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主上帝周組佛教

創造主上帝周組佛教

發布時間:2021-09-14 17:41:45

⑴ 佛陀怎樣看待創世主

《覺悟之路》第二十三章 佛陀怎樣看待創世主—上帝
斯里蘭卡(Sri Lanka) 那爛陀長老(Narada Mahathera)著 學愚法師譯
--------------------------------------------------------------------------------
那爛陀長老 加入時間:2007-12-3 13:34:55 點擊:475
數落你梵天的非正義,你創造了掩蓋錯誤的世界。
——《本生經》

巴利語中,相當於其它宗教創世上帝一詞的是Issara(梵文Is-vara),毗濕努或梵天。
佛陀在好多場合中,否定了永恆靈魂的存在,只在為數不多的情況下否定了創世上帝。但是,佛陀從來沒有承認創世上帝的存在,無論它是一種力量或一有情。
雖然說,佛陀沒有置超人的上帝於人類之上,有些學者則說佛陀在此特別重大的矛盾問題上保持了特有的沉默。以下的摘錄將明白無誤的表明佛陀對創世上帝觀念的看法。
在《增支部》中,佛陀說出了流行於當時的三種不同思想,其中一個就是:「一個人無論經歷快樂、痛苦或不苦不樂,此等全是上天的造作。」(1)
根據這種觀點,我們是創造者的意志所造。我們的歸宿完全掌握在他的手中。我們的命運由他預先制定,而他給予被創造者所謂的自由意志則是一徹頭徹尾的謊言。
在《尼乾經》中,佛陀駁斥了這種宿命論的觀點。他說:「故爾,由於上天的造作,人們成為兇殺者、偷盜者、不貞潔者、謊言者、謗言者、惡語者、貪欲者、歹毒者、邪見者。因此,對於那些由上帝創造出來的人,他們既沒有希望也沒有能力和必要作此事或不作彼事。」(2)
在此經典中,佛陀講到了從事自我苦修的天衣派行者,評說道:「諸比丘,若有情眾生經歷的苦樂為上帝創造,那麼,此等天衣派行者一定是由邪惡的上帝創造的。因為,人們得承受如此悲慘的痛苦。」
《堅固經》(3)講述了一個喜好打聽的比丘同所謂的創世者之間一段幽默的對話。一位比丘,希望弄懂物質存在的終結,來到大梵天王前,問道:
「朋友,於何處地水火風四大消失,不留任何痕跡?」對此,大梵天回答道:「出家人,我是梵天,大梵天王,最上有倩、無上者、天主、得勝者、統領者,一切過去未來諸有情之父。」
比丘又一次重復了他的問題,大梵天王再一次給予同樣教條的回答。
當比丘第三次提出這個問題時,大梵天王一手抓住他的手臂,把他拉到一旁,開誠布公地說道:
「出家人,這里的天人都這樣認為:梵天見一切,知一切,洞察一切。但是,出家人,我不知道此地水火風消失於何處,不復存在。所以,出家人,你舍離佛陀,妄想在其它地方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實是一種罪惡。回去吧,出家人,回到祈願者的身邊,向他請教這個問題。按照祈願者的解釋而信仰。」
追溯所謂創世者大梵天王之初,佛陀在《阿逸夷經》(4)中說:
「諸弟子,此有情第一個出身(在一新世界誕生中),如是想:『我是梵天、大梵天、毀滅者、一切見者、施一切者、世界之主、造作者、創世者、天主、施予者、我之主,現在將來一切有情之父。此間有情皆我所創生。為何如此?因為先前我曾如是想:其他有情或許也會來到此等生命世界。這就是我意念之聲,此等有情果真出現。』」
「這些自他而後生的有情眾生也如是思:『此應供者一定是梵天、大梵天、征服者、一切見者、施一切者、世界之主、造作者、創世者、天主、施予者、我之主、現在將來一切有倩之父。』」
「諸弟子,於此,第一個出現於此世間之有情生存時間長,相貌較庄嚴。力量較大,但在他以後而生的有情則生存的時間較少,相貌一般,力量較小。諸弟子,若有情從彼界而亡,來生此界,如是來已,其人或許離棄在家生活而出家,如是出家、勤勉、精進、虔誠、實在、富有智慧,速證喜樂禪定,以此喜悅之心,憶想前生之處,但不再記得比此前生更早之事。其人即說:『彼是應受恭敬之梵天,征服者、一切見者、施一切者、世界之主、造作者、創世者、天主、施予者、我之主、現在將來一切有情之父。我們由他而生,他是常一,永恆不變。他將永遠永遠存在。但是,由他創造而來此世間的我們都是無常的、變化的、不定的、短暫的、註定要消亡的。』」
「如是萬物之初有所定。此正如你所宣說的傳統學說,即為,此乃梵天、天主所為。」
在《般達龍本生故事》(5)中(543),菩薩這樣質問創世者所謂的神聖公正:
「有眼之人皆能見到疾病,
梵天為何沒把所創造之人塑造好?
如果他法力無邊,
為何他又很少伸出他祝福之手?
為何他創造之人又都慘遭痛苦?
為何他不給他們施予快樂?
為何欺騙、謊言和無知如此盛行?
為何虛偽如此囂張?真理和正義如此衰落?
數落你梵天非正義,
創造了容納錯誤的世界。」
在《大菩提本生經》(6)中(528),菩薩反駁了一切皆是萬能者所造的理論,他指出:
「若有萬能之主的存在,
支配一切眾生的苦樂和善惡,
此天主沾滿了罪惡。
人類只能按其意志行事。」

