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威廉斯創造力傾向量表是否能夠真實的測量一個人的創造力傾向
威廉斯創造力傾向量表
能夠為真實的測量一個人的創造力傾向
提供適當的借鑒
Ⅱ 各大學創新潛質和專業能力傾向考核是指什麼
免試研究生,簡稱「推研」,是指不用參加研究生考試而直接讀研的一種情形。
免試研究生,應按照國家門就少數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為碩士研究生工作的規定執行,一般有發布保研辦法或保研簡章、准備和寄送材料、筆試面試、預錄取和報名等幾個階段。
不需要前幾名,一般大三、大四必修課成績排名全年級前20%即可。
Ⅲ 《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量表》的簡略版一共多少題目
簡略版一共有16題。
Ⅳ 關於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量表的一個問題
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測量
四川省涼山州教育科學研究所 諶業鋒
一、能力測量
能力測量是指依據一定能力結構理論所編制的能力測驗量表,測定一個學生所具有的實際能力和可能具有的潛在能力,並用數量化方法加以評定。能力測量一般包括智力測驗、能力傾向測驗、特殊能力測驗和創造力測驗等。智力測驗的目的在於測量智力的高低、辨別智力的發展水平;能力傾向測驗的目的在於發現一個人的潛在才能,預測個體在將來的學習或工作中可能達到的成功程度;特殊能力測驗的目的是了解個體在某個專業領域的既有水平,預測個體今後在此專業領域成功的可能性:創造力測驗的目的是評定個體創造力的高低和發展水平。
(一)智力測驗
智力測驗是用以測量人的智力水平的一種方法。測量智力的工具稱為智力量表。由於一個人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商來表示,所以智力測驗又叫智商測驗。智力的理論研究為各種類型的智力測驗提供了理論基礎.如智力因素理論為各種智力測驗的構想效度提供了依據,智力的穩定性理論則為智力測驗的預測效度提供了依據。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看,智力測驗主要有兩方面的功能:一是鑒別學生的智力差異,供教育教學參考,以便因材施教;二是預測學生未來的發展,為學校教育提供依據。
1.常用智力量表介紹
世界上第一個智力量表是法國心理學家比奈(A.Binet)和他的同事西蒙(T.Simon)於1905年編制的,稱為比奈一西蒙量表,該量表是應法國教育部區分正常兒童與低能兒童的需要而編制的。此後陸續編制的各種智力量表和類似智力量表的測量工具有200種以上,其中以斯坦福一比奈量表和韋克斯勒智力量表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我國也先後對比奈量表和韋氏量表進行了修訂,從而將其使用面推廣到全國。現介紹幾種較常用的智力量表。
(1)斯坦福一比奈量表
比奈一西蒙量表傳到美國後,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推孟(L.M.Terman)於1916年進行了第一次修訂,稱為斯坦福一比奈量表。以後經過1937年和1960年兩次修訂,1972年出版了新的常模,1985年又以更具代表性的被試和試題取樣進一步修訂常模,使其成為當今很有影響力的智力測驗,是很多智力測驗的檢驗標准。該量表的突出貢獻在於使用比率智商和離差智商來衡量個體的智力水平。
1916年量表共90個項目,其中54個是比一西量表中原有的,36個是新編的,可測驗12個年齡組(3至14歲組)、普通成人組和優秀成人組。其中除12歲組有8個測驗項目外,其他各年齡組有6個測驗項目。這個量表的最大優點之一在於用智力商數(IQ)代替智力年齡表示智力水平。1937年修訂本由難度、信度和效度均相同的稱為L和M的兩個等值量表構成,每個量表有129個測驗項目可替換使用。這個量表適用於2歲—成人的被試,是當時最好的智力量表。1960年,推孟將1937年的L和M兩個量表合而為一,成為單一量表(LM),可適用於2歲以上直至成人的20個年齡組的個別測驗。測驗包括定義、語文類推、適應問題、算術問題、記憶、一般知識、發現謬誤、圖畫失全、空間問題和理解等項目。這個測驗的優點之一是用離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來衡量智商的高低。1972年出版的常模是根據來自不同地理環境、不同經濟水平、不同民族的20萬兒童測驗結果制定的,因而具有很強的科學性。
斯一比量表的材料包括一盒標准玩具(用以測量幼兒)、兩冊圖畫卡片、一本測驗指導手冊、一個記錄反應本子。測驗對象為2歲至成人,斯一比量表實施時,每個被試只接受適合年齡組程度的項目,不是所有的項目都去嘗試。幼童測驗耐間不超過40分鍾,年齡大的不超過一小時半。
(2)韋克斯勒智力量表
美國貝爾維精神病院主任、醫學心理學家韋克斯勒(D.Wechsler)長期從事心理測驗的編制和研究工作,在智力測驗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編制了一套韋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他還編制了適用於6—16歲兒童的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WISC)和適用於4—6.5歲兒童的韋克斯勒幼兒智力量表(WPPSI)。韋氏三個量表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銜接,適用於4歲到74歲的被試,是國際上通用的權威性智力測驗量表。這三個量表分別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我國心理學家引進、修訂,出了中文版並制定了中國常模。
韋克斯勒是根據人類智力是由幾種不同的能力組合而成的觀點來編制其量表的。因此,韋克斯勒智力量表不僅能了解個體智力發展的水平,而且能夠了解構成個體智力各因素發展的特點。韋氏量表包括言語和操作兩個分量表,言語分量表包括常識、理解、算術、類同、詞彙和背數(又稱數字廣度)6個測驗項目。操作分量表包括填圖、圖片排列、積木圖案、拼圖、解碼和迷津6個分測驗。韋氏量表可以同時提供總智商分數、言語智商分數和操作智商分數以及十個分測驗分數,能較好地反映智力的整體和各個側面。
