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王小波的作品《青銅時代》書名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有另外兩部時代作品他是想表達什麼
王小波作品《時代三部曲》包括:《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
是王小波作品的精華。三部曲包括了王小波生前出版的所有小說,代表著王小波對文學的關懷和理解,代表了他渴求達到的藝術水準。
一、《黃金時代》:
《時代三部曲》之一,以文革時期為背景的系列作品構成的長篇。
發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中國民族的災難年代。那時,知識分子群體無能為力而極「左」政治泛濫橫行。作為倍受歧視的知識分子,往往喪失了自我意志和個人尊嚴。
在這組系列作品裡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處於恐怖和荒謬的環境,遭到各種不公正待遇,但他卻擺脫了傳統文化人的悲憤心態,創造出一種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證明自己無辜,便傾向於證明自己不無辜。於是他以性愛作為對抗外部世界的最後據點,將性愛表現得既放浪形骸又純潔。
(1)王小波要創造出有趣的東西擴展閱讀
一、《黃金時代》創作背景:
1968年, 王小波在雲南兵團勞動,並開始嘗試寫作。這段經歷成為《黃金時代》的寫作背景。
1982年三十歲大學畢業後,王小波在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教書,教師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說的寫作背景。這個時期王小波開始寫作《黃金時代》。
1986年王小波獲碩士學位,他開始寫作以唐傳奇為藍本的仿古小說,繼續修改《黃金時代》。其間得到他深為敬佩的老師許倬雲的指點。
二、《白銀時代》創作背景:
1992年,王小波辭去教職成為自由撰稿人,在此後的五年中,他完成了「時代三部曲」,《白銀時代》完成於1996年秋季。
三、《青銅時代》創作背景:
王小波《青銅時代》的三個故事均取材於唐傳奇。《尋找無雙》故事源自唐代薛調的《無雙傳》,《紅拂夜奔》取材自唐傳奇《虯髯公客傳》,《萬壽寺》取材自唐傳奇《紅線》。
⑵ 如何評價王小波的《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雜文巧妙地通過兩組對比來表現主題,第一組是豬和人的對比,大多數人和大多數豬一樣,生活在處於被安排的境地中,對於這種安排他們處置泰然,這不僅是文革,也是任何時期都普遍存在的生活「常態」。
但是在任何時候,也都存在對於這種「常態」生活的堅韌反抗,這只特立獨行的豬就是以它的行為嘲笑並擺脫了人類的設置,對比之下,雜文中的我在豬被圍剿時,卻只能因為「不敢對抗領導」而處於「內心的矛盾」之中,顯示了人的反抗意志多麼無力。
內容簡介
這本書里除了文化雜文,還有給其他書寫的序言與跋語。這些序言與跋語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態度。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輕松的隨筆。不管什麼書,我都不希望它太嚴肅,這一本也不例外。——王小波。
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
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使我感到欣慰。有一次,作家孫郁先生對我說,他在北京四中讀書的女兒非常喜歡讀王小波的作品,她的同學們也喜歡。一個作家的作品能夠讓毫無相同生活經歷的年輕一代喜歡,首先證明他的作品中有一些能夠超越時間的東西。
而這就是所謂「永恆的主題」,如愛和美。王小波的小說在世界文學之林中創造出屬於他的美,這美就像一束強光,刺穿了時間的阻隔,啟迪了一代又一代剛剛開始識字讀書的青年的心靈。
其次,這個現象也表明,王小波批評的對象有些還活得好好的。當初,王小波的作品剛面世時,我就聽到這樣的說法:他說出了我們想說的話。而到今天,這些話語、這些思想仍是我們的社會所需要的。
我們從王小波的長盛不衰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中國,自由主義理念的傳播還任重而道遠。
王小波所虛構的藝術之美,以及他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批評所傳播的自由主義理念,已經在這個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寶庫中占據了一席之地,雖然並沒有一個像諾貝爾文學獎之類的證書來印證這一點,但是,我相信,時間就是他作品價值的證書。
