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告訴我,五味子苗栽培技術
中葯名稱 五味子
拼音名 Wuweizi
英文名 FRUCTUS SCHISANDRAE
來源 本品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ll. 或華中五味子Schisandra henanthera Rehd. et Wils. 的乾燥成熟果實。前者習稱「北五味子」,後者習稱「南五味子」。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摘,曬干或蒸後曬干,除去果梗及雜質。
性狀 北五味子 呈不規則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徑 5~ 8mm。 表面紅色、紫紅色或暗紅色,皺縮,顯油潤,果肉柔軟,有的表面呈黑紅色或出現「白霜」。種子 1~ 2 ,腎形,表面棕黃色,有光澤,種皮薄而脆。果肉氣微,味酸;種子破碎後,有香氣,味辛、微苦。南五味子 粒較小。表面棕紅色至暗棕色,干癟,皺縮,果肉常緊貼種子上。
鑒別 (1) 北五味子橫切面:外果皮為 1列方形或長方形表皮細胞,壁稍厚,外被角質層,散有油細胞;中果皮薄壁細胞 10 余列,含澱粉粒,散有小形外韌型維管束;內果皮為1 列小方形薄壁細胞。種皮最外層為1 列徑向延長的石細胞,壁厚,紋孔及孔溝細密;其下為數列類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石細胞,紋孔較大;石細胞層下為數列薄壁細胞,種脊部位有維管束;油細胞層為 1列長方形油細胞,含棕黃色揮發油;再下為 3~5 列小形細胞;種皮內表皮為1 列小細胞,壁稍厚,胚乳細胞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粉末暗紫色。種皮表皮石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18~ 50 μm,壁厚,孔溝極細密,胞腔內含深棕色物。種皮內層石細胞呈多角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約至83μm,壁稍厚,紋孔較大。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略呈連珠狀增厚,表面有角質線紋;表皮中散有油細胞。中果皮細胞皺縮,含暗棕色物,並含澱粉粒。(2) 取本品粉末1g,加氯仿20ml,置水浴上加熱迴流0.5 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氯仿 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五味子對照葯材,同法製成對照葯材溶液。再取五味子甲素對照品,加氯仿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二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F254 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脂-甲酸(15:5:1) 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254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葯材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製 五味子 除去雜質。
用時搗碎。
醋五味子 取凈五味子,照醋蒸法(附錄Ⅱ D)蒸至黑色。
用時搗碎。
醋北五味子 表面烏黑色,油潤,稍有光澤。
果肉柔軟,有粘性。
種子表面棕紅色,有光澤;醋南五味子表面棕黑色,干癟,果肉常緊貼種子上,無粘性。
種子表面棕色,無光澤。
檢查 雜質 不得過1%(附錄Ⅸ A)。
性味與歸經 酸、甘,溫。
歸肺,心、腎經。
功能與主治 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
用於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短氣脈虛,內熱消渴,心悸失眠。
用法與用量 1.5 ~6g。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霉。
㈡ 五味子種植畝產量多少
五味子畝產量是多少?
