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唐詩的地位是什麼
地位:唐詩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成就。
它繼承了魏晉以來的詩歌精華,而且由於唐代開放的風氣,清明的政治,以及統治者的推崇,使唐代詩歌有了長足的發展,如唐代科舉制就要專門的考詩歌。而且唐代的詩人多數喜歡漫遊,比如李白,杜甫都游遍了大半個中國,使得詩人的眼界開闊,詩歌題材廣泛,聯想豐富。總之唐代的詩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集大成者,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國詩歌史上的最高峰。
影響:唐代詩歌的創作方式多樣,題材豐富,給後世的詩歌創造提供了很好的模板,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同樣由於唐詩成就太高使得後人很難超越,因此開發了新的文學領域,宋詞的出現與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② 唐詩的起源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盡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樣。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是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③ 為什麼說唐詩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巔峰誰能回答
唐詩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巔峰的理由:
中國是一個詩樂的國度,有「大樂與天地同和」的思想.在中國人思想中,文明的進程、朝代的更替是宇宙節奏的一種呈現,作為人類社會的文化活動也是一種有節奏的運動.中國的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文藝就表達了中國文化史一種有節奏的美的運動.中國的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文藝的創作在廣義上講都與音樂有關,在文字上都追求適合吟詠或歌唱的韻律,在內容上體現天地節奏和人類心音.中國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文藝,從內容和形式上既有傳承又有自我獨立,形成了一部中華文化美的樂章,其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就是這部樂章中最美妙的音符.唐詩中運轉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態的生命節奏;宋詞里輕巧尖新的意境美學和纏綿綺靡的人生情感;元曲蒼茫寥廊的宇宙意象和風流倜儻的浪子情懷;明清文藝中的色彩斑斕的人世畫卷.構成中國文化史中美的旋律.
唐代歷史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唐代政治開明,經濟繁榮,軍事強大,文化自由,中外交流頻繁,國力強盛,呈現出一派興盛的輝煌局面.自太祖開國,太宗承位,直至玄宗的100多年間,採取了開明的政治,使李唐社會保持了長期的穩定,經濟上也得到持續的發展,為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促使了唐代文化藝術的全面繁榮.唐代推行以詩取士、以書取士的科舉制度,進士科的考試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考詩歌創作,這樣詩歌寫得好壞直接關系著一個人的政治前途.以詩取士從制度上帶動了整個社會崇尚詩歌的風氣,從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從達官貴人到引車賣漿之徒,無不以能詩為榮.唐代的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自己就是詩歌的熱烈愛好者,他們不僅經常自己寫詩,而且也常常鼓勵別人寫詩,並大力提拔能詩者,為詩歌的普及提高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詩歌是構築唐代文化史高峰的一座巨大豐碑,唐代的詩歌空前繁榮,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成為大唐王朝時代的文化標志.詩歌是唐代藝術精神的集中點,詩歌不僅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現出社會繁榮興旺、人文精神昂揚蓬勃的大唐氣象.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唐代三百餘年的歷史中,詩歌特別繁榮.唐代詩歌體裁多樣,風格各異,他們的作品之多、題材之廣、內容之豐、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絕後的,流傳於後世的詩歌就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代詩歌的繁榮造就了很多偉大的詩人,唐代的詩人特別多,他們有的被後人貼上了「標簽」,成為「品牌」,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詩怪李賀等. 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表達人生悲歡的;有是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在形式上有五言和七言、絕句和律詩.唐代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
唐詩美麗,唐詩的最大特點是生機勃然,氣象崢嶸,異彩紛呈,猶如春天,萬木競發,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這就是唐代的生氣.唐詩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濺的火花,走進唐詩,猶如走進春天的森林,鳥語花香,清芳撲鼻. 唐詩多以豐神情韻見長,字里行間充滿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像,閃灼著自由和歡樂. 唐詩有著生龍活虎騰踔的節奏,在一氣到底而又纏綿往復的旋律之中,有著欣欣向榮的情緒,即使是感嘆人生孤獨、描寫邊關征戰的詩歌也是流暢、優美、輕快.唐代詩歌的頂峰是李白,他靠天才的想像,把莊子的飄逸和屈原的瑰麗融而為一,奏出了唐代詩歌藝術的最強音,被稱為盛唐之音,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的極峰.唐詩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到現在在中國還流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 "的口頭禪,可見中國人對唐詩的熱愛.