⑶ 王小波深受讀者喜愛的著作《黃金時代》,是如何走向大眾的
在中國文壇,有一位作家憑借自己有趣的靈魂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絕倫的花花世界,在他的筆下,每個人物都是那麼獨特。他的愛人才初見他時曾笑稱他的長相是種“障礙”,可他卻憑借自己的幽默風趣,譜寫了一曲令無數人艷羨的愛情樂章。
他與愛人之間的書信被很多年輕朋友當作表白的經典台詞,他就是王小波。王小波的作品被很多年輕人所追捧,有些人更是自稱為“王小波門下走狗”。但在王小波生前的時候,他的作品卻少有人問津。
上個世紀末期,雖然我國已經進行了改革開放,加大了對外交流,但是人們的思想並沒有那麼快的被解放。而王小波在思想上堪稱那個時代的“先鋒者”,他崇尚自由,他歌頌人性。
在他的作品裡“性”佔了很大一個部分,這讓當時的世人無法接受,在此之前的大部分文學作品,都把“性”看作是一種丑惡的行為,王小波的反其道而行,困難重重。
遺憾且璀璨
《黃金時代》是王小波時代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這本書歷時20年才定稿,可以說這本書凝聚了王小波大半生的心血,王小波曾說這本書是自己的“寵兒”。可就是這樣一部作品,也面臨了無法出版的困境。
相比於內地來說,香港的對外的交流比較多,人們的思想也較為開放,因此在圖書發表方面並不像當時內地那樣嚴苛,王小波想將這本書拿到香港去發表。當時香港的編輯們看到這本書後連連稱贊,但是他們卻覺得《黃金時代》這個名字不夠具有吸引力,於是便改名為《王二風流史》。更可笑的是,這樣一部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卻被劃入了“黃色小說”之流,看到此情此景,王小波無疑是心痛的,但他也無可奈何。
⑷ 王小波有哪些經典句子出自哪裡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
我把我整個靈魂都給你,連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氣,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種壞毛病。它真討厭,只有一點好,愛你。
不願清醒,寧願一直沉迷放縱。 不知歸路,寧願一世無悔追逐。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
我的勇氣和你的勇氣加起來,對付這個世界總夠了吧?去向世界發出我們的聲音,我一個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 。
⑸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里說: 1,要過有趣的生活,一般是需要錢的時候才去工作(和原話有點出入但意
我來回答你
王小波本就是那種不喜歡被框架限制的人,追求有趣的生活和賺錢的工作於他是兩條平行線,鍾愛寫小說的他,從人大辭職以後就做了自由撰稿人,只不過所寫的作品處處碰壁,所以經濟情況就不是很好,誰跟錢也沒仇,不是他境界高,是當時他的作品不能被社會認可,想賺錢而不可得。
社會上的實用主義,可能從改革開放以後就開始了,跟寫作的日期沒關系,是你進入社會的時間還不夠長,所以之前沒感覺到,目測你剛畢業。
⑹ 你怎樣理解王小波的小說創作
俄國一位文學評論家說真的才是美的,王小波針鋒相對地指出美的一定不是真的。
我以為這句話可以作為理解王小波小說創作的立足點。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在他的小說中看到荒誕不經和由此孳生的荒謬之美。王小波不執著於現實存在的到底是什麼形象,而是關注這種形象可以怎樣經由天馬行空的想像型構進入審美的視域。在這里也能看出他的小說追求和雜文追求的分異。有人說他是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我對此很有保留。小說取材於現實生活,內中隱含了對現實的批判是很正常的事,但這是否是王小波小說主要欲求的東西,就很可商榷了。以《黃金時代》為例,文革是故事的大背景,你不妨對照國內其他作家的同類作品(很多的),看看小波的和他們的寫法有何區別。小波的文章干凈凝練,流暢優美,沒有憤怒,沒有控訴,沒有嫉恨,沒有傷痕,沒有哭哭啼啼,沒有憂愁憂思............有的只是男女親密歡合的「偉大友誼」這樣最為純真的人性圖騰。是不是文革不值得我們憤怒,或不應該被控訴,當然不是。我私揣小波的意圖,以為文革的事實(或真相)已經悲慘異常,不能再寫成傷痕文學或批判文學那樣沉重。這需要怎樣的平常心啊。。沒有這樣的平常心是絕難收到「舉重若輕」的效果的。
