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創造為話題寫20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
生活是為自己創造的,要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如果因為自己當時的慾望,貪玩自私的內心,不負責任的態度而影響了生活中的樂趣,心裡總以為是為別人的事或不重要的事而做。最後將會害了自己,生活中的每一細節都是重要的環節,應該以積極的行動面對生活中每個細節,問題的挑戰。從而在不斷獲取中得到進步,獲取健康、知識、經驗……
記得以前,我還是一個不懂世事的小孩。心中有股自私自利、不負責任的態度,那是一個烈日炎炎的盛夏,我的語文老師忽然發了一張試卷,那對於當時的我們驚恐極了,全體同學一齊驚異地張嘴做「O」形,同時微閉雙眼,癱在桌上做昏迷狀。這時,蟬的叫聲猶如一支催人的交響曲更加響亮。我大驚失色,「糟了,完了。」這下該怎麼辦,死定了,我還沒復習呢……一句句擔心的話語從我嘴中不停地念叨心中像揣著的小兔子亂蹦亂跳,全體沸騰起來,聲音此起彼伏。可沒想到,語文老師卻說:「全體肅靜,這張試卷是今天的家庭作業,可要認真完成,明天交上來。」聽完以後,全班換了一種氣氛,像張會變臉的臉譜,換了張心喜若狂的臉。這時,淘氣的我在想:平時語文老師向來很少改布置下來的試卷,我可以亂作一氣,為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我就可以更多時間玩啦!於是,正好,天如我意,天上的星星像黑色幕上綴著的寶石,皎潔的月光透過我的窗檯,吸引著我的眼球,當時我正在寫語文試卷,心裡的那種貪玩的慾望更加強烈如鍋底下的火焰越燒越旺。於是,我更加加快我的速度寫語文試卷,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不會改試卷,不會影響到我,不久,試卷終於做完了。在之以前,其他作業已認真完成,惟獨語文快馬加鞭馬大哈OK完成了。
我伴著喜悅的心情手舞足蹈,看窗前的美麗的景色,過了3天語文老師把試卷發下來了,令我大吃一驚,語文老師竟然改了試卷,突破記錄,分數自然不理想,望著這張試卷,幾天前的喜悅風吹雲散,想起了自己心裡那種僥幸心理、三心二意、敷衍了事,似乎一切貶義詞都可以拐彎抹角地罵我,那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去完成他的,這次測量不僅測出了一個人上課表現,認真程度更重要的是還測出了一個人的態度。從那以後,我明白了什麼事都應該端正態度,不論是自己的事還是別人的事都應該認真態度對待,做好每一件事。
生活是為自己而創造的,面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認真對待積極行動,因為一個人做事的態度決定著成功,在這個緊密團結、美好品德的大家庭的國家,我們更應該做好每一件事,認真負責,這是美好道德、成功的核心,也是一個人的基本品質,我們不論做什麼事,都應該想到是為自己而做的,生活猶如一艘船我們是船的主人,要勇敢駕馭它;無論經歷什麼,都要堅定信心,朝著既定目標,奮力劃行……
人生是一條漫長的路,你要勇敢地去涉足,背上你的行囊,堅定地去走你的路。無論多麼荊棘,困難,當經過你的努力,到達頂峰的時候,你會自豪地說:「我獲取了最燦爛的人生」。
B. 觀察身邊的小細節,科學家發明了什麼
觀察身邊的小細節,科學家喬治.德梅斯特拉發明了尼龍搭扣
瑞士工程師喬治*德梅斯特拉在樹林中散步,看見自己的褲腳和他那條狗的身上沾著許多刺果。回到家以後,他把這些刺果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它們有數以百計的小鉤,能扣住任何有環形的物體。於是,他創造出一種紡織尼龍的方法,使一塊遍布無數小鉤的織品,能粘住另一塊遍布無數小環的紡織品。他將這種奇特的粘合產品命名為「威鉤」,也就是當今取代拉鏈、紐扣、按扣和鏈扣的尼龍搭扣。
C. 創造的內因與過程細節是什麼
教育方法觀是指人們在創造、設計和選擇教育方法或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教育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不論是何種教育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形成的。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教育方法觀:
注入式教育方法觀。
