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雕的歷史源流
在中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舊、新石器時代,石器加工是嶺南原始先民謀生的手段。在珠江口的香港、澳門、珠海發現多處岩刻,以復雜的抽象圖案為主,採用鑿刻的技法,尤以珠海南水鎮高欄島岩刻為巨,最大的一幅高3米、長5米,明文鑿刻,線條清晰,從復雜的線條中還可辨認出人物和船刻。
據研究,該處岩刻年代約為公元前1000年,是青銅時代的作品。南越王宮署遺址發現有多根四方基座八角稜柱形石欄桿,是中國建築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欄桿構件。南越國御苑遺址,以石板作冰裂紋精工鋪砌的石池、蜿蜒曲折的石渠、巨大石板架設的石室以及多種石構件,為中國秦漢遺址所首見。
南越王趙昧墓,是迄今所知嶺南規模最大的石室墓,墓室巨石重達2.6噸。墓中出土的244件(套)的玉器,其中包括71件玉壁以及兩件青玉圓雕舞女、1件浮雕卷雲紋的青白玉雕角杯,還有絲鏤玉衣、龍虎並體玉帶鉤,龍鳳紋重環玉佩、獸首銜壁,均可謂精美絕倫的珍品,反映了當時加工玉石的高超工藝水平,可見南越國已掌握了開料、造型、鑽孔、琢制、拋光、改制等手法以及鑲嵌工藝。在南越王墓中,還發現滑石烤爐、耳杯、豬、枕以及石硯、研石。礪石及磨製精細的石斧等。說明石雕也是被重視的工藝。
從人類藝術的起源就開始了石雕的歷史。可以說,迄今人類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中,沒有哪一種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能工巧匠它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萬古不衰。
石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從那時候起,石雕便一直沿傳至今。在這漫長的歷史中,石雕藝術的創作也不斷地更新進步。不同時期,石雕在類型和樣式風格上都有很大變遷;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審美追趕求,不同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制度,都在制約著石雕創作的發展演變。石雕的歷史是藝術的歷史,也是文化內涵豐富的歷史,更是形象生動而又實在的人類歷史。
先秦時期的石雕
距今一萬年前後,原始先民告別了採集、狩獵經濟,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而轉入了定居的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從事以農耕和畜牧為主的聚落生活。當原始人告別山林的採集、狩獵環境,移居平野河岸和丘崗,過去那些栩栩如生的狩獵藝術也不復重現。人們發現,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案,往往都是簡練、概括抽象變形乃至幾何形式化了的動物紋飾,因而在新石器革命蓬勃發展的地區,石刻岩畫已退居次要乃至絕跡。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大約在距今一萬年左右,已會燒制陶器,但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才開始進入彩陶時代。相比而言,中國古人類發明磨製石器的技術,在舊石器晚期就得到了運用,山頂洞人的石質裝飾品,是經琢磨穿孔而成,這是中國古代雕刻史上的里程碑,因為,只有研磨技術的發明,石料才會成為人類攻無不克的雕刻質材。
裴李崗、仰韶文化時期,中華大地的冰川期結束,是非常適宜於人類生存發展的氣候溫暖期。定居的農耕民,他們樂天知命、相安無事地編織著和平的頌歌。他們製作各式各樣的陶器,喜歡採用抽象簡練、概括的人面魚紋以及各式幾何紋作裝飾,人們對形式美的認識大為擴展,造型藝術也擴大到雕塑的各個領域。
中國新石器時代較早的石雕作品,可以裴李崗文化的石磨盤、磨棒為代表。它是用砂岩加工而成,外觀被設計成鞋底狀的幾何形,工整而大方,重心穩定,其加工難度很大,需要敲打、切割、琢磨修整,涉及到各種石雕加工的基本技法。與同時的各種磨製石器相比,它更具有形式感。它不僅是對原始人生產勞動的忠實記錄,還體現了較高的審美價值。這種凝聚著雙重性質勞動的石工具,往往被作為隨葬品置於死者的身旁,正是宗教般的感召力才能促使藝術家創造出這種罕見的石雕作品。
然而在拳石器時代,由於陶塑易於造型,質材隨處可得,因而它始終是雕塑的主流。一直到鐵器發明之前,石雕仍然是罕見的藝術品,所以,我們的注意力還得轉向石刻岩畫。
石刻岩畫,在條件適宜的邊區,仍是原始行藝術家創作的主要形式,而且經久不衰。例如陰山岩畫中就有不少新石器時代作品。陰山岩畫的表現風格,其影響是十分深遠巨大的。事實上,我國北方和西北的古代游牧民創作的岩畫,多屬鑿刻石璧而成,其源頭則應溯至陰山岩畫。另外,狩獵與動物的描寫始終都是永恆的主題。商周金文中的圖畫字,戰國銅器的寫實紋樣,秦畫像磚的人物狩獵圖,都是這樣技法的延伸,只不過後者日趨精確化、形式化和韻律化而已。由此可見,黑影技法的抽象概括和誇張的特點,最能體現中國古典藝術不重形似,追求氣韻生動傳神的審美理想。
此外,中國古石雕技法的另一源頭——線雕,也是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發現於江蘇連雲港將軍崖的石刻雕像,據認為就是新石器時代末期的原始先民鑿刻的。這種線刻石雕形式,在歷代的石雕創作中,被運用得最為廣泛。
新石器時代的石雕雖然出土不多,但其風格並不單純,也是完全不同於石雕岩畫的另一番天地。出自遼寧東溝後窪的幾件滑石雕刻,皆為圓雕小人頭像,刀法顯得粗獷奇拙,形象古樸、生動,表明它們是象徵性的作品。
人首石雕盡管表現手法稚缺陷抽象,但並不意味著當時雕刻技法低下。如大溪文化的浮雕人面就採用了刻磨的技藝,而且其形象還具有一種無形的宗教力量。顯然,當時的雕刻家是把他們主要的精力放在創作玉石雕刻品這上了。因為我們在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已看到了許多精湛絕倫的玉雕作品以及小石雕工藝品。
紅山文化的玉龍是罕見的傑作,它是用硬度較高的岫岩玉製作的,這是石雕技法應用於玉石雕刻創作的證明。眾所周知,古代雕刻品中,玉與石的質料是很難區分的,在專家的鑒藏分類標准中也只有相對看法。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確認,在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古代雕刻家是將玉和石同等對待的,所以我們在紅山文化和北陰陽營文化中,見到與五雕並存的還有魚形石墜、雨花石裝飾品。