王小波生前好友,中山大學中文系艾曉明女士十分激賞王小波文學中的趣味主義取向。艾君的眼光是很准確。 的確,有趣是王小波最為欣賞的文學價值之一。聯系作家的生平來看,作者曾經在集權政治的前兩個時期生活過,即烏托邦時期和人間地獄時期,一個充斥著呆板一個充斥著恐怖,共同點是毫無趣味可言。那時的王小波既不能體會生命的樂趣更不能體會思想的樂趣,對天才型的人物而言這樣的環境除了收獲無限絕望什麼都得不到。然而,慶幸的是作家並未並環境同化,成為數以千萬計的庸俗而無趣的芸芸眾生之一,而是以更其不息的強烈慾望和得至天賦的創作才華在文學的花園辛勤耕耘,勢要開辟屬於自己也屬於同樣渴求有趣的讀者諸君的精神家園,勢要與世俗生活和緊貼這種生活的文學劃清界線。以《紅拂夜奔》為例可以看出作家的這種價值取向。在這里現實的邏輯是被打破了的,歷史時空是可以隨意組接的,思想和性愛是不能分割的,春宮圖和費爾馬定理是一起流傳的…………如果用看經典文學的眼光看這種超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除了犯傻就什麼也得不到。
王小波這個人是特立獨行的典範,他的文(包括小說和雜文)也是特立獨行的典範。討論他的創作的話題可以寫成一篇學術論文甚至是一本專著,上面的三言兩語也只是即時想到的,可能什麼也說明不了。建議樓主看看王小波本人的文論,就是他評論自己的作品和對文學的看法的相關文章。這可能是最為便捷的理解王小波創作的途徑。當然也可以參考別人評論王小波的文章,比如艾曉明,李銀河,秦暉,戴錦華等人。現在國內研究王小波的論文數量不算多,但也有不少清晰獨到的認識觀點。
⑺ 你認為王小波那幾本小說最有趣
已故作家王小波先生的青春三部曲,是他一生創作的頂峰代表作品.《青銅時代》、《黃金時代》、《白銀時代》,但文藝界對其作品的評介,當屬《黃金時代》最佳。
我的收藏,也只有後兩部作品,前一部的,雖想得到,但在圖書市場卻始終未見。後兩部我是一一拜讀。這些作品中,處處透露出王小波的憤青與叛逆,語言犀利,思想深刻,布局巧妙,愛不釋手。
小波先生的雜文同樣精彩。《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我的最愛。
現在中國的高校里流行這樣一句話:
男生必讀王小波,女生必讀周國平。王小波說過的話漸漸地成為學院里或餐桌上的口頭禪,流傳廣遠「末流的作品有一流的名聲,一流的作品卻默默無聞。「一個人只擁有一生一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我這個人遠看不像一個好人,近看還是一個好人。」「讓我們壞一壞吧!」 「滿天的星星好像一場凍結的大雨「我只能強忍絕望活在世上。」 「凡是能在這個無休無止的煩惱、仇恨、互相監視的塵世之上感到片刻歡欣的人,都可以算是個詩人。」生命是這樣的空,總要做點什麼吧!王小波曾經寫過一段話,說一個人如果百無聊賴,就會在紙上寫點什麼,無論最初寫的是什麼,最終一定會寫小說,而且一定會寫得好,只要你足夠無聊,足夠無奈。「看過他的小說,我猶如被人猛擊了一掌,又如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片光明——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原來小說應當這樣寫!」「《青銅時代》為新時代的小說創作指引了一個方向,「看他的小說時我無比震驚,看隨筆時擊節贊嘆。這樣一個與我毫不相乾的人去世了,而我感到像失去了一個親人。他的文字曾如此近地貼近我心,他由此成為一個無比親切的人。看著新一代對他的狂熱推崇,看著「王小波文體」在高校流行,不由生出無限感慨。十年之間,不知多少人問過我同一個問題:王小波為什麼這樣紅?王小波的猝死和大紅是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猝死和大紅沒有必然關聯,並不是所有猝死的作家都能大紅,而且王小波是一紅十年,甚至更長。社科院有位朋友統計過,在1997年離世的作家有七位,但是,除王小波外,誰也沒有形成轟動效應。 王小波為什麼會有眾多的追隨者? 簡單地說:因為他有趣!還有,因為他純粹,理想主義,卻是一貫的低姿態,一貫的邊緣身份;他在體制外堅持寫作,卻寫得比作協養著的專業作家好!也就是說,以非主流的身份,超越了主流,為沉默的大多數爭了一口氣。王小波首先把自己視為小說家。在《思維的樂趣》自序里,他說,「我以寫小說為業,但有時也寫些雜文,來表明自己對世事的態度」。小說為業,雜文是業余穿插。偏偏多數人對王小波的了解是通過他在《南方周末》、《三聯生活周刊》等報刊開設的專欄,是通過他的雜文而非小說,認識了一個幽默機智的王小波。這么一個有才華的人,在現實中卻如此不得志,上天真是不公。也許,正統文壇對他的排斥,恰恰招致了眾人的逆反心理,所以才誕生了「王小波門下走狗」這個群體,誰會是走狗?他們也知道「王二」是不需要的,那實在是一群正話反說的叛逆者!