這個得分表為我們提供了這個兒童智力情況的豐富信息。我們不但知道這個兒童總的IQ分數為116,為中上智力,可謂聰明,總體上看智力要高於84%的同齡兒童;而且可以知道,此兒童的操作智力比其言語智力要優秀得多,二者很不平衡,其言語方面處於同齡兒童的平均水平,而其操作方面的智力則非常優秀,比同齡兒童的97%都要好;而且,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分析發現,操作方面的五個已測的分測驗中,有四項高出同齡兒童平均數(量表分10分,為同齡兒童平均數)達4—7個量表分,十分突出。但圖片"排列"一項卻基本上處於平均水平(11分),其原因可能在於1圖片"排列"要求兒童把打亂順序的幾張圖片按正確的順序排好,變成一個講得通的故事,主要涉及的並不是操作能力,而是對生活常識和社會知識、故事情節等的理解能力。此兒童在這方面的能力並不強,這與其"常識"和"理解"兩個分測驗的成績平平是一致的,等等。通過對該兒童智力不同方面的全面了解,我們即可建議兒童的父母或老師在今後的教育培養中,應注意發揮兒童在操作能力方面的特長,而彌補其語言方面,特別是社會生活常識、社會問題理解方面的相對不足,從而有利於該兒童智力的全面開發與發展。
韋氏量表的IQ值都是以100為平均數,以15為標准差的離差智商。韋氏測驗需個別施測,測驗時限為1—2小時。由於測驗內容豐富和結果精細,使得測驗實施顯得尤為復雜,因此主試一定要經過專業培訓。
(3)中國比奈測驗
比一西測驗於1922年傳入我國,1924年我國心理學家陸志韋在南京發表了他所修訂的《中國比奈西蒙智力測驗》。1936年他和吳天敏合作發表第二次修訂本。1978年,吳天敏主持第三次修訂,1982年完成《中國比奈測驗》。該測驗共有51個項目,從易到難排列,每項代表四個月智齡,每歲三個項目,可測驗2—18歲被試。用離差智商評定智商的高低。中國比奈測驗必須個別施測,並且要求主試必須受過專門訓練,對量表相當熟悉且有一定經驗,能夠嚴格按照測驗手冊中的指導語進行施測。為了節約測驗時間,吳天敏在《中國比奈測驗》的基礎上又編制了《中國比奈測驗簡編》,由8個項目組成,一般只需20分鍾即可測定。
(4)瑞文測驗
瑞文測驗是英國心理學家瑞文(J.C.Raven)於1938年編制的一種非文字智力測驗。該測驗原名叫"漸進性矩陣圖",整個測驗一共由60張圖案組成,按逐步增加難度的順序分成A、B、C、D、E五組,要求被試對量表中的圖形關系進行推理,可測量圖形比較、組合以及系列關系、互換等抽象推理能力。瑞文測驗適用於5歲半以上智力發展正常的人。此後,心理學家又編制出瑞文彩色推理能力測驗,適用於5—11歲兒童和心理有障礙的成人;還有瑞文高級推理能力測驗,適用於智力高於平均水平的人。這樣,原來的瑞文測驗現已被稱為瑞文標准推理能力測驗,以示區別。
對於瑞文測驗的修訂,我國心理學家自1985年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例如張厚祭對瑞文標准推理測驗進行了修訂,李丹修訂出版了"瑞文測驗一聯合型(CRT)"等。
瑞文測驗的優點在於測驗對象不受文化、種族與語言等條件的限制,適用范圍廣,測驗既可個別進行,也可團體實施,使用方便,省時省力。它適合於跨文化研究,以及正常人、聾啞者和智力遲鈍者之間的比較研究,還可以作為大規模篩查或智力初步分等的理想工具。
(5)中小學生團體智力篩選測驗
《中小學生團體智力篩選測驗》是華東師范大學金瑜、李丹等修訂的,適用於9至17歲學齡兒童的團體智力篩選量表。該測驗由60個項目組成,均採取選擇題形式,一般為五選一,題目類型大致有求異題、類比題和判斷、推理、計算題三種形式。該測驗具有較好的信度、效度和鑒別力,按各年齡組的標准差分別計算離差智商。該測驗具有能引起被試興趣和省時快速的特點,能夠粗知兒童智力水平以及為教師進行教育實驗提供一些信息。
2.對智力測驗結果的解釋
1908年比一西量表首先使用智力年齡(IA)的概念,該量表把測驗項目依難度大小歸入相應的年齡組,編成年齡量表,以智力年齡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所謂智力年齡,是指在智力年齡量表上所達到的年齡,又被稱為心理年齡(MA)。例如一個實際年齡為7歲的兒童,他若能通過7歲量表,則其智力年齡也為7歲,表示他達到7歲的智力水平;如若他能通過8歲量表,則其智力年齡就為8歲,表示他達到了8歲的智力水平。但在實際測試中,被試往往在某個低年齡水平的題目上失敗,卻通過了更高年齡水平的題目。因此求智力年齡,首先必須確定基礎年齡。一般把正確回答了全部問題的最高年齡作為基礎年齡,基礎年齡加上完成高年齡組題目所代表的年齡,這個和值就是被試的智力年齡。例如在吳天敏修訂的比奈量表中,每個年齡組都有6個測題,答對每題得智齡2個月。某被試5歲組題目全部通過,6歲組通過4題,7歲組通過3題,8歲組通過2題,則其智力年齡=5(歲)+4×2(月)+3×2(月)+2×2(月)=5歲+18個月=6歲6個月。這樣所得的智力年齡,只表示個人當時的智力發展水平,並不能作為直接表示個人智力發展優劣的標准。
德國心理學家斯特恩(W.Stern)首先提出用一個比率或商數的方法來表示智力水平。他認為比一西量表所使用的智力年齡,只能表示絕對的智力水平而不能表示比較的或相對的智力水平。例如一個6歲兒童智齡為8歲,一個10歲兒童智齡為12歲,兩者的智齡都是早兩歲,彷彿智力水平相等,但由於實齡大小不同,其意義是不一樣的。這個差異用智力年齡無法表示。於是斯特恩提出用心智商數來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其公式為:心智商數=智齡/實齡。根據這個公式,上述6歲兒童的心智商數為8/6=1.33,而10歲兒童的心智商數為12/10=1.2。這樣就可以表示這兩個兒童的智力差異了。
1916年推孟在他修訂的斯一比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商數來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他認為心智商數常常是一個小數,既繁瑣又不易理解,於是他主張將心智商數乘以100,並稱做智力商數,簡稱比率智商或智商(IQ)。其公式為:智商(IQ)=
