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考勤制度明朝誰發明

考勤制度明朝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9-13 21:34:46

⑴ 明朝的哪一部奇書記載著是中國先發明的蒸汽機

天工開物,講述古人的發明創造

⑵ 朱元璋發明什麼制度為何清朝推行幾百年

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屬於制度,實際上是奉天承運,這四個字,算是一種口頭禪,清朝推行幾百年其實也是為了入鄉隨俗,後面又加了一句皇帝詔曰。

⑶ 每一項都領先世界幾百年,這說的是明朝的哪些發明

明朝從1368年建國到1644年滅國,在這將近300年的時間里,明朝的經濟水平一直引領世界,陶瓷業、紡織業、冶煉行業、建築行業都聞名世界。明代與外國的交往也是非常頻繁的,且不說鄭和七次下西洋,就說沿海地區的工商業,當時就有很多外國人到中國來經商。這一時期,明朝的很多發明都引領世界,那麼,其中最厲害的發明有哪幾個?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四種明朝時期引領世界的發明。

一、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石油在當今世界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沒了石油,國家甚至都會停止運轉,中國每年都會進口大量的原油。事實上,要追溯石油的歷史的話,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開採石油的國家,早在北宋時期,大英縣卓筒井鎮人發明了就卓筒井技術。這種技術最初是用來打鹽井的,也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卓筒井的原理非常簡單,它利用了古代舂米的杠桿原理,以足踏的方式帶動鑽頭上下運動,從而在土層中實現打井的目的。

中國最早出現燧發槍是在1635年,時任兵部右侍郎的畢懋康是一個兵器專家,他發明了燧發槍,這也是我國火器史上的一大革新。明朝有著雄厚的火器製造基礎,使得明朝的燧發槍具有一定的後發優勢,明朝的燧發槍技術在世界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可以想像的是,如果明朝軍隊都裝備上燧發槍,戰鬥力必定會得到巨大的提升。不過,由於畢懋康很快就從兵部右侍郎上退下來,沒有了他進行大力推廣,燧發槍這種領先世界的武器竟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

此後,由於明朝內憂外患不斷,燧發槍更是無人問津,後來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大量裝備火繩槍,卻不使用更為先進的燧發槍,這也是清朝軍隊戰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明朝時期,這四項發明一直領先世界,可見明朝的實力還是非常強的。事實證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掌握了更多的科學技術,國家才能真正走向繁榮富強。「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在當今社會中,叢林法則仍然是適用的,一個國家只有足夠強大,才不會受到別國的侵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近代歷史就是一段充滿了血與火的屈辱歷史,我們應該銘記歷史,化傷痛為力量,投身於國家的建設事業中,最終必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⑷ 明朝取士實行什麼制度 有何規定

明朝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並非自明朝起,卻在明朝發揚光大,說來真是有趣,唐宋時雖有科舉,但錄取名額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幾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開科舉,實行擴招,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擠破了頭。紛紛以讀書為業,這些人就是後來明朝文官勢力的基礎。

當時的考試分為三級,第一級是院試,考試者統稱為童生,你可不要以為都是小孩來考,七八十歲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試范圍是州縣,在這個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別以為秀才好考,考試成績有六等,只有在這個考試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稱號,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資格去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叫「錄科」。

現在你已經當上了秀才,從此就擺脫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個知識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權,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見到縣長大人可以不下跪。但你並不是官,還差得遠呢

要當秀才已經如此之難,可是為了當官,同志們還要繼續奮斗!

下一級的考試叫鄉試,你可千萬別誤會,這個所謂鄉試不是指鄉里的考試,而是省一級的統考。請注意,鄉試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里出題,而且有名額限制。在這一級別考試中過關的人就叫舉人,這個舉人可不得了,是有資格做官的。之所以說是有資格,是因為這個級別是不能包你一定當官的,也就類似今天的大學畢業不包分配

那舉人怎麼才能當官呢,很簡單,當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機會了。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參加某位官員的追悼會,看到某些人在門口探頭探腦,面露喜色,要不是和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舉人。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范進同志考中舉人後會發瘋吧,換了你可能也會瘋的。

在這個考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好了,你已經考中舉人了,終於走出了省城,現在向京城出發,為了當官,向前沖啊!