⑵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嗎

佛教認為六道之中有天道,天道中有帝釋天玉皇大帝、大梵天有大梵天王,但是這此個上帝,都是尚未解脫生死的凡夫。

⑶ 人為什麼要學佛佛教說佛是至高無上的,其他教又說上帝是創世主。到

(文摘恭錄自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329集 凈空法師主講 凈宗學院)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學中國傳統文化?答案很簡單,就在經典的最重要的部分顯示出來。為什麼要學傳統文化?《論語》第一句就解答了,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要不要?不亦說乎,就是快樂,這是很快樂的事情,你要不要?要不要快快樂樂的在這個世間過這一輩子?佛法講的法喜充滿。為什麼快樂?它能帶給你一生幸福快樂。我們要不要?要。

方老師,六十五年前我跟他學哲學,他把佛法介紹給我,也有這麼一句話的味道。他介紹給我,他說「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跟他學哲學,我不是跟他學佛學,我們那時候以為佛學是宗教,排斥。所以他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身分搞清楚了,不是迷信;「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告訴我了;第三句,「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諸位想想,這一句跟夫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不是一個意思?那我要想人生最高的享受,我當然想,那就得學,就這麼回事情。要用佛經上,釋迦牟尼佛說清楚了,釋迦牟尼佛沒有放在第一句,放在末後一句,最後面一句,最後一句是什麼?一切經最後用什麼來收尾?「皆大歡喜,作禮而去」。你看,皆大歡喜,跟夫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個鼻孔出氣;跟方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這要不要?要。

不僅如此,你愈想就愈需要,為什麼?個人這一生得到幸福,得到最高的享受;家庭,你在家庭,落實在家庭,你這一個人一生快快樂樂,一天到晚笑臉迎人,你一家幸福快樂,家和萬事興。你看,帶給你家的好處,自己得到好處,家庭得到好處,和睦快樂。帶給社會,我們一層層來說,帶給工作是順利,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一帆風順,為什麼?快樂帶來的,你沒有憂慮,你沒有煩惱。煩惱、憂慮帶給你很多問題,你沒有,一生快樂幸福。所以你的事業一定順利,社會安定和諧,國家富強,天下太平,就為這個。為了這個,我們才學中國傳統文化,才學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保證能幫助我們得到圓滿,叫我們感到滿意。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跟大乘佛法,這是湯恩比舉出來的,他在一九七O年代,往生的前二、三年,全部精神都在宣揚孔孟學說、大乘佛法。他說得好,「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就我們今天遭遇到的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所以英國這兩年學校裡面,從小學、中學、大學都要學中文,把中文放在第一外國語,所有人都要學。前幾天我看到一個信息,報導的是,不但是把中文放在學校里頭做主要科目來教學,又看到一篇,佛教,也把佛教列入正式的學科。我們想,這可能都是受到湯恩比的影響,這是一代歷史哲學家,特別是研究文化史。他告訴我們,根據他的研究,地球上有史以來,曾經發生過二十多種文化,也就是文明,二十多種,但是它沒有宗教做基礎,所以不出二、三百年就沒有了,就消失了。消失到今天,大家曉得的,古文明有四個,其他三個也沒有了,現在只剩下中國。這是湯恩比說的。