另一方面,原始的藝術家還把他們的技藝廣泛應用於實用器具加工的領域,製作石杵、石臼、研磨盤以及各種石農具,同時還用於雕琢石室類型的墓冢和石槨。尤其是後者的出現,在中國古代石雕建築藝術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發現於遼寧海城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石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巨石建築是不加雕琢的天然巨石的簡單組合,顯得沉穩有力,是使人超脫於塵世的原始巨石崇拜的產物。它一度盛行於歐亞草原,後流傳至東亞大陸,無國時入文明時代,在邊區仍然可以找到它的遺跡。遼寧海域的石棚形式,其石板已被雕琢成規整的幾何體,人為的力量得到加強,自然力和宗教精神顯然就減弱了。它當為巨石建築的尾聲。這咱石棚建築,據認為是墓葬。在史前人的心目中,巨石通常被認為是靈魂或神的住所,因而它常被用作界石、棺槨或宗教崇拜的對象。
迄今為止,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石雕作品,可大致劃分為幾類。第一類為傳統石雕,包括傳統的典型細石器和小件飾物;第二類為磨製實用器,包括日用品、器皿和生產工具、武器;第三類為具有宗教性質的偶像;第四類為具有生活氣息的動物石雕、琢制的石磐。其中以器具和動物石雕最能代表當時石雕造型的最高水平。我們後來能在商代婦好墓中,見到眾多的現實動物和幻想神性動物雕刻品的存在,不能不歸結於新石器時代這種熱衷於謳歌自然生命的石雕傳統。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新石器時代先民創作的實用器具中,頷略到幾何造型這種藝術語言的美妙之處。
事實表明,新石器時代的石製品,如生產工具和武器都具有能夠引起人們視覺美感的點、線和輪廓,在現代裝飾形式上,便構成了前所未見的幾何藝術語言的系統。
不以規矩,則不足以成方圓,這是古人對形式美感最本質的觀察和體驗。所以,中國早期的象形文字,都是一些由方、圓的線條結合點、劃構成的精巧圖形。這咱象形字是把語言文字同美學結合而成的藝術創造。事實上它與原始石雕的幾何造型同出一源。
古代人類是在創作生活用具的同時,創造了點、線、方、圓等幾何形象,我們中人仔細地瀏覽一下新石器時代晚期典型的石製品,就禁不住會贊嘆古代先民怎麼會有如此高超的造型技巧。盡管尚未發明鐵質鑿刻工具,但他們已能用最概括的點、線反映出對象的客觀實際。這些器物的形、線都是那樣優美,是那樣對稱精確。古代先民已完全懂得,最美的形式同時也是最為便利實用的器型。
商代的石雕
繼二里頭文化之後,是二里岡文化,代表商代中期的遺存。這時的石器生產仍占重要地位,當時盛行各種陶塑製品,卻罕見引人注目的石雕作品。直到殷墟文化時期,進入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階段,石雕藝術又重新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晚商著名的人物雕像,還有出自安陽侯家莊1004號大墓的臼石人殘像,殷墟婦好墓的376號石人。這些人物刻畫細致,服飾發式清晰可辨,是古代雕刻家對社會生活的直接表現,從而為後人留下了可供觀摩的範本。
商代社會中盛行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觀,動物也是時人崇拜的神靈,因而石雕藝術家尤其善於表現形形色色的動物世界。大型的動物石雕多見於王都安陽殷。侯家莊出土的石鴨,造型粗重,周身有線刻紋飾,是一種不拘泥原形的再創造,其尖喙和突目勾活了猛禽的本質特徵和兇狠的個性,其餘細部皆被略去,其下雙足粗細不一,是為了支撐平衡,也避免了單調感,其身上的羽毛和雙翼則用線刻紋表示:這種於圓雕造型中融入圖案裝飾的手法,是商代雕塑區別於史前雕塑而形成獨自風格的顯著特點。
唐代的石雕
唐代的雕塑是中國雕塑史的最高峰,仍分為陵墓石雕和佛教石雕兩大類。
唐代佛教雕塑,仍以石窟造像為主,此外還保存下來少數平原佛寺彩塑和小型佛像。唐代造像以奉先寺造像為代表,雄偉壯觀,豐滿圓潤,有力地體現了大唐風格的特徵,又以敦煌彩塑為主體和精華,數量之多,內容相當豐富,藝術水平達到很高的程度,是歷代造像所無法比擬的。唐代的造像已經成為獨立的圓雕,多為群像,中間坐佛,兩旁弟子菩薩。天王、力士遙相呼應。造像與真人幾乎同大,令人感到自己親自與佛交流,親切近人。
唐代石窟還有天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等,造像體態豐滿動人,婀娜多姿,表現出唐代佛教藝術的世俗化氣息。
唐代平原佛寺彩塑現存較少,有山西五台山南撣寺佛光寺彩塑,與敦煌唐代彩塑風格幾乎一致。小型的佛像仍以石雕銅鑄為主,藝術風格與石窟造像一致,都表現出唐代雍容大度的風格,其中石雕藝術水平很高。
唐代的陵墓雕塑仍分為陵前雕像和墓內小陶涌兩類。陵前的大雕像主要分布於陝西關中地區的唐朝各代皇帝的陵墓附近。在陵前的神道兩側有高大的石人、石馬相對呼應,氣勢宏偉,其中最有影響的有:獻陵石雕、昭陵石雕、乾陵石雕、順陵石雕等。
唐代雕塑融合中外、綜合南北特點,達到了成熟的頂峰,為後世雕塑藝術樹立了光輝典範。
明清的建築石雕
明清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由動亂、復甦、繁榮又走向崩潰的最後一輪循環的周期,當時的建築藝術,還是沿著古典藝術析傳統向前發展,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史上的最後一座高峰。
明代的宮苑、陵邑的規模都十分宏大,附麗其中的建築石刻藝術也取得了不少創新的成就。清肛的離宮園林,更是在規模質量上超過了明代。
石刻華表古已有之,但明代天安門的白石華表卻自有其時代的特點和藝術成就。它是以多種雕刻手法塑造的空前建築裝飾,華表柱身的主體龍紋,以壓地隱起的淺浮雕刻畫出蟠曲而上的龍形,間夾以雲紋華飾,使得華表瑰麗而庄嚴,其柱頭上滿飾異彩紛呈的透雕雲朵,蓮瓣石盤上飾以圓雕的雄獅。其下還有華麗的八角座,圍以雕刻精緻的龍紋欄板和雕刻有獅子的望柱。綜觀華表的總體造型,它是在傳統形式基礎上的升華,同時我們也看到,華表本質上也是中西文化合璧的完美象徵。
事實上,故宮主殿的台基、階梯欄桿、走道、中庭、石橋,皆為各種石雕藝術形式有機組合。這些石雕是乾隆二十五年下令鑿去原有的明代紋飾後重新雕刻而成的。不過,從現有的石欄桿邊飾花紋,我們仍可看出明清故宮石雕還是承襲了宋元以來的裝飾紋樣和技法。綜觀明清的皇宮園林,其建築石刻運用的廣泛,可說是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它們雄辯地反映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世界上最優秀最偉大的建築都離不開石雕裝飾構件。在清代的皇家園林中,圓明園是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偉大園林,令人痛心的是它於1860年被焚毀於八國侵略聯軍之手。如今我們從園中廢墟殘存的石雕建築遺跡,仍可窺視到這座絕冠古今的園林建築藝術的一些風貌。
明清建築廣泛運用石刻藝術形式的例子,可說是不勝枚舉。如眾所周知的北京天壇,那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與祈禱豐年的場所,其主體建築之下的基座、白石圓壇、石構件上都雕刻有十分精麗的裝飾。它們都是在朝廷官府的控制之下,為適應封建統治以及奢侈豪華的生活等各種需要創作的,這在陵墓建築上也反映得十分突出。如今,在安徽鳳陽的皇陵、南京的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等處,都保留有大量的明清陵墓石刻。
