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個國家最早有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
約瑟夫·莫尼哀主持建造的首座鋼筋混凝土橋鋼筋混凝土花盆的設計圖紙鋼筋混凝土的問世,引起了建築材料的一場革命。然而,令人驚奇的是,發明鋼筋混凝土的既不是建築業的科學家,也不是著名的工程師,而是一個和建築不搭界的園藝師。他就是法國的約瑟夫·莫尼哀。2007年,在上海世博局主辦的一次大型世博歷史巡展活動中,展覽總策劃俞力先生遍尋不著一件展品——一塊鋼筋混凝土,後來才發現,原來它被布展人員誤認為是建築廢棄物抬出了展區。俞力告訴參展人員:「在1867年巴黎世博會上,這可是一件神奇的展品,一件令花匠莫尼哀十分驕傲的展品。」靈感源自植物根系約瑟夫·莫尼哀(Joseph Monier,1823-1906)是19世紀中期法國巴黎的一位普通花匠。在他管理的花園中,奇花異草生機盎然、香氣撲鼻,行人路過此處,無不駐足觀賞。莫尼哀每天都要和花盆打交道。最初,花盆都是由一些普通的泥土和低級陶土燒制而成,也就是常見的瓦盆。這些花盆不堅固,一碰就破。莫尼哀去咨詢其他花匠朋友,可他們也都面臨著同樣的困擾;去找專門製作盆罐的工人,他們也沒什麼好辦法。那時候,水泥開始作為建築材料使用,人們用水泥加沙子製成混凝土,蓋樓房、修橋梁。混凝土有良好的黏結性,變硬固化後又具有很高的強度,漸漸引起了其他行業的注意。莫尼哀決定自己想辦法改進花盆。他想到了當時比較流行的混凝土材料,便用水泥加上沙子製造水泥花盆,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混凝土花盆。混凝土花盆果然非常堅固,尤其是不怕壓。但混凝土花盆和瓦盆一樣也有缺點,就是經不起拉伸和沖擊,有時,對花木進行鬆土和施肥都會導致花盆破碎。「再想辦法改進!」莫尼哀勉勵自己。有一次,他又摔碎了一個花盆。不過,他有了一個發現:花盆的碎片雖然七零八落,可花盆的泥土卻抱成一團,仍然保持著原狀,好像比水泥還要結實。莫尼哀仔細觀察,原來是植物的根系在泥土中蜿蜒盤繞,相互勾連,使鬆散的泥土抱成了堅實的一團。[分頁]
莫尼哀有了新的主意,他打算仿照植物的根系,製作新的花盆。他先用細小的鋼筋編成花盆的形狀,然後在鋼筋里外兩面都塗抹上水泥砂漿,乾燥後,花盆果然既不怕拉伸也能經受沖擊。莫尼哀發明的鋼筋混凝土花盆,在巴黎的園藝界很快得到推廣。莫尼哀在1867年獲得專利權。首座鋼筋混凝土橋如果莫尼哀的發明只是局限在自家的花圃里,人們不會記住莫尼哀這個名字。有一天,巴黎一位著名的建築師到莫尼哀的花圃里看花。他看到了莫尼哀用鋼筋混凝土製作的花盆,大為驚訝。他鼓勵莫尼哀把這項技術運用到工程上,並為他牽線搭橋。莫尼哀開始應用這項技術製作台階、鐵路的枕木,還有鋼筋混凝土的預制板,並逐漸得到一些設計師的支持和社會的承認。1867年,在巴黎的世博會上,莫尼哀展出了鋼筋混凝土製作的花盆、枕木。而在同一時期,法國人蘭特姆還用鋼筋混凝土製造了一些小瓶、小船,也在這屆世博會上展出。一些建築商在世博會上親眼目睹了鋼筋混凝土的優點:既能承受壓力,又能承受張力,造價還便宜。鋼筋混凝土引起了他們廣泛的興趣。上海現代集團建築結構師李應勇表示:「鋼筋混凝土發明應用之前,歐洲一些設計師已經開始建造比較高的樓房,採用的是鋼鐵結構;鋼鐵結構的樓房堅固但造價昂貴。」1875年,在一些設計師的幫助下,莫尼哀主持建造了巴黎,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這座橋長16米、寬4米,是座人行的拱式體系橋。當時,人們還不明白鋼筋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和鋼筋混凝土受力後的物理力學性能,因此,橋梁的鋼筋配置全是按照體型構造進行,在拱式構件的截面中和軸上也配置了鋼筋。1884年,德國一家建築公司購買了莫尼哀的專利,並對鋼筋混凝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一位叫懷特的土木建築工程師研究了它的耐火性能、強度,混凝土和鋼筋之間的黏結力等等,並在此基礎上研究出了製造鋼筋混凝土的最佳方法。從此,鋼筋混凝土這種復合材料成了土木工程建築中的主角之一。