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怎麼發明導彈

怎麼發明導彈

發布時間:2021-09-14 08:12:42

A. 導彈最早是誰發明

導彈之父-馮.布勞恩 1912年出生於德國東普魯士。受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博特影響,專注於火箭製造。二戰中是德國黨衛軍高級軍官,是二戰中德國V2火箭計劃的主要創造者。二戰結束後,主要研究利用火箭的宇宙探索計劃。參與探險家一號(美國首顆衛星)計劃,以及後來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也是其事業的顛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給英國帶來巨大災難的武器是德國的V—2火箭,當時又叫「飛彈」。V—2工程起始於A系列火箭研究。由物理學博士馮·布勞恩主持,是1936年後在佩內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點項目。A系列火箭經過許多新的改進,性能大大提高,由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命名為「復仇使者」,所以代號變為V—2、V—2工程開始於1940年,目標是擴大容積和承載重量 ,以容納自控,導航系統和戰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試驗成功,年底定型投產。從投產到德國戰敗,納粹德國共製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於襲擊英國和荷蘭。 V—2是單級液體火箭,全長14米,重13噸,直徑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彈 頭重1噸。V-2採用較先進的程序和陀螺雙重控制系統,推力方向由耐高溫石墨舵片操縱執行。V—2在工程技術上實現了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航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沒法考證是某個人了 導彈的起源與火葯和火箭的發明密切相關 火葯與火箭是由中國發明的 南宋時期 不遲於12世紀中葉 火箭技術開始用於軍事 出現了最早的軍用火箭 約在13世紀 中國火箭技術傳入阿拉伯地區及歐洲國家 18到19世紀火箭武器進展不大 直到1926年 美國才第一次發射了一枚無控液體火箭 20世紀30年代 由於電子 高溫材料及火箭推進劑技術的發展 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紀30年代末 德國開始火箭、導彈技術的研究 並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 1939年發射了A—1、A—2、A—3導彈,並很快將研製這種小型導彈的經驗應用到V—1導彈和V—2導彈上。 1944年 6到9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V—1、V—2導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 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 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 但均未投入作戰使用 。

B. 科學家是怎麼從蒼蠅身上發明導彈的

1、根據蒼蠅翅膀發明了震動陀螺儀,陀螺儀可應用於航空、航天、航海、兵器、汽車、生物醫學、環境監控等領域。也可應用於導彈。

昆蟲學家研究發現,蒼蠅的後翅退化成一對平衡棒。當它飛行時,平衡棒以一定的頻率進行機械振動,可以調節翅膀的運動方向,是保持蒼蠅身體平 衡的導航儀。科學家據此原理研製成一代新型導航儀——振動陀螺儀,大大改進了飛機的飛行性能LlJ,可使飛機自動停止危險的滾翻飛行,在機體強烈傾斜時還 能自動恢復平衡,即使是飛機在最復雜的急轉彎時也萬無一失。

2、
蒼蠅的復眼包含4000個可獨立成像的單眼,能看清幾乎360。范圍內的物體。在蠅眼的啟示下,人們製成了由1329塊小透鏡組成的一次可拍1329張高解析度照片的蠅眼照相機,在軍事、醫學、航空、航天上被廣泛應用。

3、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並能對 數十種氣味進行快速分析且可立即作出反應。科學家根據蒼蠅嗅覺器官的結構,把各種化學反應轉變成電脈沖的方式,製成了十分靈敏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廣泛應用於宇宙飛船、潛艇和礦井等場所來檢測氣體成分,使科研、生產的安全系數更為准確、可靠。

C. 導彈是根據什麼發明的

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沖原理。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彈道導彈是德國V2。導彈沿著一條預定的彈道飛行,通常採用垂直發射方式,使導彈平穩起飛上升,能縮短在大氣層中飛行的距離,以最少的能量損失克服作用於導彈上的空氣阻力和地心引力。到最高點後大致沿一拋物線自由下落。