文明從哪裡來的?從宗教來的,人類的歷史先有宗教,從宗教衍生出文明,沒有宗教做基礎的文明,都不能長久。中國這個文化能夠到今天,唯一的存在的文明,什麼原因?我們明白了,它有根,它有宗教,這個宗教就是儒釋道。中國人講的是三教九流,九流是學派。宗教是什麼意思,一定要講清楚,不是迷信,迷信的宗教傳承也不會長久,都必須要有哲學做基礎。宗教這兩個字中文的意思,第一個,宗教是人類主要的教育,我們看看儒釋道是不是主要教育?是;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把宗教的定義搞清楚,宗教里頭沒有迷信。中國文字這里頭含義很深、很廣,宗是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教是教育、教學、教化。這兩個字連起來,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這怎麼會有錯?湯恩比這句話說得很重,沒有宗教做基礎的、做根本的那個文明,時間不長,二、三百年就沒有了。這個老人搞傳統文化搞了一輩子,得出這些結論,我們要重視。

我們年輕的時候,學校里讀書,也受老師的影響,宗教就是迷信,提到宗教,馬上跟迷信就掛鉤,就不願意去碰它。我到二十六歲,沒碰宗教,不相信宗教。跟方老師學哲學,方老師把佛經哲學做為一個單元來教我,我學了之後才搞明白、搞清楚。老師又介紹我讀經,叫我讀《華嚴經》,看清涼大師的《疏鈔》,李通玄長者的《合論》。《疏鈔》是教,李通玄的《合論》是禪,宗門教下,把大乘佛教的精神全概括了。
(文摘恭錄自凈宗學院)

⑷ 最近發現上帝比佛祖厲害,因為上帝創造規律,而佛祖是覺悟規律。你們認為呢

上帝那個啟示錄是這么寫的,第一天,世界一片混沌,我說要有光,便有了光。
很多人不懂這是啥意思,我來用佛法告訴你。
大乘起信論講三粗六細。就是說一念不覺生三細。
第一念不覺就是見相,然後是境相,最後是業相,這就是三細相。
所以上帝那個天人一出來,這個世界的眾生共業識剛產生。他第一念就是見相,於是他想看到就是境相。
所以上帝是一個被蒙在鼓裡的天人,他剛好在世界成那時候來的,於是他看錯了。誤以為世界是他的意識心產生的。

⑸ 真主、上帝、佛主都是怎麼回事

佛不是神靈,佛字是佛陀的簡稱,佛陀是漢語對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任何人只要擁有了圓滿的覺悟誰就是佛!比如「老師」只是個職稱並不是人,但任何人只要擁有了教師資格誰就是老師。

