,自動瀉水入木槽灌溉田地。筒車由水力驅動。
還有一種高轉筒車,有兩個立輪,上下各豎一輪,下輪的一半沒在水中。當上輪轉動時,水筒盛水自下隨著木槽向上,將水瀉入上輪,空筒隨輪轉下盛水。筒車是一種利用水力自動提水的工具,也有用畜力轉動的。簡車在黃河中下游一帶較多。
翻車車身以木板作漕為水道,槽中設行道板,環以龍骨板葉作刮水器,兩頭裝大、小輪軸。利用人力、畜力或風力帶動龍骨板將水刮入車槽,水沿車槽提升至高處而流入田間。在近代水泵發明之前,它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之一,對於灌溉農田、發展農業生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⑶ 翻車是馬鈞發明的還是改進的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
據古籍記載,東漢末年有個叫畢嵐的人曾有翻車的製造,但那時的翻車還比較粗糙,大抵應該說是我國鄉村歷代通用的龍骨水車的前身。直到三國時期,機械發明家馬鈞重新發明創造了一種新式翻車,才使得翻車廣泛推廣應用,從而形成了從東漢到三國翻車的正式產生。
據《後漢書·張讓傳》記載,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畢嵐曾製造翻車,用於取河水灑路。馬鈞在京城洛陽任職時,城內有地,可辟為園。為了能灌溉,他製造了翻車(即龍骨水車)。清代麟慶所著的《河工器具圖說》記載了翻車的構造:車身用三塊板拼成矩形長槽,槽兩端各架一鏈輪,以龍骨葉板作鏈條,穿過長槽;車身斜置在水邊,下鏈輪和長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鏈輪為主動輪;主動輪的軸較長,兩端各帶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動拐木,驅動上鏈輪,葉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將水排出,再沿長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循環,連續把水送到岸上。馬鈞所制的翻車,輕快省力,可讓兒童運轉,「其巧百倍於常」,即比當時其他提水工具強好多倍,因此,受到社會上的歡迎,被廣泛應用。直到20世紀,中國有些地區仍使用翻車提水。
馬鈞當時在魏國作一個小官,經常住在京城洛陽,當時在洛陽城裡,有一大塊坡地非常適合種蔬菜,老百姓很想把這塊土地開辟成菜園,可惜因無法引水澆地,一直空閑著。馬鈞看到後,就下決心要解決灌溉上的困難。於是他又在機械上動腦筋。經過反復研究、試驗,他終於創造出一種翻車,把河裡的水引上了土坡,實現了老百姓的多年願望、馬鈞創適的這種翻車,"其巧百倍於常",用時極其輕便,連小孩也能轉動。它不但能提水,而且還能在雨澇的時侯向外排水。可見進步之多,功效之高。這種翻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從那時起,一直被中國鄉村歷代所沿用,直至實現電動機械提水以前,它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⑷ 水車是誰發明的
水車是誰發明的 民間最早的汲水用具該是「桔槔」。《莊子.外篇.天地篇》中,載子貢南遊,反途路過漢陰時,看到一個老丈人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於是告訴老翁一種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製作方式是:『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掣水若抽,數如沃湯。』也就是用一條橫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掛著汲水的木桶,一端掛著重物,像杠桿似的,可以節省汲水的力量。從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說是水車發明的先軀。
水車的另一個作用水車發展 水車發展第一階段
中國正式記載中的水車,則大約到東漢時才產生。東漢末年靈帝時,命畢嵐造「翻車」,已有輪軸槽板等基本裝置。又有一說三國時魏人馬均也有翻車的製造(《三國志.魏志》卷二九杜 傳裴松之注)。不論翻車究竟首創於何人之手,總之,從東漢到三國翻車正式的產生,可以視為中國水車成立的第一階段。 相傳是魯班發明的。
⑸ 灌溉工具翻車是誰發明的
b.三國曹魏馬鈞.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內著名的容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