Ⅱ 曲陽石雕的發展歷史
歷史
《曲陽縣志》記載:「黃山自古出白石,可為碑誌諸物,故環山諸村多石工」。據現有史料考證,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的漢代,曲陽石雕已用於建築業了。曲陽縣城南 有座「狗塔」,據說是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5~55年),為紀念一隻曾保護他逃出大火的義犬而徵召當地石匠修建的。北魏時期(公元386534年),曲陽石雕藝術已 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當時,全國各地崇尚佛教 曲陽石雕,大興土木,修建寺廟,從而也促進了曲陽石雕中各種佛像作品的發展。曲陽石雕佛像造型莊重優美,面貌嚴肅威武, 或慈藹端莊,線條流暢,至今仍是傳統的主要石雕品種。1953年,從古剎修德寺出 土文物中,發掘出佛像、金剛像等石雕作品200多件。在這些雕像的底座上,均刻有北魏正光(公元520~524年),東魏天平(公元534~537年)等年號和作者姓名。 經查明,上述這些作者都是曲陽縣人。唐、宋兩代,曲陽石雕藝術更加繁榮,作品流傳全國許多地方,除石雕佛像外,歷年發掘出土的還有曲陽石雕動物、瓜果等。 在曲陽縣西郊村的一座寺廟里,至今還保存有一尊唐代雕塑的漢白玉站佛。佛像身 高八米,容貌庄嚴,氣宇軒昂,服飾摺痕,線條清楚柔和,極為生動傳神。
編輯本段
溯源
曲陽是怎麼興起雕刻的?對此有許多說法,其中最為盛行的是一種帶有傳奇色彩的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流派之一的黃石公,可與鬼穀子齊名,為曲陽縣人。他嬰兒時被棄於曲陽的黃山,後人謂之為黃石公。他隱居黃山著書立說,留下《太公兵法》和《雕刻天書》。他把前部書傳給張良,把《雕刻天書》傳給同鄉曲陽的宋天昊、楊藝源兩位弟子,從此曲陽人學會了雕刻。
有史料記載的是,曲陽雕刻藝術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自西漢始,曲陽石工即用大理石雕刻碑碣等物,曲陽縣城南有座"狗塔",據說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為紀念一隻曾保護他逃出大火的義犬而徵召當地石匠修建的。北魏時曲陽石雕中的佛像、石獅已獨具風格。當時,全國各地崇尚佛教,大興土木,修建寺廟,從而也促進了曲陽石雕中各種佛像作品的發展。曲陽石雕佛像造型莊重優美,面貌嚴肅威武, 或慈藹端莊,線條流暢,至今仍是傳統的主要石雕品種。1953年,從古剎修德寺出 土文物中 曲陽石雕,發掘出佛像、金剛像等石雕作品200多件。在這些雕像的底座上,均刻有北魏正光(公元520-524年),東魏天平等年號和作者姓名。經查明,上述這些作者都是曲陽縣人。
唐時曲陽成為中國北方漢白玉雕像的發源地及雕造中心。至元代,曲陽石雕已享有盛名,涌現出楊瓊、王道、王浩等一批傑出的民間雕刻藝人。元世祖忽必烈興建大都(北京),召集各地能工巧匠。曲陽石雕藝人楊瓊因雕技精湛,被任命為總管。據記載,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就是由楊瓊設計監造的。
明清時期,曲陽石雕工藝更加精巧,清末曲陽人雕刻的《仙鶴》、《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榮獲第二名,以致"天下咸稱曲陽石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中央派慰問團到革命老區慰問,曲陽石雕藝人把他們精心雕制的各種石雕,贈送給慰問團。後來,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的興建,天安門的修復,毛主席紀念堂的建造,趙州大石橋的重修等重大工程,都有曲陽石雕藝人參加。他們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現在,首都人民大會堂河北廳中的歷史名人浮雕,也是由他們完成的。1995年曲陽縣被國務院正式命名為"中國雕刻之鄉"。
在曲陽,說到石雕必提起三個人。元代楊瓊的"一獅一鼎"作為貢品得到元世祖高度贊賞,稱"此絕藝也";清末劉普治的"仙鶴"、"干枝梅"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榮獲第二名,自此"天下咸稱曲陽石雕";現代劉東元,古老的石雕藝術在他手裡煥發了新的活力,其弟子盧進橋、甄彥蒼、安榮傑繼承了傳統技法,並用錘子釺子譜寫了石雕藝術的新篇章。
盧進橋、甄彥蒼、安榮傑三人雖同出一門,卻走著不同的藝術道路。盧進橋將石雕、牙雕、玉雕、木雕技法融為一體,獨創出剝荒、定型、雕琢、磨光、打亮相結合的鏤雕技法;甄彥蒼在繼承傳統雕刻技藝的基礎上,充分借鑒西洋雕刻技法,開創了曲陽石雕的西洋流派;安榮傑發明並運用"安氏放大法",將"哼哈二將"、廣東三水卧佛、山東蒙山老壽星像等巨雕工程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簡介
河北省曲陽縣境內有一座黃山,橫卧東西,狀若銀龍。滿山漢白玉石潔白晶瑩,宜精雕細刻。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加上世代相傳的雕刻工藝,使曲陽成為我國有名的石雕之鄉。
曲陽石雕曲陽石雕的歷史可追溯到漢朝。相傳在西漢時期,劉秀被王莽追殺到曲陽縣王台北村南的山上,躲藏在草叢里。王莽放火燒山,想把劉秀燒死。劉秀的狗把周圍的草弄濕了,制止了烈火的蔓延,從而使劉秀得救,但狗卻累死了。後來劉秀打敗了王莽,找了當地石雕藝人,為狗建塔,以表昔日救命之恩。到了唐、宋時期,曲陽石雕逐漸發展,及至清朝,就有了「天下咸稱曲陽石雕」的盛名。在清朝末年巴拿馬舉行的世界石雕藝術賽會上,曲陽石雕曾獲得世界第二名。曲陽石雕有秀美雅緻的水果,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以及神話故事,歷史故事,名勝古跡,古今人物等上百種傳統作品。河北省曲陽縣是漢白玉雕刻藝術的故鄉。曲陽大理石儲量大,質地潔白晶瑩、經久耐磨,是石雕的優質原料。
編輯本段
題材
曲陽石雕除以水果、動物為題材的上百種傳統產品外,還有以車馬、走獸、人物和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為題材而雕刻的石雕精品。除用漢白玉外,曲陽石雕還有用雪花石、桃紅、墨玉等石料刻制的精品,暢銷日本、新加坡、比利時、奧地利、澳大利亞、美國等10多個國家。
編輯本段
優越條件
曲陽是雕刻之鄉,城南山石質地純凈、堅韌潤滑,其多彩的資源給其藝匠施展技藝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曲陽石雕既不失魏代神秘朦朧的粗獷氣魄,又承啟唐宋自然豐滿莊重優美的造型。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盧進橋用牙雕、木雕的手法豐富了石雕技藝,開創了小件精品的製作,拓展了石雕創意的廣闊天地,使曲陽石雕成為現代民間石雕的重要代表。
工藝特色
曲陽雕刻工藝歷經千年而不中斷,譽滿海內外。隨著曲陽雕刻材質從大理石、玉石到木質、象牙、青銅、不銹鋼等的擴展,其雕刻技藝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圓雕、透雕、鏤雕、浮雕等造型門類,技法不一而足。