注入式教育方法觀在中西方的封建社會及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早期,非常流行。在這種教育方法觀的指導下,教師從主觀願望出發,任意向學生灌注知識,無視學習主體——學生的能動作用,把學生視為被動的裝知識的容器。教師在教育中僅僅起到現成信息的載體和傳遞的作用,學生則起信息接受和儲存的作用,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阻止學生獨立思考,阻礙了學生主體性和個性的張揚。在教育關繫上,片面誇大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主體地位,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客體,否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師的權威和領導決定作用。在教育與發展的關繫上,把教育的目的僅放在掌握知識層面。教育方法上,片面強調教師外在的注入、灌輸,讓學生死記硬背,不注重教師的啟發和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等。[1]
啟發式教育方法觀。
啟發式教育方法觀出現在奴隸社會,在中國集中體現在孔子的教育方法中,在西方以蘇格拉底為主要代表。在中國,啟發一詞源於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後來朱熹將孔子的「憤悱」原理解釋為「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學生想弄明白某個道理或有些興趣,但是卻弄不明白;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是指學生想說,但卻說不出來、說不清的情況。孔子主張,在這種情況下,要幫助學生弄清他要弄清的道理,理清其思路,使之能表達清楚。孔子啟發式的條件是「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即如果學生不能舉一反三,則要另外選擇其他的途徑。因此,有人說他主張「叩則鳴,不叩則不鳴」,即學生問才作答,不問則不作答。這就是傳統的啟發式教育方法觀。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倡導的「問答法」,也稱產婆術,是西方最早運用啟發式教育方法的代表。他主張教師不要把知識的結果直接告訴學生,應啟發學生去思考,幫助學生自己發現和獲取知識。
啟發式教育方法觀的主要特徵是:
(1)主動性與創造性相結合。啟發式強調在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促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夠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實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結合。
(2)外因與內因相結合。啟發式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內外因互相作用關系原理。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既是對象又是主體。教師的指導和教育影響是學生學習的外因。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及其原有的認識水平等是學生學習的內因。教師的教這一外因只有通過學生的學這一內因的積極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啟發式教育方法恰好是促進外因與內因有機結合的重要手段。
(3)心理與認知協調發展。知識的獲得是一個積極的內化過程,知識的內化包括同化與整合。學習是學生頭腦中認知結構的不斷改造,處於某一發展階段的學生所具有的認知結構總是他過去活動的結果。在開始新的學習時,總是運用已有的認知結構去同化傳入的新信息,有些信息能同化,有些則不能,於是便在企圖同化和能夠同化的兩種信息之間造成了矛盾,產生了認知結構內部的不平衡——認知沖突,這便成了學生心理發展的動因。學生的學習就是要不斷解決認知沖突。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平衡。啟發式教育方法正是要求教師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通過各種有效手段不斷打破原有認知結構的平衡,不斷激發學生新的認知需求,以促進其認知結構不斷向前發展.[2]
新行為主義教育方法觀