⑹ 請問"上帝"和「佛」誰更大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嗎?
上帝這個名詞的定義,非常廣泛,有宗教的上帝,有哲學的上帝,宗教的上帝有好多,哲學的上帝,也有好多。總之,站在什麼立場看上帝,上帝就會變成什麼立場所要求的那個樣子。
耶教說中國儒家的天或上帝,就是耶教的上帝,其實,中國儒家的上帝,是泛神哲學的上帝,是只受人愛而不能要求它來愛人的上帝,也是所謂「不可知論」者的上帝;耶教的上帝,卻是人格的神,是外於宇宙的創造主,是萬能的主宰神。
關於宇宙的起源說,先期的宗教也好,哲學也好,往往是相信神化的。希臘以宙斯為眾神之主,羅馬以裘比特為眾神之主;印度古代的神,很復雜,而且時常變更他們的地位,印度原始神是特尤斯,它與希臘的宙斯及羅馬的裘比特是同一語,但在吠陀神界最有力的卻是婆樓那(司法神),空界的大神是因陀羅(雷神),地界的大神是阿耆尼(火神),地獄神為耶摩王(但它是在天上),所以,印度古代,是近乎多神崇拜的,後來的印度教,對於上帝——創造主,有說是大梵天,有說是大自在天,有說那羅延天,終於結為三位一體的觀念,而以大梵天為創造者,那羅延天為保護者,大自在天為破壞者,其實是一神的三種面貌而已。現在的印度教,崇信阿摩、濕婆,乃至佛陀也成了他們的上帝的同義,「臚列上帝之名幾達一百左右,此外尚有更多的名稱」(周祥光譯的「真理之光」二十二頁)。(注十四)
中國道教的上帝是玉皇,這與儒家的上帝不同,與耶教的上帝不同,與印度教的上帝也不同,若以佛教的天帝觀來衡量,道教及回教的上帝同於佛教的忉利天主,耶教的上帝(從摩西、耶穌、保羅到奧古斯丁,已升了幾級),同於佛教的梵天主,印度教的上帝,同於佛教的大自在天主,忉利天是欲界的第二天,離人間最近,梵天是色界的初禪天,大自在天是色界的最上一天。這不是沒有理由的比照,因本文限於篇幅,不能詳細分析介紹,如有興趣,不妨將各教的上帝觀拿來跟佛教的三界二十八天的境界,相互對照一下,就可一目瞭然了,那也是很有趣味的工作。
因為各天的天主,都有若干驕慢的習氣,對他們的屬下臣民,總喜歡說,只有他自己才是獨一無二的造物主或主宰神,正像人間的君主,往往喜稱自己是「寡人」,除他以外,天下再沒有比他更大的君王了,甚至秦始皇自以為「德過三皇,功蓋五帝」,他要「四三皇」而「六五帝」,所以自稱為始皇帝,這與各天的天主自稱是獨一無二的造物主的心理,是出於同樣的一型,他們甚至還向佛陀吹牛(雜阿含四四·一一九五及一一九六)。其實,他們何嘗真的是宇宙的創造主呢?宇宙根本不可能由某神的一神之力而創造,宇宙乃是由於眾生的業力所感,眾緣所成。
從這看來,佛教的確承認上帝的存在,但卻不相信上帝是宇宙的創造主。
至於哲學上的上帝,根本是出於推想的假設,是一種假定的觀念,並非實證的現量,所以,佛教不會相信它們的存在。
也許有些神教要說:上帝有懲惡賞善的權威,佛教徒就不怕上帝嗎?
是的,因為佛教徒根本不崇拜上帝,當然也不會怕上帝。佛教徒相信,三界之內的一切善神,包括上帝——二十八個層次的天主在內,他們都會信奉佛法,而擁護佛法;佛教看他們,好像軍事機關的職員看守門的衛兵,衛兵有權能執行門禁的出入,陰謀的壞人,衛兵是要管的,是要盤問的,至於規規矩矩的機關人員,豈會駭怕衛兵呢?
佛教不以為上帝有創造萬物的能力,也不承認上帝有主宰眾生禍福的權威。佛教看上帝,也只是六道眾生之一,不過由於他們過去世中所修的福報,而使他們生在天上享樂罷了。縱然上帝會參與人間的禍福事業,那也是由於人類自身業力所感而來。所謂「自助而後人助」,所謂「自侮而後人侮」,就是這個道理。

⑺ 上帝七天創世,每一天分別創造了什麼呢

多伊穆克,信基督不等於不愛國。愛國不是要不分好壞地全面接受自己國家的東西內!
現在的佛教徒容怎麼這么虛偽

以斯拉四書中的創世過程:
第一天:神說「要有宇宙」,然後又造了光;
第二天:創造了天使,他們將一部分水升到天上,另一部分水留在地面;
第三天:將地面上的水聚攏在一起,形成陸地和海洋,並在陸地上創造出果蔬;
第四天:造出日月星辰;
第五天:創造出鳥和魚類,其中包括生活在陸地上的博摩斯和生活在海里的利未坦;
第六天:造出陸地上的動物和人類;
第七天:休息。

