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字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在這里,我就介紹一下漢字的歷史。
有這么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一個長有八隻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隻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後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於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並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於是出現了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下令在全國統一使用一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於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鍾繇又創造出了一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後,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後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涌現出了像「鍾、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一種便於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於一些筆畫過於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在現代社會,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後,我國研製開發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漢字過於復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徵,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志,我們不應該拋棄漢字,而是應該發展漢字,完善漢字,讓漢字在二十一世紀繼續延續下去。
回答:2006-04-14 07:40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您的答復和我的完全一致,尊重您的知識!
謝謝!
共53條評論...
『貳』 人為什麼要創造文字
為了適應生活的需要,幫助表達,交換,記憶等。
『叄』 為啥以統治者或者某些學者創造的文字為什麼永遠不可能被大眾接受,都會以失敗告終
綜上所述,無端造字的人,無論他的權力有多大,沒有人民的認可與實踐,是不會長久的,也不可能得到廣泛的使用和流傳。
『肆』 文字是怎麼創造的
shuofagebutong
『伍』 為什麼漢字不需要創造新字
呵呵,這是漢字與拼音文字造字法的不同形成的
拼音文字構建是字母,往往根據前綴、後綴、拼合等方式很容易造出新詞,即使不用解釋也能被輕易讀懂,得以流傳。
漢字是表音表意結合的方塊文字,其構件是筆畫、部首,造成的新字讀音、意義等不加解釋不可能推廣,所以難以流行。
再說,英文造的是新詞,嚴格意義上不是新字;漢語不是也在不斷造新詞嗎?從詞彙的范疇來說,任何語言都在不斷造詞。
最後,漢字有嚴格的國家標准,是不能憑空造字的。
『陸』 人類為什麼創造文字
為了便於記錄,為了適應生活的需要,為了交流與管理為了活動和幫助表達、交換,記憶等,總之有各種原因,你能想像你沒有文字的日子嗎?那就每天依依喔喔地說話了。。(創造文字的目的不就是為什麼創造文字嗎?)
『柒』 為什麼人們會創造出文字,文字是怎麼形成的 萬物歸一
人類字元或文字的演變(是指每一個最基本的原始字元,不是指後世的人們,根據字根和筆劃所造出來的文字,也不是指拼音文字領域里直接用字母編造新詞的過程.但大多數字元在人類的原始時期已經創造出來的,故把這種思維理解為原始文明的發展過程,也不是沒有道理),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步驟:第一步:只有視覺意義的圖畫文字.這種圖畫文字或符號,通常會比較完整的描述物象.這一階段,人們根據自己所能見到的物象,直接在地上或其他材質上,用十分簡單的工具,描述物象實景,以便使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的人能夠看到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無論作什麼努力,這些符號的痕跡肯定是無法「考證」的.因為那時的人們,只是想表達自己當時的意思,並沒有想到給後人留下「物證」,更不可能有照相、錄相、記錄技術.如果有人非要尋找這類證據,看看幼兒塗鴉、繪畫寫生也就能夠理解了.第二步:有視覺意義和簡單發音訊號的象形符號.它僅描述物象的主要特徵,現在還能看到的納西文字,以及在美洲發現的瑪雅文字,就帶有這個特徵.比如,畫羊,只畫羊角;畫手,只畫五指;畫腳,只畫腳趾;畫房子,只畫輪廓;畫人,只畫站立張開四肢的樣子等.這時的人們,通常會用不十分確切的「讀音」稱呼這個符號,直到多數人能夠發出差不多的「音」時,這個符號便有了自己的「稱呼」了,也就具備了原始的形聲字特徵了.第三步:同時兼有視覺效果和明確讀音的形聲字.最初是以不規則、不穩定的線條或粗糙符號,抽象描述物象,並且按照約定的發音或讀音在人群中進行交流與使用.後來,所使用的線條或符號越來越趨於規范與統一.早期的岩畫文字、楔形文字,以及現代還在使用的雲南麗江「納西文字」、湘西南的「江永女書」等,都屬於這個階段的文字.在漢字領域,因為發展的迅速與快速,直到目前,人們能發現最早的方塊字史料,也只有甲骨文、或陶文、或金文了.但甲骨文、陶文、金文已經遠遠先進於這一階段的文字.在甲骨文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只管拚命生活與生產,努力使自己盡量適應大自然,故沒有為後人留下可以考證的「字元記錄材料」.其實,從歷史發展來看,有無「字元歷史材料」都不能否認這樣的史實:在甲骨文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為著能夠使用「規范、容易使他人辨識的符號」,肯定經歷了漫長的摸索與思考,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與努力,也展示了祖先們的偉大聰明才智.第四步:規範字元時期的「大分裂」.即是說,在字元走向比較規范的階段,不同地域的人們,先後形成了兩個差異很大的發展方向:一個方向以原始字元為字根,繼續沿著「視覺特徵為主」的象形文字方向發展,形成以漢字(方塊字)為主體的視覺文字體系;另一個方向是從原始字元中抽象出一些比較有特色、有明確代表意義的有限字元,作為基本字元,開辟出一條以讀音和聽覺為主要特徵的「字元拼寫」道路,形成了以拉丁字母等為主要特色的「拼音文字」.曾經一些有意沿著「象形文字發展」的古老民族,因為外來勢力的徹底入侵而徹底消亡了,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印第安人、古美洲(中美洲的瑪雅圖畫文字,只是近現在發現了一些痕跡,其實早已滅絕了)等.同時,正因為華夏文明、中原文化、黃河文明的崛起與強大,漢字即方塊字才得以完全的保留下來,並且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在字根與筆劃的組合過程中,已經發展為十分龐大的「漢字世界」,也才能使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得以順利、持續走向今天,並且依舊保持著生機勃勃的景象.不難預測,因為漢字的視覺特徵、單音節、延續思維等特點,必將承擔著未來人類主體文字的歷史重任!