D. 導彈是怎麼發明的啊

洲際彈道導彈 彈道導彈是一種無人駕駛的無翼飛行器。它沿一定的空間軌跡(即彈道)飛行,攻擊固定的目標。根據射程遠近彈道導彈可以分為近程、中程、遠程和洲際四種。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根據發射位置的不同,它可分為地對地彈道導彈和潛對地彈道導彈兩種。所謂潛對地,即從導彈核潛艇上對准目標發射。 導彈點火以後,先垂直向上飛行,幾秒或十幾秒後,導彈開始轉彎,按預定的彈道飛行。當導彈的位置和速度能保證導彈命中預定目標時,發動機熄火。這時,導彈的彈頭將和彈體分離,依靠慣性飛向目標。因為這一段飛行是在大氣層外,彈道受地心引力的影響,呈橢圓形。這一段飛行的最大高度離地面1000公里以上,約飛行30分鍾,最大速度每秒7公里。 洲際彈道導彈的內部結構比較復雜,大體上可分成以下幾個部分。 戰斗部,又叫彈頭。洲際導彈的彈頭一般採用核彈頭。 發動機,又叫推進系統。現代彈道式導彈的推進劑占整個起飛重量的90%。推進劑,有液體的,也有固體的。最早的液體推進劑是液氧和酒精,後來採用阱類。早期的是在發射前加註燃料,製成可貯預裝液體推進劑,裝入導彈後可長期貯存,方便多了。近來固體推進劑發展很快,用它製成的發動機結構簡單,能長期貯存,便於使用、維護,為導彈的機動發射創造了條件。 當推進劑在燃燒室里燃燒時,燃燒產物向後噴射,獲得的推力是非常巨大的。例如,一個射程10000多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動機推力可達100噸,功率可達幾百萬千瓦。這功率與一座發電廠供給100萬人口的城市的功率相當。 洲際導彈一般做成兩級或多級。 制導系統是導彈的「大腦」。它的任務是保證垂直發射的導彈按一定程序准確地飛入預定的位置。 制導方式:廣泛使用慣性制導。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加速度表,在3個互相垂直軸的坐標繫上,測出導彈重心運動的加速度分量。通過解算裝置,得出導彈在某一時刻的速度和距離,然後與預定的位置發生偏差時,制導系統會發出校正信號,操縱空氣舵和燃氣舵,使導彈回到預定彈道上來。 當洲際導彈的發動機熄火後,彈頭將從彈體上分離出去,開始被動段的飛行。當它重新進入大氣層時,速度很高,約等於音速的十幾倍;它和氣流劇烈摩擦,表面溫度會達到幾千度。如果不採取措施,它就將被燒成灰燼。因此,彈頭表面要塗一層高分子耐燒蝕材料,在高溫作用下,它將逐漸分解吸收熱量。 人體是通過發汗來降溫的。有一種「發汗冷卻彈頭」正是根據這個道理製成的。在壓力和高溫作用下,「發汗劑」從多孔材料擠出,迅速分解汽化,從而大量吸熱。當「汗」出完,彈頭也已擊中目標了。

E. 誰發明了導彈

是馮·布勞恩來
導彈之父馮·源布勞恩人類導彈技術的開創者,1936年在德國佩內明德的火箭研究中心建立的重點項目,由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命名為「復仇使者」計劃,他作為主導者領銜執行V-2工程。1939年世界上第一枚導彈A-1從德國成功發射,人類軍事武器從此掀開了一個新的時代。1942年又成功發射了V-1導彈和V-2導彈,1944年6月到9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V-1、V-2導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而這些導彈都是由「馮·布勞恩」主導研製。

F. 導彈是怎樣發明的

最早的真正的導彈是在二戰是德國人發明的,首先用於轟炸倫敦,令當時的英軍相當恐懼。。雖然當時的精度還不是很高。取名V1!!!!