現在雕刻的題材相當廣泛,既有傳統的仿古建築飾品,又有現代人物雕像;既有園林雕塑,又有家庭裝飾;既有飛禽走獸,又有游魚花卉;既有上百米的巨作,又有長不盈寸的精品。曲陽縣以"雕刻之鄉"的美稱享譽海內外。曲陽石雕的傳統工藝是利用開臉特技法,在石料上畫出大概輪廓,先雕鼻子,再從頭到腳依次雕刻,做到"內外有度,比例協調"。而現代工藝則是在傳統工藝基礎上,依靠科技力量(電動工具),運用圓雕、浮雕、線雕技法,將解剖學、美學融為一體,所雕作品既有高貴華美的傳統特點,又有新穎明快的時代精神。
其雕刻工藝既善於利用刨荒、刨光、開臉等特技,又善於目測定型,採用"上細"工藝,達到了"線要直、面要平、彎要活"的標准。曲陽石雕現在的主要傳承人為盧進橋、甄彥蒼、安榮傑,劉宏立等。
曲陽石雕所用材料天然漢白玉儲量豐富,產於該縣城南黃山之下,石質具有潔白晶瑩、純凈細膩、脂潤堅韌、經久耐磨等特點。既易受刀,又耐風化,色澤不敗。曲陽石雕藝術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構思精巧,造型美觀;紋飾清晰剔透,生動逼真;刀工精湛細膩,圓潤光滑。料質有漢白玉、花崗石、玉石等。顏色有白、黑、黃、綠、紅、灰等。還有形形色色的木雕。
編輯本段
雕刻品種
曲陽石雕的花色品種600多個,其中有人物、佛像、瓜果、動物等傳統題材作品;也有 以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以及現代生活為題材的作品;還可承製人物、雕像、碑刻、 建築裝飾等圓雕、浮雕品。不論何種石雕作品,都富於民間傳統的魅力和生活氣息。
編輯本段
傳承意義
曲陽是雕刻之鄉,城南山石質純凈、堅韌潤滑、品位絕奇,其多 曲陽石雕彩的資源給其藝匠施展技藝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曲陽石雕既不失魏代神秘朦朧的粗框氣魄,又承啟唐宋自然豐滿莊重優美的造型,菩薩觀音、力士天女、龍鳳獅獸為其藝術典型。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盧進橋用牙、木雕精巧易透的手法豐富了石雕造型技藝,開創了小件精品的製作,拓展了石雕創意的廣闊天地,使曲陽石雕成為現代民間石雕的重要代表。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傳統的曲陽手工雕刻技藝不斷受到沖擊,開料、手工刨荒、工具製作、手工錘釺等技法已近失傳,模型也不再製作。此外,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雕刻材質和雕刻類型受到影響,佛像製作越來越少,這對傳統曲陽石雕技藝的保留與傳承也造成了不少損害。必須盡快制訂措施拯救曲陽石雕這一古老的手工技藝。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曲陽縣的盧進橋和甄彥蒼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編輯本段
發展情況
曲陽現有雕刻集團3家,雕刻企業、攤點2600多個,雕刻從業人員3萬多人,雕刻年產值7億多元。根據市場需求,投資5億元興建東方雕刻城,被省列為重點工程項目。現在入駐企業達到400多家,投資4000多萬元的雕刻廣場正在建設中,年底可望竣工。經過多年經營,截止現在,曲陽雕刻業已形成「一城一線三小區」(一城:東方石雕城;一線:曲新公路沿線; 三小區:羊平、文德、黨城)的發展格局。現有雕刻集團2家,雕刻企業、攤點1200多個,雕刻藝人數以萬計,年產值4億元。最近,在縣城至羊平公路兩側規劃了佔地1000多畝的「雕刻走廊」,並經省批准立項,現正抓緊建設,可容納雕刻、板材企業50多家。投資500 多萬元的「雕刻藝術宮」已經投入使用
Ⅲ 雕塑的起源
在原始社會末期,居住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原始人,已經開始製作泥塑和陶塑了。1975年,在陝西華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墓葬中發掘出一件陶制鷹鼎。它那精美的造型引起人們的贊嘆。陶鷹鼎通高只有36厘米,但看上去顯得威武而雄壯。
西方古代時期的雕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主要是為圖騰、魔法和宗教服務。歐洲古典時期的藝術是一種在赤貧後產生的新的美術形式,這種美術形式給後來整個西方美術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經過漫長的歷史,古希臘人輝煌的藝術文化尚留給我們一些建築雕塑作品和壁畫。在這些少量的作品中,僅論其中精美絕倫的人體表現,直到今天它也是難以逾越的高峰。
20世紀是一個色彩繽紛的時代,各種思潮和流派不斷產生並流行,並波及整個世界,如立體派、表現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流行主義、抽象構成和照象寫實等等,不管這些流派的形式和主張有何不同,他們都是決裂於傳統藝術的新形式。
(3)發明石雕擴展閱讀:
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緊密相關,同時又受到各個時代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在人類還處於舊石器時代時,就出現了原始石雕、骨雕等。
在近代,盡管中國雕塑工匠與西方雕塑家在創作形式上極為相似,但是兩者肩負的社會責任大相徑庭。在中國,雕塑人員仍然是傳統分工中的一員,其主要職責是為寺廟建築塑像、為建築雕刻石頭。一方面,他們沒有獨立創作的自由空間。
另一方面,從表現對象、作品所處空間等方面來講,他們的作品缺少介入社會現實的能力。而在西方,在"工作室"自由創作的雕塑能藉助作品表達自己對社會的觀察,作品力量絲毫不弱於同時代的畫家。
接受各方定件、從中獲利的西方雕塑,其作品則可以進入各種現代社會的公共空間,比如廣場、街頭、公園,其作品自然會引起公眾關注。這也是西方雕塑與中國雕塑有何區別的另一個原因。
Ⅳ 雕像誰發明最早世界上
在德國發現的用猛獁象牙雕成的外形奇特的雕塑應該是世界上有關人類外形回的年代最為久遠的描述。這答個象牙雕展現了一個胸部、臀部異常豐滿的女性,距今至少3.5萬年。
人形猛獁牙雕被稱之為「霍赫勒·菲爾斯的維納斯」,是2008年9月在6個碎片中發現的。「霍赫勒·菲爾斯的維納斯」保存並不完整,左臂和肩膀已經缺失,但研究人員相信缺失的部分將在未來洞穴沉積物的挖掘中浮出水面。
「霍赫勒·菲爾斯的維納斯」沒有頭部,取而代之的是,早期藝術家在其寬大的肩膀上方偏心位置小心翼翼地雕刻了一個環。環經過拋光處理,可能充當她的裝飾物。
「霍赫勒·菲爾斯的維納斯」的雙手均刻有栩栩如生的手指,左手上的5根手指和右手上的4根手指清晰可見。
Ⅳ 雕塑最早產於什麼時代
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緊密相關,同時又受到各個時代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在人類還處於舊石器時代時,就出現了原始石雕、骨雕等