智齡/實齡×100。根據這個公式,上述兩個兒童的智商分別為133和120。斯一比量表在計算智商時對實際年齡有一些特殊規定。1916年斯一比量表規定:凡實齡在16歲以下者,用實齡作除數;凡實齡在16歲以上者,一律以16作除數。1937年修訂的斯一比量表規定:13歲以下者用實齡作除數,16歲以上一律以15作除數,年齡在13—16歲之間者,以13加上超過13歲的月數的2/3為除數。例如15歲兒童以13歲16個月為除數(13+24×2/3)。推孟的這一規定是依據隨著年齡增長智力發展減慢的理論提出的。
比率智商雖然可以描述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也可以根據IQ值區別兩個人的智力水平,但傳統的比率智商在理論和應用上有兩個主要障礙:一是智力發展速度先快後慢,與年齡的增長不成直線關系,且智力發展何時達到頂點尚有爭議,因而計算成人智商應以多大實足年齡作除數尚無統一標准,而採用不同的除數所得的智商就不相同。二是在不同年齡組中智商分布具有不同的標准差,因而相同的智商對於不同年齡便具有不同的意義。也就是說智商IQ值不能說明一個人在團體中的智力水平是高還是低。例如一個人的IQ值為100,該團體的智商分布是70—100,那麼此人在團體中智力水平算最高;若該團體的智商分布是100—140,那麼此人在團體中智力水平就是最低的。而且隨著年齡增長,智力分布的標准差會變大,即使二人的IQ值相同,但只要實齡不一樣,則二人在所屬團體中的位置或相對智力水平也就不一樣。於是有人提出用智力標准分數和離差智商(IQD)來表示智力的相對水平。
所謂離差智商是指將一個人的智力測驗分數與同年齡組的平均分數比較所得到的標准分數,它是以標准差為單位得出的個人分數偏離團體平均數的相對數量。這種智商是根據離差計算出來的,故稱離差智商。其計算公式為:離差智商(IQD)=K×(X-x)/s+100。式中,x為某人實得的智力測驗分數,王為某人所在年齡組的平均分數,s為該年齡組分數的標准差,100為指定的常態化標准分數的均數值,K為其標准差(韋氏量表的K=15,斯一比量表的K=16)。
(二)能力傾向測驗
能力傾向是指天生或遺傳的、並不直接依賴於專門教學或訓練的潛在的能力趨勢,它反應的是個體從未來訓練中獲益的能力。能力傾向測驗主要用於測量被試的潛在成就或預測將來的作為水平,也就是預測個體在將來的學習或工作中可能達到的成功程度。例如某人的測驗結果表明他在邏輯推理能力上有明顯的優勢,我們就可以預測此人將來在理科課程的學習上可能獲得較好的成績,從而可以幫助他在未來的專業或職業選擇中作出正確決策。能力傾向測驗可用於學術和職業咨詢、職業安置等,該測驗的分數可以幫助決策者和被試自己選擇合適的訓練程序或職業。
傳統的智力測驗不能在更精確的意義上解釋個體的能力差異。因為傳統的智力測驗在實施與解釋中,人們發現即使某些人得到同樣的智商分數,他們在不同的題目類型上所表現出來的成績卻是不一致的,可能甲更擅長語文推理,乙更擅長於空間操作,丙更擅長圖形認知,等等。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學校專業與職業咨詢的發展,以及人事工作科學管理的逐漸普及,這些都對能力測驗的精細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想在人員和學校專業或工作之間作出最佳匹配,就必須清楚每個專業或工作所要求的主要能力因素,以及每個人員在這些能力因素上的優劣。正因如此,能力傾向測驗應運而生。1941年,瑟斯頓(Thurstone)編制了第一個能力傾向成套測驗。此後,能力傾向測驗得到迅速發展,成為學校教育和人事工作的有效輔助工具。能力傾向測驗包括一般能力傾向測驗和特殊能力傾向測驗。
1.常用一般能力傾向測驗介紹
一般能力傾向測驗是測量一個人的多方面的潛能。它強調的是對能力的不同方面的測量,測量的結果不是得到單一的IQ分數,而是產生一組不同的能力傾向分數,從而提供表示個人特有長處和短處的能力輪廓。一般能力傾向測驗的結果通常是職業咨詢、分類和安置決策中最有效的信息。下面介紹一些常用的一般能力傾向測驗。
(1)一般能力傾向成套測驗(GATB)
一般能力傾向成套測驗是由美國勞工部就業保險局於20世紀50年代出版、70年代修訂的,是職業咨詢和安置中最有效的一套測驗。GATB是在各種職業團體施測幾十個測驗後進行因素分析的基礎上編制的,為美國各州就業辦事機構所採用,並為其他國家制定能力傾向成套測驗所借鑒。這個成套測驗包括名稱比較、算術、三維空間、詞彙、工具相配、算術推理、形狀相配、作記號、放置、轉動、裝配、拆卸等12個分測驗,前八個分測驗為書面測驗,後三個分測驗為器具測驗。共測量一般智慧能力、言語能力、數字能力、空間能力、形狀知覺、書寫知覺、運動協調、手工靈巧和手指靈活等九種能力。GATB適用於初三以上年級的中學生以及成年人,為團體測驗,測驗時限為120—130分鍾,主要用於職業指導和就業咨詢。
(2)BEC職業能力傾向測驗
我國心理學工作者通過實驗研究和調查研究,在能力傾向和各種不同的職業之間建立了聯系,這樣就可以根據被試在職業能力測驗的各個分測驗上的得分,來評價其在各種不同職業上的潛力。於是在我國便出現了種類頗多的職業能力傾向測驗,其中一類是一般職業能力傾向測驗,它用於職業定向,通常包括一組涉及各種職業活動的分測驗。《BEC職業能力測驗》(I型)是1988年由北京人才評價與考試中心(簡稱BEC)參照美國"教育與工業測驗服務中心"編制的《職業能力安置量表(CAPS)》而開發的,是我國最早的一個成套職業能力傾向測驗。該測驗包括機械推理、空間關系、言語推理、數學能力、言語運用、字詞知識、知覺速度和准確性、手指速度和靈活性等八個分測驗。
2.常用特殊能力傾向測驗介紹
所謂特殊能力是指從事某種專業活動的能力,如運動能力、機械能力、音樂和藝術能力、飛行能力等。特殊能力測驗就是對這些能力的測量,也可以說是測定智能的特殊因素的一種測驗。它具有診斷和預測的職能,亦即能夠判斷一個人具有什麼樣的能力以及在所從事的活動中適應和成功的可能性。現有常用的特殊能力測驗一般針對於一種特殊能力所包含的各方面因素進行測量,其內容與相應專業或職業訓練的重點是一致的,而測量的目的既想了解個體在此專業領域的既有水平,又想預測個體今後在此專業領域成功的可能性。在教育領域,特殊能力測驗可以作為制定和實施有關教育計劃的依據p可以對學生的發展潛能進行測定,以便了解學生的情況,更好地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可以為中學畢業生的升學和就業咨詢以及專業學校的招生工作提供服務。下面介紹一些常用的特殊能力測驗。