⑻ 在佛教中,是誰創造了人

南無阿彌陀佛,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慈慈光師兄答的也很好

人從哪裡來,妄想中來,執著中分,顛倒分別中來,因中來

佛陀是創世主嗎?
不。正信的佛教,沒有創世主的觀念,佛陀是人間的覺悟者,佛陀雖能覺悟世間的一切原理,但卻無能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佛陀雖能化度眾生,眾生的能否得度,尚須由眾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決定。佛陀是最好的良醫,能為眾生的痛苦診斷處方,服他的葯,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葯,佛陀也是愛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向導,能給眾生引導出離世間的苦海,聽從佛的引導,必定得度,如果不從引導,也是愛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創世主自居,能夠實踐佛的言教,就等於見佛敬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創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導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佛陀自己雖已離苦得樂,但卻不能代替眾生離苦得樂。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導師。
佛教稱為無神論的意思是什麼?
這是宗教學上的一個專有名詞。世間有兩種無神論,一種是唯物的無神論;一種是佛教所說的無神論。
唯物無神論否定一切精神的獨立存在,也不信有鬼神的世界。而佛教所講無神論,是說諸法由因緣所生,宇宙萬物由眾生的共業所成,承認有精神、有鬼神,只是不以為有一位如一神教所說的全知、全能,主宰創造宇宙的,既是最初也是最後而唯一的神。
神的分類,從宗教學上,可分作多神、二神、一神、泛神以及無神的信仰。多神是一般的民間信仰,沒有組織、沒有體系,是原始民族的宗教型態,也是地域性的宗教型態。例如∶中國民間的神,分作地方的、國家的。地方的又分作祖先神和自然神,它的名稱和形象,可以因地、因時而異;國家的神是全國和全民族的元祖或山川日月。
至於二神信仰,是把善惡分為兩種勢力。最初是兩個敵對民族各自將己方的保護神視為善神,而對方的則為惡神,後來經由各民族的統一之後而形成了二神的信仰,那便是惡神為魔鬼,善神為上帝;不過,既崇拜魔鬼,也崇拜上帝的宗教,在世界上只有波斯的襖教。基督教雖然也相信魔鬼和上帝永遠的存在,但是只拜上帝,不拜魔鬼,有二神教的內容,只取一神教的形式。
所謂一神教是說,萬物由一神所創造、控制、毀滅,神有大能、權威來主宰萬物,正如中國人所稱為的造物者,基督教所說的耶和華。基督教雖然也相信有天使神,那是唯一上帝的扈從,也是唯一上帝的創造物,不可能成為上帝的繼承人和與上帝相等地位的另一位大神。
至於泛神,是哲學家所相信的理念之神,它是宇宙的本體,自然的法則,並沒有人格的形象,卻是萬物所出生和所回歸之處;神不能有意志地愛人,人有責任和義務服從和敬愛神。
至於無神,本文剛才已說有二類。一是唯物論的無神,認為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都是由物質運行所產生,除物質的活動之外,沒有離物質而存在的靈體。人在出生以前,沒有過去,死亡之後,沒有未來;如果說有,是肉體遺傳的源頭和延續。對個人而言,人死如燈滅,縱然也承認人在世間時所發揮的精神力量,不論是學術的、政治的、藝術的,都能夠影響於後世;但那是物質,而不是精神。人能夠懷念古人,古人卻不知道我們懷念他,因為他們根本已不存在;懷念古人不為慰靈,乃為見賢思齊的自勵勵人。
佛教的無神論主要是基於諸法從因緣所生的現象,說明眾生是由業力感得的果報。每一眾生,各自造業,個別受報,而許多眾生,於往昔生中,曾造無量業;同類的業因,感同類的果報,出生於相同的環境,這就是佛說眾生無盡、世界無窮,是眾生的自作自受。
我們的世界屬於太陽系的范圍之內,是由地球人類及生於此界的其它眾生,往昔的共業所感,並不如一神論者所說是神創造而來。而對於神的認識及神的需求,實際上是因人的需要而有。全知的一神不是真的,但不能說他即等於無神,從信仰者說,他是有的;從被信仰的神而言,他可能是大力的鬼神,大福德的主神,或來自於他方世界的天神。他們不只有一個,因此,一神教的信仰者們,本身就有分裂,對於一神的形象、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樣,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因此一神信仰,其實是多神信仰的升格。
佛教的無神,並不否定多神、二神,乃至於一神的信仰和作用,只是把它們當作眾生的類別,所以《華嚴經》、《地藏經》,乃至於《阿含經》等,都講到鬼神。佛教不是「無鬼神論」者,而是不以為有獨一無二主宰宇宙的創造神。

⑼ 道教中的上帝是誰道教上帝和佛教上帝的區別在哪裡呢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僧侶,即位後自封「大慶法王」,親自講佛法,度僧道。利用佛教幫助他鞏固初建立的明朝政權。 清朝各位皇帝都崇信佛教,皇室崇奉藏傳佛教,漢語系佛教仍在民間流行。清朝末年中國出現了一批著名的佛學研究學者,如楊文會、歐陽竟無、大虛等。近代思想家如康有為、譚嗣同、章太炎、梁啟超等都受過佛學的影響,並對佛教思想提出了新的見解,把佛學思想研究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喇嘛藏語意為「上師」。藏語系佛教始於7世紀中葉,當時的藏王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兩位公主都帶去了佛像、佛經。松贊干布在兩位公主影響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到8世紀中葉,佛教又直接從印度傳入西藏地區。10世紀後半期藏傳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紀中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此後的300多年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隨著佛教在西藏的發展,上層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權,最後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西藏最著名的佛教建築布達拉宮,始建於7世紀文成公主入藏時為公主建的宮室,但建成現在的規模,是到17世紀才完成。