現在你已經是舉人了,那麼請你打好包袱,准備好筆墨紙硯,明年二月你將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驗??會試。

這個考試只有獲得舉人資格的才能參加,也就是說,你的對手將是其他省的精英們,朝廷將在你們中間挑選三百人(可能有變動),但要注意,這三百人並不是我們經常所說的進士,他們只是「貢生」,要想當進士,你還要再過一關。

會試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在說下一關之前,我們要介紹一下科舉考試的考場,當時的考場可不是今天光線明亮的教室,還有一大堆家長在外面抱著西瓜等你。明代考試的考場叫做貢院,其實從其結構環境來看,可以稱其為牢房。

貢院里有上萬間房間(大家可以估計一下錄取率),都是單間,有人可能覺得單間很好,別忙,我來介紹一下這是個什麼樣的單間,這種單間叫做號房,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
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覺到,這幾乎就是一個籠子。考生在進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帶書具和燈具進去,每人發給三支蠟燭,進去後,號門馬上關閉上鎖,考生就在裡面答題,晚上也在裡面休息,但由於房間太小,考生只能蜷縮著睡覺,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

然而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在那盞孤燈下,在難以忍受的孤寂中,我們的先人滿懷著報國的理想,用堅強的毅力寫出了妙筆生花的文章,實在值得我們尊敬。

每一個經歷過這場考試的人都應該獲得我們的掌聲,不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敗者。
通過會試的精英們面對的最後一道考驗就是殿試,在這場考試中,他們將面對這個帝國的統治者,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內容主要是策問。這些可憐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頭的,他們只能戰戰兢兢的答完問題,然後退出等待自己的命運。

皇帝及大臣根據考生的表現,會劃分檔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個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這是為我們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幹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叫賜同進士出身。

而狀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如果到了這里,你還榜上有名,那麼恭喜你,你將會被派任官職。不過不要期望過高,此時分派的官職都不高,經歷這么多苦難,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個八品的縣丞而已,離縣太爺還遠著呢,但不管怎麼說,總算是當官了吧。

科舉考試不但是獲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讀書人追求榮譽的途徑。對他們而言,狀元就是他們的目標,雖說文無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狀元也是人,憑什麼不是我?!

事實也是如此,但狀元雖很難得,三年才有一個,產量很低,但畢竟還是有的,所以讀書人心中的最高榮譽並不是狀元,而是另一種稱號,這才是每個讀書人朝思暮想的,獲得這一稱號的人將成為傳說中的人物,為萬人景仰!

這一稱號就是連中三元,具體說來就是身兼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稱號於一身。這是真正的高難度動作,必須保證全省考第一,然後在會試中全國考第一,最後殿試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這就要求考生光是學問好還不夠,必須反應快,長得比較帥,才有可能獲得這一稱號。所以要得到這一稱號是要有一定運氣的,祖墳上豈止是冒青煙,簡直是要噴火。

這種人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只出現過一個,此人就是正統年間的商輅,非常厲害。他在歷史上有一定地位,後面我們還要提到他。

自隋唐開始科舉後,獲得這一榮譽的只有十三個人,分別是唐朝兩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一人,清兩人。這些人實在是值得我們崇拜的。

參加科舉考進士是為了當官,隨著老百姓做官的人越來越多,世俗的名門望族勢力慢慢消退,科舉進士們形成了所謂的科舉勢力,也就是後來的文官群體,這一群體給明朝的政治帶來了十分巨大的影響,他們形成了類似黑社會的組織結構。上可威脅皇帝,下可統治百姓,十分之可怕。在此,我們先看看他們的組織內的運行秩序

我們前面說過,進士一錄取就可以候補官員,而舉人要當官,就難得多了,他們要參加三次會試,如果實在沒出息,還是不能考過的話,就可以到吏部去注冊,過幾(從一到幾十不等)年,官員死得多了,有了空缺,就會把這些舉人翻出來,選擇其中一些人去當官。這個叫「大挑」。那麼大挑的標準是什麼呢,說來大家可能不信,是看你的長相,選擇方式類似現在的警察局認人,舉人們如同嫌疑犯,幾十人一隊,站在吏部大臣們面前任人挑選。

這個時候,長得丑的可就真是叫天不應了,肯定是沒有你的一份了,早點回家吧。

其實長得丑不是你的錯啊

選中的舉人就可以當官了,這些舉人雖然沒有考上進士,但也算是上過榜的,所以他們叫做一榜出身,而進士就叫兩榜出身,大家畢竟都是考試出來的,所以進士們也把舉人看成自己的同類。也就是所謂清流。