畢嵐創造的「翻車」,據考證就是我國鄉村中一直至現代還使用的龍骨水車的前身(見王楨《農書》),基本原理與結構並無多大變化。
馬鈞在前人創造用來吸水灑路的翻車的基礎上,設法加以改進,製造了既輕巧又便於操作的翻車。這種翻車,連小孩都能轉動,且能連續提水,可見有很大改進,所以很快流傳民間,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後來逐漸推廣使用,提高了抗旱能力」,在今天也還有一定的作用。
馬鈞雖「巧思絕世」,但出身貧苦,加之封建統治者對科學技術創造發明的極端不重視,他的革新與創造,往往遭到只會說空話的達官貴人的譏笑和非難,故多不見經傳;畢嵐雖見諸史冊,但卻是宦者,加之東漢的宦官多數橫行不法,故也被世人所不齒。
⑹ 古代農民利用水流的動力發明了哪些機械
25~221年,中國的畢嵐發明翻車(龍骨水車)。
中國的杜詩發明冶鑄鼓風用水排。
中國出現水輪車專(水輪機雛屬形)。
78~139年,中國的張衡發明渾天儀(水運渾象),由漏水驅動,能指示星辰出沒時間。
265—420年,中國的杜預發明由水輪驅動的連機碓和水轉連磨
1127~1279年,中國發明水轉大紡車
⑺ 三國發明盤點:哪些發明影響了後來歷史的發展
劉徽——割圓術
說到圓周率,諸公想起的肯定是祖沖之,但其實劉徽這個曹魏時的數學家的貢獻是更大的。祖沖之算圓周率,只是用了包括劉徽在內的先賢的方法,更有耐性地算多了幾位。而劉徽則是有創造性地針對圓面積與圓內接多邊形面積的關系提出:"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這是在數學史上劃時代的極限思想的體現。中國數學的發展,劉徽可以說是一個極具標志性的人物,包括正負數的定義等都是從他開始作出的。但是這樣一位大師,卻一直埋沒在三國群雄之中。
諸葛亮——饅頭
諸葛亮用饅頭代替"蠻頭",為推動雲南地區的文明進程作出了很大貢獻,諸葛亮的南征,在使他自己反思對待生命的態度的同時,也使得野蠻的南中人開始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不過這個不是這里的重點。重點是饅頭這種食品,自從那時起,就一直成為中國人最常見的食物之一,影響到了千家萬戶,即使這種饅頭現在可能更名成包子了。
與諸葛亮相關的發明,一般都會有一定的傳說成分……這個不管了,民間既然都這么說的那就承認吧,而且根據農業發展史推斷,這種食物的出現也確實應該大致在漢末三國西晉時期。
曹丕——七言詩
中國古典文學中,詩歌是影響力最大、名作最多的領域,而中國古典詩歌之中,佳作最集中的,便是在七言詩。但是七言詩的成熟是有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的,漢代有一些詩歌已經有七言詩的雛形,但都不能算正式的七言詩。而在這個過程中,最具標志性的,便是曹丕的《燕歌行》,這首詩被認為是"七言詩之祖",後世李白杜甫等人,都只是曹丕的繼承者而已。
三曹之中,說到文學創作,諸公往往想起曹操和曹植那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卻忽視了曹丕。事實上,曹丕雖然不如曹操、曹植這般文采斐然,他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的開創性貢獻,卻是操、植沒法比的。曹操、曹植可以說是把以前已經成熟的體裁發展到很高的高度,但他們對於後世而言,更多是文壇的偶像,而曹丕則為後代無數的文人鋪設了一個平台,哪個的影響更深遠,一目瞭然。
鍾繇——楷書
漢字是華夏文明的載體,它比起世上大多數文字都要復雜,因此,書法,對於漢字來說極其重要--書法不僅是一種書寫藝術,還是一種確立文字規范的系統。而漢字書法在漢末三國時期,經歷了一次絕對劃時代的進步,這就是楷書的出現。楷書這一字體被確立後,千百年來一直是手寫體漢字的標准。每一個中國人剛開始學認字、寫字時,學的都是楷書。
而這種字體的創始人,一般都認為就是鍾會的父親--鍾繇,鍾繇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書法家。他所寫的楷體字,還有著少許隸書的遺存,可見他作為隸書演變到楷書的過渡階段的標志性人物的地位是可以被證實的。後世的很多大書法家,如王羲之,便是他的繼承者。因此,中國人歷來給鍾繇的歷史地位是:楷書鼻祖。
裴秀——制圖六體
地圖的繪制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三國這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一份精確的地圖對作戰是十分有幫助的。可是亂世很難讓人靜靜坐下做這個費心思的細致研究。不過在三國後期,卻有一個人做到了,而且他的貢獻,直接讓中國的地圖製作走上了理性、科學的道路。他就是魏-晉時期的地圖學家裴秀,人稱"中國地圖學之父".