「應該說,鋼筋混凝土的出現和在建築上的應用是建築史上的一件大事,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它幾乎被認為是一切新建築的標志,它給建築的結構方式與建築造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直到現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仍表現了它在建築上所起的重大作用。」李應勇說。上世紀初滬粵「嘗鮮」鋼筋混凝土技術應用到中國,最早在上世紀初的上海和廣州。「19世紀末,上海的建築包括租界內的樓房絕大多數都是磚木或磚混結構。直到20世紀初,外灘的亞細亞大樓、上海總會、東風飯店等歐洲設計師設計、建造的樓房才開始整體或部分使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李應勇表示,其中,最能反映這些建築從傳統風格向現代風格轉變的是江海關大樓(現為上海海關辦事處)。(詳見早報10月16日A47版《江海關大樓送中國赴世博》)據史料記載,江海關大樓分別於1857年、1891年、1925年被三次重建。如今矗立在外灘中山東一路13號的江海關大樓於1927年建成,由著名英資建築設計機構公和洋行設計。大樓建築風格總體上屬於古典主義,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主樓共有9層,加上塔樓,總高度約79.25米,是當時上海外灘最高的建築物。這一次重建採取了鋼結構與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合模式。上世紀一二十年代,廣州、天津等地也先後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高樓。南方大廈就是廣州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高層樓房。
⑵ 混凝土最早由哪個國家的人發明的
混凝土最早由英國人亞斯普丁發明的。
英國人亞斯普丁發明"波蘭特水泥",
法國人莫尼埃取得了鋼筋混凝土的發明專利。
1865年的一天,法國園藝師莫尼埃在觀察植物的根系時,發現植物根系在松軟的土壤里互相交叉、盤根錯節,形成一種網狀結構,從而把土壤抱成了團。
莫尼埃從植物根系的這個現象中得到啟示:如果在做水泥花壇時,在混凝土裡面先加上一些網狀的鐵絲,不就可以使建成的花壇抗拉強度增加、更加結實了嗎?於是他馬上開始動手試驗,效果很好。
鋼筋混凝土就這樣被發明了,並且一直到現在還是建築業中一種不可缺少的主要建築材料。
(2)鋼筋混凝土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考古人員發現5000年前的凌家灘先民不僅能夠製造精美的玉石器,而且已開始稻作農業,飼養或捕獵豬、鹿、鳥禽等多種動物豐富飲食品種。
另外在房屋建設中,他們已懂得類似鋼筋混凝土的:「挖槽填燒土,木骨撐泥牆」的建築工藝。
5000年前的凌家灘人不是只會簡單的搭建屋舍,事實證明,當時的凌家灘人已懂得「挖槽填燒土,木骨撐泥牆」的建築工藝,這和如今的鋼筋混凝土非常相似。
工作人員說,原始先民要用經過火燒過土作為房基槽與牆體的填充材料,在基槽內用木棍作為牆體的支撐柱,然後填埋紅燒的土塊,並在牆體兩側表面敷上較厚的粘泥,甚至一部分還可能用蘆葦桿加固。
1900年,萬國博覽會上展示了鋼筋混凝土在很多方面的使用,在建材領域引起了一場革命。法國工程師艾納比克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看到莫尼爾用鐵絲網和混凝土製作的花盆、浴盆、和水箱後,受到啟發,於是設法把這種材料應用於房屋建築上。
1879年,他開始製造鋼筋混凝土樓板,以後發展為整套建築使用由鋼筋箍和縱向桿加固的混凝土結構梁。僅幾年後,他在巴黎建造公寓大樓時採用了經過改善迄今仍普遍使用的鋼筋混凝土主柱、橫梁和樓板。
1884年德國建築公司購買了莫尼爾的專利,進行了第一批鋼筋混凝土的科學實驗,研究了鋼筋混凝土的強度、耐火能力。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力。
1887年德國工程師科倫首先發表了鋼筋混凝土的計算方法;英國人威爾森申請了鋼筋混凝土板專利;美國人海厄特對混凝土橫梁進行了實驗。
1895年——1900年,法國用鋼筋混凝土建成了第一批橋梁和人行道。1918年艾布拉姆發表了著名的計算混凝土強度的水灰比理論。鋼筋混凝土開始成為改變這個世界景觀的重要材料。
混凝土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代,其所用的膠凝材料為粘土、石灰、石膏、火山灰等。