詞,又名近體樂府、琴趣,還被稱作詩余、長短句.這許多名稱說明詞與音樂的密切關系,並與漢樂府、唐詩等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宋之詞就是配合新興樂曲而唱的歌詞,是按照某種樂調曲拍之譜填制的歌詞.曲調的名稱如《菩薩蠻》、《蝶戀花》、《念奴嬌》等叫做"詞調"或"詞牌",按照詞調作詞稱為"倚聲"或"填詞",相當於現代歌曲的歌詞.詞是在漢樂府曲調和唐詩格律的基礎上加以發展,用五、七言長短參差的句式、變化多端交替迭代的格律和音韻,表達出輕巧尖新或豪放雄闊的意境與纏綿綺靡或慷慨激昂的人生情感.北宋後期詞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文人心態,成為被之管弦的歌唱文體.宋詞唱法早已失傳,現已成為失卻"聲情"的半璧"啞詞".但讀者當時的倚聲或後來依譜所填的詞,仍然可以從其字里行間感受到音樂節奏之美,或纏綿宛轉,或閑雅幽遠,或慷慨激昂,或沉鬱頓挫,宋代詞人創造出了離合迴旋、若往若還、情景交融的美妙藝術境界,令人盪氣回腸,有一種感染力量.如果宋詞唱法能傳到現在的話肯定不亞於當今歌壇. 如今宋詞只有"文情",沒有聲曲,是世界藝術史上無可追補的千古恨事。
④ 唐詩的由來
這個啊,只是有古代的詩詞不斷發展,在唐朝的時候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⑤ 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的的頂峰。以後還會有更高峰嗎
中國是一個詩樂的國度,有「大樂與天地同和」的思想。在中國人思想中,文明的進程、朝代的更替是宇宙節奏的一種呈現,作為人類社會的文化活動也是一種有節奏的運動。中國的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文藝就表達了中國文化史一種有節奏的美的運動。中國的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文藝的創作在廣義上講都與音樂有關,在文字上都追求適合吟詠或歌唱的韻律,在內容上體現天地節奏和人類心音。中國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文藝,從內容和形式上既有傳承又有自我獨立,形成了一部美的樂章,其中「唐詩、宋詞、元曲」就是這部樂章中最美妙的音符。唐詩中運轉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態的生命節奏;宋詞里輕巧尖新的意境美學和纏綿綺靡的人生情感;元曲蒼茫寥廊的宇宙意象和風流倜儻的浪子情懷;明清文藝中的色彩斑斕的人世畫卷。構成中國文化史中美的旋律。
唐代歷史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唐代政治開明,經濟繁榮,軍事強大,文化自由,中外交流頻繁,國力強盛,呈現出一派興盛的輝煌局面。自太祖開國,太宗承位,直至玄宗的100多年間,採取了開明的政治,使李唐社會保持了長期的穩定,經濟上也得到持續的發展,為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促使了唐代文化藝術的全面繁榮。唐代推行以詩取士、以書取士的科舉制度,進士科的考試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考詩歌創作,這樣詩歌寫得好壞直接關系著一個人的政治前途。以詩取士從制度上帶動了整個社會崇尚詩歌的風氣,從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從達官貴人到引車賣漿之徒,無不以能詩為榮。唐代的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自己就是詩歌的熱烈愛好者,他們不僅經常自己寫詩,而且也常常鼓勵別人寫詩,並大力提拔能詩者,為詩歌的普及提高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詩歌是構築唐代文化史高峰的一座巨大豐碑,唐代的詩歌空前繁榮,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成為大唐王朝時代的文化標志。詩歌是唐代藝術精神的集中點,詩歌不僅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現出社會繁榮興旺、人文精神昂揚蓬勃的大唐氣象。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唐代三百餘年的歷史中,詩歌特別繁榮。唐代詩歌體裁多樣,風格各異,他們的作品之多、題材之廣、內容之豐、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絕後的,流傳於後世的詩歌就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代詩歌的繁榮造就了很多偉大的詩人,唐代的詩人特別多,他們有的被後人貼上了「標簽」,成為「品牌」,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詩怪李賀等。 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表達人生悲歡的;有是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在形式上有五言和七言、絕句和律詩。唐代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