(1)音樂能力測驗
一般認為,音樂能力包括音樂基本感覺辨別力、音樂關系理解能力、音樂鑒賞能力和音樂的演奏或運動能力等四個方面。大多音樂能力測驗都是依據此而編制的。常用的量表有《西肖爾音樂才能測驗》等。《西肖爾音樂才能測驗》從五個方面25種特殊能力出發來測量與辨別具有音樂才能的兒童,這五個方面為音樂的感覺和知覺、音樂的動作、音樂的記憶與想像能力、音樂的智力和音樂的情感等。該測驗的項目都錄在唱片里,每種能力都用一組難度由淺到深的題目去測量,以便更准確地分辨被試的音樂才能。
(2)文書能力傾向測驗
這種特殊能力測驗側重於知覺的速度。例如《明尼蘇達文書測驗》包括數目比較和名稱比較兩部分。數目比較是呈現給被試200對數目,每個數目包括3—12個不同的數字,要求被試盡快找出兩個數目完全相同的數字,並作上記號;名稱比較是把數目換成了名稱。一般來說,文書能力傾向測驗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同時要求較快的審閱速度。
(三)創造力測驗
創造力是智能的綜合體現,它以創造思維和創造想像為先導,受智力水平的制約,因此我們把創造力測驗作為能力測量的一種來討論。創造力測驗的目的是評定個體創造力的高低,它無論是對青少年創造力的培養還是潛能開發與預測,都有積極意義。由於創造力的定義,尤其是其操作定義,一直是心理學研究領域中眾說紛紜、爭論不休的話題,因此不少心理學家根據自己對創造力的界定和理論構想,設計出了相應的創造力測驗。從總體上看,大家都基本上承認思維的新穎性、獨特性、流暢性、變通性等發散性思維的品質特徵是創造性活動的基礎。因此,絕大多數的創造力測驗都把重點放在測量發散性思維能力上。如目前較常用的《南加尼福利亞大學測驗》、《托蘭斯創造思維測驗》和《芝加哥大學創造力測驗》等,雖然題目的數量和具體內容各不相同,但都是圍繞測量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而設計的。這里介紹較為常用的托蘭斯創造思維測驗。
托蘭斯創造思維測驗是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學家托蘭斯(E.p.Torrance)編制的,是目前影響最大、應用最廣泛的創造力測驗,從幼兒園到研究生院都適用。托蘭斯創造思維測驗由圖形創造思維測驗、語文創造思維測驗以及聲音和詞的創造思維測驗三套構成,每套都有兩個復本,以滿足對創造力進行初測和復測的需要。整套測驗由12個分測驗構成。圖形創造思維測驗(甲式)包括建構圖形、完成圖形與線條三個分測驗,測驗按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和精緻性評分。語文創造思維測驗(乙式)包括提問、猜測原因、猜測結果、產品改良、不尋常的用途、不尋常的問題、設想等七個分測驗,測驗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三方面評分。聲音和詞的創造思維測驗包括音響想像、象聲詞想像兩個分測驗,測驗只記獨特性得分。托蘭斯創造思維測驗是以學校為背景的,為了消除被試的緊張情緒,他把測驗稱做"活動",並用游戲的形式組織起來,使施測過程輕松愉快、富有樂趣。
二、人格測量
人格測量是一類用以確定人們的人格特點或人格類型的心理測量。首先提倡用科學方法測量人格的是英國的高爾頓(Galton)。人格測量具有描述和鑒別的功能,因此它便於因材施教和職業指導。
(一)人格測量的方法
由於依據的人格理論不同,就導致了不同的人格測量方法,主要有自陳量表法、投射測驗法、評定量表法和情境測驗法等。
1.自陳量表法
自陳量表又稱自陳問卷,是測量人格最常用的方法。自陳量表法是對擬測量的人格特徵編制許多測驗試題,讓被試回答,從其答案來衡鑒這項特徵。它不僅可以測量外顯行為,也可以測量自我對環境的感受。其基本假設是:只有被試自己最了解自己。
由於自我報告對有關變數難以控制且不容易客觀評分,因此自陳量表法多採用客觀測驗的形式。另外被試的答題偏向或習慣會影響結果的真實性,因此應在量表中增加效度量表以檢查被試答卷的有效程度。
2.投射測驗法
投射測驗法是一種非組織的、隨意的測驗方法。它是向被試提供一些意義不明確的刺激情境,讓被試在沒有控制的情況下,對多種含義模糊的刺激,不受限制地、自由地作出反應,從而不知不覺地表露出人格特質。其基本假設是:人們對於外界刺激的反應都是有其原因且可以預測的,而不是偶然發生的。依據被試的反應方式可將投射測驗分成下面五類:聯想法、構造法、完成法、選排法、表露法等。
3.評定量表法
所謂評定是指由評定人通過觀察來給被評定人的某種行為或特質確定一個分數。表達評定結果的程序叫評定量表。評定量表一般包括一組用以描繪個體的特質或特徵的詞或句子,要求評定人在一個多重類別的連續體上對被評定人的行為和特質作出評價和判斷。評定量表法是觀察法與測驗法的結合。由於評定方式不同,評定量表通常有數字評定量表、圖表評定量表、標准評定量表、強迫評定量表、檢核表等不同種類。常見的人格評定量表主要有蕭孝蝶品質評定量表、梵蘭社會成熟量表、卡氏兒童社會行為量表、高夫等人的形容詞檢核表等。
(二)氣質類型的測定
氣質類型的測定方法主要有觀察法、條件反射法、心理實驗法和心理量表法等。其中自陳量表法是測定氣質類型較為簡便的方法,主要有波蘭心理學家簡•斯特里勞編制的《斯特里勞氣質調查表(STI)》、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編制的《艾森克人格問卷(EPQ)》、美國心理學家瑟斯頓編制的《瑟斯頓氣質量表》和我國山西省教科所張拓基、陳會昌編制的《氣質類型調查表》等。
《氣質類型調查表》共60個項目,每種基本氣質類型各15題,按隨機順序排列。採用自陳法,要求被試按指導語的要求回答問題。
氣質類型調查表
本測驗共有60個問題,只要你能根據自己的實際行為表現如實回答,就能幫助你確定自己的氣質類型,但必須做到:
① 回答時請不要猜測題目內容要求,也就是說不要考慮應該怎樣,而只回答你平時怎樣,因為題目答案本身無所謂正確與錯誤之分。
② 回答要迅速,不要在某道題目上花過多時間。
③ 每一題都必須回答,不能有空題。
④
在回答下列問題時,你認為很符合自己情況的,記2分,較符合自己情況的,記1分,介於符合與不符合之間的,記0分。較不符合自己情況的,記-1分,完全不符合自己情況的,記-2分。
1.做事力求穩妥,不做無把握的事。
2.遇到可氣的事就怒不可遏,想把心裡話全說出來才痛快。
