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聲音和畫面同步發明者
首部有聲電影 《爵士樂歌星》出現時間 20世紀20年代在巴黎上映。並不是個人發明
㈡ 藝術赤子吳冠中閱讀答案
參考答案: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陳復禮是著名的攝影大師,與吳印咸、郎靜山齊名,他們涉足攝影藝術的時間大體相同,藝術成就也難分伯仲,因而並成為攝影界「華夏三老」。
B.陳復禮雖然家境貧寒,但自幼飽讀古籍史書:青年時代就讀於韓山師范,成績非常優異,後來遭逢戰亂輾轉於東南亞多個國家,卻不曾放棄對藝術的追求。
C.陳復禮最初迷上攝影,既是生活環境使然,也與偶然遭逢的機遇有關。在跨入這一行之後,他就從未懈怠,直至耄耋之年,還不斷有藝術精品問世。
D.陳復禮與多位第一流的書畫名家合作「影畫合璧」作品,現在,參與合作的書畫家很多已經謝世,這些獨特的藝術品就更是價值連城。
E.陳復禮的攝影作品展示華夏大地的秀美風光,捕捉時代的脈搏,也犀利地批判社會的丑惡現象,他的作品始終堅持的是「真」「善」「美」的有機結合和完美統一。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內容,概括作品人物性格特徵的能力,能力層次為C(綜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答C給3分,D給2分,B給1分;答AE不給分。
(2)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你對「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師亦友一巨人」這句話的理解。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年方十八」是贊譽陳復禮雖年屆八十,仍然創新精神不減,赤子之心長存;②「高大全」,指陳復禮的攝影藝術創作具有高境界,大氣派和對生活全方位的表現;③「亦父亦師亦友一巨人」體現了陳復禮作為藝術大師的人格,學識和藝術素養的魅力。
解析:本題的回答要扣住「高大全」與「一巨人」,從陳復禮作為藝術大師的人格,學識和藝術素養的魅力等方面進行解答。(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㈢ 陳復禮:耄耋大師赤子情語文閱讀理解
(1) C給3分,D給2分,B給1分。
解析:A項,文中無據;E項,「始終」不對,應是「改革開放後」。
(2)①「年方十八」是贊譽陳復禮雖年屆八十,仍然創新精神不減,赤子之心長存;②「高大全」,指陳復禮的攝影藝術創作具有高境界,大氣派和對生活全方位的表現;③「亦父亦師亦友一巨人」體現了陳復禮作為藝術大師的人格,學識和藝術素養的魅力。
(3)①在風光攝影中彰顯中國畫意。使鏡頭下散發著深厚的丹青氣息;②將傳統藝術如書法、篆刻、詩詞等融入攝影,高揚起「中國氣派」的旗幟;③在兼具各種文化元素於一體的照片上,補充中國傳統繪畫,有了「影畫合璧」的發明與獨創。
(每點2分,給滿6分為止,意思對即可。)
(4)①有家學淵源,具有天然的藝術稟賦;②醉心丹青,誦讀古籍,從小就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民間藝術的影響;③熱愛國家和人民,作品藝術地再現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④人生閱歷豐富,視野開闊,因而能獲得永不枯竭的創作素材;⑤具有藝術創新的自覺精神,終生矢志不移追求藝術的新境界、高格調。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據觀點明確、理由充分、論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給分,每點2分,答出4點即可。)
㈣ 市電力局全面實行峰谷電收費制度即每天8:00到22:00
峰電是140
谷電是60
肯定對的
㈤ 1,什麼是美學和攝影美學藝術美與社會美、自然美有什麼區別
《淺談攝影藝術的美學特徵》
作者 老 刁
攝影是造形藝術中最能體現現代意識和產生創造性的一個門類,一百多年以前,攝影才剛剛興起的時候就曾遭受過文學和繪畫的愚弄,但它畢竟擺脫了這些陰影,成為眾多藝術門類中獨立的一種。現階段,攝影正經歷著一個重要的時刻,造型的和紀實的因素並存於創作的統一體中,在這一創作的過程中人們認識了一種特徵和總結了一套規律---攝影美學特徵和審美規律。
攝影藝術能夠獨立於藝術之林,必然靠一種獨特的東西、自己的特徵出現,那就是畫面的形象。靠畫面形象說話,客觀世界中具體事物形象是攝影表現的原型,任何藝術形式都靠形象來描繪,也就是有他的藝術語言,藝術家們創造性地運用這些語言再現出了層出不窮的或賞心悅目或盪氣回腸的藝術形象。攝影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它系統獨立的標準是用照相機說話,靠照相手段反映現實生活的具體可視形象,這就是攝影藝術的特長和優勢,是其它藝術形式所不能比擬和無法替代的,攝影藝術表現現實生活的形象,具有直接、具體、真實、鮮明、生動的特徵,使人從照片的畫面中得到認識、教育和感染,產生激動奮發之情和進取之力,這也是攝影藝術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功力。