Ⅵ 量子雕塑藝術是誰發明的
光子(又叫光量來子)是一自種靜止質量為零的粒子j具有能量和動量。它的能量表示式為E=hυ(υ為頻率,h為普朗克恆量),動量表示式為p=E/c(c為光速)。
(2)說明
光子說的實驗基礎是
a.黑體輻射;
b.光電效應;
c.康普頓效應。
根據這些實驗提出光子說,即電磁輻射的發射和吸收是不連續的,它們是一份一份地進行的。每一份能量叫做一個能量子(或光量子、光子)。在空間傳播的光(即電磁輻射)也是由光子組成。每個光子所具有的能量E和它的頻率」成正比,即E=hυ,比例常數萬是一個普適恆量,叫做普朗克恆量(或普朗克常數)。由於υ=c/λ(λ為波長),光子的動量p=E/c=hυ/c=h/λ。
光速是光子運動的傳播速度
Ⅶ 我國第一個發明木雕的人是誰
是原始人,將木頭雕成工具
Ⅷ 浮雕的起源
娣萱 | 網路首頁 | 網路空間 | 我的消息(3/5) | 個人中心 | 退出 大門路上不停 媚眼擠兌 三倫浮雕設計製作 www.its3lun.com 主頁博客相冊|個人檔案 查看文章
浮雕的起源2006-09-14 10:07 人類社會存在以來,藝術一直是整個人類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原始先民由於對自然現象還無法正確地解釋,於是產生了原始宗教,他們以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自然和神靈的崇拜。隨著原始宗教的發展,原始雕塑藝術也作為祭祀信仰、崇拜觀念的體現方式或表達形式而得以發展。山洞中的原始岩畫和雕刻,最初表露出浮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原始特徵。
人類的物質生活,往往影響到精神上的表現。在遠古時期,原始人類用顏色和線條來表現狩獵採集生活所接觸的自然對象,把它們描繪成平面的繪畫,以表達人們對這些事物的關切。當人們發明線刻,意欲以岩石等硬質材料固定和保存這些形象時,最初的浮雕便產生了。隨實踐經驗的積累,人們發現了暗影表現法,逐漸由平面形相的塗繪進到對物象體積的關注。這種關注以及採用各種材料來達到體積表現的造型實踐,促進了圓雕最初的發展。
原始時代的岩畫、線刻,無論是模擬自然的寫實物象或是裝飾性的圖案,其描寫方法或造型模式多大同小異。尼羅河流域及地中海東部,各洞穴中所發現的線刻,其方法皆是先大略勾勒外面的形廓,然後予以著實的描寫並刻成線形。隨製作工具的發展,淺浮雕性質的岩刻也受到相應的促進。中國北方的原始游牧民族在綿延千里的陰山山脈,留下了大量記載他們生活歷史的岩刻(或岩畫)。這個地區的岩刻特點是,寫實性強,多以牛、馬、山羊、鹿、虎、豹等野獸和家畜為題材;原始藝術家們將圖形繪於緻密光潔的黑石上,後用專門磨出的尖銳硬石刻出圖形,成為石刻浮雕藝術的早期表現。
新石器時代,人類發明了陶器。與制陶相關的塑造技術和裝飾技術,進一步促進了雕塑形態的發展。除彩繪線畫外,不斷推進的陶器裝飾還發展出具有雕塑感的裝飾形式,出現了立體的印紋、劃紋、刻紋和堆紋等,甚至出現了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陶質圓雕、浮雕或透雕。考古資料表明,與石雕一道構成原始雕塑的豐富面貌的陶塑包括泥塑,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地中海、歐洲中部西部以及中國等廣大的文明區域,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原始社會解體以後,浮雕藝術逐漸走向繁榮。在許多文明古國,為祈求死後永生而修造的陵墓,為祭祀祖先神靈而營建的廟宇,以及為頌揚帝王功業而樹立的紀念碑,無不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浮雕這種兼具雕塑的實體性和繪畫的敘事性的表現形式,很大程度地適應於古代社會生活和精神取向,它為表現人們想像中的神聖世界或伊甸園般的天國理想,以及記錄現實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提供了有力的方式和廣闊的天地。
公元前25世紀,埃及已經成為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在那裡大量的浮雕被用來裝飾陵墓、廟宇和紀念碑。埃及人創造性地運用了三種典型姿態(①全部的正面;②絕對的側面;③俯視的頂面)來塑造浮雕人物形象,努力營造一種靜穆、神秘與威嚴
的氣氛。「納米爾石板」的浮雕風格形式,標志著影響持久的埃及藝術程式的形成。其單純簡練的曲線造型和幾何因素,在埃及古王國時期已趨於完善。有力的線性的塑造,使浮雕與題目、銘文的刻劃具有相同的意義。在這里,硬直的陰刻線條強調了有精神象徵意義的「動勢」,而不再局限於再現一個現實化的形象和場面。
西亞的兩河流域,孕育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浮雕藝術在兩河流域的各個王國中呈現出不同風貌,而亞述王國的浮雕無疑達到了最高峰。亞述浮雕遵循敘事原則,以宏大的構圖和細膩的刻畫,銘記了國王的偉大功業和歷代王國的興衰榮辱。寫實風格的《納拉姆辛紀功碑》樸素而庄嚴,其構圖巧妙,人物安排得當,對國王、侍從和敵人都作了出色的描繪;對體積感的強調和肌肉的誇張表現,賦予浮雕形式以遒勁而蘊藉的張力。《受傷的牝獅》也是亞述浮雕的代表作,它以生動准確的線條,精妙地把握住感人的瞬間動態,充分顯示了亞述藝術家刻劃形象、渲染氣氛的高度才能。新巴比倫時期的琉璃陶浮雕,也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與亞述王國的平面式的處理手法有所不同,它以高浮雕的形式來塑造形象,然後再施以釉色裝飾,這使得造型主體更加生動且具有真實感。新巴比倫的琉璃陶浮雕,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亞述的藝術傳統。
希臘古典雕塑是西方雕塑藝術的典範。古希臘是一個泛神論的國家,建造大規模的神廟是出於對神的崇拜,這些神廟成為浮雕的主要載體。公元前5世紀,進入鼎盛時期的古希臘開始大量地運用浮雕來裝點城市和建築。包括三角楣牆雕刻、浮雕間板和飾帶浮雕在內的巴特農神廟上的浮雕藝術,無疑是希臘古典雕刻遺跡中最偉大的作品。楣牆雕刻的高浮雕近乎於圓雕,;占據飾帶矩形空間的是為數不少的浮雕間板,它們描繪了勒庇底人和堪陀兒、神祗和巨人、希臘人和阿馬戎人的戰斗場面。這些顯然出自不同學派藝術家之手的浮雕間板,盡管雕刻風格和手法各不相同,但都能將多樣豐富的內容巧妙、得體地安排在特定的平面空間中,沒有生拼硬湊之嫌。飾帶浮雕象間板浮雕一樣,沿著建築向四面伸展,規模宏大。《遊行行列的騎手》對透視縮短理解得更為完美,表現技法達到了一個新的深度,如恰當地縮小形象的最遠的部分,而凸出的部分卻保持高度上的一致;形象之間用相互穿插、依偎、重疊的方法,連續地傳達浮雕的深度,以造成人的錯覺。這種不斷成熟的錯覺深度的表現技巧,在珀加蒙的宙斯與雅典娜祭壇浮雕飾帶《神祗大戰巨人》中發揮到了極致。近似圓雕的高浮雕手法和漸遠形體的大小交錯排列,最大限度地暗示了空間的深度,整個構圖形式則給予觀者以強烈的運動感和沖擊力。希臘浮雕藝術建立在卓越的寫實基礎之上,其人物造型結構嚴謹,解剖准確,表現出希臘人在寫實造型方面的高超技巧。希臘人有注重「邏輯」和「求真」的傳統,他們的藝術家通過對自然的觀察,逐步找到了描寫自然的方法。希臘早期的雕塑,衣服通常用凹線來表現,隨著求真的發展,這些衣紋變為凸起的造型線,傳統的二度空間被三度空間所取代。古希臘浮雕為西方藝術創造了一種美的典範,並在西方藝術史上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