自19世紀20年代出現了波特蘭水泥後,由於用它配製成的混凝土具有工程所需要的強度和耐久性,而且原料易得,造價較低,特別是能耗較低,因而用途極為廣泛(見無機膠凝材料)。
20世紀初,有人發表了水灰比等學說,初步奠定了混凝土強度的理論基礎。以後,相繼出現了輕集料混凝土、加氣混凝土及其他混凝土,各種混凝土外加劑也開始使用。
60年代以來,廣泛應用減水劑,並出現了高效減水劑和相應的流態混凝土;高分子材料進入混凝土材料領域,出現了聚合物混凝土;
多種纖維被用於分散配筋的纖維混凝土。現代測試技術也越來越多地應用於混凝土材料科學的研究。
⑶ 鋼筋混凝土是怎麼發明的
鋼筋混凝土的發明出現在近代,通常認為法國園丁約瑟夫·莫尼爾(en:Joseph Monier(英文))於內1849年發明鋼筋混凝土並於1867年取容得包括鋼筋混凝土花盆以及緊隨其後應用於公路護欄的鋼筋混凝土樑柱的專利。1872年,世界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在美國紐約落成,人類建築史上一個嶄新的紀元從此開始,鋼筋混凝土結構在1900年之後在工程界方得到了大規模的使用。1928年,一種新型鋼筋混凝土結構形式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出現,並於二次世界大戰後亦被廣泛地應用於工程實踐。鋼筋混凝土的發明以及19世紀中葉鋼材在建築業中的應用使高層建築與大跨度橋梁的建造成為可能。
目前在中國,鋼筋混凝土為應用最多的一種結構形式,占總數的絕大多數,同時也是世界上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最多的地區。其主要原材料水泥產量已於2010年達到18.82億噸,佔世界總產量70%左右。
⑷ 鋼筋混凝土的發展歷史
鋼筋混凝土的發展歷史
鋼筋混凝土的發明出現在近代,通常為人認為發明於1848年。1868年一個法國園丁, 獲得了包括鋼筋混凝土花盆,以及緊隨其後應用於公路護欄的鋼筋混凝土樑柱的專利。1872年,世界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在美國紐約落成,人類建築史上一個嶄新的紀元從此開始,鋼筋混凝土結構在1900年之後在工程界方得到了大規模的使用。1928年,一種新型鋼筋混凝土結構形式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出現,並於二次世界大戰後亦被廣泛地應用於工程實踐。鋼筋混凝土的發明以及19世紀中葉鋼材在建築業中的應用使高層建築與大跨度橋梁的建造成為可能。
鋼筋混凝土是當今最主要的建築材料之一,但它的發明者既不是工程師,也不是建築材料專家,而是一位法國名叫莫尼埃的園藝師。莫尼埃有個很大的花園,一年四季開著美麗的鮮花,但是花壇經常被遊客踏碎。為此,莫尼埃常想:「有什麼辦法可使人們既能踏上花壇,又不容易踩碎呢?」有一天,莫尼埃移栽花時,不小心打碎了一盆花,花盆摔成了碎片,花根四周的土卻僅僅包成一團。「噢!花木的根系縱橫交錯,把松軟的泥土牢牢地連在了一起!」他從這件事上得到啟發,將鐵絲仿照花木根系編成網狀,然後和水泥、砂石一起攪拌,做成花壇,果然十分牢固。
鋼筋混凝土結構是指用配有鋼筋增強的混凝土製成的結構。承重的主要構件是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包括薄殼結構、大模板現澆結構及使用滑模、升板等建造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物。用鋼筋和混凝土製成的一種結構。鋼筋承受拉力,混凝土承受壓力。具有堅固、耐久、防火性能好、比鋼結構節省鋼材和成本低等優點。
⑸ 混凝土的由來
常規的波特蘭水泥,發明是1824年,鋼筋混凝土發明是1848年。
摘錄:1796年,英國人J.帕克用泥灰岩燒制出了一種水泥,外觀呈棕色,很像古羅馬時代的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命名為羅馬水泥。因為它是採用天然泥灰岩作原料,不經配料直接燒制而成的,故又名天然水泥。具有良好的水硬性和快凝特性,特別適用於與水接觸的工程。1813年,法國的土木技師畢加發現了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製成的水泥性能最好。1824年,英國建築工人J.阿斯普丁取得了波特蘭水泥的專利權。他用石灰石和粘土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後,在類似於燒石灰的立窯內煅燒成熟料,再經磨細製成水泥。因水泥硬化後的顏色與英格蘭島上波特蘭地方用於建築的石頭相似,被命名為波特蘭水泥。它具有優良的建築性能,在水泥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⑹ 誰發明了混凝土