3.寧肯一個人幹事,不願很多人在一起。
4.到一個新環境很快就能適應。
5.厭惡那些強烈的刺激,如尖叫、噪音、危險鏡頭等。
6.和人爭吵時,總是先發制人,喜歡挑釁。
7.喜歡安靜的環境。
8.善於和人交往。
9.羨慕那種善於克制自己感情的人。
10.生活有規律,很少違反作息制度。
11.在多數情況下情緒是樂觀的。
12.碰到陌生人覺得很拘束。
13.遇到令人氣憤的事,能很好地自我剋制。
14.做事總是有旺盛的精力。
15.遇到問題常常舉棋不定,優柔寡斷。
16.在人群中從不覺得過分拘束。
17.情緒高昂時,覺得干什麼都有趣;情緒低落時,又覺得什麼都沒有意思。
18.當注意力集中於一事物時,別的事很難使我分心。
19.理解問題總比別人快。
20.碰到危險情景,常有一種極度恐怖感。
21.對學習、工作、事業懷有很高的熱情。
22.能夠長時間做枯燥、單調的工作。
23.符合興趣的事情,干起來勁頭十足,否則就不想干。
24.一點
Ⅳ 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sea適合什麼職業
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sea適合的職業如下:
1、企業型(E):
追求權力、權威和物質財富,具有領導才能。喜歡競爭、敢冒風險、有野心、抱負。為人務實,習慣以利益得失,權利、地位、金錢等來衡量做事的價值,做事有較強的目的性。喜歡要求具備經營、管理、勸服、監督和領導才能,以實現機構、政治、社會及經濟目標的工作,並具備相應的能力。如項目經理、銷售人員,營銷管理人員、政府官員、企業領導、法官、律師。
2、常規型(C):
尊重權威和規章制度,喜歡按計劃辦事,細心、有條理,習慣接受他人的指揮和領導,自己不謀求領導職務。喜歡關注實際和細節情況,通常較為謹慎和保守,缺乏創造性,不喜歡冒險和競爭,富有自我犧牲精神。
喜歡要求注意細節、精確度、有系統有條理,具有記錄、歸檔、據特定要求或程序組織數據和文字信息的職業,並具備相應能力。如:秘書、辦公室人員、記事員、會計、行政助理、圖書館管理員、出納員、打字員、投資分析員。
3、實際型(R):
願意使用工具從事操作性工作,動手能力強,做事手腳靈活,動作協調。偏好於具體任務,不善言辭,做事保守,較為謙虛。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歡獨立做事。
喜歡使用工具、機器,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對要求具備機械方面才能、體力或從事與物件、機器、工具、運動器材、植物、動物相關的職業有興趣,並具備相應能力。如:技術性職業(計算機硬體人員、攝影師、制圖員、機械裝配工),技能性職業(木匠、廚師、技工、修理工、農民、一般勞動)。
4、調研型(I):
思想家而非實幹家,抽象思維能力強,求知慾強,肯動腦,善思考,不願動手。喜歡獨立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工作。知識淵博,有學識才能,不善於領導他人。考慮問題理性,做事喜歡精確,喜歡邏輯分析和推理,不斷探討未知的領域。
喜歡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獨立的定向任務,要求具備智力或分析才能,並將其用於觀察、估測、衡量、形成理論、最終解決問題的工作,並具備相應的能力。 如科學研究人員、教師、工程師、電腦編程人員、醫生、系統分析員。
5、藝術型(A):
有創造力,樂於創造新穎、與眾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現自己的個性,實現自身的價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實際。具有一定的藝術才能和個性。善於表達、懷舊、心態較為復雜。
喜歡的工作要求具備藝術修養、創造力、表達能力和直覺,並將其用於語言、行為、聲音、顏色和形式的審美、思索和感受,具備相應的能力。不善於事務性工作。如藝術方面(演員、導演、藝術設計師、雕刻家、建築師、攝影家、廣告製作人),音樂方面(歌唱家、作曲家、樂隊指揮),文學方面(小說家、詩人、劇作家)。
然而,大多數人都並非只有一種性向(比如,一個人的性向中很可能是同時包含著社會性向、實際性向和調研性向這三種)。霍蘭德認為,這些性向越相似,相容性越強,則一個人在選擇職業時所面臨的內在沖突和猶豫就會越少。為了幫助描述這種情況,霍蘭德建議將這六種性向分別放在一個正六三角形的每一角。
員工的工作滿意度與流動傾向性,取決於個體的人格特點與職業環境的匹配程度.當人格和職業相匹配時,會產生最高的滿意度和最低的流動率.例如,社會型的個體應該從事社會型的工作,社會型的工作對現實型的人則可能不合適.這一模型的關鍵在於:1 個體之間在人格方面存在著本質差異;2 個體具有不同的類型;3 當工作環境與人格類型協調一致時,會產生更高的工作滿意度和更低的離職可能性.
二、類型關系:
霍蘭德所劃分的六大類型,並非是並列的、有著明晰的邊界的。他以六邊形標示出六大類型的關系。
1、相鄰關系:
如 RI 、 IR 、 IA 、 AI 、 AS 、 SA 、 SE 、 ES 、 EC 、 CE 、 RC 及 CR 。屬於這種關系的兩種類型的個體之間共同點較多,現實型 R 、研究型 I 的人就都不太偏好人際交往,這兩種職業環境中也都較少機會與人接觸。
2、相隔關系:
如 RA 、 RE 、 IC 、 IS 、 AR 、 AE 、 SI 、 SC 、 EA 、 ER 、 CI 及 CS ,屬於這種關系的兩種類型個體之間共同點較相鄰關系少。
3、相對關系:
在六邊形上處於對角位置的類型之間即為相對關系,如 RS 、 IE 、 AC 、 SR 、 EI 、及 CA 即是,相對關系的人格類型共同點少,因此,一個人同時對處於相對關系的兩種職業環境都興趣很濃的情況較為少見。
人們通常傾向選擇與自我興趣類型匹配的職業環境,如具有現實型興趣的人希望在現實型的職業環境中工作,可以最好地發揮個人的潛能。但職業選擇中,個體並非一定要選擇與自己興趣完全對應的職業環境。
一則因為個體本身常是多種興趣類型的綜合體,單一類型顯著突出的情況不多,因此評價個體的興趣類型時也時常以其在六大類型中得分居前三位的類型組合而成,組合時根據分數的高低依次排列字母,構成其興趣組型,如 RCA 、 AIS 等;