這些清流們內部的秩序區分很有趣,需要詳細說說,大家了解這些規則後,就能較好的理解明代中期文官集團中發生的很多歷史事件。

我們列舉出五個官員來說明這個問題,給他們分別命名為甲、乙、丙、丁、戊,這五個人的職務是這樣的,甲是兵部侍郎(三品),乙是禮部郎中(五品),丙是刑部員外郎(從五品),丁是翰林院侍講學士(從五品),戊是布政史參議(從四品)。

這五個人中甲、乙、丙、丁都是進士,戊是舉人出身,他們在兵部大堂相遇,分清官位後,他們按照秩序坐下,大家開始談話,由於說的不是公事,自然要從出身講起,此時戊一定會先退出,為什麼呢

因為他夠聰明!雖然他的官位在五人中排第二,但人家談的是進士的事,你一個舉人連殿試都沒有參加過,湊什麼熱鬧。這就類似現在開口問學歷,他是北大,我是清華,您呢,總不能說是克萊登大學畢業的吧。這個時候上去無異於自討沒趣。而且這些進士出身的人十分喜歡講登科時候的事情,一開口就是想當年,老子如何在殿試中應對自如等等,就如同圍城裡的那句名言「兄弟我在英國的時候」,時不時就會拋出一句。

其實他很有可能是答非所問,慌不擇路爬出去的,誰知道呢。這是見面的第一步,擺出身

下面是第二步,大家既然都是進士,那就好談了,談下一個問題,何時中進士的。一談之下,甲是洪武十六年的,乙是十九年的,丁是二十二年的,丙資格最老,是洪武三年的,這就類似今天見面問人:您的哪一屆畢業的啊,喔,是師兄啊,失敬失敬。當時可不是說兩句就能解決問題的,這個時候,那三位就要向丙行禮了,這是規矩,不管你官和年紀比對方大多少,遇到比你早登科的就要行禮。這是第二步,擺資歷

第三步就是比名次,哪怕都是進士,也有個優等名次的問題吧,甲說:我是三甲同進士出身,乙笑一下:我是二甲進士出身,丙也笑:我是二甲第十五名。

這個時候丁說:我是庶吉士。

那幾位馬上就不笑了,乖乖的站起來行禮,這是因為庶吉士實在來頭很大。

在所有的進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選精英考試才可成為庶吉士,他們的職責是給皇帝講解經史書籍,並幫皇帝起草詔書,是皇帝的秘書,權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當大學士的慣例。

你說庶吉士厲害不厲害?

這三套擺下來,大家心裡都有了數,將來多多關照啊,科舉勢力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排定秩序,形成強大力量的。

考上了進士對於當時的人太有誘惑力了,而考一個好的名次也有額外的吸引力,中國人講究衣錦還鄉,也就是穿著官服回家給當年的窮哥們、鄰居家大嬸大哥看看,這個時候,排場越大,面子就越大。

大家在電視上看到過,古代官員出行都要帶一大堆人,前面有打鑼的,舉牌子的開道。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些舉牌子的,學問都在牌子上呢!

如果你是狀元,那就威風了,牌子上可以寫上「狀元及第」「欽點翰林」這樣的大字,招搖過市,引得無數百姓感嘆不已,抓住自己孩子的腦袋使勁晃,將來一定要學他!

二甲和三甲怎麼寫牌子呢,他們的牌子上會列明「同進士出身」「兩榜出身」這樣的字,也是很多人傾慕的。

進士的牌子好寫,人家畢竟見過大世面,那舉人怎麼辦,不能寫中進士,也不能寫兩榜,放心,辦法是人想出來的,舉人出門的時候,由於可寫的不多,他們充分發揮了創造力,

比如他是丁寅年江西鄉試中舉的,就寫個牌子「丁寅舉人」,再想想,老子在縣衙是主簿(正九品),官位低是低了點,但也是官嘛,於是第二個牌子就寫「某縣主簿」,此外還有什麼何年何月被表彰過,有何政績,都可以寫上去,反正能騙騙老百姓就行了。

正是這樣的誘惑,使得無數人前仆後繼,向著官位前進,可正如前面所說,當官哪有那麼容易呢,朱元璋早就為他們設置了最困難的一道關卡,這道關卡不但改變了歷史悠久的科舉制度,讓無數人陷入極端的痛苦中,在某種程度上,它還影響了中國未來幾百年的命運。

這道關卡就是八股

八股

這是一個很值得一提的現象,八股可以說是明朝的發明創造,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發展完善,影響了後來近五百年的知識分子,不可不說。