唐詩美麗,唐詩的最大特點是生機勃然,氣象崢嶸,異彩紛呈,猶如春天,萬木競發,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這就是唐代的生氣。唐詩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濺的火花,走進唐詩,猶如走進春天的森林,鳥語花香,清芳撲鼻。 唐詩多以豐神情韻見長,字里行間充滿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像,閃灼著自由和歡樂。 唐詩有著生龍活虎騰踔的節奏,在一氣到底而又纏綿往復的旋律之中,有著欣欣向榮的情緒,即使是感嘆人生孤獨、描寫邊關征戰的詩歌也是流暢、優美、輕快。唐代詩歌的頂峰是李白,他靠天才的想像,把莊子的飄逸和屈原的瑰麗融而為一,奏出了唐代詩歌藝術的最強音,被稱為盛唐之音,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的極峰。唐詩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到現在在中國還流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 "的口頭禪,可見中國人對唐詩的熱愛。
詞,又名近體樂府、琴趣,還被稱作詩余、長短句。這許多名稱說明詞與音樂的密切關系,並與漢樂府、唐詩等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宋之詞就是配合新興樂曲而唱的歌詞,是按照某種樂調曲拍之譜填制的歌詞。曲調的名稱如《菩薩蠻》、《蝶戀花》、《念奴嬌》等叫做"詞調"或"詞牌",按照詞調作詞稱為"倚聲"或"填詞",相當於現代歌曲的歌詞。詞是在漢樂府曲調和唐詩格律的基礎上加以發展,用五、七言長短參差的句式、變化多端交替迭代的格律和音韻,表達出輕巧尖新或豪放雄闊的意境與纏綿綺靡或慷慨激昂的人生情感。北宋後期詞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文人心態,成為被之管弦的歌唱文體。宋詞唱法早已失傳,現已成為失卻"聲情"的半璧"啞詞"。但讀者當時的倚聲或後來依譜所填的詞,仍然可以從其字里行間感受到音樂節奏之美,或纏綿宛轉,或閑雅幽遠,或慷慨激昂,或沉鬱頓挫,宋代詞人創造出了離合迴旋、若往若還、情景交融的美妙藝術境界,令人盪氣回腸,有一種感染力量。如果宋詞唱法能傳到現在的話肯定不亞於當今歌壇。 如今宋詞只有"文情",沒有聲曲,是世界藝術史上無可追補的千古恨事
⑥ 唐詩宋詞的來歷
1、來歷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
詞源於民間,始於唐,興於五代,盛於兩宋。在宋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
2、唐詩簡介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周邊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3、宋詞簡介
宋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宋代盛行的一種漢族文學體裁,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於漢,定型於唐、五代,盛於宋。宋詞是中國古代漢族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漢族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後有同名書籍《宋詞》。
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豪放派)、辛棄疾、柳永(婉約派)、李清照。
⑦ 唐詩產生歷史背景
詞源於民間,始於唐,興於五代,盛於兩宋。在宋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其時,不但宮廷內設有教場,在許多城市也都有歌樓伎館,甚至有些官僚豪紳家裡也有歌伎舞女,這種社會風尚為宋詞的普遍發展提供了條件。宋詞數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編的《全宋詞》,含著名詞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詞的發展繁榮過程中,整個社會的導向作用同樣十分明顯。如果說唐代的詩人在某種程度上還只是供皇室及其統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麼宋代的詞人已由被別人欣賞而一躍登上了政治舞台,並成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個個愛詞,宋代大臣則個個是詞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當時的著名詞人。在封建社會中從不出頭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見詞人蘇軾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會的認同和推崇,宋詞才得以佳篇疊出,影響久遠。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盡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樣。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是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是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采、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⑧ 唐詩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它蘊含著三美分別是什麼什麼什麼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