這種方法觀源於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思想,是本世紀60年代後興起的一種教育理論,其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斯金納。斯金納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變學生個體的行為以達到改變社會中所有的人的行為。他相信科學,主張嚴格的科學應用於人的行為研究,由此被稱為行為主義者。他的觀點與以往的行為主義者不同,以前的行為主義者把人的行為的產生和形成完全歸功於外界事物對行為主體的刺激,即當一個刺激出現時,行為主體將表現出一定的反應,即刺激——反應。而斯金納認為,人的行為的絕大多數,特別是人的學習行為,與刺激——反應的模式不同,而是由於人的活動(或者叫操作行為)與他周圍環境出現的強化之間的耦合而逐漸形成。
人本主義的教育方法觀
20世紀,代表人本主義傾向的理論有羅傑斯、馬斯洛等人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以及以利奧塔為代表的後現代主義。無論是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家馬斯洛、羅傑斯,還是存在主義的哲學家薩特、後現代主義的利奧塔,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對人的情感、需要方面的研究,他們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倡尊重人的個性和差異性。人本主義的教育方法觀從尊重人的個性出發,強調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建構,重視學生價值觀及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進步作用。但是,他們的這種方法觀又過於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存在一定的缺陷。
D. 為什麼說細節是一種創造
有位醫學院的教授,在上課的第一天對他的學生說:「當醫生,最要緊的就是膽大心細!」說完,便將一隻手指伸進桌子上一隻盛滿尿液的杯子里,接著再把手指放進自己的嘴中,隨後教授將那隻杯子遞給學生,讓這些學生學著他的樣子做。看著每個學生都把手指探入杯中,然後再塞進嘴裡,忍著嘔吐的狼狽樣子,他微微笑了笑說:「不錯,不錯,你們每個人都夠膽大的。」緊接著教授又難過起來:「只可惜你們看得不夠心細,沒有注意到我探入尿杯的是食指,放進嘴裡的卻是中指啊!」
教授這樣做的本意,是教育學生在科研與工作中都要注意細節。相信嘗過尿液的學生應該終生能夠記住這次「教訓」。
其實我們做企業更需要養成注意細節的習慣。所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但是細節更為寶貴的價值在於,它是創造性的,獨一無二的。因為在每一個看似細小的環節當中,都凝結著經營者點點滴滴的心血和智慧。台灣首富王永慶就是一個善於在經營中創新之人。
王永慶早年家裡非常窮,根本讀不起書,只好去別人的米行里做伙計。他做伙計期間,一邊留心觀察來來往往的各種人,特別是老闆怎麼談生意,一邊積累一點資金。
16歲那年,王永慶在老家嘉義開了一家米店。當時,小小的嘉義已有30家米店,競爭相當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里租一個很小的鋪面。他的米店地段諞僻,開得晚,規模小,沒有任何優勢。剛開張的時候,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王永慶就背著米袋,一家一家地上門推銷,但效果就是不行。王永慶感覺到,要想立足米市場,自己就必須有一別人沒做到或做不到的優勢。仔細思量以後,王永慶決定在米的質量和服務上下工夫。
20世紀30年代的台灣,農村還非常落後,做飯的時候,都要淘米,很不方便。但長期積累的習慣,買賣雙方都見怪不怪。
王永慶經過長期的觀察在這里找到了突破口。他帶領弟弟一起動手,不辭辛苦,不怕麻煩,一點點的將米里的秕糠、沙石之類的雜物挑出來,再出售。
這樣,王永慶店裡米的質量就比別人的高一個檔次,深受顧客的喜愛,生意也就一天天好起來了。同時,王永慶在服務質量上也更進了一步。當時,客戶都是自己來買米,自己扛回去。這對年輕人來說,也許並沒什麼;對老年人來說,就有些不方便了。王永慶注意到了這一點,便主動送貨上門。這就大大方便了顧客,尤其是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這些為米店樹立了非常好的聲望。
王永慶送貨上門並不是簡單地一放了事。他送貨時,還要將米倒到米缸里。如果缸里有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擦乾凈米缸,然後將新米倒進去,把舊米放在上層。這樣,使米不至於因存放時間過長而變質。這一精細的服務,贏得了許多顧客的心,使回頭客一天天變多了。