中草葯專家介紹,五味子種苗根系發達(長約20~30厘米),株高矮化(8~15厘米),植株成實,無徒長枝,移栽成活率極高,栽植第二年開始掛果,三至十年為盛產期,畝產量達1500~3000斤鮮果,畝產干品300~400斤左右。
栽培技術
五味子當前沒有栽培品種,同屬植物中華五味子,商品稱「南五味子」,又稱「西五味子」,其果粒較小,肉較薄、品質差。
(一)繁殖方法
主要用種子繁殖,也可用扦插和壓條繁殖。
1、種子繁殖:五味子最好在秋季收獲期間進行穗選,選留果粒大,均勻一致的果穗作種用,單獨乾燥和保管。乾燥時切勿火烤,炕烘或鍋炒。可曬干或陰干,放通風乾燥處貯藏。
五味子的種子,種皮堅硬光滑而有油層,不易透水,種子必須處理,才能出苗。將選好的果實,於2月上旬放入溫水中浸泡3—5天,搓去果肉,凈選飽滿的種子,與3倍濕沙摻混起來,埋到室外,坑深60—70厘米,坑徑視種子多少而定。堆放進坑內之後,蓋一層稻草,再覆土20厘米左右,要經常檢查,防止霉爛。4月下旬—5月上旬,當種子裂開口露出胚根時,即可取出播種。
育苗地可選擇肥沃的腐殖土或砂壤土,也可選用老參地。育苗以作床為好。採用條播,按行距15厘米,橫向開深2—3厘米的溝,踩平溝底,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每畝用種量5公斤左右。覆土厚約2厘米,稍加壓實,然後加蓋一層稻草,以防旱保溫,若乾旱時注意澆水。經砂藏處理的種子,約20—30天出苗,當出苗率達50—70%時,再撤除蓋草,並搭簡易蔭棚,待苗高5—6厘米後拆除。幼苗期要適時鬆土除草,並結合除草進行蔬苗;當幼苗長出3—4片真葉時,按株距5—7厘米定苗。定苗後注意施肥,以促進幼苗生長。
2、扦插繁殖:早春植株萌動前或7—8月花後的雨季,剪取上年或當年生嫩壯枝條,截成10—12厘米長,按行距12厘米,株距7—10厘米斜插於苗床,然後搭棚遮蔭、經常澆水,以促使生根,次年移栽。
3、壓條繁殖:早春將植株枝條部分埋入土中,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待枝條長出新根後,於晚秋或次年春季剪斷與母株相連的枝條,進行移栽。
(二)栽培技術 五味子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地均可栽植。用種子繁殖的幼苗,經過兩年生長即可移栽。如管理措施得力,幼苗苗壯,當年秋季也可移栽。春季於萌芽前,秋季在落葉後,株行距根據支架方式而定。採用人工支架時,通常按大行距1米,小行距70厘米,株距45厘米的標准栽植,南北行向,以利通風透光。
五味子為喜肥植物,移栽時要施足基肥,按株行距挖深、寬各35厘米的穴,將肥料與土混合填入坑內,根系舒展後填土,踏實澆水。
(三)撫育管護:移栽後除及時鬆土,除草,施肥,灌溉外,第二年以後應立支架,以供枝條攀援,使其通風透光促進生長。架材最好選長1.8米,直徑2- 3厘米的雜木棍或竹桿,搭成花架,然後引蔓上架。
(四)採收與加工
1、採收;栽後4-5年大量結果,9-10月果實呈紫紅色時採摘,或連同果枝一起剪下,最好選擇晴天採摘,以便及時曬干。
2、加工:晴天乾燥時,可經夜露,干後油性大,質量好;若遇陰雨天,用微火煤干,開始溫度在60℃左右,當達半干時將溫度降到40-50℃,以防揮發油散失或變成焦粒降低葯材質量。干後去掉果柄,雜質,篩去灰屑。以紫紅色,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澤者為佳。
㈢ 五味子栽培技術