⑨ 唐詩的具體發展過程
唐詩學發展史是敘述唐詩學的學術研究歷史,文學史的學術史研究只有在注意到與其相關的各種文化背景和文化因素才有可能比較客觀地描述其歷史發展過程,才有可能合理地解釋有關的文學現象。唐詩學發展史的體系建構,是要將詩學與影響詩學發展的諸種社會文化因素作為一個整體,闡述這些因素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對詩學發展的綜合影響。唐詩學發展史是敘述唐詩學的學術研究歷史,從歷代讀者的閱讀熱情發展到歷代文人對唐詩特質的自覺探求,這既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又是一個具有特殊意蘊的文化現象。從學術發展的角度看,它是中國古代詩學史研究的一部分。但要解釋唐詩學的形成、特別是唐詩學能夠成為一項熱門的學術研究史,問題卻要復雜得多。也就是說,僅僅關心詩學本身是不夠的。因為詩學現象的背後,往往存在著復雜的社會變革、文化傳統、哲學思潮、學術思想、士人心態以及文學本身發展規律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會產生綜合效應,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術趨向和學術研究的方法。當我們研究唐詩學發展史時,不僅要理清唐詩學學術史的發展線索,而且應該揭示出唐詩學史得以建構的條件及其原因、解釋唐詩學的發展何以呈現出今天這樣的歷史面貌而不是其它狀態。筆者認為,文學史的學術史研究只有在注意到與其相關的各種文化背景和文化因素,才有可能比較客觀地描述這個歷史發展過程,才有可能合理地解釋有關的文學現象;因此,唐詩學發展史的研究,必須同時闡述上述那些非詩學因素與詩學發展的有機聯系,並把它們看成是唐詩學史體系建構的一部分。
一、關於唐詩學的存在基礎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古典文學作品中,唐詩歷來是最受歡迎的一種,如今隨便走到書店裡逛逛,還總能看到這個熱潮的餘波。無論何時何地,都會有人挑選有關唐詩的普及讀物或唐詩選本。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筆者在香港街角書店的一堆暢銷書里,發現一種新印的《唐詩三百首》赫然躺在《求職指南》和《心靈雞湯》之間。這對一個長期從事唐詩研究和教學的人來說,多少會有一絲凄涼之感。但不管怎麼說,目前的街景至少說明,唐詩依然存在,即使隱去時代背景,作為一種審美積淀,也已經和中國人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了。
說來也怪,中國人對唐詩的熱情為何經久不衰呢?清人趙翼早就說過:「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待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註:《甌北集》卷28,嘉慶壽考堂本。)趙翼的時代距離李杜的時代已逾千載,但當時的唐詩讀者依然人數眾多,趙甌北有點不滿,主張當代人可以創新,不必老是嚼李白和杜甫。可是這「各領風騷」的建議似乎並沒多少響應,《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孫洙與趙翼是同時代的人,在今天,趙甌北的「知名度」未必超過孫洙,而孫洙的出名可以說是沾了唐詩的光。唐詩普及的程度是中國「正統」文學中其它樣式無與倫比的。歷代的唐詩選本僅算現存的,也不下三五百種,所以,唐詩的各類總、合集的編選,安全可以稱得上一門很熱的「選學」;自宋以後,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許多人對唐詩的保存、刻印、注釋,以及對唐詩的作者、藝術等問題花大氣力來研究,這種學問已經成為引人注目的獨立的文學現象,它本身的存在以及發展也構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所以,當有學者提出「唐詩學」的概念,學界立即首肯了「唐詩學」以及「唐詩學史」的研究價值。
唐詩學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首先要歸功於唐詩的魅力。後代的普通百姓把唐詩作為啟蒙教材,把習唐詩看作是中國人基本文化素質的體現。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正是表現了中國人這種傳統的需求。也許和文人發議論有點相似,人們說話的時候,喜歡引幾句唐詩,「出口成章」,引用一句,勝說千言萬語。