不光如此,王永慶每次送貨上門後,還要用本子記下這家的米缸有多大,有多少人吃飯,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的飯量如何等等。他根據記載的情況估計顧客會什麼時候要米。等時候一到,不用顧客上門,他就將相應數量的米送上門來了。
在送米的過程中,王永慶發現,當地的許多居民大多數都靠打工為生,經濟條件不富裕,許多家庭還未到發薪的時候,就已經沒錢花了。由於王永慶是主動送貨上門的,貨到要收款,有的顧客手頭緊張,一時拿不出錢來,會弄得大家都很尷尬。於是,王永慶採取「按時送米、定時收錢」的辦法,先送米上門,等他們發工資後,再約定時間上門收錢。這樣極大地方便了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顧客,同時在社會上樹立了好口碑。
酒香不怕巷子深。王永慶米行的生意很快就吸引了整個嘉義城。
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辦了一個碾米廠,並把它設在最繁華的地段。從此,王永慶開始了向台灣首富的目標邁進。
事業發展壯大後,王永慶在管理企業時,同樣注重每一個細節。他的部屬深深為王永慶精通每一個細節所折服。當然也有不少人批評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勸他學一學美國的管理,拋開細節只管大政策。針對這一批評,王永慶回答說:「我不僅做大的政策,而且更注意點點滴滴的管理,如果我們對這些細枝末節進行研究,就會細分各操作動作,研究是否合理,是否能夠將兩個人操作的工作量減為一個人,生產力會因此提高一倍,甚至一個人兼顧兩部機器,這樣生產力就提高了4倍。」
一個企業要創新,必須加強對細節的關注。一向以創新意識著稱的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曾經說過:「創新存在於企業的每一個細節之中。」
曾經留意到一家小餐廳內部的布置頗有一絲新意。各個餐桌上都擺上了一個頗有創意的牙簽筒:筒體以「露露」的藍、白色為基色,印有「露露」的logo,並且表面繪有與露露杏仁露包裝罐體圖案一致的圖案,看似一件設計精美的藝術品;另外餐廳的牆壁上也掛上了一個很有個性的店表:整個店表同樣以藍、白為基色,配以紅色的表針,表面中上端印有「露露」的logo,下半部分印有「喝露露葆健康」、「中國馳名商標」、「美容養顏、調節血脂、調節非特異性免疫」(露露宣傳廣告語)等字樣,整個店表渾然一體,沒有絲毫的雜亂之感。
小小的牙簽筒,設計精美,圖案簡潔,色彩明快,告別了單調的白色,既為顧客的就餐消費提供了方便,同時,又通過與產品包裝罐體一致的圖案設計吸引了顧客的眼球,形成了「露露」品牌極強的品牌聯想力與品牌親和力。據餐廳老闆反映,露露牙簽筒因設計精美、實用性強,存在比較嚴重的丟失現象,排除社會道德方面的因素,我們應該怎樣從宣傳效果的角度看待這一現象呢?結論只有一個:露露的牙簽筒受歡迎!不僅商家歡迎,消費者也歡迎。顧客吃完飯,把牙簽筒拿回家,再配以家庭范圍內的口碑宣傳,最終使露露宣傳品的宣傳效果得到了放大。而「露露餐廳」以藍、白為主色,紅色為點綴,三色構成了「露露」宣傳品的代表色,極易與周圍餐廳的裝潢風格融為一體,起到了一般宣傳品所沒有的裝飾效果。還是聽聽餐廳老闆對露露餐廳的評價吧:「露露為我們考慮得很周到,並非單純為了宣傳他們自己,倒像是為裝飾我們,雖說上面也有他們的宣傳語,不過很簡潔明了,可是誰看了還都知道是露露的東西,這個度很難掌握。不像有些廠家只顧自己宣傳了,廣告的感覺太濃,甚至地址、電話、聯系人都寫上了,顯得太亂,我們不愛用,即使當時勉強用上,他們廠家的人一走,我們就趕快換了」。
也許,有的企業並不重視這些細小的事情,但在世界上凡是知名的服務企業都是非常注重從細節上提高服務質量,而且制定了明確的服務標准,一切為顧客設想的服務方式,添置了舒適的服務設施,重視提高員工的服務素質,努力為顧客提供細致入微,超越顧客期望的服務。
又如,美國希爾頓大酒店發現旅客最害怕的是在旅館住宿會睡不著覺,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認床」,於是和全美睡眠基金會達成協議,聯合研究是哪些因素促使一些人一換了睡眠環境,就會難以入眠,然後對症下葯,消除這些因素。從1995年3月起,美國希爾頓大酒店用不同的隔音設備,為顧客配用不同的床墊、枕頭等,歡迎顧客試用。通過一段時間的試驗,摸索出一種基本上適合所有旅客的辦法,從而解決了一些人換床後睡不著的問題。
我們的經營在於從細小處著手,致力於從細小處創新,把顧客置於真正「正常」的位置,給他們一個優良的服務環境,才能達到經營的效果。
人常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要想在生活中練就一雙發現細節的眼晴,需要你經歷一個長期積累,細致觀察的過程,只有如此,你才能擁有鷹一樣敏銳的目光,發現別人所觀注不到的東西。