中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後,浮雕藝術以裝飾形式在禮儀性器物上獲得突出的成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商周青銅器上的浮雕裝飾紋樣,它「以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現出的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感情、觀念和理想。」(李澤厚語)「饕餮」紋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最有特色的一種浮雕裝飾樣式。作為平展的獸面紋,它以鼻為中心,向兩側展開,形象十分地圖案化,雕塑技法的運用使之在器表的平面上表現出一種渾厚、凝重的立體效果。中國古代浮雕藝術的繁榮,集中體現在漢畫像石、畫像磚以及魏晉以後佛教造像與陵墓建築之中。兩漢時期為數眾多的畫像磚,是中國特有的浮雕藝術樣式。它把敘事性和表現性統一起來,以生動的情節和傳神的塑造,對當時的社會風俗、生產生活場面和神話故事予以形象的描繪。它的造型手法具有寫實性,但其構圖和空間處理卻採用中國繪畫的散點透視方法,因此在把握對象方面顯示出一種高度的自由。畫像磚中最常用的手法和表現形式是「平面淺浮雕」,其一般做法是在印模壓印出的凸起卻細膩平整的畫面上再加刻陰線,勾勒出畫像的細部,穿插其中的面和線使造型形象豐富而生動。對中國浮雕藝術而言,作為造型語言的「線」的大量運用,是富有審美表現力和民族氣質的特點。除漢畫磚外,西漢的石刻藝術如陝西霍去病墓的石雕,也呈現出線性表現的重要特徵。在這里,線比立體塊面具有更大的靈動性和流動感,通過雕刻線條的運用,浮雕和圓雕結合一體,帶給人以巨大的力量感、運動感和擴張感。東漢的墓室石刻藝術,突出地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浮雕藝術的基本面貌。盡管它在內容方面沒有明顯的變化,但其雕刻技法或手法卻變化較多,或剔地平雕陰刻,或剔地浮雕陽線,十分注重線型的凹凸處理,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審美觀和聰慧才智。
在古代印度,最受重視且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形式是雕塑。浮雕形式成為寺廟雕刻的主要裝飾手段。作為印度早期佛教藝術的巴爾胡特宰堵波的圍欄浮雕,可謂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以線刻為主的淺浮雕,豐富內容的形象擠滿了畫面,顯示出一種獨特的充實感和獨具匠心的構圖處理。密集緊湊的填充式構圖和一圖數景的連續性構圖,一定程度地突破了現實的時空局限,獲得了藝術上的表現自由。作為神聖的象徵,理想的人體造型為印度和古希臘人所認同,所不同的是,印度人強調人體的肉感,坦誠接受並歌頌肉體的存在。《約克西像》以優美的S形曲線,體現了合乎印度審美規范和藝術程式的標準的女性人體美,象所有代表印度教或佛教信仰的神像一樣,該作也表露出惹人注目的性特徵。這一切構成並賦予印度浮雕以獨特的藝術魅力。
大致上,柬埔寨浮雕藝術比它的印度原型更強調抽象性。偏愛對稱而不喜歡有機的線條,造型以近乎幾何形的對稱為主要特色,這種特質似乎暗示著有別於其它宗教體制的思想信仰上的奧妙與神秘。柬埔寨的浮雕藝術較少印度式的肉體真實感,它似乎更加關注超越塵俗的神聖力量。在東南亞,吳哥浮雕所顯示的高超技巧和藝術傾向,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
以墨西哥為中心遍及中美洲的瑪雅文化早已聞名遐爾,在那裡,浮雕以其獨特的形式裝飾著巨大的神廟建築。瑪雅的裝飾性浮雕,將政治變化、宗教事件和日常生活的復雜場景,表現於牆板、樓梯、門楣及方柱 。與世界其它地區的古典藝術不同,瑪雅文化的這些浮雕作品,有一種方正的塊狀感和莊重感,加上以剪切手法處理的造型,使瑪雅藝術顯得十分獨特。
佛教藝術的傳入給中國的浮雕藝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石窟造像的興起為浮雕藝術在中國大地上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台。飛天形象的出現和演變,顯示了中國藝術家對外來文化的創造性接受。(圖6—23)其飄逸的動勢以及極富節奏和韻律感的飄帶,體現了中國浮雕以線造型為主的風格。三度空間所特有的體積感、重量感,在這一時期的浮雕上顯現出增進表達深度和造就凝重氣氛的優勢。魏晉的飛天浮雕形式,初步表現出對深度的探索。魏晉浮雕藝術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突破,在於它把以往那種近乎於平面的線刻形態,發展成突出主體的豐滿浮雕。這里所表露的、出於顯示統治者的威嚴和佛的莊重之需要的對「體量」 的興趣,使天王、力士造像隨後大大地繁
榮起來。多置於石窟外壁的力士造型,總處在光線與陰影的變幻中,因此淺浮雕顯然不如近乎圓雕的高浮雕裝飾更為適合。
在歐洲,與中國秦漢王朝遙相呼應的是強大的羅馬帝國。羅馬人憑借其政治、軍事上的天才,創建了龐大的帝國。作為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他們講求實際,從希臘文明中取其所好,然後隨心所欲地加以運用。羅馬人的浮雕藝術延續著東方和希臘的古典法則,他們為慶祝勝利高奏凱歌修築起凱旋門和紀念碑,並使之遍布浮雕飾帶。象奧古斯都的《和平祭壇》《圖拉真紀念柱》等最富羅馬特色的浮雕代表作,對於羅馬人來說,無疑充分地滿足了他們敘述帝國故事的愛好和熱情。為紀念圖拉真皇帝的功績而建造的《圖拉真像柱》,柱高27米,1米寬的浮雕飾帶圍之盤旋23圈,它完整地敘述了圖拉真征服達西亞人的戰斗故事。雕塑家將希臘藝術幾百年來的技法和成就都用在這些戰功記事的作品之中,但羅馬人為使後人牢記其功德,而強調清楚的敘事和全部細節的准確表現。藝術的性質出現了某種改變,其主要目標已不再是和諧、優美和戲劇性的表現。與紀念柱同樣著名的《和平祭壇》,在浮雕的技巧上略有突破。羅馬藝術家在處理空間和深度上比希臘古典藝術家有所進步,如祭壇浮雕,他們處理平面化人物背景的柔軟性,在技術上更到位些,幾乎把後面的人物消失在背景之中的處理手法,將前面的人物浮雕層次托得更高。
公元4世紀至14世紀,基督教的盛行,使歐洲中世紀藝術蒙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在法國,多為建築裝飾的哥特式雕刻,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隨宗教觀念由「神聖化」向「人性化」的轉變,建築雕飾也由淺浮雕向高浮雕發展,並逐步從牆面上獨立出來,促成了新的雕塑風格的形成。這種風格突顯於法國沙特爾教學正門上的浮雕,其人像比例適應建築柱身形狀的要求,形體被極度拉長,形成瘦長清秀的風格。裹住柱身的人像浮雕,頭部探出柱身,渾圓且真實,它們不再是淺浮雕,而是幾乎獨立於柱頭的高浮雕。這種力圖擺脫建築框架制約的嘗試,使以後二、三百年的法國雕刻走向真實的空間和真實的生命。