學子們的考試科目分為三場,第一場考經義,也就是四書五經,第二場考試實用文體寫作,第三場靠時務策論,也就是給你個事情讓你分析,頗有點應用文的意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義,這是取士的關鍵。

那時候的考生們不像現在的學生,考試前要復習很多內容,對他們而言,只要背好四書五經就行了,題目只能在這里出,不可能有別的題目。范圍相當小,背起來容易,而且寫文章時有規定的字數,一般不超過五百字,不象現在的某些命題作文動不動就要千字以上,這么看來,當年的考試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關鍵在於格式和個人發揮,八股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出題、中股、後股、束股、收結幾個部分,其中精華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這四個部分你不能隨便寫的,必須用排比對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這種寫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寫一個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淺,很多人都是一邊寫一邊亂編,只為了湊字數,達到對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齊,細看下內容,廢話滿篇。

痛苦的不僅是考生,還有出題的老師,四書五經只有那麼多字,各級考試都從裡面出題,而出過的題一般是不能再用的,於是老師們奇計百出,把四書五經上下句割裂開,單獨拿來出題,如把一句話斬頭去尾,只用中間的幾個字拿來考人,這種語句不通,張冠李戴的詞句,連老師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何況學生呢

結果就是糊塗考糊塗,出題的人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考試的人也不知道,這樣考出來的是什麼人才?

八股說到底是一種形式而已,就算古板,應該也不會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別急,明朝統治者們還有殺手鐧,這一招才是最厲害的。

明朝規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聖人的思想去寫文章,這個聖人是誰呢??朱熹

這位差點成為朱元璋祖先的聖人到底是什麼貨色呢,他一貫主張天理為本,要犧牲人慾,那句著名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就是他思想的體現。這樣的一個人滿嘴仁義道德,按說應該是個道學家,但他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扒灰(不懂的可以去查書),搞大了他兒媳婦的肚子。有這種行為,稱呼他為禽獸也很貼切。

就是這么個敗類,居然被當成聖人,他曾經給四書寫過注,也就是標注他自己的理解,然而這些理解被統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學子必須按照朱聖人當年的思維來答題。

天可憐見!朱聖人當年可能在上茅廁想出一句,寫下來,吃飯時又想出一句,寫下來,本來就作不得准,而過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簡直是一種折磨!

這可就苦了明朝學子們,叫天不應,誰知道這傢伙當年到底是什麼樣的思維,只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所謂搞不懂就問人,搞得懂就教人,實在沒有人懂就去問神,對這些學子而言並不只是玩笑而已。

無數考生午夜夢回,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並不俊朗的外貌和並不魁梧的身材,久而久之,有些醒悟過來的人就開始問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似乎這樣才能出口惡氣。問題在於罵完後還是要考啊,不考就沒有官做,這是實際的問題。

在固定的思維,固定的模式下,明的學子們開始完成他們的文章,讓我們不得不驚嘆的是,在如此困難的環境下,考生們仍然寫出了很多錦綉文章,在下曾經看過兩篇八股狀元文,文辭優美,立意深刻,想到這些文章他們是在如此多的限制下寫出的,實在令我們這些後生晚輩佩服不已。

這些優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的利用既有規則,在有意無意間插入自己的觀點,並運用優美的詞句表現出來,他們無疑是這場規則競賽中真正的成功者。

八股考試的弊端是很多的,選出的人才很多都是書獃子。著名的明朝學者宋濂形容過八股選出來的某些人才,「與之交談,兩目瞪然視,舌木強不能對」,活脫脫一副白痴面孔。

但八股文還是有一定用處的,比如吳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經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可見,八股文是很多文體寫作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限制下,很多優秀人才更能脫穎而出,如後來的徐階、高拱、張居正,哪一個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總的看來,這一制度還是弊多利少,禁錮人們的思維,害人不淺啊,其影響深遠,直到近代,人們還以考過八股為榮,比如陳獨秀和當時的北大校長蔣夢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陳獨秀曾經問蔣夢麟考的是什麼秀才,蔣夢麟回答是策論秀才,陳獨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說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論秀才值錢。蔣夢麟連忙作揖。大家從中可以看到,八股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監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通過科舉做官。

參加鄉試的,除監生外,還有科舉生員。只有進入學校,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 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因此,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

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幹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師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為什麼,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治的工具,同進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⑸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考勤制度