五味子的種植通常採用育苗移栽的方式進行。①育苗:育苗地應選靠近水源、背風向陽的地塊,要求土壤為疏鬆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質壤土。每667米施廄肥2000~3000千克,深翻20~25厘米,耙細整平作高畦,畦寬120厘米、高15厘米、長10~20米。於5月上中旬播種經處理已裂口的種子。在苗床上橫向開溝條播,行距10~15厘米,覆土1.5~2厘米,蓋草苫保溫保濕,每平方米播種量為30~60克。亦可以進行撒播,每平方米播種量80~100克。在畦上搭0.6~0.8米高的遮蔭棚架,用草簾或遮陽網遮蔭,透光度50%。播種後15~20天出苗,待小苗長出1對子葉時撤掉覆蓋物,長出3~4片真葉時逐漸撤掉遮陽物。五味子的種子在果實成熟時並未完全成熟,種子需經過低溫處理方能用於播種。秋季將新鮮果實用水搓去果肉,種子用清水浸泡3~5天,每天漂洗換水一次,撈出沉水種子與2~3倍的濕沙混勻,放入寬50厘米、深50厘米、長根據種子量而定的坑中,覆蓋10~15厘米的細沙,再蓋上草簾子,翌年4~5月種子裂口即可播種。②移栽:在翌年春季返青前或秋季落葉後進行移栽,以春季移栽為好,傍晚及陰天移栽成活率高。移栽密度一般為行距1.2~1.5米,株距50~60厘米,在立架兩旁各移栽1株幼苗,每667米移栽幼苗1750~2210株。
㈣ 五味子幾月份開始種植
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播種。
種子可進行條播或撒播。條播行距10厘米,覆土1.5-3厘米。每平方米播種量30克左右。也可於8月上旬至9月上旬播種當年鮮籽,即選擇當年成熟度一致,粒大而飽滿的果粒,搓去果肉,用清水漂洗一下,控干後即可播種。
㈤ 五味子樹怎麼大規模發展種植,怎麼管理
五味子是一味中葯材用途極廣。
在我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巴山鎮。滿山遍野全都是,純野生的那種。
在我們當地,五味子沒成熟亮米之前,(亮米就是成熟中的一過程,就是快紅了)摘回家蒸一小會趁有太陽就曬干,沒有太陽就得烘乾,如不及時曬干容易生霉變質。
這只是簡單一些介紹,要想種植必須實地參考技術多方面問題。
五味子種植前景不錯 ,這兩年價格一直穩定,處於上升階段。昨年20元一斤干貨。今年26元一斤干貨。成熟後當的水果賣,幾到十來串一綁一坨,三到五元錢。相對來說比干貨劃算。
㈥ 五味子種植技術
(一)繁殖方法野生五味子除種子繁殖外,主要靠地下橫走莖繁殖。在人工栽培中,很多人進行了扦插,壓條和種子繁殖的研究。其結果扦插壓條雖然也能生根發育成植株,但生根困難,處理時要求條件不易掌握,均不如種子繁殖。種子繁殖方法簡單易行,並能在短期內獲得大量苗子。
1.種子的選擇五味子的種子最好在秋季收獲期間進行生穗選,選留果粒大、均勻一致的果穗作種用,單獨乾燥和保管。乾燥時切勿火烤、炕烘或鍋炒。可曬干或陰干,放通風乾燥處貯藏。
2.種子處理
(1)室外處理於結凍前將選作種用的果實,用清水浸泡至果肉漲起時搓去果肉。五味子的秕粒很多。出種率60%左右,在搓果肉的同時可將浮在水面上的秕粒除掉。搓掉果肉後的種子再用清水浸泡5—7天,使種子充分吸水,每隔兩天換一次水,在換水時還可清除一部分秕粒。浸泡後撈出控干與2—3倍於種子的濕砂混勻,放入室外准備好的深0.5米左右的坑中,上面覆蓋10—15厘米的細土,再蓋上柴草或草簾子,進行低溫處理。翌年5—6月即可裂口播種。處理場地要選擇高燥地點,以免水浸爛種。
(2)室內處理2月下旬將種子移入室內清除果肉,拌上濕砂裝入木箱進行砂藏處理,其溫度可保持在5℃—15℃之間,翌春即可裂口播種。
(二)播種育苗
1.育苗田的選擇育苗田可選擇肥沃的腐殖土或砂質壤土,也可選用老參地。育苗以床作為好,可根據不同土壤條件做床,低窪易澇,雨水多的地塊可做成高床,床高15厘米左右。高燥乾旱,雨水較少的地塊可做成平床。不論哪種床都要有15厘米以上的疏鬆土層,床寬1.2米,長視地勢而定。床土要耙細清除雜質,每平方米施腐熟廄肥5—10千克,與床土充分攪拌均勻,摟平床面即可播種。