據史料記載,1900年,萬國博覽會上展示了鋼筋混凝土在很多方面的使用,在建材領域引起了一場革命。法國工程師艾納比克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看到莫尼爾用鐵絲網和混凝土製作的花盆、浴盆、和水箱後,受到啟發,於是設法把這種材料應用於房屋建築上。1879年,他開始製造鋼筋混凝土樓板,以後發展為整套建築使用由鋼筋箍和縱向桿加固的混凝土結構梁。僅幾年後,他在巴黎建造公寓大樓時採用了經過改善迄今仍普遍使用的鋼筋混凝土主柱、橫梁和樓板。1884年德國建築公司購買了莫尼爾的專利,進行了第一批鋼筋混凝土的科學實驗,研究了鋼筋混凝土的強度、耐火能力。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力。1887年德國工程師科倫首先發表了鋼筋混凝土的計算方法;英國人威爾森申請了鋼筋混凝土板專利;美國人海厄特對混凝土橫梁進行了實驗。1895年——1900年,法國用鋼筋混凝土建成了第一批橋梁和人行道。1918年艾布拉姆發表了著名的計算混凝土強度的水灰比理論。鋼筋混凝土開始成為改變這個世界景觀的重要材料。
由此可知,發明混凝土的人是19世紀60年代法國人約瑟夫·莫尼爾。他是園藝師。 有一種說法是,1865年的一天,法國園藝師莫尼爾在砌花壇時,為防止被人踩壞,試著將鐵絲編成根的形象,將粘合性更好的水泥、砂子、小石子澆灌一起,他按照設想做了一個新花壇,果然踏不碎,他甚至鼓勵別人弄壞它,可誰也弄不碎。這就是混凝土的誕生。後來法國人約瑟夫·莫尼爾取得了鋼筋混凝土的發明專利。
⑺ 鋼筋混凝土是誰發明的
約澤夫·莫尼哀(1823—1906),法國園藝家,鋼筋混凝土的發明者。1865年,法國園藝家約琴夫·莫尼埃在砌花壇時,為防止被人踩壞,試著將鐵絲編成根的形象,將粘合性更好的水泥、沙子、小石子澆灌一起。
⑻ 鋼筋混凝土是誰發明的
約澤夫·莫尼哀(1823—1906),法國園藝家,鋼筋混凝土的發明者。1865年,法國園藝家約琴夫·莫尼埃在砌版花壇時,為防止被人踩壞權,試著將鐵絲編成根的形象,將粘合性更好的水泥、沙子、小石子澆灌一起。
⑼ 混凝土是誰發明的
聰明的古羅馬人發明了現代化建築的最基本材料混凝土。古羅馬人在石灰專和沙子的混合物里摻合進屬碎石子製造出混凝土。他們使用的沙子是稱為「白榴火山灰」的火山土,產自義大利的玻佐里地區。
古羅馬人將混凝土用在許多壯觀的建築物上。如古羅馬最偉大的圓形露天競技場,假如沒有混凝土,建造起來就非常困難。
公元476年古羅馬衰亡後,用白榴火山灰製作混凝土的技術在西方逐漸被人們遺忘了。
但1756年,英國工程師約翰·斯米頓重新發現了這一技術,那時他正在尋找一種用來建造德文郡的埃梯斯通燈塔地基的材料。工程師發現用沙子可以代替白榴火山灰,這樣,在建築物中使用混凝土再次流行起來。19世紀60年代,法國約瑟夫·莫里爾首次將混凝土用於摩天大樓等大型建築物中。
⑽ 鋼筋混凝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在現代都市裏,一座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其中,鋼筋混凝土的作用功不可沒。鋼版筋混凝土權大概也是人類最早開發利用的復合材料之一。
1865年,法國園林師約瑟夫·莫尼埃在觀察植物根系時,發現植物根系在松軟的土壤中盤根錯節,相互交叉成網狀結構,使土壤包成一團,他由此聯想到了花池的構造,在花池中加入了網狀鋼絲,結果製成的花池不再像以前那樣容易破碎。1875年,他又用這一發明製造了鋼筋混凝土橋。從此鋼筋混凝土作為一種新型的建築材料得到廣泛的應用。
鋼筋比重大,既能承受壓力,又能承受張力;混凝土比重較小,但是能承受壓力,不能承受張力。如果全用鋼鐵造大樓,不僅造價昂貴、保暖性能極差,而且地面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壓力;如果全用混凝土蓋大樓,雖然價格比較便宜,卻不堅固。但是在混凝土中加進鋼筋,就把二者的優點都利用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