同樣的情形出現在佛教盛行的中國隋唐,石窟造像的營造和布局,為浮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機,使這一時期成為繼商周、秦漢之後,浮雕藝術空前繁榮的時期。它的最大突破是,變從前的淺平線刻形式為立體而豐滿的高浮雕。
中世紀熱帶非洲的浮雕藝術,可以與世界各國同時代的浮雕藝術相媲美。它們通常以雕花的門窗、淺浮雕和銅質飾板等形式出現。它們對宗教生活保持著某種獨立性,不屬於崇拜觀念的產物或注釋。雖不具備建築特徵,可它們與建築或與王宮和聖殿建築物保持著一定的聯系。《鑲板》一作,在其中央的一位女性形象,是以近乎圓雕的手法雕刻的,性的特徵被突出地加以強調;背板所刻滿的幾何形紋飾可能代表這樣一些象徵意義:三角形表示三位一體神,棱形代表女性特徵。在這里,盡管意義是具體的,但其符號形式卻是抽象的。貝南的青銅飾板《將軍與士兵》,嚴格遵循對稱原則來構圖,其變化因素在於裝飾紋樣的區別。雕塑的主體部分採用近於高浮雕的手法,突出了所要強調的中心人物。飾板上用點、線、面相結合的手法處理的細部裝飾,將青銅鑄造的精緻性予以充分的發揮,其精美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文藝復興時代,在新的時代精神——人文主義思想的引導下,一種不同於中世紀表現性藝術的新藝術風尚應運而生,藝術家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人生和社會生活,努力將科學、藝術結合起來。雕塑家以理學的明智去認識世界,在肯定希臘、羅馬寫實雕塑的基礎上,注重透視、解剖等科學的藝術研究,促使浮雕藝術日趨發展和繁榮。由吉貝爾蒂所作的佛羅倫薩洗禮堂銅門《天國之門》,運用科學的透視學原理,巧妙地將繪畫透視法跟雕塑的主體空間效果相結合,其中背景部分的建築物幾乎是以畫家的單一視點透視法來構成的。浮雕下部的人物採用了高浮雕形式,一部分人物的頭部甚至被處理為圓雕。這種由高浮雕向淺浮雕過渡的表現形式,被藝術家運用得自然、妥貼和悅目。這一時期,浮雕線性透視技法的發現,使西方浮雕寫實技法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多那太羅在浮雕《希律王的宴會》中,通過運用繪畫性的線性透視方法,對其背景作了引人注目的實驗,即在二維空間的平面上,用製造空間深度錯覺來取代中世紀繪畫或浮雕中的平面裝飾效果。這種背景處理方法,成為西方美術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大特色。
16世紀法國在浮雕方面的突出代表首推讓·古戎。他的浮雕《無罪的噴泉》深受義大利人文主義思想影響,既有古典韻味,又富有人情味。作品中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形象,是對中世紀禁慾主義思想的沖擊,是對人和自然的贊美。
經過文藝復興運動洗禮的藝術家們,面對前人所創造的偉大成就,不得不試圖以形式上的創新去進行超越。18世紀中葉,歐洲產業革命的擴展及資本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西方城市文明的進一步繁榮,促使浮雕藝術在建築、園林、廣場、街道等方面以持續的發展向前推進。
《1792年的出發》是雕塑家呂德為巴黎星形廣場凱旋門創作的高浮雕。與凱旋門上的其它三塊主題浮雕相比,它顯得更為庄嚴、雄偉。雕塑家巧妙地運用了聯想與照應的處理手法,通過一面向前邁進,一面伸手向後召喚的自由女神和蓄鬢男子的動勢,讓人們自然地感受到跟隨其後的人流;由於運用照應手法把人群分上下兩層,越發使人感到他們向前的運動是急速有力和真實的,以至造成雕像人物似乎要走出牆面的感覺。《出發》是這一時期法國浪漫主義雕刻的典範之作,採用類似手法的作品還有呂德的學生卡爾波所作的《舞蹈》,它們所表現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不僅善於處理雕塑的動態節奏和起伏變化,而且能很好地適應建築牆面的整體。這一切突破了古典浮雕穩定而又顯死板的格式,使浮雕在有限的空間中具有無限的活力與生機。
19世紀末以來,整個西方世界受工業文明的影響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同的文化思潮風起雲涌 ,傳統的審美價值和觀念受到挑戰。在變革的形勢之下,各種主題的浮雕紛紛脫離所裝飾的主體而趨向獨立發展,風格形式日趨多樣化。
法國雕塑家羅丹,以它卓越的創新意識和實踐,啟動了雕塑變革的引擎,使他成為西方雕塑藝術由古典向現代轉變的界標。羅丹在浮雕領域的天才力作是傾注他畢生精力的《地獄之門》。他幾乎下意識地將自己對人物、社會的自我體驗和真知灼見反映在了作品中,使其具有深刻的人性和巨大的魅力。《地獄之門》不同於以往的建築性裝飾浮雕。以前類似的浮雕多是按故事情節來構圖,分割布局顯得有條有理,合乎情節發展的邏輯。而這件作品雖然只表現一個主題,但其構圖卻是不規整的。它當然包含著精心的構思和布局,但整體看去,一切似乎鋪天蓋地而來,在門的每一空隙處都雕刻有被打下地獄的人。由於平面上起伏交錯的高浮雕和淺浮雕,形成了復雜而變幻莫測的暗影,整個大門顯得陰森沉鬱,充滿運動感,並彷彿響徹著地獄的嘈雜之聲。當作品第一次以獨立的石膏代替品豎立在巴黎公共廣場的時候,竟遭至巴黎美術學院學生們的攻擊,以至砸成上百碎片。今天,當人們由衷地欣賞羅丹的作品時,是很難想像作者當年受到怎樣的冷遇和指責。但歷史最終選擇了羅丹,這真是很有嘲諷意味的。
在浮雕領域,羅丹的學生布德爾表現出了比先生更具挑戰性的形式探索和實
踐。他吸收埃及、印度特別是中世紀哥特式雕塑的裝飾特性,強調在浮雕上追求建築感,注意將建築中的構成因素運用到浮雕中去。他的浮雕作品總是將背景進行平面的幾何化處理,簡潔、概括、方直的塑造手法和風格面貌,形成了布德爾雕塑語言獨特性。
浮雕在整個20世紀百年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隨著圓雕愈益趨向獨立發展的革命性變化,浮雕也開始以一種獨立的姿態展示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傳達著更具獨立意義的精神內涵。與繪畫、圓雕一樣,這一時期的浮雕藝術受到眾多流派風格的影響,象徵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構成主義、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以及波普藝術等等,在浮雕領域都有所表現。就整體而言,最近一百年間的浮雕藝術呈現二大走向。一種沿著羅丹的路線繼續推進,大體屬於寫實范疇。一批卓有成效、影響廣泛的雕塑家活躍其中,如布德爾、馬約爾、柯勒惠之,麥尼埃、賈克莫·曼組、奧古斯丁基奇以及稍後時期的喬治·讓克洛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氛圍中,他們始終堅持作為雕塑傳統的體量和具象形式,同時也根據自身的感受和接觸到的新思想,進行各有特色的現代風格形式探索。一種則另闢蹊徑,背道而馳。這是一個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匯集諸多流派或主線的龐大隊伍,他們以趨向多元化極端的各種形式探索,在反傳統的道路上高歌猛進。高更、馬蒂斯、阿爾普等一批雕塑家,於20世紀的初期將繪畫上的革新實驗引入雕塑領域,為現代浮雕突破傳統體量觀念的空間拓展邁出了第一步。