2.播種時期和方法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播種經過處理的種子,條播或撒播。條播行距10厘米,覆土1.5—3厘米。每平方米播種量30克左右。也可於8月上旬至9月上旬播種當年鮮籽,即選擇當年成熟度一致,粒大而飽滿的果粒,搓去果肉,用清水漂洗一下,控干後即可播種。
3.苗田管理播種後搭1—1.5米高的棚架,上面用草簾或葦簾等遮蔭,土壤乾旱時澆水,使土壤濕度保持在30%—40%,待小苗長出2—3片真葉時可撤掉遮蔭簾。並要經常隊長昌,保持清潔,翌春即可移栽定植。
(四)移栽
1.選地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林緣地或熟地,以腐殖土和砂質壤土為好,選好地,每公頃施基肥20—30噸,整平耙細備用。
2.移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行株距120厘米×50厘米,為使行株距均勻,可以拉繩定穴,在穴的位置上做一標志,然後挖成深30—35厘米、直徑30厘米的穴,每穴栽一株。栽時要使根系舒展,防止窩根與倒根,栽後踏實,灌足水,待水滲完後用土封穴。15天後進行查苗,沒成活的需進行補苗。
(五)田間管理
1.灌水施肥五味子喜肥,生長期需要足夠的水分和營養。栽植成活後,要經常藻水,保持土壤濕潤,結凍前灌一次水,以利越冬。孕蕾開花結果期,除需要足夠水分外,還需要大量養分。每年追肥1—2次,第一次在展葉期進行,第二次在開花後進行。一般每株可追施腐熟的農家肥料5—10千克。追施方法,可在距根部30—50厘米周圍開15—20厘米深的環狀溝,施入肥料後覆土。開溝時勿傷根系。
2.剪枝五味子枝條春、夏、秋三季均可修剪。
(1)春剪一般在枝條萌芽前進行。剪掉過密果枝和枯枝,剪後枝條疏密適度,互不幹擾。
(2)夏剪一般在5月上中旬至8月上中旬進行。主要剪掉基生枝、膛枝、重疊枝、病蟲枝等。同時對過密的新生枝也需要進行疏剪或短截。夏剪進行得好,秋季可輕剪或不剪。
(3)秋剪在落葉後進行。主要剪掉夏剪後的基生枝。
不論何時剪枝,都應選留2—3條營養枝,作為主枝,並引蔓上架。
3.搭架移植後第二年即應搭架。可用水泥柱或角鋼做立柱,用木桿或8號鐵線在立柱上部拉一橫線,每個主蔓處立一竹桿或木桿,竹桿高2.5—3米,直徑1.5—5厘米,用綁線固定在橫線上,然後引蔓上架,開始時可用強綁,之後即自然纏繞上架。
4.鬆土、除草五味子生育期間要及時鬆土、除草、保持土壤疏鬆無雜草,鬆土時要避免碰傷根系,在五味子基部做好樹盤,便於灌水。
5.培土入冬前在五味子基部培土,可以保護五味子安全越冬。
6.病害及其防治
(1)根腐病5月上旬至8月上旬發病,開始時葉片萎蔫,根部與地面交接處變黑腐爛,根皮脫落,幾天後病株死亡。防治方法: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種植;發病期用50%多菌靈500—1000倍液根際澆灌。
(2)葉枯病5月下旬至7月上旬發病,先由葉尖或邊緣乾枯,逐漸擴大到整個葉面,乾枯而脫落,隨之果實萎縮,造成早期落果。發病初期可用50%托布津1000倍液和3%井岡黴素50ppm液交替噴霧。噴葯次數可視病情確定。
(六)採收與加工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進行採收,隨熟隨采。採摘時要輕拿輕放,以保障商品質量。加工時可日曬或烘乾。烘乾時,開始時室溫在60℃左右,當五味子達半干時將溫度降到40℃—50℃,達到八成干時挪到室外日曬至全乾,搓去果柄,挑出黑粒即可入庫貯藏。
㈦ 五味子是四大發明之一嗎
五味子不是四大發明,四大發明有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