G. 導彈誰發明的

導彈之父沃納·馮·布勞恩,人類導彈技術的開創者。
沃納·馮·布勞恩1912年生於德國,後隨全家移居柏林。沃納·馮·布勞恩的母親是一位出色的業余天文學愛好者。她送給兒子的一架望遠鏡激發了布勞恩對宇宙空間的興趣,成了一個大科學家成長歷程的開端。
1920年後,德國在首都柏林建立了火箭導彈試驗場,學生時代的沃納·馮·布勞恩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探險精神。13歲時,他在柏林豪華的使館內用一個自製的小火箭進行了他的第一次火箭實驗,也因此被警察抓住。他的好奇心使他不斷地實驗自製火箭。然而也因此耽誤了復習功課,使他成績平平,在一次考試中,數學、物理都不及格。
1934年,德國先後在柏林火箭試驗場測試發射了幾枚A﹣1型火箭。而這一年,年僅22歲的沃納·馮·布勞恩以一篇火箭技術的論文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寫的畢業論文論述了液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理論和實驗的各個方面。
1936年,德國佩內明德的火箭研究中心建立的重點項目,由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命名為「復仇使者」計劃,沃納·馮·布勞恩作為主導者領銜執行V-2工程。1939年世界上第一枚導彈A-1從德國成功發射,人類軍事武器從此掀開了一個新的時代。1942年又成功發射了V-1導彈和V-2導彈,1944年6月到9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V-1、V-2導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而這些導彈都是由沃納·馮·布勞恩主導研製。

H. 是誰發明了導彈用來幹嘛

導彈是「導向性來飛彈」的簡稱,源是一種依靠制導系統來控制飛行軌跡的可以指定攻擊目標,甚至追蹤目標動向的無人駕駛武器,其任務是把戰斗部裝葯在打擊目標附近引爆並毀傷目標或在沒有戰斗部的情況下依靠自身動能直接撞擊目標以達到毀傷效果。簡言之,導彈是依靠自身動力裝置推進,由制導系統導引、控制其飛行路線,並導向目標的武器。 導彈是20世紀40年代開始出現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首先在實戰中使用了V-1和V-2導彈,從歐洲西岸隔海轟炸英國。V-1是一種亞音速的無人駕駛武器,射程300多公里,很容易用殲擊機及其他防空措施來對付。V-2是最大射程約320公里的液體導彈,由於可靠性差及彈著點的散布度太大,對英國只起到騷擾的作用,作戰效果不大。但V-2導彈對以後導彈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 德國火箭專家馮·布勞恩是是V-1,V-2導彈的發明人