自然界有它本身的美,但表現自然美的照片卻不一定都是藝術攝影作品。相反,通常看來並不美的自然景色、人和物,卻能拍成很美的照片。這是因為藝術家把內在的想像力和嫻熟的技巧結合起來,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事實上,效果最好的照片是不違背自然形象,又力求高效簡化,敢於大膽處理線條、色調、形狀和質感的那些東西,汲取那些最本質的視覺美點,使之處於突出地位,剔除那些妨礙中心思想的成分,或使之處於次要地位,把它們納入取景器,以完全滿意的方式加以處理,包括暗房加工製成照片,這就是攝影家自己的表現形式,靠這些形式使觀眾對視覺美點也能一目瞭然,達到攝影藝術的目的。一些優秀的攝影藝術作品,都是用簡潔、凝練的藝術形象去揭示一定的思想,去傳遞一定的美感,去啟迪人們認識生活的各個側面。
攝影藝術表現美,實現美,必須藉助於完美的形式,使美得以展現,得以附麗。有好的內容還需要靠好的形式來感動人,內容只有與形式融為一體,才是真正成功的藝術品,才能真正的有藝術美感,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一切,總不能巨細無遺的全部描繪出來,必須有選擇、有取捨、有剪裁,逐漸找到一些不再跟自然一樣,然而比自然更完美的形式,我們說這種形式就是理想的美,個人有個人的理想的形式,也有個人的審美觀點,靠這些觀點對生活和自然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比自然更完美的理想作品。
在藝術的認識上,關於美的問題爭論太多,焦點又在於藝術形式美與內容美哪個重要的問題上,實際上藝術不能沒有形式美。實踐證明,凡是流傳於世的藝術佳品,都是靠強烈的形式美感來支撐它,藝術作品正是通過審美作用來打動讀者,喚起人們的感情力量和意志力量,起到「一圖勝千言」的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新聞攝影也不例外,有人認為新聞攝影是純紀實的,對形式的美不能求全責備,所以忽視了形式的追求。我認為一幅好的新聞照片同時又有它的藝術價值、形象價值。一張報紙拿到手以後,首先映入讀者眼簾的是照片,如果照片的形象價值高,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就能很快吸引讀者,打動讀者,然後才去閱讀文字說明,真正起到新聞攝影的社會功能和目的。決不能否認藝術形式對於內容的依附作用,而且只有完美的藝術形式,才能表達人的觀念與感覺。
攝影藝術發展到今天,已經證明了一點,這就是攝影藝術具有強烈的誘惑力和生命力。這是因為美在攝影中的出現,我們在觀察一幅攝影作品時也力求從作品中尋找美的存在,不論是外在的美還是內涵的美。所以攝影藝術不可迴避「美學」。攝影藝術雖然還屬於新生的藝術,處於探索發展之中,但它的巨大的藝術潛力已經展現在我們眼前,過去曾經是美術家嘲弄攝影,現在攝影藝術的發展已經為繪畫和其它藝術提供了可利用的成果,在繪畫中也出現了模仿攝影的寫實主義,那種「一百個攝影家拍攝同一景物,拍出的作品都一樣」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有的人把攝影說成是「物質現象的復原」,其實即使是一百個攝影家拍同一景物,拍出的作品也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每個攝影家對同一個物體有他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鏡頭,不同的附加鏡,不同的感光材料, 還有不同的加工方法,怎麼能說一樣呢?
由於攝影有它的紀實功能,人們把紀實攝影認為是攝影藝術的主體。不可否認攝影的紀實性也是攝影的一個藝術特徵,也是一種特殊的審美意識,可以說紀實性攝影至今仍是攝影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新聞攝影,也包括藝術攝影紀實部分,所以人們把紀實性作為攝影藝術區別於其它藝術門類的主要的特徵。但是攝影藝術發展到今天,也有了它的流派和風格,也不可忽視它的紀虛性的特點,如以攝影脫胎而來的電影藝術,以虛構、假定為特徵的故事片,是電影藝術的主要品種,又如在攝影創作中的集錦攝影、影畫合璧、廣告攝影、攝影小說,這些都是以虛構作為主要手段,同樣也給社會帶來很大效力。所以說攝影藝術的美,在不同題材、體裁的作品中,有不同形態的表現。
說到攝影藝術的內容美,也就是作品的內在美,內在的東西到底還是要靠一定手段來表達,在攝影上表現內容的手段不外乎構圖、光線、影調、色彩等,這些就是構成攝影藝術的基本因素,當攝影家發現美以後,恰到好處地運用這些基本形式,將發現的表現出來,才是最重要的,各人有各人的表現方法,要憑作者的感覺,用自己的感受來表現。對內容的理解是因人而異,是由於心理上的差異決定的,理解程度的不同,表現出的形式也不一樣。反過來說,一幅攝影作品可能是令人感動的,也可能是令人冷漠的,這是因為欣賞者有不同的藝術趣味,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用什麼樣的觀點去領會作品的內容,所以內容的美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去衡量,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層,不同的欣賞水平,對內容的美學標准也就不同,完全取決於欣賞者的主觀意向。
攝影藝術應該給人以美感,給人以享受,陶冶人的情操,用點、線、面、光、影、色組成的旋律將會是光輝燦爛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