⑻ 「一輩子很長,一定要找個有趣的人在一起。」哪位大神告訴我這句話出自王小波的哪本書盡量詳細一點啦…
王小波是雜文大師,他的有趣主張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及過,你的這段話算不上他的名言,我也真的很難幫你找到出處。但我確定肯定出自於他的雜文之中。我最近又重讀了一遍他的《愛你就像愛生命》,我肯定並不出於他的書信集。
⑼ 王小波經典語錄
語錄一
吃飯喝水性交和發呆,都屬天賦人權的范疇。假如人犯了錯誤,可以用別的方法來懲辦,卻不能令他不發呆。如不其然,會引起火災。(《革命時期的愛情》)
語錄二
我認為低智、偏執、思想貧乏是最大的邪惡。當然我不想把這個標准推薦給別人,但我認為聰明、達觀、多知的人,比之別樣的人更堪信任。(《思維的樂趣》)
語錄三
我認為,在人類的一切智能活動里,沒有比做價值判斷更簡單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價值判斷的能力--大灰狼壞,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種事實說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為什麼特別熱愛價值的領域。倘若對自己做價值判斷,還要付出一些代價;對別人做價值判斷,那就太簡單、太舒服了。講出這樣粗暴的話來,我的確感到羞愧,但我並不感到抱歉。因為這種人士帶給我們的痛苦實在太多了。(《思維的樂趣》)
語錄四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掉以後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著的時候,想到這件事,心裡就很高興。(《智慧與國學》)
語錄六
人活在世界上,就如站在一個迷宮面前,有很多的線索,很多岔路,別人東看看,西望望,就都走過去了。但是我們就一定要迷失在裡面。這是因為我們渺小的心靈里,容不下一個謎,一點懸而未決的東西。所以我們就把一切疑難放進自己心裡,把自己給難死了。
語錄七
假如人生活在一種不能抗拒的痛苦中,就會把這種痛苦看作幸福。假如你是一隻豬,生活在暗無天日的豬圈裡,就會把在吃豬食看作極大的幸福,因此忘掉早晚要挨一刀。所以豬的記性是被逼成這樣子的,不能說是天生的不好。
語錄八
我呀,堅信每一個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該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無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難道這就夠了嗎?還有,我看見有人在製造一些污辱人們智慧的粗糙的東西就憤怒,看見人們在鼓吹動物性的狂歡就要發狂。
語錄九
我總以為,有過雨果的博愛,蕭伯納的智慧,羅曼羅蘭又把什麼是美說得那麼清楚,人無論如何也不該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東西無論如何也不應該被贊美了。人們沒有一點深沉的智慧無論如何也不成了。
語錄十
人活在世界上,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人活在世界上,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更多摘錄
1、 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
2、 公路上常能看到扁平如煎餅的物體,它們曾經是青蛙。它們之所以會被車輪軋到如此之扁,都是因為視覺上的缺陷。……倘若生活中存在著完全不能解釋的事,那很可能是因為有我們所不知道的事實;而真正的原因卻是我們並不真正想知道。
人忠於已知的事實叫誠實,不忠於事實就叫做虛偽。還有些人只忠於經過選擇的事實,這既不叫誠實,也不叫虛偽,我把它叫做浮囂。
4、 有人有趣,有人無趣,這種區別是天生的。
5、 各種作品,各種人,尤其是各種事件,既然有高有低,就有了尺度問題。眾所周知,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格調高,但總免不了要幹些格調低的事。這就使格調問題帶有了一定的復雜性。
6、 一個常常在進行接近自己限度的斗爭的人總是會常常失敗的,一個想探索自然奧秘的人也常常會失敗,一個想改革社會的人更是會常常失敗。只有那些安於自己限度之內的人才總是「勝利」,這種「勝利者」之所以常勝不敗,只是因為他的對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說,他根本沒有投入戰斗。
7、 媚雅這事是有的,而且對俗人來說,有更大的害處。
8、 在這些人身上,你就看不到水往低處流、蘋果掉下地、狼把兔子吃掉這一宏大的過程,看到的現象相當於水往山上流、蘋果飛上天、兔子吃掉狼。……如果大家都順著一個自然的方嚮往下溜,最後准會在個低窪的地方會齊,擠在一起像糞缸里的跙。
9、 用一生來追求藝術……相較於科學,藝術更能使人感到幸福。