回顧世界浮雕藝術的演進過程,可以說浮雕藝術是在繼承、借鑒與變革中不斷發展的。各個文明區域、各個民族和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家,都對浮雕藝術建設與探索做出過值得記取的貢獻,毫無疑問,來自整個人類的所有的歷史成就和實踐經驗,都為浮雕藝術的未來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原始時代的岩畫、線刻,無論是模擬自然的寫實物象或是裝飾性的圖案,其描寫方法或造型模式多大同小異。尼羅河流域及地中海東部,各洞穴中所發現的線刻,其方法皆是先大略勾勒外面的形廓,然後予以著實的描寫並刻成線形。隨製作工具的發展,淺浮雕性質的岩刻也受到相應的促進。中國北方的原始游牧民族在綿延千里的陰山山脈,留下了大量記載他們生活歷史的岩刻(或岩畫)。這個地區的岩刻特點是,寫實性強,多以牛、馬、山羊、鹿、虎、豹等野獸和家畜為題材;原始藝術家們將圖形繪於緻密光潔的黑石上,後用專門磨出的尖銳硬石刻出圖形,成為石刻浮雕藝術的早期表現。
新石器時代,人類發明了陶器。與制陶相關的塑造技術和裝飾技術,進一步促進了雕塑形態的發展。除彩繪線畫外,不斷推進的陶器裝飾還發展出具有雕塑感的裝飾形式,出現了立體的印紋、劃紋、刻紋和堆紋等,甚至出現了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陶質圓雕、浮雕或透雕。考古資料表明,與石雕一道構成原始雕塑的豐富面貌的陶塑包括泥塑,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地中海、歐洲中部西部以及中國等廣大的文明區域,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原始社會解體以後,浮雕藝術逐漸走向繁榮。在許多文明古國,為祈求死後永生而修造的陵墓,為祭祀祖先神靈而營建的廟宇,以及為頌揚帝王功業而樹立的紀念碑,無不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浮雕這種兼具雕塑的實體性和繪畫的敘事性的表現形式,很大程度地適應於古代社會生活和精神取向,它為表現人們想像中的神聖世界或伊甸園般的天國理想,以及記錄現實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提供了有力的方式和廣闊的天地。
公元前25世紀,埃及已經成為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在那裡大量的浮雕被用來裝飾陵墓、廟宇和紀念碑。埃及人創造性地運用了三種典型姿態(①全部的正面;②絕對的側面;③俯視的頂面)來塑造浮雕人物形象,努力營造一種靜穆、神秘與威嚴的氣氛。「納米爾石板」的浮雕風格形式,標志著影響持久的埃及藝術程式的形成。其單純簡練的曲線造型和幾何因素,在埃及古王國時期已趨於完善。有力的線性的塑造,使浮雕與題目、銘文的刻劃具有相同的意義。在這里,硬直的陰刻線條強調了有精神象徵意義的「動勢」,而不再局限於再現一個現實化的形象和場面。
西亞的兩河流域,孕育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浮雕藝術在兩河流域的各個王國中呈現出不同風貌,而亞述王國的浮雕無疑達到了最高峰。亞述浮雕遵循敘事原則,以宏大的構圖和細膩的刻畫,銘記了國王的偉大功業和歷代王國的興衰榮辱。寫實風格的《納拉姆辛紀功碑》樸素而庄嚴,其構圖巧妙,人物安排得當,對國王、侍從和敵人都作了出色的描繪;對體積感的強調和肌肉的誇張表現,賦予浮雕形式以遒勁而蘊藉的張力。《受傷的牝獅》也是亞述浮雕的代表作,它以生動准確的線條,精妙地把握住感人的瞬間動態,充分顯示了亞述藝術家刻劃形象、渲染氣氛的高度才能。新巴比倫時期的琉璃陶浮雕,也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與亞述王國的平面式的處理手法有所不同,它以高浮雕的形式來塑造形象,然後再施以釉色裝飾,這使得造型主體更加生動且具有真實感。新巴比倫的琉璃陶浮雕,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亞述的藝術傳統。
希臘古典雕塑是西方雕塑藝術的典範。古希臘是一個泛神論的國家,建造大規模的神廟是出於對神的崇拜,這些神廟成為浮雕的主要載體。公元前5世紀,進入鼎盛時期的古希臘開始大量地運用浮雕來裝點城市和建築。包括三角楣牆雕刻、浮雕間板和飾帶浮雕在內的巴特農神廟上的浮雕藝術,無疑是希臘古典雕刻遺跡中最偉大的作品。楣牆雕刻的高浮雕近乎於圓雕,;占據飾帶矩形空間的是為數不少的浮雕間板,它們描繪了勒庇底人和堪陀兒、神祗和巨人、希臘人和阿馬戎人的戰斗場面。這些顯然出自不同學派藝術家之手的浮雕間板,盡管雕刻風格和手法各不相同,但都能將多樣豐富的內容巧妙、得體地安排在特定的平面空間中,沒有生拼硬湊之嫌。飾帶浮雕象間板浮雕一樣,沿著建築向四面伸展,規模宏大。《遊行行列的騎手》對透視縮短理解得更為完美,表現技法達到了一個新的深度,如恰當地縮小形象的最遠的部分,而凸出的部分卻保持高度上的一致;形象之間用相互穿插、依偎、重疊的方法,連續地傳達浮雕的深度,以造成人的錯覺。這種不斷成熟的錯覺深度的表現技巧,在珀加蒙的宙斯與雅典娜祭壇浮雕飾帶《神祗大戰巨人》中發揮到了極致。近似圓雕的高浮雕手法和漸遠形體的大小交錯排列,最大限度地暗示了空間的深度,整個構圖形式則給予觀者以強烈的運動感和沖擊力。希臘浮雕藝術建立在卓越的寫實基礎之上,其人物造型結構嚴謹,解剖准確,表現出希臘人在寫實造型方面的高超技巧。希臘人有注重「邏輯」和「求真」的傳統,他們的藝術家通過對自然的觀察,逐步找到了描寫自然的方法。希臘早期的雕塑,衣服通常用凹線來表現,隨著求真的發展,這些衣紋變為凸起的造型線,傳統的二度空間被三度空間所取代。古希臘浮雕為西方藝術創造了一種美的典範,並在西方藝術史上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
Ⅸ 南派石雕誰比較有研究
蔡卓宏吧,他的作品多次在各類大賽、博覽會活動中獲獎,擁有發明專利登記5件,他精於圓雕,擅長於雕藝美術繪圖設計、雕刻石像和人物像,作品質朴自然,細膩精巧。
Ⅹ 古埃及發明了什麼
1、古埃及象形文字
古埃及象形文字,距今5000多年前,古埃及出現了象形文字,即埃及文字,埃及文字是最古老的文字,由法老王那默爾的鎧甲關節板上的最早期象形刻記起(公元前3,100年),到現在用在教堂內的古埃及文字。
首先處理屍首的專人(一般都帶著阿努比斯的面具)將屍首進行內臟清理:將體內的臟器掏出來,進行風干處理,最後撒上香料,纏上亞麻布,放進罐子里。再從頭顱的鼻孔探入鉤子,將腦髓勾出來,同樣和內臟一樣處理好(古埃及人認為主宰身體的是心臟,並不是腦部,有時會直接將腦髓當做廢棄物扔掉)。
最後進入特製的葯水裡浸泡,讓屍身脫水。泡了幾十天後,拿出。此時將空空如也的胸腔、腹腔都填上松香等防腐物質,並且縫好。
並在腦顱里填入香料、鹽之類的防腐物質。最後放入一層又一層棺木里。棺木上大多還畫上了美好的祝願與咒語,祈福死者順利通過陰陽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