裴秀在晉代初年製作的《禹貢地域圖》是中國有記載的第一部地圖集,可惜已經失傳很久。但是其序言中的"制圖六體"卻保留了下來,正是這個序言,使得裴秀成為地圖學的祖師爺。
"制圖六體"乃是製作地圖的六條准則,是劃時代的科學理論:六體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現代對前三者意見基本一致,分率指比例尺,准望指標定的方向,道里指地於地之間的距離,即裴秀自己說的"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對高下,方邪,迂直的解釋則莫衷一是,一般認為此指高取下,方取斜,迂取直之意,即測量時由於地形的高低和道路曲折的關系只能求得曲線距離的,需要把它們換算成直線距離再標到圖上。
即"有道里而無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失准望之正矣。"(有道路里程卻不通過高下、方邪和迂直法的校正,那麼里程和真實的直線距離是不相等的,會導致方向和位置的偏差。)
裴秀的地圖學在中國地圖制圖界統治了一千多年,直到後來西方的地圖投影方法在明末傳入中國,中國的制圖學才再一次革新。
諸葛亮——孔明燈
孔明燈現在主要是一種儀式用具,但是它的原理卻是極為重大的一個科學成果,因為它就是熱氣球的鼻祖。後世的熱氣球,都可以理解為放大了N倍的孔明燈。其原理都是用熱空氣作為浮升氣體。
其實孔明燈的故事基本上都出自民間傳說,靠譜程度是很成問題的。事實上大多數被歸到諸葛亮名下的發明,都是很值得懷疑。不過孔明燈的發明者並沒有其他更可靠、更有影響力的說法,在公元3世紀發明這種東西也的確是有可能的,所以這里還是不打破這個美麗的傳說了。
曹丕——類書
"類書"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最接近於現代"網路全書"的東西,是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並依內容或字、韻分門別類編排供尋檢、徵引的工具書。
網路全書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已經是很尋常的東西,諸公可能都有自己編輯過網路或維基網路的經歷。但是這個工作,對於2000年前的人來說,卻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創舉。
編寫網路全書,第一條就是要求"客觀",就是你寫的東西得是從別處拿來的材料,用不加個人想法的語調講述出來。這對於理性思維沒有完全形成的古代文人來說,是十分困難的。但是曹丕帶領其手下做到了這件事,這就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類書《皇覽》。
《皇覽》現在早已失傳,但是編輯類書的傳統,卻保留了下來。後來還發展出"叢書"等規模更龐大的形式,一直"進化"到《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這樣的超級大部頭。類書的編輯工作,使得歷朝歷代的記錄和各方面成就得以記錄下來,使得文化得以延續。可以說,曹丕對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貢獻巨大。
畢嵐、馬鈞——水車
中國一直以農業立國,農業方面的科技發展,所造福的對象是無數的民眾。而灌溉則是農業中極重要的環節。中國傳統的灌溉機械,最早便是三國時代出現的"翻車"或"龍骨車",也就是最早的水車。
可是十分有戲劇性的是,這種造福於民的工具最初的發明動機,是為了用來灑水洗路,而其創造者,是一個叫畢嵐的東漢末年宦官,他的歷史形象不用說,是徹底的反面人物,因為他就是正史上的十常侍之一。但是他所做的惡事現在已沒什麼人提起,倒是他這個無心的創造,使他意外成為了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除了可以冠以水車發明者的稱號外,還是灑水車之父。
不過與水車有關的另一個更出名的三國人物,是偉大的機械發明家馬鈞。實際上,畢嵐造翻車的記錄是實實在在的,馬鈞無論如何不可能是發明者,但是馬鈞對翻車的改進,使得在後人眼中,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還要遠大於畢嵐。
張仲景——心肺復甦術
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是中醫歷史上極為偉大的醫學家。他對中醫理論的貢獻實在非常多,但大部分都是只有業內人士才能意識到其意義的。真正劃時代的,一個是他開啟了"坐堂醫生"的傳統,現在的葯店很多命名為"XX堂",據說就是從他而來的。而另一個正是本條:他是世界上第一個記載心肺復甦術的人。
"救自縊死,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難也,恐此當言陰氣盛故也。然夏時夜短於晝,又熱,猶應可治。又雲:心下若微溫者,一日以上,猶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繩,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少挽其發,常弦弦勿縱之;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若已僵,但漸漸強屈之,並按其腹,如此一炊頃氣從口出,呼吸眼開,而猶引按莫置,亦勿苦勞之,須臾,可少與桂枝湯及粥清,含與之,令濡喉,漸漸能咽,及稍止,若向令兩人以管吹其兩耳,好,此法最善,無不活也。"
他的《金匱要略》中記載的以上這段,便是一次心肺復甦術的過程。後世的醫書經常引用此法,影響很大。這樣一種救命的方法,實在是這位醫學大家為眾生作出的最大貢獻之一。
華佗——全身麻醉術
外科手術是全世界都存在的治療方式,中國也不例外。但是手術很重要的一個過程是麻醉,這個過程直接影響著手術的成敗。而麻醉中風險更大的一般來說是全身麻醉。其實最早被記載使用全身麻醉術的可能是扁鵲,但是關於扁鵲的那則記載神話色彩相當濃,不能完全當做歷史看待。而華佗的麻沸散,則顯然是更權威,更可信也流傳更廣泛的世界第一種全身麻醉劑。而華佗也是第一個使用麻醉劑進行手術的醫生。
有了麻醉劑,很多在清醒狀態下做不到的手術,都變得可能,這是一個跨越時代的創造,也是一個造福了許多病人的偉大創造。麻沸散雖然現在已經失傳,但是有人認為,麻沸散不排除沿絲綢之路向國外傳播的可能,影響力可以達到大半個亞歐大陸。
⑻ 農業生產中人們有什麼創造發明
現代袁隆平抄的「雜交水稻」:襲
雜交水稻(hybrid rice)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東漢畢嵐創制三國馬均改進的翻車;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我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唐代曲轅犁及灌溉工具筒車;
古代西漢趙過發明的播種工具耬車;
⑼ 「翻車」一詞大家都不陌生,它最早出現在什麼朝代
翻車最早出現在東漢。翻車發明者是畢嵐(?—189),東漢宦官,十常侍之一。
翻車又名龍骨水車,舊時中國民間灌溉農田用的龍骨水車。為世界上出現最早、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
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曹魏時,經過改制的翻車用於灌溉。
《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
(9)畢嵐發明師擴展閱讀:
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
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
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中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