10、人有無尊嚴,有一個簡單的判據,是看他被當做一個人還是一個東西來對待,這件事有點兩重性,其一是別人把你當做人還是東西,是你的尊嚴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當成人還是東西,也是你的尊嚴之所在。
11、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種負面的生活都能產生很多爛七八糟的細節,使它變得蠻有趣的;人就在這種趣味中沉淪下去,從根本上忘記了這種生活需要改進。
12、人不愛自己的家就無以為人,而家可不只是房門里那一點地方。
13、人活在世界上有兩大義務,一是好好做人,二是不能慣別人的臭毛病。
14、關於21世紀的描述:理想主義的光芒已經黯淡,人類不再抱著崇高的理想,想要摘下天上的星星,而是把注意力放到現實問題上去。當一切都趨於平淡,人類進入了哀樂中年。
15、我贊成對生活空間加以壓縮,只要壓不到我,但壓來壓去,結果卻出乎我的想像。……五十多年前,有個德國的新教牧師說:起初,他們抓共產黨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後來,他們抓猶太人,我不說話,因為我是亞利安人;後來他們抓天主教徒,我不說話,因為我是新教徒……最後他們來抓我,已經沒人能為我說話了。
16、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體,還有頭腦和心胸-對此請勿從解剖學上理解。……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達到的最低目標。某件事有悖於我的心胸,我就認為它不值得一做;某個人有悖於我的心胸,我就認為他不值得一交;某種生活有悖於我的心胸,我就會認為它不值得一過。
17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
18、這個世界自始至終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像我這樣的人,一種是不像我這樣的人。
19、 我認為每個人都是有本質的。 象我的本質就是流氓,土匪。如果放到合適的地方就大放光彩,可是在城市裡做個市民,在學校里做個教員就很不合適了。
20、 這輩子我干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個一無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21、當一切開始以後,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什麼讓我害怕的事情了。
22、人生就是一個緩慢被騸的過程。
23、 我想要從夢里醒來,就要想出自己什麼時候睡著了,方能跳出夢境,這是唯一的途徑。
24、一個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夠的,他還應當有詩意的世界。
25、世界上有些事就是為了讓你幹了以後後悔而設,所以你不管幹了什麼事,都不要後悔。
26、不幸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你別無選擇,假如能夠選擇,我也不願生活在此時此地 。
27、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而追求知識的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後的事我看不到,但現在想想心裡就高興。
28、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
29、好的文字有著水晶般的光輝,彷彿來自星星 ,雖然我會死,可一想到死後,這條追尋智慧的路還有人在走,心裡就很高興。
30. 對一位知識分子來說,成為思維的精英,比成為道德精英更為重要。我認為低智、偏執、思想貧乏是最大的邪惡。當然我不想把這個標准推薦給別人,但我認為,聰明、達觀、多知的人,比之別樣的人更堪信任。
31 我認為,在人類的一切智能活動里,沒有比做價值判斷更簡單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價值判斷的能力--大灰狼壞,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種事實說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為什麼特別熱愛價值的領域。倘若對自己做價值判斷,還要付出一些代價;對別人做價值判斷,那就太簡單、太舒服了。講出這樣粗暴的話來,我的確感到羞愧,但我並不感到抱歉。因為這種人士帶給我們的痛苦實在太多了。
32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掉以後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著的時候,想到這件事,心裡就很高興。