宋代的米芾是個大畫家,專愛收集古畫,甚至到了不擇手段的程度。他在汴梁城閑逛時,只要發現有人在賣古畫,總會立即上前細細觀賞,有時還會要求賣畫者把畫讓他帶回去看看。賣畫者認得他是當朝名臣,也就放心地把畫交給了他,他便連夜復制一幅假畫,第二天將假畫還去而將真畫留下。由於他極善臨摹,那假畫的確足已亂真,故此得到不少名人真跡。
又一日,當他又用此法將自己臨摹的一幅足以以假亂真的假畫還去時,畫主人卻說了一句:「大人且莫玩笑,請將真畫還我!」米芾大驚,問道:「此言何意?」那人回答:「我的畫上有個小牧童,那小牧童的眼裡有個牛的影子,您的畫上沒有。」米芾聽罷,這才叫苦不迭。
上述這個極易被人忽略的小牧童眼裡牛的影子,就是細節,而一向「穩操勝券」的米芾,也正是「栽」在眼中的牛這個小小的細節上!而畫主人之所以能夠發現這一細節,肯定是對於畫作有著非凡的鑒賞力和卓越的觀察力,這絕非一天的功夫。
類似的情節還常常見於文學作品,《聊齋志異》中就有一篇。
有個老人一向為人豪爽,常常主動借錢接濟四方。有個好賭的無賴聽說此事,就找到老人也想借錢,老人於是答應了他。可也就在這時,老人卻發現了這位借錢者的一個極其熟練的動作——這位借錢者見案頭放著幾枚銅錢,便伸出手來,將那幾枚銅錢「高下疊放,如此再三」。老人立即由這個細節看出,此乃賭徒的習慣動作,故此不再借錢給他。
汪中求先生也曾在書中說過:「素養來自於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細節積累,這種積累是一種功夫。」為此他還特意舉了一個例子:
某著名大公司招聘職業經理人,應者雲集,其中不乏高學歷、多證書、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經過初試、筆試等四輪淘汰後,只剩下6個應聘者,但公司最終只選擇一人作為經理。所以,第五輪將由老闆親自面試。看來,接下來的角逐將會更加激烈。可是當面試開始時,主考官卻發現考場上多出了一個人,出現7個考生,於是就問道:「有不是來參加面試的人嗎?」這時,坐在最後面的一個男子站起身說:「先生,我第一輪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參加一下面試。」人們聽到他這么講,都笑了,就連站在門口為人們倒水的那個老頭子也忍俊不禁。主考官也不以為然地問:「你連考試第一關都過不了,又有什麼必要來參加這次面試呢?」這位男子說:「因為我掌握了別人沒有的財富,我本人即是一大財富。」大家又一次哈哈大笑了,都認為這個人不是頭腦有毛病,就是狂妄自大。這個男子說:「我雖然只是本科畢業,只有中級職稱,可是我卻有著10年的工作經驗,曾在12家公司任過職……」這時主考官馬上插話說:「雖然你的學歷和職稱都不高,但是工作10年倒是很不錯,不過你卻先後跳槽12家公司,這可不是一種令人欣賞的行為。」男子說:「先生,我沒有跳槽,而是那12家公司先後倒閉了。」在場的人第三次笑了。一個考生說:「你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失敗者!」男子也笑了:「不,這不是我的失敗,而是那些公司的失敗。這些失敗積累成我自己的財富。」這時,站在門口的老頭子走上前,給主考官倒茶。男子繼續說:「我很了解那12家公司,我曾與同事努力挽救它們,雖然不成功,但我知道錯誤與失敗的每一個細節,並從中學到了許多東西,這是其他人所學不到的。很多人只是追求成功,而我,更有經驗避免錯誤與失敗!」男子停頓了一會兒,接著說:「我深知,成功的經驗大抵相似,容易模仿;而失敗的原因各有不同。用10年學習成功經驗,不如用同樣的時間經歷錯誤與失敗,所學的東西更多、更深刻;別人的成功經歷很難成為我們的財富,但別人的失敗過程卻是!」男子離開座位,做出轉身出門的樣子,又忽然回過頭:「這10年經歷的12家公司,培養、鍛煉了我對人、對事、對未來的敏銳洞察力,舉個小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這位倒茶的老人……」在場所有人都感到驚愕,目光轉而注視著倒茶的老頭。那老頭詫異之際,很快恢復了鎮靜,隨後笑了:「很好!你被錄取了,因為我想知道——你是如何知道這一切的?」老頭的言語表明他確實是這家大公司的老闆。這次輪到這位考生一個笑了。
其實,這個考生從一進門就開始留意到這個倒茶水的老人的眼神、氣度、舉止等,看出他是這個企業的老闆,說明他是一個觀察力很強的人。這種洞察入微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就的,而需要長期的積累,在注重對每一個細節的觀察中不斷地訓練和提高。這一點,對於一個人和一個企業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