二則因為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依據興趣類型,還要參照社會的職業需求及獲得職業的現實可能性。因此,職業選擇時會不斷妥協,尋求與相鄰職業環境、甚至相隔職業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個體需要逐漸適應工作環境。但如果個體尋找的是相對的職業環境,意味著所進入的是與自我興趣完全不同的職業環境,則我們工作起來可能難以適應,或者難以做到工作時覺得很快樂,相反,甚至可能會每天工作得很痛苦。
Ⅵ 關於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量表
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量表
1.在學校里,我喜歡試著對事情或問題作猜測,即使不一定都猜對也無所謂。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2.我喜歡仔細觀察我沒有看過的東西,以了解詳細的情形。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3.我喜歡聽變化多端和富有想像力的故事。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4.畫圖時我喜歡臨摹別人的作品。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5.我喜歡利用舊報紙、舊日歷及舊罐頭等廢物來做成各種好玩的東西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6.我喜歡幻想一些我想知道或想做的事。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7.如果事情不能一次完成,我會繼續嘗試,直到成功為止。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8.做功課時我喜歡參考各種不同的資料,以便得到多方面的了解。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9.我喜歡用相同的方法做事情,不喜歡去找其他新的方法。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10.我喜歡探究事情的真假。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11.我喜歡做許多新鮮的事。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12.我不喜歡交新朋友。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13.我喜歡想一些不會在我身上發生過的事情。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14.我喜歡想像有一天能成為藝術家。音樂家或詩人。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15.我會因為一些令人興奮的念頭而忘記了其他的事。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16.我寧願生活在太空站,也不喜歡住在地球上。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17.我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有固定的答案。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18.我喜歡與眾不同的事情。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19.我常想要知道別人正在想什麼。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20.我喜歡故事或電視節目所描寫的事。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21.我喜歡和朋友一起,和他們分享我的想法。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22.如果一本故事書的最後一頁被撕掉了,我就自己編造一個故事,把結局補上去。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23.我長大後,想做一些別人從沒想過的事情。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24.嘗試新的游戲和活動,是一件有趣的事。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25.我不喜歡太多的規則限制。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26.我喜歡解決問題,即使沒有正確的答案也沒關系。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27.有許多事情我都很想親自去嘗試。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28.我喜歡唱沒有人知道的新歌。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29.我不喜歡在班上同學面前發表意見。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30.當我讀小說或看電視時,我喜歡把自己想成故事中的人物。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31.我喜歡幻想200年前人類生活的情形。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32.我常想自己編一首新歌。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33.