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個國家最早發明了水稻栽培技術
中國 河姆渡第 4層較大面積范圍內,普遍發現稻穀遺存,有的地方稻穀、稻殼內、莖葉等交容互混雜,形成 0.2~0.5米厚的堆積層,最厚處超過1米。稻類遺存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史上罕見的。經鑒定,主要屬於栽培稻秈亞種晚稻型水稻。它與馬家浜文化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的稻穀,年代都在前5000年,是迄今中國最早的兩例稻穀實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
『貳』 水稻是誰發明的
袁隆平袁老啊,吃了那麼久的飯了
『叄』 水稻誰發明的
水稻是歷史上人們根據野生的水稻植物馴化,培育而來,現代的雜交水稻由袁隆平發明。
『肆』 水稻這種糧食最早是被誰在哪裡發現的並開始種植的
界上究竟是誰發明了水稻種植?這個問題在學術界爭論了 100多年。 1973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遺址的發現,使中外學者不得不重新下結論:最早的種稻人就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
距今 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穀、米粒、稻根、稻稈堆積物。這些豐富遺存,證明早在 7000年前,我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最早的水稻種植僅限於杭州灣和長江三角洲近海一側,然後像波浪一樣,逐級地擴充到長江中游、江淮平原、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下游,最後形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簡言之,長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區是我國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水稻在我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 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國水稻北傳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公元 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粟,去皮後稱為小米。它最初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馴化」而成為糧食作物。這「馴化」之功,首推中國人。粟的種植為中國人首創。據最新的考古資料,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粟,出土在我國河北武安磁山遺址,距今 7300年左右。磁山遺址是 1976年至 1978年發掘的,那裡儲存糧食的窖穴有 88個,所藏全部為粟。這是中國粟出土年代最早的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粟。這證明, 7000多年前,粟已成為我國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糧。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由東向西傳播,經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奧地利傳遍整個歐洲。同時又向東傳到朝鮮、日本等地。日本在傳入稻作之前,粟曾是國民的主要食糧。粟是中國人民早期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重大貢獻。
『伍』 雜交水稻是誰發明的
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國人
Henry
Beachell
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ll因此被學術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
『陸』 是誰發明了雜交水稻
其基本的思來想和技術,以及首自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
『柒』 最早發現水稻的人是誰
發現人已無法考究。水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14000年—18000年。
最早種植水稻的居民是河姆渡人。河姆渡聚落位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村,距今約7000年,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裡的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還用動物骨骼製作工具。
(7)誰最早發明水稻擴展閱讀
東漢時,南方的人口逐漸增加,東漢末年,由於連年的戰爭,使黃河流域的社會經濟遭受到很大的破壞,中原人民大量逃入長江流域。西晉覆滅後,北方相當長時期內局面混亂,以後又有更多的中原人民向南遷移。
這些南來的移民,不但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時帶來了北方各地區較高的生產技術,這對於長江中下游經濟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很有利的條件。
但是南方的自然環境及其相應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許多區別。稻對生長條件和栽培技術的要求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適量的水,南方雖然雨量比較多,還是需要講求水利,以便灌溉。由於南方多丘陵地,斜坡不能蓄水。
又有不少低窪地,容易被水淹沒,這就給南方的土地利用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盡管春秋戰國到秦漢的長時期內,黃河流域的經濟文化那樣發達,而南方還是地廣人稀,經濟文化的發展比不上中原地區。
『捌』 最早種植水稻是哪個國家
最早種植水稻是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水稻栽培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據浙江餘姚河姆渡發掘考證,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這里就已種植水稻。進入21世紀以來,最新的一系列考古發現鞏固了這一結論。
中國古籍宋史《食貨志》就曾經記載,「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擇民田之高仰者蒔之,蓋旱稻也。……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但仍有爭議,原因就在於學者懷疑以地區氣候來論,占城稻有可能是水稻旱種,而非最早的旱稻。
(8)誰最早發明水稻擴展閱讀:
食用價值
水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要食物來源。稻米不僅是主糧,歷史悠久的演化下,稻米還有很多對人類有貢獻的經濟作用,如米糠就是其一,米糠是米的皮層,可以榨油。在日本,米糠油被視做一種美白聖品。
此外,米糠也能腌菜,甚至單獨成為一道菜,就叫做炒米糠。據科學家研究,米糠的營養價值也相當高,除含有稻米中64%的營養,還含有90%以上人體需要的營養。除米糠油外,米糠蛋白和米糠營養素都是科學家研究的主要方向。
『玖』 最早種植水稻的是哪個國家
世界上究竟是誰發明了水稻種植?這個問題在學術界爭論了 100多年。 1973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遺址的發現,使中外學者不得不重新下結論:最早的種稻人就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
距今 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穀、米粒、稻根、稻稈堆積物。這些豐富遺存,證明早在 7000年前,我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最早的水稻種植僅限於杭州灣和長江三角洲近海一側,然後像波浪一樣,逐級地擴充到長江中游、江淮平原、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下游,最後形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簡言之,長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區是我國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水稻在我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 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國水稻北傳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公元 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粟,去皮後稱為小米。它最初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馴化」而成為糧食作物。這「馴化」之功,首推中國人。粟的種植為中國人首創。據最新的考古資料,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粟,出土在我國河北武安磁山遺址,距今 7300年左右。磁山遺址是 1976年至 1978年發掘的,那裡儲存糧食的窖穴有 88個,所藏全部為粟。這是中國粟出土年代最早的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粟。這證明, 7000多年前,粟已成為我國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糧。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由東向西傳播,經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奧地利傳遍整個歐洲。同時又向東傳到朝鮮、日本等地。日本在傳入稻作之前,粟曾是國民的主要食糧。粟是中國人民早期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