I. 導彈什麼是時間發明的

導彈是20世紀40年代開始出現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首先在實戰中使用了V-1和V-2導彈,從歐洲西岸隔海轟炸英國。V-1是一種亞音速的無人駕駛武器,射程300多公里,很容易用殲擊機及其他防空措施來對付。V-2是最大射程約320公里的液體導彈,由於可靠性差及彈著點的散布度太大,對英國只起到騷擾的作用,作戰效果不大。但V-2導彈對以後導彈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
彈道式地地導彈是發展最迅速的一類導彈,40年代後期,美國和蘇聯分別用德國的器材裝配了一批V-2導彈做試驗,並著手提高它的射程和制導精度。50年代出現了一批中程和遠程液體導彈,這批導彈的特點是採用了大推力發動機,多級火箭,使射程增加到幾千公里,核戰斗部的威力達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噸梯恩梯(TNT)當量,已成為一種極具威懾力的武器。但由於氧化劑仍是液氧,制導系統的精度還不很高,導彈還是在地面發射的,地面設備復雜,發射准備時間長,生存能力不高。所以這批導彈只解決了有無問題,還不是有效的作戰武器。60年代改用了可貯存的自燃液體推進劑或固體推進劑,制導系統使用了較高精度的慣性器件,發射方式改為地下井發射或潛艇發射。這些變動簡化了武器系統,縮短了反應時間,提高了生存能力,使導彈成為可用於實戰的武器。此後,導彈技術集中到多彈頭導彈的發展,一個導彈運載幾個甚至十幾個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可以瞄準各自的目標。這樣,不增加導彈的數量,就能大幅度增加彈頭的數量,提高了突破反導彈防禦體系的概率,增加了受到一次打擊以後生存下來的彈頭數,也給打擊更多的目標提供了可能。多彈頭分導的技術基礎是高精度制導系統和小型核裝置的研製成功。美國首先於1970年在「民兵」Ⅲ導彈上實現了帶 3個子彈頭,隨後美、蘇在新研製的遠程導彈上都採用了這項技術。隨著進攻性導彈精度的提高和偵察能力的完善,從固定基地發射的導彈越來越難以保證自身的安全。採用加固的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生存能力低的問題。機動發射方式效果更好一些較小的導彈多採用機動發射。大型多彈頭導彈比較笨重,陸地機動發射會遇到許多困難。一些國家轉而研製便於機動發射的小型單彈頭洲際導彈。
簡史:導彈的起源與火葯和火箭的發明密切相關。火葯與火箭是由中國發明的。南宋時期,不遲於12世紀中葉,火箭技術開始用於軍事,出現了最早的軍用火箭。約在13世紀,中國火箭技術傳入阿拉伯地區及歐洲國家。18、19世紀火箭武器進展不大,直到1926年,美國才第一次發射了一枚無控液體火箭。20世紀30年代,由於電子、高溫材料及火箭推進劑技術的發展,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開始火箭、導彈技術的研究,並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1939年發射了A—1、A—2、A—3導彈,並很快將研製這種小型導彈的經驗應用到V—1導彈和V—2導彈上。 1944年 6~9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V—1、V—2導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但均未投入作戰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50年代初,導彈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各國從德國的V—1、V—2導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戰使用中,意識到導彈對未來戰爭的作用。美、蘇、瑞士、瑞典等國在戰後不久,恢復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進行的導彈理論研究與試驗活動。英、法兩國也分別於1948和1949年重新開始導彈的研究工作。自50年代初起,導彈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中遠程液體彈道導彈及多種戰術導彈,並相繼裝備了部隊。1953年美國在朝鮮戰場曾使用過電視遙控導彈。但這時期的導彈命中精度低、結構質量大、可靠性差、造價昂貴。
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戰爭的需要,導彈進入了改進性能、提高質量的全面發展時期。戰略彈道導彈採用了較高精度的慣性器件 , 使用了可貯存的自燃液體推進劑和固體推進劑,採用地下井發射和潛艇發射,發展了集束式多彈頭和分導式多彈頭,大大提高了導彈的性能。巡航導彈採用了慣性制導、慣性-地形匹配製導和電視制導及紅外製導等末制導技術,採用效率高的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和比威力高的小型核彈頭,大大提高了巡航導彈的作戰能力。戰術導彈採用了無線電制導、紅外製導、激光制導和慣性制導, 發射方式也發展為車載、機載、艦載等多種,提高了導彈的命中精度、生存能力、機動能力、低空作戰性能和抗干擾能力。
70年代中期以來,導彈進入了全面更新階段。為提高戰略導彈的生存能力,一些國家著手研究小型單彈頭陸基機動戰略導彈和大型多彈頭鐵路機動戰略導彈,增大潛地導彈的射程,加強戰略巡航導彈的研製。發展應用「高級慣性參考球」制導系統,進一步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研製機動式多彈頭。以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為例,從1957年8月21日蘇聯發射了世界第一枚SS—6洲際彈道導彈以來,世界上一些大國共研製了20多種型號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30多年來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表1)。在此期間,戰術導彈的發展出現了大范圍更新換代的新局面。其中幾種以攻擊活動目標為主的導彈,如反艦導彈、反坦克導彈和反飛機導彈,發展更為迅速,約佔70年代以來裝備和研製的各類戰術導彈的80%以上。
面對尖銳激烈的國際斗爭環境,為了維護國家的獨立與領土完整,為了自衛,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研製導彈。經過20多年的努力,1966年10月27日進行了首次導彈核武器試驗,1980年5月18日成功地發射了洲際彈道導彈,1982年10月成功地發射了潛地導彈,1999年8月2日發射了新型車載遠程地地戰略彈道導彈。中國已經研製並裝備了不同類型的中遠程、 洲際戰略彈道導彈, 及其他多種類型的戰術導彈。
導彈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問世以來,受到各國普遍重視,得到很快發展。導彈的使用,使戰爭的突然性和破壞性增大,規模和范圍擴大,進程加快,從而改變了過去常規戰爭的時空觀念,給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導彈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集成,它的發展既依賴於科學與工業技術的進步,同時又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因而導彈技術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另外,導彈技術還是發展航天技術的基礎。自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世界各國已研製成功150餘種運載火箭,共進行了4000餘次航天發射活動。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83.6千克發展到100×10

閱讀全文

與怎麼發明導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