那些目光敏銳、頭腦有準備的偉人、創業者,總能審時度勢抓住機遇,取得成功。「商品」這個資本主義的產兒,自資本主義社會誕生之日起,就經常和人們打交道,走進千家萬戶。由於司空見慣,沒有人對它特別注意。然而,馬克思卻緊緊抓住了它,並花費畢生的精力研究、剖析它,從而揭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幕和秘密,寫出了巨著《資本論》。我國江西省某縣民辦教師段元星,在極差的條件下,長期堅持業余觀測,用目測方法獨立發現了一顆新星。
注意細節其實是一種功夫,這種功夫是靠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談到日積月累,就不能不涉及到習慣,因為人的行為的95%都是受習慣影響的,在習慣中積累功夫,培養素質。勉強成習慣,習慣成自然。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有意思的話:「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的一切,那麼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說:「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質」。而習慣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否則,人們怎麼會說:「好運氣不如好習慣」呢?
大家也許還記得達·芬奇畫蛋的故事吧,為了把一個蛋畫圓,達·芬奇成百上千次地不停畫圓圈。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把細節做好,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小事進行訓練,並形成習慣。
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在諸事繁忙之時,仍然堅持讓自己的下屬不斷地培養對細節關注的習慣。當他的助理呈遞一份計劃給他的數天之後,該助理問他對其計劃的意見。基辛格和善地問道:「這是不是你所能作的最佳計劃?」
「嗯……」助理猶疑地回答,「我相信再作些改進的話,一定會更好。」
基辛格立刻把那個計劃退還給他。
努力了兩周之後,助理又呈上了自己的成果。幾天後,基辛格請該助理到他辦公室去,問道:「這的確是你所能擬定的最好計劃了嗎?」
助理後退了一步,喃喃地說:「也許還有一兩點可以再改進一下……也許需要再多說明一下……」
助理隨後走出了辦公室,腋下夾著那份計劃,他下定決心要研擬出一份任何人——包括亨利·基辛格都必須承認的「完美」計劃。
這位助理日夜工作,有時甚至就睡在辦公室里,三周之後,計劃終於完成了!他很得意地跨著大步走入基辛格的辦公室,將該計劃呈交給國務卿。
當聽到那熟悉的問題「這的確是你能做到的最最完美的計劃了嗎」時,他激動地說:「是的,國務卿先生!」
「很好。」基辛格說,「這樣的話,我有必要好好地讀一讀了!」
基辛格雖然沒有直接告訴他的助理應該做什麼,然而卻通過這種嚴格的要求來訓練自己的下屬怎樣完成一份合格的計劃書。
其實任何事情在剛一開始的時候都很難做,都沒有可循的模式,只有按照某一種步驟進行訓練,用自己的意志來堅持,才會慢慢形成運動員一個標準的動作、藝術家瀟灑而俊美的一筆一畫。有一句話叫「勉強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的企業都在強調格式化,但是格式化的前提就應當是操作規范的培訓,只有培訓才能使所有的人找到一個統一的標准,行動步調才能一致起來,更進一步講,團隊精神便是從培訓中得來的。
所以說,員工進入企業一定要訓練,而且任何小事都要訓練,只有這樣長期堅持下去,才能成就優秀的員工、優秀的業績,優秀的企業。
E. 《創造營2019》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隨著首次順位的發布,意味著《創造營2019》迎來了第一次淘汰。48天的集訓結束之後,原本入營時百名追夢少年,只剩下55人直接晉級的學員和7位旁聽生,他們朝著成團夢又邁進了堅實的一步。
有人會說了《創造營2019》還不是買的韓國綜藝版權,但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個過程。目前在偶像養成方面,我們是落後於韓國,這個階段我們是要去學習的。不過也不能妄自菲薄,在中國唱歌好的、跳舞好的,一定遠比韓國多得多。只是我們缺乏整合的經驗,這就要我們在學習的同時,也要勇於創新。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打造中國自己的偶像團體,而不是韓國偶像團體的翻版。
F. 何處惹塵埃創作細節
這是六祖大師的頓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徹底的唯心主義哲學的巔峰!