唐詩,這朵千年以前盛開的奇芭,能不斷地引起後人的觀賞興趣,這是為什麼呢?筆者認為,主要的原因有三個:首先是唐詩的語言,作為一種情感符號,它融進了全民族的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語言,人們對它的理解是超越時空的,不需要掌握詳盡的時代歷史背景。很多詩句甚至不用注釋,只要是中國人,只要受到過中國文化的熏陶,都能心領神會。例如,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詩的語言仍是一種藝術語言,有著很強的藝術概括力,是相當凝練的語言。它既是全民族共同的語言,同時也體現了民族文化的水準,與一般的生活語言有本質的區別。這樣,唐詩的名句能在當代生活中繼續作為交流的語言,傳遞信息。其次是共通的審美理想。唐詩的流傳,與中國人千百年來審美傳統的穩定性有關。中國人追求含蓄、朦朧、沉穩的美,追求恬靜、超脫的詩歌意境。與西方的審美特性不同,中國人更偏重於欣賞委婉曲折、含蓄深沉的藝術,講究綿里藏針的機智微妙和尺幅萬里的濃縮,而總是不太喜歡一瀉千里的鋪張以及溢於言表的直抒情懷。例如,有人批評柳宗元《漁翁》的最後兩句「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有蛇足之嫌。正是因為這兩句恰恰點出了全詩所追求的境界——一種企求超脫的悟。詩學史上有過相當激烈的唐宋詩優劣之爭,就是如何保持並平衡傳統審美理想的反映。錢鍾書《談藝錄》說:「唐詩多以風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這是對明以後多數人看法的總結。中國人喜歡那種晶瑩透明而不可觸及的藝術,它需要感悟式的理解,而又模糊和神秘。唐詩就是這種藝術。再者,便是唐詩以及唐代詩人本身的魅力。魯訊說:「一切好詩,到唐已被作完。」(註:《給楊霽雲的信》。)這個看法也被寫文學史的文人所接受,諸如「高峰」、「黃金時代」之類的話在文學史上處處可見。如《中國大網路全書》的「隋唐五代詩」條寫道:
「隋唐五代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其主體唐詩更標志著中國古典詩歌成就的高峰。……在這名家輩出、名作如林的詩壇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具有世界影響的偉大詩人的出現,給時代增添了光輝,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唐詩創作之繁榮,流派之眾多,體裁風格的豐富多樣,各類詩歌體制的愈益齊備和全面定型,顯示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已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一般認為,唐詩與其它時代的詩歌相比,以質量和數量的並存而取勝。筆者以為,這只是就定型的作品而得出的結論。事實上,唐詩的價值、唐詩的魅力,全部體現在它的創造過程中。唐詩是我國傳統詩歌發展中一次最完美的創造工程的完成。至此以後,歷代的詩歌創作,總是不斷地從唐詩中汲取營養,唐詩不是放在祭壇上的供品,而是流動的生命。後代的詩人崇尚唐詩,每一次都與自己時代的詩歌創作有關,這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賦予唐詩新的生命力。後代的詩人,無論是批評本朝的創作傾向,還是提倡一種新的創作標准,都會把唐詩作為參照系,無意之中推動了唐詩學的發展。在給予本朝詩歌的評價中,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來重新審視唐詩,從搜集、整理、刻印唐人詩集,遴選唐人詩作開始,漸漸積累起比較全面而完整的關於唐詩的總體評價,以及細致入微的唐詩體制、詩人風格的差別解析等等,從而形成了唐詩學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唐詩被認為非常「繁榮」,也是後代詩學在發展自己的同時,不斷賦予唐詩的榮譽。
二、關於唐詩學的形成及其意義
唐詩是什麼?唐詩的「優」,優在何處?讀者接受的角度不同,關心的側重點也不同。縱觀歷代唐詩的讀者群,大約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以作品為中心,進行詮釋和欣賞性的評價,有一定的隨意性。這類讀者主要對作品感興趣,而不太關心詩人或整個創作的背景材料。就像欣賞一幅畫、一盆鮮花那樣,至於誰是作者,誰是花的栽培者,都是次要的。也不在意作品與作品之間的聯系,對作品的評價僅憑直感。唐詩是什麼?唐詩就是「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或是「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或是「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舊時東邊月,深夜還過女牆來」;或是……具體得不能再具體了。當然,也有人偏愛某個作家的作品,但仍是以對作品本身的直覺為中心的,並不牽扯到作家本人。如唐詩流傳到海外,外國人便喜愛王梵志、寒山、白居易的作品,因其通俗易懂。而我們中間有人偏好李賀、李商隱,對他們作品中色彩絢爛、撲朔迷離的意象著迷。因為欣賞過程正是包含了這種直覺活動。讀者最先接觸,最先理解的就是最具體的作品,一首首單個的作品。憑著直覺,誦讀那些津津有味的詩,而那些沒能獲得良好感覺的作品,便被拋置一邊。這樣的閱讀方法是接觸並接受唐詩的最基本的方法。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唐詩初級選本,從選家到讀者,大都著眼於一首首具體的作品,作為選家,一般不會著力考慮使每首作品聚合起來,構成一個什麼圖象;讀者翻閱選本時,他注意的,也是名作帶給他的藝術享受,至於張三的詩比李四的詩選得多,或張三先死還是李四先死之類的問題,與他並沒多大關系。這種閱讀方法,從某種程度上說,對唐詩整體是缺乏概念的,如果回答唐詩是什麼的問題時,往往以對個別作者作品的感受來概括整個唐代詩歌的總體面貌。實際上,唐詩作品留給他們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斷,卻又是相當具體、相當生動的藝術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