《詩經·齊風·雞鳴》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雞已經叫了,上朝的都已經到了;東方已經亮了,上朝的已經忙碌了」(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因知古人雞鳴即起准備上班的傳統,至少在春秋時代就已形成。往後,這個時段逐漸定型為卯時(早晨五至七時)。由中國傳統的行政體制所決定,古代公務員的所屬機關,可分中央和地方兩類。凡在中央各機關供職的官員,一定品秩以上,或有職務所規定,必須參加由君主親自主持的最高國務會議,通稱朝會,故京官上班的第一道程序,便是「上朝」,亦稱「朝參」。朝會有大朝、常朝等區分。《梁書·武帝紀》里有一篇梁武帝的詔書,道是一切國務,必須先在朝會上咨詢大家的意見,所以百官應該「旦旦上朝,以議時事,前共籌懷,然後奏聞」。也就是說,除法定的節假日外,這種具有實際內容的常朝,幾乎每天都要舉行。

⑹ 中國第一奸雄,發明了什麼制度被宋朝發揚光大,明朝也還在用

曹操其實當時就是用了一個屯田制。這個屯田制其實就是為了防止這些人不服兵役,也是為了能夠將國家的兵力強盛起來所立的。這個制度據說當時是應為炒炒,看到了這些農民不願意去當兵,所以曹操才立了這個屯田制。

但是在那個時候的話就87斤也算得上是非常肥沃的田地才能夠生產的出來的,所以他們不好的田地也就是不肥沃的田地,連87斤都生產不出來。直到到了東漢他們的生產利益就慢慢的發展起來了,所以他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不斷的在往上提高,所以以至於後來這些人的宿命也就沒有那麼的低下了。

⑺ 明朝有哪些科技發明

明朝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挾島內戰國局面之餘威悍然侵略朝鮮。明朝組織遠征軍入朝參戰,血戰7年獲得全勝。此戰役明朝已經不復往日輝煌,實力已經在走下坡路,可是依然在朝鮮以數萬之眾,憑大炮巨舟之利重挫剛結束戰國時代久經戰陣實力處於顛峰的日本(詳細情況可參看《龍戰三千里》一書)。在1604年明朝以50艘戰船為後盾,和荷蘭殖民軍東方艦隊指揮官韋麻郎談判,將其逼退。1622年明軍在廣寧大敗,袁崇煥單劍出關,努爾哈赤兵抵山海關,明朝無力應付荷蘭在福建沿海的騷擾,可是荷蘭殖民者在凡是有明朝駐軍的地方就沒能討到好!1623年明朝官員南居益在澎湖,採用海面上用火船陣,陸地上用堡籃陣,與擁有當時最先進火器的荷蘭殖民者血戰半年,迫使其在明軍的監視下拆除經營兩年的澎湖要塞,灰溜溜揚帆而去。1633年10月22日,明軍在料羅灣大戰中擊潰荷蘭和中國海盜劉香的聯軍。此後明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荷蘭人不敢騷擾中國沿海為止。1639年不服氣的荷蘭人卷土重來以九艘巨艦騷擾中國沿海,多次擊敗明朝小艦隊,最後被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派人以火葯筒泅水攻擊,一連焚燒5艘。使得荷蘭殖民者最終認輸,不敢在海上和明軍對壘。崇禎這位明朝末代皇帝沒有將一寸國土丟給西洋人。
清朝從1840年鴉片戰爭起,一敗再敗,先敗英法,後敗日本,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幾千年積攢的黃金白銀的家底賠個精光···
《天工開物》在清朝曾一度「銷聲匿跡」說明了什麼?
文:於成玉

眾所周知,《天工開物》的作者是我國明朝著名的科學家宋應星。宋應星其字長良,系江西奉新縣人。生於萬曆15年(1587)。萬曆43年(1615),宋應星和他的哥哥宋應升同時考中舉人。於崇禎7年(1634)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筆者按:教諭即管理教育的官職)。其間,宋應星把他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10年(1637)刊行,明朝滅亡後棄官回鄉,終身再未出任,大約在清順治年間(約1661)去世。

《天工開物》全書分上、中、下3卷,又細分做18卷。內容十分豐富,並有123幅精美生動的插圖。上卷記載了穀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薴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制鹽、製糖工藝。
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製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
下卷記述了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製造、顏料、酒麴的生產,以及珠玉的採集加工等。全書詳細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和大量確切的數據,是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的重要文獻資料。