G. 有關發明創造的事例
我和爸爸媽媽都喜歡養花,家裡養了許多漂亮的花兒。有漂亮的玫瑰,芬香的牡丹,還有香氣迷人的蘭花。可是,爸爸前段時間又買回一盆仙人掌,它長得可真丑啊,渾身長滿了刺,在我的花叢中一點也不顯眼。有天給花兒澆水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了它,把我的手刺得痛極了,我真恨不得立刻把它拔了去。我真討厭它![小x山s屋-作z文w網]
每天我都給我心愛的的花兒澆水,施肥,就是不給仙人掌澆水,想乾死它。在我的精心照顧下,花兒競相開放,整個陽台上花繁葉茂,香氣撲鼻。這幾天,天氣漸漸地變冷了,平日的那些花兒都枯萎了。可是,那盆仙人掌卻沒有死,反而長得綠油油的,還開出了星星點點的小白花。我不由的對它刮目相看。
昨天,鄰居小張阿姨來問爸爸要半顆仙人掌,我奇怪地問:「阿姨,你要仙人掌干什麼呀?」小張阿姨說,我這幾天腮幫子痛得厲害,要點仙人掌治治。「啊,仙人掌還可以冶腮幫子痛嗎?」「可以啊。」小張阿姨說完就走了。我迫不及待地問媽媽:「仙人掌怎麼可以治病呢?」媽媽說:「仙人掌不光可以治病,它的好處還多著呢!如果在電腦旁邊放置一盆仙人掌,可以防止電腦對人體的輻射;因為它會吸收二氧化碳,吐出空氣,所以它還可以凈化空氣。」我紅著臉來到陽台上,看著仙人掌,不由得暗自慚愧。我只顧看外表,卻不懂得欣賞它的內在美。雖然它沒有漂亮的外表,但是它卻有高貴的品質,它不懼乾旱,堅韌不拔![小x山s屋-作z文w網]
我悄悄地拿來灑水壺,第一次為仙人掌澆水,以後我都會細心的為它澆水施肥!
自己刪
達·芬奇研究設計的機械裝置非常多,如:飛機、降落傘、戰車、各種火炮、潛水服、土木用機械、汽車、自行車等等。
萊昂納多·達芬奇的科學發明正在維也納展出。在展覽上,人們可以看到62件與達芬奇發明原物同樣大小的模型和微縮模型,此次展覽是世界上同類展覽中規模最大的。
此次展覽在維也納藝術中心舉行,名為「萊昂納多·達芬奇,男人、發明家和天才」,一直會持續到5月29日。這位文藝復興時期最有才華的天才的設計包括自行車的「祖先」、潛水者的呼吸器械、懸掛式滑翔機、升降機、降落傘、嵌齒輪、傳動裝置、軍用坦克和其它軍艦或飛機,另外還有一個用於攻擊敵人城牆的雲梯,看上去與現代消防隊員使用的梯子十分相似。
義大利櫥櫃製造者、技工尼科萊·加布里埃爾說:「計算機制圖技術已能發現隱含在達芬奇大量技術制圖中的信息,這使得我們可能通過計算機模擬使它們工作。」這些模型既有木製的,金屬制的,也有用布做的,全部是由加布里埃爾和同事在對達芬奇的設計草圖研究後做出來的。達芬奇的設計草圖配有數千頁手寫說明,用於解釋這些發明的工作原理。
這種遺產至少從數量上遠遠超過這位義大利藝術家留下的現存17件設計。達芬奇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麗莎》。加布里埃爾和同事保羅·達奇亞尼設計了多件達芬奇發明的工作模型,並稱他們已得到學者卡洛·佩德萊迪的同意。佩德萊迪是世界上研究達芬奇的著名專家之一。
據組織者稱,此次展覽是同類展覽中最全的,展出的模型數量超過義大利任何一家博物館。達芬奇的一些發明已在他有生之年付諸於實踐,比如清理米蘭附近運河淤泥的挖泥船和裝有輪子的移動河橋。其它一些發明後來付諸實施,例如拿破崙以達芬奇設計為模型製造出的炸彈。
但達芬奇的大部分發明都是在制圖板上「虛度光陰」,具有密封隔間防止船沉沒的船體就是典型事例之一,加布里埃爾稱這種船體也許是達芬奇最重要的發明。雙層船體如今已成為製造油輪的標准。達芬奇的自行車令人感到非常的好奇,它可能是達芬奇提出設想後由他的學生設計的。這部自行車當時已有在腳踏板和後輪之間移動的傳動鏈,而19世紀晚期出現的早期自行車則沒有這種設計。