『捌』 文字是怎樣創造出來的
上古時:倉頡--甲骨文
西周時:伯益--大篆[大篆亦有金文(或稱「鍾鼎文」)、籀文之別]
秦之後:李斯--小篆
程邈--隸書[「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
民間演變--草書[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
漢魏後:隸書演變--楷書
蔡邕--八分[楷隸,指東漢中期出現的新體隸書]
劉德升--行書
大篆是相對小篆而言的,現在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統稱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戰國時期除秦國之外的六國文字。小篆是秦統一中國之後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其他諸侯國文字,為便於書寫而刪繁就簡、規范統一的,這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初的規范化書體。隸書是繼小篆之後出現的又一代表性書體,它是在小篆的基礎上產生的。隸書的產生是漢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義不僅在於漢字從此走向了符號化,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漢字的書寫方式和審美趨向,從而為楷書書法藝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並進而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和繁榮開辟廣闊的天地。
『玖』 為什麼要創造了文字
文字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漢字起源於圖畫。在漢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麼漢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漢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佔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佔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麼形聲字大概只佔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准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麼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漢字體系裡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以上兩類合體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邊一類的情形不同。 ③合體記號字。這一類合體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這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於字音和字義的變化,原來的聲旁和形旁已經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舉過的「給、等、 短」一類字。 另一種情形可以舉「章」字為例。 按照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章」字從「音」從「十」。 可是現在一般人說「立早章」 (以區別於「弓長張」)的時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兩部分。其實從古文字看,「章」本來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沒有關系。 漢字用來記錄漢語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中斷過。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里,漢字不僅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服務,而且記錄下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料;甚至跨越國界,被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借去記錄非漢語語言。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也不斷有人批評漢字的缺點,主要是說漢字難認、難寫、難於機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掃盲、兒童識字教育、文化傳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較起來,漢字有它的短處,但是也有它的長處。漢字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古今漢語字音的差別很大。但由於2000年來字形相當穩定,沒有太大變化,字義的變化比較小,所以先秦兩漢的古書今天一般人還能部分看懂。如果古書是用拼音文字寫的,現代人就根本無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語音差別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談,可是寫成漢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樣的。 50年代開始進行簡化漢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簡化字總表》規定了2200多個簡化漢字(包括用簡化偏旁類推的字)。這項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後在一個時期內將保持穩定,不繼續簡化。因為不斷簡化會破壞文字的穩定性,而且簡化一批字以後,原來的繁體字並不能廢除。結果是漢字的總數有增無減,反而加重了學習和使用的人的負擔。 關於文字拼音化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從理論上說,任何自然語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記錄。但是由於漢語方言分歧,在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沒有取得廣泛、切實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會給方言區的人帶來很大的困難。此外,由於漢字歷史悠久,大量的文獻都是用漢字記錄的。一旦改弦易轍,勢必在文獻的廣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難,在社會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動。
『拾』 文字的創造原因是什麼
口頭語來言還受到人體發音器官源的物理屬性的局限,不能直接且清晰地傳達到較遠的距離,聲音的空間穿透力小,影響范圍狹小。倘若想擴大其傳播范圍則必須經由第三者轉述。轉述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意義出現偏差、信息出現損耗的現象,嚴重地影響人類語言傳播活動的深入發展,不能滿足追求文明進步的人們擴大交往的願望。為此必須發明一種可以記錄口頭語言的符號系統,以突破語言的時空限制。正因如此,文字的創造就應運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