然而,民國初年,有人去查《雲南通志》,發現裡面在說到冶煉銅礦的地方,引用了一本名叫《天工開物》的書。此人想要看到這本書的全貌,於是便到北京各個大圖書館去尋找,結果一無所獲;又去詢問各藏書家,也沒有一個人知道這本書。由此可見,在經過滿清將近三百年的統治之後,《天工開物》已經徹底從中國「銷聲匿跡」了,連知道這本書名字的人幾乎都沒有。

後來這個人偶然在一個日本朋友家裡現這本書的日文版,於是他又到日本圖書館去查閱,竟然發現這本書還有英、俄、德、日、法等國的翻譯本,而且法國還有全譯本。據說當年法國皇帝拿著這本書,如獲至寶,愛不釋手,以致將它深藏於皇帝文庫中。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惟獨中國沒有這本書。後來他在法國國家圖書館里找到了《天工開物》明朝的最初原刻本,然後按照這個原刻本,《天工開物》才在中國又廣為印行,重見天日了。由此可見,清朝的文字獄有多麼「興旺發達」啊!
嚴格意義上說,中國並不是大家所想像的保守民族,當國家出現危機時,中國是有改革決心的,中國各朝不乏變革者。由於滿清是異族統治,滿族在人口上又處於絕對劣勢,因此在政治上才非常保守,滿族的政治思想是「穩定壓倒一切」,由於近代我們因為滿清的保守給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所以我們自己也認為中國人非常保守。其實大陸國家因為面臨外侵壓力比島國更大、更直接,民族性格一般更開放,需要變革時也會更徹底。滿清統治者最大的壓力來自國內,害怕「反清復明」,因此面臨外侮它考慮問題自然偏向。就是外國軍艦開過來它考慮的還是國內問題——會不會影響它在中國的通知根基!!如果是明朝統治者,它所考慮的問題自然就要單純的多,變革所需承擔的壓力也會比滿清更少。
明朝末年的鄭芝龍(鄭成功他父親)集團就是被朝廷招安的海盜集團。當時壟斷了東南亞的海上貿易,是個超級海上勢力,擁有大量的艦船和武裝人員。與之能抗衡的只有荷蘭人和海盜劉香的聯合力量。在歷次明朝和荷蘭人的交戰中鄭芝龍集團都是海上主力。在明朝打敗荷蘭人後奪取了從日本到南海的東亞制海權,凡是航行的船隻都要花錢買明朝鄭芝龍的令旗(通行證)。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明朝即使被漢族農民起義推翻,另立新朝,讓鄭芝龍類似的海上勢力集團存在,中國就不會被世界文明所拋棄。再慘也不會落到滿清最後任人宰割的地步。最次也是當時的土耳其的翻版,做二流強國。

⑻ 上班的打卡機是誰發明的

打卡機----發明者IBM公司 沃森

1920年代被用在公司考勤上.

⑼ 是誰發明的績效考核和考勤制度績效考核和考勤制度起源於何處

最早的考核起源於英國,在英國實行文官制度初期,文官晉級主要憑資歷,於是造成工作不分優劣,所有的人一起晉級加薪的局面,結果是冗員充斥,效率低下。1854-1870年,英國文官制度改革,注重表現、看才能的考核制度開始建立。
根據這種考核制度,文官實行按年度逐人逐項進行考核的方法,根據考核結果的優劣,實施獎勵與升降。考核制度的實行,充分地調動了英國文官的積極性,從而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管理的科學性,增強了政府的廉潔與效能。
英國文官考核制度的成功實行為其他國家提供了經驗和榜樣。美國於1887年也正式建立了考核制度。強調文官的任用、加薪和晉 級,均以工作考核為依據,論功行賞,稱為功績制。此後,其他國家紛紛借鑒與效仿,形成各種各樣的文官考核制度。這種制度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把工作實績作 為考核的最重要的內容,同時對德、能、勤、績進行全面考察,並根據工作實績的優劣決定公務員的獎懲和晉升。
西方國家文官制度的實踐證明,考核是公務員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中心環節。各級政府機關通過對國家公務員的考核,有利於依法對公務員進行管理,優勝劣汰,有利於人民群眾對公務員必要的監督。
望採納

⑽ 考勤機是誰發明 的

70年代,第一代插卡式考勤機逐漸代替了手工記錄考勤,他是在一個金屬製成的卡片上有規律的打上孔,然後用感光元件和光投影區別人的編號,8086處理器或者80286處理器.但金屬片容易變形,造成了識別的誤差.再加上解析度的限制,這中考勤機在動輒幾千人的煤礦中沒有普遍推廣.

看情況,極大可能性是美國人發明的

閱讀全文

與考勤制度明朝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