⑽ 以佛教的觀念來解釋,這個世界的創世主是誰

基本概念
緣起,就是說明一切諸法,都是由於因緣而生起的。簡單地說,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互相存在的關系和它的一定條件。如果沒有這個關系和條件,那任何事物和現象,都是無法生起的。什麼叫因緣呢?因緣也就是關系的條件。佛經里曾經說過『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是緣起的定義。說明事物的同時互相依存的關系的道理。
什麼是異時互相存在的道理?譬喻種子和芽的關系。因為過去有了種子,所以現在才能有芽的生起,正因為現在有芽生起,過去的種子,才能叫做種子,這就是異時互相存在關系的道理。從另一方面來看,種子滅的時候,也正是芽生的時候,芽生的時候,也正是種子滅的時候。這就證明芽和種子的生滅現象,又是一種同時互相存在的關系。
禪謂一切事物均處於因果聯系中,依一定條件和合而生,這就是世界.社會.人生以及各種精神現象產生的根源.佛教各種理論和派別,均以"緣起 說作為理論基礎來闡釋自己的宗教觀和宗教實踐,達到菩提覺悟,佛的境界
緣起(pratitya-samutpada)
佛教教義。亦名緣生。「因緣生起」的略稱。緣,意為關系或條件,所謂緣起即諸法由緣而起;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生起變化,都有相對的互存關系或條件。佛教常用「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來說明緣起的理論。緣起說是原始佛教針對當時各種宗教哲學主張宇宙是從「大梵天造」、 「大自在天造」,或從「自性生」、「宿因生」、「偶然因生」、「生類因說」等理論而提出,用以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和各種精神現象產生的根源。最早的緣起說是「業感緣起」即十二因緣說,主要用以解釋人生痛苦的原因,但後來各派對緣起的認識和解釋各有不同。中觀派和三論宗主張「性空緣起」,認為只有一切事物的本性體空,才能生起一切事物。《中論》稱:「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張「阿賴耶緣起」,以「三界唯心」、「唯識無境」來說明世界的本原。《大乘起信論》作「真如緣起」,《勝鬘經》等作「如來藏緣起」,均以佛心、法凈心為世界的根源。華嚴宗把各家關於緣起的學說,用判教形式概括為四種:1、業感緣起。由煩惱惡業招苦果,因果相續,六道展轉,生死輪回,為小乘之緣起觀;2、阿賴耶緣起。由阿賴耶識之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以現行諸法為緣,生煩惱惡業而招感苦果,三世因果輾轉相續,為大乘始教之緣起觀;3、如來藏緣起。又名真如緣起。如真或如來藏為染凈之緣所驅,生種種事物,其染分現六道生死輪回,其凈分現四種聖人,為大乘終教之緣起觀;4、法界緣起。法界通常指真如、實相等,即真如法性之本體為一法界。又為一切法緣一切法成一大緣起,以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生一法,一與多、心與境等圓融無礙,為圓教之緣起觀。
緣起,就是說明一切諸法,都是由於因緣而生起的。簡單地說,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互相存在的關系和它的一定條件。如果沒有這個關系和條件,那任何事物和現象,都是無法生起的。什麼叫因緣呢?因緣也就是關系的條件。佛經里曾經說過『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是緣起的定義。說明事物的同時互相依存的關系的道理。
什麼是異時互相存在的道理?譬喻種子和芽的關系。因為過去有了種子,所以現在才能有芽的生起,正因為現在有芽生起,過去的種子,才能叫做種子,這就是異時互相存在關系的道理。從另一方面來看,種子滅的時候,也正是芽生的時候,芽生的時候,也正是種子滅的時候。這就證明芽和種子的生滅現象,又是一種同時互相存在的關系。
禪謂一切事物均處於因果聯系中,依一定條件和合而生,這就是世界.社會.人生以及各種精神現象產生的根源.佛教各種理論和派別,均以"緣起 說作為理論基礎來闡釋自己的宗教觀和宗教實踐,達到菩提覺悟,佛的境界

閱讀全文

與創造主上帝周組佛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