33 人在寫作時,總是孤身一人。作品實際上是個人的獨白,是一些發出的信。我覺得自己太缺少與人交流的機會--我相信,這是寫嚴肅文學的人共同的體會。但是這個世界上除了有自己,還有別人;除了身邊的人,還有整個人類。寫作的意義,就在於與人交流。因為這個緣故,我一直在寫。
34 在冥想中長大以後,我開始喜歡詩。我讀過很多詩,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詩。好詩描述過的事情各不相同,韻律也變化無常,但是都有一點相同的東西。它有一種水晶般的光輝,好像來自星星……真希望能永遠讀下去,打破這個寂寞的大海。我希望自己能寫這樣的詩。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顆星星。
35 我呀,堅信每一個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該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無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難道這就夠了嗎?還有,我看見有人在製造一些污辱人們智慧的粗糙的東西就憤怒,看見人們在鼓吹動物性的狂歡就要發狂。
36 我總以為,有過雨果的博愛,蕭伯納的智慧,羅曼羅蘭又把什麼是美說得那麼清楚,人無論如何也不該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東西無論如何也不應該被贊美了。人們沒有一點深沉的智慧無論如何也不成了。
37 今天我想,我應該愛別人,不然我就毀了。家兄告訴我,說我寫的東西里,每一個人都長了一雙魔鬼的眼睛。就像《肖像》里形容那一位畫家給教堂畫的畫的評語一樣的無情。我想了想,事情恐怕就是這樣。
38 假如這世上沒有有趣的事我情願不活。有趣是一個開放的空間,一直伸往未知的領域,無趣是個封閉的空間,其中的一切我們全都耳熟能詳。我看到一個無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個無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 假如一個社會的宗旨就是反對有趣,那它比寒冰地獄又有不如.每一本書都應該有趣。對於一些書來說,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對於另一些書來說,有趣是它應達到的標准。
39我要寫一些閃光的句子,象月光一樣皎潔。
40還有,我特別愛你,你干什麼疑心呢?我永不冷漠。
東西方精神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人沉迷於物慾,而東方人精於人與人的關系;前者從征服中得到滿足,後者從人與人的相親相愛中汲取幸福。
人可以從環境中得到滿足,這種滿足又成為他行動的動力。 樂趣又產生慾望,又反饋回去成了再做這行動的動力,於是越來越凶,成了一種毛病。
真正的幸福就是讓人在社會的法理、公德約束下,自覺自願的去生活;需要什麼,就去爭取什麼;需要滿足之後,就讓大家都得會兒消停。
——摘自王小波的《東西方快樂區別之我見》
貧窮是一種生活方式。言下之意是說,有些人受窮,是因為他不想富裕。貧困是一種生活方式,富裕是另一種生活方式;追求聰明是一種人生的態度,追求愚蠢則是另一種生活態度。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在追求快樂,另一些人在追求痛苦;有些人在追求聰明,另一些人在追求愚蠢。
吃苦、犧牲,我認為它是負面的事件。吃苦必須有收益,犧牲必須有代價,這些都屬一加一等於二的范疇。
假如從整個人類來考慮問題,早就會發現,趨利避害,直截了當地解決實際問題最重要——這不是什麼哲學的思辨,而是我的生活經驗。我們的社會里,必須有改變物質生活的原動力,這樣才能把未來的命脈握在自己的手裡。
——摘自王小波的《人性的逆轉》
有些人認為,人應該充滿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調低下的思想。這種說法聽上去美妙,卻使我感到莫大的恐慌。因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總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誰就成了問題。
我認為低智、偏執、思想貧乏是最大的邪惡。按這個標准,別人說我最善良,就是我最邪惡時;別人說我最邪惡,就是我最善良時。當然我不想把這個標准推薦給別人,但我認為,聰明、達觀、多知的人,比之別樣的人更堪信任。
——摘自王小波的《思維的樂趣》
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與人有知識的差異。這就提示說,由知識的差異可以產生權力。讓我們假設世界上的人都很無知,唯有某個人全知全能,那麼此人就可能掌握權力。
科學家和聖賢的區別在於,前者不但尋求知識,還尋求知識的證明。不幸的是,證明使知識人人可懂,他們就因此喪失了權力。
——摘自王小波的《文化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