達芬奇著名的飛機是他在對鳥翼工作原理長期研究的基礎上設計的。這位天才的發明有時潛藏著巨大的危險。在一次實驗中,飛行機墜毀,差一點要了達芬奇一名僕人的性命。但在現代,已有人駕駛飛行機成功在天空中飛翔,例如已在加拿大實驗成功的巨型金字塔形降落傘。達芬奇還設計出飛行時使用的工具,例如風速計和陀螺儀。
在談到丹·布朗的全球暢銷書《達芬奇密碼》時,加布里埃爾在各種秘密之間做了比較。《達芬奇密碼》一書稱達芬奇喜歡將秘密隱藏在《最後的晚餐》之類的畫中以及其技術草圖的一些細節中。不言而喻,這些細節旨在防止達芬奇的發現在專利和版權概念誕生前幾個世紀被不適當的使用。
這也是!
H. 創造的三個階段
藝術創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通常分為生活積累、創作構思、藝術表達三個階段。在這三階段中,「藝術靈感」又是怎樣體現的呢?
生活積累階段:藝術靈感表現為審美意象的瞬間生成。作家在生活中總是細於觀察、敏於感受、善於體驗、勤於思考,隨時隨地、有意無意地把生活中的收獲物放入自己的意識倉庫。這一階段,藝術家「一直在進行審美認識活動在進行著潛創作,這就使得創作的審美認識正在得到積累疊加,得到整合加工。」在這一「靈感」突發的瞬間,具體作品的創作目標得到明確,實現這一目標的願望立即在心中凝結成一種強大的動力,這種心理動力便是創作的內部動機。提到20世紀的華人音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無疑是最偉大的作品之一。這部《黃河大合唱》的誕生是與冼星海20年來在音樂方面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創作經驗密不可分的,他曾受過系統的音樂教育,後留學法國,師從名家,畢業回國後,積極投入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音樂活動中,創作了大量群眾歌曲,譜寫了電影、話劇等各種題材、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有如此豐厚的音樂沃土,怎能不結出絢麗的音樂果實呢?
創作構思階段:藝術靈感表現為意象的組合與銜接。創作構思很復雜,畫家、詩人一眼瞥見一處優美的景緻,就有可能在感知的同時,完成了一幅畫或一首詩的構思;而作家、劇作家在提筆寫作時,新的情節、人物、細節仍會汩汩而來,即構思依然在進行;而藝術家們有意識地打腹稿,冥思苦想,則更是構思。藝術家這一階段創作動機的產生,往往起始於藝術家以其心靈擁抱了某一個視覺形象、一段經歷、一次遭遇、一條消息、一個故事、一個人物、一個細節等。畫家列賓在涅瓦河畔路遇一群衣裳襤褸的纖夫,而一下產生創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靈感;畢加索從民間制陶藝術中獲得創作靈感,而由這些靈感創作而成的作品,又超越了整個藝術。
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所謂「靈感」是什麼。它要有堅實的知識做基礎,還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認真的思考,最後,外界信息的觸發產生頓悟爆發出靈感。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靈感是藝術家厚積薄發的創作體驗,只有在長期藝術實踐中艱辛的積累,才能有噴薄而出的思想源泉,就如同千里奔流的黃河,在壺口終於傾瀉而下,把它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血脈
I. 創造每一個細節的感動怎麼理解
就是從每一個細節里,都能被某些微小的東西感動,希望這樣能感動人的細節越多越好,創造的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