我喜歡翻箱倒櫃,看看有些什麼東西在裡面。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34.畫圖時,我很喜歡改變各種東西的顏色和形狀。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35.我不敢確定我對事情的看法都是對的。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36.對於一件事情先猜猜看,然後再看是不是猜對了,這種方法很有趣。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37.玩猜謎之類的游戲很有趣,回為我想要知道結果如何。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38.我對機器有興趣,也很想知道它裡面是什麼樣子,以及它是怎樣轉動的。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39.我喜歡可以拆開來的玩具。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40.我喜歡想一些新點子,即使用不著也無所謂。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41.一篇好的文章應該包含許多不同的意見或觀點。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42.為將來可能發生的問題找答案,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43.我喜歡嘗試新的事情,目的只是為了想知道會有什麼結果。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44.玩游戲時,我通常是有興趣參加,而不在乎輸贏。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45.我喜歡想一些別人常常談過的事情。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46.當我看到一張陌生人的照片時,我喜歡去猜測他是怎麼樣一個人。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47.我喜歡翻閱書籍及雜志,但只想知道它的內容是什麼。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48.我不喜歡探尋事情發生的各種原因。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49.我喜歡問一些別,人沒有想到的問題。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50.無論在家裡或在學校,我總是喜歡做許多有趣的事。
完全符合 部分符合 完全不合
主題詞 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職業潛能測評·創造力測試
適用情景 當想了解自己的職業創造力以有助於做出職業規劃時,查看此技能。
7 技能描述
創造力是一種特殊的能力,是人的一種高級能力。
1.衡量創造能力的指標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
(1)流暢性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個人表達出較多的觀念。
(2)變通性是指思考靈活多變,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較少受到某一種固定思維模式的影響,能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3)獨特性是指觀念和見解新穎獨特,不受常規影響。
2.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量表
在創造力測試中常用的量表為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量表(見練習中的測量表)。
(1)測試方法。該量表是一份幫助個人了解自己創造能力的測試。如果您發現表中某些句子所描述的情形很適合自己,則請在題後的表格中「完全符合」的選項內打勾;如果有些句子對你來說,只是部分適合,則在「部分符合」的選項內打勾;如果有些句子對你來說,根本不可能,則在「完全不符」的選項內打勾。
(2)注意事項
① 每一題都需要做,但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去想。
② 所有題目都沒有「正確答案」,僅憑讀完每一句話後的第一印象作答。
③ 雖然沒有時間限制,但盡可能地爭取以較快的速度完成。
④ 僅憑自己的真實感覺作答,在最符合自己的選項內打勾。
⑤ 每一道題只能打一個勾。
在做完所有題目後,根據測試表中所給每一選項的分數計算自己的最後得分,得分最高說明創造能力強,反之,說明創造能力差。
9 牢記要點
創造力的特點和測量方法有:
_ 創造力的核心是創造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
_ 常用測量創造力的方法是威廉斯創造力
_ 傾向測量表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測驗是比較有名的創造力測驗之一。該測驗主要是測查人們運用語言和圖形時所表現出的各種創造力。語言方面主要是概念、物體功能和效用、段落等方面的創造性;圖形則主要是利用各種基本幾何圖形,建構不同的物體。具體測量內容如下:
詞語流暢:迅速寫出包括一個指定字母的詞。如包含「o」的詞:box, over, mother等。
觀念流暢:迅速列舉屬於某一種類的事物的名稱。如方的東西:書桌,建築物,直尺等。
聯想流暢:列舉近義詞。如快樂的近義詞:高興,愉快,愉悅等。
表達流暢:寫出每個詞都以指定字母開頭的四詞句子。如「K U
Y I 」 則 Keep up you interest, Kill useless yellow insects 等等。
效用測驗:盡可能多地列舉每一件東西的用途。
故事命題:為短故事情節命題。
非常用途:列舉出一個指定物體的各種可能的非同尋常的用途。如:報紙除了可以閱讀外,還可以用於點火、擋光線、寫字等。
推斷結果:列舉一個假設事件的不同結果。如「假如人不再需要睡眠,會出現什麼情況?」回答如「干更多的工作」。
解釋比喻:以幾種不同的方式完成包括比喻的句子。
組成對象:給定一組圖形,如圓、三角形、梯形、正方形等,讓人們運用這些材料,組成各種有意義的圖形,類似於搭積木。
略圖:把一簡單圖形復雜化,組成盡可能多的可辨認的物體略圖。
火柴問題:移動指定數量火柴棒,保持一定數目的圖形。
. 實踐練習
請根據下面給出的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量表測試您的創造力。
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量表
1.在學校里,我喜歡試著對事物或問題作猜測,即使不一定都猜對也無所謂。2.我喜歡仔細觀察我沒有見過的東西,以了解詳細的情形。3.我喜歡變化多端和富有想像力的故事。4.畫圖時我喜歡臨摹別人的作品。5.我喜歡利用報紙、舊日歷等廢物來做成各種好玩的東西。6.我喜歡幻想一些我想知道或想做的事。7.如果事情不能一次完成,我會繼續嘗試,直到成功為止。8.做功課時我喜歡參考各種不同的資料,以得到多方面的了解。9.我喜歡用相同的方法做事情,不喜歡去找其它新的方法。10.我喜歡探究事情的真假。11.我喜歡做許多新鮮的事情。12.我不喜歡交新朋友。13.我喜歡想一些不會在我身上發生的事。14.我想像有一天能成為藝術家、音樂家或詩人。15.我會因為一些令人興奮的念頭而忘記了其它的事。16.我寧願生活在太空站,也不喜歡住在地球上。17.我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有固定答案。18.我喜歡與眾不同的事情。19.我常想知道別人在想什麼。20.我喜歡故事或電視節目所描寫的事。21.我喜歡和朋友在一起,和他們分享我的想法。22.如果最後一本書的最後一頁被撕掉了,我就自己編造一個結果。23.我長大後,想做一些別人從沒想過的事情。24.嘗試新的游戲和活動,是一件有趣的事。25.我不喜歡受太多的規則限制。26.我喜歡解決問題,即使沒有正確的答案也沒有關系。27.有許多事情我都很想親自去嘗試。28.我喜歡唱沒有人知道的新歌。29.我不喜歡在班上同學面前發表意見。30.當我讀小說或看電視時,我喜歡把自己想成故事中的人物。31.我喜歡幻想200年前人類生活的情形。32. 我常想自己編一首新歌。33. 我喜歡翻箱倒櫃,看看有些什麼東西在裡面。34. 畫圖時,我喜歡改變各種東西的顏色和形狀。35. 我不敢確定我對事物的看法都是對的。36. 對於一件事物先猜猜看,再看是否猜對了,這種方法很有趣。37. 玩猜謎之類的游戲很有趣,因為我想知道結果如何。38. 我對機器很感興趣,想知道裡面是什麼樣子,它是怎麼轉動的。39. 我喜歡可以拆開來玩的玩具。40. 我喜歡想一些新點子,即使用不著也無所謂。41. 一篇好的文章應該包含許多不同的意見或觀點。42. 為將來可能發生的問題找答案,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43. 我喜歡嘗試新的事物,目的只是為了想知道會有什麼結果。44. 玩游戲時,我通常有興趣參加,而不在乎輸贏。45. 我喜歡想一些別人常常談過的事情。46. 當看到一張陌生人照片時,我喜歡去猜想他是個怎樣的人。47. 我喜歡翻閱書籍和雜志,但只想大致了解一下。48. 我不喜歡探尋事物發生的各種原因。49. 我喜歡問一些別人沒有想到的問題。50. 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我總是喜歡做許多有趣的事情。
題 目 完 全符 合 部 分符 合 完 全 不符 合 題 目 完 全符 合 部 分符 合 完 全 不符 合
1 26
2 27
3 28
4 29
5 30
(續表)
6 31
7 32
8 33
9 34
10 35
11 36
12 37
13 38
14 39
15 40
16 41
17 42
18 43
19 44
20 45
21 46
22 47
23 48
24 49
25 50
說明:本量表共有50題,包括冒險性、好奇性、想像力、挑戰性四項。其中:正面題目完全符合3分,部分符合2分,完全不符合1分;反面題目完全符合1分,部分符合2分, 完全不符合3分。
(1)冒險性題目有:
① 正面題目:1、5、21、24、25、28、36、43、44
② 反面題目:29、35
(2)好奇性題目有:
① 正面題目:2、8、11、19、27、32、34、37、38、39、47、49
② 反面題目:12、48
(3)想像力題目有:
① 正面題目:6、13、14、16、20、22、23、30、31、32、40、46
② 反面題目:45
(4)挑戰性題目有:
① 正面題目:3、7、10、15、18、26、41、42、50
② 反面題目:4、9、17
計算您的累積,得分高說明創造能力強;反之,說明創造能力差。
Ⅶ 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量表適用於幼兒嗎
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量表通過測驗個人的一些性格特點包括冒險性、好奇性、想像力和挑戰性,來測量個人的創造性傾向。它可以用來發現那些有創造性的個體。高創造力的個體在進行創造性工作時更容易成功,低創造力的個體則循規蹈矩,更適合進行常規型的工作。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量表通過測驗個人的一些性格特點包括冒險性、好奇性、想像力和挑戰性,來測量個人的創造性傾向。它可以用來發現那些有創造性的個體。高創造力的個體在進行創造性工作時更容易成功,低創造力的個體則循規蹈矩,更適合進行常規型的工作。趨於冒險,好奇心強,想像力豐富,勇於挑戰未知的人就是創造性傾向強的人。創造性的個體被認為具有以下認知和情感特質:想像流暢靈活,不循規蹈矩,有社會性敏感,較少有心理防禦,願意承認錯誤,與父母關系密切等。
Ⅷ 事業單位考試
考試的內容很多,具體的每個地方考的都不一樣,你最好說一下你想考哪個地方,我們才能給你詳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